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深圳资讯 » 深圳围屋是哪里
扩展阅读
北京陕西彩车什么意思 2025-07-11 00:27:11
福州周边哪里有渔船 2025-07-11 00:25:53

深圳围屋是哪里

发布时间: 2023-01-05 12:36:14

① 深圳大万世居旅游指南

深圳大万世居旅游指南

大万世居简介:

大万世居坐落在深圳市坪山新区大万路33号坪坏社区西南的客家村,为古堡式客家围龙屋建筑。建于清干隆年间(1736-1795年),规模宏大,占地1.5万平方米。平面呈方形,四角建有炮楼,正面有大六楼,均为高高的围墙相连,围墙上有走马廊相通。围龙屋大门向南,门楼上塑有“大万世居”4个大字。大门前为禾坪,再前是月形池塘,禾坪侧仍保留有旗杆石。

该世居投资数百万元的整修工程将在明年4月结束,届时,一个更加完整的围屋将呈现在人们面前,围屋里还将举办大型的.客家民俗文化展览和表演,从民间收回和引进的数千件客家民俗文物和古董将在这里展出,它将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客家古董、民俗文化艺术品的展览,据说梅州收藏家梁小梅女士收藏的十多件客家镇馆之宝和大量文物也将在此展出。大万世居客家民俗文化博物馆也将申报国家“三A”级旅游景点,这座古老的围屋正在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大万世居开放时间:

10:00——18:00

大万世居交通:

深圳公交到大万世居: 在市内乘坐365、B762等公交车在“坪山中学”下车,步行至大万世居。

自驾到深圳大万世居: 沿359省路道向西可直达。

大万世居门票:

免费供游客游玩。

;

② 围楼分布在我国的哪些省份地区

客家围屋又称土围楼,是客家人的传统居所。主要分布于粤东、粤北、东江流域和环处珠江口的深圳、香港等地,其内涵丰富,形式多姿多彩,是珍贵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

③ 围屋建造的历史背景和作用

“客家”原是当地土着居民对客居的外来户的称呼。“客”与“主”的身份原本是相对的,外来的人住得久了,慢慢变成老客,最后终于反客为主。客家人在举家迁徙的过程中既保持了原籍优良的居住传统,又融合了当地新的生活气息,这使得他们有了由守反攻的资本。

围屋 客家人的堡垒

赣南是指今天江西南部的18个县市区,面积大约有3.96万平方公里,人口达790万。赣南客家民居年代久远,最早的可追溯到明代的晚期。现存的民居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厅屋组合式”民居和“围屋”民居。

围屋是赣南客家名居的一个典型,顾名思义即围起来的房屋,其外墙既是围屋每间房子的承重外墙,也是整座围屋的防卫围墙。围屋的大门门额上多有“某某围”的题名,如磐安围、燕翼围、龙光围等。

围屋以龙南县的最具代有性,也最为集中,往往一个自然村,便有七八座围屋。在形式上,除大量方形围屋,还有半圆形的围拢式围屋,近圆形围屋,以及八卦形和不规则的村围。结构上既有三合土和河卵石构筑的,也有青砖、条石垒砌的;体量上既有赣南最大的方形围屋——关西围屋,也有最小的围屋——里仁白围(俗称“猫柜围”形容其小如养猫之笼)。

典型的围屋,平面为方形,四角构筑有朝外凸出一米左右的炮楼(碉堡),外墙厚在0.8至1.5米间。围屋立面高二至四层,四角炮楼又高出一层。外墙上一般不设窗,仅在顶层墙上设有一排排枪眼,有的还有炮孔。屋顶形式以硬山为主。围内必设有一至两口水井。

围屋的建筑材料以砖石为主,墙体大多采用俗称为“金包银”的砌法,即三分之一厚的外皮墙体,用砖或石砌,三分之二厚的内墙体,用土坯或夯土垒筑。它与闽粤围楼最大的区别是:赣南围屋的防御功能更为完善,围屋四角所建的炮楼,其功用显然是为了警戒和打击已进入墙根或瓦面上的敌人。

