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深圳人吃什么
问题一:深圳人喜欢吃什么 深圳属于南方,广东人口味都偏淡,不喜爱吃辣的。早餐和宵夜他们喜欢吃一些粉,比如河粉,米粉,肠粉。中午和下午一般也是很清淡的,汤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也是也是很清淡的汤。具体喜欢吃什么 这个还要因人而异哦
问题二:深圳人早餐吃什么? 1.葱花白粒丸
深圳湘江老厨汇聚了传统湘菜文化的特色和独特的湘江文化内涵,推出了传统风味的民间菜式-葱花白粒丸。也就是用米豆腐做成的一颗一颗圆圆的东西,也克用来当早餐吃的,就像吃米粉一样。葱花白粒丸是深圳湘江老厨的招牌菜之一,吃起来清香爽口且滑润味美、纯正。
2.笼仔饭
深圳笼仔饭的最大特点是香浓的饭里浸着浓浓的荷叶香,这是由于荷叶紧紧包裹着饭长时间蒸的缘故,当然并不仅仅如此。荷叶笼仔饭的味道和煲仔饭很相似,香喷喷的,味道浓厚,有香菇鸡、腊味、卤味、海鲜饭等品种供人们选择。煲仔饭有厚厚的锅巴,用勺子一挖一挖地感觉蛮有趣,而荷叶笼仔饭就没有这么麻烦,浓香中飘着荷叶的淡淡清香。创作出荷香饭的灵感来自广东的传统食品糯米鸡。
笼仔饭吃起来香,做来也复杂,笼统说是要把饭先炒后蒸。以最受欢迎的香菇云耳滑鸡笼仔饭来说,先将荷叶飞水,沥干后放上芫荽、红椒和葱段,将鸡切件抹干用腌料腌好,再放调料和云耳一起炒,之亥勾芡。用蛋炒好米饭,放在鸡和云耳上面,用荷叶包好后放入蒸笼里慢蒸,荷叶的香味慢慢浸入饭里,就是这地道的中式新品笼仔饭。
3.荔枝米糕
特制荔枝米糕是以深圳着名特产荔枝的干果肉,香米粉,玉米粉等焙制而成。湿胃祛寒,酥脆焦香,荔味滋美诱人的粗纤维食品。现代人常吃粗纤维食品有益健康。特别对老人,学生,非体力劳动者和运动量少者尤为重要。特制荔枝米糕客家人是用作结婚嫁娶,吉日节庆,回赠客人的珍贵礼品,像征节节高,吉利,豪富之家。
4.秘制奇味鸡煲
深圳菜处理历史悠久享誉中外的大盆菜外,又是以“秘制奇味鸡煲”为特点最鲜明,最能体现深圳菜的特点。选用二斤三两左右的本地三黄鸡,斩段,然后用独特秘方配制的酱料,如柱侯酱、豆豉酱、海鲜酱等在砂锅中热油炒制,配以葱头、洋葱、生姜、芹菜、柿子椒等炒到鸡肉八成熟后装入沙锅,并浇以纯粮白酒,抓一把香菜置
于鸡煲内,在客人面前用木炭继续煮到鸡肉全熟,煲外烈焰腾腾,随之一股难以名状的奇香阵阵袭来……揭盖,浓香四溢,令人食欲大振,欲罢不能。
除了浓香可口,厨师还可以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制成微辣、中辣、大辣或正宗麻辣等不同口味,让消费者更能品出个中滋味。来到深圳,可以到位于罗湖区向西村的鸡煲一条街,各店有各自的独创风味,来深圳一定不容错过。
5.西堤牛排
在深圳CBD的世界金融中心,TASTY西堤牛排优雅登场。这里装修别具一格,不同类型的分区非常适合不同人士进餐。
主打菲力牛排搭上台湾特有的黑胡椒酱与意式的椒盐青葱酱,原汁原味,新鲜可口。TASTY整套餐包含面包、前菜、沙拉、汤、餐中饮品、主餐、甜点等共八道菜式。
主餐除鲜嫩的菲力牛排外,尚有土耳其烧羊膝、意式迷迭香鸡排、纽奥良香草鱼排等多种选择。沙拉品种有马德里薄切生牛肉沙拉搭配香草酱,口感鲜嫩爽口;还有色泽鲜亮的鲜虾茭白沙拉,吃后满口鲜味;正宗的法式蜗牛汤,蔬菜、培根及鲜鱼片,加上特别的蜗牛肉,口感细腻香浓;而浓浓的百里香鲜鱼汤,则有鱼肉的鲜美与香草的清香。
6.粉丝元贝
