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蓝藻绿藻和硅藻分别是是什么(要全,要细,最好还有配图)
1、蓝藻是原核生物,又叫蓝绿藻 蓝细菌;大多数蓝藻的细胞壁外面有胶质衣,又叫粘藻。在藻类生物中,蓝藻是最简单、最原始的单细胞生物,没有细胞核,细胞中央有核物质,通常呈颗粒状或网状,色素均匀的分布在细胞质中。核物质没有核膜和核仁,具有核的功能,故称为原核(或拟核)。蓝藻中有环状DNA质粒,担当运载体的作用。
㈡ 什么是硅藻泥,它是生活在海洋中的藻类
硅藻创造了70%地球生命赖以生存的氧气,是地球生命的真正摇篮。硅藻死后经沉淀形成海藻泥,经过上百万年的沉淀、石化便形成了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沉积岩——硅藻矿物,质地轻柔、多孔,具有特殊的晶体结构,微孔直径约2-20纳米,比表面积高达65㎡/g,单位面积上的微孔数量比活性炭还要多出5000—6000倍,因而具有极强的物理吸附性能和离子交换性能。
硅藻泥是以硅藻土为主要原料,辅多种工艺和多种天然辅助材料组合而成的一种高科技新型功能性环保壁材,利用硅藻本身的纳米分子筛吸附结构,以及添加的各种辅助材料,利用光催化原理形成分解有害物质的循环,源源不断的将各种有害物质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具有净化室内空气、调节湿度、释放负离子、吸收光污染、降低噪音等功能,加之其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深受设计师及消费者青睐,特别是儿童房、卧室的首选装饰壁材,适用于家居、别墅、幼儿园、公寓、酒店、会所等的内墙装饰。
来自于泥博士硅藻泥资料
㈢ 海洋植物数量最多的是什么
海洋植物数量最多的是硅藻。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植物以浮游植物为主,其中硅藻的数量最多。它们数量极多,个体小,是植食性动物的主要饵料。
硅藻是一类具有色素体的单细胞植物,常由几个或很多细胞个体连接成各式各样的群体。硅藻的形态多种多样。 硅藻常用一分为二的繁殖方法产生。分裂之后,在原来的壳里,各产生一个新的下壳。盒面和盒底分别名为上、下壳面。壳面弯伸部分名壳套。上下壳套向中间伸展部分,称相连带。
硅藻的一个主要特点是硅藻细胞外覆硅质(主要是二氧化硅)的细胞壁。硅质细胞壁纹理和形态各异,但多呈对称排列。这种排列方式可作为分类命名的依据。但是这种对称并不是完全的对称,因为硅藻细胞壁的一侧比另一侧略大一点,这样才能嵌合在一起。化石遗迹显示,硅藻最迟起源于早侏罗纪时期。仅中心硅藻类的雄配子具鞭毛,可以游动。硅藻一直以来是一种重要的环境监测指示物种,常被用于水质研究。分类上归为一纲,辖下有中心硅藻目及羽纹硅藻目。此外也是近海的优势类群。
硅藻是一类最重要的浮游植物,分布极其广泛,不管是海洋、淡水、汽水、泥土及潮湿的表面上均可发现。大部分生活在开阔的远洋水域,当然也有的像膜一样生活在海底砂砾上,更有能在仅仅是潮湿的大气中存活的种类。硅藻的一些种甚至会布在2公里的高空。。在世界大洋中,只要有水的地方,一般都有硅藻的踪迹,尤其是在温带和热带海区。因为硅藻种类多、数量大,因而被称为海洋的“草原”。
㈣ 深圳有哪些硅藻泥品牌做的比较好
上层上品在就是比较好的一个硅藻泥品牌,可以到他们网站上了解下,各种质量检测报告,以及产品证书等客户案例,都可以看到上层上品的优势。
㈤ 海洋植物中数量最多的是被子植物需要借助什么才能看到
显微镜!肉眼看不到!