围门的设计上,也体现了防卫万无一失的特点,故一般在板门之后,还设有一道闸门,有的围屋则在闸门之后,还设有一道便门,板门之前再设有一道“门插”(栅栏门),为防火攻,门顶上还设计有漏水孔。围屋的外墙高大厚实,没有窗户,只有对外射击的枪眼。围屋四周有象碉堡一样的角楼。赣南的客家人一般称堂为“厅”或“厅厦”,堂专指祠堂。称一栋房子为“屋”,一间房子为“房”。厅是房屋的中心,许多栋“正屋”和“横屋”连在一起便组合成了一幢大房子,这种构建实质上脱胎于古代中原庭院府第式的民居。

逼出来的“燕侣比翼”

在众多的围屋中,龙南“燕翼围”是赣南客家围屋中最高的一座。明末清初,粤赣边境的杨村时有战火。家道殷实的赖福之和弟弟上赠、上球,奉祖辈之嘱外出避难。他们的第一选择是位于黄塘高围的亲戚家,岂料对方无义,竟然杀害了前去探问的人。兄弟们只好改奔黄牛石避乱。待事息返乡,看到满目疮痍的家乡,遂萌生了建造高守围屋的构想。公元1650年(清顺治七年),这个浩大的工程正式开始,在之后的27年间,燕翼围不断壮大,最终修建完成。竣工后的围屋呈方形,四层高15米,长42米,宽32米。建筑总面积1344平方米,共有136房间。围屋的功能区分配非常清晰,一层为膳食处,二三层为居室,四层则是用于战略防御的战楼,共有58个枪眼。围门有三层,门口有一生活用井,围内有两口暗井(平时以土埋之),一为水井,另一为粮库井。因为高大易守,可闭关自守一年不出围,而有“高守围”之称。公元1849,当时的府台大人周玉衡应邀来围屋做客,看到围屋主人相敬如宾、便题字“燕翼围”取“举案齐眉,燕侣比翼”之意。围屋自此便有了今天的称呼。

比出来的关西围

关西围是赣南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围屋。它的开基祖是徐名均,俗称徐老四。因为姐姐嫁入燕翼围而有机会常常去那里做客。看到雄伟的燕翼围,争强好胜的他便暗暗决心有朝一日要盖一座超越它的围屋。

他天资聪慧,在姐夫的资助下,木材生意日渐兴隆。而后来偶然得到的一块免税牌使他如虎添翼。很多商人归附在他的“西昌”门下,他也因此财源滚滚,为西关围的打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座围屋呈正方形,长宽均为88米,围墙高九米,厚两米,占地面积约为一万平方米。围屋四角各建有一座15米高的炮楼。整体结构如同巨大的“回”字,共有主房124间。

照壁的后面是围主徐老四修的戏院。传说每次开戏,他的大夫人诰赠五品宜人的赖氏便沉醉其中,此时徐老四边从西门溜出,与他的另两位张氏夫人到小花洲喝酒赏月。

客家文化:“移民”的精英聚落

有资料显示,客家人构筑的围屋,源于东汉的坞堡。这种建筑形式在两晋南北朝时曾盛行中原。客家人聚族而居、耕战结合的习惯,就源于那个时代。围屋几乎就是客家的象征,客家人可以不住围屋,但住在围屋里的,一定是客家人。

赣南史称“南抚百越,北望中洲,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粤湘之要冲”。唐末五代时,大量中原难民拥入赣南,外来移民已远远超过原有的土着居民,从而极大地改变了当时居民的成分和文化结构,于是,在此特定的历史和地理环境中,慢慢地孕育出一个新的特殊民系——客家。

住在围屋里的客家人,过着一种聚族而居的生活。这是一种有别于中国其他地区汉族的传统生活。在一个大围屋里,常常住着几百甚至上千的人,他们同姓、同宗,有的还是同一祖先的直系血缘后代。当围屋容纳不下时,长子的一支就被留在老屋,其他儿子则分出去再盖新屋。

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客家人常常以英才男儿为榜样,启发教育儿孙,向功勋事业有成的前辈们学习。

客家人由于是迁徙才寻觅到安家的处所,所以勤奋、勇敢、智慧、与环境做斗争,是他们的品质。经过无数岁月的积淀,他们终于开创出了大好的局面: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无论国内还是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客家人有“东方犹太人”之称,他们在各自的阵营里发挥着惊人的创造力。

