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深圳资讯 » 深圳恭城面积多少平方公里
扩展阅读
北京的ip地址是什么 2025-07-13 09:00:51

深圳恭城面积多少平方公里

发布时间: 2023-01-31 01:13:59

1. 深圳的面积和人口

深圳市面积有1994.47平方公里。
深圳,简称“深”,别称鹏城,广东省辖地级市,是广东省副省级市,国家计划单列市,超大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国际化城市、科技创新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全市下辖9个行政区和1个新区,总面积1997.47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927.96平方千米。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深圳市常住人口为1767.38万人。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30664.85亿元。
深圳最早的前身为广州府宝安县,[156]深圳之名始见史籍于明朝永乐八年(1410年),1979年成立深圳市,1980年成为中国设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新兴移民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被誉为“中国硅谷”。

2. 恭城问题

字数限制,参考资料是网络的网址,自己看看把
恭城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市东南部,总面积2149平方公里,辖3镇6乡,总人口27.8万人,居住着瑶、汉、壮、苗等19个民族,其中瑶族人口14.8万人。县人民政府驻恭城镇,邮编:542500。代码:450332。区号:0773。拼音:Gongcheng Yaozu Zixian。
地理气候条件恭城瑶族自治县

本数据来源于网络地图,最终结果以网络地图数据为准。
这里环境优美,气候温和。恭城东、西、北部三面环山,中间为河谷、草地、丘陵地带。境内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318个,银殿山为全县最高峰,其主峰海拔1885米。恭城河(茶江)纵贯县境,支流纵横密布。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9.7℃,年均降雨量1437毫米。资源丰富恭城资源丰富,物产盛多。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在广西占有重要位置,主要金属矿藏有钨、锡、钽、铌、铅、锌、锰、铁、铜等10余种,其中钽铌在全国占重要地位,铅锌矿藏量属广西第二位。主要非金属矿种有花岗岩、大理石,其中探明花岗岩藏量25亿立方米,有大红、浅红、芝麻花等品种;大理石藏量15亿立方米,有白色、黑色、木纹黄、玫瑰红等品种。水能蕴藏量11.07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有6.31万千瓦。主要土特产品有驰名中外的“恭城月柿”、椪柑、沙田柚、槟榔芋、红瓜子、黄笋。水果已实现规模化生产,产量大,品质优,是全国无公害水果生产示范基地县,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中国月柿之乡”、“中国椪柑之乡”称号。恭城月柿是传统出口产品,畅销港澳台等地区及欧美多国。沙田抽多次荣获全国柚类评比金奖。全县水果种植面积已达32万多亩,总产量35万多吨,其中月柿8.9万亩10万吨,沙田柚7.7万亩7万吨,柑橙13万亩18万吨,水果总产及人均产量均居广西第一位。基础设施恭城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交通便捷,以省道二级公路为主骨架的公路网络四通八达,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讯事业发村电网改造在全国率先完成,全县水电装机容量3.6万千瓦,建成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实现了与全区电网联网供电。目前已拥有三星级酒店1家,二星级酒店2家,具备了一定的接待能力。 民风淳朴,地灵人杰。恭城各族群众民风古朴,和睦相处,治安良好,荣获全国民族团结先进单位,成为广西第一个获准通过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三位一体”(恭城模式)生态农业得到广泛认同和普遍推广。人民群众思想解放,整体素质较高,高考、中考上线率和重点院校录取率连年名列广西前茅。历史文化恭城是一个古老的县城。她于隋末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开始置县,至今已有1380多年的历史。恭城县城地貌似天然的大八卦图,茶江以"S"型绕越整个城区,更显瑶乡之神秘。恭城山清水秀,古迹众多。