当前位置:首页 » 深圳资讯 » 深圳这个称呼最早开始于什么时候

深圳这个称呼最早开始于什么时候

发布时间: 2022-07-24 15:15:27

㈠ 深圳这个名字是谁取的,为什么叫深圳,

深圳这个名字永乐皇帝起的,深圳名称的由来是:

深圳地名始见史籍于1410年明永乐八年,于清朝初年建墟。当地方言俗称田野间的水沟为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水泽密布,村落边有一条深水沟而得名。

深圳的经济特区发展史虽只有40多年,拥有着6700多年的人类活动史有着6000多年的人类开发史和海洋经济发展史、1700多年的城市史、600多年的海防史、悠久的广府民系和客家移民史。

(1)深圳这个称呼最早开始于什么时候扩展阅读:

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创造了一连串的经济发展奇迹:深圳地区生产总值由1979年的1.96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2.6927万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491倍,年均增长21.6%;外贸进出口总值从1980年的2000多万元发展到2019年的2.98万亿元,剔除汇率因素增长2.5万倍。

从1993年起,出口规模连续27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税收规模从1980年的0.27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8000亿元,每平方公里税收产出4.1亿元,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㈡ 深圳为什么叫深圳

深圳地名由来
“深圳”地名始见史籍于1410年(明永乐八年),于清朝初年建墟。当地的方言客家话俗称田野间的水沟为“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水泽密布,村落边有一条深水沟而得名。深圳又称鹏城。 百越部族(史前——公元前214年) 夏、商年代,深圳是百越部族远征海洋的一个驻脚点。居殖在深圳沿海沙丘谷地区域的百姓,是百越部族的分支——“南越部族”。他们以捕鱼、航海维生,甚少农垦。 秦皇设郡(公元前214——公元331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214年在岭南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谪徙50万人开发。时属南海郡的深圳,便融入了中原文化。 东晋建县(公元331——1573年) 深圳市最早的前身为宝安县。宝安作为县建制始于公元331年(东晋咸和六年)。朝廷置辖地六县的东官郡,辖地大概为今天的深圳市、东莞市和香港等范围。郡治在宝安县(南头)。 宋朝时期,深圳是南方海路贸易的重要枢纽,盛产食盐、香料。至元朝,又以出产珍珠着名。公元1394年(明洪武二十七年),在今深圳境内设立了东莞守御千户所及大鹏守御千户所。 有600多年历史的南头古城,曾是晚清前深港澳地区的政治中心。 新安古城(公元1573——1841年) 深圳市的前身又曾名为新安县。公元1573年,中国明朝政府扩建东莞守御千户基地,建立新安县,并建县治于南头,辖地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区域。经济以产盐、茶叶、香料和稻米为主。 县境分割(公元1842年——1898年) 公元1842年7月至1898年4月期间,中国清政府与英国相继签订《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和《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港岛、九龙和新界割让、租借给英国。至此,原属新安县的3076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055.61平方公里脱离其管辖,深圳与香港从此划境分治。 复名宝安(公元1913年——1979年) 公元1913年(民国二年),广东省新安县复称宝安县,现址仍在南头。 县治迁移(公元1938年——1953年) 抗日战争时期,南头沦陷,宝安县政府临时迁往东莞县。1953年,因深圳联接广九铁路,人口聚居较多,工商业兴旺,宝安县治东迁至距南头10公里外的深圳墟。
深圳建市(公元1979年)
1979年3月,中央和广东省决定把宝安县改为深圳市,受广东省和惠阳地区双重领导;11月,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将深圳市改为地区一级的省辖市。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设置经济特区,现在,该天也被世人亲切的称为“深圳生日”。1981年3月,深圳市升格为副省级市。1988年11月,国务院批准深圳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并赋予其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1992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市政府制定地方法律和法规的权力。 2004年,深圳成为无农村的城市。

㈢ 深圳古时候被称为什么

深圳古时候曾被称宝安县、新安县。

深圳最早的前身为宝安县,宝安作为县建制始于公元331年(东晋咸和六年)。朝廷置辖地六县的东官郡,辖地大概为现今的深圳市、东莞市和香港等范围。郡治在宝安县(南头)。