历史清楚地表明,客家人的迁徙,大多是由人口稠密、文化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原地区向人烟稀少、经济落后的偏远荒蛮地区而转移的。一方面,他们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始终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崇尚诗礼传家,极为注重对传统、文化、语言、习俗的完整保存,并以共同的生活样式、习俗、信仰和观念将自己紧密团结在一起;另一方面,他们又善于从当地少数民族中汲取养分,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

TIPS:

客家先民的6个“移民”时期

据考证,客家人的先民,有过6次大规模的南迁:

1.秦始皇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派兵60万人“南征百越”。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万兵丁“南戍五岭”。兵丁长期“戍五岭,与越杂处”,秦亡后两批南下的秦兵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

2.东晋时期 东晋“五胡乱华”时期,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稍后,由于南北对峙,又有大约96万中原人民南迁至长江中游两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赣南。

3.唐末黄巢起义 安史之乱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逃,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人逃入闽粤赣区。

4.宋南渡时期 宋南渡及宋末时期,金人入侵,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士民南渡大庚岭,入南雄、始兴、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后由虔州入汀州;或滞留赣南各县。

5.明末清初时期 当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这次大规模的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作“西进运动”。

6.太平天国时期 太平天国时期,为避战乱一部分客家人迁徙到南亚,有的被诱为契约劳工,被押往马来西亚、美国、巴拿马、巴西等地。

④ 客家围屋形状多为方形还是圆形

客家围屋主要分布于福建、江西以及粤东、粤北、东江流域和环处珠江口的深圳、香港等地,其内涵丰富,形式多姿多彩,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客家地区的围屋有多种类型,其中尤以围龙式围屋、城堡式围楼和四角楼最具特色。以下为常见的围屋种类:

方形围楼

中西合璧式围楼的建筑年代较晚,最早在清代末期,但大都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的产物。漂泊海外的客家游子们在国外经商致富,不忘故土,眷恋民族的传统生活,荣归故里后置田建屋。

他们受到南洋各国及西洋文化思想的影响,采用传统的围龙屋或堂横屋的平面布局,局部稍作改动,如有些屋式将弧形的围龙和花头部分变成了长条形、直线形,横置如枕,当地人称“枕头屋”,如梅县万秋楼、联芳楼等。门窗、厅堂加之西式装修,特别是增设阳台的做法,使古老深沉的传统建筑焕发出清新的气息。

自由式围屋

所谓自由式,是指没有明显布局规律的一类客家民居形式。屋主人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并结合财力和用地情况,建造居住舒适、外形美观而又符合客家传统民居风水学中阴阳五行理念的建筑。

香港客家围屋

香港地区客家围屋的形式主要有堂横屋、杠式屋、凹字型排屋以及城堡式围楼和中西合璧式围楼等。其客家人较集中居住的新界北区以及元朗大旗岭、八乡、十八乡等以杠屋、凹字型排屋最为常见。杠屋小型化,仅见单杠和双杠二式。

单杠式在距前檐墙数米处建与前檐墙等高的围墙,围成前院,开侧门出入。凹字形排屋以新界北区分布最广。所谓“凹字形排屋”,即以多单元“锁头屋”连结而成。

柴湾罗屋是吸收广府居住文化较为典型且年代较早(清康熙年间)的斗廊屋。元朗阴华居、岭梅庄和杨家村年代较晚,均建于清末,它们是典型的粤东式堂横屋。荃湾陈氏建于清干隆年间的三栋屋,形式较为特别,它的平面布局是介于堂横屋和城堡式围楼之间的一种形式。

⑤ 客家围屋的历史起源

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五次大迁移,先后流落南方。由于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立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此为客家人称谓的由来。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士围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和最为着名,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围龙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他们的居住地大多在偏远,边远的山区,为防止盗贼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建造了营垒式住宅,形式有两种:一:砖瓦结构。二:特殊土坯结构: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粘稠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三、花岗岩条石结构(如江西龙南龙光围)。普通的围龙屋占地8亩、10亩,大围龙屋的面积已在30亩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围龙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有的甚至更长时间。一间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垒。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形成一个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社会小群体 。
江西赣州、福建龙岩、广东梅州以及香港、澳门地区,是客家人聚居的主要区域之一。客家人的传统居所——客家围屋,主要分布于粤东、粤北、赣南,东江流域和环处珠江口的深圳、香港等地,其内涵丰富,形式多姿多彩,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粤港地区的客家围屋,大体可以分为15种类型,其中尤以围龙式围屋、城堡式围楼和四角楼最具地方特色。

⑥ 客家围屋在哪里

广东的以围龙屋为代表主要分部在梅州,河源。惠州,深圳一带也有少量现存的。福建以龙岩的土楼为代表。江西赣州的以方型,半园型,八卦型为多,整个赣州客家围屋现存还有六百多座。赣州又以龙南的最多,被评为‘’客家围屋之乡‘’。龙南以关西新围,燕冀围,乌石围。栗园围的八卦围为代表!