恭城自古处于中原进入两广的交通要道,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互相交融,造就了独特的瑶乡地域文化,全国四大孔庙之一的文庙和全国关帝庙十大理事之一的武庙相邻而建,互相辉映;周渭祠、湖南会馆、东寨瑶族古民居建筑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考古价值。境内山清水秀,自然景观独特,森林覆盖率78%,充分展现了“观自然景观,品瑶乡风情”的旅游文化内涵,是镶嵌在桂林大旅游圈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历史沿革1990年2月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恭城县,设立恭城瑶族自治县。2000年,恭城瑶族自治县辖3个镇、6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71216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恭城镇 45329、栗木镇 45881、莲花镇 51352、平安乡 35589、三江乡 13450、嘉会乡 24902、西岭乡 36268、观音乡 8610、龙虎乡 9835。现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政府领导[1]县委书记:程权 县长:林武民 副县长:黄 强 副县长:俸文英副县长:陈义军 副县长:黄 韬副县长:段凡徐副县长:刘崇卿行政区划恭城瑶族自治县辖3个镇、6个乡:恭城镇、栗木镇、莲花镇、平安乡、三江乡、嘉会乡、西岭乡、观音乡、龙虎乡。2003年恭城瑶族自治县行政区划一览(辖3个镇、6个乡):(根据当年广西行政区划代码整理)100 恭城镇 辖:恭城镇居委会;洲塘、门楼、孟家、满塘、化育、白马、西河、江贝、同乐、乐湾、天堂、庄端口、渡雷、古城14个村委会 101 栗木镇 辖:栗木街居委会;苔塘、上枧、马路桥、大营、石头、上宅、栗木、大合、大枧、高岭、五福、建安、六岭、良溪、常家、上灌、泉会17个村委会 102 莲花镇 辖:莲花镇居委会;莲花、竹山、枧头、笔山、朗山、湖山、门等、东寨、岩口、崇岭、老君、坪岭、独石、风岩、势江、东科、杨梅、龙围、坪冲、黄泥岗、蒲源、桑源、兰洞23个村委会 200 平安乡 辖:和平、大岭、下山源、陶庄、大江、北洞源、北溪、巨塘、新街、桥头、路口、三新桥、陶马坪、黄端口、土陂15个村委会 201 三江乡 辖:大地、三联、黄坪、三寨、栗田、十八岭、对面岭、三江、安冲、洗脚岭10个村委会 202 嘉会乡 辖:嘉会街居委会;白燕、共和、太平、嘉会、吉山、豸游、苏陂、西南、秧家、泗安、松林、大山、白羊13个村委会 203 西岭乡 辖:西岭街居委会;新合、下宋、八岩、挖沟、虎尾、费村、西岭、三合、新安、杨溪、罗卜、龙岗、德良、岛坪、营盘、东面、椅子17个村委会 204 观音乡 辖:观音、洋石、狮塘、水滨4个村委会 205 龙虎乡 辖:龙虎、狮子、源头、龙岭4个村委会经济发展2009年2009年恭城瑶族自治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57亿元,同比增长15.6%;工业总产值32.28亿元,同比增长20.75%,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21.79亿元,同比增长28.5%;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41亿元,同比增长7.4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12亿元,同比增长70%;财政收入达2.3亿元,同比增长14.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2亿元,同比增长19.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41元,同比增长15.2%;农民人均纯收入4630元,同比增长10.6%。二 新农业和生态取得新成绩。四年来,我们按照"跳出农业抓农业,用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的发展思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提升生态农业质量,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取得了明显成效。2005年荣获"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和"全国绿化先进集体"称号,生态强县地位进一步巩固。 能源建设促进生态环境大改善。2002年至2005年,全县共建沼气池1.52万座,沼气池累计达5.66万座,入户率达88%,沼气入户率连续四年稳居全国第一。农村新型清洁能源得到推广,以电代柴、太阳能利用范围扩大,有效的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森林覆盖率巩固在77%以上,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种养结构进一步优化。