这道菜是喜欢吃海鲜的人一定都会点的。厚厚的一层粉丝铺在上面没有吸收到元贝的鲜味,从粉丝中间挖个洞把元贝先干掉,再把粉丝与元贝的汁液和蒜等配料伴着来吃,既好味又不浪费。
一般做法都会用蒜茸,芫茜,葱沫,少许白酒,熟油,盐调好料,泡好的龙口细粉丝放在开边的元贝上,再浇上调好的料放锅上蒸,水开后三到五分钟即可。...>>
问题三:深圳人喜欢吃什么土特产品 深圳人喜欢吃什么土特产品
局都不如他哪
内廷在江南有好
几个织造局难道还
没有他郝一标的货色
齐全真是没有前几日李
太后想制几件换季的秋裳
咱吩咐从制衣局调了十几种
面料又从七彩霞选了几种结果
制衣局呈上的面料李太后只看中
了一种倒是七彩霞的面料送上的五
种她看中了四种你看看这个郝一标是
不是会办事哦张居正心中格登一下这郝
一标又攀上李太后了顿时觉得此人不可不
防冯保此时又道这郝一标虽然腰缠万贯却也
是道义中人咱听说他已答应挂牌大量收购胡椒
问题四:深圳人喜欢吃什么口味 清淡,鲜
问题五:深圳人最喜欢吃什么菜系 其实深圳本身就是一个移民城市,深圳人来自五湖四海,那就是什么口味都有。但如果您的“深圳人”是指祖祖辈辈都在深圳居住的客家人的话那就是爱吃客家口味的,以蒸,煮,焖为主。如果是现代新移民的话,您最好先了解他(她)的家乡吧!深圳什么菜都应有尽有,应该不会太难解决!
问题六:深圳都是吃什么 深圳属于南方,广东人口味都偏淡,不喜爱吃辣的。早餐和宵夜他们喜欢吃一些粉,比如河粉,米粉,肠粉。中午和下午一般也是很清淡的,汤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也是也是很清淡的汤。具体喜欢吃什么 这个还要因人而异哦.
1:深圳人早餐吃的较多的是粤式早茶
2:粤式早茶是广东省汉族小吃的统称,属于粤菜早点。以肠粉、叉烧包为代表,也是粤菜的重要组成部分
3:茶楼是广东最有代表性的、最传统的吃早餐的地方。茶楼里的点心有的几十种,有的上百种,比如虾饺、咸粽子、鱼片粥、米粉以及各种各样的小菜,等等,非常丰富。这些东西放在一个推车里,推到客人面前,由客人随意选择。外地人常常感到奇怪,每天那么忙碌的广东人,怎么舍得把早晨的大好时光消磨在茶楼上呢?其实,上茶楼也是一种社交活动,无论是会友聊天,还是去谈生意,这种场合都会让人感到非常从容,非常自在。现这种文化在上海也越来越流行
问题七:深圳人吃什么菜 深圳是个外来人口众多的城市,所以口味五花八门,四大菜系,地方小吃都会有市场,看人群细分了,是打工者,港佬还是洋鬼子,北方人南方人,由于地处南方,本地人吃的就是些清淡的菜,清蒸桂花鱼之类,我觉得味道不咋地,连盐都不放似的。
问题八:有没有深圳的朋友,或去深圳的,我想了解一下你们在那边吃什么,主食是什么 我就在深圳啊,深圳是一个很包容的城市。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人都有,你想吃南北口味的主食都有,主要是看你自己想吃什么。
问题九:深圳人喜欢什么食物 很明显,你是想在中学附近开食店吧!!我就是从小在深圳读书的,不能说完全清楚,但我们这代的都比较喜欢:
一、深圳本地学生――因为本地学生多为客家、潮州、东江三地人为主,所以都会吃一些家庭常做的,或者广东这边的菜,例如:
1.烧鹅饭
2.白切鸡
3.三宝饭
4.梅菜扣肉
5.牛肉芥兰
6.茄子煲
7.榨菜肉丝
8.客家酿三宝
9.豉椒排骨
10.黑椒牛柳饭
11.咖喱类
12.蚝油鸡翅
13.鲜茹牛肉
14.支竹鱼排
当然还有潮汕的卤水啦!~
等等,这些都我和同学点最多的菜了!
