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深圳资讯 » 1980年深圳建设干什么最赚钱
扩展阅读
福州uno牌在哪里买 2025-07-09 23:51:19
为什么深圳摇号有期限 2025-07-09 23:36:40

1980年深圳建设干什么最赚钱

发布时间: 2023-02-11 16:39:49

Ⅰ 深圳特区40年蜕变:从“探路人”到“关键先生”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一句话,让深圳走过了不平凡的40年。

1979年,他提出“划出一块地方”创建经济特区;1980年8月,深圳便获批成为中国首批经济特区之一。激荡40年,弹指一挥间。深圳特区从一个“小渔村”成长至如今的国际化大都市。

40年来,深圳从经济特区,发展到自由贸易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之一,再成为中国特色 社会 主义先行示范区,其功能定位也由改革开放初期的“窗口和试验田”,变为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

深圳被誉为“影响最大、建设最好的经济特区”。用何指标来佐证“建设最好”?

1980年,深圳GDP仅为2.7亿元,人均GDP835元;到了2019年,深圳GDP已高达26927亿元,人均GDP突破20万元。短短40年间,深圳特区GDP增长近10000倍,人均GDP升至全国城市之首,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全球5400多个经济特区,没有一个特区能像深圳一样长期保持高速增长——40年来,深圳GDP的增长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9倍、全国的1.8倍。这意味着,过去40年世界每向前一步,深圳特区就跨越了近五步。

不止于此,最近揭晓的《财富》世界500强中,有8家企业来自深圳。21世纪经济研究院日前发布的《2020年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报告》也显示,深圳摘得综合绩效、协调发展、绿色发展三个单项冠军,高质量发展总得分位列全国第一。

深圳特区成绩斐然背后,绝非简单的“一特就灵”,而是其40年不懈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勇气与锐气,深圳奇迹恰恰诠释了中国特色 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站在40年的新起点探究特区成长密码,意义不仅在于解开特区经济持续高增长之谜,更在于特区如何整装再出发,承担起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和中国特色 社会 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双重使命。

1979年,时任交通部第四航务工程局二处四队副队长的倪鹤安,和100多名队友奔赴深圳蛇口,成为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园区的首批建设者。倪鹤安的第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炸山开路,移走蛇口五湾和六湾之间一座拦路山头。

经过商讨,蛇口工业区指挥部提出了采用集群爆破施工法,负责施工作业的重任落在了四队身上,倪鹤安亲自按下了爆破电钮。随着第一声开山炮在蛇口响起,南粤大地一夜之间沸腾起来,挖土机昼夜轰鸣,拉开了大规模经济开发的序幕。

从工业一路到工业九路,从太子路到海上世界,蛇口工业区至今依然遗留着改革开放时的印记。蛇口虽小,但作为深圳特区先行者,这里开创了众多“全国第一”。

成立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股份有限公司,开创定额超产奖励制度,第一次以工程招标的方式管理工程,实现职工住宅商品化,在全国招聘人才,率先实行全员合同制,号召建立全国第一家企业法人股份制商业银行及第一家由企业创办的商业保险机构。

实际上,早期从蛇口工业区孕育、起步的一大批企业,早已成长为享誉全球的知名代表,如招商银行、平安保险、中集集团、金蝶……

不止蛇口,首吃螃蟹的基因还渗透到了深圳特区发展的方方面面,成立深圳证券交易所(下称“深交所”)就是一个典型代表。深交所主要筹建者之一、原副总经理禹国刚回忆,深交所诞生之日就冒着违规的巨大风险,他形象地将其比喻为“先生小孩后拿出生证”。

原来,1990年5月,深交所筹备组去北京报批开市事宜,并未领到“出生证”;在时任深圳市委书记李灏等人的拍板下,深交所于1990年12月1日在全国率先开始集中交易;直到1991年4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才由中国人民银行补了一个“出生证”。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曾针对此事问过相关决策者,其回应称,“深圳作为特区就是要胆大敢试,这样做无非面临两个结果,一个就是中央不同意,我就把它关了;第二个就是中央把我骂一顿,允许我接着开。但无论哪种结果,都要试了再说。”

就是在如此开创性举措之下,“吃螃蟹”精神在深圳市场经济的实践中逐步深化,贯穿了整个40年。

仅以住房制度改革为例,1980年,深圳开始建设东湖丽苑,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个商品房小区;1987年,深圳敲响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拍卖“第一槌”;如今,深圳在2018年又启动了“二次房改”,提出到2035年,新增建设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赁住房总量不少于100万套,超出商品房的供应量。

