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深圳资讯 » 深圳下沙黄氏宗亲大会就餐多少桌
扩展阅读
杭州网络转籍需要多久 2025-05-15 14:52:09
杭州下沙在什么方向 2025-05-15 14:23:06
杭州都有哪个机场 2025-05-15 14:10:11

深圳下沙黄氏宗亲大会就餐多少桌

发布时间: 2023-09-04 06:01:20

‘壹’ 深圳市福田区车公庙泰然九路云松大厦百安居属于福田区的哪个街道办

大厦百安居属于福田吧

‘贰’ 下沙村的介绍

下沙村位于深圳市福田区西南部。下沙村有下沙牌坊、黄思铭公世祠、陈杨候庙、佛祖像等一批深受游客欢迎的历史古迹,有村建博物馆及风景怡人的休闲公园;下沙村人闹元宵、食盆菜的场面极为壮观,举世罕有,其大盆菜宴在2002年打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游客和黄氏宗亲;此外,舞狮、舞龙、武术表演、粤剧表演等也是下沙民俗风情的一大特色。

‘叁’ 深圳民风习俗有哪些

深圳原居民民风淳朴,保留了较多的民间习俗。
渔民娶亲:南澳最具特色的风俗之一。当渔村女子成亲之日,新娘被众多渔家姐妹簇拥前行,身后有锣鼓乐队和几组舞龙舞狮队载歌载舞,紧随其后是一名男扮女装的渔民带领着一群头戴渔帽、手操船桨的渔家妇女列队而行,一路撑桨,迎亲到家。
女子哭嫁:龙岗客家人很有特色的传统习俗。随着时代变迁,龙岗女子哭嫁习俗已不流行。
客家围龙屋:一种富有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龙岗罗瑞合村“鹤湖新居”的罗氏、坪山办事处大万世居的曾氏、坑梓办事处龙田世居的黄氏和茂盛世居的何氏,他们历经几代修建的大规模围龙屋,见证了这些家族的兴衰 。
大盆菜:深圳福田下沙和南头一带的习俗。深圳本土乡民,大凡遇到中国传统节日或嫁娶、祝寿、添丁、酬神、宗亲祭祖等活动,各方亲朋戚友团聚乡间,围着大盆菜饮酒庆贺。大盆菜多数以牛腩炆萝卜角为菜底,往上铺叠的是菜胆、粉丝、猪肉、竹笋、腐竹、冬菇、卤鹅、烧鸭、炸鱼、白斩鸡等,一层一道菜,一菜一道味。
妈祖诞庆:每年3月深圳沿海渔民和农民在天后庙举行的庆祝庙会,祭祀天后,求航海平安、渔业兴旺、五谷丰登。在祭祀后还举行文艺表演和贸易活动,体现了深圳人民对平安和幸福生活的渴望。
坪山打醮:坪山客家人独特的传统习俗。每8年一次的打醮(集体祭奠神灵)地点聚在关帝庙前的广场上,祭典仪式由坪山圩的首脑主持,祭桌上摆满果脯酒馔,大香炉里插满檀香,乡民们在广场上连续嬉戏七天八夜。由于打醮习俗劳民伤财,于1943年被废除。
凉帽遮羞:大鹏妇女的习俗。其凉帽是用竹条和布料做成的,把竹条分成竹篾,织成圆圈,中间穿孔,竹篾周围用布条缝挂。其他客家妇女的凉帽是用黑布条缝挂,而大鹏妇女的凉帽用蓝士林布条。

‘肆’ 黑历史:深圳最有名的二奶村----下沙村

说起深圳的“二奶村”,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福田的皇岗村,但很少人知道在相隔不远的下沙,曾经也是相当的赫赫有名。去年年末,下沙村被纳入了旧改更新计划,拟拆除重建53756平方米的面积,该项目集商业、办公、酒店、商务公寓、住宅、大型地下停车场于一体,这片福田最大的城中村即将消失,我们也一起来回顾下它的“黑历史”。

下沙村,地处深圳湾畔,与香港元朗隔海相望,面积约0.35平方公里。下沙建村于南宋时期,距今已有800余年,基本为黄姓一族。改革开放之前,村民世代 以农耕和养蚝为主业。网络显示5-8万外来人口住在这里,有下沙牌坊、黄思铭公世祠、陈杨候庙、佛祖像等历史古迹,有村建博物馆及休闲公园。