以柑橙、月柿、沙田柚、桃类四大类水果为代表的果业规模不断扩大,标准化基地建设得到加强。2005年,水果总面积38.6万亩、年产46.2万吨,人均有果面积、人均产果、人均水果收入继续保持全区第一。实施无公害标准化水果生产32万亩,成为全区最大的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被列为"全国无公害水果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区","恭城月柿"注册商标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注册。以淘汰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品种为重点,实施水果品种改良工作,橙类基地建设顺利实施,新种优质橙类水果近8万亩。黄龙病综合治理取得显着成效, 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突破。我们以"富裕生态家园"建设工程为载体,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了大胆探索和实践。以红岩、横山、社山、大岭山为代表的新村示范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不断壮大,经济不断发展,环境不断改善,收入不断增加,成为提高生态农业质量的新起点。今年,我们启动建设的北洞源新村,开启了新村建设由自然村向中心村跨越的新篇章,该村被列为桂林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三 工业县域工业得到大发展。2003年,县委十届三次全会适时作出"在继续巩固提高生态农业的基础上,主攻工业"的重大决策后,全县上下把工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点和突破口,形成了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项目的发展氛围,工业的投资力度逐年加大,县域工业不断壮大,发展后劲明显增强。200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2.4亿元,是2002年的1.6倍,年均增长9.5%,当年工业产值、增加值增幅在全市排名第一。其中,规模工业实现产值6.5亿元,是2002年的2倍,比2004年增长72%,增幅在全市排名第一;实现税收3853万元,有力支持了财政的较快增长。二产占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比2002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 特色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2005年,两大特色产业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有色金属冶炼行业产值实现4.02亿元,比2004年增长87.7%,实现税收2868万元,比2004年增长77.9%。其中广银公司、新源钽业公司产值双双突破亿元大关,岛坪矿、矿产公司两家企业实现税收超千万元;食品饮料行业产值突破1个亿,两大行业的产值占规模工业总量的近80%。 特色工业新区作用凸显。引进企业入园35家,完成投入近4亿元,园区经济成为工业经济重要的增长点。2005年茶东、燕新两个新区的生产项目、基础设施投入突破1个亿,产值突破2个亿,占规模工业总量的30%。 企业改革取得新进展。在抓好国企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宽企业改革面,将企业改革延伸到口外企业,把企业改革向纵深方向推进。经贸口13家国有企业完成改制12家,进一步盘活了国有资产,为企业重组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龙星、合力公司改制和重组后,今年可望完成产值1个亿,实交税金突破1500万,是企业改制前的近10倍。四 招商引资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县委提出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一号工程",坚持实施几年,取得了重大突破。资源型的以刘家垌为代表的水电项目,实现了多年夙愿;以翊龙傲锌化、合力氧化锌为代表的矿产品深加工项目,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以汇源果汁、汇坤月柿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项目,极大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以东达电子为代表的"两头在外"加工型项目实现了零的突破。同时,旅游、城建、商贸等方面的项目都有重大进展,为经济的较快发展增强了后劲。五 旅游生态文化旅游跃上新台阶。依托红岩、横山、社山、大岭山、潮水岩等"富裕生