㈥ 硅藻土矿床地质
一、成矿地质条件
硅藻大部分生于淡水,少部分生于海水,还有过渡的半咸水硅藻。硅藻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借助于光合作用可以产生其些细胞质物质,并分泌硅质,形成自己的介壳。硅藻经历了它的自然繁殖过程后最后死亡,有机物腐烂,其骨骼沉入水底,于是形成硅藻土堆积。据计算,1立方英寸 1立方英寸(in3)=1.63871×10-5m3——编辑注。
硅藻土成矿条件首先是沉积盆地。新生代以来中国东部断裂及升降运动发育,形成一系列断陷盆地,为大型湖盆提供了先决条件,湖泊为硅藻的生存及遗骸堆积准备了良好的场所。
成矿条件之二是古地理环境。气候温暖湿润,雨水较充沛,能使潮盆常保持着一定的水量。但水深度不很大,一般不超过35m。这可从硅藻土中常含有石英、长石、云母及炭质碎屑,也与黄铁矿、磷矿结核等伴生,并含丰富的动植物化石等特征得到证明。浅水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如生长在湖泊中的硅藻,湖泊不仅给浮游硅藻的光合作用提供充分的阳光,而且亦有利于底栖硅藻的生长。在海洋中,为了使硅藻沉积物持续堆积,形成厚层的硅藻土,亦必须保持浅水条件。开阔的海洋是浮游硅藻生活的最好环境。
成矿条件之三是物质来源。硅藻的生长、繁殖需要水中有溶融的SiO2,而且有长期稳定的来源。中国东部地区新生代广泛发育基性岩,硅藻土矿多形成于喷发间歇期,火山活动为可溶性SiO2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西部地区例如,云南省的硅藻土矿则与火山活动无关,而是风化分解某些湖盆外围岩石而提供可溶性硅质。
从硅藻土的生存条件出发,带入湖盆的水不能含有高浓度的酸、碱及其他有毒害的物质。高质量的硅藻矿的形成还要求带入湖盆中的碎屑矿物很少。
硅藻土矿成矿时间分布很局限,硅藻的最老记录仅在侏罗纪早期,但含工业意义的大矿床则限于古、新近系及第四系。硅藻土矿在空间上分布很广泛,除寒冷的南极洲外,其他各大洲均有硅藻土矿床。硅藻种属十分多,约有1.2万~1.6万种。几乎各种水域都有硅藻分布,现存硅藻可生长在海草上形成凝胶状薄膜,也可附于某些种属的腹部,既可栖息于海水的浮冰块上,也可以生活于湿土壤及热泉中,因此,可以在十分广泛的空间堆积成矿。
中国主要硅藻土矿集中形成于中新世至更新世,其中以中新世为主导。云南寻甸县和吉林长白县大型硅藻土矿皆属中新世矿床。矿床分布受新生代断陷盆地控制。
二、矿床主要成因类型及地质特征
世界硅藻土矿床类型有海相沉积与陆相沉积两大类,中国硅藻土矿皆为陆相湖泊沉积类型。湖盆可归纳为三种,即火山盆地(如吉林省长白县、山东省临朐县、浙江省嵊县等)、断陷盆地(如云南省昆明)及山间盆地(如四川省米易县)。含矿地层沉积类型属淡水湖的生物化学沉积型,特点是有较多的动、植物化石,与炭质碎屑粉砂层、粉砂质粘土层及硅藻粘土层共生。硅藻土矿层层理发育,岩性、岩相变化不大,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扁豆状产出,产状平缓,并由四周向盆地中心倾斜。硅藻种属为淡水型,例如,颗粒直链藻、中国小环藻、冰岛直链藻等。
根据SiO2来源不同,可分成两个亚类。一个是火山物源硅藻土矿床,另一个亚类是陆源沉积硅藻土矿床。前者矿床所需SiO2主要来自火山,硅藻形成于玄武质火山喷发间歇期的湖盆中,以含矿岩系中夹有玄武岩层为特征,如吉林长白、敦化,山东临朐,浙江嵊县等中国东部的一系列矿床均属此亚类。
陆源沉积硅藻土矿床的SiO2主要是岩石经风化分解、搬运提供的。矿床内含矿岩系没有玄武岩层,但周围常有时代较早的玄武岩层,它是SiO:的物源岩石。例如,云南寻甸、四川米易等地的硅藻土矿床。此外,广东雷州半岛发现了半咸水型硅藻土矿床,表明除了上述淡水湖相沉积矿床外,还有沼泽相和深湖相沉积类型。