⑦ 客家围屋在哪里只有闽粤才有吗

对于 客家民居 的一些历史的东西,我们并没有了解得非常通透,所以对于客家民居的见解,也一直都止步于最开始的了解,那么客家围屋和土楼的区别是什么,客家围屋和土楼会在一个地方吗?是不是只有闽粤才会有?


可能感兴趣》》 领略惠州独特的客家文化

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在历经五次南下大迁移,先后流落南方。由于平坦地区已有当地土着人居住,这些南下的汉人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因为离开中原故土,所以这些南下迁移的汉人自称为“客”寓为客居他乡之意。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亦立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此为客家人称谓的由来。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士围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和最为着名,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围龙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传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他们的居住地大多在偏远,边远的山区,为防止盗贼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建造了营垒式住宅,形式有两种:一:砖瓦结构。二:特殊土坯结构: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粘稠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三、花岗岩条石结构(如江西龙南龙光围)。

普通的围龙屋占地8亩、10亩,大围龙屋的面积已在30亩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围龙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有的甚至更长时间。一间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垒。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形成一个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社会小群体。

江西赣州、福建龙岩、广东梅州以及香港、澳门地区,是客家人聚居的主要区域之一。客家人的传统居所——客家围屋,主要分布于粤东、粤北、赣南,东江流域和环处珠江口的深圳、香港等地,其内涵丰富,形式多姿多彩,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粤港地区的客家围屋,大体可以分为15种类型,其中尤以围龙式围屋、城堡式围楼和四角楼最具地方特色。

⑧ 大万世居——深圳坪山古堡式客家围屋建筑

大万世居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大万路33号坪环社区西南的客家村,始建于清干隆五十六年(1791年),为古堡式客家围龙屋建筑,占地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6万平方米,共有房屋400余间。

大万世居的内部格局,是由九条大街、十八个天井、八个楼脚,外加四周相互贯通的走马楼串联而成。在大万世居的大街小巷,都是四通八达、南北格局对称。

从平面布居来看,大万世居呈长方形,以祠堂、中楼、后楼为中轴线,两侧对称分布两排硬山顶建筑形式、格局、大小一样的二层式房屋。围龙屋大门向南,门楼上塑有“大万世居”4个大字。大门前有禾坪和月池,后有沙墩陂,蓄水、灌溉、防洪三位一体。围墙六米多高,四边合围,周长约500米,由三合土夯成,墙顶设走马廊,号称“十阁走马廊”。又有三层高碉楼分布四周,且枪眼广布。

四周围厚约80公分的院墙,墙外有护城河,围墙四周有碉楼,整座建筑物前有半月形风水物池。正墙有三门,中门为牌楼,牌楼上装饰飞檐及灰塑,木构件雕刻精美,左右又有两侧门,有中门经过门楼进入庭院,正中为祠堂。一般而言,祠堂是凝聚宗族力量,增强族人团结,抵御外族入侵,处理内部事务之场所,是一个宗族的政治、文化中心。祠堂在大万世居群体建筑中为中心之重。祠堂匾额书“端义公祠”。祠堂分三进,前厅悬“光宗耀族”、“燕翼诒谋”木匾。中厅两旁墙及正梁分别悬挂三幅弘扬族人高风亮节,德高望重之匾额,如:“赞政宏才…”、“急功好义…”。后厅中间设置神龛,上刻“追远堂”神龛,供奉曾氏家族族先历代之牌位。

大万世居特点

大万世居师承宋代:“前、中、后三座落,左右两附厝”的建筑风格,又称“三堂二横”,是典型的客家建筑风格。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原传统的封建礼制和汉晋庄园式坞堡的基本格式,反映了其历史渊源。因此在客家人之建筑中深深包含了儒家文化特有的家族制度和等级观念,如祖堂在上,主次分明,以祖堂为中轴线贯穿整体,左右对称的布局。整座建筑物后墙筑成半圆弧形,与前面半月形的风水池遥相呼应,是典形的阴阳平衡、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理念。