态家园"示范点,以"节会"为载体,把生态田园风光与民族文化、民族风情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逐步树立了自己的品牌。"桃花节"成为大桂林春季旅游新亮点,以红岩为代表的农家乐休闲旅游越做越红火,2005年红岩村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05年全县接待游客达6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768万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125.93%、327.26%。今年一季度,全县旅游接待人数33.8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2500人次),同比增长59.4%,有力促进了商贸、餐饮、通讯等服务业蓬勃发展。六 基础设施坚持"项目为纲、工业强县"不动摇,狠抓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至2005年,共建设100万元以上项目193个,是"九五"期间的2倍多。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四年是我县完成投资规模、投资增量最大的时期。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重点实施了土地开发整理、沼气池建设、富裕生态家园建设、水库除险加固、峻山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刘家垌系列电站、西南电站、大地电站等项目。积极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完成人畜饮水工程31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38个,土地开发整理项目3 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5个,提高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完成新一代天气雷达标准自动站建设,为准确提供天气预报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五"期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累计达5702万元,是"九五"时期的2.5倍。 城镇建设成效突出。围绕"生态文化城市"的定位,增强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位。累计投入城镇建设资金2.1亿元,比"九五"时期增加7512万元,增长280%。完成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及农村电网、县城供电线网、供水管网改造。加大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力度,拓展了县城西区、滨江区、燕新区,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完成县城民贸市场至县医院至防疫站道路和民乐路、茶北路、茶东路、滨江西区道路改造;新建县中心广场、周渭祠门前广场、滨江苑防洪堤、水果批发城等工程;启动客货运输中心、行政办公区建设、拱辰西路改造等项目。实施县城绿化、亮化等工程。城市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县城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被评为自治区文明县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莲花、栗木、嘉会、西岭等乡(镇)集镇建设也取得了新的成绩。七 人民生活是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新提高。四年来,我们高度重视民生,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加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482元,同比增长19.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70元,同比增长22.3%,增幅在全区排名第一,比2002年的1864元增加了806元,增长43.2%。四年来,群众衣、食、住、行条件有较大改善,全县117个行政村全部实现通公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全县固定电话用户3.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7万户,互联网用户2100多户。城乡居民存款9.89亿元,人均3532元。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0平方米。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进一步改善。在全区率先实施的"整村推进"扶贫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以38个贫困村为主战场实施基础设施扶贫和产业扶贫,几年来共争取扶贫资金1400万元,帮助2万多名群众脱贫,得到了区市的肯定。2005年,全区扶贫开发现场会在我县召开,推广了我们的经验。八 交通交通设施日趋完善。累计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2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倍多。全面完成全沙公路恭城段、嘉会至龙虎、县城至莲花二级公路建设和栗观油路改建,修建莲花至三江柏油公路,对莲同公路、西岭至治平公路进行了路面整治,修建了下山源、门楼等近百条乡村道路,县域路网趋于合理、完善。"十五"时期新增公路里程270公里,改造二级公路86.6公里,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693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汽车。2010年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19.98亿元增加到48.45亿元,年均增长14.9%;财政收入由1.15亿元增加到3.02亿元,年均增长21.2%;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由12.46亿元增加到31.67亿元,年均增长20.5%;三次产业结构由47∶30∶23调整到31∶43∶26。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大力实施交通优先战略,成功争取到贵广铁路过境设站;莲花至同安、平安桥头至嘉会、嘉会经西岭至平乐治平、三江至大地、观音至牛眼塘等公路改扩建工程相继完工,累计改扩建县乡公路18条、农村公路100条,硬化自然村(屯)道路370处、总里程270公里。电力设施不断完善,装机1.2万千瓦的刘家洞系列电站主体工程基本完工,燕新、虎尾两个110千伏变电站建成送电,门楼瑶乡220千伏、嘉会220千伏和龙虎35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嘉会秧家等土地整理项目、9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通过验收,3万亩旱片治理项目工程开工建设,峻山、兰洞等水库除险加固,峻山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龙虎渠等750处小型农田水利和水毁修复相继完成。五年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6.6亿元增加到39.27亿元,累计完成103.28亿元,年均增长42.9%。2011年2011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1.62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19亿元,增长28.4%;工业增加值25.27亿元,增长26.8%;财政收入3.62亿元,增长2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2亿元,增长1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97元,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5755元,增长12.4%;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获得了“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荣誉称号。全县统筹推进重点项目 65 个,其中投资超亿元项目 13 个,全年新开工项目 39 个,竣工项目 20 个,共完成投资 28.5 亿元。自治区统 筹推进的龙星 10 万吨电锌项目试产运行灌阳经恭城至平乐高速公路 列入自治区高速路网规划,启动了项目前期工作;各单位 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成效显着,其中水利局争取项目资金超 7000 万元。招商引资 取得实效。实施招商引资项目 11 个,完成投资 8.7 亿元。 二、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工业经济总量实现新增长 重点扶强壮大矿产、建材、农产品深加工三大支柱产业,工业对经济增长的 贡献率达 64.5%,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规模工业不断壮大。普兰德公司入笼规 模企业,全县规模企业总数达 27 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 20.34 亿元,增 长 34%。

