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深圳资讯 » 东北建设深圳付出了多少
扩展阅读
厦门有哪些游泳馆便宜 2025-08-06 00:39:57
福州土工网哪里卖 2025-08-06 00:08:02
女大专在深圳找什么工作 2025-08-06 00:07:05

东北建设深圳付出了多少

发布时间: 2022-09-04 02:58:48

㈠ 大家对东北人的印象如何

在上大学之前我从来没有遇到过东北人,因我我一直都在我们来家上学,所以也没什么外地人。而且我对东北人也就早有耳闻了,东北人据说都挺豪爽的而且爱交朋友

然后到了大学之后,学校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我也有幸见到了东北人。那是在刚来的晚上谁都对谁不熟悉,然后宿舍特别热,我们都到阳台上去玩手机去了,然后突然一个独特的嗓门打扰了我,东北口音我早有耳闻。他说:“大家伙,来交个朋友”。然后我们都拿了小马扎坐在阳台上去唠嗑,其实彼此西都不太熟悉嘛,然后坐在一起也是没话说,但是那个东北哥们就不一样什么都能谈得上,谁都能聊得来,而且亲切热情

㈡ 有多少东北人在深圳

以前八十年代深圳正在建设的时候,基建兵大部分都是东北来的,深圳人很有东北情结的 好多深圳投资拍摄的电视剧都是发生在东北的

㈢ 当年有哪些城市参与过援建深圳特区据说武汉市援助了很多很多是吗

深圳,改革开放之后发展起来的一座现代化大都市,改革开放之后,1979年成立深圳市,1980年设置经济特区,是中国设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新兴移民城市。深圳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外贸出口、海洋运输、创意文化等多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也在中国的制度创新、扩大开放等方面肩负着试验和示范的重要使命。

深圳

深圳经过40年的发展就成为了国际性的大都市,成为中国仅次于北京、上海的特大城市,和国家的大力发展是分不开的,在深圳的发展过程中,国家安排全国很多城市支援深圳,而武汉在深圳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武汉,我国华中区域特大中心城市,2019年武汉整个GDP排名全国第八,可能有些人觉得这对于武汉而言,说明武汉发展的非常好了,但是了解武汉历史的人发现,现在这个水平是武汉应该占有的位置。

民国时期汉口高度繁荣,被誉为东方芝加哥,武汉三镇综合实力曾仅次于上海,位居亚洲前列。在民国时期,武汉的经济水平排名全国第二,仅次于上海,所有就有了大上海、大武汉这一称呼。

而到了新中国时期,武汉经历了发展阵痛期,曾经排到了15名开外,但是武汉在整个国家发展过程中做出的贡献可是一点也没有少。就比如,在深圳早期建设时期,武汉贡献非常大。

作为第一批深圳建设的参与者,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当时还称武汉钢铁设计研究院)参与了深圳市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了深圳市第一本工程建设标准,设计了深圳市的第一座立交桥——洪湖立交桥,规划和设计了国家第一个保税区——福田保税区。

武汉

今天的深圳,一片焕荣,焕发着青春的气息,在今日武汉同样为深圳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武汉的高端人才外流到深圳是最多的,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都在深圳建立了研究所,和特区进行了深度的合作,我相信有了武汉和深圳的深度合作,两地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㈣ 四人制造鹤岗第一大案,震惊东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作为老工业基地,东北三个省对新中国的建设付出了太多的代价,当时,国家对东北三省和东北人民的待遇很好,当时,东北经济迅速崛起,东北人民逐渐致富,改革开放后,虽然东北人民仍然比较老套,但有些人带头,东北悄然发生了变化,经济的增长将导致一些罪犯的出现,犯罪率将逐渐上升,震惊东北甚至整个国家的黑龙江鹤岗1.28南山地雷枪击案,每个人都不为人知,持枪谋杀,抢劫金钱和犯罪现场非常可怕,那呢 孙海波,严文玉,田元和田玉是本案的主角。 他们四个都出生在黑龙江鹤岗。

1.28支枪案引起了全国的关注,该州派出了一支严重的犯罪团队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此案。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没有人要求尸体。 经过反复研究,民警认为这是抢劫案之一,经身份确认后,该人为田元。 根据这一线索,警察跟着葡萄藤走来,逐渐接近他们想要的东西,最后确认了剩下的三人,并开始逮捕他们。 孙海波,严文钰和田雨都被捕并绳之以法。 由于案件性质极其恶劣,三人均被判处死刑并立即处决。 到目前为止,1.28的射门已经解决。