“大万世居”不仅体现其深邃的中原文化之底蕴,其现实的社会功能也比较明显。

防御性

大万世居仅有正门楼三个门可以出入。正门楼为二层建筑,白天有人站岗放哨,夜间三个门全部关闭,有人在阁楼值班。整座建筑的四角都有高达十余米的碉楼,昼夜有人暸望。院内中楼二边也有碉楼以防不测。正门楼上还凿有许多枪孔、炮孔。每当与外界发生纠纷,大门一关,用枪、炮进行抵御。这种结构,除了御敌外,还用以防御野兽。这种防御性的建筑充分体现其自我保护的文化心理。

封闭性

大万世居整个建筑群自成一体,由于围楼全封闭,所以在三堂的前后又发展出两个横向铺开的露天内院,又称上天街、下天街。上下天街是族人休闲孩童玩耍的公共活动场所,还有公共厨房、厕房、仓库和完整的排水系统。除了公用水井之处,家家户户屋内还设有水井。族人日出而耕,日入而息,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团结性

大万世居“我群意识”浓厚。大万世居有大小房间约400余间,每间房之间都是相通的,两排房子通过廊庑、夹壁相通,同一排房屋间有门相通。客家人向来注重团结,直到当代,客家人还会把整个村的人当亲戚般招待,这跟客家人从中原历尽千辛万苦迁徙到岭南这一历史有很大的关系。他们不但在路上需要族人的互相帮助克服困难,到了新的地方定居下来不免与当地人发生冲突械斗,更需要族人们团结起来,一致对外,这种不分你我的传统体现在房屋的建筑上,逃避外人的追捕时,防御功能尤为突出。

宗法制

客家人原为中原汉族,汉族历史上的宗法制度,在客家人建筑和格局面中得到了体现和保存。房间严格按照长幼尊卑秩序分配。中轴线上的房屋为嫡子嫡孙居住,庶辈按亲疏居于偏房。二百多年来居住于此的客家人自觉地遵守着这套祖宗遗留的嫡庶制度。虽然子孙满堂也决不会分家,房屋子不够就在院内增建新房。祠堂和中楼等建筑的屋脊是用瓦垂直堆砌而成的。据族人讲是恐后人家业败落时,尚可用于修补漏瓦之屋,可见祖宗用心良苦。

大万世居是深圳地区较具规模保存完整的客家围楼之一,是曾姓家族居住、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保留了客家人的历史民俗遗物和文化精粹。大万世居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原传统的封建礼制和汉晋庄园式坞堡的基本格式,反映了大万世居的历史渊源。反映了各个时期的社会文化特点和客家人的流连变迁,极具历史艺术价值,也是研究和体验深圳客家源流、民俗、建筑艺术和水利工程的活化石,对了解客家民系及其源流和迁徙史有重大价值。曾氏祖训开创了大万曾氏一脉“大仁大爱”的家风,“大万祭祖”不仅体现了曾氏家族的宗族观念强,还体现出对宗圣曾子“孝悌”文化及曾氏一脉“慎终追远”家风的传承,展现出曾氏一族和睦相处的浓厚氛围。

⑨ 客家的围屋和土楼是一回事吗搜了很多资料,看着都一样.

客家人的传统居所

主要分布于粤东、粤北、东江流域和环处珠江口的深圳、香港等地,其内涵丰富,形式多姿多彩,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粤港地区的客家围屋,大体可以分为15种类型,其中尤以围龙式围屋、城堡式围楼和四角楼最具地方特色。

一、方形围楼
方形围楼有多种形式,如闽西式方形土楼和粤北的方形碉楼等等。方形围楼又有正方形和长方形之分。“闽西式方形土楼”,是指用数层高的夯土墙四周围合,围内各层多为木结构的通廊式住房,中心成形一个矩形内院的夯土建筑,它对外封闭、对内敞开,庞大的外观,如同一座坚固的土堡。这种方形围楼在与闽西邻近的广东饶平、蕉岭、大埔、丰顺有零星分布。

