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深圳市有多少人口
深圳市,又称为“鹏城”,位于中国南方珠江三角洲东岸,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经国务院批准于1980年8月26日正式设立。全市土地总面积为1953平方公里,其中,经济特区面积为395.81平方公里。经过29年的建设和发展,深圳由一个昔日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新兴现代化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对全国294个地级以上城市综合竞争力2008年度排名显示,深圳位列第二。
2010年末常住人口1035.79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51.03万人。包括流动人口的总人口数为1322万人。
2. 旧深圳布局以及简介
说“改革开放之前的深圳是一个小渔村”的人是没有文化的在元代明代,今天的深圳罗湖东门老街,其实不是一条街,而是指深南东路以北,立新路以南,新园路以东,东门中路以西176万平方米范围内的17条街道和所有商业设施的这些范围。老街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明代中期。当时,罗湖一带相继出现了赤勘村(今蔡屋围)、罗湖村、隔塘村(今水贝村)、湖贝村、向西村、黄贝岭村和南塘村等客家村落,由于需要,几个村的族人在村落之间建起了集市,按照习惯,人们就在这些村落接近中间位置的南塘村与叶屋村之间的农田边上,摆摊设点,慢慢形成了一个小的集市——“墟”,既然成“墟”,就要有个名字吧,由于当时集市西边的水沟较深,于是,人们就称此地为“深圳墟”。圳,客家话就是“田野间的水沟”,“深圳”就是深的水沟。“深圳”这条水沟,是当时的人民与周边的其它条河沟相比,认为较深才来的,这就是“深圳”产生的重要地理人文特征。当时的深水沟慢慢为深圳河–也就是今天的清水河。而今天的深圳河,过去因从梧桐山发源来来,叫梧桐河。“深圳墟”,最早由民缝街、上大街、鸭仔街、养生街等几条街市构成,初具一个小镇的规模。晚明始,老街一直是方圆数十里名声显赫的商业墟市。现在“深圳”的名字来源于客家集市“深圳墟”,深圳墟的名字来源于西门外的“深圳河”。清朝自康熙元年至三(1662年~1664年),清廷施行“迁海”政策,一迁再迁,开始迁三十里,后来是五十里。深圳墟也随着迁海令的执行而沉寂下来。但迁海政策造成了经济的巨大萧条,新安县的人口骤减,最后连新安县也被撤掉。鉴于这种情况,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特准在新安进行复界。原籍居民及大批嘉应、潮州、福建、江西人开始迁入。深圳墟又开始渐渐恢复。“深圳墟”这三个字,最早出现在清康熙27年间(1688年)由县令靳文谟署名编纂的《新安县志》。
1911年,广九铁路建成通车,罗湖车站启用,深圳成为内地与香港的交通门户,卖农产品的谷行街(今解放路)、卖小吃和杂货的维新路(今人民北路)、永新街、南庆街等处商业街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了今天的罗湖旧城。深圳建特区后,老街又理所当然地成为最早的商业中心,长期引导和左右着深圳的消费潮流。透过次第林立的店铺,熙攘的客流,摆满街面的各色传统商品和曲折幽深的小巷,可见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民居,骑楼、庙宇、书院、祠堂、古钟、石板路和有百年生命的古树。
清嘉庆道光年间,深圳地区有平湖墟、深圳墟、王母墟等等36个墟,每个墟每3天一个墟日,邻近墟市墟日相互错开。深圳墟的“墟日”就是逢农历的二、五、八。深圳墟成为当时重要的物资集散地。鸦片战争后,英国殖民主义者逐渐割占了香港。自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英国侵略者与清政府签订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以后,英国人取得了“新界”的租借权,将香港的边界自九龙界限街以北扩展到深圳河南岸,深圳墟遂对外有了更大的接触——这在客观上刺激了深圳墟的鱼端口、盐端口和缯(丝织品)端口等贸易场所的崛起。
1910年10月1日,广九铁路从九龙尖沙嘴至深圳罗湖桥的一段通车。此后商贾往来更趋频繁,又将中外贸易向前推进了一步。其时,深圳墟的酒店、鱼店、饼店和米铺、肉铺、杂货铺以及茶楼饭馆等的服务行业大量涌现。每逢“墟日”。农、工、商等各界人士均云集在上大街、鸭仔巷和油榨头等处交易农副产品,景象非常热闹。位于英国殖民地香港和大清国分界线边上的深圳墟,位置变得十分重要起来,产生了巨大的商业要求,晚清深圳墟有了多家商号。
1911年8月14日,广九铁路通车后,香港和深圳地区货物进出大为方便,拉动了深圳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广九铁路在罗湖桥两侧英华界均设有火车站。据民国初年管辖宝安县的粤海道道尹王典章的日记记载:深圳墟是宝安县商品最为繁盛之区。商人之间组织了商会,墟内商店240家,从深圳运往香港的为农副产品,“以蚝豉最佳,油、糖、花生、菠萝、沙梨、萝卜、荔枝亦出品之大宗云”。从香港购回纺织、日用品、化工产品等物资,再运销往各地。
保留在香港历史档案馆的一张二十年代的旧照片上,可以看到深圳墟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
这时,深圳墟已经发展成为宝安县中、东部最大的墟镇。又因为深圳墟是香港至广州、惠州等城镇的“中转站”,所以不少商旅都喜欢在此驻足流连,其中亦不乏“冒险家”在这里大发其财,建于罗湖火车站旁边大利公司的“大摊”(赌场)在深圳墟内开设了五家分馆,
东门确有“门”
现在我们说东门,但大家都没有见过真正的“东门”的“门”在哪里。张一兵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还就此专门到香港的下村墟考察了一番,下村墟比深圳墟小多了,但确实有门,过去一到晚上,还要关上门,以防偷盗。
深圳墟“百年老字号––东生源”的主人梁柏合老人也回忆说,在解放前,深圳墟确实有门,晚上也要关的。东门的位置就在今天解放路和东门中路的交叉点,西门的位置大致在今天解放路和广深铁路交叉点东侧100米处,南门在今天的深南大道,北门在今天深圳中学和财经学校南边的沼泽地。