深圳的前身又曾名为新安县。公元1573年,中国明朝政府扩建东莞守御千户基地,建立新安县,并建县治于南头,辖地包括现今的深圳市及香港区域。经济以产盐、茶叶、香料和稻米为主。

(3)深圳这个称呼最早开始于什么时候扩展阅读:

深圳历史沿革:

公元1394年(明洪武二十七年),在今深圳境内设立了东莞守御千户所及大鹏守御千户所。有600多年历史的南头古城,曾是晚清前深港澳地区的政治中心。

清代隶属广肇罗道广州府。1842年7月至1898年4月期间,中国清政府与英国相继签订《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和《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港岛、九龙和新界割让、租借给英国。至此,原属新安县的3076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055.61平方公里脱离其管辖,深圳与香港从此划境分治。

抗日战争时期,南头沦陷,宝安县政府临时迁往东莞县。1953年,因深圳联接广九铁路,人口聚居较多,工商业兴旺,宝安县治东迁至距南头10公里外的深圳墟。

1979年1月,撤销宝安县,设立深圳市。1979年3月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广东省宝安县改设为深圳市,受广东省和惠阳地区双重领导。1979年7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特区。

1979年11月,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将深圳市改为地区一级的省辖市。深圳设龙岗、葵涌、龙华、罗湖、南头、松岗6个管理区。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中通过了由国务院提出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批准在深圳设置经济特区。

1981年10月,恢复宝安县,辖深圳经济特区外原宝安县区域。1981年3月,深圳升格为副省级市。1982年1月,成立罗湖区,辖经济特区全部范围,盐田区域为罗湖区管辖。1982年9月,沙头角镇作为县级镇从罗湖区划出;1983年6月,深圳经济特区设罗湖、上步、南头、沙头角4个区办事处。

1984年5月设为管理区,仍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1988年11月,国务院批准深圳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并赋予其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1990年1月,特区内撤销罗湖、福田(原上步)、南头、蛇口、沙头角5个管理区,成立罗湖、福田、南山三个市辖区。其中沙头角、罗湖2个管理区合并组建罗湖区。1992年11月,民政部批复,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宝安县,设立宝安区、龙岗区(1993年元旦实施)。

1992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市政府制定地方法律和法规的权力。1997年10月,国务院批准增设深圳市盐田区(1998年实施),辖从罗湖区划入的沙头角镇和盐田、梅沙2个街道。

1998年3月,以沙头角为中心的区域从罗湖区析出,设盐田区,仍为特区范围。2004年6月,深圳成为全国首个无农村无农民的城市。2007年5月,光明新区成立,管辖公明、光明两个街道,地处深圳西部。

2009年6月,深圳市委市政府为推进以大工业区为中心的东部片区统筹发展,促进深圳市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化水平,将原深圳市大工业区和原龙岗区坪山街道、坑梓街道,整合为坪山新区。2010年7月,深圳经济特区范围延伸到龙岗、宝安。

2010年8月2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明确把前海建设成为粤港现代服务业创新合作示范区。2011年12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在宝安和龙岗新增两个功能新区,分别为“龙华新区”和“大鹏新区”。

2015年4月,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前海蛇口片区正式挂牌启动。 2016年10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深圳市龙华区和坪山区,以龙华、大浪、民治、观湖、福城、观澜等6个街道的行政区域为龙华区行政区域;以坪山、坑梓2个街道的行政区域为坪山区的行政区域。

2018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2018年2月,国务院同意深圳市以创新引领超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2018年5月,国务院批复广东省设立深圳市光明区,光明区人民政府驻光明街道广场路1号。

2018年12月,中国共产党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工作委员会、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揭牌,为深圳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深圳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㈣ 深圳名字的由来

