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深圳资讯 » 深圳结婚都有什么习俗
扩展阅读
天津电容柜哪里有 2024-05-19 23:45:51
天津记忆枕多少钱 2024-05-19 23:21:00
杭州要建成多少人口城市 2024-05-19 22:52:59

深圳结婚都有什么习俗

发布时间: 2022-09-17 21:24:45

㈠ 要在深圳结婚,我的东北娘家要来平辈姐妹,她们张口就要2000元的改口费。老公觉得很意外,南方无此类风俗

刚刚问了一下公司东北的同事,东北那边确实是有改口费的说法,但是一般都是婆婆给媳妇儿,岳母给女婿。其他亲戚收的红包,都是另外的说法。可以给他们红包(用其他的说法给,比如铺床、压轿什么的),按照自己的经济能力给就好,几百也就够了。他们要有意见,那也没办法。总不能为了满足他们,还去借钱吧。
南方跟北方习俗不一样,在深圳结婚,就要按这边的风俗。要是到东北摆酒,那就得听他们的。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㈡ 求深圳公明本地人的相亲、定亲、结婚风俗

那要看是深圳土着人还是广东的其他地方人,客家人还是潮州人。每个地方的都不太一样。
先说客家人的风俗
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受古时风尚影响较重,主要仍以传宗接代为目的。客家人男婚女嫁讲究“明媒正娶”,客家社会正式的婚姻关系是一种“嫁娶婚”,招赘之风并不盛行。

过程仪式大部分仍沿旧习:如相亲、送定、报日子、送聘金、盘嫁妆、接亲、拜堂闹洞房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婚姻观念的转变,客家婚俗逐渐被现代婚俗取而代之,客家婚俗中的很多过程都已被削减。" A3 p# J4 g! s8 d

不过,在农村,相亲这一习俗却依然存在。农村男女青年之结合,有自由选择的,有父母包办的,亦有由媒人介绍的,新旧交叉,形式多种,但不管是何途径,都必须经媒人介绍。
下面我就简单的介绍下客家婚姻中几个最为普遍的习俗,在广东客家农村还广为流行!"
一、看妹子(相亲)
客家青年男女到了婚恋的年龄,熟人或亲朋便会热心牵针引线,有些则是做家长的主动委托亲朋或从事婚介的媒人介绍对象。熟人、亲朋或媒人一般先了解要介绍的男方或女方的年龄、生肖、家庭条件、居住状况和个人性格、思想品德甚至身高等情况,了解得越详细越好。然后根据男方或女方的条件尽量物色“门当户对”的合适人选。一旦有了目标,便会主动上门了解情况,主要是看物色的人有无谈对象以及对个人和家庭情况进行具体了解,并征求意见。
待得到满意的答复后,媒人便及时反馈回委托方,并趁热打铁地约好会面时间和地点,看男女双方是否满意?为避免万一相亲不成带来的不良影响,一般而言,如果是熟人或亲朋介绍,会面地点便选择在熟人或亲朋家中;如果是媒人介绍,则多数选择在圩镇的饭店,男青年在圩上与女青年一见面即赐“见面钱”,由媒人转交给女方,为争面子,男方送“见面钱”一般不小气。接着,男方又慷慨地在饭馆设席,不仅招待媒人和女方,还邀请男女双方相陪看亲的男伴和女伴们一起入席。饭后男子继续解囊,打发每个陪伴相亲者及女方一只红包,并以两斤猪肉、两瓶酒和一只红包“谢煤”,故有“婚事成不成,烧酒两三瓶”之说。
二、踏嫁场
看妹子后,若双方有意,则交往一段时间(长的一年半载,短的三、两个月)后,便开始谈婚论嫁。若女方如同意结合,即择个吉日去男方家看房子,客家人称看房子为“踏嫁场”。
“踏嫁场”,顾名思义,就是踩点、踏场地,即女方的亲朋去男方家里面了解情况。踏嫁场沿袭看妹子的习惯,男家昔日看妹子来六个人,踏嫁场也是六人;当初来九人,踏嫁场也是去九人。这些人一般包括媒人、准新娘、女方母亲和部分姑妈等。一行人到达男家喝过茶后,还会到男家住房周围转转,了解男家住房、居住环境和田地耕作等基本情况,并在男家吃午餐。由于是准娘家人来了,男家自然不敢怠慢,在款待等方面都热情之至,让准娘家人宾至如归。一行人回去时,丰厚的礼品和红包是少不了的。
上述两个环节结束后,男女双方便正式开始进入筹办婚事的议事日程。男家选定了吉日,然后由媒人传达到女方,女家如果同意了,双方父母还要重新会面一次,重点是商讨结婚事宜。包括结婚摆喜酒的时间、男方付给女方的聘金(客家人俗称乳浆钱)、轿下酒请客的人数、桌数和所需用的资金、送三姑六婆“盆”的份数等。
三、摆酒完婚(男方叫“娶亲”,女方叫“过门”)
完婚,俗称“过娶”,男方叫“娶亲”、“归门”,女方叫“过门”。在婚礼头天或当天,对女方而言,称“行嫁”日,或“暖轿”日。这日新娘要沐浴换装,设筵于堂,行告祖礼,请族中福泽之妇为新娘开容,就是用麻绳绞去脸额颈项上汗毛,又称“开面”。这天男方一早要将鱼肉三牲等送至女方家供操办婚宴用,要装备花轿,带上一只活鸡公,沿途鸣爆鼓乐发往女家。
不过,现在已经没有那么多礼数了,只是在男方家或附近酒楼摆个结婚宴。
四:逻三朝(请三朝回门)
新娘出嫁后第三天,娘家宴请女儿、女婿,谓之“请三朝”,也称“回门”。女儿女婿回门有许多讲究。女婿要坐上席,妻家的叔祖辈老人也只能作陪,岳母大人还要亲手蒸一碗酒娘蛋给女婿吃。这是做女婿的在岳家惟一的一次贵宾待遇。
按规矩女儿“回门”不能夜宿娘家,必须在当天返回。此时男人早已有七八分的醉意,娇妻在旁,两眼微嗔,面带娇羞,而男人趁着酒劲愈发爱意蒙胧,醉眼含春,一对新人相携相扶,一路趑趋趔趄,一路交头接耳,摩摩索索回转家去,别有一番风致。
五:转门
转门,新婚后第一个春节,新娘夫妻必须到娘家去看望岳父岳母或舅姨等,曰:“转门”。姑婿为“生客”又称“上新客”,礼仪特隆重,必须住三天三夜。俗话谓“新姑丈讲价,三天睡三夜。”,现在一般都会住上两天。'
上新客做过之后,临别时还有一项重要的礼数,就是请岳父岳母全家人到女婿家去做客。也就是岳父岳母全家人送新娘夫妻回家。两家相会,两亲家共叙亲谊,同夸攀亲之好。