3. 恭城属于哪个省哪个市 恭城在哪里

恭城县是位于广西省桂林市东南部地区的一个瑶族自治县。
恭城史称茶城,位于广西桂林市东南部,全县总面积2149平方公里,辖6镇3乡127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30.56万人,瑶族人口占60%。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瑶族自治县。恭城油茶蜚声遐迩,是恭城瑶族最具特色的传统饮食,2019年创造“最多人同时一起打油茶”吉尼斯世界纪录。瑶族文化传统保留完好,盘王节、婆王节、花炮节等瑶族节庆活动极具特色。

4. 深圳各区土地面积是多少

深圳市全市面积1991平方公里。

深圳,简称“深”,别称鹏城,古称南越、新安、宝安。是中国四大一线城市之一  ,广东省省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市、国家区域中心城市、超大城市,  地处广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岸,与香港一水之隔,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南隔深圳河与香港相连,北部与东莞、惠州接壤。

深圳是国务院定位的全国性经济中心和国际化城市,与北京、上海、广州并称“北上广深”。全市下辖罗湖区、龙岗区、龙华区、福田区、宝安区、南山区、盐田区、坪山区8个行政区。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已发展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同时享有“设计之都”、“钢琴之城”、“创客之城”等美誉。深圳市域边界设有中国最多的出入境口岸。深圳也是重要的边境口岸城市,皇岗口岸实施24小时通关。

深圳是热门的旅游城市,每年接待的海内外游客人数居国内前列 ,深圳市内着名的景点有:世界之窗、欢乐谷、鹤湖新居 、大鹏所城、中英街、大梅沙、杨梅坑、西冲、深圳湾公园、深圳鹿嘴山庄度假村等 。

5. 深圳市面积多少平方公里

深圳市全市面积1997.47平方公里,深圳市全市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河流共有362条,分属12大流域。

深圳海洋水域总面积1145平方公里。深圳辽阔海域连接南海及太平洋,海岸线总长260.5公里,拥有大梅沙、小梅沙、西冲、桔钓沙等知名沙滩,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深圳湾红树林、梧桐山郊野公园、内伶仃岛等自然生态保护区。

深圳市自然地理情况。

深圳全境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大部分为低丘陵地,间以平缓的台地;西部为滨海平原。境内最高山峰为梧桐山,海拔943.7米。

深圳位于广东省中南沿海地区,珠江入海口之东偏北,所处纬度较低,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由于深受季风的影响,夏季盛行偏东南风,时有季风低压、热带气旋光顾,高温多雨;其余季节盛行东北季风,天气较为干燥,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2.4℃,最高气温38.7℃、最低气温0.2℃。

以上内容参考深圳市政府——深圳概览

6. 深圳市面积多少平方公里

深圳面积1994.47平方公里。

深圳,简称“深圳”或鹏城,是广东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是广东省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特大城市、中国经济特区、国家经济中心城市、国际化城市、科技创新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国务院批准的商贸物流中心。全市设9个行政区和1个新区,总面积1997.4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927.96平方公里。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深圳常住人口为1767.38万人。2021年,全市生产总值30664.85亿元。

深圳最早的前身是广州府宝安县。[156]深圳的名称最早记载于明朝永乐八年(1410年)。它成立于1979年,并于1980年成为中国建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新兴的移民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被誉为“中国的硅谷”。

7. 深圳各区面积是多少

1、 南山区

全区总面积187.47平方公里,2018年末常住人口142.46万人,其中户籍人口89.44万人。

2、 盐田区

全区总面积74.99平方公里,2018年末常住人口24.29万人,其中户籍人口7.54万人。

3、 福田区

全区总面积78.66平方公里,2018年末常住人口150.1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95.35万人。

4、 罗湖区

全区总面积78.75平方公里,2018年末常住人口103.99万人,其中户籍人口60.64万人。

5、 龙岗区

全区总面积388.21平方公里,2018年末常住人口238.64万人,其中户籍人口72.78万人。

6、 坪山区

全区总面积168平方公里,2018年末常住人口44.6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7.4万人。

7、 光明区

全区总面积156平方公里,2018年末常住人口62.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7.74万人。

8、 龙华区

全区总面积175.6平方公里,2018年末常住人口167.28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8万人。

9、 宝安区

全区总面积397平方公里。2018年末常住人口325.78万人,其中户籍人口57.29万人。

经济

在 2021 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中,深圳被评为全球第 8 位最具竞争力和最大的金融中心,在整个亚洲和大洋洲地区排名第 6(仅次于上海、香港、新加坡、北京和东京)。深圳与广州、斯德哥尔摩、旧金山并列为Alpha-(全球一线)城市。