深圳市,又称为“鹏城”,位于中国南方珠江三角洲东岸,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经国务院批准于1980年8月26日正式设立。全市土地总面积为1953平方公里,其中,经济特区面积为395.81平方公里。经过29年的建设和发展,深圳由一个昔日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新兴现代化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对全国294个地级以上城市综合竞争力2008年度排名显示,深圳位列第二。
地名由来
“深圳”地名始见史籍于1410年(明永乐八年),于清朝初年建墟。当地的方言客家话俗称田野间的水沟为“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水泽密布,村落边有一条深水沟而得名。深圳又称鹏城。 百越部族(史前——公元前214年) 夏、商年代,深圳是百越部族远征海洋的一个驻脚点。居殖在深圳沿海沙丘谷地区域的百姓,是百越部族的分支——“南越部族”。他们以捕鱼、航海维生,甚少农垦。 秦皇设郡(公元前214——公元331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214年在岭南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谪徙50万人开发。时属南海郡的深圳,便融入了中原文化。 东晋建县(公元331——1573年) 深圳市最早的前身为宝安县。宝安作为县建制始于公元331年(东晋咸和六年)。朝廷置辖地六县的东官郡,辖地大概为今天的深圳市、东莞市和香港等范围。郡治在宝安县(南头)。 宋朝时期,深圳是南方海路贸易的重要枢纽,盛产食盐、香料。至元朝,又以出产珍珠着名。公元1394年(明洪武二十七年),在今深圳境内设立了东莞守御千户所及大鹏守御千户所。 有600多年历史的南头古城,曾是晚清前深港澳地区的政治中心。 新安古城(公元1573——1841年) 深圳市的前身又曾名为新安县。公元1573年,中国明朝政府扩建东莞守御千户基地,建立新安县,并建县治于南头,辖地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区域。经济以产盐、茶叶、香料和稻米为主。 县境分割(公元1842年——1898年) 公元1842年7月至1898年4月期间,中国清政府与英国相继签订《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和《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港岛、九龙和新界割让、租借给英国。至此,原属新安县的3076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055.61平方公里脱离其管辖,深圳与香港从此划境分治。 复名宝安(公元1913年——1979年) 公元1913年(民国二年),广东省新安县复称宝安县,现址仍在南头。 县治迁移(公元1938年——1953年) 抗日战争时期,南头沦陷,宝安县政府临时迁往东莞县。1953年,因深圳联接广九铁路,人口聚居较多,工商业兴旺,宝安县治东迁至距南头10公里外的深圳墟。
深圳建市(公元1979年)
1979年3月,中央和广东省决定把宝安县改为深圳市,受广东省和惠阳地区双重领导;11月,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将深圳市改为地区一级的省辖市。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设置经济特区,现在,该天也被世人亲切的称为“深圳生日”。1981年3月,深圳市升格为副省级市。1988年11月,国务院批准深圳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并赋予其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1992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市政府制定地方法律和法规的权力。 2004年,深圳成为无农村的城市。

㈤ 深圳是从什么时间开始叫这个名字的

深圳———

带有移民色彩的“墟”

今天的深圳河蜿蜒穿过繁华市区,“深圳”一名,就来源于它,“圳”是指“田边水沟”,“深圳”就是“深水沟”。

据清代康熙年间所纂《新安县志》记载,深圳河在历史上不仅深,而且水流急,每逢下雨便涨起大水,居民来往十分困难,常有人“不知深浅,动遭淹溺”。为此,由负责当地治安的官富巡检司长官廖膺宠主持,于康熙二十八年,在深圳河上,建造了一座“惠民桥”,此桥以石头建造,就是今日“人民桥”的前身。

“深圳”作为地名,最早出现在清朝康熙年间,是个小“墟”的名字,也是个哨所的名字,那个时候,仅有10名驻兵。

“墟”,本为乡村定期的贸易集市,交易完成后人们就会散去,不过在清康熙年间,新安县内的“墟”已发展为有固定居民的墟市,它们多形成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深圳墟虽不大,却比较有名。

其实,“深圳”这一名称,除了带有地理的痕迹外,还烙印了移民文化的色彩。它是客家移民南迁,带来的新词汇。

一般而言,移民迁移到新的地方后,常把旧地名搬来使用,借此来表达对根的溯源。通常情况下,移民不是照搬原名,而是使用与原居地相同的地名通名。历史上,岭南地区部分客家人是从闽北、浙南迁来的,这些地区常见的地名通名中,就有坑、潭、洋、坪、圳等。

