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深圳资讯 » 20年前的深圳长什么样视频
扩展阅读
天津荣程地址在哪里 2025-05-16 02:29:11

20年前的深圳长什么样视频

发布时间: 2022-07-31 05:23:44

① 深圳以前是什么地方

深圳最早的前身为宝安县。

宝安作为县建制始于公元331年(东晋咸和六年)。朝廷置辖地六县的东官郡,辖地大概为现今的深圳市、东莞市和香港等范围。郡治在宝安县(南头)。

清代隶属广肇罗道广州府。1842年7月至1898年4月期间,中国清政府与英国相继签订《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和《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港岛、九龙和新界割让、租借给英国。至此,原属新安县的3076平方千米土地中,有1055.61平方千米脱离其管辖,深圳与香港从此划境分治。

1979年1月,撤销宝安县,设立深圳市。

1979年7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特区。

(1)20年前的深圳长什么样视频扩展阅读:

深圳市是中国南部海滨城市,毗邻香港。位于北回归线以南,东经113°43′至114°38′,北纬22°24′至22°52′之间。地处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岸,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南边深圳河与香港相连;北部与东莞、惠州两城市接壤。全市面积1997.47平方千米。

截至2018年,深圳下辖9个行政区和1个新区:福田区、罗湖区、南山区、盐田区、宝安区、龙岗区、坪山区、龙华区、光明区、大鹏新区,下辖57个街道办事处、790个居民委员会。

② 谁能告诉我深圳市20年前是怎样的

你可以去http://www.homeoc.org.cn/ShenZhen/history/LookBack.htm
那里有很详细的资料和图片

③ 20年前深圳是怎么样的

那时候是深圳建起八年.服饰怎么说呀.不就是普通的衣服咯.也没有什么流不流行的啦.都是很简朴的衣服啦.交通工具就一定有大巴的士这些全都有.只是比较少.坐车不像现在这样前上后下.是前后都能上下.人多得很.是人工收票的.我记得好像一般是一毛钱就能坐车了.食物当然没现在这么多品种啦.这些食物方面全国都一样的啦.你到底想知道什么呢?>想知道有哪些食物么?这个说到天亮也说不完啦.家用电器.那时候已经开始有彩色电视啦.但也不是每一家都有.有些家庭是没有的.

④ 深圳的发展历史

首先说一下,深圳并不是“第一个”经济特区,而是“第一批”经济特区,1979年中央同意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5月,中央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这四个出口特区改称为经济特区。其次“经济特区”,就是指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

深圳市,在经济发展方面确实领先全国,一方面是政策所致,另一方面深圳是移民城市,不排外,有创新意识,所以造就了深圳的今天。不过,深圳市并不完美,在很多方面还无法称霸全国,如高等教育方面实力就不强,并没有一所全国知名高校,毕竟大学不仅仅需要“资金”,还需要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

总之,深圳市取得了伟大成就,见证了改革开放,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⑤ 深圳以前是什么样子的

深圳在改革开放之前只是一个小渔村。

1、“深圳”地名始见史籍于1410年,于清朝初年建墟。当地方言俗称田野间的水沟为“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水泽密布,村落边有一条深水沟而得名。

2、深圳的经济特区发展史虽只有40多年,拥有着6700多年的人类活动史(新石器时代中期就有土着居民繁衍生息在深圳土地上)有着6000多年的人类开发史和海洋经济发展史、1700多年的城市史、600多年的海防史、悠久的广府民系和客家移民史。

3、深圳最早的前身为广州府宝安县,宝安作为县建制始于公元331年(东晋咸和六年)。朝廷置辖地六县的东官郡,辖地大概为现今的深圳市、东莞市和香港等范围。郡治在宝安县(南头)。

