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深圳哪个区自来水水质较好
南山区。深圳南山区自来水水质较好,南山区,隶属于广东省深圳市,位于深圳市中西部,行政区域东起车公庙与福田区毗邻,西至南头安乐村、赤尾村与宝安区相连,北靠羊台山与宝安区、龙华区接壤,南临蛇口港、大铲岛和内伶仃岛,东南隔深圳湾与香港元朗比邻,西南隔珠江口与澳门、珠海相望,辖区土地面积187.47平方千米,海岸线长43.7千米。
2. 深圳有哪些特色海滩
深圳特色海滩有:大梅沙、小梅沙、溪涌、水头沙、上洞、官湖、沙鱼涌、大鹿湾、下沙、水头沙、鹅公湾、西冲、东冲、大深湾、杨梅坑等。
大,小梅沙沙滩——人山人海减美色 特区内惟一已开发的免费海滨浴场,大梅沙现在人 满为患。
下沙海滩——率先开发免费开放 下沙海滩 位于大鹏镇金沙湾的下沙海滩从今年7月1日起,免费向公众开放。
沙鱼涌沙滩——找到不易,进入更难 沙鱼涌是很出名的,它曾是血战沙鱼涌的故地,也有东纵北撤的纪念碑,但却深藏在一个深深的大沟壑里,很难找到、进入。
东冲沙滩——细细软软、柔柔绵绵 东冲沙滩的路比较难走,去东冲,若较大的车相遇,必须有一台车要退到较宽的地方才行。
大湾——水清沙粗 从官湖继续走数分钟,在路边的山下就能看到大湾沙滩,长约500米。当地村民在这里建了一些游泳配套设施,水很清但沙较粗。
玫瑰海岸——是婚纱拍摄基地,进去要买门票,但是好在,干净,人少,风景漂亮。
3. 红树林的保护工作
红树林是中国保护物种,近10多年来,先后建立了国家级(3个)、省级(4个)、县级(8个)红树林保护区15个,并制订了相应的保护法律法规。然而,得到10多种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保护的红树林并没幸免刀俎之灾。近40年来,特别是最近10多年来,由于围海造地、围海养殖、砍伐等人为因素,红树林面积由40年前的4.2万公顷减少到1.46万公顷,不及世界红树林面积1700万公顷的千分之一,而且大部分保留在雷州半岛。特别是在《海洋环境保护法》和《国家海域使用管理暂行规定》颁布实施多年的今天,有些人无视国家法规,急功近利,仍然在大片地砍伐红树林,包括几个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砍伐破坏,其中尤以广西自治区砍伐红树林为甚。全区原有红树林22387公顷,到1993年仅剩5654公顷。据不完全统计,广西近几年己砍伐和己列入填海造地规划的(已批准)即将砍伐的红树林将达近1000公顷。
已列入《中国湿地名录》,国家保护的重要湿地之一的福建龙海红树林保护区内,1998年龙海市政府未经保护区主管部门批准,将上马一顶耗资2500万元的围垦工程,围垦面积460公顷(6900亩)用于搞养殖,将危及33多公顷(490多亩)红树林的成活。
2002年,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拉姆萨公约组织列为国际重要湿地
厦门西海域,80年代在东渡等海域仍有成片红树林,随着这几年的围海造地的不断扩大而消失。 广东深圳福田国家级红树林鸟类自然保护区。自1988年以来,深圳城市建设就有8项工程占用福田红树林鸟类保护区红线范围内土地面积达147公顷(2200亩),占原整个保护区面积的48.8%,共毁掉茂密红树林35公顷(526亩),占原红树面积的31.6%。
红树林鸟类自然保护区位于深圳湾北东岸深圳河口,面积368公顷,是中国唯一位于市区, 面积最小的自然保护区,也被国外生态专家称为“袖珍型的保护区”。每年有白琴鹭、黑嘴鸥、小青脚鹬等 189种、上10万只侯鸟南迁于此歇脚或过冬。保护区内除红树林植物群落外,还有其他55种植物,千姿百态。它是深圳市区内的一条绿色长廊,背靠美丽 宽广的滨海大道,与滨海生态公园连城一体,面向碧波荡漾的深圳湾,不仅是鸟类栖息嬉戏的天堂、植物的王国,也是人们踏青、赏鸟、观海、体验自然风情的好去处。
1984年,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正式创建,当时的总面积为304公顷。只有一条老路通到这里,当地的渔民在这里利用沿袭下来的基围鱼塘养鱼,然后就是大片大片的天然红树林、果园和其他天然林。1986年,世界野生生物(国际)基金会主席、英女王的丈夫菲利普亲王,在英女王访华时,特意南下深圳,登上红树林的观鸟亭,饱览深圳湾湿地风光。丹麦野生生物基金会主席、丹麦女王的丈夫亨里克亲王也曾于1989年,兴致勃勃地到此观鸟,并将红树林称为“绿色明珠”。