在浙江也有一个同名的“深圳”,此外还有浙江丽水的愈岸、永康的圳头;江西进贤的温家圳、萍乡的圳口、何家圳;湖南新宁的圳源垌;广东大埔的圳头坑、梅县的高圳等。这些地名出现的年代,都在宋代以后,是南下的北方人带来的古汉语,在南方演变成方言后,产生的方言地名。
参考资料:http://life2v.szonline.net/content/2003/200310/20031023/108841.html

㈥ 改革开放前深圳叫什么“深圳”地名的由来

改革开发前深圳的曾用名有:宝安县、新安县。“深圳”地名始见史籍于1410年(明永乐八年),于清朝初年建墟。当地方言俗称田野间的水沟为“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水泽密布,村落边有一条深水沟而得名。

深圳最早的前身为宝安县,宝安作为县建制始于公元331年(东晋咸和六年)。朝廷置辖地六县的东官郡,辖地大概为现今的深圳市、东莞市和香港等范围。郡治在宝安县(南头)。

深圳在宋朝时期是南方海路贸易的重要枢纽,属于广州香山县。盛产食盐、香料。至元朝,又以出产珍珠着名。

深圳的前身又曾名为新安县。公元1573年,中国明朝政府扩建东莞守御千户基地,建立新安县,并建县治于南头,辖地包括现今的深圳市及香港区域。经济以产盐、茶叶、香料和稻米为主。

公元1394年(明洪武二十七年),在今深圳境内设立了东莞守御千户所及大鹏守御千户所。有600多年历史的南头古城,曾是晚清前深港澳地区的政治中心。

清代隶属广肇罗道广州府。1842年7月至1898年4月期间,中国清政府与英国相继签订《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和《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港岛、九龙和新界割让、租借给英国。至此,原属新安县的3076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055.61平方公里脱离其管辖,深圳与香港从此划境分治。

抗日战争时期,南头沦陷,宝安县政府临时迁往东莞县。

1953年,因深圳联接广九铁路,人口聚居较多,工商业兴旺,宝安县治东迁至距南头10公里外的深圳墟。

1979年1月,撤销宝安县,设立深圳市。


(6)深圳这个称呼最早开始于什么时候扩展阅读

深圳的地标建筑

1、电子大厦

1981年1月20日,深圳第一座地标性建筑——电子大厦,破土动工,次年8月竣工 。楼高20层,69.9米的高度,成为当时深圳第一高楼,并且在以后的岁月里,担负起带动深圳一个电子工业的重任。

2、国贸大厦

电子大厦建成后不久,1982年,一座在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无法回避的建筑——国贸大厦拔地而起。国贸大厦共53层,160米,是我国建成最早的综合性超高层楼宇。从1982年10月至1985年12月29日共37个月即竣工,以三天一层楼的速度建成。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创造了上的新记录。

3、赛格大厦

赛格广场是华强商圈最具特性的写字楼,是有深圳赛格集团投资兴建,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钢管混凝土结构大厦。总高355.8米,总建筑72层,地上72层,地下4层。总建筑面积达到17万平米,是深圳市跨世纪的标志性建筑,建成时为深圳的第二高度,仅次于地王大厦。

赛格广场的电子市场更是扬名全国。营业面积达到了40000平米,汇聚3000商家。成交额占全国电子产品总成交额的三分之一,年销售额40-50亿元。

4、平安国际金融中心

平安金融国际中心,位于深圳市福田商业中心区地段,福华路与益田路交汇处西南角,毗邻购物公园,与深圳会展中心相对,该楼发展为一个包括商场、写字楼及酒店的大型商业综合项目。

5、京基100

京基100位于罗湖蔡屋围金融中心区深南东路5016号,地处罗湖蔡屋围金融中心区商圈,它是由深圳知名地产商—京基集团倾力打造,由国际着名的英国TFP担当设计。

建筑外形简洁流畅,彷如倾泻与城市中的瀑布,演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景象。项目总面积逾60万平米,建筑高度448.1米。

㈦ 深圳特区是哪一年哪一月成立的

深圳特区是1980年8月成立的。

广东省深圳经济特区于1980年8月正式成立,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深圳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沿海,东起大鹏湾边的梅沙,西至深圳湾畔的蛇口工业区,总面积327.5平方公里,2010年延伸到全市,2011年延伸至深汕特别合作区。