据《福布斯》报道,深圳的亿万富翁人数在全球城市中排名第五。深圳的名义GDP预计在2035年跻身世界十大城市之列(与北京、上海并列)根据牛津经济研究院的研究, 2030 年其人均名义 GDP 将达到57,000美元以上(中国大陆第一),与东京和首尔相当。

8. 恭城瑶族自治县的地理气候

恭城处于中国大地构造位置江南古陆南缘,次一级构造海洋山隆起、都庞岭一银殿山隆起、灌阳一恭城地槽的南端。由于地壳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地层时代较多,褶皱、断裂构造发育,火成活动强烈,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恭城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河流沿岸有较为平坦的小冲积平地。全县东、西、北三面为中低山环抱,中间为一条南北走向的河谷走廊,其间河谷、平地、台地、丘陵相互交错。县内最高处是银殿山顶,海拔1885米;最低处是恭城镇古城村岭尾屯,仅有130米。全县山地1570390亩,占总面积3223530亩的48.71%;丘陵709715亩,占22.02%;台地28710亩,占0.89%;平地874883亩,占27.14%;水面及其它39832亩,占1.24%。 恭城工业,隋、唐已有砖瓦等制作。及至元、明,竹木器、采矿、酿造业逐步兴起。民国时期,县政府设实业科,逐步发展土机织布、印染、铁木加工、采掘和炼锡等工业,但市场金属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大都靠外地输入。解放后,县人民政府沿设实业科,后改为建设科、手工业科、轻工局、工业局等,负责管理工业生产。1950—1989年,全县工业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总投资12654.6万元,其中县办工业投入5038.6万元中,县财政投入1392.8万元,自筹761.4万元,上级拨款及其它投入2884.4万元1949—1989年,工业总产值共计106488万元(1980年不变价,下同),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1949年为17.44%,1989年为54.44%。特别是1986年,工业生产持续发展,到198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9853万元。以核算单位分,独立核算单位118个,产值8735万元,非独立核算单位14个,产值283万元,村及村以下835万元,全民所有制单位39个,产值5761万元,集体所有制单位91个,产值3245万元,集体与私人合营单位2个,产值12万元,村及村以下835万元,以规模分,中型企业2个,产值2373万元,县乡小型企业130个,产值6645万元,村及村以下835万元。118个独立核算单位,年交利税总额1734万元,其中县属工业1181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1396万元,其中县属工业5013万元。县属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1949年为46.8%,1989年增至80%。 2003年,全县上下把工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点和突破口。200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2.4亿元,是2002年的1.6倍,年均增长9.5%,当年工业产值、增加值增幅在全市排名第一。共建设100万元以上项目193个,是九五期间的2倍多。
2012年工业总产值突破90亿元,增长27.7%;南方水泥、龙星公司、长行公司、矿产公司等7家骨干企业总产值达45.12亿元,占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的54.73%,支撑作用明显。风电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核批装机容量19.8万千瓦,居全市第一。新入园混凝土搅拌站等5家工业企业;园区工业总产值完成53.6亿元,增长29.9%,成长为50亿元园区。 恭城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林、牧副、渔全面发展。1989年农业总产值8245万元,按可比价,比1950年增长166%,比1978年增长53.4%。种植业1989年产值502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60.9%。种植业中以粮食为基础。民国23年粮食总产52944吨。解放后,粮食生产在耕地面积基本未变的情况下,通过大办水利、改良水稻品种、改革耕作制度,总产量不断提高,1949年为35366吨,1983年达到111708吨,1989年104858吨。按总人口平均每人有粮:民国23年549公斤,1949年255.7公斤,1983年457.2公斤,1985年369公斤,1989年394.3公斤。林业是恭城农业经济的一大优势。1988年有林地面积174.15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54%,森林总蓄积量422.39万立方米,农业人口平均占有林地7.48亩,蓄积量18.1立方米。1989年林业产值699万元。林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1950年5.13%,1978年7.7%,1989年8.5%。解放后,森林资源遭到几次大的破坏,加以历年滥伐和山林火灾,致使森林资源消耗量大于生长量。1979年以来,年均减少5万立方米,森林资源大量消耗,已严重影响生态平衡。畜牧业在农业中居第二位,1950年产值275.4万元,占农业总产值18.38%,1978年为534万元,占13.6%。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畜牧业发展较快,1989年产值1871万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上升至22.7%。渔业产值1982年8万元,1983年25万元,1989年增至46万元,但仅占农业总产值的0.6%。