(5)20年前的深圳长什么样视频扩展阅读

深圳在宋朝时期是南方海路贸易的重要枢纽,属于广州府宝安县。盛产食盐、香料。至元朝,又以出产珍珠着名。

深圳的前身又曾名为新安县。公元1573年,中国明朝政府扩建东莞守御千户基地,建立新安县,并建县治于南头,辖地包括现今的深圳市及香港区域。经济以产盐、茶叶、香料和稻米为主。

深圳市是中国南部海滨城市,毗邻香港。位于北回归线以南,东经113°43′至114°38′,北纬22°24′至22°52′之间。地处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岸,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南边深圳河与香港相连;北部与东莞、惠州两城市接壤。全市面积1997.47平方千米。

⑥ 深圳市40年前属于哪里

40年前,深圳市还叫做宝安县,一个宝安农民一年只能挣270元,眼见隔岸的香港灯火辉煌、高楼林立,一股逃港浪潮应势而生。从此,对标香港,成为深圳的使命。
30年前,深圳最繁华的地方是中英街,深圳和香港的距离在这里拉到最近,全中国都来这里买黄金,中英街的金铺开门即被抢空。那时,万科还在卖投影机和录像机,中兴还在加工电风扇和电话机,华为还在为香港公司代销交换机。虽然手机、电脑还未兴起,但深圳的电子基因就此深种。
20年前,深圳最中心的位置,华强北路和深南中路的交汇处,竖起了一座华强电子世界。同年,马化腾在华强北的赛格科技工业园创立了腾讯。深圳从此软硬件齐发,势将颠覆中国大地。
10年前,伴随着PC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华强北和腾讯踏上了各自的巅峰:前者成为了“中国电子第一街”,后者成为了中国首家市值过千亿的互联网公司。左手电子、右手互联网,深圳拥抱了整个时代。
深圳的历史从东边开始。
以东海岸的沙头角镇中英街为起点,西边直线距离十五公里处,是深圳历史最久、客流量最多的罗湖口岸。从罗湖口岸出发,沿着深南大道继续由东往西行驶,途经华强北商业区、腾讯大厦和前海开发区。这是一条崛起之路,每一个路标都是深圳腾飞的最好注脚。

⑦ 1979年的深圳是什么样的

只是一个小镇,隶属于宝安县。宝安县的20万居民有17万偷渡到香港了,边防军防不胜防。以至于后来看见有人影晃动就直接举枪,海边每天都有一大批偷渡者的尸体!
不知道你想知道哪方面,看是不是你想要的!

⑧ 深圳福田10-20年的照片

未开发时的深圳,大约20年前深圳10多年前的高空拍摄相片深圳开发市区时的相片,当时有用到爆破的方法。深圳20年前的春节花会。挺盛大的深圳车站,大约15-20年前吧深圳沙头角10多年前的样貌这一张大概也是10多年前的了。 挑选了几张比较清晰和有纪念意义的,这都是深圳曾经的风光。

⑨ 深圳以前小山村的,资料,不要图片。

从“速度深圳”迈向“和谐深圳”“效益深圳”——深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积极探索

岁月如流,深圳经济特区25岁了。从一个渔火薄田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罕见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速度,“深圳速度”向全世界昭示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正确性,昭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卓越性,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5岁也是思变的年龄,“年轻”的深圳在全国各地你追我赶、万马奔腾、加快发展的背景下,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用以退求进的果敢,再次作出了历史性的抉择:从“速度深圳”转向“和谐深圳”“效益深圳”,在保证一定速度的前提下,转变发展模式,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25年创新25年飞跃

8月的鹏城,草长莺飞、生机勃勃。记者在这片热土上的采访中,时时刻刻感受到一种奋发向上的勃勃生机。

任何社会变革都需要一个突破口,中国改革开放同样需要“排头兵”。肩负着使命的深圳从1980年8月26日领到一纸“出生证”后,以“摸着石头过河”和“敢闯敢试”的精神,冲出了旧计划经济体制的重重藩篱,坚持“半步策略”,不断改革创新,率先改革劳动用工制度、率先发行股票、率先取消“票证”放开价格、率先拍卖国有土地使用权、率先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的市场经济观念、率先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些“率先”为深圳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动力,也为全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经验。