二、圆形围楼
圆形围楼犹如“天上掉下来的飞碟,地下冒出来的蘑菇”,真可谓鬼斧神工。这种环形的土楼,也有人称之为“寨”。圆形的布局、高大宏伟的气势,堪称世界民居奇观。圆形土楼内部结构有通廊式和单元式两种。土楼的直径由几十米至上百米不等。圆形土楼与方形土楼一样,分布在与闽西邻近的粤东大埔、饶平、蕉岭、丰顺一带,土楼内房舍结构多为单元住房。
圆形围楼犹如“天上掉下来的飞碟,地下冒出来的蘑菇”,真可谓鬼斧神工。这种环形的土楼,也有人称之为“寨”。圆形的布局、高大宏伟的气势,堪称世界民居奇观。圆形土楼内部结构有通廊式和单元式两种。土楼的直径由几十米至上百米不等。圆形土楼与方形土楼一样,分布在与闽西邻近的粤东大埔、饶平、蕉岭、丰顺一带,土楼内房舍结构多为单元住房。

三、半月形围楼
半月形围楼主要分布在与闽西交界的广东大埔、饶平等地。饶平的饶洋、上饶、上善数量最多,其次是大埔的桃源,梅县东部也有零星分布。半月形围楼,外形与兴宁、梅县地区的围龙式围屋的后围相似,有的以两个或三个半月形重叠,高二层,第一层为单元式住房,围与围之间有宽约数米至十余米不等的巷道。粤东半月形围楼多见单围,半月形内环广场中间建有二堂或三堂式的祖祠,前面照例有禾坪、池塘。亦有环内空旷的半月形围楼,空地作为晾晒东西和举行活动的空间。

四、椭圆形围楼
椭圆形的客家围楼,据深圳博物馆黄崇岳、杨耀林先生调查,发现六座。饶平饶洋蓝畲村的泰华楼,与“闽西式”通廊房结构的圆形土楼相比,在外形上有所变化。兴宁黄陂石氏中山公祠、罗岗刘氏恒丰楼和大埔湖寮黄氏中宪第,外形虽呈椭圆形(中山公祠为“螃蟹形”),但其用材、建筑结构与“闽西式”圆形土楼有很大的差异,平面布局与围龙式围屋比较接近。

五、八角形围楼
八角形围楼,是方形、圆形土楼的综合体,其建筑方法、用材和建筑结构与圆形土楼最为接近,而其施工难度要大得多。建筑这种多棱角的楼宇,就居住使用面积和舒适便利等方面与方形、圆形土楼相比,看不出其有优越性。这可能与风水有关。八角形土楼仅在广东饶平发现两座,其中三饶南联村道韵楼内的黄氏居民,操潮汕语,但他们认同其祖先是客家人。

六、围龙式围屋
围龙式围屋的分布,以客家聚居腹地兴宁、梅县为中心,向周边辐射,衍播东江流域以及环珠江口的深圳地区。围龙式围屋是广东客家民居中数量最多,规模宏伟,集传统礼制、伦理观念、阴阳五行、风水地理、哲学思想、建筑艺术于一体的民居建筑。
围龙式围屋的主体是堂屋。所谓堂屋,即中轴建筑为方形厅堂,最少的为二堂,一般三堂,堂与堂之间以天井相隔,上敞堂为祖公堂,中堂为议事厅,下敞堂进深小,呈长方形,为门厅。堂屋两边有衬祠,一般以巷径隔出明间、次间、梢间和尽间。堂屋两侧为横屋,后面建半月形的围屋连结横屋,半月形内为花头。有二横一围龙,四横二围龙……,最大规模的为十横五围龙。围龙式围屋多依山而建,前低后高,突出中轴堂屋,蔚为壮观。门前为禾坪,前有低矮的照墙和半月形的池塘。围龙式围屋整体呈圆形,犹如阴阳两仪的太极图,寓有天圆地方的意义。
有一部分围龙式围屋,出于防御的需要,在外横屋前后建碉楼,碉楼往往高出堂屋一层,故又称之为“四角楼”或带四碉楼的围龙式围屋。围龙式围屋围数的多少,取决于家族的发展状况和地形位置等因素,一般在初建时仅一围,以后不断增加。