㈢ 广东人结婚的习俗

每个地方的婚宴习俗各不相同,我给大家普及下广州这边的习俗。

广州这边一般是6时恭候7时开席,而实际开席时间则由主人家视情况而定,一般都是根据客人的上座率来决比较有心思的新人呢,会在开席前准备一些视频短片,轮回播放他们的婚纱照、甜蜜照片或者视频,让宾客们一起分享他们此刻的愉悦,也可以给提前到的宾客看看短片打发时间。新人则是站在宴会厅门口,恭候客人。

敬完一轮酒,新娘就赶紧去换衣服接着敬茶,新郎呢就可以回座位稍作休息(有经验的朋友都会提醒新人在第一道菜上来时就开始狂吃,后面基本上没什么机会正儿八经的吃上几口);敬茶的时候新娘带领一帮子姐妹,每到一桌就用粤语喊:饮杯媳妇茶,富贵又荣华,听晒老婆话!结了婚的客人还得回个喝茶利是(一般都是5元、10元,上不封顶)图个好意头,到这为止婚宴的基本流程都完成了;接下去,就是客人自由回敬新人,如果客人闹得厉害的,新郎在这个时候就得做好心理准备,防止被灌倒了...

喜宴尾声,新人站在门口恭送客人,至此整个婚宴就算告一段落,喜剧收场啦!~

整个过程,嬉嬉闹闹,一般9点到9点30分左右就结束了!

不知道广州这边的习俗是不是跟你家乡的一样呢!?