西门一带店铺很少,北门一带是荒地,南门一带有一个南塘市场,因为东门一带的谷行街、上大街、东新街等商业最为发达,所以后来人们都说“去东门买点东西”,东门的叫法就是这样来的。
老东门“是建筑多样化典型的地方”
深圳墟的建筑多为晚清至民国时期所建,虽然房屋低矮,街道狭窄,但是门类齐全。
1953年,因深圳镇连接广九铁路,交通便利,人口聚居较多,工商业比较兴旺,宝安县政府从南头迁至深圳墟。县政府就在蛟湖路一带,也就是东门老街西北面的一片沼泽地。县政府的旧楼在1979年以后被用作了深圳经济特区管委会的办公楼,再后来拆掉了旧楼,盖起了迎宾馆。
东门旧事
1912年夏天,一队日本间谍以普通人的身份通过罗湖桥从“新界”进入深圳墟,在深圳墟的旅馆里住了一晚。他们在游记中写到了:深圳很热,蚊子很大、很多。
1925年,广东国民政府两度东征广东军阀陈炯明、杨希闵、刘震寰,由于地理位置重要,深圳地区的平湖墟和深圳墟是两军必争的军事重镇。
1925年6月,香港工人举行大罢工。19日凌晨,香港电车工人分别乘火车或步行到深圳。中华全国总工会派员在深圳墟南庆街22号思月书院(即张氏宗祠、私塾)设立香港罢工工人招待站,招待从香港过来的工人。每日由深圳乘火车回广州的罢工工人有1000多人。
1927年,中共宝安县委领导农民运动,一度占领了深圳墟。
1931年,设立了隶属宝安县的深圳镇。民国时,深圳墟的半殖民地色彩非常浓郁。二三十年代,广东军阀陈济棠的胞兄和妾在罗湖火车站附近开设大赌场,并在深圳墟开设了5个小赌场。赌场里吃喝嫖赌样样都有。赌具除了骰宝、牌九外,还有当时国内少见的轮盘。赌场还规定,凡是买筹码1000元以上的,可以免费享受赌场提供的奢侈生活。输完了钱,赌场还可以发给回家的路费,并“欢迎下次光临”。
1938年12月,日本侵略军从大亚湾登陆。为了抗击日军入侵,叶挺率东江游击队把位于南庆街的鸿安酒店作为游击指挥部,上面是指挥部,下面是政治部,但是仅仅运作了7天就不得不从大局出发撤走了。后来,鸿安酒店经常接待爱国志士和港澳台同胞,足以媲美“阿庆嫂”的茶馆。被人们称为“鸿安婆”的店老板何华益,也成为了深圳的“阿庆嫂”。
1942年日军侵占深圳后,日军的岗田部队又将司令部设在这里。解放后,鸿安酒店曾作为宝安县邮电局和邮电工会会址。梁柏合、陈敏学等几位老人都清楚地记得,当年许多人赶深圳墟的时候因为没有面对日军行九十度鞠躬礼,被日军两个巴掌打趴在地上后,胸部再被踩上一脚,甚至被残暴地打死在街头。
1940年,深圳墟设有电报局。现位于福田区上梅林的基督教深圳堂原来位于深圳墟(遗址在今新安酒家西侧),为1896年德国莱茵公会所创建,二战中被日本侵略军烧毁。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深圳墟镇先后盘踞着国民党驻深圳总队、国民党县政府驻深圳警察大队、税警团、联防大队、护路大队以及梁基团、萧天安大队等兵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侵华日寇的铁蹄又残酷地践踏着老东门这片土地……
1949年10月19日深圳镇和平解放,宝深军管会主任刘汝琛率领驻扎在布吉的人民解放军,乘火车进驻深圳墟。
1953年,宝安县委、县政府机关从南头搬到深圳镇,老东门便成为全县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活动的中心。深圳戏院、新安酒家和宝安汽车站等一批颇具规模的建筑也相继在五六十年代崛起。 [ 本帖最后由 珠江东岸 于 2010-3-9 11:29 编辑 ] <h2>说“改革开放之前的深圳是一个小渔村”的人是没有文化的</h2>在元代明代,今天的深圳罗湖东门老街,其实不是一条街,而是指深南东路以北,立新路以南,新园路以东,东门中路以西176万平方米范围内的17条街道和所有商业设施的这些范围。老街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明代中期。当时,罗湖一带相继出现了赤勘村(今蔡屋围)、罗湖村、隔塘村(今水贝村)、湖贝村、向西村、黄贝岭村和南塘村等客家村落,由于需要,几个村的族人在村落之间建起了集市,按照习惯,人们就在这些村落接近中间位置的南塘村与叶屋村之间的农田边上,摆摊设点,慢慢形成了一个小的集市——“墟”,既然成“墟”,就要有个名字吧,由于当时集市西边的水沟较深,于是,人们就称此地为“深圳墟”。圳,客家话就是“田野间的水沟”,“深圳”就是深的水沟。“深圳”这条水沟,是当时的人民与周边的其它条河沟相比,认为较深才来的,这就是“深圳”产生的重要地理人文特征。当时的深水沟慢慢为深圳河–也就是今天的清水河。而今天的深圳河,过去因从梧桐山发源来来,叫梧桐河。“深圳墟”,最早由民缝街、上大街、鸭仔街、养生街等几条街市构成,初具一个小镇的规模。晚明始,老街一直是方圆数十里名声显赫的商业墟市。现在“深圳”的名字来源于客家集市“深圳墟”,深圳墟的名字来源于西门外的“深圳河”。清朝自康熙元年至三(1662年~1664年),清廷施行“迁海”政策,一迁再迁,开始迁三十里,后来是五十里。深圳墟也随着迁海令的执行而沉寂下来。但迁海政策造成了经济的巨大萧条,新安县的人口骤减,最后连新安县也被撤掉。鉴于这种情况,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特准在新安进行复界。原籍居民及大批嘉应、潮州、福建、江西人开始迁入。深圳墟又开始渐渐恢复。“深圳墟”这三个字,最早出现在清康熙27年间(1688年)由县令靳文谟署名编纂的《新安县志》。<br /> 1911年,广九铁路建成通车,罗湖车站启用,深圳成为内地与香港的交通门户,卖农产品的谷行街(今解放路)、卖小吃和杂货的维新路(今人民北路)、永新街、南庆街等处商业街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了今天的罗湖旧城。深圳建特区后,老街又理所当然地成为最早的商业中心,长期引导和左右着深圳的消费潮流。透过次第林立的店铺,熙攘的客流,摆满街面的各色传统商品和曲折幽深的小巷,可见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民居,骑楼、庙宇、书院、祠堂、古钟、石板路和有百年生命的古树。<br /> 清嘉庆道光年间,深圳地区有平湖墟、深圳墟、王母墟等等36个墟,每个墟每3天一个墟日,邻近墟市墟日相互错开。