.1 陆相湖泊沉积火山物源矿床类型
该类为陆相湖泊沉积硅藻土矿类型中的火山物源矿床亚类,为中国已知的最大矿床,其规模世界少见。矿床空间分布受古构造格局控制。喜马拉雅期大量火山喷溢后形成的大型火山景观凹地,为硅藻的沉积提供了空间条件。古盆地不同部位及湖水盆地内的水下地形直接控制了矿床的展布。盆地边缘区由于受河流干扰,沉积环境不稳定,不利于硅藻的生存和堆积。盆地中心则由于水较深,阳光不足,因此同样也不利于硅藻生存所需的光合作用。中心与边缘过渡带阳光照度、沉积环境和水中SiO2含量均有利于硅藻的繁殖和堆积,可以形成质优的工业矿体。
矿床实例1:吉林长白县西大坡硅藻土矿
含矿岩系为马鞍山组沉积层,分布面积4.2km2,厚度1.36~57.58m。矿层赋存于含矿岩系内,垂直方向有明显的韵律,从下向上的完整韵律序列为:硅藻粘土→粘土质硅藻土→含粘土硅藻土→硅藻土→含粘土硅藻土→粘土质硅藻土→硅藻粘土,其间为渐变关系。韵律中心硅藻含量高,单层多,厚度大,粘土含量低;韵律上、下则粘土含量递减。中部矿层有三层,下面为第一矿层,厚0.88~5.67m,平均2.83m;第二矿层厚1.20~14.71m,平均6.9m;上面为第三矿层,不稳定,厚0.7~4.5m。
矿石主要矿物成分为硅藻蛋白石,少部分有再结晶现象,向玉髓方向转化。硅藻之间有少量粘土充填,粘土以水云母居多,也有高岭石及伊利石。含少量石英、长石、黑云母、菱铁矿等碎屑矿物。石英粒有溶蚀现象。黑云母已向蛭石、绿泥石转化。矿石化学成分中SiO273.1%~90.86%,Fe2O31%~5%,Al2O32.30%~6.67%,CaO 0.67%~1.36%,烧失量3.58%~8.31%。矿区内已发现硅藻22个种属,68种以上,占绝对优势的是圆盘形小环藻属和圆筒形直链藻属、桅杆藻属和舟形藻属,羽纹目的棒杆藻属也常见。其次还有卵行藻属、弯杆藻属等。
矿床实例2:浙江嵊县硅藻土矿
该矿属于陆相湖泊沉积硅藻土矿类型中的火山物源矿床亚类,主要分布于浦桥、福泉山、崇仁、逵溪、广利、大湾、四亩岭等地,出露面积35km2,目前仅东南郊浦桥至福泉山约5km2范围进行了较详细的地质工作。
矿层赋存于玄武岩喷溢间歇期形成的河湖相沉积层中。下伏地层为下白垩统期朝川组与部分上侏罗统黄尖组,在它的剥蚀面上沉积了古、新近系上新统嵊县组地层,上覆第四系残坡积层。地层自上而下为:
第四系,砂砾、砂质粘土
~~~~角度不整合~~~~ 0~30m
古、新近系,上新统嵊县组:
⑥第三期橄榄玄武岩。 >30m
⑤第三沉积层玄武质砂砾岩,下部为含砾粉砂岩。 12~50m
④第二期玄武岩上层,气孔状橄榄玄武岩,中部见0~0.7m 白色含硅藻土薄层或透镜体,下部为致密块状玄武岩。 26~60m
③第二沉积层上层,上部10~20m,中—细粒砂层、粘土质砂层:中部26~65m白,蓝及少量黑色硅藻土层;底部0~15m 含植物碎屑粘土或砂砾层。20~78m
②第二期玄武岩下层,致密块状橄榄玄武岩。 5~88m
①第二沉积层下层,顶部为灰白色粘土质砂岩,中部为白、蓝色硅藻土层,下部为砂砾层。 5~35m
不整合
白垩系下统朝川组紫红色粉砂岩
硅藻土产于嵊县组第二沉积层中,含矿两层。出露地表部分风化为白色或灰白色,其余为蓝灰色。上矿层厚26~65m,出露面积40km2。下矿层厚度不到30m,出露面积约30km2。矿体产状近于水平,呈层状、似层状,见图16-1。
图16-1 浙江嵊县硅藻土矿床剖面示意图
(据浙江绍兴地质队,199)9
N2sh-B1第二沉积层中砂砾层和植物碎屑粘土层;N2sh-B2第二沉积层中硅藻土层;N2sh-B3第二沉积层中灰白色粘土和砂质粘土层;N2sh-β2—第二期玄武岩;N2sh-C—第三沉积岩;N2sh-β3—第三期玄武岩;K4c1—下白垩统朝川组;1—残坡积物;2—粘土层;3—砂质粘土层;4—砂岩、细砂岩;5—含砾砂岩;6—砂砾岩;7—玄武岩;8—矿层