深圳红树林可以说是盛名远播,现在来深圳的海内外游客,都要去海滨生态公园看看沿海岸逶迤的红树林、在此越冬的数万只水鸟翔集的壮观场面。红树林与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一水相隔,共同构成了具有国际意义的深圳湾湿地生态系统,也成为深港边界上最具特色的风景线。
广东珠海红树林:主要分布淇澳岛、横琴岛和红旗西堤、磨刀门和鸡啼门水道出海口附近堤岸,其中,位于淇澳岛西北部大围湾的淇澳红树林保护区面积最大,是目前该市保存最完整、最集中连片的林分,树高4-6米。它不仅是珠海市的珍稀资源,也是珠江三角洲不可多得的一片红树林湿地,同时是全国少有的紧靠大城市的红树林区之一。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海南省文昌市铺前镇约6公里长的沿海岸线上,67多公顷(1000多亩)的红树林区已全面挖塘养殖,近半数的红树林遭受严重破坏。海南东寨港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300多公顷(5万多亩),有林面积2000多公顷(3万多亩),列入《世界湿地名录》。但从1993年以来,不断有群众进入保护区砍红树、挖塘搞养殖,大片大片的红树林区成为荒芜的水泥塘。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省湛江市境内,面积1.9万公顷,1990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7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保护区高桥红树林保护区为中国最大的红树林连片生长基地,主要保护对象为红树林生态系统。 该区地处雷州半岛,受热带海洋气候的影响,沿海滩涂上分布着较大面积的红树林植被,其中红树植物有12科、16属、17种,是除海南岛外中国红树植物种类最多的地区。 此外,保护区内拥有数量和种类众多的鹤类、鹳类、鹭类等水禽及其它湿地动物,据初步统计,仅鸟类就有82种,其中留鸟38种、候鸟44种。湛江红树林保护区作为中国现存红树林面积最大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在控制海岸侵蚀、保持水土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广西山口红树林国家级保护区:山口国家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是1990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中国首批(5个)国家级海洋类型保护区之一,1993年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1994年被列为中国重要湿地,1997年5月与美国佛罗里达州鲁克利湾国家河口研究保护区建立姐妹保护区关系,2000年1月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200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
山口红树林生态保护区地处亚热带,位于广西北海市合浦县沙田半岛东西两侧,海岸线总50公里,总面积8000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个国家级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海南省清澜港红树林保护区:
世界海拔最低的森林,也是保护最为完整的红树林。
该保护区中心位置地理坐标位19°33’N,110°49’E,地处文昌市的清澜港沿岸一带。保护面积达2948ha,有林面积达2732ha。管辖范围包括冯家港、铺前港等。该保护区于1981年批建,原为县级,后已升格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设管理站,位于头宛村。该保护区的总保护面积虽然不及东寨港保护区,但林木面积大,而且树林年龄长,许多林相显示了原生林的特征。如有海莲林树龄达百年以上,调查中有的胸径达1.2m,林内结构复杂,有不少附生植物和藤本植物飞架其间。保护区范围内除了有同东寨港基本相同的红树植物种类外,还有独特的成片正红树(Rhizophora Apiculata)林子,沿着霞村的岸边形成雄伟的景观。木果核在这里可以看到小片的群落。木果袜的蛇状呼吸根在这里有典型的表现。海桑属的4个种,即海桑、杯尊海桑、大叶海桑和海南海桑在这里都有自然分布,其笋状呼吸根形成这些种类的明显待色。小花老鼠勒在东寨港自然群落中并不多见,而在该保护区的潮沟滩涂林缘却常见它与其他红树植物伴生。海芒果、海漆等红树植物也较东寨港的自然群落中容易发现。显然这里的种类多样性优于东寨港,具有较优势的典型性和稀有性,因而具有较大的潜在的科研意义。
