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深圳资讯 » 双区驱动双区叠加下深圳金融业如何支持
扩展阅读
上海高进路属于哪个区 2025-05-24 21:46:59
天津郊区车牌什么样 2025-05-24 21:41:56
如何申诉天津货物流向 2025-05-24 21:33:34

双区驱动双区叠加下深圳金融业如何支持

发布时间: 2022-09-23 11:23:52

Ⅰ 金融创新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了吗

改革开放后,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我国经济重要区域,形成西岸的生态保护开发模式和东岸的经济发展开发模式。粤港澳大湾区政府管治模式形成强化核心地位的广佛合作模式、优化功能格局的西岸发展模式和提升总体衔接的西岸发展模式。因金融业的独特属性,通过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产业空间格局的分析,有助于理解现有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有助于因地制宜地处理东岸和西岸经济走廊发展模式。

表1 粤港澳大湾区功能性城市区域金融产业布局

2009年签署《珠中江紧密合作框架协议》及配套协议,涉及年票互通、通信一体化、电视节目互相落地等。珠中江城市规划合作、珠海中山跨界断头路打通。《珠中江劳动保障工作紧密合作框架协议》中的社保同城化等核心协议的推动则存在一定的难度。

我国外资负面清单逐步减少使得外资获得更理想的国内投资和产业发展环境,其中,国际金融产业进入我国后对我国发展形成双面性。一方面,国际金融产业带来的经验有助于规范国内金融发展模式,优化金融产业空间格局;另一方面,国际金融产业对国内金融产业带来的竞争会挤压原有发展空间。

粤港澳大湾区对境外人才的税率等优化有助于粤港澳大湾区吸引高端产业和人才,金融产业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辅助产业将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粤港澳大湾区的建立将助力区域逐步实现与国际金融等层面的衔接。

Ⅱ 前海深港合作区扩容7倍,哪些是新施工图的关键点

随着前海合作区面积大扩容,多项更有力政策落地,深港合作的平台再获升级。

9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下称《方案》)正式对外发布,前海合作区将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

《方案》明确,进一步扩展前海合作区发展空间,合作区总面积由14.92平方公里扩展至120.56平方公里。

前海合作区是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设立的,目前累计注册港资企业1.15万家,注册资本1.28万亿元人民币,实际利用港资占前海实际利用外资的92.4%。合作区产业布局以金融、现代物流、信息、科技等为主,充分发挥了香港金融、法律等专业服务业和基础科研优势与深圳市场、人才和体制机制优势。

扩容早有谋划

前海合作区获批设立不久,便一直有“扩容”的呼声。2019年初,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前海合作区扩区。同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到,适时修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研究进一步扩展前海发展空间,并在新增范围内实施前海有关支持政策。

2019年10月,前海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工作成果发布会在前海合作区举行,会上宣布,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双扩区”已上报国务院。

2020年6月,《广东省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 年)》提出,以粤港澳深度合作为主题,推动前海合作区实现连片扩区,将蛇口及大小南山片区、宝安中心区及大铲湾片区、机场及周边地区、会展新城及海洋新城片区整合纳入,并在新扩区域实施前海有关支持政策,叠加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政策。

而根据《方案》,合作区扩展至以下区域:南侧毗邻的蛇口及大小南山片区〔东至后海大道、近海路、爱榕路、招商路、水湾路,南至深圳湾,西至月亮湾大道、珠江口,北至东滨路,包含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蛇口区块〕22.89平方公里;北侧毗邻的会展新城及海洋新城片区(东至松福大道,南至福永河,西至海岸线,北至东宝河、沙井北环路)29.36平方公里,机场及周边片区(东至宝安大道,南至金湾大道、宝源路、碧湾路,西至海岸线,北至福永河、松福大道、福洲大道)30.07平方公里,宝安中心区及大铲湾片区(东至宝安大道,南至双界河,西至海岸线,北至金湾大道、宝源路、碧湾路,另包括大小铲岛、孖洲岛)23.32平方公里。总面积由14.92平方公里扩展至120.56平方公里。

“前海大幅扩容是前海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效应进一步放大的需求,(新前海)也是当前‘双区’建设的重要政策支点。”深圳市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熊义刚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新扩片区的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基础雄厚,为未来深港合作从服务业向多业态、多领域拓展奠定了更为扎实的现实基础、打开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深圳大学经济学教授钟坚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前海扩容后,有利于深圳原特区内外一体化发展,增强深圳的整体实力;有利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和大湾区国际一流中央商务区,带动整个大湾区发展;有利于深化粤港澳合作以及前海合作区的规划与建设。