硅藻土含硅藻遗骸60%~80%,此外为粘土矿物及少量粉砂。蓝色硅藻土(称为蓝土)粘土矿物相对含量多少依次为:高岭石、埃洛石、水云母、蒙脱石;白色硅藻土(称为白土)则依次为蒙脱石、高岭石、埃洛石、水云母。
上、下两层硅藻土的主要化学成分基本相同,不同颜色硅藻土间也无明显变化,只是白土因混入粉砂、粘土,使其SiO2含量相对较低,Al2O3、Fe2O3含量相对较高。矿层中部化学成分比较均匀,平均w(SiO2)63.94%,w(Al2O3)16.16%,w(Fe2O3)4.07%, w(TiO2)0.8%~1.01%,w(Ca0)0.39%~1.22%,w(MgO)0.14%~1.38%。
硅藻种属以直链属的冰岛直链藻占优势,约占95%,此外为湖沼圆筛藻、蛛网藻,见个别舟形藻和瑞士桥穹藻,可能还有短缝藻。均为淡水种群。
硅藻土堆密度:上矿层蓝土0.56g/cm3,白土为0.70g/cm3,原土孔体积0.6cm3/g。比表面积46.5m2/g。主要孔半径50~800nm。耐火度1470~1 510℃。导热系数0.297~0.264W/(m·K)。原土脱色力33~144。
嵊县硅藻土矿的特点是矿层分布面积广、厚度大、连续性好、品位均匀、硅藻种属单一。沉积环境稳定,属淡水湖泊相生物化学沉积矿床。
2.陆相湖泊沉积陆源沉积矿床
矿床实例:云南寻甸先锋硅藻土矿
该矿床属于陆相湖泊沉积类型中的陆源沉积矿床亚类,位于昆明市东北60km 寻甸县先锋新生代构造盆地内。盆地呈近东西向梭形,长9.5km,宽0.5~2km,面积12.5km2。含矿岩系为新近系中新统小龙潭组,厚约1000m,由砂质泥岩、粉砂质泥岩、泥岩、硅藻土、褐煤及透镜状砂岩组成。自下而上可分为四个岩性段:①含砾砂质泥岩段;②下含煤段;③硅藻土段;④上含煤段。含有植物化石及孢粉、硅藻等化石,与下伏地层下寒武统呈不整合接触,上覆第四系。
硅藻土赋存于新近系中统小龙潭组第三岩性段中。矿层顶、底板为褐煤层。东西长6.5km,南北宽0.5~2km,面积10km2。但是,矿层既厚质量又优而达工业要求的仅在17勘探线以东部分,面积3.2km2。矿体自下而上分五个亚段:①
硅藻土有灰色、褐灰色、绿灰色、灰绿色等四种颜色。质地细腻、均一,孔隙度高,密度低,吸附性强,熔点高。呈硅藻遗骸堆积结构,块状或薄层状构造。矿物成分中硅藻蛋白石含量为50%~80%,粘土矿物15%~30%,有机质17%~32%。陆源碎屑有石英、白云母、玄武岩屑,由微量至5%。偶尔见电气石、白钛矿、磁铁矿和锆石等颗粒。自生矿物有方解石、菱铁矿、黄铁矿和软锰矿,局部还有三水铝石,一般含量由微量至10%。次生矿物有褐铁矿等。
硅藻土在化学成分上的特点是高烧失量,比正常硅藻土高2~4倍之多,主要由有机质引起。化学组分如表16-5所示。
表16-5 寻甸先锋硅藻土成分变量及单位:wB/%
续表
(据徐则达等,1989)
硅藻土富含有机质,发热量3333~5719J/g,松散密度0.64g/cm3,孔体积1.34mL/g,比表面积23.7m2/g,硅藻孔径50~3000nm。硅藻个体大小1~100μm,其中10~100μm占50%,可塑指数19.77,液限72.20%,塑限52.52%。吸水率18.15%~211.17%,平均69.15%,孔隙率90.2%,白度20.93%,pH值3.12~3.75,松散系数1.39。
矿石自然类型有:含粘土硅藻土、粘土质硅藻土和硅藻质粘土3种。前两个类型层厚、储量大,品位达工业要求,后一类型层薄,无工业价值。硅藻土经氧化作用后,由于有机质的氧化、淋失,硅藻相对富集,SiO2含量提高7.9%,烧失量降低3.26%,矿石质量变好。氧化带深度一般6~9m,最深达13.69m。矿石中硅藻共有17属37种,绝大部分为中心目,淡水型。矿石质量下部好于上部,东部好于西部。由此划分出东部富矿带,中部分叉变化带,西部不稳定薄层带,如图16-2所示。东部富矿带主要是下部层位,矿层厚,矿石质量好,较稳定,宜于露天开采,又处于富煤带。
图16-2 寻甸先锋硅藻土矿矿带变化剖面示意图