㈣ 深圳的习俗

深圳民俗文化概述

舞草龙
舞草龙是南澳镇极具特色的风俗。每年正月初二的晚上,渔民小伙子用草扎成“巨龙”,一节节加起来后长达二三百米,再在这条“巨龙”身上插满燃烧的香火。随着“巨龙”游动,乐队敲锣打鼓,穿街过巷,声威极为壮阔。龙身舞动之时,上下闪闪发光,犹似一条火龙在翻腾动宕。草龙所经之处,围观者甚众,秩序井然,燃放烟花炮竹,祈求紫气常临、如意吉祥、兴旺发达,一派节日喜庆景象。舞草龙是南澳渔民极为喜爱的一种活动,舞龙者的豪气、观舞者的热烈,构成了一幅宏大的,生机勃勃、万众欢腾的画面。舞草龙既是渔民企盼一帆风顺、生活富足的心理表现形式,也是一种大众乐于参与的健身运动,因而盛行至今且一年比一年热闹。
舞麒麟
舞麒麟一般分2个部分,一是麒麟舞表演,伴着锣鼓钗的强烈节奏,以及唢呐音乐和一阵阵鞭炮声,时而腾空跃起,时而弯步前行,全套舞下来有十节,舞出了麒麟的喜、怒、哀、乐、惊、疑、醉、睡等动、静神态,表现旧时村民驱邪趋吉、祈求平安、吉祥的愿望。二是武术表演,各式拳、腿、棍、刀、叉、剑、戟、耙、三节棍、擂锤等表演武艺高超,身手娴熟。麒麟舞具有岭南民间浓厚喜庆的民俗特征和崇尚礼义谦让的优秀文化传统,对研究当地客家民风民俗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麒麟舞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重大节日和庆典活动中表演,对增强传统节俗文化内涵,拓展旅游事业,发展经济都具有一定的作用。
水上迎亲舞
水上迎亲是龙岗区南澳渔民——疍家人的一种婚礼习俗。自古以来,南澳的渔民娶亲,婚礼都在海上举行。由于明朝时中国的航海业和渔业比较发达,渔民生活也相对富足,渔民们为把婚礼办得隆重,逐渐形成水上迎亲的舞蹈,这种渔家婚娶时的传统舞蹈起于明朝中期,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南澳疍家人娶亲时,新郎家的船泊左边,新娘家的船泊右边,船头对船头,而且要求新娘家的船头要高过新郎家的船。船身要挂三角旗、挂长礼炮、挂喜帐,船门头上还要贴上喜字和一帆风顺的大红字,船上锣鼓喧天、炮竹声声、热闹非凡。解放后渔民们陆续在岸上盖房,故此传统迎亲习俗,慢慢地转移到了岸上。迎亲队伍从最初时的十几人发展到现在的150多人。划船队员多为渔家闺秀、大嫂姑婶,她们的动作模拟出海摇橹姿态,新娘新郎站在队伍的中间偏后位置,伴郎伴娘手打花伞站其左右。如今,疍家的这一习俗被南澳街道文化站编成了富有艺术特色的水上迎亲舞。这个舞蹈人数众多,场面宏大,将水上人家婚礼的动作、习俗演绎得淋漓尽致,在历年的文艺表演中都受到人们的好评。
福永舞龙狮
福永是个历史悠久的名镇,其风俗活动渊远流长且种类繁多,其中以划龙舟、舞龙狮和唱大戏为主。从清朝嘉庆年间起;这三种主要的风俗一直流传百年年盛行。到了本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只有舞龙狮的传统风俗沿袭至今并成为最主要的庆祝活动,而划龙船和唱大戏已不大流行。每年的春节、元宵、端午、重阳等重大节日和迎亲嫁娶、企业开张等重大活动时,都要大张旗鼓地舞龙狮助兴庆贺。由于福永舞狮活动极为盛行而成为深圳显着名的舞狮之乡。现全镇共有6支舞狮队,每队都有四、五十人,十几个狮头,鼓乐齐全,并且每支舞狮队都有大量的钢叉和狮迷。每逢舞狮比赛,助威声、叫好声震撼天地,场面极为喧闹。1962年塘尾村建成了舞狮馆,设备齐全,专供舞狮队训练和表演。1987年在广东省首届民间艺术“欢乐节”上,塘尾村舞狮队以绝对优势耶得总分第一而勇夺桂冠。其舞狮队雄壮的气势,道劲德洒的动作,清新独特的造型和色彩纷呈的场面给全省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西乡抢炮
“抢炮”、“领炮”、“还炮”是西乡地区较为流行的风俗活动。这个风俗寄托了广大人民对大吉大利、享受幸福的渴望情怀。所谓“炮”,是一幅双面玻璃镜镶在镜座上,镜面绘有西乡人民顶礼膜拜的北帝爷圣像,并设置有龙凤和骷髅等吉祥物加以点缀,还附有“龙凤呈祥”、“万事谐(如)意”等吉祥话语,设计十分精美,做工相当考究。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上午,西乡附近的八乡村民云集而至,在西乡河的大沙滩上(现西乡戏院处)举行“抢炮”活动。这时沙滩上人海如潮,摩肩接确,旗旗飘展这天蔽日,鼓炮齐鸣,一片欢闹气氛,场面极为壮观。每当箭炮冲天,带有编号的炮花从天降落时,人们如潮水般涌至地花落地处,争抢带有编号的炮花以求大吉大利。幸运的人们抢到带有编号的地花后;可到北帝庙“领炮”,即领到与炮花编号相同的一幅双面玻璃镜抬回家供奉。抬镜的人因为自己的幸运而洋洋自得,供奉时更是谦恭虔诚,以求一年的吉利。到来年二月二十八日,又把“炮”抬回北帝庙,名为“还炮”。再过几天,又将进行新一轮的“抢炮”活动。
下沙大盆菜
下沙人吃“大盆菜”源自宋代,延续至今已有500年历史。明、清两代,当地人称为“新安盆菜”(新安即今宝安),当时吃盆菜用木盆盛菜,一桌用一个木盆,一张八仙桌,四条长凳,八人一桌,俗称“吃盆菜”。后来下沙人丁兴旺,生活越来越富裕,闹元宵的人越来越多,就改称为“大盆菜”。“大盆菜”现用不锈钢盆,盆里有十五种菜,包括煎蚝、鸡、鸭、猪肉、炸鱼、油豆腐、支竹、牙茹、鳝干、肉皮、云茸、冬茹、芹菜、萝卜等。十几道菜一层层放入盆中,最上面一道菜是鸡鸭,寓意飞鸟归巢。大盆菜象征“百鸟归巢”,团圆富贵,企盼来年国泰民安、五谷丰登。每逢喜庆及红白喜事需要宴请宾客,主人家便请专业厨师制作盆菜供客人享用。一盆菜吃完,宴席就结束。下沙族人自立村以来就有“元宵”节吃“盆菜”的传统,每到正月十五,搭“灯棚”,点花灯,唱粤剧,全村老少欢聚一堂,很是热闹。
平乐郭氏正骨医术