据新快报2002年一篇题为《深圳下沙村:“二奶村”每年2万人次看性病》报道,由于毗邻香港,香港人来下沙租房暂住的人特别多。据一位当时在下沙村干了2年的保安说,这些香港人中很多是卡车司机、出租车司机、建筑装修工人、清洁环卫工人及小摊小贩等。

“他们每月挣6千到1万元港币,在香港连中等都算不上,但在深圳却算是中上等的,所以他们喜欢在香港上班,来深圳花钱,繁华热闹的下沙就成了这些港人的‘乐园’。”

“这些香港人有的在香港娶不起老婆,就在这里包个年轻姑娘,一些已婚的香港男人也喜欢在这包‘二奶’。”这位保安说,“即便是以‘老婆’相称,他们中真正结婚的却很少,因为‘老婆’和‘二奶’大多是做‘小姐’出身的。”

新快报的这篇文章还指出,这个当时貌似“世外桃源”的下沙村,各种各样的美容美发店、 *** 洗脚店、歌舞厅、酒吧、夜总会等消费场所却密密麻麻。

而最让人触目惊心、堪称下沙“独特风景”的,却是这里各家诊所打出来的业务招牌。无论是有牌照的6家私人诊所,还是10多家地下诊所,都在其业务招牌上耀眼地标明:治性病或皮肤性病,专治梅毒等。

当时一位“黑诊碰灶所”老板给记者计算了下沙村的性病市场,如果某医院下沙门诊部按每天3人次,6家正规私人诊所按每天每家4人次是24人次,10家地下诊 所按每天每家2人次是20人次,一共是每天47人次,一年就有17000多人次,再加上有钱到村外就医的人,该村每年就诊的性病患者最少有2万人次。

除却“二奶”和性病,下沙还有一段如今鲜为人知的黑历史,那就是当时聒噪一时的“深圳扫黄捉百名 *** 嫖客示众”事件。网络词条“深圳扫黄”显示,当时深圳福田区的上沙、下沙和沙嘴等合称三沙,又有“深圳芭堤雅”(泰国色情胜地)之称,一直是不少香港人寻欢的主要地点。

据都市快报2006年12月12日题为《深圳警方说公示涉黄者合情合理合法》一文报道,2006年11月29日,深圳对涉黄者的一次公开处理大会,让上 沙、下沙、沙嘴三个城中村在全国声名大噪。当天,数十辆警车停在“三沙”交会处,一群穿着黄色衣服、戴着口罩的人被带下车,一部分去上沙、下沙会场,一部 分沿着沙嘴村村口100多米的街道走到了沙嘴村转盘。

该文还称因为围观人多,一些看不到会场的人从家里拿来凳子、梯子,甚至连附近的树上都爬满了人。警方在现场公布了这些涉黄者的姓名、籍贯、出生日期等资料,历数他们违法犯罪行为,并当场宣判对他们处以行政拘留或刑事拘留15天。

而在涉及金钱利益方面,下沙村也未能避免有黑历史。据南方都市报2015年8月18日报道,在深圳政商界无人不知不晓的、下沙村带头人黄某,从2013年 年底开始就被人在网上举报,帖子称下沙村大量卖地给开发商,有超过20亿的资金不知去向。举报还称黄某有香港黑社会背景,本人具有中国与英国的双激侍重国籍。 网上更是一度流出黄某的英国护照。

下沙村在2014年2月24日笑铅扮曾召开通报会,在下沙村内部开展辟谣以获得内部的稳定。会议纪要称,福田区政法系统的领导介绍,经过调查,举报人打着 *** 的 旗号,实际上想拿走村集体股份公司与某地产商合作开发的一商业楼盘的商业经营权,做二房东,谋取利益。举报人所反映的黄某的所有事项都是虚假,没有证据 的,并称 *** 不会坐视不理。

报道称,2014年5月21日,随着福田警方对多名人员采取刑事手段展开调查,则揭开了新一轮网络举报背后的“利益链”。有当地村集体股份公司人员出资22万元用于运作这个“发帖举报”事宜。

尽管下沙村有这么多的黑历史,但作为福田最大的城中村,下沙的文化也是非常值得一提,尤其是下沙祭祖,千百年来依然一如往常,而今已经成为下沙特有的文化符号,成了深圳难得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民日报《千年走来的下沙祭祖》一文写到,每年春秋两季,在下沙村内的黄思铭公世祠和莲花山的黄默堂墓地,黄氏宗亲祭祖活动都会如期举行。春祭较为简单, 只拜祠堂,时间为每年清明前;秋祭是相对隆重的,既要拜墓,又要拜祠堂,时间为每年重阳节后的农历九月十五(拜墓)和九月十六(拜祠堂)。举行祠堂祭祖 时,在三跪九叩之后,还要加进初献、亚献和三献礼。

