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经济特区为什么要选择深圳,厦门,珠海,汕头这四个
因为这些地方在那时还没怎么建设,不用大的改造就适合建大型码头,转口加工区,仓储区等基础建筑,最重要的是都是古时出洋的集中地,已外界通商较早,又有良好的深水港,适合大型货轮运输和避风。所以当时选择这些地方做为第一批经济特区。
❷ 3间诺奖实验室落户深圳了吗
四年过去了,港中大(深圳)已从一个学院发展到三个学院,有12个专业3400名本硕博在校生,建立了三个高水平研究院,其中包括两个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第三个诺奖实验室也将在3月22日宣布成立。
同样城市对大学也起到互补的影响。深圳市一个平均年龄很年轻的城市,它具有活力创新又包容开放。徐扬生深深为深圳而感到自豪,“我到全世界各个地方去招聘,我第一件事情就讲深圳,它是一座如何了不起的城市。‘来了就是深圳人’,在深圳没有一个‘local’(本地土着)的概念,它很包容,像这样的城市在全世界范围来看也是不多见的,我们真的很为深圳骄傲。”
深圳市政府、各级政府对港中大(深圳)的发展同样给予了非常大的支持,极大的推动了大学在创新、创业等方面对深圳乃至珠三角地区“回馈”。截止目前,该校培养的首届本科毕业生中,选择就业的毕业生就业地点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其中有55%的毕业生选择在深圳工作。徐扬生说,“我们学校受到深圳市政府及深圳社会各界给予的帮助非常多,我们应该为深圳做贡献,知道有多数同学选择留在深圳,我非常高兴。”
❸ 诺贝奖的交流中心,为什么把顶尖科学家引进中国
在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科技成果转化馆内的诺贝尔获得者院士对接站,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络绎不绝,纷纷和深圳诺贝尔奖科学家交流中心(下简称诺奖中心)达成初步意向,都想把诺贝尔奖获得者迎进来。
深圳创新创业研究院是诺奖中心发起单位之一,该院的执行院长杨宪东一边忙着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交流,一边见缝插针接受记者采访。
今年2月25日,世界顶尖科学家中国锡山工作站挂牌,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爱德华·莫索尔教授为中心,致力系列脑机理的前沿研究、网格细胞的研究和产业化。
❹ 杨振宁的诺贝尔奖哪国颁发呢怎么能得到呢
杨振宁简介
杨振宁(1922,10.1~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生于安徽省合肥市。
父亲杨武之是芝加哥大学的数学博士,回国后曾任清华大学与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主任多年。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在该校研究生毕业。此后他于1945年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同李政道合作。当时的院长奥本海默说,他最喜欢看到的景象,就是杨、李走在普林斯顿草地上。1966年以后,他长期执教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创立并主持该校的理论物理研究所。他也是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以他们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两个人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后二人因排名先后的问题交恶。1962年因为《纽约客》的一篇文章,两人正式决裂。杨振宁七岁的儿子杨光诺曾说,“我要一人得诺贝尔奖。”1989年他写给已故中研院长吴大猷的信,向老师报告两人合作情形。吴大猷覆信说∶“整件事是一极不幸的事,我想是不能永远掩盖着的,所以我希望大家都不再在世人前争,而让慢慢的展现出来。”
1977年他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促进中美关系。
1980年杨振宁获得拉姆福德奖,1986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杨振宁现居于北京清华大学。杨振宁的结发太太是杜聿明的女儿杜致礼,2003年10月因病过世。2005年1月杨振宁与翁帆结婚。
翁帆,1976年7月出生在广东潮州,从汕头大学毕业后,先是到汕头一家企业工作,但一个多月后就离开那家公司,到深圳一家高尔夫俱乐部工作。她在深圳工作了3年,其间,与香港一个普通公司的职员在香港办理了结婚手续,但这段婚姻只持续了不到两年就宣告破裂。此后翁帆选择报考研究生,并考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系硕士班。
荣 誉
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还获得过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及拥有多项荣誉学位,也是国内外许多着名大学的名誉教授!