2012年农业总产值完成30.29亿元,增长4.8%。粮食产量增长3.6%。种植花生等经济作物8.4万亩,食用菌生产面积突破100万平方米。流转土地1.15万亩,建立了甜柿、蜜柚、金银花、槟榔芋等10多个特色种植示范基地,新种茶叶1100亩。改扩种水果2.3万亩(其中月柿8300亩)。水果标准化生产扎实推进。建立示范点107个8400多亩,新增标准化生产面积2.6万亩,水果标准化生产继续走在全区前列。成功承办了第五届国际柿学术研讨会,恭城月柿品牌的影响力得到提升。新建规模、特色养殖场144个,出栏生猪20万头、家禽397万羽。竹鼠规模养殖户达1000多家,存栏种鼠13.6万只、出栏30万只,成为华南最大的竹鼠养殖县,竹鼠加工项目投入试产。掌握娃娃鱼人工驯养繁殖技术,发展养殖户50多户,养殖数量突破1万尾。 2009年恭城瑶族自治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57亿元,同比增长15.6%;工业总产值32.28亿元,同比增长20.75%,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21.79亿元,同比增长28.5%;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41亿元,同比增长7.4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12亿元,同比增长70%;财政收入达2.3亿元,同比增长14.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2亿元,同比增长19.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41元,同比增长15.2%;农民人均纯收入4630元,同比增长10.6%。
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19.98亿元增加到48.45亿元,年均增长14.9%;财政收入由1.15亿元增加到3.02亿元,年均增长21.2%;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由12.46亿元增加到31.67亿元,年均增长20.5%;三次产业结构由47∶30∶23调整到31∶43∶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6.6亿元增加到39.27亿元,累计完成103.28亿元,年均增长42.9%。
2011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1.62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19亿元,增长28.4%;工业增加值25.27亿元,增长26.8%;财政收入3.62亿元,增长2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2亿元,增长1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97元,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5755元,增长12.4%;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获得了“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201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665762万元,比上年增长9.1%。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3920万元,比上年增长30.4%。其中,工业性投资387451万元,增长55%;全部更新改造投资352483万元,增长56.3%。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92322万元,增长18.2%;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61598万元,增长90.3%。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156604万元,增长16.2%;更新改造投资304368万元,增长29.5%;房地产开发投资31350万元,下降14%。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工业投资323697万元,增长39.7%,其中工业技改投入290893万元,增长40.2%。

9. 恭城在哪个省

恭城镇,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恭城镇,位于恭城瑶族自治县西南部,东接平安乡,西与平乐县沙子镇毗邻,南与莲花镇相连,北与西岭镇相邻,行政区域面积9310公顷。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成立城厢镇。1980年5月,原村级城厢镇改为乡级镇,称恭城镇。

1989年9月,撤城厢乡并人恭城镇。截至2017年末,恭城镇总户籍数为18019户,总人口数为57300人;其中,瑶族23413人,占总人口数的40.86%;截至2019年末,下辖5个社区和14个行政村,镇政府驻燕新路11号。

相关信息:

2017年,恭城镇通过一事一议项目完善基础设施项目33个,其中投入93.6万元硬化道路7200米,惠及白马、古城、江贝、同乐、门楼、洲塘、天堂、乐湾等村。

投入139.44万元安装路灯498盏,惠及庄端口、白马、门楼、洲塘、化育、天堂、江贝、西河、古城、渡雷等村。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投入9万元修建门楼村防洪坝,投入10万元修复同乐村水轮泵,投入6万元修建渡雷村三面光水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