在下沙祭祖活动中,食盆菜的场面极为壮观,举世罕有。盆内盛有15种菜,包括煎蚝、鸡、鸭、猪肉、炸鱼、油豆腐、支竹、牙茹、鳝干、肉皮、云茸、冬茹、芹 菜、萝卜等。十几道菜一层层放入盆中,最上面一道菜往往是鸡鸭,寓意飞鸟归巢。众多食物分而烹饪,再汇聚一盆,最易吸收肴汁的萝卜、腐竹放在底层,味道隆 重的海鲜、肉类逐层叠上,味道相互渗透。

大盆菜宜在开宴之前要先放鞭炮。下沙的大盆菜宴在开宴前还要先舞龙、舞狮。下沙有自备的龙、狮和由村民自己组织的龙狮队。开宴前,龙和狮都在广场上四处游 动,迎接客人,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烘托欢乐的气氛。待客人到齐后,立即鞭炮齐鸣,锣鼓震响,龙狮起舞。广场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龙狮舞毕后, 便在祠堂前的广场上摆上桌凳、入席开宴。“文革”前,在开宴的同时,还要表演文艺节目,一般是请粤剧班子来演出粤剧。

1993年元宵节,中断了近三十年的"大盆菜"习俗,首先在下沙恢复了。以后在其它村也相继恢复,而且规模逐年扩大。如下沙村1995就办了550席,4000多人参加;2001年达到3500席,入席人数达到近4万人。

2002年2月23日(农历正月十二),下沙举办了“深圳市福田沙头下沙黄氏宗亲会元宵节民间艺术系列活动”。当晚在祠堂外广场举办的的大盆菜宴,原计划办 3800席,因来宾人数不断增加,最后增设到5319席,赴宴人数达到6万余人,分别来自美国、英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十多个国家和台、港、澳地区, 以及国内的许多省、市。这次大盆菜宴的举办席数、参加人数两项均载入了基尼斯记录,获得了“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黄氏宗亲都不远千里回到下沙,参加祭祀活动,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故土情谊。其中一位来自韩国的黄先生已经80岁了,仍坚持前来拜拜黄氏祖宗,他表示虽然自己生长在韩国,不会说汉语了,但依然铭记要讲孝道,不能忘祖。

‘伍’ 有谁知道深圳下沙村的历史,还有下沙黄氏的历史

深圳下沙村的历史

农村城市化以前,福田区下沙村是一个下辖东涌、大围、村仔、围仔、新村、东头村等6个自然村组合的小村落,共有耕地15000多亩,海上作业面积40000多亩,村民以黄姓为主,世世代代以种田、捕鱼、养蚝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如今的下沙,楼宇鳞次栉比,商铺星罗棋布,郁郁葱葱的大王椰矗立在大路两旁,笔直的下沙大道在区内延伸,豪华舒适的星级酒店喜迎八方来客,文化广场宽阔优美,规模宏大的体育场、游泳池和康乐文体中心及商业购物中心、保健医院等一应俱全。

随着城市化脚步的匆匆,下沙村所在的福田区沙头下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突飞猛进。难得的是,下沙在发展现代经济的同时,也不忘记文化建设,这里不仅有雄伟壮观的下沙牌坊、黄思铭公世祠、美丽的社区文化广场和文化体育中心,吸引着中外来宾,如今又多了一处弘扬传统文化、见证下沙历史和展现改革开放成果的场所——下沙博物馆,在博物馆揭幕之际,记者随下沙实业股份公司的工作人员进行了探访。

福田区下沙村是深圳市着名的乡村旅游景点之一,该村也因为每年一度的大盆菜宴而闻名海内外。今天,下沙村又迎来了一大盛事——下沙博物馆揭幕开馆了。

四大展厅展现岭南文化

“沙头、梅林两乡,山川灵淑之气,钟奇毓秀,蔚为巨族,故历代以来,巨室大家甲于他姓,儒流闻望,济济翔翔,其仁孝之意,着于古而流于今;礼让之风,作于前而兴于后,洵非他族所能及者。”这是摘自清干隆五十四年《重修族谱序》中的一段话,其中充满了对下沙的溢美之辞,也激发了记者参观下沙博物馆的热望。