多项利好政策全区域覆盖

前海扩容后,《方案》要求,各有关部门要加大业务指导和支持力度,按程序将合作区既有相关支持政策(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除外)覆盖到本方案明确的全部区域。

在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方面,《方案》明确,推进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加快科技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创新合作区治理模式等。

在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方面,《方案》也明确了四大方面政策措施,包括前海合作区将深化与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提升法律事务对外开放水平、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等。

“片区扩大,相应的政策随之完善,利好力度更大是必然的。”熊义刚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近些年来,前海日新月异,片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但也面临不小的挑战。此次党中央、国务院出台《方案》,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力度,是对挑战的及时战略应对。而我们也应留意“大门开了、小门不开”的问题,加快中央的部署在深圳落地。

扩容后如何实现新目标

《方案》还提出了前海合作区的阶段性目标,到2025年,建立健全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初步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高端要素集聚、辐射作用突出的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多轮驱动的创新体系成效突出,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引擎作用日益彰显。

到2035年,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营商环境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建立健全与港澳产业协同联动、市场互联互通、创新驱动支撑的发展模式,建成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强、创新策源能力强、协同发展带动能力强的高质量发展引擎,改革创新经验得到广泛推广。

前海扩容纳入了宝安区的大片区域,如何推动区内多板块协同发展?钟坚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涉及到跨行政区的管理问题,城市规划和公共设施建设宜以行政统筹为主,产业布局和发展还是以市场化运作为好。

熊义刚则提醒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如何与河套、光明科学城等平台协同;二是如何全方位调动港澳积极性;三是如何与宝安区原有产业规划、社会发展基础对接;四是如何实施好综合授权改革,将中央赋予的政策红利一项项落到细处。

熊义刚表示,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一直注重通过港澳学习引进国际先进经验做法,未来40年仍然要重视对外学习,但也要开始创建一些更进步的制度机制,这也是深圳先行示范的使命担当。

Ⅲ 深圳坪山区双创学院简报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08-03

Ⅳ 广东“双区驱动”是什么,它有什么战略意义

“双核驱动”战略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两大发展战略。

国家已经相继批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实施“双核”驱动战略,对于把广西建成我国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和“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支撑引领广西加快发展,辐射带动左右江革命老区加快振兴。

(4)双区驱动双区叠加下深圳金融业如何支持扩展阅读:

2020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标志着深圳继兴办经济特区后,迎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新的重大历史机遇和光荣使命,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新征程。

建设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都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双区”利好叠加、“双区”驱动,在新的时代,深圳紧紧抓住重大机遇,以超常规举措、超常规努力,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Ⅳ 《深圳经济特区外商投资条例》11月实施,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首先是依法实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除国家出台的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外,禁止制定外商投资准入限制性或禁止性措施。前海蛇口自贸试验区适用国家发布的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领域,按照内外资一致的原则进行管理,外国投资者与境内企业应在同等条件下进入。

然后是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圳市商务局将助力全球投资者和企业家参与“双区”建设,立足“全球引领”和“创新要素”国内循环和国际国内双循环。“大外资”、“高端服务”、“营商环境”助推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点引进深圳产业发展定位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金融、商贸、数字经济等领域的高端项目将注入为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新动能。

Ⅵ 特区40年新突破:深圳与东莞惠州等市“统筹合作”箭在弦上

澎湃新闻记者 韩声江

2020年8月,深圳特区将迎来设立40周年。40年间,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中国经济总量排名第三的一线城市。

伴随高速发展而凸显的是土地空间不足等问题,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获悉,针对深圳土地紧缺等瓶颈问题,囊括周边东莞、惠州等市相关区域的统筹合作发展大方向已经确定。

“小空间、大作为”

2019年,深圳市地区生产总值以接近2.7万亿元紧随京沪两城排名全国第三。从1979年到2019年40年间,深圳GDP增长超过1万倍。

作为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人的城市,深圳的城市面积相比其他一线城市较小已经成为共识。当前,深圳全市面积1997.47平方公里,是上海的三分之一、北京的八分之一。

伴随土地资源供应紧张、城市后续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小空间、大作为”,但难持续,已经成为制约深圳今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行政区划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教授林拓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分析称,当前,深圳可供建设的新增土地所剩无几,进而引发的是房价高企、经营成本上升、创业型中小企业难以生存等严峻问题,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城市永续发展。