[编辑本段]个人经历
杨振宁是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后来他的出生日期在1975年的出国护照上误写成了1922年9月22日)。他出生不满周岁,父亲杨武之考取公费留美生而出国了。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认方块字,1年多的时间教了他3千个字。杨振宁在50岁时回忆说:'现在我所有认得的字加起来,估计不超过那个数目的2倍。'
1928年杨振宁6岁的时候,父亲从美国回来,一见面就问他念过书没有?他说念过了。念过什么书?念过《龙文鞭影》。叫他背,他就都背出来了。杨振宁回忆道:'父亲接着问我书上讲的是什么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释。不过,我记得他还是奖了我一支钢笔,那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
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岁。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旋即进入清华大学的研究院。两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考上了公费留美生,于1945年赴美进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间遇到许多令人迷惑的现象和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们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最终推翻了宇称守恒律,使迷惑消失,问题解决。杨振宁在1957年诺贝尔演讲中这样说道:'那时候,物理学家发现他们所处的情况就好像一个人在一间黑屋子里摸索出路一样。他知道在某个方向上,必定有一个能使他脱离困境的门。然而究竟在哪个方向呢?'原来,那个方向就是宇称守恒定律不适用于弱相互作用。'
杨振宁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有生应记国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的。他说:'作为一名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与我休戚相关的国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我也感觉到,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途中,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
杨振宁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6年来,他频繁穿梭往来于中美之间,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学术联系工作。他写过这样两句诗:'云水风雷变幻急,物竞天存争朝夕。'
人们赞扬在理论物理前沿度过了半个世纪的诺贝尔奖得奖人杨振宁是一位坚忍不拔、具数学天才的科学家。他致力于揭示自然的对称性,而这些对称性常常是隐藏在杂乱的实验物理结果的后面。
杨振宁长时期在看来是神秘的物理学和数学的十字路口工作。在这个领域内,一组漂亮的方程式可以是灵感的源泉,甚至可以在还没有实验证据以前就洞察物理世界是怎样运转的。这是一个外行很难懂的世界,其中有充满了希腊字母的方程式的黑板,有寻求用数学去解决问题的“品味”和“风格”,有寻求用正确语言来描述物理世界的出自内心的灵感。
物理学家戴森去年在石溪为杨振宁退休所举行的学术讨论会上说:“杨振宁对数学的美妙的品味照耀着他所有的工作。它使他的不是那么重要的工作成为精致的艺术品,使他的深奥的推测成为杰作。”这使得他“对于自然神秘的结构比别人看得更深远一些”。
杨振宁已有华发,可是看起来比他的实际年龄年轻得多。他仍穿梭于纽约和远东之间。他和香港以及北京的大学有密切的联系,并且是设在南朝鲜汉城的一个理论物理中心的主席。
在关于他的生活和时代的一次广泛的谈话中,杨振宁谈到他的物理学生涯,谈到他没有能从事某些领域的研究而感到的遗憾。杨振宁也谈到他在中国童年和他长时间为沟通美国和自己的祖国在科学和文化方面的差异所作的努力。杨振宁谈到他担心中美关系的裂痕会扩大,以及由于新近对台湾出生的物理学家李文和间谍活动嫌疑的调查,将为亚洲和亚裔美国科学家带来的困难。·1971年中美关系开始解冻,杨振宁自1945年到美国来当研究生以后第一次回到中国大陆。他会见了已故的周恩来和中国的其他领导人,帮助开展了两国之间的科学合作。他担心这些合作将面临危险。
那时候,当他从国外旅行回来后,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的人员常常去找他。中央情报局的官员第一次去找杨振宁时杨要让他的秘书记录他们的谈话,以免误解。杨振宁继续保持和中国的密切联系,他说:“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近来没有再来找我的麻烦。”