从滨河路进入下沙社区,“下沙人民欢迎您”几个大字便道出了下沙人民热情好客的心声。走在下沙社区的道路上,林立的商铺,葱郁的树木,美丽的雕塑,朴素的居民,真有一种恍入桃源的感觉。

走进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金色的雕塑,刻画着渔民、稻穗、海燕等。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博物馆序厅的主题雕塑,寄寓了当今下沙人民对新时代繁荣盛世的倾情歌颂。

据介绍,下沙博物馆主要保存的是具有浓浓南粤风情和岭南风格的传统文化物品,主要包括古文物、雕塑、画幅、照片等。博物馆分为四大展厅,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下沙的文化。在博物馆里,记者看到,气势恢宏的骏马雕塑、古旧纯朴的民居模型、其乐融融的围吃大盆菜雕塑……无一不展现了这个村庄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第一展厅为“骏马堂堂出异方”,主要介绍了下沙的起源。该展厅主要展出了骏马雕塑、立村先祖黄峭山(俗称峭山公)、辛亥革命名将黄耀庭等下沙历史人物和名人的画像、雕塑、史书、介绍,以及下沙人使用过的部分文物。在这个展厅的一角还包括一个放映厅,采用了先进的投影设备,可以容纳近百人,主要放映介绍下沙过去和现在的专题片,届时游客可以在这里了解下沙村的今昔概貌。

第二展厅为“耕山耘海八百年”,主要展出下沙人过去使用的部分生产、生活用品,包括以前下沙村民居住的瓦房微缩模型和一些农具等。下沙的养蚝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而这里出产的蚝也因为鲜味独特而稀有,深受大家的喜爱。这个展厅有一组反映下沙人民养蚝情景的雕塑,它深深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据说1992年以前,下沙村民通过扬船和撑着滑板到靠近香港元朗和天水围的蚝田种蚝、收蚝。

第三展厅为“天下共享大盆菜”。下沙村的大盆菜宴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每年的元宵节和一些重要日子及喜庆活动,除了举办大盆菜宴席外,还会举办舞龙、舞狮及唱演传统戏,吃过“大盆菜”,盼望来年国泰民安,五谷丰登。据介绍,大盆菜是由蚝、鸭、猪肉、鳝鱼、鱿鱼、油豆腐、支竹、牙菇、鳝干、肉皮、云耳、冬菇、芹菜、萝卜等15种菜做成。展厅里还有一些展示大盆菜制作过程的特写镜头。这里还设有两个电脑触摸屏,可以方便人们进一步了解有关大盆菜的信息。2002年2月23日,下沙村举办了具有浓郁南粤风情民俗的“黄氏宗亲会”元宵节,以“大盆菜”3800桌,6万人共尝的规模获得了吉尼斯世界之最的纪录,轰动一时。吃大盆菜的位置就在下沙祖庙和黄思铭公世祠前,这是一座具有清式宗祠建筑风格的祠堂,也是深圳市区内最大的宗祠之一,位于博物馆旁边的文化广场内。

第四展厅为“繁荣强盛看今朝,富而思进向未来”,这个展厅以图片展为主,主要反映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92年下沙村演绎为下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后,实现了由农村向城市化的大转变,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的情景。

投资千万元,建起下沙博物馆,旨在弘扬传统文化和发展社区大文化

2002年,下沙实业股份公司做出一项惊人的决定,划出几千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建设一座博物馆大楼,设有博物馆,图书馆,老干部、党员、老人活动中心,治安监控中心和幼儿培育中心等多功能场所。

下沙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化气息的社区,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艰难和坎坷,目前下沙实业股份公司的办公大楼还是多年前的一栋老楼房。下沙村为何不先修办公楼,反而要斥巨资建起一座博物馆大楼呢?