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漳江口保护区)位于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漳江入海口。最近城镇为云霄县城,位于湿地以西10km,东北向距离厦门约85km。主要保护对象以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东南沿海水产种质资源为主。主要湿地类型有红树林、滩涂、水域或组成的河口湿地等。符合《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指定标准的 1、2、3、8。保护区于 1992 年元月成立,1997 年 7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 年 6 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8 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
漳江口保护区内植被类型分为红树林、滨海盐沼、滨海沙生植被3 个植被型,有白骨壤林等 13 个群系,有秋茄—老鼠 等 22个群丛。区内有维管束植物 224 种,有红树植物 5 科 6 属 6 种,盐沼植物 16 科27 属 29 种 1 变种,滨海植物 59 科152 属 184 种。区内营养丰富,从而微生物资源丰富,有微生物 12 科 27 属 45种,与陆地生境的微生物数量比较,红树林土壤细菌数量高于一般陆地生境,而土壤放线菌、真菌数量较少是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微生物数量分布的主要特征。
漳江口保护区已查明野生脊椎动物共 359 种,其中哺乳动物 9科 14 种,鸟类 38科154种,爬行类 11 科 37 种,两栖类 5科 13种,鱼类 141 种。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动物有中华白海豚和缅甸蟒蛇2种, 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动物有宽吻海豚、 黄嘴白鹭、小杓鹬、小青脚鹬、绿海龟、棱皮龟、太平洋丽龟、虎纹蛙等 19 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 24种。保护区鸟类中具有众多的双边国际性协定保护的候鸟,其中中日候鸟保护协定保护的鸟类 77 种、中澳候鸟保护协定保护的鸟类 41种。保护区红树林区潮间带底栖动物 28 种。潮下带底栖生物 181 种。海区浮游植物 201 种,其中硅藻 165 种。浮游动物 180种,其中水母类 59 种,桡足类 71 种。
漳江口保护区位于台风多发区,1955 ~ 1980 年间影响云霄的台风达 150次, 年平均台风影响 5.8 次。红树林湿地是该区域的保护者,在稳固海岸、抵抗台风侵蚀方面有重要作用。 中国的红树林遭受如此严重的围垦砍伐破坏,而且还在继续遭受破坏,除了少数破坏红树林事件是由于管理不严,被群众的围垦养殖等活动破坏外,大量的还是当地政府的行为。这就不能简单地用环保意识差、对红树林生态系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或法制观念不强等原因来解释。而是有更深刻的原因-急功近利,经济利益的驱动。因此,只有提高《国家海域使用管理暂行规定》的法律地位,使我们的蓝色国土海洋也同陆域土地一样具有同样的法律地位,才能有效地控制滩涂海域“无法、无偿、无序”的开发使用状态,才能更有效地保护包括红树林在内的滩涂和海洋资源环境。
红树林保护区的污染
原始生态环境遭到多种人类活动的破坏
站在深圳湾畔的红树林海滨生态公园可以直接远眺香港,这被誉为深圳中心“绿肺”的湿地公园吸引了无数游客,但却面临着灭顶之灾。深圳湾水质发黑,时时有臭气和腥气扑面而来,岸边的红树林没有几年前的茂密。据专家调研结果表明,近20年来,红树林面积减少了一半,而这种威胁继续存在,包括因为中标方案更迭而争执不休将要开工的深圳湾体育中心。