二、北方的同学:
1.醋溜白菜
2.地三鲜
3.酸辣薯仔丝
4.酸菜炒肉,芸豆炒肉
5.葱爆牛肉,
6.麻辣鳝鱼
7.小鸡炖蘑菇
8.干豆角炖排骨
9.麻婆豆腐
10.宫保鸡丁
11.红烧牛肉
这些都是看同学点的菜~辣的比较多。
三、除了菜,多数为简餐配个例汤,当然也要有粉面啊,炒牛河、三丝炒米少不了~有时也会吃各种煲仔饭,特别是冬天啦!!!
咳咳!这里每个字都是“猫猫”写的,也是比较常吃的菜,希望能帮上忙啦!!~~
或者你去家旺城市快餐看看,那里的菜都很合大众口味啦!
问题十:深圳人爱吃什么口味的 炒菜 清淡为主
⑵ 深圳本地人娶哪个省的人最多
我与深圳很多本地人聊过天,觉得他们娶的广东人还是最多的!
毕竟是一个省的人,有很多点都能共同感觉得出来,能玩到一块,互相能理解对方,生活习惯也相似!
⑶ 深圳的最贴近平民风土人情
深圳市民俗风情,深圳市民俗特色,深圳市风土人情.广东深圳民俗风情
西乡抢炮 “抢炮”、“领炮”、“还炮”是西乡地区较为流行的风俗活动。这个风俗寄托了广大人民对大吉大利、享受幸福的渴望情怀。所谓“炮”,是一幅双面玻璃镜镶在镜座上,镜面绘有西乡人民顶礼膜拜的北帝爷圣像,并设置有龙、凤和麒麟等吉祥物加以点缀,还附有“龙凤呈祥”、“万事谐(如)意”等吉祥话语,设计十分精美,做工相当考究。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上午,西乡附近的八乡村民云集而至,在西乡河的大沙滩上(现西乡戏院处)举行“抢炮”活动。这时沙滩上人海如潮,摩肩接踵,旌旗飘展遮天蔽日,鼓炮齐鸣,一片欢闹气氛,场面极为壮观。每当箭炮冲天,带有编号的炮花从天降落时,人们如潮水般涌至炮花落地处,争抢带有编号的炮花后,可到北帝庙“领炮”,即领到与炮花编号相同的一幅双面玻璃镜抬回家供奉。抬镜的人因为自己的幸运而洋洋自得,供奉时更是谦恭虔诚,以求一年的吉利。到来年二月二十八日,又把“炮”抬回北帝庙,名为“还炮”。再过几天,又将进行新一轮的“抢炮”活动。
妈祖诞庆 在深圳南山区的赤湾,有一座“天后庙”,相传为纪念百姓崇祀的海神妈祖而建。妈祖原名林默(公元960-987年),是生活在福建莆田湄洲的一位民间女子,她聪明、勇敢、善良,有预知气象变化、驱邪治病和泅水过海的本领,常在惊涛骇浪中救助遇难船只,极受人们敬重和爱戴。相传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为妈祖诞辰,九月初九在湄洲峰顶羽化“升天”。每年三月,沿海各地的渔民和农民在天后庙举行盛大庆祝庙会,祭祀天后,求航海平安、渔业兴旺、五谷丰登。在祭祀后还举行文艺表演和贸易活动。官方也按照朝廷的祭典来祭祀妈祖,每年春秋两次,行三叩九拜大礼。妈祖诞庆活动,体现了深圳人民对平安和幸福生活的渴望。
北帝诞庆 在旧社会黑暗统治下,广大人民苦不堪言,他们期望自己的精神枷锁能在各种崇拜活动中得到解脱。在新中国成立前的西乡,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前后,盛行一种叫“北帝诞庆”的崇拜习俗。这是当地人民一年中最为喜庆的日子,这几天之内,所有乡民都来参加,热闹非凡。 农历二月二十八日是北帝爷的“出位”日。这天先由乡里长老设礼桌面对北帝爷祭拜,礼毕之后由善男信女们抬着北帝菩萨到各村巡游,直至三月初二抬回北帝庙“复位”并再一次祭拜而告终。据说北帝爷法力无边,能消灾祛病,降妖驱魔,确保人人健康,家业兴旺,永久平安。因此,在北帝爷“出巡”期间,乡民顶礼膜拜,虔诚至极,场面甚是隆重热闹,鼓乐喧天,鞭炮齐鸣,舞龙舞狮,连日欢庆。在乡民心中,北帝爷是神,是他们的衣食父母,对北帝爷供奉得忠诚,就会确保一家幸福,因而“北帝诞庆”对西乡人民来说是比“生日”、“春节”、“中秋节”等更为重要的庆祝日子,庆祝仪式自然是正规而隆重,场面也是无比恢宏。