七、四角楼及其他角楼
分布于粤东北地区的四角楼,与“闽西式”方形土楼和赣南“土围子”有着渊源传承关系,更突出其防御功能。
四角楼的主要特点是方形(更准确地讲是长方形)围屋四角加建碉楼。四角楼的外形和内部结构变化多端,粤东与粤北两地又有各自的特点。
粤东四角楼一般中轴为堂屋,以三堂居多,左右横屋和上堂外墙相连成围,四角建高出横屋和堂屋一至二层,即二至三层的碉楼,碉楼凸出檐墙一米多。正面三门,中间(堂屋)为大门(正门),左右两侧横屋为小门(侧门),门前与围龙式围屋的布局相同,照例有禾坪、前护墙、半月形池塘。禾坪两头建出入“转斗门”。有些四角楼中间不建堂屋,形成大空间,四周杠屋环列,这种布局有利于防卫,如兴宁岗背“躲世围”,当地传说,每逢战乱或闹匪,附近村庄的居民迁入该楼躲避固守。
粤北和河源四角楼更富于变化,除碉楼顶装饰呈各种锅耳状外,有带二碉楼、四碉楼、六碉楼或八个碉楼和一望楼者。

八、堂横式围屋
堂横式围屋,其基本结构在中心轴线上为二堂(厅)或三堂,最多者达五堂,两侧加横屋。这种传统屋式粤东客家人称之为“府第式”,福建称为“五凤楼”。此类住宅对地形适应性强,比较适合人们聚族而居、几代同堂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因此分布地域广、数量多。它与围龙式围屋的主要区别在于后面不带花头和围龙,突出了客家民居的平面结构与特点:保持中原地区四合院、殿堂式结构组合特色,即厅堂、天井、天街、禾坪、池塘等配套成为一体,既完整,又实用。
堂横式围屋的造型特征,是以中轴线上的敞厅堂、敞廊和天井构成三位一体的厅井空间,左右有平衡对称的厢房,无论是中轴或横屋,均以“四架三间”为基本构图,横屋偶数对称。整座楼宇的造型前低后高,突出中轴,堂屋高横屋低。由于整体结构高低有序,屋顶瓦面层层错落,成叠式瓦面,一般为五叠,一层层的瓦顶瓦檐有如五凤展翅,故有人将其称之为“五凤楼”。

九、杠式围楼
杠式围楼是客家民居中较为简单的一种类型,因其纵向排列,山花朝前,故称杠式围楼,又因纵列式横屋如同轿子两侧之杠杆而得名。杠式围楼最少有二杠,多至八杠。在杠式围楼中,堂屋被夹在杠与杠之间,显然夸大了“杠”,缩小了“堂”,抬高了“杠”的高度。但在平面布局上,堂仍具有决定朝向的作用,而且必须正对大门。
杠式围楼与围龙式围屋在建造原则上有所不同。围龙式围屋是先建堂屋,后建横屋和围龙,随着家族的兴旺不断向外扩展。而杠式屋的建筑原则是,根据经济条件,首先建造最简单、实用的杠屋,留出空间待经济条件许可后再建造祖堂。 另一因素是受到风水地理的影响和限制,风水先生根据阴阳五行测算建造屋式,如梅县白宫丘氏大夫第“牛角屋”,本是六杠屋,根据山形,在边杠屋末端加建围龙,围龙仅包一半,并未围拢并且在堂屋后檐墙两侧挖圆形水井象征牛眼,成了“牛角屋”。杠式围楼,在粤东的梅县、大埔分布较多,其他地区也有零星分布,香港地区的杠式围楼多在形式上有变化,而且小巧玲珑。

十、城堡式围楼
城堡式围楼,外墙用“三合土”夯筑或青砖垒砌,是东江流域和深圳、香港客家民居的一大特色,是堂横式围屋、围龙式围屋和四角楼的综合体,并吸收了广府民居的优点发展起来的。在平面布局上保留了兴梅客家民居堂屋、横屋、禾坪、月池、转斗门的主要结构,四周被二层围楼包围起来。有些围楼在保留四角碉楼的基础上,在后围中央增建“望楼”,望楼是全楼的最高点。围楼顶层周围建成通廊“走马楼”。
围楼外部装饰有两大特点:一是四周檐墙上建女儿墙,檐额用青砖砌作数层菱角牙子;二是碉楼、望楼顶端两侧(山花)大都做成“锅耳”状,并有挑头装饰。内部结构的建筑形式有较大的变化,围楼四周(前排称倒座)是二层或三层高的单元式住房,内低外高,通常是一厅、二房、一天井、二廊。堂屋、横屋多为二层高的单元式房间。正门楼占一单元,进入大门穿过门厅为天街,天街将围楼和堂屋、横屋隔开。有些大门内建仿牌坊式建筑,上有灰塑图案和石刻。