下沙实业股份公司的一位负责人告诉我们,社区文化是一切工作的载体,办公室要改建、装修,但不急于一时,而博物馆的建设则是丝毫等不得的事儿,因为下沙的许多传统文化已逐渐消失了,包括养蚝、民间传统等等,现在的许多年轻人,包括下沙的部分本土村民都不太清楚下沙以前的那段历史了,因此要有一个载体,来保存下沙独特的民俗文化。

这位负责人还告诉记者,下沙实业股份公司建立博物馆,其宗旨一是为了发展社区大文化,通过博物馆的建设把下沙800多年的历史记载下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下沙的独特风俗民情,了解岭南文化;二是把博物馆建成一个教育基地,通过博物馆培养和教育下一代,让他们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同时激励他们发扬先人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继续奋进,为下沙的未来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正如下沙股份公司董事长黄英超为博物馆的题撰“谨以此,献给黄氏列祖列宗,献给下沙的过去,献给下沙的今天,献给下沙的未来。”

“骏马精神”推动下沙不断推陈出新

是什么动力推动下沙不断创新、不断进取呢?

在下沙流传着这样一段祖宗遗训:“骏马堂堂出异方,任从随处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则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念祖宗香;惟愿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这是一千多年前的先祖黄峭山所留下的。峭山黄公所处的年代,是“百善孝为先”的年代,“父母在,不远游”是当时的行为准则,而峭山黄公却大胆让儿子们各奔异乡,创家立业,这在当时要有怎样的胸怀和胆识啊!如今的下沙人民,峭山黄公的子孙们骨子里流淌的也是这种“敢为天下先”的“骏马”精神,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下沙人在给世人带来无数惊奇的同时,也创造了不少发展奇迹。

2004年,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下沙股份公司委托中国环境规划院编制了下沙生态社区建设规划,近期下沙建成了广东省首个生态示范社区,目前下沙生态社区工程的中期规划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将在社区外围建设人工湿地环保教育基地,营造完善的湿地生态系统。

城市化重要的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文化修养和文明素质要靠长期熏陶。下沙人今天意气风发,下沙人今天富而思进,下沙社区今天文明和谐,这得益于下沙长期以来对文化的倡导和坚守。下沙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吸引了很多投资者前来置业。目前,30多家企业、800多家工商户已落户下沙,下沙的旅游事业也蒸蒸日上,每天都要接待上百位中外游客,做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同步发展。博物馆内的一组反映过去下沙人生活场景的雕塑。
下沙村,地处深圳湾畔,与香港元朗隔海相望。目前集体土地面积约0 .35平方公里,本地村民440多户,1300多人、暂住人口约4万。分为八坊。有下沙牌坊、黄思铭公世祠、陈杨候庙、佛祖像等历史古迹,有村建博物馆及休闲公园。
这是一个有着800年历史的古村,现在她又是深圳城市中心区的旺地。红树林80%的面积都在下沙村范围内。南宋时期,黄墨堂迁居来此,成为下沙黄氏的先祖。后裔以捕鱼种田为生,为在这块土地更好地繁衍生息,世代相传,在此种植了红树林防御海潮。
如今,下沙已成深圳市集体股份经济发展的范例之地。辖区内大型企业林立,商贸活跃。也因其治安逐渐好转,管理趋于规范,成为宜居之地。
在规划中找生产力
祖上以渔业与耕种为生的下沙村,由于地处深圳湾畔,在早年远谈不上“中心”,甚至显得有点边缘。直到改革开放之后的上世纪80年代,下沙由于整个环境差强人意,在福田区当时的15个行政村中处于落后状态。
但在上世纪90年代初农村城市化之后,新改制的下沙股份公司开始蓄势发力。下沙实业股份公司董事黄礼昌回忆起这段历程时曾表示,下沙在近些年的发展得益于当年的超前意识。当时,下沙股份公司的一班领导提出“规划就是生产力”。
因为当时下沙要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规划无序。下沙股份公司一位老员工表示,那时的下沙村,市政无规划,民房建设乱,是有名的“走路难、用水难、用电难、排污涝难”的“四难村”。针对这样的局面,公司领导层痛下决心,出资300多万元聘请英国联利建筑公司对下沙社区进行总体规划设计。紧接着,旧村拆迁的硬仗也打响了。

溯源深圳下沙百家姓之“黄”姓
“骏马堂堂出异方,任从随处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则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念祖宗香,惟愿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

在深圳、在广东,在全国各地,许多黄姓后代在很小的时候都被教背这首诗———父兄们说,凭这首诗,就可以认出千百年前是一家的兄弟。

根在何处?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的根在何处?”……一个人,无论在什么地方,不管漂泊多远,这些都是他关心的,甚至是魂牵梦绕的。这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强化着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向心力、凝聚力。

一个姓氏的繁衍生息、一个家族的兴衰聚散,记载着先人们感人至深的创业历程,打着时代的烙印,折射出历史文化的鲜亮。这里有喜有忧,有经验总结,有血泪教训。这是活生生的历史,不带虚伪和矫饰,也没有任何功利色彩。