㈤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学依据是什么

民国时期,东北的铁路,工业等现代化产业均占全国总量的一半以上,中国的工业萌芽起源于东北,因为那里的工业基础好,资源丰富,地理优势明显,故称为共和国的长子。
但是改革开放时期,由于全国性支援沿海,东北承担了改革开放大业成本的承担者,石油丰富的大庆,铁矿石丰富的鞍钢等,竟然在改革开放时期发不出工资,木材丰富的大兴安岭,长白山的当地居民竟然收入微薄,他们哪怕是卖掉一颗树木都是几个月甚至1年的工资,但是这些资源都由国家调配,并且收入都拥有建设沿海,将资源调配给沿海之后,企业没有利润来源,仍有沿用建国时期的计划经济,而此时沿海在东北等资源丰富地区的资源下飞快发展,并且转变为市场经济。
目前沿海城市高度发达,而东北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当前仍处于计划经济转型期,与情,与理都应该振兴东北,因为建国60年,东北都在付出,目前已到无油可榨的地步,大庆的油快抽干了,鞍山的两座铁矿石山脉也快平了,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的木材砍伐成了秃山。
并且东北大部分企业都是军工国有企业,火箭,潜艇的材料都是那里制造的,这些企业哪有多少利润可言,在国家困难时期卖给军队保卫祖国怎么能赚取利润。
由于以上种种造成了东北的现状。
东北在全国来讲是相对独立的经济体,地域辽阔,方位处于东北亚正中心,工业基础好,农业资源丰富,人民勤劳,有何道理不振兴?

㈥ 东北没有了人口优势,将来何去何从

东三省一直是我国的工业中心。当时很多重工业都在东三省,而且东三省经济也算是比较发达。鉴于东三省有很多的就业和投资机会,当时很多省份的人都跑到东三省来发展,彼时东三省的人口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其中山东、河南等地区的人口进入东三省最多。

而在近十多年来,东三省经济增长缓慢,在全国各省GDP排名中也是靠后或者垫底。导致东三省经济不景气的原因有二个:一方面,过去国家把各种资源都向东三省倾斜,现在改革开放后,就不可能这么作了。另一方面,东北的经济体制早已跟不上市场发展需求,国企效率低下,缺乏创新与活力,再加上负担比较重。而民间投资又没有在东北生根发芽。所以,东北经济下行,人口外流并不奇怪。

那么这些年东北经济不景气,发展的机会较少,东北人口外流严重,他们究竟都跑到哪里去谋发展了呢?第一,京津冀地区。东北人在离开家乡后,最想去的地方是首都北京,除了北京离东北比较近,来往东北比较容易之外,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艺术中心,体育中心。而东北人在各方面都有一定优势,所以,东北人跑到北京发展的比较多。

第三,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城市,也吸引着不少东北人口流入。上海的优势主要是地理方面的优越性。上海地处长江出口,而且跟江苏浙江接壤,南北交汇贯通,所以对全国各地的吸引力都是非常强的。以前东北人选择上海发展的不怎么多,但最近几年很多东北人都跑到上海去发展了。有媒体测算出东北人口占上海人口4%左右,以上海人口2400万统计,那么在上海的东北人有近90万。

第四,东北人口流向比较多的是三亚。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在三亚有40多万东北人,其中哈尔滨就有20万。如果再统计一下整个海南岛,那东北人的数量也能达到100万人以上。

三亚之所以吸引这么多东北人:一方面,三亚及海南岛处于与东南亚地区做生意的优越位置,有更多的做生意的机会。另一方面,三亚及海南岛气候宜人,风景优美,这种季候适合养老产业的蓬勃发展,很多东北人就跑到三亚及海南岛上发展养老产业了。

㈦ 【求教东北人,对张学良的看法。】

关于张学良的历史档案均已解密,也非什么历史敏感的东西。所以不需要了解东北人是什么看法,全世界人民都可以得到共同的公断,那就是张学良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他可以与岳飞,戚继光,郑成功并列。

我是东北人,我谈谈我的看法,当然也是历史学家们的公论。

要写张学良918的论文,不能从不抵抗写起,而要从中国当时大的历史背景出发。那就是张学良非常着名的一句话:“中国必须先统一,后抗日”,不统一的中国是不能抗日的。

关于东北领土,首先国民党初期是希望放弃东北领土,换取日本对中国革命支持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是张氏父子再为中国守江山。