十一、围村
围村,就是将一个村庄用围楼或围墙围拢起来,故有人称之为“寨”。围村深沟高垒,固若金汤,显然是出于防御的需要。客家围村的分布主要在客家人与潮汕人或广府人的临界点或杂处地。在粤北和深圳、香港地区有较多的实例。
深圳的客家围村,既受广府围村的影响又保留了客家民居的传统。主要特点是横纵成行成列的房屋,四周被围楼或围墙包围起来,平面呈方形,四角设碉楼。围内的住房多为单元房,有斗廊式或“大齐头”(一厅一房)。单姓围村在中轴线上设祖公堂,而多姓围村则各有祖堂。大门口有禾坪和池塘,这是与广府围村的主要区别之一。
客家围村有的呈方形,有的呈不规则的圆形。围内房屋有的排列有序,有的比较凌乱。此外,围村内的住房有单间式的,也有堂横屋和单元式的,还有一间房中间建隔墙成了套间或“背靠背”前后开门的,形式多样。而粤东丰顺建桥围村则四面环水,围内是一座座独立的堂横屋。

十二、碉楼
在粤东、粤北以及河源、惠阳、深圳和香港等地区所见的客家碉楼,大都与围楼、围龙屋或“斗廊屋”结合在一起,且多为四角楼。惟独在粤北始兴等地区可见独立存在的大型碉楼,建筑占地面积200~400平方米不等,有四五层高。碉楼内有天井和水井(少数无天井),有的还设有祖(神)堂。每层楼均为通廊式单间房,有木楼板和走廊。外墙用大卵石和青砖砌筑,厚1米有余,特别坚固。全楼只有一个大门,条石门框,内装铁皮木门、木杠、铁栅等四五重屏障,门上还有防火水槽,真可谓固若金汤。一个村可建几个互为犄角的碉楼,以保护全村的安全。遇有匪贼或战事,村民们便扶老携幼进驻碉楼。这也是粤北客家建筑文化中的一绝。

十三、中西合璧式围楼
中西合璧式围楼的建筑年代较晚,最早在清代末期,但大都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的产物。漂泊海外的客家游子们在国外经商致富,不忘故土,眷恋民族的传统生活,荣归故里后置田建屋。他们受到南洋各国及西洋文化思想的影响,采用传统的围龙屋或堂横屋的平面布局,局部稍作改动,如有些屋式将弧形的围龙和花头部分变成了长条形、直线形,横置如枕,当地人称“枕头屋”,如梅县南华又庐、万秋楼、联芳楼等。门窗、厅堂加之西式装修,特别是增设阳台的做法,使古老深沉的传统建筑焕发出清新的气息。

十四、自由式围屋
所谓自由式,是指没有明显的布局规律的一类客家民居形式。屋主人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并结合财力和用地情况,建造居住舒适、外形美观而又符合客家传统民居风水学中阴阳五行理念的建筑。

十五、香港客家围屋
香港地区客家围屋的形式主要有堂横屋、杠式屋、凹字形排屋以及城堡式围楼和中西合璧式围楼等。
客家人较集中居住的新界北区以及元朗大旗岭、八乡、十八乡等以杠屋、凹字形排屋最为常见。杠屋小型化,仅见单杠和双杠二式。单杠式在距前檐墙数米处建与前檐墙等高的围墙,围成前院,开侧门出入。凹字形排屋以新界北区分布最广。所谓“凹字形排屋”,即以多单元“锁头屋”连结而成。
柴湾罗屋是吸收广府居住文化较为典型且年代较早(清康熙年间)的斗廊屋。
元朗阴华居、岭梅庄和杨家村年代较晚,均建于清末,它们是典型的粤东式堂横屋。
荃湾陈氏建于清干隆年间的三栋屋,形式较为特别,它的平面布局是介于堂横屋和城堡式围楼之间的一种形式。
参考资料:http://www.china-culture.com.cn/ww/gs/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