红树林正受到多种威胁
位于深圳市福田区的深圳湾畔红树林,与拉姆萨尔国际重要湿地———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一水相隔(最近距离仅仅300米),与深圳中心区相距2.2公里,总面积为367.64公顷,是中国面积最小的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上唯一的城市中心区内的红树林生态湿地,被国内外生态专家称为海上“绿色瑰宝”。
2006年深圳市委办公厅专门组织对深圳红树林湿地现状及保护进行了一次深入调研,调研的结果显示,由于开发房地产、修建工厂、道路以及围垦养殖等原因,不断减少红树林湿地面积。目前,此处及附近5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林立,已经迫使上沙、下沙一带的群鸟活动区域,不得不移至车公庙、滨海生态公园一带。
此外,对该自然保护区的威胁还有严重的水污染。由于受到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影响,深圳湾红树林滩涂处于中度以上污染状态,已经严重影响到底栖生物和鸟类的生存,而红树林内的铜等重金属含量,均超出国家海洋水质V类标准。
红树林的原始生态环境也遭到人类活动的破坏,如穿越保护区中心的凤塘河河岸硬质化及水体污染;保护区内野生红树林与人工养殖场杂乱共存;边防巡逻道贯穿保护区等。这都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阻隔,使保护区内鸟类珍稀品种逐渐减少,红树林虫害频发,外来物种入侵。
深圳湾应严控围或填海
加强对红树林的保护和修复势在必行。应该在福田红树林保护区总体规划指导下,加快福田凤塘河口红树林修复示范区项目建设等,同时,加强深港两地合作,建立与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的区域合作关系,进一步提升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国际地位,达成互利互助保护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共识及措施。
深圳湾是上天恩赐给深圳的礼物,如果无视海水的交换度容忍度再继续填下去,可能填了它的一半,它那另一半就会加速消亡,深圳湾会变成死湾臭泥潭,那我们对子孙后代的罪过就大了。
其余海域应划为严控围、填海的海域;赤湾港区(完成护堤后),蛇口港区的海堤亦不宜再向海扩伸,以稳定深圳湾的纳潮量,有利于港口、港池、航道的冲淤和污染物的扩散稀释。
4. 深圳湾出现群鱼竞跃的景象,这种景象意味着什么
当时有十几个鸟友。每个人都放下相机准备离开。只是他没有收集设备,水面上的一群鱼突然开始跳出水面。他急忙开始录像。其他鸟类朋友也把他们的三脚架架好,拿出相机,但他们无法拍出完整的照片。随着鱼跃,现场吸引了近100名游客。每个人都拿出手机,惊叹不已,竞相拍下这张罕见的照片。秦先生说我经常来深圳湾拍鸟。我以前也拍过鱼从水里出来的照片,但这次是最大最壮观的一次。
鱼类是冷血动物,与水质相关的许多方面都是决定其生死的关键因素。当水质突然变化,甚至水温明显分层时,鱼类会产生一定的应激“搅动”,严重时会发生跳跃;如果鱼突然遇到天敌,也会引起恐慌性应激反应,本能地跳出水面;在求偶期间,鱼会分泌类似于兴奋性中枢神经系统的物质。鱼会“玩耍”并争夺配偶。鱼经常会跳。如果鱼的密度太高,也可能导致跳跃,深圳湾的跳鱼现象很可能是由繁殖和聚集引起的,这是正常现象。
5. 深圳的双龙吸水是怎样的现象
2010年7月26日上午9时,深圳湾海面出现了较为罕见的“龙吸水”,水天相接的“龙吸水”持续了约17分钟。
当时在深圳湾上空积雨云下方伸出漏斗形状的黑色云柱,而现场照片中,先后有3个水龙卷形成。气象人员在8时57分监测到云底下方垂直方向有较粗大的漏斗云已经接地形成水龙卷,另有较细的一条在空中呈现弯曲接地并于两分钟后完全消失。
大约在9时正西侧云底又向下垂直伸出黑色云柱,并在2分钟后迅速接地,吸起巨大水柱,持续了大约3分钟,稍后水面一端逐渐变细并向上收窄,最后于9时08分完全消失。水龙卷接地旋转了10多分钟,现场甚为壮观。
6. 深圳湾是咸水还是淡水
是咸水
7. 罕见!深圳湾公园水域首次白天拍到野生豹猫,豹猫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