从本期开始,我们“溯源深圳百家姓”……努力探寻各姓氏、家族在深圳地区源远流长,探寻其由来、流动、迁徙、繁衍的社会生活风貌、成长变化轨迹,希望能为年轻的深圳人了解历史,爱乡爱国,感情交流,起到些许帮助。(雪松)

黄姓,是有史料记载的深圳百家诸姓中最古老的居民。

1670多年前,黄氏就从中原来到深圳。

以广九铁路为界,深圳的西部地区主要分布着广府人,东部则以客家人为主,而深圳黄氏先祖,也因此可以溯源两大分支———广府黄氏和客家黄氏。

古黄国后裔

黄姓主根在古黄国(今河南信阳地区潢川县),而黄姓起源有三支。

1、出自嬴姓。《姓纂》:“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为楚所灭,以国为氏”。

黄氏在三千年前周武王取得天下之时,曾被封于黄国也就是现在河南省潢川县之西的地方,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

2、出自金天氏之后。台骀是上古少昊金天氏的苗裔,后世尊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被晋灭。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

3、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少数民族。《新唐书》中有“邕管(在广西境内)蛮有黄姓。唐黄少卿、少高、少温是也。”其实,此支黄氏仍是黄国遗民的后裔。(虹)

堂号郡望

“宽和堂”:汉代黄霸为河南太守,为政宽和。宣帝时因事落狱。官民齐为呼冤,终平反。

“江夏堂”:后汉黄香,幼丧母,对父最孝,夏天把父亲的席子扇凉,冬天把被褥暖热:“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黄姓堂号还有“思敬”、“逸敦”、“敦睦”、“炽昌”等。“炽昌堂”以黄峭山公外八句诗末“炽昌”二字为名。

江夏郡:汉高祖置郡。东汉大臣黄香之族所在。

会稽郡:秦置郡。东汉黄昌之后。零陵郡:西汉置郡。三国黄盖之族所在。巴东郡:东汉置郡。东汉蜀将黄权之后。西郡:甘肃永昌一带,酒泉黄衍之后。

�默堂黄居士塔

这是南宋古墓,它建在深圳莲花山西北坡。据称所葬的就是下沙黄氏一世祖黄默堂。

现在,下沙村、上梅林村、宝安上合村香港新界米浦等村的黄姓后人,每年的重阳节都要来此扫墓祭祖。

默堂黄居士塔是深圳地区发现的惟一的南宋时期塔形古墓,就是在广东地区也较为罕见。2001年被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虹)

广府黄氏:参山衍派,椰树长春

●本报记者刘一平实习生孙海英

溯源晋代黄舒

深圳最早的广府黄氏,是着名的“南粤孝子”黄舒。331年东晋设立东官郡后,他的父亲黄教就来到东官郡宝安县的一个村子。

黄舒之“孝”千古留名(本版曾有详细介绍)。“乡曲争传黄孝子”,人们将他比作春秋孝子曾参,给他家门挂匾,书“参里”二字,黄宅旁一座无名山,也由此被称为“参里山”、“参山”,而村名也随之改为“参里”(今宝安沙井镇沙井中学一带)。

黄舒死后葬于“大田乡猪母岗”,就在现在的步涌村大田路旁。2001年,在一片茅草丛中,深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副研究员彭全民和当地村民发现“黄舒墓”,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步涌乡的江炳球先生对记者讲述了寻找“黄舒墓”的事:“彭先生1984年就在这儿寻找黄舒墓,可是没找到,一直念念不忘,我也记得听老辈人说,有一个这样的墓。后来发现它就在一片草丛里,不钻进去根本看不到,地点就距当年彭先生寻找的地方仅100多米。”