“深圳的空间确实太狭小了,所以土地就很珍贵,深圳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经济密度全国第一的奇迹,很了不起。但也应该看到,空间太小,发展到今天,深圳如果再这么小下去,对来这个城市创业的年轻人和这座城市本身都很不利。”林拓说。

原深圳市委常委、副市长张思平近年也撰文指出,正因为土地、房地产价格高涨带来厂房租金快速增长,导致2015年前后深圳高端制造业发生大规模外迁,“加重了深圳产业空心化的风险,给未来深圳产业结构的优化和长远发展带来重大隐患。”

2018年,“华为要搬离深圳迁往东莞”就曾引发热议,当是有分析认为正是因为深圳土地供应不足等问题才导致华为将部分部门外迁。最终华为表示总部基地将永远留在深圳。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紧锣密鼓进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 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公布满一周年,“双区”叠加下的深圳有望迎来新一波政策红利。

“大统筹、深合作”

一般说来,扩大一座城市发展空间的常用方法是进行区划调整,如撤县设区等。但林拓对记者分析称,深圳这么做的难度极大,深圳早已无县可撤。

“当时深圳作为改革 探索 的先锋,特区设立之初规模确实应该适度。”林拓说,“现在深圳面临的问题是,要扩容,但举步维艰。珠三角城市群的特点是密集型城市格局,地级市多且强市林立。”

林拓认为,“其实,路走远了,有的时候反而忘了我们为了什么而出发。理想的做法是深圳不仅能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周边城市也能够更好发展。做好发挥深圳作为大湾区核心功能这篇大文章,既要基于行政区划,但又不能局限于行政区划,综合多种策略打好‘组合拳’,切实有效地推动跨市域的合作协同发展,具有更大的示范意义。”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获悉,目前深圳与周边东莞、惠州等市相关区域的统筹合作发展大方向已经确定,不过具体范围与合作模式尚未最终敲定。

林拓表示,所谓“统筹合作”,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一般化的做法可能流于形式,还可能加大协调成本,实际上,要做到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的相关城市充分汇聚各方面的优势、智慧与能量,相向而行,统筹发展。

但他同时提醒称,“这个统筹合作不宜理解为深圳一家独大,而是大家在共同发展、共享成果之中,推动深圳迈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新境界,为周边城市注入更强劲的发展新动力。”

虽然最终方案尚未确定,但其重点之一必然是统筹合作的新型利益平衡机制。财政如何分配是其中一个关键内容,林拓分析称,“不能以原来零和博弈的思维来思考了,统筹合作后必将在广东省内形成一个更为强劲的新增长极。如果说,当年深圳是改革先锋,那么,新一轮统筹合作将为全国高质量区域协同发展再树新标杆”。

无独有偶,今年6月,由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刊登了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浩等三人撰写的《“三区”叠加扩权赋能 探索 建设大深圳统筹合作示范区》一文。

该文提出,深圳应与周围的东莞、惠州、汕尾、河源四市统筹合作发展, 探索 “一个跨行政区域的资源统筹、功能协调、产业互补、成果共享的区域统筹合作新模式”。

其实,深圳市自身早已明确认识到相关问题的存在,深圳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的思路近年来也多次被官方提及。如在在《深圳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7—2030年)》中,深圳官方坦言,深圳地域面积较小,发展空间和土地资源严重不足,要推进“深莞惠”和河源、汕尾“3+2”经济圈建设。

再如,深圳市发改委对外公布的2020年工作计划提出,要协调“莞惠河汕”四市共同参与,加快推进深圳都市圈规划编制。

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则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提出建议,呼吁持续深化深莞惠一体化进程, 探索 在临深区域试行统一部署、统一管理的多区联动模式。

“深莞惠汕河”

今年6月,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公布的《广东省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明确提出,推动广州都市圈(包括广州、佛山、肇庆、清远、云浮和韶关)、深圳都市圈(包括深圳、东莞、惠州、河源和汕尾)。这是近期广东省公开文件中首次透露广州、深圳两大都市圈的具体范围。

如果以深圳、东莞、惠州、河源、汕尾为“深圳都市圈”范围,2019年,深圳都市圈GDP约为42747亿元,占广东省的39.7%;常住人口约为3290万人,占广东省的28.56%;土地面积约为36312平方公里,占广东省的20.2%。

