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深圳资讯 » 深圳大暴雨预示什么
扩展阅读
上海美罗城五楼怎么样 2025-07-04 16:02:51
厦门周末去哪里玩 2025-07-04 16:00:56
杭州西湖一圈有多少里路 2025-07-04 15:57:51

深圳大暴雨预示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3-06 21:05:39

‘壹’ 深圳今年首个暴雨的红色预警生效中,在这种天气下出行该注意什么

深圳今年首个暴雨的红色预警生效中,看到已连续两天的全市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还没有停止的趋势,本人奉劝那些坚持要出行的人们,还是应该尽量避免少出门,哪怕要出门也应该注意以下这几点:

三、骑车出行,要注意安全问题。

如果是骑车出行的话,一定要注意减慢速度,毕竟下雨天,路滑得紧,若说不小心滑倒、摔倒的话,最终吃苦的还是自己。尤其是进入滑坡、拐角处时,就要减速慢行,遇到行人时也应该提前减速,这样安全系数会更高一些。骑车的时候,可以使用雨衣,但雨衣不适合过大,避免会刮蹭到车轮,反而引发事故。此外,骑车更不应该撑伞,避免没能够来得及掌握好车的方位或是减速,从而导致碰撞的情况发生。

‘贰’ 深圳今年首个暴雨红色预警生效中,目前当地的情况如何

根据当地气象报道,截止到5月12号上午七点半,全市都在暴雨中,平均数量到达了100以上,部分地区出现积水现象,但总体来说还在控制范围。

有关部门在看到网友回复后,还关心互动,表示网友工作态度很好,但是如果有可能还是尽量避免外出,确实需要外出则要格外注意自身安全,三件套中的拖鞋应该要改成雨鞋,因为拖鞋在雨天行走容易滑倒,如地面状况不好,也容易受伤。此外雨伞要尽量避免暗色选择亮色,让人透过雨幕能快速识别出行人方位。此外雨天行走要采取慢行谨慎态度,避免在水位较高的地方行走,以免因为大雨冲刷,看不清路面,不小心踩进施工地,或者是深水坑,下水道等地方,造成伤害。

‘叁’ 深圳今年首个暴雨红色预警生效中,这波暴雨会带来哪些影响

不同的城市之间拥有不同的气候,而不同的气候也造就了各个城市之间拥有不同的风俗文化,这一些多姿多彩的文化也组成了不同的风景,我们可以到各个城市之间感受不一样的风俗文化,感受不同文化存在的意义。

其次暴雨的到来也会影响到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排水系统在此刻承担着重要的责任,需要及时的把多余雨水排放出去,这样才能够减轻城市内部的内涝问题,排水系统肩负着如此重要的责任,而城市也在积极的改善排水系统不充分的问题,一旦下暴雨就显露出了某个地方排水系统还存在不完善,已经影响到了暴雨期间的排水问题,那么这一场暴雨也会直接影响到城市内的排水系统通常,在这个过程中也积极的应对排水不通畅的地点,减少内涝问题带给城市的负担。

‘肆’ 深圳今年首个暴雨红色预警生效中,暴雨如何影响人们的出行

关于外面的人,应该留意路面积水,由于普通暴雨来袭,路面会有大量积水,有时还会冲掉下水道井盖,而由于积水严重,所以我们无法正确判别路面状况,这就会招致我们的每一个脚步都是随同着风险踏进来的。留意身边建筑物和树木,暴雨经常会随同强风,强风关于建筑物上固定不牢的物体是最风险的。留意交往车辆,由于雨势过大,招致司机朋友视野受阻,不能完整察看到路面行人状况,或者等留意到时来不及紧急处置,从而形成风险事故。

留意饮用水平安,由于暴雨会招致水库溢满,污水倒流等等状况,所以假如有暴雨降临,应提早备好足量饮用水。最后就是留意储藏食物。暴露会招致交通受阻,以至于交通破坏,有可能我们在暴雨降临时无法外出添补食物,所以,应该有足量的食物储藏。

‘伍’ 深圳特大暴雨受灾情况如何

8月29日至30日,深圳连续两日出现了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为有气象历史记录以来首次,全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险情灾情。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灾救灾工作,市领导周密部署、坐镇指挥,各区、各单位迅速行动,科学防范,果断处置,有效确保城市安全运行,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

从市三防办了解到,此次暴雨过程给深圳市带来的主要灾情有:一是接报约150处内涝积水,集中在罗湖、宝安、龙岗、光明等区,积水水深0.1-0.6米不等,其中较为严重的有罗湖东门商业街、龙岗南湾街道下李朗村、布吉万象汇等区域。全市道路联合处置队和排水应急小组及时上路开展积水巡查处置,上述积水随着降雨减弱和有效处置均已消退。二是发生局部河堤坍塌10起,主要位于龙岗、龙华等区。三是发生大小山体滑坡37起,主要有罗湖区清水河街道凤仪山隧道口边坡、龙岗区布吉街道半山道一号山体滑坡等。四是发生围墙倒塌3起,分别位于罗湖区、宝安区、龙岗区。

面对暴雨灾害,全市上下高度重视、科学应对,及时开展防御和抢险救灾工作,市三防办未收到因暴雨导致的重大灾情和因灾造成的人员伤亡报告。

8月30日中午,影响深圳市的强降雨云系明显减弱,道路积水和内涝基本消退,全市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正常,市三防指挥部于8月30日20时结束全市防汛Ⅳ级应急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