深圳墟的“墟日”就是逢农历的二、五、八。深圳墟成为当时重要的物资集散地。鸦片战争后,英国殖民主义者逐渐割占了香港。自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英国侵略者与清政府签订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以后,英国人取得了“新界”的租借权,将香港的边界自九龙界限街以北扩展到深圳河南岸,深圳墟遂对外有了更大的接触——这在客观上刺激了深圳墟的鱼端口、盐端口和缯(丝织品)端口等贸易场所的崛起。<br /> 1910年10月1日,广九铁路从九龙尖沙嘴至深圳罗湖桥的一段通车。此后商贾往来更趋频繁,又将中外贸易向前推进了一步。其时,深圳墟的酒店、鱼店、饼店和米铺、肉铺、杂货铺以及茶楼饭馆等的服务行业大量涌现。每逢“墟日”。农、工、商等各界人士均云集在上大街、鸭仔巷和油榨头等处交易农副产品,景象非常热闹。位于英国殖民地香港和大清国分界线边上的深圳墟,位置变得十分重要起来,产生了巨大的商业要求,晚清深圳墟有了多家商号。<br /> 1911年8月14日,广九铁路通车后,香港和深圳地区货物进出大为方便,拉动了深圳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广九铁路在罗湖桥两侧英华界均设有火车站。据民国初年管辖宝安县的粤海道道尹王典章的日记记载:深圳墟是宝安县商品最为繁盛之区。商人之间组织了商会,墟内商店240家,从深圳运往香港的为农副产品,“以蚝豉最佳,油、糖、花生、菠萝、沙梨、萝卜、荔枝亦出品之大宗云”。从香港购回纺织、日用品、化工产品等物资,再运销往各地。<br /> 保留在香港历史档案馆的一张二十年代的旧照片上,可以看到深圳墟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br /> 这时,深圳墟已经发展成为宝安县中、东部最大的墟镇。又因为深圳墟是香港至广州、惠州等城镇的“中转站”,所以不少商旅都喜欢在此驻足流连,其中亦不乏“冒险家”在这里大发其财,建于罗湖火车站旁边大利公司的“大摊”(赌场)在深圳墟内开设了五家分馆,<br /> 东门确有“门”<br /> 现在我们说东门,但大家都没有见过真正的“东门”的“门”在哪里。张一兵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还就此专门到香港的下村墟考察了一番,下村墟比深圳墟小多了,但确实有门,过去一到晚上,还要关上门,以防偷盗。<br /> 深圳墟“百年老字号––东生源”的主人梁柏合老人也回忆说,在解放前,深圳墟确实有门,晚上也要关的。东门的位置就在今天解放路和东门中路的交叉点,西门的位置大致在今天解放路和广深铁路交叉点东侧100米处,南门在今天的深南大道,北门在今天深圳中学和财经学校南边的沼泽地。<br /> 西门一带店铺很少,北门一带是荒地,南门一带有一个南塘市场,因为东门一带的谷行街、上大街、东新街等商业最为发达,所以后来人们都说“去东门买点东西”,东门的叫法就是这样来的。<br /> 老东门“是建筑多样化典型的地方”<br /> 深圳墟的建筑多为晚清至民国时期所建,虽然房屋低矮,街道狭窄,但是门类齐全。<br /> 1953年,因深圳镇连接广九铁路,交通便利,人口聚居较多,工商业比较兴旺,宝安县政府从南头迁至深圳墟。县政府就在蛟湖路一带,也就是东门老街西北面的一片沼泽地。县政府的旧楼在1979年以后被用作了深圳经济特区管委会的办公楼,再后来拆掉了旧楼,盖起了迎宾馆。<br /> 东门旧事<br /> 1912年夏天,一队日本间谍以普通人的身份通过罗湖桥从“新界”进入深圳墟,在深圳墟的旅馆里住了一晚。他们在游记中写到了:深圳很热,蚊子很大、很多。<br /> 1925年,广东国民政府两度东征广东军阀陈炯明、杨希闵、刘震寰,由于地理位置重要,深圳地区的平湖墟和深圳墟是两军必争的军事重镇。<br /> 1925年6月,香港工人举行大罢工。19日凌晨,香港电车工人分别乘火车或步行到深圳。中华全国总工会派员在深圳墟南庆街22号思月书院(即张氏宗祠、私塾)设立香港罢工工人招待站,招待从香港过来的工人。每日由深圳乘火车回广州的罢工工人有1000多人。<br /> 1927年,中共宝安县委领导农民运动,一度占领了深圳墟。<br /> 1931年,设立了隶属宝安县的深圳镇。民国时,深圳墟的半殖民地色彩非常浓郁。二三十年代,广东军阀陈济棠的胞兄和妾在罗湖火车站附近开设大赌场,并在深圳墟开设了5个小赌场。赌场里吃喝嫖赌样样都有。赌具除了骰宝、牌九外,还有当时国内少见的轮盘。赌场还规定,凡是买筹码1000元以上的,可以免费享受赌场提供的奢侈生活。输完了钱,赌场还可以发给回家的路费,并“欢迎下次光临”。<br /> 1938年12月,日本侵略军从大亚湾登陆。为了抗击日军入侵,叶挺率东江游击队把位于南庆街的鸿安酒店作为游击指挥部,上面是指挥部,下面是政治部,但是仅仅运作了7天就不得不从大局出发撤走了。后来,鸿安酒店经常接待爱国志士和港澳台同胞,足以媲美“阿庆嫂”的茶馆。被人们称为“鸿安婆”的店老板何华益,也成为了深圳的“阿庆嫂”。<br /> 1942年日军侵占深圳后,日军的岗田部队又将司令部设在这里。解放后,鸿安酒店曾作为宝安县邮电局和邮电工会会址。梁柏合、陈敏学等几位老人都清楚地记得,当年许多人赶深圳墟的时候因为没有面对日军行九十度鞠躬礼,被日军两个巴掌打趴在地上后,胸部再被踩上一脚,甚至被残暴地打死在街头。<br /> 1940年,深圳墟设有电报局。现位于福田区上梅林的基督教深圳堂原来位于深圳墟(遗址在今新安酒家西侧),为1896年德国莱茵公会所创建,二战中被日本侵略军烧毁。<br />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深圳墟镇先后盘踞着国民党驻深圳总队、国民党县政府驻深圳警察大队、税警团、联防大队、护路大队以及梁基团、萧天安大队等兵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侵华日寇的铁蹄又残酷地践踏着老东门这片土地……<br /> 1949年10月19日深圳镇和平解放,宝深军管会主任刘汝琛率领驻扎在布吉的人民解放军,乘火车进驻深圳墟。<br /> 1953年,宝安县委、县政府机关从南头搬到深圳镇,老东门便成为全县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活动的中心。深圳戏院、新安酒家和宝安汽车站等一批颇具规模的建筑也相继在五六十年代崛起.