深圳、东莞、惠州、汕尾、河源五市统筹合作的发展想法也并非没有 历史 背景。

改革开放前,深圳一度归原“惠阳地区行政公署”管辖,1979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广东省宝安县改设为深圳市。此后1988年,惠阳地区行政公署拆分为四个地级市:东莞市、河源市、惠州市、汕尾市。

从目前的经济发展来看,2019年深圳GDP以2.69万亿元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东莞(9482.5亿元)、惠州(4177.41亿元)经济体量分别在广东省内排名第四、第五,汕尾(1080.3亿元)、河源(1080.03亿元)则相对落后。

近日,东莞、惠州当地的两份政策文件也引发广泛讨论。东莞市政府发布“关于暂停滨海湾新区范围内各类建设行为的通告”、惠州市惠阳区则发布“关于废止相关建设用地规划控制的通告”。

校对:栾梦

Ⅶ 深圳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

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

一、发展基础

近年来,深圳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制造强市建设,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深圳规上工业总产值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城市首位,新一代信息通信等4个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新型显示器件等3个集群入选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但是制造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还需进一步优化,发展后劲仍需进一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十四五”是深圳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第一阶段发展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提升现代产业体系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立足深圳实际,紧密围绕服务制造强国、制造强省建设,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对于稳住深圳制造业基本盘,保持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实体经济发展后劲,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意义重大。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充分发挥“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双改”示范效应,坚持制造业立市之本,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为核心,大力发展先进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培育若干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提升现代产业体系竞争力,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源,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紧密结合,加强产业发展顶层设计,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投资,不断激发产业发展潜力和市场主体活力。

坚持自立自强、创新引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强化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前沿技术研发,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构建自主安全、多元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

坚持系统推进、重点突破。深刻认识现代产业发展规律,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优势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联动,促进生产端、消费端有机衔接,以点带面锻长板、补短板,实现产业梯次发展和整体跃升。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发挥各区比较优势,统筹优化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土空间布局,“一群一策”推动产业集群建设,构建各具特色、错位发展、功能协同、优势互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培育一批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力的优质龙头企业,推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打造一批现代化先进制造业园区和世界级“灯塔工厂”,形成一批引领型新兴产业集群,网络与通信、软件与信息服务、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显示、新能源、海洋产业等增加值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优势更加凸显,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工业母机等产业短板加快补齐,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数字创意、现代时尚等产业发展水平显着提升,合成生物、区块链等未来产业逐步发展成为新增长点。

三、发展重点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细分领域

1.网络与通信产业集群。推动固网通信、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协同发展,加强网络通信芯片、关键元器件与模组等技术攻关,建设国家5G中高频器件创新中心、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等重大创新载体,启动前沿技术储备,加强行业标准研制,支持南山、宝安、龙岗、龙华等区建设集聚区,打造全球网络与通信产业创新发展高地和“双千兆”、全光网标杆城市。

2.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加快完善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等产业链,开展EDA工具软件、半导体材料、高端芯片和专用芯片设计技术攻关,推进12英寸芯片生产线、第三代半导体等重点项目建设,支持福田、南山、宝安、龙岗、龙华、坪山等区建设集聚区,打造全国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地、人才汇聚地、创新策源地。

3.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推动新型显示器件、面板生产、终端制造和应用等领域协同发展,着力突破4K/8K视频采集器件与设备、显示面板工艺与技术、核心基础材料等关键共性技术,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依托南山、宝安、龙岗、光明等区打造全链条产业创新区和全场景“AI 5G 8K”应用示范先行区,努力建设全球领先的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

4.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围绕智能手机、个人电脑、VR/AR、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车机、智能家电等智能终端产品,打造从关键核心元器件到高端整机品牌的完整产业链,加快应用软件、核心器件等关键技术突破,推动智能终端产业向福田、罗湖、南山、宝安、龙岗、龙华、坪山等区集聚发展,打造全球手机及新型智能终端产业高地。

5.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聚焦智能传感器设计、制造、封测、装备材料等环节,加快新型传感器材料、CMOS-MEMS集成技术、先进封装工艺等核心技术攻关,建设MEMS中试线、MEMS传感器产业基地,丰富智能传感器在消费电子、汽车电子、智慧城市等领域应用场景,支持南山、龙华、光明等区建设集聚区,打造全要素完备的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

6.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推动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套件、低代码开发平台等关键性基础软件和CAD、CAE、BIM、CIM等工具软件实现源头创新,加大基础共性标准、应用示范标准研制及推广力度,实施开源生态孵化工程,推进软件技术在制造业、服务业深度融合,依托福田、罗湖、南山、宝安、龙岗等区建设集聚区,打造具有竞争力的软件名城。