自蛇口工业区设立出口加工区开始,深圳特区就凭借廉价劳动力、土地的比较优势,吸引了一大批港资进入,包括第一家引进来的酒店、第一座引进的加工厂等,迅速打开了特区对外开放的局面。

从一组数据中可见一斑。特区设立之初,深圳仅有1家县办企业,员工108人。借助“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方式,深圳成功嵌入了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链。到了1994年底,深圳特区的“三来一补”企业就超过了8000家,从业人员100万人,产品种类也从不足10种发展到近千种,构成了以视听产品为主的现代电子工业体系。

以富士康为例,作为首批进入大陆的台资企业之一,富士康在1988年就开始在深圳设厂,见证了深圳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的数次跃迁。

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回忆称,富士康在深圳的第一个生产基地是位于深圳宝安西乡的电脑接插件厂,到2004年已经逐渐从简单的“三来一补”向电脑、手机等高端制造转型升级,凭借劳动力红利、大规模、高效率、低毛利的策略,迅速崛起为全球最大“代工巨头”。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管学院教授、深圳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长唐杰认为,“以外商投资为主、生产以加工装配为主、产品以出口为主”成为深圳加入全球分工体系最简明扼要的政策主张。

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特区的政策优势减弱,“三来一补”企业的高耗能、高污染等后遗症也开始显现,产业转型势在必行。1993年底,深圳特区出台决议,停止登记注册新的“三来一补”企业,这也标志着深圳利用低成本要素发展出口加工贸易的结束。

为培育新兴产业,深圳在“八五”计划中明确制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工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支柱”的产业发展战略,提出“把深圳建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和生产基地”的目标,力主发展电子、石化、轻工、纺织、新型建材、精密机械等六大主导产业。

一个被特区传为佳话的细节是:1999年,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在首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获得了关键的第一笔220万美元风险投资。而这个日后被称为“中国 科技 第一展”的技术成果交易会,成了深圳特区在新世纪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开端。

在经历了“腾笼换鸟”淘汰低端落后产能、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后,深圳成为了“三新一高”(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的典型代表。

自2009年以来,深圳先后出台实施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及配套政策,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截至2019年,深圳高新技术创新型企业已超过3万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合计10155.51亿元,其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72.1%,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也达到了67.3%。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在短暂的40年间,从一个人口只有30多万的边陲“小渔村”,发展为如今管理人口超2000万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背后秘诀可围绕一个“人”字展开。

从创市之初,深圳就是一个对人才开放的城市,最早打破传统的地域、体制等限制,引全国之才、集全国之力建设。早在特区创办之初,就曾出台不少全国瞩目的引才之策。包括农村户口入深圳户籍,家属没工作的,深圳安排工作;分配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住房;高薪聘任人才,聘用期满留去自由等等。

例如,蛇口1981年在全国公开招聘人才,打破了由上级部门调派干部的做法,首开新中国人事制度改革的先河。1983年,蛇口率先实行薪酬改革方案,不论级别职务,根据才能和贡献确定薪酬。

一时间竟引得全国人才东南飞,不少人受特区朝气蓬勃的生机召唤而来。放弃“铁饭碗”闯荡深圳的徐少春就是其中一位。

1990年,徐少春带着368元的养老保险金前往深圳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不久后他再次辞职,借了5000元购进一台286电脑创办了深圳爱普电脑技术有限公司。这便是日后大名鼎鼎的金蝶软件公司。

据不完全统计,1997-1999年间,深圳人才大市场仅接待像徐少春一样来自全国各地的求职者,数量就超过了350万。而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设立之初,深圳全市技术人员只有一名拖拉机维修员和一名兽医;如今这一数字已超过200万,40年间深圳 科技 工作者的数量增长了近100万倍。

如此大揽人才,不难让人想起“来了就是深圳人”那句脍炙人口的口号。有学者将深圳的创新气质与其移民特色联系起来,解释“移民之城”为何能够成为创新之城。“早期到深圳的移民大多都是抛弃了原有的稳定生活,愿意承受迁移带来的不确定性,去满足其对未来的高预期,这种文化特质尤其适合以IT为背景的高 科技 领域的创新。”

过去40年,深圳的常住人口增加了约42倍。直到目前,深圳依然在采取宽松的户籍政策,大专以上学历落户不受限制。深圳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透露,2019年,全市新引进人才28万人。

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的教授代明,他曾于1999-2004年在深圳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先后任职研究员、研发部长,对于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颇有研究。

在他看来,深圳特区成立之初曾是一座“四无”城市——无重化工业基础、无重大国家项目、无西方大型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无资源环境承载力,深圳凭什么迅速实现崛起?