3. 深圳的占地面积和人口是多少
地理位置
深圳是中国南部海滨城市。位于北回归线以南,东经113°46′至114°37′,北纬22°27′至22°52′。地处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岸,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南边深圳河与香港相联,市区距香港港岛仅45分钟车程;北部与东莞、惠州两城市接壤。深圳海岸线全长 230公里,海洋资源丰富,有优良的海湾港口,通海条件优越。
气候状况
深圳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区,气候温和,阳光充沛。夏季长达6个月。春秋冬三季气候温暖。年平均气温为23.7℃,最高气温为36.6℃,最低气温为1.4℃,无霜期为355天。年日照时数1975.0个小时,年平均降雨量为1608.1毫米。夏秋两季偶有台风。
人口构成
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其人口随着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劳动力的需求而不断增加。是广东省唯一以普通话为主流地方语言的城市。据2006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常住人口1200万人。
地名由来
深圳”地名始见史籍于1410年(明永乐八年),于清朝初年建墟。当地的方言俗称田野间的水沟为“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水泽密布,村落边有一条深水沟而得名。
六区十九镇
深圳市下辖6个区,26个街道办事处,19个镇。
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盐田区位于经济特区内,宝安区、龙岗区地处经济特区外。
4. 深圳有多大有一搬的地级市那么大吗
市名
深圳市(英语:Shenzhen City 汉语拼音:Shēnzhèn Shì)。中文别称“鹏城”,英文简称Shenzhen。
经纬度
深圳市位于东经113度46分至114度37分,北纬22度27分至22度52分。
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省
广东省(Guangdong Province)
辖区
深圳下辖6个行政区。
特区内有:福田区、罗湖区、南山区和盐田区;特区外有:宝安区、龙岗区和光明新区(光明新区是功能区,非行政)。
政府
市委书记刘玉浦,市长许宗衡。
城市面积
全市面积2,020平方公里。土地总面积1952.84平方公里,深圳经济特区面积为395.81平方公里。
海拔
全市平均海拔70至120米。梧桐山为深圳市最高点,海拔943.7米。
人口
846.43万人(2006年)。人口密度4334人/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96.83万人,非户籍人口800万人,占全市人口的81.2%。
民族
深圳是继北京之后全国第二个聚齐全国56个民族的大城市。深圳市有少数民族人口36万多人。
时间
北京时间(中国标准时间)。UTC+8。
邮政编码
518000
电话区号
0755(+86)
汽车号牌
粤B
国内生产总值
6765.41亿元人民币(2007年,比上一年增长14.7%,中国(港、澳、台除外)城市第4名,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人均GDP 79221元人民币(10628美元。2007年,中国城市(港、澳、台除外)第1名)。深圳市是中国首个人均GDP破万美元的城市。
市花
簕杜鹃
市树
荔枝树
行政区类别
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
深圳(Shēnzhèn)与香港山水相连。在短短的27年里,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人均GDP位居中国(港、澳、台除外)第一,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
深圳是中国口岸最多和惟一拥有海陆空口岸的城市,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主要门户之一,有着强劲的经济支撑与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深圳的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列内地城市第一。到2010年,深圳将建设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区域性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商贸中心、运输中心及旅游胜地,将成为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
深圳即将举办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2008年12月7日,深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认定为“设计之都”,成为我国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编辑本段]一、历史沿革
考古成就表明,早在67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就有土着居民繁衍生息在深圳土地上。深圳的城市史已有1673年。
地名由来
“深圳”地名始见史籍于1410年(明永乐八年),于清朝初年建墟。当地的方言俗称田野间的水沟为“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水泽密布,村落边有一条深水沟而得名。深圳又称鹏城。
百越部族(史前——公元前214年)
夏、商年代,深圳是百越部族远征海洋的一个驻脚点。居殖在深圳沿海沙丘谷地区域的百姓,是百越部族的分支——“南越部族”。他们以捕鱼、航海维生,甚少农垦。
秦皇设郡(公元前214——公元331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214年在岭南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谪徙50万人开发。时属南海郡的深圳,便融入了中原文化。
东晋建县(公元331——1573年)
深圳市最早的前身为宝安县。宝安作为县建制始于公元331年(东晋咸和六年)。朝廷置辖地六县的东官郡,辖地大概为今天的深圳市、东莞市和香港等范围。郡治在宝安县(南头)。
宋朝时期,深圳是南方海路贸易的重要枢纽,盛产食盐、香料。至元朝,又以出产珍珠着名。公元1394年(明洪武二十七年),在今深圳境内设立了东莞守御千户所及大鹏守御千户所。
有600多年历史的南头古城,曾是晚清前深港澳地区的政治中心。
新安古城(公元1573——1841年)
深圳市的前身又曾名为新安县。公元1573年,中国明朝政府扩建东莞守御千户基地,建立新安县,并建县治于南头,辖地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区域。经济以产盐、茶叶、香料和稻米为主。
县境分割(公元1842年——1898年)
公元1842年7月至1898年4月期间,中国清政府与英国相继签订《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和《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港岛、九龙和新界割让、租借给英国。至此,原属新安县的3076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055.61平方公里脱离其管辖,深圳与香港从此划境分治。
复名宝安(公元1913年——1979年)
公元1913年(民国三年),广东省新安县复称宝安县,县治仍在南头。
县治迁移(公元1938年——1953年)
抗日战争时期,南头沦陷,宝安县政府临时迁往东莞县。1953年,因深圳联接广九铁路,人口聚居较多,工商业兴旺,宝安县治东迁至距南头10公里外的深圳墟。
深圳建市(公元1979年)
1979年3月,中央和广东省决定把宝安县改为深圳市,受广东省和惠阳地区双重领导;11月,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将深圳市改为地区一级的省辖市。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设置经济特区。1981年3月,深圳市升格为副省级市。1988年11月,国务院批准深圳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并赋予其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1992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市政府制定地方法律和法规的权力。
2004年,深圳成为无农村的城市。
[编辑本段]二、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深圳市位于祖国的南疆,广东省南部,毗邻香港。陆域位置是东经113°46'~114°37',北纬22°27'~22°52'。东临大亚湾与惠州市相连,西至珠江口伶仃洋与中山市、珠海市相望,南至深圳河与香港毗邻,北与东莞市、惠州市接壤。全市总面积2020平方公里。深圳经济特区是深圳市的一部分,位于东经113°52'~114°21',北纬22°27'~22°39'。深圳经济特区东起大鹏湾背仔角,西至珠江口的安乐村,南临深圳河,北靠梧桐山、羊台山山脉,面积为327.5平方公里,东西长49公里,南北宽平均7公里,呈狭长形。