平乐郭氏正骨医术源于河南省洛阳市平乐村,深圳平乐郭氏正骨是这个传统医学流派的重要分支。1985年,被后人尊称为“大医”的郭春园来深创建平乐医院,大力传播平乐正骨医术,并和弟子、学生在20余年间救治了上百万名骨伤科患者。平乐正骨医术已经成为国内业界公认的骨伤科重要流派,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治疗手法。其中,采用“平乐郭氏正骨八法”治疗四肢骨折无切口、损伤小、恢复快;采用平乐郭氏脊柱侧搬手法治疗小关节紊乱,有立竿见影的疗效;运用平乐郭氏推拿按摩手法、中药熏蒸、牵引等方法治疗颈椎病、腰椎盘突出、急性腰扭伤等诸多病症疗效显着。2007年1月,平乐郭氏正骨医术入选深圳市第一批市级保护名录;2007年5月,入选广东省第二批省级保护名录,并于该年6月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龙岗舞龙
深圳龙岗以龙得名,是国内外享有盛名的龙乡。在这一带的客家人,一直把龙当做吉祥物,逢年过节或喜庆之日都有舞龙、舞狮、舞麒麟的传统习惯,为节日增添喜庆和欢乐的气氛。舞龙做为民间艺术活动的项目有300年的历史,有较强的地方色彩,由此延伸的"龙文化"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以龙为主题的公园、广场和雕塑层出不穷。在龙岗区建起的一座中国目前唯一以龙为主题的旅游景区,总投资1个亿。舞龙队经常出国访问表演,先后到过美国、加拿大、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曾荣获中国首届"舞龙精英赛"优胜奖等。全镇有舞龙、舞狮、舞麒麟队55支;经常参加的人数为960人;每年活动天数为130天;每年组织舞龙表演100次。
大鹏军语
来到大鹏地区,人们首先接触到的,往往是当地人那种独特的方言。乍一听,“大鹏军话”似乎是广州话(白话)与客家话的简单的混合体,其实不然。“大鹏军话”虽然在语音、语法、词汇诸方面,与广州话比较接近,又有许多成分与客家话几乎完全一致,但这种特征,只不过是近代以来这两种外围方言对原有“大鹏话”所施加的巨大影响的结果而已。“大鹏军话”中至今还保留着一种独特语调,当地人称之为“千音”,其来源却是十分独特。原来所谓大鹏城,本是明朝初年修筑的大鹏守御千户所城,城内外居住的军队与家属至少有二千人,而周围数十里范围内人烟稀少,这里就自然而然地成了附近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来自天南地北的官兵们突然聚集到一处巨大的军营堡垒中,内部交流必须使用一种当时的“普通话”。久而久之,这种“普通话”逐渐定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军营专用言话系统。在古文献中,这种话被称这“军语”或“军话”,用现代语言学术语讲,就是这里形成了一个“军语方言岛”。经过几百年的世道沧桑,大鹏“军语方言岛”侥幸地在某种程度上被保存了下来,并经过几番变化,成了今天的“大鹏军话”。
渔灯舞
盐田区的沙头角渔灯舞起源于明末清初,流行在沙头角、盐田、香港新界的担水坑、岗下新村等地。渔灯舞以它独具特色的艺术,经过200多年的历史沿袭,流传至今。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的渔灯舞始于明末清初,每当新春、元宵等传统佳节,渔民都以“渔灯”为道具,配上音乐、锣鼓,时而盘旋起舞,时而腾挪跳跃,其舞姿粗犷、优美,曲调悠扬悦耳,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风格独特,且形式简单易于表演,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因而世代相传、久盛不哀。每年元宵节前,渔灯舞与麒麟舞交融在一起,组成欢闹非凡的灯会,为传统节目增辉添彩。渔灯舞伴奏以锣鼓为主,配以唢呐、笛子、二胡等乐器,在热闹的鼓乐声中,鱼子龟孙、虾兵蟹将款款而行,之后随着紧锣密鼓声进入狂舞。渔民们利用民间武打的弓步、马步和鱼跃虾跳的动作,表演出一套套追鱼、捕鱼、吃鱼的行动场面,情节短小精悍,情趣盎然。
石岩客家山歌
石岩街道的族群以客家人占绝大多数。当地人热爱歌舞,是有名的歌舞之乡,客家山歌更是闻名遐迩。据当地人介绍,客家山歌歌词基本上是四句和五句七字体,第一、二、四句押韵。往往是即席而唱,脱口而出,唱得情深意切,男女对唱便属典型例子。唱腔丰富多彩,节奏自由富有变化,演唱艺术上,客家山歌继承赋、比、兴的传统手法,又常用直叙、比喻、双关、歇后、夸张、叠字等手法。种类和体裁上有山歌号子、爱情山歌、尾驳尾、戏谑歌、虚玄歌、逞歌、猜谜、哀歌等。其表现形式主要有赋体山歌、比喻山歌、起兴山歌、叠字山歌和双关山歌等。
凉帽遮羞
大鹏人操客家方言,保持着客家风俗。大鹏妇女素有戴凉帽的习俗,不论冬夏。其凉帽是用竹条和布料做成的,先把竹条用火烧烫一下,这样可使竹条更柔韧,然后用劈刀把竹条分成竹篾,织成圆圈,中间穿孔,竹蔑周围用布条缝挂。其他客家妇女的凉帽是用黑布条缝挂,而大鹏妇女的凉帽用蓝士林布条,所以戴起来也显得更秀气、更妩媚。这种戴凉帽的习俗由来已久。据说,过去妇女要严守“妇德”、“妇容”,不能抛头露面,但客家妇女为环境所迫,南迁之后要跟男人一样出门干活,上山打柴,下田插秧,赶场赶圩,亲戚出入,为了“遮羞”,便戴上这种凉帽。妇女戴上凉帽,自己可以看清别人,而别人却看不清自己,很有点面纱的味道,也给自己增添了一种朦胧的美感和风韵。同时,戴凉帽既轻便又可防太阳辐射而凉爽,因此世代相传,一直流行至今。
赛龙舟
龙岗有一半处在大鹏半岛,其中葵涌﹑大鹏﹑南澳三镇邻海。当地居民均有赛龙舟的习俗,尤其是处于半岛顶端的南澳镇,常在传统的端午节期间与隔海相望的香港同胞举行龙舟比赛。近年来,大鹏湾的龙舟赛事更是频繁,气氛十分活跃。1998年,由龙岗区委区政府牵头举办的龙舟邀请赛,有来自各地包括香港的二十多支队伍参加。如今,在南澳镇这个风光旖旎的海湾,每年都有一次规模盛大的龙舟比赛。每次比赛总有不少隔海相望的香港同胞组队参加。龙舟比赛成为沟通深港两地人民感情,加深两地友谊的载体,在促进两地经济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