7.数字创意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创意设计、数字文化装备、影视制作、动漫游戏等细分产业,塑造一批优质数字内容原创作品和IP,高标准建成一批数字创意孵化和服务平台,加快数字创意与文化旅游产品以及教育等公共服务融合融通,支持福田、罗湖、盐田、南山、宝安、龙岗等区建设数字创意产业集群,构建“一核、一廊、多中心”的数字创意产业布局,打造全国数字创意产业创新发展标杆。

8.现代时尚产业集群。推动服装、家具、黄金珠宝、钟表等优势传统产业时尚化、品牌化升级,加强服装功能面料、家具智能芯片、钟表机心等技术攻关,建设时尚产业互联网平台和珠宝玉石综合贸易平台,培育若干国际知名展会,支持罗湖、福田、南山、宝安、龙华等区,以及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以下简称前海)建设集聚区,打造新兴时尚产业高地、国际时尚消费中心城市、国际会展之都。

9.工业母机产业集群。聚焦数控机床、锂电池制造装备、半导体制造装备、显示面板制造装备等重点领域,突破主轴、丝杠导轨等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加强装备数字化技术攻关,建设新型显示技术智能装备总部基地、集成电路检测装备研发及生产基地等重点项目,支持宝安、龙华等区建设集聚区,增强工业母机对先进制造业的基础支撑能力。

10.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无人机(船)等领域,突破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和集成应用技术,扩展智能机器人在电子信息制造、汽车、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应用场景,依托福田、南山、宝安、深汕等区及前海建设集聚区,打造智能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高端制造、集成应用示范区。

11.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高功率超快激光器与装备、增材制造装备与系统等行业,提高特种光纤、高功率光栅、高功率激光芯片、高性能激光器等上游材料和器件国产化率,开展专用特色装备技术攻关,建设光电光纤激光总部及研发中心等重点项目,支持宝安、龙华、坪山等区及前海建设集聚区,巩固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竞争优势。

12.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围绕工业自动化测控仪器与系统、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科学测试分析仪器等领域,提高探测器、传感器、高端示波器、频谱分析仪等关键零部件和产品创新能力,建设深圳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先进测试与高端仪器研究平台等重大创新载体,支持南山、宝安、龙华、光明等区建设集聚区,提高精密仪器制造国产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水平。

13.新能源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智能电网、分布式光伏、氢能、海上风电等细分产业,加强高效燃气轮机、高能量密度储能、燃料电池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虚拟电厂落地,加快综合能源补给设施建设,依托龙华、龙岗等区推进数字能源融合发展示范区、国际低碳城和求雨岭氢能产业园等建设,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智慧创新的现代能源体系。

14.安全节能环保产业集群。提升监测预警技术装备、应急处置救援技术装备、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先进环保装备等行业发展水平,加强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安全节能环保服务业,健全安全应急物资生产保供体系和绿色生产消费体系,支持罗湖、宝安、龙岗、龙华、光明、深汕等区建设集聚区,为建设韧性城市提供坚实保障。

15.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智能感知系统、车载计算平台、车用无线通信、云服务终端、动力电池、电机电控、快速充电设施等细分领域,突破感知设备、线控底盘、智能驾驶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建设智能网联交通测试示范平台、深汕汽车工业园等重点项目,依托南山、坪山、深汕等区建设集聚区,引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16.新材料产业集群。推动新材料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高分子材料、绿色建筑材料、前沿新材料等,推进高端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超高模量透明聚酰亚胺薄膜工程化项目建设,支持罗湖、宝安、龙岗、光明、深汕等区建设集聚区,建成新材料创新中心和技术转化中心。

17.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发展新型医学影像、生命监测与生命支持、高端植介入产品等细分领域,突破高端影像系统、手术机器人、新型体外诊断设备、高通量基因测序仪等重大装备、关键零部件,充分发挥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作用,支持南山、龙华、坪山、光明等区建设集聚区,推动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

18.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支持化学创新药、全新剂型及高端制剂、现代中药、先进制药设备以及数字化医疗等领域发展,推动新型基因治疗载体研发、工程细胞构建、抗体工程优化、人工智能辅助药物设计等瓶颈技术突破,加快宝龙生物药创新发展先导区、坪山生物医药产业加速器园区等项目建设,支持坪山、南山、福田、龙岗、光明和大鹏等区创建产业集聚区,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成为产业发展新亮点。