(据徐则达等,1999a)
1—含硅藻粘土:2—含粘土硅藻土:3—粘土质硅藻土;4—硅藻质粘土;5—褐煤;6—石英砂岩;7—含砾泥质粉砂岩;8—粉砂质泥岩;9—泥岩;10—页岩;11—灰岩;12—白云岩;13—断层;14—不整合;15—钻孔;16—下寒武统;17—上震旦统灯影组;18—中元古界昆阳群
总之,矿床特点有以下四点:①矿体厚度大,储量集中,矿床规模特大。相伴褐煤亦为大型矿床;②含有机质高,为高烧失量型;③为陆相山间盆地的淡水湖泊,但还大量存在着喜盐环境里的圆筛藻,还有少量诺尔曼辐环藻盐生变种,与直链藻、桅杆藻和针杆藻共生,反映高有机质的特殊环境;④原矿石SiO2含量较低,但经煅烧后质量显着变好,易精选。
3.沼泽相和深湖相沉积类型
该矿位于雷州半岛,包括火山湖沉积的海康青桐洋、九斗洋,徐闻田洋等矿床及海滨沼泽相、深湖相沉积的徐闻九亩、海康卜昌等矿床。
矿床实例:广东海康-徐闻硅藻土矿
矿层赋存于第四系,其层位如下:
下更新统湛江组(Q1z):灰白、灰黄、褐红等杂色砾石、砂、砂质粘土、杂色粘土互层,主要为河流相沉积,少部分为河口三角洲相或湖相沉积,其中夹有1~2层玄武岩,称湛江期火山岩。
中更新统早期石峁岭期火山岩
中更新统晚期—晚更新统早期田洋组(Q2-3t):为火山口塌陷形成的湖盆沉积。底板为层凝灰质角砾岩或玄武岩,顶板为有机质粘土及泥炭,再上则为粘土、砂质粘土等。该组是富集硅藻土的主要层位。
晚更新统中晚期下录组(Q3x):为泥炭、粘土和砂质粘土层,属海滨泥炭沼泽相沉积,与田洋组连续沉积。
全新统坡残积层
破火山口受北西及北东向断裂交会点控制,火山湖沉积特征见图16-3。
图16-3 田洋火山湖沉积示意图
(据徐则达等,1999b)
矿体呈水平层状分布。厚层矿层除含少量硅藻的粘土外,常见夹有薄层玄武岩或崩塌堆积玄武岩角砾及砂层等。矿层厚50~200m。矿石中除硅藻外还含有粘土,少量石英、玄武岩屑、有机质及植物残骸。矿石化学成分为:w(SiO2)55.57%~90.94%,w(Al2O3)2.09%~19.78%,w(Fe2O3)0.70%~10.05%,w(CaO)0.22%~2.93%,w(MgO)0.32 %~0.60%,烧失量9.84% ~24.59%。硅藻以中心目为主,羽纹目次之;淡水种为主,亦有少量半咸水—咸水藻。硅藻层内含有石油,田洋组平均含油率为TC 5.81%~6.26%。
三、资源分布及成矿规律
世界上有20多个国家产出硅藻土矿。中国硅藻土矿资源较丰富,位居世界前列。中国硅藻土矿分布较广(图16-4),保有储量的省、自治区有10个,此外在黑龙江、山西、海南皆发现了硅藻土矿。矿床分布有一定区域性,即东部和西南地区较多,西北地区较缺乏。这除了成矿条件以外也与地质工作程度有关。其中吉林省矿床数最多,保有储量也最多:其次是云南省。
图16-4 中国硅藻土矿床分布
硅藻土矿经常与粘土矿共生,粘土可以单独成层,也可与硅藻土相杂,形成粘土质硅藻土或硅藻质粘土。一般说粘土是有害组分,但在某些用途中则是有益组分。硅藻土矿与褐煤、泥炭层共生以云南先锋矿区最为典型。
硅藻土矿成矿时代一般较新,埋藏多数不深,因此主要是露天开采,仅部分矿床采取地下开采。有的从水下挖出,以矿泥形式泵取。
㈦ 海洋中最多的生物是啥
海洋中最多的生物是啥
海洋中最多的生物是啥,这个世界上是有很多海洋组成的,在海洋中几乎到处都有生物,但不同的环境,存在的生物种类是不一样的,下面一起来了解海洋中最多的生物是啥。
海洋中最多的生物是啥1
浮游生物泛指生活于水中而缺乏有效移动能力的漂流生物,其中分有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
部分浮游生物具游动能力,但其游动速度往往比它自身所在的洋流流速来得缓慢,因而不能有效地在水中灵活游动。
浮游生物(plankton),在海洋、湖泊及河川等水域的生物中,自身完全没有移动能力,或者有也非常弱,因而不能逆水流而动,而是浮在水面生活,这类生物总称为浮游生物。