㈤ 结婚风俗

婚 嫁
建国前,男婚女嫁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至于男女本人没有自主权,自由恋爱被视为“大逆不道”。正常的婚俗,一般要经过通媒、定亲、送婚帖、贺喜、迎亲、住日子等过程。 通媒 男到十五六岁甚至十二三岁,即由父母央媒求亲,也有在儿童年龄即定婚的,俗称“娃娃亲”。若女方聘媒向男方求亲,名曰“倒提媒”,如女方要求男方条件高,习称“攀亲”。双方父母在对彼方年貌、人品及家庭财产情况探听了解后,认为基本可以,即行“允婚”。允婚时必男家先允,女方后允,互相允婚后即委托媒人换“小启”(俗称换小字),载明属相年庚及生辰日月。双方央人(多为算命先生)“合八字,无冲克和不中意处方可成亲。再另择吉日交换正式婚约,称“大启”。也有到男家亲自看的,叫“相亲”,若相不中,则不吃男家饭告辞。男女通婚年龄以女大为贵,俗说“女大一,穿金衣”、“女大三,抱金砖”、“女大五,赛老母”。
定亲 多称“传柬”或“换帖”。男家写好柬帖(即定婚书)附彩礼送女家,女家回帖,作为定亲的依据。换柬后,亲友邻居送物送钱祝贺,男家备酒席答谢媒人和亲友。
送婚帖 又叫“送年命帖”。男女到结婚年龄(一般女在十八岁以上,男小则十二三岁、大则二十几岁),男方根据女方的命相,请人择定吉期(俗称“选日子”、“看日子”),并将吉期通知女方,女方若同意,便选择吉日良辰,正式向女方送婚帖。帖上写明迎亲日期、新妇冠带、坐帐、开面、梳妆、上下轿的方向及禁忌等事宜。女方家中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置办被褥、衣物、首饰、家具等陪嫁,做婚嫁准备。
贺喜 婚前,男方.的亲友邻居都备礼品祝贺。称“贺喜”。向待嫁的女子送喜礼,称作“填箱”或“添箱”。男方在结婚前一天备席庆贺。
迎亲 俗称“办喜事”。迎亲的前一日,女方即将嫁妆送至男家。男方帖喜联、挂喜幛、铺炕、填枕头做好迎娶准备。晚上,新郎给近处的亲友长辈“行礼”。迎亲这天,按既定时辰,男方排列仪仗,吹鼓手奏乐,用轿(较贫者用车)到女家迎娶。娶亲有“大娶”与“小娶”之分。一乘轿为小娶,即备花轿一乘将新娘抬来,谓之“不迎亲”;大娶用两乘轿,新郎乘官轿到女家迎亲,另一花轿为新娘所备,去时由幼童乘坐,俗称“压轿童子”;轿内还要放一只大红公鸡,回时女方压回一只母鸡。不论大娶或小娶,其习俗大致相同。嫁女开脸、上头后便开始少吃少喝、坐炕待嫁的“禁闭”生活。男方到女家迎亲必须带红袄、红毡、红头巾等。
是日,新娘早起梳妆打扮,蒙上头红,吹鼓手高奏喜乐,新郎在送女客的陪同下,拜辞岳父母,例行“谢亲”等礼,然后新郎先上轿,新娘由自家亲人用椅子抬入轿内,俗称“发轿”、“升轿”,宾客坐车随行。新娘升轿离家时必洒泪而泣,以示依恋。路上,大红纱灯开道,笙箫唢呐齐奏,车马轿夫前簇后拥,轿面四闭,新娘不得与外界接触,若路人相遇,即躲避让道。来到男家村头和门首,鞭炮齐鸣,并按规定的时辰和方向落轿。即有人点燃草束绕新娘所乘彩轿一周,称之“燎轿”,传说可以驱除邪气与不祥。在鼓乐及鞭炮声中,由娶女婆和陪女扶驾新娘进入大门,脚踏红毡(曰倒毡),至院内摆设的香案前,与新郎并立,行拜天地之礼,礼毕,新娘入洞房。有的地方入洞房时,男家长辈则在院子里撒大枣、栗子、花生(有的地方缝在被角内或装入枕头内),亦取谐音“早得贵子,并男女花着生”之意。洞房花烛高照,新郎揭去新娘的蒙头红,同吃“宽心面”、共饮“交杯酒”,并例行填枕等仪式,新娘开始“坐帐”,亦称“坐床”,多为一天。是日,不论辈份大小,好事者大闹洞房,直至深夜。新婚夫妇睡下后,有青年男女窗下“听房”(听悄悄话)的旧俗。新婚日,男家张灯结彩,帖红喜联,杀猪宰羊,盛宴款待亲友。境内还有抢娶的风俗。即同时同村若有多家娶亲者,则认为谁抢在前头谁家吉祥。故迎娶的时辰多在黎明之前。