不少学者认为,深圳的崛起得益于其区位优势,毗邻香港;也有学者认为,其得益于政策优势,税收优惠、土地保障带来巨大红利;更有学者将其归纳为有为政府加之有效市场。

代明认为,区位论、政策论、方略论皆有一定道理,但多少有些“失焦”。在众多沿海、沿边经济特区中,深圳的成功与其背后的制度创新不无关系。

例如,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全国各地都来经济特区参观学习,民间 科技 企业相关规定也逐渐影响到全国,民营 科技 企业开始在全国遍地开花。

早在1987年2月,深圳市政府就出台了《关于鼓励 科技 人员兴办民间 科技 企业的暂行规定》,在全国首次提出 科技 人员可以以现金、实物及个人所拥有的专利、专有技术、商标权等工业产权作为投资入股,并分取应得的股息和红利。

这意味着承认知识产权的价值,直接带来一股以华为为代表的创业潮,也为深圳高 科技 产业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打下了体制机制基础。

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理事长张思平对此也颇为赞同。他表示,深圳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为高 科技 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例如,建立和完善不同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人才服务体系、以高交会为主要平台的高 科技 交易市场体系、以高新园区为平台的区域服务体系、以华强北为代表的为高 科技 产业服务的产品配套市场体系。

“正是因为上述全方位的政府体制创新服务体系,才为深圳高 科技 不断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支撑。”张思平说。

不仅于此,深圳已经成为制度创新的策源地,不少制度改革经由此推向全国。据2017年深圳市人大常委会的统计,深圳25年来制定的法规和法规性文件当中,超过三分之一是在国家和地方立法没有先例的情况下先行先试,这些法规不仅护航深圳的发展,也为国家提供了参考蓝本。

例如,今年深圳市人大常委会拟新提交审议立法项目29项,包含新制定法规14项,其中,个人破产制度在深圳“破冰”, 科技 企业有望实施“同股不同权”,深圳的立法 探索 背后,是这座城市改革的底色。

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之际,恰恰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迎来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不少学者对如何看待深圳未来的发展进行了诸多讨论。

受访专家认为,在争当全球标杆城市的赛道上,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而持续推进制度创新、 社会 治理的现代化,这是国家赋予深圳的新使命。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和 科技 创新的高地,深圳有着雄厚的发展红利和持续创造红利的能力,理应为中国方案的 探索 和供给作出贡献,相信这也是中央将深圳设立为中国特色 社会 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初衷所在。

郭万达表示,在40年发展过程中,深圳特区虽历经过波折,但“关键先生”的地位始终没有改变。

1992年,随着浦东新区设立,中国形成了沿海、沿江、沿边和内陆城市的开放新格局,“特区不特论”一度甚嚣尘上,争论直到1995年还未停息。

差不多在同一时期,深圳开始停止登记注册“三来一补”企业,并在“八五”计划中明确提出把深圳建成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和生产基地,再次领跑全国产业结构转型。事实证明,后期全国产业转型大多借鉴了深圳改革经验。

2002年,一篇《深圳,你被谁抛弃》的文章再次将深圳推上风口浪尖,“产业外迁”一时间成为全国热议的焦点。

深圳开始主动面对新一轮的转型,大力推动“腾笼换鸟”,在几年间甚至有超过1.6万家企业离开了深圳,转而迎来了一大批创新型 科技 企业。从传统制造转型升级为智能制造,深圳再一次走在了全国前列。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樊纲认为,特区模式可能被别人抄袭,但特区功能不会,其最根本的一点是创新、先行先试。尤其是在经济特区、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 社会 主义先行示范区的三区叠加下,深圳仍要继续发挥特区作用,在全方位先行示范。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 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深圳经济实力、发展质量跻身全球城市前列,研发投入强度、产业创新能力世界一流,文化较软实力大幅提升,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曹文炼认为,中央之所以选择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是基于深圳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发展基础,积累下来的改革经验以及人才和体制优势等。

站在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新起点上,深圳的发展也进入新的 历史 阶段,如何继续扮演中国 科技 创新龙头的角色,再造新时期的华为、腾讯, 探索 社会 治理现代化的中国方案,深圳仍然需要依靠持续的改革。

(作者:李振,王帆)