中国疲弊,无能保卫领土,而东北则成了苏日两强的眼中肥肉,日本人对东北的要求是宣布独立,为日本全面侵华提供帮助。

当时中国军阀的背后都有帝国主义支持的背景,中国军阀之间的混战其实与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利益争夺有很大关系,也凸现中国其实是一个半殖民地国家。而张作霖的发家背景,就是日本。但是日本对东北独立的要求,张作霖始终坚持镇守中国领土,无动于衷,最后终遭日本毒手。

当时的东北军高级将领在亲中亲日的问题上,亲日派的力量不小,亲日与当时中国的现实情况,与他们的个人利益是息息相关的。张作霖一直居中,不表态。张学良则属于明显的亲中派。

张作霖遇害后,张学良紧急接班,在稳定了东北形式以后,对外发丧,并且宣布东北易帜到中国一边。张学良这样做,有人说是为父报仇。但其实最重要的是爱国情结。

因为当时中日的有识之士都很清楚,日本小国全面侵华是蛇吞象的不智之举,张氏父子也明白这点,所以才敢跟日本对峙多年。所以如要报杀父之仇,尽可宣布东北独立,推动日本侵华,借中国人的手杀日本人,而东北则可坐山观虎斗。

而张学良选择了易帜到中国这边来,这是他爱国情操赤子之心的体现,因为他的这个选择即等于宣告全面于日本翻脸,一旦强大的日军开将过来,前有强敌,后无援兵,内有内讧,外无险地可守(东北平原一马平川)的东北军将处于必死之地!

但如果东北当时没有选择易帜到中国这边,现在的东北应该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并且会被充当帝国主义(美日苏选其一)压制中国崛起的重要地区。

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所看到的,日军如期而至,东北军无法组织起有效的反抗。东北军不反抗的原因有很多,以下列举重要几项,重要性没有先后顺序:

第一、军事硬实力相差悬殊,按照后来整个抗日战争,中日军人死亡6:1的比率来看,20多万东北军的战斗力还不如3万日军,更何况日军有上百万!而且是初出茅庐,风头正劲时期的日军。而且918爆发时,20万东北军在关内,关外的东北军大约5万多,还都不是主力部队。实际上没有抵抗的可能性。

第二、军事软实力相差也悬殊。刚才提到,东北军很多高级将领都是亲日派,这跟当时中国积贫积弱武力对抗日本有关,也跟他们自身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有关。东北军内部因为亲中亲日的问题争论不休,派系分明,矛盾非常尖锐,闹到最后亲日派的张宗昌引日本人进山东,爆发五三惨案,亲中派的郭松龄倒戈被杀,张学良又杀了亲日派的常杨二老。由此可见,东北军内部矛盾深重,与日军交战,可能降日的比抗日的还多。而且当时的东北军已经非常腐化,高级军官都成了亿万富翁,也大大降低了军队的战斗力。而日本人则是没有腐败,团结一心的。

第三、没有中国保护,东北抗日没有援兵。当时的中国处于积贫积弱,半殖民半封建的状态,根本没有能力保卫东北领土,凭借单薄的东北军,在一望无垠的大平原上螳臂档车,是无谓的牺牲。蒋介石早在五三惨案的时候,就在日记里面写下着名的“坚决奉行不抵抗主义”。蒋介石的“坚决奉行不抵抗主义”一直“坚决奉行”到西安事变,在张学良的兵谏之下,才放弃了一贯的“坚决”。918后,马占山组建的东北义勇军,即《义勇军进行曲》里面的义勇军,苏联组建的东北抗日联军,他们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与日孤军抗战长达14年,牺牲非常惨痛,竟半个中国援军也没见到!最后还是苏联人帮着解放的。

第四、东北军不被中国政坛接受。当时中国关内的政坛,有嫡系与非嫡系之分,嫡系与非嫡系之间的矛盾,也是仇莫大焉。东北军自然属于非嫡系,进入关内就必然会遭到排挤,这也是当时东北亲日军官之所以亲日的另一重要原因。在当时的中国政坛,非嫡系唯一的生存法则,就是拥兵自重。也就是说,如果东北军死拼日本,最后兵败逃进关内,那恐怕关内也没有那么的生存空间了。所以为了自保,他们只能保存实力,避免与日作战的损耗。

综上所述的四点,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积贫积弱,半殖民地半封建,无能力保卫自己的领土,即便张学良把东北领土给你,你也保护不了。日本强大于经济军事实力,弱点在于国家小,而中国则强大于地广人多,如果日本全面侵华,并非明智之举,也不必然取得胜利。只不过,当时提出这样观点的日本有识之士,均遭到了狂热日本军政府的打压,迫害,甚至杀害。