深圳特区的发展目标:

到2025年,深圳经济实力、发展质量跻身全球城市前列,研发投入强度、产业创新能力世界一流,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到2035年,深圳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国典范,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世界领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到本世纪中叶,深圳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着的全球标杆城市。

㈧ 深圳建立于什么时间,以前叫什么名字

深圳建立于1979年3月 以前叫宝安县 1979年3月,中央和广东省决定把宝安县改为深圳市,受广东省和惠阳地区双重领导;11月,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将深圳市改为地区一级的省辖市。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设置经济特区。1981年3月,深圳市升格为副省级市。1988年11月,国务院批准深圳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并赋予其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1992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市政府制定地方法律和法规的权力。 2004年,深圳成为无农村的城市。

希望采纳

㈨ 深圳市的名字由来

由来:“深圳”一名始自明永乐八年(141O年),因所处环境、河沟(南方人习称圳或涌)纵横,故名。清康熙七年( 1668年)在新安县边境修筑了深圳、盐田、大梅沙、小梅沙等21座墩台为边陲哨所,以后逐渐成墟。民国二十年(1931年)设深州镇。

1979年3月撤宝安县设立深圳市;市政府驻深圳镇。1979年8月撤深圳镇,“深圳”一名由深圳市名沿用下来。。1980年正式确立广州、深圳、厦门、珠海、汕头五处为通商口岸。深圳自立门户,独立成市。

深圳市前身为宝安县。1979年3月,宝安县改为深圳市。“深圳”地名始见史籍于明永乐八年(1410年),于清朝初年建墟。当地的方言客家话俗称田野间的水沟为“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水泽密布,村落边有一条深水沟而得名。

因深圳河流经,河沟深浚得名。康熙《宝安县志》卷3:惠民桥“在深圳河沟深浚,凡遇雨潦潮涨,往来维艰,更有不知深浅,动遭淹溺,康熙二十八年巡检廖膺宠建造石桥,名曰惠民”。俗称水沟为圳。镇因深圳河为名。

(9)深圳这个称呼最早开始于什么时候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的深圳:

秦朝时期,深圳就被列入大秦帝国的版图中,当时的深圳被称为“南越部族”,秦始皇也把它归入了广东省境内,方便实行郡县制。

宋朝时期,商品经济的活跃发展,使南方经济不断进步,而当时的深圳正好是海港,自然备受关注,因为水运要靠它。它是南海贸易的重要枢纽。商人都十分关注之地。

元、明代时期,由于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南移,南方的贸易更是不断飞速发展,由于深圳的海港优势,地位进一步提高。逐渐被单独列为一个县,当地还发展香料产业,由于距海较近,还发展“盐业”,来增加当地人们的收入。还有当地人们出口珍珠,牟取商业利益。

深圳是中国最年轻的城市,其发展速度之快,程度之高,短短30几年创造了一个“深圳速度”这样的奇迹,在国内乃至全球都是罕见的,如今已是国内四大一线城市。

㈩ 深圳的历史来由是什么

今天的深圳河蜿蜒穿过繁华市区,“深圳”一名,就来源于它,“圳”是指“田边水沟”,“深圳”就是“深水沟”。

据清代康熙年间所纂《新安县志》记载,深圳河在历史上不仅深,而且水流急,每逢下雨便涨起大水,居民来往十分困难,常有人“不知深浅,动遭淹溺”。为此,由负责当地治安的官富巡检司长官廖膺宠主持,于康熙二十八年,在深圳河上,建造了一座“惠民桥”,此桥以石头建造,就是今日“人民桥”的前身。

“深圳”作为地名,最早出现在清朝康熙年间,是个小“墟”的名字,也是个哨所的名字,那个时候,仅有10名驻兵。

“墟”,本为乡村定期的贸易集市,交易完成后人们就会散去,不过在清康熙年间,新安县内的“墟”已发展为有固定居民的墟市,它们多形成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深圳墟虽不大,却比较有名。