19.大健康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精准医疗、康复养老、现代农产品、医疗美容、化妆品等行业,扩大健康产品高质量供给,加强再生医美材料、康复器具、种质资源与基因发掘、精准药物开发等技术攻关,建设精准营养研发与应用平台、健康设备计量测试平台等创新平台,支持罗湖、盐田、宝安、坪山、大鹏等区建设集聚区,促进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

20.海洋产业集群。巩固提升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能源与矿产业、海洋渔业等产业优势,培育壮大海洋工程和装备业、海洋电子信息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现代服务业等产业,推进国际海洋开发银行、深圳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海洋新城、蛇口国际海洋城等重大项目建设,以深圳西部海岸—东部海岸—深汕合作区为主轴,构建“一轴贯通、多区联动”海洋产业区域协同格局,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1.合成生物。重点发展合成生物底层技术、定量合成生物技术、生物创制等领域,加快突破人工噬菌体、人工肿瘤治疗等创制关键技术,推进合成生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合成生物学研发基地与产业创新中心。

2.区块链。重点发展底层平台技术、区块链 金融、区块链 智能制造、区块链 供应链等领域,推动在技术框架、测评体系、应用规范、跨链互操作等领域形成一批技术标准和规范,打造区块链创新引领区。

3.细胞与基因。重点发展细胞技术、基因技术、细胞与基因治疗技术、生物育种技术等领域,完善细胞和基因药品审批机制、监管体系、临床试验激励机制、应用推广机制,加快建设细胞与基因产业先导区。

4.空天技术。重点发展空天信息技术、先进遥感技术、导航定位技术、空天装备制造等领域,推动航空航天材料及部件、无人机、卫星等技术创新,规划建设国内领先的空天技术产业研发与制造基地。

5.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重点发展脑图谱技术、脑诊治技术、类脑智能等领域,开展类脑算法基础理论研究与前沿技术开发,推进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抢占脑科学领域发展制高点。

6.深地深海。重点发展深地矿产和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深海高端装备、深海智能感知、深海信息等领域,推进国家深海科考中心、海洋大学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深地深海科技创新高地。

7.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重点发展可见光通信技术、光计算技术等领域,推动建立可见光通信标准化体系,布局一批高价值专利,促进可见光通信技术与光计算技术的应用示范,培育可见光通信技术与应用创新产业集群。

8.量子信息。重点发展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测量等领域,建设一流研发平台、开源平台和标准化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在量子操作系统、量子云计算、含噪声中等规模量子处理器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六个一”工作体系。完善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坚持一个产业集群对应一份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清单、一份招商引资清单、一份重点投资项目清单、一套科技创新体系、一个政策工具包、一家战略咨询支撑机构,逐步实现“一集群、一基金、一展会、一论坛、一协会、一联盟、一团队”,做到专员负责、挂图作战,精准高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

(二)完善产业空间保障体系。坚持集中连片、集约节约,突出高端先进制造,在宝安、光明、龙华、龙岗、坪山、深汕等区,规划建设总面积300平方公里左右的20个先进制造业园区,形成“启动区、拓展区、储备区”空间梯度体系,加大园区土地连片整备力度,实施区域生态环境评价,建设一批定制化厂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空间保障。

(三)健全市场主体培育体系。实施培育壮大市场主体“30条”,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做精”“优上市”,实施企业上市发展“星耀鹏城”计划,培育壮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大力培育“独角兽”企业,形成一批专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隐形冠军”企业、创新领军企业、未来新兴企业。

(四)创新财政金融支持体系。积极探索多样化、专业化的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优化存量资金结构,打通市、区两级产业基金通道,强化产业专项资金与引导基金协同联动,提升基金管理团队专业化水平,实现“一产业集群、一专项基金”,建设国际风投、创投中心,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

(五)强化创新支撑体系。发挥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整体效应,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前瞻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小试中试基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快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建设,加大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等人才培养引进力度,为产业集群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六)构建市区联动推进体系。加强对产业集群建设的组织领导,制定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行动计划,按照“五年规划、三年滚动、年度计划”原则,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市、区联动开展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健全统计监测体系,每半年滚动更新反映世界产业发展趋势和我市推进成效的产业报告,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做法。

来源:深圳发布

Ⅷ 深圳双区建设是指什么

法律分析:深圳双区是指“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自《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纲要》公布以来,深圳市努力搭建平台,支持海外华侨华人抢抓“湾区时代”机遇,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双区叠加”优势,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第十四条 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

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五条 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其他镇的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