25年,才9125天,但伴随着“试验场”“排头兵”“窗口”作用的发挥,深圳从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成为“挂在共和国胸前的一枚勋章”。

在中国经济起飞的过程中,“深圳速度”创造了一组让世界瞩目的数字:从1980年至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增长28%,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0.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33.7%。深圳GDP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用了整整18年,但达到2000亿元只用了5年,而突破3000亿元仅用了2年。25年来,深圳累计创造了2万亿元GDP,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累计上交国家3663亿元的税收……

25年创新,25年飞跃。历史给了深圳一次机会,深圳还给了世界一个奇迹。它的成功实践证明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道路不仅能走得通,而且能走得好。

推迟现代化时间表 站在新的起跑线上

“三天一层楼”曾是“深圳速度”的写照。 然而,持续25年的高速发展,不仅社会利益多元化造成的社会矛盾在加剧,生产资料的匮乏也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让深圳更加深刻地领悟到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深圳开始对自身的发展模式进行反思。

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按照深圳目前的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在未来10年内本市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不是问题。“但是,我们要看到以往高速增长所付出的代价,如果按照目前的消耗水平简单推算,有些代价我们是付不起的!”李鸿忠坦言,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背后,深圳正面临四个“难以为继”:

--土地、空间难以为继。目前剩余可开发用地仅267平方公里,按目前每年12至13平方公里的土地利用速度,不到20年,深圳将无地可用。

--能源、水资源难以为继。深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已下降到20年前的1/18,即使抽干东江水也无法满足速度模式下的增长需要;作为一个能源极度贫乏、外向依存度非常高的城市,深圳经济发展所需的一次能源的全部和主要二次能源从内陆或港口进入。

--人口重负难以为继。按照速度模式,实现万亿元GDP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投入,而目前已经超过1000万人口的深圳已经不堪重负了。

--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目前深圳的环境容量已经严重透支,如不改变发展模式,很快就会出现环境危机。

正视问题而不绕道走,掌握深圳发展全局的决策层已经认识到,四个“难以为继”已经成为深圳发展的“拦路虎”,“速度型”的发展路子走到了尽头。

省自身而察全局。于是,深圳作出了再次让全国惊奇的主动请“退”之举: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从2005年推迟至2010年,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原有的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充实。

只有转变战略才能突破发展瓶颈。在伴随着修正现代化时间表的同时,深圳的决策者明确提出,今后将不再以GDP论英雄,不简单地拼规模、拼速度、拼GDP增长,而要更多重视经济发展中资源消耗、社会公平及人的发展等问题,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今年5月召开的深圳市第四次党代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审视深圳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定位,确立了国际化城市的战略目标,进一步明确地提出了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发展思路。以此为目标,25岁的深圳进入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新的发展时期。

明确特区新内涵 从“速度”迈向“和谐”“效益”

天下之先没有穷尽,“特”字文章应是与时俱进。李鸿忠在用“特区是特别能改革、特别能开放和特别能创新的地区”诠释了新时期特区新内涵的同时,为记者们勾画了一幅深圳新的发展蓝图:从“速度深圳”转向“和谐深圳”“效益深圳”,在保证一定速度的前提下,转变发展模式,并将这种发展模式确定为今后一个相当长历史时期深圳发展的思路和模式。

深圳市政府秘书长唐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到这样一个对比数字:我国的GDP是日本的1/4,但能耗却是日本的5倍。也就是说,相同的能耗,日本产出了5万亿元GDP,而我国只产出1.4万亿元的GDP。深圳的决策者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央当年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和初衷,不仅是要把特区作为金山银山,而是更期望深圳发挥开路先锋和示范区的作用。时至今日,深圳更应该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然而,这种在“好”与“快”之间的博弈,在“进”与“退”之间的抉择是需要胆识和魄力的:

2004年,深圳特区内用于房地产开发的土地一寸都没批。李鸿忠说,损失这部分国土基金对于深圳GDP增长是一个损失,但是为了给子孙留下发展的空间,我们一定要守得住。

2004年,深圳直接用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投资达120亿元,占政府投资计划65%左右,为历年来最高。

2004年,深圳出台的建设规划中,在总面积1953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划定1000平方公里为基本生态控制线,禁止一切项目尤其是房地产项目进入,体现出了深圳捍卫绿色的决心和勇气。

今年4月底,深圳在全国首次公布“深圳市文明指数”,其中引人注目的“幸福指数”包括了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人均道路面积、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数、每万人配备急救车辆数、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数、万人医生数、万人医院床位数、平均预期寿命等11个指标。

深圳市政府最近推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调控指标体系。该体系以效益深圳为核心,分为“宏观效益”“生态环境”“创新动力”三大方面。在这些指标中,人均GDP、万元GDP水耗、万元GDP建设用地、万元GDP能耗等12项指标被列为核心指标。

……

从追求“速度”到追求“和谐”和“效益”,深圳还提出了“四个下降,三个提高”的指标体系:即单位产出占用土地显着下降,资源消耗的增长相对于经济增长显着下降,初级劳务工在劳动人口中的比例下降,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显着下降。经济增长中科技贡献率显着提高,经济增长中教育和人力资本的贡献率显着提高,经济增长中绿色GDP和循环经济的贡献率显着提高。

“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要舍得时间,舍得投入,舍得声誉。”李鸿忠的话掷地有声。

事实上,深圳也初步尝到了“效益深圳”的甜头:2004年,全市每平方公里土地上产生了1.75亿元的GDP和6000万元的税收。每万元新增贷款所带来的GDP增量同比提高4.0%。每万元GDP的电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水耗为26吨/万元,远远低于全国的200吨/万元左右的平均水平,这两项指标均为全国最低。今年上半年,深圳万元GDP耗水量同比又大幅下降近13%,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耗电量同比下降2%。与此同时,全市单位面积的工业产出量却同比增长了6.5%,每平方公里工业用地产出工业产值同比增长了9.1%。

25年峥嵘岁月稠,25岁的深圳风华正茂。如锦的蓝图已打好底色,灿烂的前程就在眼前。深圳,这座孕育了亿万中国人艰难与奋进、光荣与梦想的城市,如今正在向“和谐”“效益”大道迈进,人们有理由深信,深圳一定能够创造可持续发展新辉煌,成为一个时代的新高度。

⑩ 改革开放前后的深圳发生的变化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始终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因改革而生,因开放而强,见证了中国翻天覆地巨变历程。深圳所取得的成就是改革开放40年中国实现历史性变革和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个缩影。

时光回溯40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为代表的改革先行者向中央打报告要求“第一个吃螃蟹”,提出创办对外加工贸易区的设想。1979年,小渔村深圳获批立市,第二年又被批准设立深圳经济特区。

(10)20年前的深圳长什么样视频扩展阅读:

38年荆棘路,深圳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等多项奇迹。

巨变首先体现在经济的跨越式增长。1979年,深圳GDP仅1.97亿元(人民币,下同),人均GDP606元;2017年,深圳GDP2.24万亿元,人均GDP18.31万元,GDP年均增速达23%,创造了世界罕见的“深圳速度”。

深圳创新走在了世界前沿。建市之初,深圳科研院所为“零”。如今,创新已成为深圳发展的重要支撑力。尤其是在产学研融合方面,深圳又走在了中国城市前列,已经建立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到2017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4.13%,接近全球最高的韩国、以色列水平;PCT国际专利2.04万件,占全国的43.1%,连续14年居全国城市第1位;2017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2.8%,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

接轨国际拥抱世界。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经济全球化时代,只有把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按照国际规则“打篮球”,聚全球资源为己所用,才能赢得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