深圳市所辖范围呈狭长形:东西长,南北窄。其东西向直线距离,自东宝河口至蛇口半岛南端为 155.2 km,至大鹏半岛最南端为157.2km;其南北向最窄处自北部边界至沙鱼涌海岸的直线距离仅6km。深圳市行政辖区内的土地总面积 1952.84平方千米;2004年全市建成区面积达550多平方公里,位居全国前列。其中,深圳经济特区(以下或简称特区)土地面积327.5平方千米,是除海南省外最大的经济特区。
深圳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多为低丘陵地,间以平缓的台地,西部沿海一带是滨海平原。主要河流深圳河全长35公里。
深圳以平原和台地地形为主,约占总面积的78%。北面和东北面多为山地和丘陵,重峦迭翠,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东部和西部沿海地带有丰富的海产资源。另有少量台地分布于各区。
深圳市全境属珠江三角洲,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有三个地貌特征:南部半岛海湾地貌带位于“大亚湾——大鹏半岛——大鹏湾”以及伶汀洋的东部,半岛和海湾的海拔绝对高度相差很大,大鹏半岛七娘山主峰海拔高达867.4米,大鹏湾水深18—24米,构成槽形海湾、陡峭海岸的地貌特征;中部为海岸山脉地貌带,莲花山系延伸到境内笔架山、梧桐山,呈东北至西南走向,向西南一直到香港的大雾山(海拔959米),逼近海岸,主峰梧桐山(海拔943.7米)是深圳市最高点;北部为丘陵谷地地带貌,由茅洲河、大破河、观澜河、龙舟河等10条河流切割,形成低丘降谷地、阶地及台地。
气候情况
深圳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风清宜人,降水丰富。常年平均气温24.0℃,无霜期为355天,平均年降雨量1933.3毫米,日照2120.5小时,适合常年开展旅游。
土地物产
深圳市耕地总资源2446.7公顷,水果种植面积9946.7公顷,林业用地7.97万公顷。盛产龙岗“三黄鸡”、南头荔枝、南山桃、石岩沙梨、金龟桔和龙华方柿等农副产品。栖息、繁衍的国家级野生保护动物有虎纹蛙、蟒蛇、猕猴、大灵猫、金钱豹和穿山甲等;经济价值较大的两栖类动物5种、爬行类动物23种、鸟类30种、兽类33种。
环境保护
深圳环境保护工作倡导“环境优先,以人为本”的理念,确保让市民呼吸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2006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水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3.7%。主要饮用水源水库水质达标率98.1%。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6.2%。全年达到Ⅰ级和Ⅱ级空气质量天数359天。区域环境噪声达标总面积399.46平方公里。
为鼓励市民参与环保事业,2004年起深圳设立了“深圳市民环保奖”。2006-2010五年间,深圳将投资250亿元,全面开展水、大气、噪声、固体废弃物等十大领域内的294项工程项目。
[编辑本段]三、行政区划
深圳市共设6个市辖行政区。其中,深圳经济特区内4个区,即福田区、罗湖区、南山区、盐田区;特区外2个区,即宝安区、龙岗区。6个区共辖51个街道、622个社区。
2007年5月31日,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宣布:成立光明新区,管辖公明、光明两个街道。
应该有你要的资料; 了
5. 有谁知道深圳下沙村的历史,还有下沙黄氏的历史
深圳下沙村的历史
农村城市化以前,福田区下沙村是一个下辖东涌、大围、村仔、围仔、新村、东头村等6个自然村组合的小村落,共有耕地15000多亩,海上作业面积40000多亩,村民以黄姓为主,世世代代以种田、捕鱼、养蚝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如今的下沙,楼宇鳞次栉比,商铺星罗棋布,郁郁葱葱的大王椰矗立在大路两旁,笔直的下沙大道在区内延伸,豪华舒适的星级酒店喜迎八方来客,文化广场宽阔优美,规模宏大的体育场、游泳池和康乐文体中心及商业购物中心、保健医院等一应俱全。
随着城市化脚步的匆匆,下沙村所在的福田区沙头下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突飞猛进。难得的是,下沙在发展现代经济的同时,也不忘记文化建设,这里不仅有雄伟壮观的下沙牌坊、黄思铭公世祠、美丽的社区文化广场和文化体育中心,吸引着中外来宾,如今又多了一处弘扬传统文化、见证下沙历史和展现改革开放成果的场所——下沙博物馆,在博物馆揭幕之际,记者随下沙实业股份公司的工作人员进行了探访。
福田区下沙村是深圳市着名的乡村旅游景点之一,该村也因为每年一度的大盆菜宴而闻名海内外。今天,下沙村又迎来了一大盛事——下沙博物馆揭幕开馆了。
四大展厅展现岭南文化
“沙头、梅林两乡,山川灵淑之气,钟奇毓秀,蔚为巨族,故历代以来,巨室大家甲于他姓,儒流闻望,济济翔翔,其仁孝之意,着于古而流于今;礼让之风,作于前而兴于后,洵非他族所能及者。”这是摘自清干隆五十四年《重修族谱序》中的一段话,其中充满了对下沙的溢美之辞,也激发了记者参观下沙博物馆的热望。
从滨河路进入下沙社区,“下沙人民欢迎您”几个大字便道出了下沙人民热情好客的心声。走在下沙社区的道路上,林立的商铺,葱郁的树木,美丽的雕塑,朴素的居民,真有一种恍入桃源的感觉。
走进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金色的雕塑,刻画着渔民、稻穗、海燕等。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博物馆序厅的主题雕塑,寄寓了当今下沙人民对新时代繁荣盛世的倾情歌颂。
据介绍,下沙博物馆主要保存的是具有浓浓南粤风情和岭南风格的传统文化物品,主要包括古文物、雕塑、画幅、照片等。博物馆分为四大展厅,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下沙的文化。在博物馆里,记者看到,气势恢宏的骏马雕塑、古旧纯朴的民居模型、其乐融融的围吃大盆菜雕塑……无一不展现了这个村庄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第一展厅为“骏马堂堂出异方”,主要介绍了下沙的起源。该展厅主要展出了骏马雕塑、立村先祖黄峭山(俗称峭山公)、辛亥革命名将黄耀庭等下沙历史人物和名人的画像、雕塑、史书、介绍,以及下沙人使用过的部分文物。在这个展厅的一角还包括一个放映厅,采用了先进的投影设备,可以容纳近百人,主要放映介绍下沙过去和现在的专题片,届时游客可以在这里了解下沙村的今昔概貌。
第二展厅为“耕山耘海八百年”,主要展出下沙人过去使用的部分生产、生活用品,包括以前下沙村民居住的瓦房微缩模型和一些农具等。下沙的养蚝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而这里出产的蚝也因为鲜味独特而稀有,深受大家的喜爱。这个展厅有一组反映下沙人民养蚝情景的雕塑,它深深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据说1992年以前,下沙村民通过扬船和撑着滑板到靠近香港元朗和天水围的蚝田种蚝、收蚝。
第三展厅为“天下共享大盆菜”。下沙村的大盆菜宴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每年的元宵节和一些重要日子及喜庆活动,除了举办大盆菜宴席外,还会举办舞龙、舞狮及唱演传统戏,吃过“大盆菜”,盼望来年国泰民安,五谷丰登。据介绍,大盆菜是由蚝、鸭、猪肉、鳝鱼、鱿鱼、油豆腐、支竹、牙菇、鳝干、肉皮、云耳、冬菇、芹菜、萝卜等15种菜做成。展厅里还有一些展示大盆菜制作过程的特写镜头。这里还设有两个电脑触摸屏,可以方便人们进一步了解有关大盆菜的信息。2002年2月23日,下沙村举办了具有浓郁南粤风情民俗的“黄氏宗亲会”元宵节,以“大盆菜”3800桌,6万人共尝的规模获得了吉尼斯世界之最的纪录,轰动一时。吃大盆菜的位置就在下沙祖庙和黄思铭公世祠前,这是一座具有清式宗祠建筑风格的祠堂,也是深圳市区内最大的宗祠之一,位于博物馆旁边的文化广场内。
第四展厅为“繁荣强盛看今朝,富而思进向未来”,这个展厅以图片展为主,主要反映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92年下沙村演绎为下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后,实现了由农村向城市化的大转变,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的情景。
投资千万元,建起下沙博物馆,旨在弘扬传统文化和发展社区大文化
2002年,下沙实业股份公司做出一项惊人的决定,划出几千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建设一座博物馆大楼,设有博物馆,图书馆,老干部、党员、老人活动中心,治安监控中心和幼儿培育中心等多功能场所。
下沙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化气息的社区,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艰难和坎坷,目前下沙实业股份公司的办公大楼还是多年前的一栋老楼房。下沙村为何不先修办公楼,反而要斥巨资建起一座博物馆大楼呢?