其实,“深圳”这一名称,除了带有地理的痕迹外,还烙印了移民文化的色彩。它是客家移民南迁,带来的新词汇。

一般而言,移民迁移到新的地方后,常把旧地名搬来使用,借此来表达对根的溯源。通常情况下,移民不是照搬原名,而是使用与原居地相同的地名通名。历史上,岭南地区部分客家人是从闽北、浙南迁来的,这些地区常见的地名通名中,就有坑、潭、洋、坪、圳等。

在浙江也有一个同名的“深圳”,此外还有浙江丽水的愈岸、永康的圳头;江西进贤的温家圳、萍乡的圳口、何家圳;湖南新宁的圳源垌;广东大埔的圳头坑、梅县的高圳等。这些地名出现的年代,都在宋代以后,是南下的北方人带来的古汉语,在南方演变成方言后,产生的方言地名。

“宝安宝安,得宝而安”

宝安境内有宝山,“得宝而安”。明朝有书记载:“得其宝者安,凡以康民也。”“宝安”在历史上就这样拥有了自己的名字,含有吉祥用意。

这座“宝山”位于现在的东莞市樟木头镇境内。宋朝有书记载:宝安“山有宝,置场煮银,名石瓮场。”所以,此“宝”实为银矿。

“宝安”作为县名,从公元331年的东晋年间算来,已有1670多年的历史。公元331年,东晋设郡,下辖宝安等6县,宝安县范围包括今日深圳市、香港特别行政区、东莞市部分地区、番禺县南部、中山市等地区。这是在深圳地区设立郡、县级行政机构的开始,也是深圳城市历史的开端。

深圳地区自从唐朝中期起,归入东莞县管辖,毕竟距离较远,治理鞭长莫及,深圳、香港地区频受倭寇、海盗侵扰,尤其在明朝中期以后,兵灾不断,因此经南头乡绅的提议,在广东海道副使刘稳的支持与筹划下,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在宝安故地建“新安县”,取“革故鼎新,去危为安”的意思。从“得宝为安”到“去危为安”,可见人民的生存环境与理想。

1914年,因全国行政区域整编,广东省新安县因与河南省新安县同名,改回“宝安”县名。1993年1月1日,宝安撤县,设立宝安、龙岗两区,由深圳市直辖。

“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南山”有南山,海拔336米。山北的山脚下,村前是大海,村后是稻田,历史上就是“鱼米之乡”。南山区因大小南山得名,带着幽远的意境,总使人想起陶渊明的那两句名诗。

不过,历史上的这片区域,并不是遗世独立的,尤其它的前身“南头”,作为深圳市古代文明的中心,经历了太多的战火。

在东晋南朝时期,南头就是粤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唐宋以来,商业开始繁盛,大型远洋船舶要进出广州,必须绕行大屿山经南头、虎门才能进入珠江,因此,南头就成为广州海外交通航道的咽喉。可见南头当时的重要地位,颇有“好望角”的味道。

明朝初年,这里加强了海防,并筑城驻军。公元1565年,面对日益严重的倭寇、海盗骚扰,广东设立了6个水寨,水师总部设在南头水寨。为了预报敌情,在赤湾小南山顶上修建了烟墩(又称烽堠),作为南头水寨的耳目,遇有敌情,白天用烟、夜晚用火进行报警。南山烟墩遗址至今尚存。

“得福于田”的虔诚

福田区,因清代康熙年间就已经存在的福田村而得名。

“福田”这一名称的来历,与上沙村的始祖黄金堂有关,公元1192年的南宋年间,黄金堂的第四个儿子黄西孙,迁到松子岭南沿定居,带领儿孙开荒造田,田地块块成格,取名为“格田”,后来看到庄稼颜色碧绿,好似幅幅图画,心里非常高兴,又将“格田”更名为“幅田”,因“幅”与“福”同音,再改名为福田———“得福于田”。这两个字透出了从事农业的深圳先民的性格与美好愿望。

福田区的前身,是上步管理区,现在仍有路名“上步”。“上不去,下不妙”(上步区、下步庙),许多初来深圳的人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说法,都会笑上半天:“这好像是骑在老虎背上嘛!”