住日子、会亲家 婚后第三天,新娘回娘家住两日,曰“住对日”,或女家下帖接闺女请女婿。,新郎、新娘双方同去岳家,此谓“回门”或“认亲”(俗说“接三天”)。女家设宴款待女婿,俗称“请女婿”。接三天回来,新娘拜见公婆及近族长辈,并祭告于祖祠或去祖茔祭奠,然后下厨房做饭。至第六日,男家复设宴“会亲家”,同时宴请至亲好友。聊城一带除3天回门外,娘家人还要接6天、9天、12天等;同时还有“住对月”的风俗,即新婚后一个月,娘家人把新娘接回去住几天,然后送回婆家。这种风俗至今存在。至此,整个婚礼程序结束。如此繁缛礼节,贫寒人家难以讲究,极贫者则由老人陪同新娘持一小包袱至男家即为完婚。
建国前,境内男女早婚现象较为普遍。富裕之家多有十几岁甚至八九岁即成婚娶妻者,女子的结婚年龄多在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之间,有的“童养媳”十二三岁即被迫“圆房”成婚。另外,男子可以一夫多妻,除“正配”以外,其他均称为“妾”。未婚青年男女死后,也有的经人撮合将尸骨并葬一处,配成“冥婚”,亦称“结鬼亲”,或叫“阴亲”。贫困者无力娶妻,亦有入赘于女家成婚者,俗称“倒插门”,或“招养老女婿”。还有抢婚(多为寡妇再嫁)、近亲结婚等陋俗,建国后均被革除。
嫁女忌讳较多,如做嫁衣忌用寡妇及儿女不全者,寡妇不当送女婆,姑姑不迎娶新娘,姨、嫂不送娶,俗云:“姑不娶,姨不送,嫂子送了光着腚”。
建国后,人民政府大力提倡自由恋爱和喜事新办,繁缛礼节多被革除。城乡自由恋爱者增多,但多数仍需媒人说合。双方认为合适,即安排见面,若互相有意,双方交换手绢或钢笔之类,此谓“换手绢”或曰“小见面”,然后约定订婚日期和仪式。订婚日,男方携带重金、重礼送至女家,女家设宴待客,即为“定婚”。女方同意后,择日到男家,称“认家”,男家长辈给“见面礼”。多有趁此照定婚像者,个别仍有换帖者。到了国家规定年龄,男女同到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多数认为不举行婚礼不谓结婚,故多另行婚礼。婚礼较之过去大为简便,一般由婆家用车辆接新娘,也有娘家送来者。新婚之日,男家张灯结彩,燃放鞭炮,盛宴宾朋。闹房之俗依然。城镇青年视举行集体婚礼或旅游结婚为时髦,简便文明,愈来愈兴。但是,门当户对的旧观念还根深蒂固,仍有恋爱不自由、索要彩礼、变相买卖婚姻、包办婚姻及早婚等现象。
凡结婚者,男方亲友街坊多有道喜者。至亲厚友贺礼较厚,一般多送喜幛。喜幛一般有布料,亦有丝绸、毛料、被面、毛毯等,也有送工艺装饰品者,讲究实用的则送炊具、茶具等生活用品。街坊一般关系者多“凑份子”相贺(多为现金),每份多少不等。现金用红纸包好,俗称“红包”。主家下帖宴请送礼者。近年,喜宴之风愈来愈盛,规格也越来越高。女方在出嫁之前,亲友多送些衣料、时装等物品,以示祝贺,也有相助之意。
寡妇改嫁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拥护和支持,已成为顺理之俗。老年人再婚,除个别家庭有子女和亲友的干涉外,多数人赞成,已被社会舆论接受。
回族青年男女结婚,除登记领取结婚证外,举行婚礼仍沿袭旧俗。结婚时请阿訇证婚,念“伊扎布”(证婚词):“你们是自愿结合,成为夫妻,祝你们婚姻美满,孝敬父母,敬老爱幼,和睦亲邻,互敬互爱,白头到老”。问新娘;“有没有意见?”新娘回答:“达丹”,意为“同意你的意见”。新郎回答:“盖不里楷尔丹”。意贝旷我承领新娘的意愿”。阿訇随将桌上的糖果撒向观众(俗名“抢喜果”),以示吉利。当晚由女方家嫂将新娘接回娘家,次日傍晚送回,方可同居。
建国后,回族男女婚姻,均以“婚姻法”为准绳。回、汉通婚,男女双方互相尊重风俗习惯,任何人不得干涉和岐视。婚后子女从汉、从回,均有政策规定。