下沙实业股份公司的一位负责人告诉我们,社区文化是一切工作的载体,办公室要改建、装修,但不急于一时,而博物馆的建设则是丝毫等不得的事儿,因为下沙的许多传统文化已逐渐消失了,包括养蚝、民间传统等等,现在的许多年轻人,包括下沙的部分本土村民都不太清楚下沙以前的那段历史了,因此要有一个载体,来保存下沙独特的民俗文化。
这位负责人还告诉记者,下沙实业股份公司建立博物馆,其宗旨一是为了发展社区大文化,通过博物馆的建设把下沙800多年的历史记载下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下沙的独特风俗民情,了解岭南文化;二是把博物馆建成一个教育基地,通过博物馆培养和教育下一代,让他们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同时激励他们发扬先人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继续奋进,为下沙的未来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正如下沙股份公司董事长黄英超为博物馆的题撰“谨以此,献给黄氏列祖列宗,献给下沙的过去,献给下沙的今天,献给下沙的未来。”
“骏马精神”推动下沙不断推陈出新
是什么动力推动下沙不断创新、不断进取呢?
在下沙流传着这样一段祖宗遗训:“骏马堂堂出异方,任从随处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则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念祖宗香;惟愿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这是一千多年前的先祖黄峭山所留下的。峭山黄公所处的年代,是“百善孝为先”的年代,“父母在,不远游”是当时的行为准则,而峭山黄公却大胆让儿子们各奔异乡,创家立业,这在当时要有怎样的胸怀和胆识啊!如今的下沙人民,峭山黄公的子孙们骨子里流淌的也是这种“敢为天下先”的“骏马”精神,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下沙人在给世人带来无数惊奇的同时,也创造了不少发展奇迹。
2004年,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下沙股份公司委托中国环境规划院编制了下沙生态社区建设规划,近期下沙建成了广东省首个生态示范社区,目前下沙生态社区工程的中期规划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将在社区外围建设人工湿地环保教育基地,营造完善的湿地生态系统。
城市化重要的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文化修养和文明素质要靠长期熏陶。下沙人今天意气风发,下沙人今天富而思进,下沙社区今天文明和谐,这得益于下沙长期以来对文化的倡导和坚守。下沙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吸引了很多投资者前来置业。目前,30多家企业、800多家工商户已落户下沙,下沙的旅游事业也蒸蒸日上,每天都要接待上百位中外游客,做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同步发展。博物馆内的一组反映过去下沙人生活场景的雕塑。
下沙村,地处深圳湾畔,与香港元朗隔海相望。目前集体土地面积约0 .35平方公里,本地村民440多户,1300多人、暂住人口约4万。分为八坊。有下沙牌坊、黄思铭公世祠、陈杨候庙、佛祖像等历史古迹,有村建博物馆及休闲公园。
这是一个有着800年历史的古村,现在她又是深圳城市中心区的旺地。红树林80%的面积都在下沙村范围内。南宋时期,黄墨堂迁居来此,成为下沙黄氏的先祖。后裔以捕鱼种田为生,为在这块土地更好地繁衍生息,世代相传,在此种植了红树林防御海潮。
如今,下沙已成深圳市集体股份经济发展的范例之地。辖区内大型企业林立,商贸活跃。也因其治安逐渐好转,管理趋于规范,成为宜居之地。
在规划中找生产力
祖上以渔业与耕种为生的下沙村,由于地处深圳湾畔,在早年远谈不上“中心”,甚至显得有点边缘。直到改革开放之后的上世纪80年代,下沙由于整个环境差强人意,在福田区当时的15个行政村中处于落后状态。
但在上世纪90年代初农村城市化之后,新改制的下沙股份公司开始蓄势发力。下沙实业股份公司董事黄礼昌回忆起这段历程时曾表示,下沙在近些年的发展得益于当年的超前意识。当时,下沙股份公司的一班领导提出“规划就是生产力”。
因为当时下沙要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规划无序。下沙股份公司一位老员工表示,那时的下沙村,市政无规划,民房建设乱,是有名的“走路难、用水难、用电难、排污涝难”的“四难村”。针对这样的局面,公司领导层痛下决心,出资300多万元聘请英国联利建筑公司对下沙社区进行总体规划设计。紧接着,旧村拆迁的硬仗也打响了。
溯源深圳下沙百家姓之“黄”姓
“骏马堂堂出异方,任从随处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则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念祖宗香,惟愿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
在深圳、在广东,在全国各地,许多黄姓后代在很小的时候都被教背这首诗———父兄们说,凭这首诗,就可以认出千百年前是一家的兄弟。
根在何处?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的根在何处?”……一个人,无论在什么地方,不管漂泊多远,这些都是他关心的,甚至是魂牵梦绕的。这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强化着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向心力、凝聚力。
一个姓氏的繁衍生息、一个家族的兴衰聚散,记载着先人们感人至深的创业历程,打着时代的烙印,折射出历史文化的鲜亮。这里有喜有忧,有经验总结,有血泪教训。这是活生生的历史,不带虚伪和矫饰,也没有任何功利色彩。
从本期开始,我们“溯源深圳百家姓”……努力探寻各姓氏、家族在深圳地区源远流长,探寻其由来、流动、迁徙、繁衍的社会生活风貌、成长变化轨迹,希望能为年轻的深圳人了解历史,爱乡爱国,感情交流,起到些许帮助。(雪松)
黄姓,是有史料记载的深圳百家诸姓中最古老的居民。
1670多年前,黄氏就从中原来到深圳。
以广九铁路为界,深圳的西部地区主要分布着广府人,东部则以客家人为主,而深圳黄氏先祖,也因此可以溯源两大分支———广府黄氏和客家黄氏。