罕见!深圳湾公园水域首次白天拍到野生豹猫,豹猫的生活习性是主要生长在村寨地区,而且对海拔非常高的地区是有所需求对于自己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在夜晚时间,在有关国家的某些地区都有所分布。
对于宝宝这一种国家级的保护动物比较加强保护饮食和保护力度,这样才可以很好为他们的长远发展做好准备,让他们拥有一个很好居住的生存环境。
8. 珠江的污染
珠江口近岸海域,指的是广州、东莞、珠海、中山、深圳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近岸水域,以及这一带20米水深以内的海区,总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
记者近日从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了解到,该局承担的珠江三角洲近岸海域海洋地质环境调查初步表明,珠江口近岸海域约有95%的海水被重金属、无机氮和石油等有害物质重度污染,5%为中污染级,其中深圳、东莞附近海域污染现象特别严重。
为此,记者沿珠江口两岸行程500多公里,深入实地对近岸海域进行了调查采访。
踏访珠江口:污染状况不容忽视
如果不是那尊“女娲补天”的雕像仍然矗立,记者实在认不出来这就是五六年前曾多次光顾的深圳蛇口“海上世界”一带海滨。4月29日下午,当记者来到深圳蛇口半岛时,再也看不到当年深圳最有名的海滨别墅区边上清澈的海水和柔软的沙滩,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大型停车场及一片正在绿化的填海地带,大海已远远把当年深圳最有代表性的海滨别墅抛在了后面。而就在几年前,这里还可以经常看到大人带着孩子戏水,摸鱼捉蟹。
不远处,旅游景点“海上世界”(当年由“退休”客轮改造,泊在海边)今天早已镶在陆地上,深圳湾的海面已距它近一公里之遥了。就在“海上世界”边上,一条从蛇口半岛延伸出来的污水沟散发着扑鼻的臭味,正往深圳湾排放着污水,在入海口北边几十米外,是一条长达数百米堆积如山、发着腥味的生蚝残骸等堆成的“垃圾带”。临靠这条“垃圾带”的海水浑浊得有点发黑,几十只渔船飘浮在海面上,一些渔民在做着下海的准备。
年近四十的潮汕人李天生说:“我在这一带捕捞已十多年了,因为现在这一带很少能捕到鱼,大伙只好都改为钓蚝了。”他指着正在用钢丝捆扎起来的筏子说,“但是,现在钓蚝也不容易了,要到很远的海面去,以前一次上来可以有上千斤,现在少多了。”
从“海上世界”往左大约有500米的地方,是一个叫南海玫瑰园的小区,业主王先生无奈地告诉记者:“当年就是看中了‘海景’这一概念才买了楼,没想到现在每当海风吹拂时,本来想开窗享受那海风的韵味,可现在必须把窗紧闭,因为海风经常是腥臭扑鼻,闻多了会让人有一种窒息的感觉。”
据了解,从“海上世界”前面的蛇口港到深圳福田红树林,是深圳正在规划建设的大约15公里长的滨海休闲长廊,这个面向深圳湾、遥望香港大屿山的滨海休闲长廊,被称为“深港边界上最具特色的风景线”。当地媒体报道说:按规划,海滨长廊上将实现“生态”与“生活”的紧密结合,为市民创造一个“叹”(享受)大海的休闲场所,把深圳真正打造成亚热带风光的滨海城市,成为深圳的城市名片。
然而,5月3日下午,记者站在红树林鸟类自然保护区边上,却再也看不到一湾清澈的海水,找不到凭海临风的感觉,这里的海水多年已不见清,海边沉淀的是黑得散发出臭味的淤泥,扑面而来的是腥腥的海风。据南方日报报道,就连深圳规划与国土资源局有关负责人也承认:现有的深圳湾海水水质,离建设滨海休闲带景观需要还有一定差距。
深圳湾的污染情况并不是珠江口污染的个别现象。5月12日下午6时许,记者来到了珠海市香洲交通渔港码头,海面上泊着数百条船,渔港显得十分繁忙,这里的海水与深圳蛇口一带相差无异,被浑浊海水浸泡过的岸边石头已成黑色。附近大约10米处,一个直径近两米的排污口正向这一带海域里流着散发异味的污水,出水口附近与海面交汇处积满了发臭的杂物。
5月13日,记者又来到了东莞市虎门镇一带,从虎门大桥下边的虎门炮台上行,这里的珠江入海口江面开阔,各类运输船忙碌地在江面穿行,近海面可以隐隐约约看到江面上飘浮的油迹。我们在一家临江小餐馆吃饭时,见到店主不时地将收拾起来的垃圾物直接倒入江中。记者问:这样不担心会污染江水吗?店主不屑地回答,我们这里的餐馆多少年来都一直这样。
在虎门渔港村,上午11点钟原本正是出海捕鱼的时间,可是记者看到的是几十只渔船闲置在河面上,渔民陈先生告诉我们,“这带连着珠江口的是双洲河,现在是在涨潮,所以水面上升了,看上去还清一点,到下午海水退下后,太平一带工厂及村镇的污水就会流下来,那时整个河都是黑的、臭的。”陈先生说,“我是本地人,1972年开始捕鱼,现在污染得太厉害,内河基本没什么鱼可以捕了,捕鱼要去到很远的外河,外河的鱼也越来越少,出海捕鱼的收入还不如油费高,所以很多渔民都不捕鱼了,有转行的,不过多数都没工作做了,船又卖不出去,只能每天泡在这里。”他说,“这里10多天前下过一场雨,陆地上的污水流到河里后,河里仅有的很少的鱼也都翻白肚了。”