形态特征
浮游生物体型细小,大多数用肉眼看不见,悬浮在水层中且游动能力很差,主要受水流支配而移动的生物,称浮游生物。
浮游生物
浮游生物是按其生活方式而划分的一类生物群体,并非按物种划分。
名称由来
浮游生物的定义,主要是指它们的被动性运动,实际上也可以说是指用浮游生物网或水桶采集的水中生物。也有很多人直接采用原文plankton。
提出浮游生物一词时是指全部浮游在水中的有机体,后来又专指在水中生活的生物,亦即指明为浮游的生物群落。与此相对应的,“浮游生物体”一词则是专指每个浮游生物。
此外,为与浮游生物(Plankton)一词相对应,1891年E.H.Haecker提出了“底栖植物”(水底植物,benthos,Nekton)一词。
1896年C.Schrter和O.Kirchner提出了“漂浮植物”(pleuston)一词。
1917年E.Naumann提出了“漂浮生物”一词
1961年J.M.Peres提出了“海洋生物”(pelagos)一词,这些名词都是用于区别水生生物的生态群。
种类划分
浮游生物多种多样,特别是动物,几乎可以见到全部动物类群:体型微小的原生动物、藻类,也包括某些甲壳类、软体动物和某些动物的幼体。它们没有或仅有微弱的游泳能力。可分为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按个体大小,浮游生物可分为六类:
巨型浮游生物,大于1厘米,如海蜇;
大型浮游生物,5~10毫米,如大型桡足类、磷虾类;
中型浮游生物,1~5毫米,如小型水母,桡足类;
小型浮游生物,50微米~1毫米,如硅藻、蓝藻;
微型浮游生物,5~50微米,如甲藻,金藻;
超微型浮游生物,小于5微米,如细菌。
属于植物的,以硅藻、鞭毛藻和蓝藻居多,还有不少附着在悬浮物上的细菌。一般浮游生物是小型的,但也有伞径长达2米的水母等。从形态上看,浮游生物为适应浮游,体表常有复杂的突起,或在体内贮存着大量的水、油滴、脂肪和气体等。
海洋中最多的生物是啥2
海洋生物,生物学术语,是指海洋里有生命的物种,包括海洋动物、海洋植物、微生物及病毒等,其中海洋动物包括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包括各种螺类和贝类。脊椎动物包括各种鱼类和大型海洋动物,如鲸鱼,鲨鱼等。
经过几十年来海洋科技工作者的调查研究,已在我国管辖海域记录到了20278 种海洋生物。这些海洋生物隶属于5个生物界、44个生物门。其中动物界的种类最多(12794种),原核生物界最少(229种)。我国的海洋生物种类约占全世界海洋生物总种数的10%,数量占50%。
我国海域的海洋生物,按照分布情况大致可以分为水域海洋生物和滩涂海洋生物两大类。在水域海洋生物中,鱼类、头足类(例如我们常吃的乌贼,也叫墨鱼)和虾、蟹类是最主要的海洋生物。其中以鱼类的品种最多,数量最大,构成了水域海洋生物的`主体。
水域海洋生物种数的分布趋势是南多北少,即南海的种类较多,而黄海、渤海的种类较少。根据最新的调查资料,分布在我国滩涂上的海洋生物种类共有1580多种。其中以软体动物(也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贝类)最多,有513种,其次是海藻358种,甲壳类(主要是平常我们所说的虾、蟹)308种,其他类群种类很少。我国沿海滩涂生物的种数与海域生物一样,也是自北向南逐渐增多。
全世界的科学家正在进行一项空前的合作计划,为所有的海洋生物进行鉴定和编写名录。海洋里到底有多少种生物?一项综合全球海域数据的调查报告出炉了。已经登录的海洋鱼类有15304种,最终预计海洋鱼类大约有2万种。而已知的海洋生物有21万种,预计实际的数量则在这个数字的10倍以上,即210万种。