古黄国后裔
黄姓主根在古黄国(今河南信阳地区潢川县),而黄姓起源有三支。
1、出自嬴姓。《姓纂》:“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为楚所灭,以国为氏”。
黄氏在三千年前周武王取得天下之时,曾被封于黄国也就是现在河南省潢川县之西的地方,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
2、出自金天氏之后。台骀是上古少昊金天氏的苗裔,后世尊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被晋灭。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
3、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少数民族。《新唐书》中有“邕管(在广西境内)蛮有黄姓。唐黄少卿、少高、少温是也。”其实,此支黄氏仍是黄国遗民的后裔。(虹)
堂号郡望
“宽和堂”:汉代黄霸为河南太守,为政宽和。宣帝时因事落狱。官民齐为呼冤,终平反。
“江夏堂”:后汉黄香,幼丧母,对父最孝,夏天把父亲的席子扇凉,冬天把被褥暖热:“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黄姓堂号还有“思敬”、“逸敦”、“敦睦”、“炽昌”等。“炽昌堂”以黄峭山公外八句诗末“炽昌”二字为名。
江夏郡:汉高祖置郡。东汉大臣黄香之族所在。
会稽郡:秦置郡。东汉黄昌之后。零陵郡:西汉置郡。三国黄盖之族所在。巴东郡:东汉置郡。东汉蜀将黄权之后。西郡:甘肃永昌一带,酒泉黄衍之后。
�默堂黄居士塔
这是南宋古墓,它建在深圳莲花山西北坡。据称所葬的就是下沙黄氏一世祖黄默堂。
现在,下沙村、上梅林村、宝安上合村香港新界米浦等村的黄姓后人,每年的重阳节都要来此扫墓祭祖。
默堂黄居士塔是深圳地区发现的惟一的南宋时期塔形古墓,就是在广东地区也较为罕见。2001年被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虹)
广府黄氏:参山衍派,椰树长春
●本报记者刘一平实习生孙海英
溯源晋代黄舒
深圳最早的广府黄氏,是着名的“南粤孝子”黄舒。331年东晋设立东官郡后,他的父亲黄教就来到东官郡宝安县的一个村子。
黄舒之“孝”千古留名(本版曾有详细介绍)。“乡曲争传黄孝子”,人们将他比作春秋孝子曾参,给他家门挂匾,书“参里”二字,黄宅旁一座无名山,也由此被称为“参里山”、“参山”,而村名也随之改为“参里”(今宝安沙井镇沙井中学一带)。
黄舒死后葬于“大田乡猪母岗”,就在现在的步涌村大田路旁。2001年,在一片茅草丛中,深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副研究员彭全民和当地村民发现“黄舒墓”,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步涌乡的江炳球先生对记者讲述了寻找“黄舒墓”的事:“彭先生1984年就在这儿寻找黄舒墓,可是没找到,一直念念不忘,我也记得听老辈人说,有一个这样的墓。后来发现它就在一片草丛里,不钻进去根本看不到,地点就距当年彭先生寻找的地方仅100多米。”
彭全民认为,当时南方文化盛行,黄舒将中原传统孝道从中原带到深圳,并一直影响至今,他是深圳地区汉越(南北)文化大融合的一个重要标志。
广府黄氏村落与黄舒
深圳广府黄氏的老村落不少,村里的家祠和族谱都提到黄舒———福田上沙黄氏、下沙黄氏、上梅林黄氏、南山北头村黄氏,还有宝安区的上合村黄氏等村民们都为之自豪。
上沙村的怀德黄公祠,灰瓦覆面,在祠门的两侧,嵌着大理石的祠联:“参山衍派,椰树长春”。相邻的下沙祠堂里,则可以看到“泽传参里,声讫程乡”的祠联。
南山区北头村的黄氏,自元朝起就在这里立村,至今还保留有清同治年间所编的族谱,其中记载宝安人黄舒“生八子,分居各处,绵绵瓞瓞”。
宝安上合村黄氏宗祠的第二进,有一个清代重修的“孝行流芳”的牌坊,据彭全民先生介绍,深圳地区共有4处纪念黄舒的牌坊,现在只有这一处仅存,牌坊正面上刻“奉旨旌裱”,两侧有对联:“西晋伦常南粤士,六年庐墓一生心”,背面对联“名开子舆当日里,孝传司马鰄朝人”。
显然,深圳西部黄姓村落与黄舒有密切关系。而彭全民先生告诉记者,还不能证实这些老村都是黄舒后裔。因为到目前为止,还缺乏确凿证据,“毕竟相隔了好几百年,族谱或传说还需要进一步的考证、研究。”
虽然相隔的数百年中,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迁还不得而知,不过,这种现象很好地说明了黄舒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几百年前是一家
在深圳福田区的版图上,上沙和下沙相邻而居,先祖是1100多年前唐末的黄峭山。此人曾任浙江、两广的军务,宋朝时先后被追封为侍正学士、刑部尚书、太子少保。黄巢之乱,客家先民进行第二次大迁徙之时,他迁入闽南邵武和平镇。吸取皇室子嗣争名夺利的教训,他命各房只留下长子,其他的子孙到外地创业,还留诗一首(见题头)作为日后黄氏后代相认的“密码”。
有趣的是,记者的朋友黄天颜小姐是“广西人在深圳”,还在三四岁的时候,父亲就让她背诵这首诗,她还记得父亲讲的“有21个儿子的老祖宗的故事”。
沙头上沙黄氏,立村已经900年左右,黄金堂为开基立业的一世祖。上沙村曾叫“椰树村”,村内怀德黄公祠所题的“椰树长春”,表达的是族人的良好愿望。
800多年前,黄峭山的后裔黄默堂在下沙建村,成为下沙的一世祖。
从名字上看,黄金堂与黄默堂像是“两兄弟”,可彭全民先生考证族谱发现,黄金堂的孙子竟比黄默堂还要大80多岁,如果黄金堂和黄默堂是兄弟,彼此间至少相差120岁,这显然不可能。他俩可能是“左兄右叔”(左兄,黄金堂尊称;右叔,黄默堂别号),是不同辈的亲戚。
福田村黄氏,来源于上沙黄氏。公元1192年,黄金堂的第四个儿子黄西孙,迁到松子岭的南沿定居,带领儿孙开荒造田,村名后来就定为“福田”。
上梅林黄氏,则是下沙黄默堂的后代,建有“梅庄黄公祠”。
孙中山战友黄耀庭
提起近代名人黄耀庭,下沙黄姓族人都会非常骄傲与尊敬。
黄耀庭原名黄恭喜。1900年加入兴中会,孙中山为他改名“耀庭”。孙中山发动三洲田起义,黄耀庭被任命为中路先锋官,以英勇善战闻名,起义失败后去了南洋。
辛亥革命成功后,黄耀庭回到家乡沙头下沙定居。孙中山请他出来做官,他以“做惯乞丐懒做官”拒绝了。当时南头县城的县太爷贪污腐化,还在光天化日之下侮辱妇女,黄耀庭非常气愤,请来广西武师将他狠揍一顿。县太爷怀恨在心,趁他生病时,指使人将他毒死,年仅50岁。
下沙村人非常看重黄耀庭,在村内的黄思铭公世祠里,张挂了他的画像。客家黄氏:坑梓故里300年
虽然没有广府黄氏在深圳地区那样悠久的历史,但是客家黄氏在迁入的300多年时间里,对深圳东部地区的开发,做出很大的贡献。