Ⅱ 深圳90年代最赚钱的行业

深圳90年代最赚钱的行业应该是房地产开发商,应为当时深圳处在高速的建设期。
国家给了许多发展的红利,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这也为当时在深圳的房地产建筑开发商提供了暴富的机会。
行业分类,是指从事国民经济中同性质的生产或其他经济社会的经营单位或者个体的组织结构体系的详细划分,如林业,汽车业,银行业等。行业分类可以解释行业本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行业分类从区分目的来说有两大种类:管理型和投资型。前者目的旨在反映国民经济内部的结构和发展状况,比如联合国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中国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等等。

Ⅲ 1980年在深圳珠海什么和什么建设经济特区

法律分析: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这四个出口特区改称为经济特区。截至目前中国大陆地区共有7个经济特区。中国经济特区诞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成长于90年代。经济特区的设置标志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1992年中国加快改革开放后经济特区模式移到国家级新区,上海浦东等国家级新区新的特区扩大改革等发展起来,成为中国新一轮改革重要标志。

法律依据:《 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 第三条 设立广东省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代表广东省人民政府对各特区实行统一管理。

Ⅳ 深圳1980-2008年的发展历史历程是什么

深圳经济特区位于深圳市南部,东起大鹏湾,西至珠江口,北靠梧桐山、羊台山脉,南邻香港,以深圳河为界。东西长49公里,南北宽7公里,总面积327.5平方公里,实际可开发面积110平方公里。设有全长86公里的特区管理线。

特区范围包括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和盐田区。

1980年8月,广东省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利用3000万元的银行贷款与部分地方财政,参照"蛇口模式"在罗湖区0.8平方公里的区域兴建金融、商业、旅游住宅设施提供给外商,利用从中赚到的利润继续进行工业园区的基础建设。这种利用银行贷款"滚雪球"式的发展为珠海、汕头的起步建设提供了经验。根据《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市制定了一系列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包括企业经营自主权、税收、土地使用、外汇管理、产品销售、出入境管理等。通过来料加工、补偿贸易、合资经营、合作经营、独资经营和租赁的形式,吸引了大量外资,加速了经济特区的迅猛发展。自1979年创办深圳经济特区,至2002年止,实际利用外资315.18亿美元。

其中,1979~1989年10年间,深圳与世界3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客商签订协议6890多项,实际利用外资27亿美元。至1999年20年间,共有6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来深投资,累计投资项目2.36万项,合同外资298.3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00.45亿美元。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4479.15亿元。

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199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深圳经济特区立法权。2000年开始施行的立法法,继续保留了深圳经济特区立法权,同时还授予经济特区所在市以较大市立法权。随着深圳经济的迅猛发展,特区内、外地方性法规的不一致,造成"一市两法"现状,给整个城市发展带来诸多障碍。

Ⅳ 1980年小伙到深圳谋生,525万买下深圳第一大片土地,他如今怎样

富贵险中求,意思就是想要寻求富贵,就一定要担当一定的风险。在如今的这个社会,到处是为了自己的将来和梦想而打拼的,但是努力是一回事,是否有毒辣的眼光又是另一回事,不然风险承担了,也不一定会有相应的富贵。

其实在现在这个文明越来越高度发达的社会,赚钱的机会可以说是越来越难了。像几十年前中国刚刚改革发展,只要是愿意去下海经商的,基本上都是稳赚不赔。

如此淡然的回答,倒让人心里平静了许多。纵观古今,创业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但能够做大做强的企业少之又少,像这样的领导者无非有着同样一个特点,就是心里有着和其他普通人不一样的大局观,不会拘束于现在。

Ⅵ 深圳已超越香港,深圳的成功靠的是什么

深圳已超越香港,我认为深圳的成功靠的是优越的地理位置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还有深圳人民开放,与时共进的思想


如今深圳正在高速发展,在2018年,深圳GDP就已经超越了香港。我国许多大企业总部都设在深圳,引来了许多人才建设深圳。我相信,深圳特区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Ⅶ 80年代的深圳做什么最赚钱