科学家正在进行的这个计划叫做海洋生物普查,预计要花上10年时间,至少需要花10亿美元的经费,共有来自53个国家的300多位科学家参与到这个史无前例的合作计划中来,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海洋科学家可以一起合作。从2000年开始,平均每星期就有3个新的海洋物种被发现。根据这个研究计划的估计,大约还有5000种海洋鱼类以及成千上万种其他各式各样的海洋生物还没被发现。
这个普查计划希望能够评估各种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地理分布和数量,并且解释上述情况如何随着时间而改变。这个计划有什么现实意义呢?海洋生物的普查可以找出目已经濒危的生物以及重要的繁殖区域,可以帮助渔业管理机构发展出有效的连续经营策略。而随着成千上万的新种海洋生物被发现,科学家将开发出新的海洋药物和工业化合物。
海洋生物普查科学委员会主席、美国路特葛斯大学的弗雷德里克·格拉塞尔说:“这是21世纪第一场伟大的发现之旅的开始。更重要的是,这是第一个全球性的努力,去测量海洋的各种生物,也让我们知道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去防止海洋生物继续消失。”海洋至今依旧是未被探勘的领域,我们对于海洋孕育的生物所知极为有限。海洋生物普查首席科学家罗纳尔德·多尔说:“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不只是海洋状况的重要指针,同时也是保护海洋环境的关键。”
海洋中最多的生物是啥3
海洋中几乎到处都有生物,但不同的环境,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结构,以及各种群数量、个体大小、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等都很不同。海洋生物分布的格局是与海洋环境相互作用、协调进化的。一般常按生活方式将海洋生物分为浮游生物、游泳动物和底栖生物3类。
浮游生物
无游泳能力或游泳能力弱,悬浮于水中随水流移动,包括细菌、浮游植物(如硅藻、甲藻等)和浮游动物(如水母、腹足纲软件动物的翼足类、异足类,许多海洋动物的幼虫等)。多数终生营浮游生活,称为永久性浮游生物;少数种类仅于生活史的某个阶段营浮游生活,称为阶段性浮游生物,如许多海洋动物的幼虫;
也有些原非浮游生物,在浮游生物中被水流冲荡而出,如某些低等甲壳类的介形类、涟虫类等,称为暂时性浮游生物。浮游植物只能生活在有光的水层;浮游动物则不然,有的可以生活在千米以下的深水中,而且多数能在水中作垂直移动。浮游生物一般体重轻(外壳重量轻、体内脂肪含量高,富有黏液)、沉降阻力大(身体相对面积大,体表多刺毛、突起,群体连成片)或者具有纤毛、鞭毛而有一定的运动能力。
游泳生物
指那些具有发达的运动器官而游泳能力强的动物。包括鱼类、哺乳动物(如鲸、海豚、海豹)、爬行动物(如海蛇、海龟)、软体动物(如乌贼、章鱼)和一些大型虾类(如对虾、龙虾)等,它们的游泳能力、速度和方式也有很大差异。有些种类能横跨大洋作长距离的洄游,如金枪鱼等;有的游泳很快,如剑鱼每小时速度达70公里以上。
海鳗以整个身体弯曲摆动向前游动,乌贼和章鱼则从漏斗口向外喷射水流以推动身体反向运动。它们有时生活在上层水域(如太平洋鲱鱼),有的生活在中层或底层水域(如小黄鱼、真鲷、牙鲑)。游泳动物除了有发达的游泳器官外,身体大多呈流线型,以减小阻力,提高游泳速度。
底栖生物
生活在海洋水域底部和不能长时间在水中游动的各种生物,包括底栖植物(几乎全部大型藻类和红树等种子植物),底栖动物(海绵、腔肠、环节、线形、软件、甲壳、棘皮、脊椎等门类均有底栖种)。底栖生物按其与底质的关系,又可区分为底上、底内和底游3大生活类型;在岸边还存在潮间带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