还是应了我文章开头的那句张学良提出的,“中国必须统一,才能抗日”那句话,只有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全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才能一定程度的抵消中国国力微弱的劣势,才能一定程度的降低军阀们为了自保而避战怯战的心理,才能尽量的减少抗战当中可能发生的中国军队倒戈,给日本人充当伪军的现象,才能增加中国人民坚持长期抗战,直到胜利的可能性。

所以张氏父子,单枪匹马与日本人周旋多年,应该说最懂得抗日,最了解日本人的强项与弱点。张学良的西安事变,建立起了民族统一战线,也结束了中国从曾国藩起兵开始,长达100年的军阀割据,长达100年的各派军阀们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对内糜乱一方,对外卑躬屈膝的局面。而张学良自己,则甘愿人头奉上给抗日祭旗,甘愿用自己的生命扶起全国抗日领袖的尊严,用自己的担当来拯救东北军将士的命运,义无反顾地跟随蒋介石回到南京,听凭处置——实为千古英雄!民族楷模!

张学良对中国的历史贡献,主要有三:

第一、确保东北归属中国版图。没有他,今天的东北将成为帝国主义的反华基地,其功能应该远远强大于台湾、韩国等。

第二、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结束中国长达100年的军阀割据。

第三、这个算是张氏父子共同的功绩,就是在东北建设并保留了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当时的长春,哈尔滨的崛起,是现在深圳的原版,都是十几年的时间,就从几千几万人的小城镇,发展成全国前十大城市之一。

1945年国统区的工业产值只有满洲国的十七分之一,当时东北的铁路,公路,钢铁煤炭石油天然气,发电量,机械制造,集成电路的生产,都占全国50%以上。而且民国时期,在所谓的黄金十年以后,国统区工业的85%和几乎所有的专利产权被外资垄断,民族工业与民族研发几乎没有。

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的工业产值占全国的85%。东北老工业基地为新中国前50年的经济建设做出了不朽贡献,直至1990年辽宁省依然是全国第一大经济省,纳税额全国第一。直至现在,黑龙江和吉林仍然是中国最大的粮食生产省和粮食输出省。如果没有东北这个工业基地,则中国可能没有改革开放的底气,没有开发广东的能力。如现在的印度,因为民族工业薄弱,至今不敢改革开放。

反过来说,如果丧失东北,新中国不但将丧失北大门,北大仓和最重要的工业基地,新建国以后的工业也将变成一穷二白,而东北反过来又会成为苏联,美国遏制中国崛起的重要基地。现在的中国是什么样,就很难说了。

㈧ 深圳1980-2008年的发展历史历程是什么

深圳经济特区位于深圳市南部,东起大鹏湾,西至珠江口,北靠梧桐山、羊台山脉,南邻香港,以深圳河为界。东西长49公里,南北宽7公里,总面积327.5平方公里,实际可开发面积110平方公里。设有全长86公里的特区管理线。

特区范围包括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和盐田区。

1980年8月,广东省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利用3000万元的银行贷款与部分地方财政,参照"蛇口模式"在罗湖区0.8平方公里的区域兴建金融、商业、旅游住宅设施提供给外商,利用从中赚到的利润继续进行工业园区的基础建设。这种利用银行贷款"滚雪球"式的发展为珠海、汕头的起步建设提供了经验。根据《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市制定了一系列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包括企业经营自主权、税收、土地使用、外汇管理、产品销售、出入境管理等。通过来料加工、补偿贸易、合资经营、合作经营、独资经营和租赁的形式,吸引了大量外资,加速了经济特区的迅猛发展。自1979年创办深圳经济特区,至2002年止,实际利用外资315.18亿美元。

其中,1979~1989年10年间,深圳与世界3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客商签订协议6890多项,实际利用外资27亿美元。至1999年20年间,共有6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来深投资,累计投资项目2.36万项,合同外资298.3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00.45亿美元。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4479.15亿元。

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199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深圳经济特区立法权。2000年开始施行的立法法,继续保留了深圳经济特区立法权,同时还授予经济特区所在市以较大市立法权。随着深圳经济的迅猛发展,特区内、外地方性法规的不一致,造成"一市两法"现状,给整个城市发展带来诸多障碍。

㈨ 东北三省为国家出了多少力

建国初期,东北经济占全国85%,而且以重工业为主,全国的工业化建设,大部分资源来自东北的重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