杨振宁最关心的是科学而不是政治。他谈到自己的一些经历:一个从中国偏僻地区一个落后的城市来的年轻学生,怎么会有幸参与20世纪一个最主要的思想革命。这场革命是试图用一个统一的方法来了解自然的无穷多样性,从混沌的星球爆炸到电子环绕原子核的颤动。
1956年杨振宁第一次出名。那一年他和李政道共同发表了一篇文章,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称守恒�基本粒子和它们的镜象的表现是完全相同的。因为这个工作,两人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奖。
从长远来看,1954年杨振宁和已故的米尔斯的开拓性的工作却更为重要。那一年,两人都在布洛克海文国立实验室工作。他们提出了一个称为非阿贝尔规范场的理论结构。以后证明它是以统一的方式描述作用力和基本粒子的关键。布洛克海文的一位理论物理学家马奇努说:“当它在1954年写成时,争论极大。一些人认为它和物理世界无关。”当时,杨和米尔斯没有继续发展下去。可是以后证明,这个从微分几何和纤维丛这样的抽象世界中抽提出来的数学,正是为描述像磁、电、强核力,也许还有重大相互作用中,中界作用力的粒子交换所。戴森讲道:“我要说,在杨振宁的工作中最最重要的是规范常已经证明这比他和李政道关于宇称的工作要重要得多。”
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关系变得愈来愈紧张,两人在1962年分手。杨振宁拒绝谈论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们的关系变得紧张的。他说:“这是我生命中令我非常失望的一件事情。我要说,这是一个悲剧。”他们两人已经有几十年没有讲话了。
[编辑本段]杨振宁的科学成就
杨振宁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基本粒子、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领域。对理论结构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贡献。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风格:独立性与创建性强,眼光深远。
1.在粒子物理学方面,他最杰出的贡献是1954年与R.L.密耳斯共同提出杨-密耳斯场理论,开辟了非阿贝耳规范场的新研究领域,为现代规范场理论(包括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理论、大统一理论、引力场的规范理论、……)打下了基础。杨-密耳斯场方程最近被数学家S.唐纳森引用,获得了拓扑学上的重大突破。
2.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方面的另一项杰出贡献是:在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了当时令人困惑的θ-τ之谜——即后来所谓的K介子有两种不同的衰变方式。一种衰变成偶宇称态,一种衰变成奇宇称态;如果弱衰变过程宇称守恒,则它们必定是两种宇称状态不同的K介子。但从质量和寿命来看,它们又应是同一种介子。——杨振宁和李政道通过分析认识到,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他们仔细检查了过去的所有实验,确认这些实验并未证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提出了几种检验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实验途径。次年,这一理论预见得到吴健雄小组的实验证实。因此,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工作迅速得到了学术界的承认,并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一项科学工作,在发表的第二年就获得诺贝尔奖,这是第一次。
在粒子物理学方面,杨振宁的其他贡献包括:费米-杨模型(1949),与李政道合作的二分量中微子理论(195杨振宁7),与李政道和R.奥赫梅合作的关于C(电荷共轭变换)和T(时间反演变换)不守恒的分析(1957),与李政道合作的高能中微子实验分析(1959)和关于W粒子的研究(1960~1962)。与吴大峻合作的CP(宇称)不守恒分析(1964),规范场的积分形式理论(1974),与吴大峻合作的规范场与纤维丛的关系(1975),与邹祖德合作的高能碰撞理论(1967~1985)等。
3.在统计力学方面,杨振宁的贡献包括:二维伊辛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1952),与李政道合作的关于相变的理论(1952),与杨振平合作的关于数种模型的严格解(1966~1985)等。
4.在凝聚态物理方面,杨振宁的贡献包括:与N.拜尔斯合作的对磁通量量子人的解释(1961),非对角长程序观念(1962)等。
杨振宁于1971年夏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他回美以后,对促进中美建交、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促进中美科学技术教育交流都做了大量工作。杨振宁受聘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杨振宁发表过约200篇科学论文和报告。