㈥ 广东人的结婚风俗有什么

广东结婚习俗过大礼. _
订亲最隆重之仪式,约在婚礼前十五天到二十天前进行。男家择定良辰吉日,携带礼金和多种礼品送到女家。时到今天,由于这种传统婚嫁礼仪繁琐需时,甚少会采用全套[三书六礼]仪式,多化繁为简,最广为重要的便是过大礼这一环。. _
男家过大礼如下:. _
· 精装龙凤礼饼两盒、西式礼饼一盒。. _
· 双喜八样生果吉子篮(生生猛猛). _
· 椰子两对(有爷有子)、特长精装龙凤烛两对(长长广东新娘). _
· 精装烫金男女家对联各一对、精装茶叶、芝麻各两盒(女子坚贞、守信不移). _
· 双喜烫金大礼金封两个(装聘金用). _
· 百年好合三牲封两个(鸡、鱼、猪肉大礼可以三牲利市代替). _
· 双喜贴盒(核桃、有衣莲子、百合、红枣、有壳花生、荔枝干、龙眼干、红豆、绿豆、芝麻、茶叶、十一样吉祥京果). _
· 扁柏一包、双喜烫金利市封两包.. _
女家回礼如下:. _
· 金莲藕船(佳偶天成)、石榴一对(多子多福). _
· 添丁姜、连理芋头(添丁发财)、芙蓉、扁柏(趋吉避凶)、桔子(大吉大利)双喜烫金利市封两包、双喜贺惟巾一对. _
· 大茶礼(大发松糕、金钱、龙利、煎堆、红包等){油麻茶礼}. _
搬嫁妆. _
收到大礼后,女家最迟需于大婚前一天把嫁妆送到男家。嫁妆是女家身份与财势的象征。以往,广东人喜用樟木拢送嫁妆,取其坚固耐用之意。送嫁妆可分为[送妆]与[迎妆]。[送妆]是女家将嫁妆往男家送,除了抬妆的人外,女家会请几位亲友跟随照料,人数愈多代表女方家底愈厚。嫁妆抬到男家后,男家会请亲朋好友出来迎接,这叫[迎妆]。在嫁妆中,除了名贵的珠宝金饰外,还有许多象征好兆头的东西。以痰孟作子孙桶,希望女儿开枝散叶,儿孙满堂。以红尺作子孙尺,有良田万顷之意;花瓶代表花开富贵;铜盘及鞋则寓意同偕到老;银包皮带有腰缠万贯之意;剪刀有指蝴蝶双飞;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祝福新人恩爱缠绵;片糖则比喻甜蜜幸福;龙凤碗筷作衣食碗筷有丰衣足食之意(碗内放置一封利市,可取代嫁妆的72套衣服). _
新娘嫁妆用品:. _
o 百年好合茶具(一盘、一壶、四杯). _
o 百年好合衣食碗(碗、筷、碟、匙各一对). _
o 百后好合有盖杯(一对). _
o 真丝刺绣同心筷子双人套、双喜全红子孙桶(痰孟). _
o 双喜鸳鸯面盘、安床京果盘. _
安床. _
婚礼前数天的吉日,由好命婆将新床在有利于新人的吉位安床,然后铺上龙凤被,并撒上红绿豆、莲子、红枣、桂圆、核桃等喜果。安床后亲人便不可睡新床,孕妇、带孝者及有月事之女性更不可入内。此外,安床后,要让小小孩跳床,并吃喜果,古称[压床],有开枝散叶之意。[上阁]举行婚礼前最重要的仪式、礼节是[上阁]及[上头]。[上阁]是准新娘出嫁前一段时间留在家中一角,通常是闺房或阁楼之内,由一班闺中姊妹、密友陪伴,暂时摆脱平日的生活习惯,做好心理准备,以求日后能适应男家陌生的生活环境。新娘会直至出嫁当日和离开阁楼,因此,俗称姑娘出嫁为[出阁]。现代人也有类似[上阁]的活动,新娘于婚礼前的一晚邀请姊妹、密友在女家留宿整晚互诉心事,为明天踏上人生另一阶段作好准备。虽然偶然也有姊妹们情绪激动落泪的情况,但整体气氛仍是充满欢欣的。. _
早生贵子子孙桶:. _
(红枣[早]、花生[生]、桂圆干[贵]、莲子[子]). _
上头. _
现代婚嫁礼俗中,在迎亲之前,男女两家都仍会分别进行上头的仪式。上头仪式于大婚前的一晚或正日举行。上头象征一对新人正式步入成人阶段,要组织新家庭,肩负起开枝散叶的使命。须择好时辰,男方要比女方早半个小时,男女双方需先沐浴,并由[全福]之人(俗称好命佬/好命婆,为男女双方家族中的长辈,需父母、子女健在,夫妻和睦者)以柚菜浇水洗身(柚叶据说可涤除污移)。之后换上全新的内衣裤有睡衣,靠一个可以看见月光的窗口而坐由好命佬或好命婆替其梳头。新娘的头发会梳成发髻,以示她嫁作为人妇后踏入成人的阶段。边梳头的同时好命佬或好命婆要边说出押韵的吉祥语句,如“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寓意祝新人能同偕白首,婚姻美满。最后好命佬或好命婆需把扁柏及红头绳系在新郎或新娘的头上,这样才算是完成的上头仪式。由于上头是父母为儿女祝福的一种仪式,所以较为重视。. _
男方上头. _
上头前应先用绿柚叶沐浴,之后要穿上全新的内衣裤有睡衣,取其新的开始之意,案前应准备汤圆三碗(每碗九粒)、镜、红头绳、尖梳、子孙尺、龙凤剪刀,到吉时由好命人上头(梳头),并诚心向天参拜,上头完毕后便可与家人及兄弟们同吃汤圆,分享结婚的喜悦。. _
男方吉祥上头套装:. _
(尖梳、镜、龙凤烛、子孙尺、红头绳、龙凤剪刀、等). _
女方上头. _
上头前应先行用绿柚叶沐浴,之后要穿上全新的内衣裤有睡衣,然后要择一个可以看见月亮的窗口,燃起龙凤烛后要连同三碗汤圆、生果、烧肉、鸡,诚心向天参拜,更要准备木梳及篦梳代替尖梳、针线包、红丝巾;而龙凤剪刀代表有利、子孙尺、镜乃取其光明继后之意,即所谓[龙头镜、铰剪尺]. _
女方吉祥上头套装:. _
(梳、篦、针、线、龙凤烛、龙凤剪刀、镜、红头绳、子孙尺等). _
小贴土:. _
可一切从简的,以利是代替,写上(过大礼利是)就可以了。如代替猪肉的(猪肉金)、代替前料的(衣料金)、但是一些重要的礼品,应尽量亲自找来,包括:龙凤饼一对、唐饼数个(约八个)、龙凤烛一对、对联一幅及生果等。聘礼中物品寓意吉祥,数量则必须成双成对,忌用单数。女家收到男家的聘礼并不是全部收下,其中属于男家的物品,则需要回礼;礼品中不可以送手帕,因为有分手之意。. _