从渔港出来转了个弯,不一会儿就进入了“中国服装之都”————虎门,走近镇中心黄河服装城边上,扑鼻而来的是一股恶臭,一条犹如墨汁一样黑色的虎门运河在城中心流淌着,当地人称为“臭水河”。河水黑不见底,水流乌黑发亮,两边可以直接看到平均每隔3米—5米就有的直径半米的排污口,沿江居民王先生说,我们这里的生活及工厂污水基本上都直接流到这河里了,这条河臭了10多年了,今天是刚刚放了淡水,并不太臭,下雨的时候,河底的淤泥都被冲刷上来,臭气冲天,没有人敢在路边停步。”但就是这样被居民称为“不太臭”的期间,记者仍明显感觉到犹如走进垃圾场一样,无法不掩着鼻子走路,而附近的居民纷纷表示“习惯了”,散发着恶臭的河边还有人正在乘凉。
看权威报告:珠江口恐成“死海”
深圳、珠海与东莞附近海域的污染只是个缩影。5月12日,记者随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环境与地质工程调查所所长郑志昌来到了珠海最南面的高栏港附近海域,他率领的调查人员正有外伶仃洋调查。他说,这两年来,该所先后对内外伶洋海域近海进行了全方位调查。结果显示,珠江口伶仃洋绝大部分海域的水质综合污染指数达到了重污染级水平。
郑志昌所长的团队所进行的调查,正是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承担的珠江三角洲近岸海域海洋地质环境调查项目。该项目从属于新一轮的国土资源大调查,由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局立项,自2003年起,计划历时3年,完成珠三角近岸海域的海洋地质环境和灾害调查工作。珠三角近岸海域,指的是广州、东莞、珠海、中山、深圳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近岸水域,以及20米水深以内的海区,总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主持这个项目的该所高级工程师夏真介绍说,至今年,项目组已经完成了内外伶仃洋近岸海域海洋地质和环境调查工作,大致结论是,这些地区重金属、有机质、氨、氮以及富营养的农药残留污染特别严重,对沿岸包括渔业在内的养殖业有很大影响。珠江口附近海域海水中无机氮、氨、PH值、磷酸盐、铅、硫化物、石油类均达到了重污染级。其中重金属铅、无机氮、石油几乎100%污染超标。而且珠江口伶仃洋绝大部分海域的水质综合污染指数达到了重污染级水平。
根据该项目组对珠江口附近2500平方公里的近岸环境调查,在内伶仃岛以北,南沙、虎门、宝安、南澳等海域的浅水层和深水层,约有95%的海水达到了国家重污染级标准,5%为中污染级。其中虎门沙角电厂附近的交椅湾,蛇口到香港间的深圳湾海水污染最为严重。据专家分析,如果不对该区域的污染进行有效治理,这片宽广海域以后可能会无鱼无虾,成为中国的“死海”。
更可怕的是,就是这一片未来的“死海”,也可能从地图上消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这项最新调查还显示:珠江口及周边海岸由于工业污染、无序开发等原因,港湾水面萎缩,污染日趋严重,百年后伶仃洋可能被填平。
曾对此有过专门研究的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平日教授说,伶仃洋萎缩变小以致最终消失这在科学界并没有争议,现在主要研究的是多长时间消失的问题,目前有七八十年和100多年各种说法。而且按照目前珠江口海水淤积的程度,有专家预测,照此下去60年后珠江河道将无法通航。
据了解,由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承担的《珠江三角洲近岸海洋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采用海陆空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空中遥感、海底物探、地质取样、钻探、锥探、海水取样等方式,查明调查区内地形、地貌、沉积物类型,海水化学特征(水污染),重点区段海岸线变迁、航道淤积等,以及区内潜在的地质灾害类型和分布,提出预灾减灾建议。