❺ 深圳特区39周年,当初为何选择深圳作为特区呢
起初选择的经济特区都是在沿海地区,深圳地理位置优势明显,因为深圳就在香港的北边。可以快速的承接,香港八九十年代的制作行业。当时中国内地基础建设水平相对落后,和香港毗邻,就仅仅是这一点,就是非常大的天然优势。
再来看看2009年的一签多行,深圳户籍的居民可以申请多次往返香港。深圳居民便利赴港,能够促进香港相关行业的发展,这给香港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拉动的作用。
香港和深圳相当于两个村一样,来回特别的便捷,经济交流迅速。香港80%的食材进口需要,都是通过深圳进口到香港的。
❻ 男女之间交往,你觉得学历重要吗
男女之间交往,学历重不重要,需要看这里的学历指的是什么。如果学历只是指一张纸质的文凭,那就一丁点儿都不重要,而如果学历指的是思想层面或者认知层面,那就很重要,而且会随着交往的深入,变得越来越重要。
因此,如果你是抱着玩玩的心态去交往,那不用考虑太多,表面上的和谐就已足够,而如果你是朝着相守一生的方向去寻找另一半,一定要把双方的追求和人生规划考虑在内。
❼ 时隔1028天,孟晚舟终于回国,为何会选在深圳降落
时隔1028天,孟晚舟终于踏上了回国的旅程,然而,接送孟晚舟的航班飞机最终选择在深圳这座城市降落。只有部分人会好奇,为什么孟晚舟会选择在深圳降落?其实主要是因为孟晚舟是华为的主要负责人,而深圳是华为总部所在的地方。孟晚舟选择在深圳降落,其实是向国人表示,这一场战争华为获得了胜利,孟晚舟也获得了胜利。
三、结语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孟晚舟这一次回国选择降落在深圳,主要是因为深圳是华为的起源地,也是华为公司总部所在的地方。作为自家公司的CEO回国之后,自然而然首先要回到公司的总部。况且深圳那里还有很多自己的家人,落地之后,她还可以见见自己的亲朋好友。
❽ 历史为什么会选择深圳
这是中国开放改革初期邓大爷的英明决策,当时中国相当落后,要开放改革,必须要引进外面的先进技术,信息,资金,人才等。要引进这些,就要选择方便外商的窗口,深圳这个小鱼村正好离香港,奥门,台湾比较近,而香港台湾已经有不少的世界大公司入驻,所以由于地理位置的独特性而选择。
❾ 为什么深圳被选为我国的第一个 经济特区
深圳被选为我国的第一个 经济特区的原因:
1、1977年11月11日,邓小平在广东商议在北京召开中央军事委员会会议的计划时,有人向他汇报了年轻人试图越境逃往香港的问题。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冒着生命危险从陆路或水路逃往香港,过去一直以为是安全问题,后来了解到根本原因是在香港容易赚到更多的钱,而深圳和香港隔海相望,贫富差距使然,因此需解决两地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2、当时急需购买外国技术,但外汇短缺,所以急于出口赚取外汇,所以当时定了4个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其中允许广东全省实行特殊政策,使其能够采取灵活措施,吸引生产出口商品所必需的外资、技术和管理方式。国家为工厂提供必要的土地、运输设备、电力和劳动力,提供外国人所需的饭店、餐厅、住房和其他设施。
(9)诺奖为什么选深圳扩展阅读;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这四个出口特区改称为经济特区。1988年4月,设立海南经济特区。1992年中国加快改革开放后经济特区模式移到国家级新区,上海浦东等国家级新区新的特区扩大改革等发展起来,成为中国新一轮改革重要标志。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会议上中央正式批准霍尔果斯、喀什设立经济特区。
❿ 高校引进诺贝尔奖得主 ,这里面的"性价比"究竟有多高
中国高校及科研机构至少引进了9位诺贝尔奖得主,其中海南大学一次性聘请了4位诺贝尔奖得主。中国高校对诺贝尔奖得主的热情追捧,一直备受争议。赞同者相信,邀请诺贝尔奖得主加盟,对高校的师资力量、科研水平和国际交流都大有裨益。
该校更是计划开设“诺贝尔班”,为学生配备包括诺尔贝奖得主、图灵奖得主、菲尔兹奖得主等在内的世界一流导师。“引进诺奖得主是目前高校人才争夺战的一部分,只不过它把人才争夺战的战火烧向了国外。”在谈到这一问题时,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别敦荣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说道。
不难看出,在“高层次人才”如何评定这一老话题上,人们仿佛又将眼光对准了最为简单的标准——人才的“帽子”,而诺奖得主无疑是一顶被世人所认可的大“帽子”。不久前,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喻海良在网上看到了某高校的一则招聘信息,一开始的内容就是该校有多少名全职诺贝尔奖获得者、多少名院士……“诺奖得主这个称号的影响力是很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