深圳地区客家黄氏比重最大的,主要是坑梓黄氏(“坑梓”就是黄氏族人对故里的称呼),坑梓镇现在有23个姓氏,而黄氏就占了总人口的80%。
有一种有待证实的说法是:黄朝轩的先祖,也是唐末的黄峭山———如果得到证实的话,深圳的客家黄氏和广府黄氏,就是同宗同源的兄弟。
一世祖黄朝轩:江边村行医
深圳学者刘丽川在坑梓共收集到8本客家黄氏族谱,她发现,各谱都尊黄朝轩为一世祖。据介绍,明末清初的黄朝轩是一名“走方郎中”,明朝末年,由嘉应州(今梅县)移居到惠州府白马碗窑,再移居到坪山江边村。
坑梓“城肚”(即秀山世居)的黄汉英先生讲:“听老人说,朝轩公是明朝官员,因不愿为清人做事,开始隐居。”有一种有待证实的说法是:黄朝轩的先祖,也是唐末的黄峭山。
二世祖黄居中:立足坑梓
精湛的医术,使黄朝轩很快积蓄了财富,后来他的次子黄立中留在江边村,长子黄居中一家5口则移居坑梓,从此发展为人丁兴旺、财大气粗的旺族,后裔至少在数万以上。
民间对黄氏在坑梓的大发展,有一个“异口同声”的传说:当时老坑梓的土地,属于原住户高姓人所有,当时因为刚复界,还无力翻修已经损坏的高姓祠堂,而黄居中要在此落籍,便与高姓人商量,由他出钱,高姓出地,盖两间祠堂,各自一间。因为高姓人得罪了风水先生,而黄姓人则很殷勤,风水先生就悄悄让黄姓人挑选看上去破旧却能旺才旺丁的祠堂,高姓人不明就里,选择了漂亮的那间,结果就有了今天的局面。
不过,专家对此有另外的观点,刘丽川撰文认为,清初出现“康乾盛世”的大背景,推动了深圳地区客民的起步与兴旺。(刘一平孙海英)
客家围“涟漪”分布�
坑梓黄氏兴旺后,兴建的客家围达几十个,大都围绕河流“涟漪般而建”,二世祖黄居中在河中上游建洪围,他的儿子则在河的上游和中下游各建围堡,再建的围屋则如同扩散开去的涟漪,围绕祠堂分布。
其中的洪围、三世祖黄昂燕创建的新乔世居,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六世祖黄奇纬创建的龙田世居,则是省级文保单位。
彭全民介绍,客家黄氏崇尚文化,注重教育,有一座围堡,就有一所私塾,供族人子弟读书。如光绪年间的“光祖学堂”,就是黄氏在兴新学的潮流中,废除私塾后办起的新型学校,是“光祖中学”的前身。(一平)
�“百鸟归巢”大盆菜
每年元宵节,下沙黄姓有个宗亲性质的活动——吃“大盆菜”。
下沙黄老伯告诉记者,吃“大盆菜”源自宋代,明清时被称为“新安盆菜”,原来一个木盆,四条长凳,八人一桌。现在用不锈钢盆,盆里一层层放入十几种菜,最上面是鸡鸭,寓意“百鸟归巢”,企盼团圆。去年分3大场地烧制菜肴,1000人下厨,使用150口大铁锅煎、炸、煮、焖、炒,用料52000公斤,摆出3800张流水席,宴客6万人。
6. 深圳最古老的古村落都有哪些
有300多呢!
据《宝安县志》记载,1979年深圳建市的时候,客家人占了原住民的六成左右。客家人进入深圳,最早在宋元时期,而大规模进入深圳则是在明末清初。他们分布在盐田、龙岗、龙华、坪山、大鹏,罗湖、宝安、南山等地,并且在那些地方留下了一大堆客家民居建筑群,根据粗略统计,在深圳保存下来的还有300多座。
最着名的有10座:鹤湖新居、观澜版画村、甘坑客家小镇、大万世居、高岭古村、西丽麻磡村、南山长源村、新桥世居、田丰世居、大鹏所城等。
7. 中国唯一没有农村的城市在哪里
中国唯一没有农村的城市在深圳。
早在1992年,深圳就完成了原特区内的城市化工作,原特区外的宝安、龙岗当时还是“关外”。2004年7月,宝安区全部撤镇改街道,8月龙岗区全部撤镇改街道,镇一级建制在深圳成为历史,9月龙岗区全部完成“村改居”。这样在那时候深圳就没有农村,没有乡镇了,整个深圳所有常住人口均为城镇人口。
(7)深圳老村落有多少人扩展阅读
参照《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宝安龙岗两区城市化进程的意见》第三条,准确把握宝安、龙岗两区城市化的工作重点及各项政策措施。
(一)行政管理
宝安、龙岗两区要依法进行撤销镇建立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试点工作。
1、原则上,撤销一个镇设立一个街道办事处,一个村民委员会(简称村委会,下同)成立一个居委会。街道办事处的内设机构名称可以改变,但编制规模和职能基本维持不变。
2、撤销镇建立街道办事处后,街道办事处作为区级政府派出机构,受政府委托行使管理社会经济的职能。原镇属企业归街道办事处管理的,必须政企分开,条件成熟的可以进行改制。街道办事处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强社区建设和城市管理方面,切实加大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力度。
3、成立居委会后,居委会与原村委会集体经济组织脱钩,独立运作。其人员工资、办公用房和办公经费由区财政承担,市财政按规定在开办费上给予适当补贴。
(二)户籍和计划生育
1、农业户口村民一次性办理“农转非”手续,转为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具体方案由市公安局提出,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2、农业户口村民(农业人口)的育龄夫妻,如果只生育一个孩子是女孩的,从村委会改为居委会之日起,四年内可按间隔期规定再安排一个生育指标;本人自愿将户口迁出居委会,在户籍迁移时虽已安排生育指标但未怀孕的,取消该生育指标。
8. 深圳的面积和人口
深圳市面积有1994.47平方公里。
深圳,简称“深”,别称鹏城,广东省辖地级市,是广东省副省级市,国家计划单列市,超大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国际化城市、科技创新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全市下辖9个行政区和1个新区,总面积1997.47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927.96平方千米。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深圳市常住人口为1767.38万人。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30664.85亿元。
深圳最早的前身为广州府宝安县,[156]深圳之名始见史籍于明朝永乐八年(1410年),1979年成立深圳市,1980年成为中国设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新兴移民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被誉为“中国硅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