福永舞龙狮 福永是个历史悠久的名镇,其风俗活动源远流长且种类繁多,其中以划龙舟、舞龙狮和唱大戏为主。从清朝嘉庆年间起,这三种主要的风俗一直流传且年年盛行。到了本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只有舞龙狮的传统风俗沿袭至今并成为最主要的庆祝活动,而划龙船和唱大戏已不大流行。每年的春节、元宵、端午、重阳等重大节日和迎亲嫁娶、企业开张等重大活动时,都要大张旗鼓地舞龙狮助兴庆贺。由于福永舞狮活动极为盛行而成为深圳最着名的舞狮之乡。现全镇共有6支舞狮队,每队都有四、五十人,十几个狮头,鼓乐齐全,并且每支舞狮队都有大量的拥趸和狮迷。每逢舞狮比赛,助威声、叫好声震撼天地,场面极为喧闹。1962年塘尾村建成了舞狮馆,设备齐全,专供舞狮队训练和表演。1987年在广东省首届民间艺术“欢乐节”上,塘尾村舞狮队以绝对优势取得总分第一而勇夺桂冠。其舞狮队雄壮的气势,遒劲潇洒的动作,清新独特的造型和色彩纷呈的场面给全省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沙井上香 广东省各地盛行上香拜神活动。许多家庭、酒店、宾馆和店铺的大厅及公司工厂里,墙壁上都设有神龛,神台上设一香炉,两旁各有一盏彩灯。每天清晨人们点上一柱香拜几拜,企盼供奉的神爷能保佑身体健康、业务发达、吉利和财运永远伴随。这种上香活动犹在深圳沙井镇极为普遍,礼仪也极为隆重。沙井村民的上香习俗从唐朝起一直流传至今,每家都设神龛,每天都由家中长者主持仪式。上香前,主持者洗漱干净、端正仪表之后,庄重虔诚地点上三支香端正地插在香炉里,然后施行三拜之礼。接着全家大小都一一上香拜。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仪式更庄重,礼拜也更显虔诚,所用的香也比较讲究,主要是用檀木磨成细粉做成的檀香。给香炉上香之前,要摆贡果,主要是时鲜水果如荔枝、芒果、龙眼等,还要供上荤菜和米饭。拜祭神爷之后,全家大小一起用斋吃素,不吃油腻和荤菜类。村民上香的习俗,表现了广大人民对健康和富裕生活的追求。
龙华客家习俗 深圳市龙华镇原籍人有90%操客家方言。“客家人”的称谓由来已久。历史上,南宋和明朝末年,由于蒙古族和满族的南侵,中原地区的汉族为躲避战乱纷纷迁移至湘、赣交界山地、广东潮汕梅州地区和闽南,而以广东省内为最多。对于土着居民而言,迁入的人即为客家人。他们的语言因受当地的影响而逐渐演变为一种新型的、发音较独特的语言即客家话。深圳龙华的客家人保存着独特的风俗,他们在大年三十要杀鹅,祭奠祖宗之后吃团圆饭。大年初一要吃素,不沾荤腻。到了端午节,要宰狗以祭奉列祖列宗。与其他客家人不同的是,龙华彭姓人过年是在正月十五而非初一。春节是客家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家家都做年糕(年年高之谐音,取来年更上一层楼之意)。在清明节和重阳节,家家户户都要到先祖的坟上去“拜山”(即扫墓),在清明节每人都吃鸡屎藤(一种中草药)、艾饼,以求能避瘟疫、除疾病,保全家人安康。过去在自然经济社会里,客家男人放牛、耕地,喜欢唱山歌。新娘在出嫁前要器三天三夜,以示对娘家的眷恋,而新郎在进村迎亲前要过“进门关”,进关顺利之后方可正式迎取新娘。龙华客家人的习俗,是中华各民族五彩缤纷的习俗里的一朵奇葩。