“步”,俗称“端口”,是指“水陆码头”,用在地名上,与古代越语有关,也仅限于中国的南方地区。加上村落位于深圳河的北面,是在“河之上”,故名“上步”。可以想见几百年前,这里“轻舟水上泊”的景致。

古越语中罗湖山

今天繁华热闹的罗湖区,名称来源于清代康熙年间就已存在的罗湖村。

深圳博物馆的容达贤先生对记者介绍,罗湖村的“罗”字,源于古越语,是古壮侗语对山的称呼,带有“罗”字的山名是古代百越族人的遗留,如“罗浮山”一名,就见于广东的博罗、电白、兴宁、平远以及广西的钦州、防城等地。所以,可以推断,深圳的“罗湖”就是山名,加上地势低,周围湖塘众多,得名“罗湖村”。

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之初,罗湖山被夷平,山土被用来垫高罗湖低地,据说,这使当时罗湖低地的地面增高了1米!

龙凤呈祥的美丽传说

龙岗有龙,也有仙女。

关于龙岗,还有一段美丽传说:远古时期,有一位美丽的仙女下凡后,到了这里,而天上群龙“怜香惜玉”,终日环绕在她的周围,保护佳人的安危,矢志不改,最后终于变成脉脉山岗。

传说归传说,不过,这里山岗的形状,倒真的极像巨龙伏卧,“龙岗”一名也是因此得来的。西边的东莞,有一地名“凤岗”,与龙岗遥相呼应,颇有龙凤呈祥的寓意。

公元331年,东晋设立东官郡,龙岗属于宝安县辖地;民国时,龙岗变成惠阳县辖地;1958年11月又归为宝安县管辖;1986年改称龙岗镇,1993年1月1日,改为龙岗区。

大鹏古民煮“海”为盐

“盐田”是从行业经济演化出来的地名。盐田区的名称,得于深圳东部沿海旧有的盐田村。深圳位于南海之滨,先民“靠海吃海”,在宽广的海边开辟盐田,以煮盐为生。

古代深圳居民制作“熟盐”,需用海卤,海卤的常用制法是这样的:

先在海边沙滩上挖一个深坑,坑底及四壁铺设“特制”土砖———一种掺进草秆、经牛脚踩而成的“筋韧熟泥”,砖缝填实,以防泄漏,将竹木横架在坑口,上铺苇席,然后将盐田内浸渍海水后经日晒泛出盐霜的表层沙子扫拢起来,堆于坑口苇席上,用海水浇淋,滤入坑内富含盐分的卤水便可用于煮盐。真是“谁知盘中盐,粒粒皆辛苦”。

古代的深圳,就以盐产着称,早在汉代,这里的盐业生产就被纳入国家管理。宋、元时期,盐业生产达到了高峰,官收盐利成为政府的一个重要的财政来源,以至当时有人称“天下之赋盐利居半”,盐业在深圳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盐民的辛勤劳动为官府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盐民的生活却异常困苦。官府的暴利盘剥和压榨激起了盐民的反抗,煮、贩私盐的现象日益增多,社会矛盾由此激化。南宋年间,因政府查禁盐民煮、贩私盐,就引发了一场较大规模的盐民武装暴动,以高登为首的盐民一度击退官军,并乘胜进攻广州,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

大鹏所城

深圳东部的大鹏半岛有一座筑于明代的“大鹏所城”。这也是深圳简称“鹏城”的由来。

明初广东沿海倭患成灾,太祖朱元璋遂下令开筑“大鹏千户守御所城”。明洪武27年(公元1394年),广州左卫千户张斌在大鹏半岛埋下第一块砖头,不多久,一座固若金汤的大鹏城出现在大鹏岭下。

当时,大鹏城内有上千名驻军在开发海疆、屯田卫国。还开辟了东西两个演武城,俗称东西教场。

“沿海所城,大鹏为最”,在康熙年间靳文谟编撰的《新安县志》中这样得意地记载着。作为明清两代岭南海防军事的要塞,大鹏城占地约11万平方米。它抵御倭寇,抗击葡萄牙殖民者,备战两次鸦片战争,有着600多年抵御外侮的历史。

岁月悠悠,就在大鹏所城逐渐废圮的地方,鹏城深圳奇迹般地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