. _
· 婚礼前的礼仪. _
. _
1.送聘礼:婚礼前,男方就要到女方家送迎亲的聘礼。广州的风俗是要送鸡(意味着有生气)、椰子(有爷有子,天伦之福)、礼饼(送给女方的亲戚),而且还要送礼金,意味着男方家有钱,会让女子嫁过去享福。 3.安床:在结婚前一晚上,女方会找一个有福气的男人(家庭美满,父母健在,有儿子)来安新房的新床,并且把花生、红枣、核桃等意味着早生贵子等好意头的食品放在床头。. _
. _
4.嫁妆:新娘会在出嫁前,把娘家准备的嫁妆装在一只红皮箱里,等到第二天带到婆家去。. _
. _
5.上头:结婚前晚,会选择一个吉时去拜神,拜天地,祈求幸福,并且会通知男方在同一时间拜。. _
. _
6.梳头:新娘会请一个有福气的长辈来给自己梳头。. _
. _
7.吃汤圆:意味着可以圆满成婚,圆满幸福。. _
. _
婚礼当天的礼仪. _
. _
1.迎亲:婚礼上午,男方的接亲队伍就要来女方家接亲了。现今,接新娘是整个婚礼的一大高潮。第一关便是“入门”。若要顺利接得美人归,必须经过一连串智力及体能测试,必要时还加上歌情话,但最重要的还是丰厚的“开门利市”,众姊妹满意后才开门。新郎应以花球迎娶新娘(新娘不可自制花球)。. _
. _
2.找红鞋:新郎会在接新娘的房间里找给新娘穿的红鞋子,给新娘穿上后才能把新娘带走。. _
. _
入门. _
. _
到达男家后,新娘由大妗搀扶下踏入男方家门。在大门坎外会预先放一个燃木炭的火盆(铜盆或铁盆均可),新娘需从火盆中跨过,这叫“过火盆”,取其发旺、赶邪之意。接下来是拜堂仪式,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是拜天地,第二是拜祖先,第三是参拜家翁家姑。拜过天地及向祖先神位行跪拜礼后,一对新人便会向新郎父母叩拜,新娘并向家翁、家姑奉上香茶,之后再按家中各人辈份和长幼逐一向长辈敬茶,至于跪下与否,则视乎敬、受双方的喜好。跪拜父母后,新人会互相对拜,大妗姐不断说些吉祥话,在互租对拜后,拜堂才告礼成。. _
. _
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敬茶是一个很重要的礼节。新人在拜过祖先,要向父母敬茶,这样不单代表答谢父母养育之恩,同时亦代表双方家长接纳新郎或新娘为家族中的新成员,是身份备受确认的象征。新人敬茶用的香茶内,通常都放上两枚红枣和莲子,寓意早生贵子的吉兆。新家翁、家姑及长辈喝了新娘这杯茶后,会送上金手镯、玉器等首饰作为新媳妇的见面礼,又会在盛托香茶的盘上(俗称“槟榔盒”)放上一封利是,作为大妗姐的赏钱。. _
. _
出门. _
. _
抵达女家后,第一关是入门,若要顺利接得美人归,必须经过一连串智力及体能的测试,必要时还要宣读爱的宣言(卖身契),但最重要的是给予众姐妹丰厚的开门利市,众姐妹满意后才开门。入门后,新娘由大妗姐或伴娘带出来交给新娘的父亲,再由父亲把新娘交给新郎,正式行夫妻见面礼。跟着新人先拜天地,再拜祖先,再向双亲奉茶跪拜,接新娘仪式就此完成。. _
. _
完成上述仪式,新娘需由伴娘或大姅姐掺扶并打红伞,寓意开枝散叶,其它姊妹也须边走边撒米及红、绿豆、金纸碎,俗称“喂金鸡”,据说可防止金鸡啄新娘。上花车前,新娘要向送行的亲友鞠躬,以表谢意。一定要注意的是陪伴新娘过门到男家的除大妗姐外,必须是未婚女性,而且新娘的兄弟不可陪伴新娘过门,如果新娘早于兄长结婚,须将兄长的裤挂于门口之处,由新人在裤裆下穿过,假若早于姐姐结婚的话,则送一条裙给未婚姐姐,未婚兄姐不可目睹新人出门或过门,应暂时回避。. _
三朝回门. _
回门虽然并没列在三书六礼中,却是中国人传统一个极重要的嫁娶礼仪,绝不可掉以轻心。从前,新娘出嫁后,会在第三天由丈夫陪同下回娘家探望父母。新娘在回门时,要穿我国传统的新娘服(裙褂)和挽上全新的红色新娘包,裙褂代表新娘冰清玉洁的身份,只有黄花闺女才可穿。同时男家一定要送回金猪一只,以示新娘子的贞洁。女家收到金猪后即分予亲戚朋友、街坊邻里享用,表示自家女儿不辱门楣。传统上,岳丈母需留回门的新娘及女婿在家吃饭,但现在大多数新人为省时间,都选择即日回门,即新人在男家拜过天地及奉茶给翁姑后,便即时进行回门仪式,之后再返男家或直接到酒楼,新人亦可于第二天回门,但切不可超过第三天,这代表男家不满意新娘,不批准新娘回娘家。现在回门大部分礼品都由利是代替,但乳猪例外。. _
回门礼品:1(由男家送到女家):金猪一只、西饼两盒、酒两瓶、生鸡一对、猪肚及猪肉各两斤、水果两篮(代表生生猛猛)、有头生菜(风生水起)、葱(松松动动)、伊面两盒(代表恩爱缠绵)、有头尾甘蔗两根. _
回门回礼:2(由女家送到男家)金猪头、尾、手脚各一只、猪舌半边、西饼一盒、有头甘蔗、有头生菜. _
婚嫁禁忌. _
1、结婚之日,新娘出门时,嫂嫂不能相送,因为[嫂]与扫星同音,不吉利。新娘出门的衣服忌有口袋,以免带走娘家的财运。. _
2、婚礼未举办完毕,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而新娘更不可躺下,以免一年到头都病在床上。. _
3、新娘结婚当天必须穿新鞋,寓意将旧物丢掉。. _
4、新娘出门时,必须要佩戴耳环,以示听话,没有穿耳的可佩戴夹耳环。. _
5、新人的长辈如有已去世的人,在敬茶的时候,应在他(她)应坐的位置上 放上新人敬的茶,敬完茶后顺便移一下凳子,再让下一位就座。 (请给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