龙岗女子哭嫁 昔日龙岗客家人保持着客家的传统习俗,“女子哭嫁”便是其中很有特色的一例。每个女子在出嫁前,有七天以上的“哭嫁期”。哭这么长的时间,泪水也流了不少,眼睛也稍现红肿,而这使得新娘更显楚楚动人,可能正应了“经常性地流点眼泪有助于美容”和“姑娘在出嫁前显得最漂亮”的俗话。完婚之日,当迎亲队伍临近待嫁姑娘所在的村庄时,村中男子就在路中燃火“避邪”,新郎带领迎亲队伍经火“避邪”之后,方可进村正式迎亲。拜见过岳父母之后,村中长老即宣布良辰到了。此时,新娘即娇婉缠绵地哭辞父母,轻移莲步,款款出门,频频回望,之后即登轿起行,陪嫁女亦随轿送行至夫家。迎亲队伍一路上笙歌不绝,鞭炮、烟花不停地放。陪护新娘的伴娘每隔十来步路程就在路旁撒一根寸把长的红绳,意为完婚后新娘首次回娘家探望而“引路”。随着时代的变迁,龙岗女子哭嫁习俗现已不很流行。
坪地围笼屋 昔日坪地人的居住方式保留着客家人的传统习俗,他们过去的住所相当独特。他们用三合土、竹木、砖瓦、芦苇稻草等建成外表酷似圆柱形的围笼屋,全家人都住在里面。这种围笼屋占地面积一般有三四十平方米,有的做成两层。围笼屋外观上很象古堡,高墙翘檐,气势很恢宏。地主大户的围笼屋占地面积更大,屋的四角设有楼阁,用于了望放哨,由于建得相当坚固,而且通常只有一门可进,因而易守难攻,很容易防护别人的攻击。围笼屋最大的特点是冬暖夏凉。夏季炎热时可上楼阁通风处感觉凉爽,冬季天凉时又可因密不透风而保暖。而且,坚固耐住也是它的一大优点。一般围笼可连续住几代人,可经受8-10级台风袭击。坪地围笼屋体现了客家建筑奇特的风格。
坪山打蘸 坪山镇居民主要是客家人,保留了客家独特的传统习俗。过去坪山人特别重视祭祀活动,祈神拜佛极为虔诚。其中最隆重的仪式即为每八年一次的打蘸(集体祭奠神灵),地点聚在关帝庙前的广场上,一片喧腾,热闹非凡,附近小贩也云集于此趁此机会大做买卖。先由坪山圩的首脑主持祭典仪式,祭桌上摆满精美的果脯酒馔,大香炉里插满檀香,一片香雾缭绕。首脑身后,簇拥着全圩居民。首脑行礼时,乡民跟着伏地叩拜,九遭之后礼毕,居民就在广场上开始连续嬉戏七天八夜,尽情吃喝赌闹,通宵达旦,一片喧嚣气氛。打蘸期间,人们极尽奢侈,花费不少钱财同时八天乐此不疲,也贻误了农事。有些经济不宽裕的居民在打蘸之后只得借债或乞讨日。这个打蘸陋俗,劳民伤财,在1943年被废除。
凉帽遮羞 大鹏人操客家方言,保持着客家风俗。大鹏妇女素有戴凉帽的习俗,不论冬夏。其凉帽是用竹条和布料做成的,先把竹条用火烧烫一下,这样可使竹条更柔韧,然后用劈刀把竹条分成竹篾,织成圆圈,中间穿孔,竹蔑周围用布条缝挂。其他客家妇女的凉帽是用黑布条缝挂,而大鹏妇女的凉帽用蓝士林布条,所以戴起来也显得更秀气、更妩媚。这种戴凉帽的习俗由来已久。据说,过去妇女要严守“妇德”、“妇容”,不能抛头露面,但客家妇女为环境所迫,南迁之后要跟男人一样出门干活,上山打柴,下田插秧,赶场赶圩,亲戚出入,为了“遮羞”,便戴上这种凉帽。妇女戴上凉帽,自己可以看清别人,而别人却看不清自己,很有点面纱的味道,也给自己增添了一种朦胧的美感和风韵。