高端手表和电子产品,海鲜产业。80年代,人们南下深圳闯荡,还不叫打工,但是干的就是挣钱的事,连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话也是在深圳的工业园区率先提出,最后走向全国的。从八十年代起,深圳人就已经开始学会了搞副业,很多人开始把高端手表和电子产品都往深圳带,就连在深圳大酒店做厨师的香港人,都会从香港带来海鲜,一次赚个几百上千。到九十年代时,深圳人又爱上炒股了,那时候股票还是个新鲜事物,很多人都不相信这玩意能赚钱。当时经济条件好,有一些有智慧的人就会把大家都不要的股票收了起来,大家还嘲笑他,可不久后全都傻眼了,这些股票开始疯涨,那些买股票的恨不得把大腿都拍准了,有很多人在当时成为90年代第一批的千万富翁。当然了,除了炒股炒房,深圳更多的人还是在正当的挣钱。为了挣钱,深圳人是走路快、说话快、做事更快,让你感觉这里的人无论做什么事情的都是普通地方的两倍数的速度,我有次去深圳出差,然后给女朋友买包包,那个女销售讲话的语速跟机关枪一样,我连嘴都没插上。第二天早上去一家包子铺买早点,听我朋友说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包子铺养活了父母、两个孩子、还有店主夫妻六口人,我当时还不信呢,问店老板,这样一家小店,你养活一家子吗。那位爸爸回答说,每天早上五点就起来,一直忙到晚上11点,1天工作18个小时,每个月赚10万,我当时听完非常的感慨,一般人哪能吃这个苦啊,真是用命在挣钱的。就在这样的全民挣钱环境下,深圳南山区的粤海街道也就23.8平方公里的地方,开车二十分钟就能逛完,却出现了华为,大疆这些令美国都感觉到头疼的硬核企业,还有腾讯这样的互联网科技巨头,同时出现94家上市公司,9家独角兽企业,这个地方贡献的GDP超过3000亿,真的打心底里面佩服深圳的挣钱精神。

Ⅷ 1980年深圳建立经济特区对经济和教育有什么影响

作为一个深圳人,你对深圳了解多少?知道什么是深圳特区吗,它的建立有什么意义,它的发展怎样,它的什么是成立的?由小编带你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时间
2020年8月26日

什么是深圳特区
指深圳经济特区,包括深圳境内的8个行政区和2个经济功能区及深汕特别合作区。享受特殊经济政策,计划单列。

特区建立的意义
1、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发挥了对内地示范、辐射作用,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出了重要贡献。

2、经济特区不仅为全国经济体制改革探索了道路、提供了经验,输出技术、资金、人才和管理经验,成为内地许多省份走向国际经济舞台的“桥头堡”,也成为国际资本、技术、信息走向内地的桥梁,直接带动了内地经济的发展。

3、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扩大了对外贸易,增加了外汇,引进了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了我们走向世界的通道,是开辟世界了解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一个窗口,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交通设施
公路

深圳

2011年底,深圳市长途客运班线覆盖省内各市县,辐射香港、澳门及内地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随着珠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和高速公路联网的实现,深圳作为国家级交通枢纽城市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2012年2月27日,深圳市汽车保有量达到200万辆,次于北京,在全国排名第二,机动车保有量排名第八。深圳道路车辆密度已经突破300辆/千米,超过了国际上270辆/千米的警戒值。国家发展改革委与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城镇化地区综合交通网规划》,其中深中通道被编为G2518国家高速公路。深中通道是连接广东省深圳市和中山市的大桥。计划采用东隧西桥的线位方案,路线起于广深沿江高速机场互通立交,与深圳侧连接线对接,向西跨越珠江口。

铁路

深圳是国家铁路枢纽城市,贯穿中国大陆的两条主要铁路干线—京广铁路和京九铁路在深圳交汇,基本明确了深圳“东西贯通、南北终到”的铁路布局,并新增西丽站作为深圳第二座高铁主站。广九铁路、厦深铁路、穗深城际铁路建成通车。

火车站有深圳站、深圳北站、深圳西站、深圳东站(原布吉火车站)、深圳坪山站、深圳机场站、深圳机场北站、光明城站等。

航运

深圳港拥有港口主要有:蛇口码头、福永码头、盐田码头、赤湾码头、妈湾码头、内河码、东角头码头、下桐沙渔涌码头、大

Ⅸ 深圳经济特区初期是靠国家“输血”维持的吗

深圳是试验田,不靠国家。主要是地理位置,汕头也是特区试验田,但经济不如深圳。
早期深圳的资金都是靠广东华侨,那个时候国家不会往这砸钱,只给了政策。广东人闯出一条发展道路,推广到全国。“保守派”见到开放的好处多,所以也走这条道路。我们不能磨灭广东对国家的贡献,没有广东,没有香港,改开还要折腾好几十年。

1992年中国加快改革开放后经济特区模式移到国家级新区。1992年10月,上海浦东新区成立,此后一直未再有新区设立。上海浦东新区的设立,是中国新一轮的改革标志。

Ⅹ 深圳建立经济特区后得到了怎样的发展

1980年 深圳建立经济特区是为了已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 扩大对外贸易 深圳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优势和区位优势 发展经济 甚至有外国人惊呼深圳为 一夜之间崛起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