根据资料及卫星遥感数据,大规模的围海造地、养殖及建设港口码头等,使珠江口沿岸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陆地大规模向海洋推进,珠江口东岸的浜沙、大铲湾、深圳湾、蛇口及珠江口西岸的下沙附近、横门的东西围、新垦的十九涌等,在1978年到1988年之间,陆地向海洋推进多至1000米左右,1988年到1998年之间达到一两千米,1998年到2003年之间也达到6000多米。加上无序采沙,年年开挖航道等,伶仃洋正在变浅,水路不像以前那样开阔,伶仃洋正在萎缩变小。
也就在5月12日,广东省海洋渔业局举行了2004年海洋环境质量新闻发布会,公布了2004年度海洋环境质量报告。报告称,由于无机氮和磷酸盐的比例严重超标,导致珠江口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的状态,近岸海域无机氮超过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活性磷酸盐达到或超过三类海水水质标准,营养盐比例严重失衡,水体呈严重富营养化状态。无机氮和磷酸盐由正常的2∶1上升到150∶1,超标了75倍,污染程度为全省海域最高。有关资料显示,广东珠江口海域环境恶化成全国第二严重污染区。
广东省海洋渔业局的报告说,珠江口滩涂生物受到重金属铜、铅、镉、锌和石油烃的污染。珠江口海域生物多样性已受到了严重威胁,以前大量存在于该地的对虾已消失,优质鱼不见,只剩下了一些杂鱼小鱼,红树林正慢慢在珠江口消亡。这一点,广东沿海的渔民们感触最深。记者在东莞渔港采访周围的渔民时,当地的渔民也说:“我们这里已经没有大鱼了,现在鱼越来越小,价格也贵了。”
据了解,以前珠江口海域是200多种海洋鱼类的产孵和索饵场,但现在这里已鱼不成汛,种不成群,捕捞品种明显减少,且品质极低。有统计显示,近25年间,广东列入国家、省和国际保护名录的珍稀濒危水生动植物已扩大到近400种!广东的海洋捕捞总量已连续5年出现负增长,全省海洋捕捞渔船有2/3以上亏损,近1/8的从业者年人均收入低于省级贫困标准,一些渔民干脆把船租给外地人,上岸另谋生计。
一个小女孩正在海边捡贝壳,而她根本不知道的是,她身后珠三角近岸海域有95%的海水已不同程度地被污染。
9. 为什么深圳的风水不好
深圳河两岸
深圳,作为南中国发展最快的年轻城市,30多年的改革开放奠定了第一代深圳人的财富基础。经济政治文化各行业各领域,迅速发展崛起,百业兴旺,其势态之猛,速度之快,成就辉煌,使世人称奇、中外扬名。深圳三十年能能取得如此举世瞩目的成就,从政治背景来说,是国家走邓公指定的改革开放政策之路,和深圳人民艰苦闯业的精神,给深圳这个开放前沿带来了勃勃生机。从国家发展运势来讲,我国正走向复兴强盛、泰平盛世时期。像深圳这样,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发达城市会相继产生,这是国运带动所致。除国家政治,时运气势的因素之外,从深圳的地理环境、风水角度来看,深圳能成为兴旺发达的富裕大城市,主要是地域风水自然源形成的必然条件。
深圳市全景
深圳确实是一个风水宝地,有着很深的根据。它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入海口处,东临大鹏湾,西连珠江口,南与香港新界一河隔,北枕梧桐山、羊台山,这样的格局,使它充满灵气。按照风水的说法,深圳龙脉中的祖龙,从东北方向而来,也就是广东罗浮山余脉梧桐山、羊台山、七娘山;而西南的蛇口为水口,香港大屿山是砂案,形成艮山坤向、北山南水的格局;再加上这个圈内海湾众多,岛屿棋布,远远望去,就像灵龟下海,又好像金盘养鱼,确实是不可多得的好风水。整个深圳成艮龙坤水局,八运时必乘运而上。八运深圳旺的是东北至西南这一条线,所以蛇口,深圳湾,南硅谷,华侨城、福田中心,东北到龙岗,皆是当旺卦位。
深圳市中轴线
深圳发展气势是六运抬步七运起,八运地产更旺兴,九运步入鼎盛期。一九八四年前为六运,深圳受改革开放春风初入,抬步求发展。一九八四年后到二零零三年为七运深圳起动飞速发展,世人瞩目。在二零零四至二零二三年的风水运程流年中属二元八运,八白属土,二黑亦属土,土生金,正是深圳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按此元运推测,二元九运即二零二四年至二零四三年深圳经济将更为膨胀。因为九紫属火,深圳是南方,南龙火旺形城市,这二十年将是深圳的鼎盛时期,势可胜香港,到那时珠江三角洲在经济财富方面,深圳将成为最旺盛的中心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