同时,戴凉帽既轻便又可防太阳辐射而凉爽,因此世代相传,一直流行至今。 渔民娶亲 地处龙岗区东南端沿海的南澳镇,其民风淳朴,保留了较多的民间习俗。以前南澳居民大多靠捕鱼而生,因而“渔民娶亲”成为本镇最具特色的风俗之一。当渔村女子成亲之日,新娘新娘被众多渔家姐妹簇拥前行,身后有锣鼓乐队和几组舞龙狮载歌载舞,而他们身后,有着一名男扮女装的渔民带领着一群头戴渔帽、手操船桨的渔家妇女,列队而行,一路撑桨,迎亲到家。迎亲队伍规模庞大,浩浩荡荡,观者甚众,一片喜洋洋的气氛。路上鼓乐齐鸣,礼炮震天,热闹非凡。“渔民娶亲”之日,全村不论男女长幼,都不下海而赶来为新人庆贺。最好的贺礼当属用彩纸剪的成双成对的大鱼模样,意祝新人百年好合,家业兴旺。
舞草龙 舞草龙是南澳镇极具特色的风俗。每年正月初二的晚上,渔民小伙子用草扎成“巨龙”,一节节加起来后长达二三百米,再在这条“巨龙”身上插满燃烧的香火。随着“巨龙”游动,乐队敲锣打鼓,穿街过巷,声威极为壮阔。龙身舞动之时,上下闪闪发光,犹似一条火龙在翻腾动宕。草龙所经之处,围观者甚众,秩序井然,燃放烟花炮竹,祈求紫气常临、如意吉祥、兴旺发达,一派节日喜庆景象。舞草龙是南澳渔民极为喜爱的一种活动,舞龙者的豪气、观舞者的热烈,构成了一幅宏大的,生机勃勃、万众欢腾的画面。舞草龙既是渔民企盼一帆风顺、生活富足的心理表现形式,也是一种大众乐于参与的健身运动,因而盛行至今且一年比一年热闹。
民间节日 深圳的民间节日主要有除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和荔枝节等,这些都是各镇居民通有的节日。但是某些节日在不同的地方其过法却不相同。如除夕,公明人贴春联,从子夜零时起家家户户都燃放烟花鞭炮龙岗和大鹏人要用香茅、柚叶等煮成的“年香水”沐浴,以求来年好运龙华人在这天要杀鹅祭祖。又如春节,龙华人初一要吃素,该镇彭姓人以正月十五为过年而不是初一。除了这些共有的节日之外,有的镇又有自己独特的节日。坪山有二月初二的八公节、四月初八的米面节、六月初六要食绿豆粥、七月十四的祭仙节、十月初一的茶果饼节,还有十一月的冬至南澳镇有正月初二的舞草龙节西乡地区盛行二月二十八到三月初二的“北帝诞”等。自1987年广东省举办首届民间艺术“欢乐节”之后,许多各具地方特色的节日活动七彩纷呈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民间禁忌 与丰富的民间节日相对照,深圳各地的民间也流传着许多禁忌。民间禁忌的形成是由于人们对大自然的诸多客观现象无法理解、无力改变因而产生神秘感到的结果。 沙井和公明居民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必需上香供神,且吃斋以示心诚,祈求神爷能驱除邪气,保全家平安。龙华人大年初一要吃素一天,忌荤腻食物清明节吃鸡屎藤(中草药)、艾饼等以“避邪”,“避瘟神”。龙岗和大鹏人在婚嫁时,当迎亲队伍临近女方村庄,村中男子在路中燃火以“避邪”,迎亲者经火“避邪”后方可进村迎亲他们在除夕夜要用香茅、柚叶、菖蒲和香石榴叶等煮成“年香水”沐浴净身,以洗去旧年的“霉气”,祈求新年里小孩能茁壮成长,大人能精力旺盛,老人能延年益寿……这种民间禁忌虽然带有浓厚的封建米信色彩,但无一不体现出深圳人民对健康和幸福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