彭全民认为,当时南方文化盛行,黄舒将中原传统孝道从中原带到深圳,并一直影响至今,他是深圳地区汉越(南北)文化大融合的一个重要标志。

广府黄氏村落与黄舒

深圳广府黄氏的老村落不少,村里的家祠和族谱都提到黄舒———福田上沙黄氏、下沙黄氏、上梅林黄氏、南山北头村黄氏,还有宝安区的上合村黄氏等村民们都为之自豪。

上沙村的怀德黄公祠,灰瓦覆面,在祠门的两侧,嵌着大理石的祠联:“参山衍派,椰树长春”。相邻的下沙祠堂里,则可以看到“泽传参里,声讫程乡”的祠联。

南山区北头村的黄氏,自元朝起就在这里立村,至今还保留有清同治年间所编的族谱,其中记载宝安人黄舒“生八子,分居各处,绵绵瓞瓞”。

宝安上合村黄氏宗祠的第二进,有一个清代重修的“孝行流芳”的牌坊,据彭全民先生介绍,深圳地区共有4处纪念黄舒的牌坊,现在只有这一处仅存,牌坊正面上刻“奉旨旌裱”,两侧有对联:“西晋伦常南粤士,六年庐墓一生心”,背面对联“名开子舆当日里,孝传司马鰄朝人”。

显然,深圳西部黄姓村落与黄舒有密切关系。而彭全民先生告诉记者,还不能证实这些老村都是黄舒后裔。因为到目前为止,还缺乏确凿证据,“毕竟相隔了好几百年,族谱或传说还需要进一步的考证、研究。”

虽然相隔的数百年中,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迁还不得而知,不过,这种现象很好地说明了黄舒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几百年前是一家

在深圳福田区的版图上,上沙和下沙相邻而居,先祖是1100多年前唐末的黄峭山。此人曾任浙江、两广的军务,宋朝时先后被追封为侍正学士、刑部尚书、太子少保。黄巢之乱,客家先民进行第二次大迁徙之时,他迁入闽南邵武和平镇。吸取皇室子嗣争名夺利的教训,他命各房只留下长子,其他的子孙到外地创业,还留诗一首(见题头)作为日后黄氏后代相认的“密码”。

有趣的是,记者的朋友黄天颜小姐是“广西人在深圳”,还在三四岁的时候,父亲就让她背诵这首诗,她还记得父亲讲的“有21个儿子的老祖宗的故事”。

沙头上沙黄氏,立村已经900年左右,黄金堂为开基立业的一世祖。上沙村曾叫“椰树村”,村内怀德黄公祠所题的“椰树长春”,表达的是族人的良好愿望。

800多年前,黄峭山的后裔黄默堂在下沙建村,成为下沙的一世祖。

从名字上看,黄金堂与黄默堂像是“两兄弟”,可彭全民先生考证族谱发现,黄金堂的孙子竟比黄默堂还要大80多岁,如果黄金堂和黄默堂是兄弟,彼此间至少相差120岁,这显然不可能。他俩可能是“左兄右叔”(左兄,黄金堂尊称;右叔,黄默堂别号),是不同辈的亲戚。

福田村黄氏,来源于上沙黄氏。公元1192年,黄金堂的第四个儿子黄西孙,迁到松子岭的南沿定居,带领儿孙开荒造田,村名后来就定为“福田”。

上梅林黄氏,则是下沙黄默堂的后代,建有“梅庄黄公祠”。

孙中山战友黄耀庭

提起近代名人黄耀庭,下沙黄姓族人都会非常骄傲与尊敬。

黄耀庭原名黄恭喜。1900年加入兴中会,孙中山为他改名“耀庭”。孙中山发动三洲田起义,黄耀庭被任命为中路先锋官,以英勇善战闻名,起义失败后去了南洋。

辛亥革命成功后,黄耀庭回到家乡沙头下沙定居。孙中山请他出来做官,他以“做惯乞丐懒做官”拒绝了。当时南头县城的县太爷贪污腐化,还在光天化日之下侮辱妇女,黄耀庭非常气愤,请来广西武师将他狠揍一顿。县太爷怀恨在心,趁他生病时,指使人将他毒死,年仅50岁。

下沙村人非常看重黄耀庭,在村内的黄思铭公世祠里,张挂了他的画像。客家黄氏:坑梓故里300年

虽然没有广府黄氏在深圳地区那样悠久的历史,但是客家黄氏在迁入的300多年时间里,对深圳东部地区的开发,做出很大的贡献。

深圳地区客家黄氏比重最大的,主要是坑梓黄氏(“坑梓”就是黄氏族人对故里的称呼),坑梓镇现在有23个姓氏,而黄氏就占了总人口的80%。

有一种有待证实的说法是:黄朝轩的先祖,也是唐末的黄峭山———如果得到证实的话,深圳的客家黄氏和广府黄氏,就是同宗同源的兄弟。

一世祖黄朝轩:江边村行医

深圳学者刘丽川在坑梓共收集到8本客家黄氏族谱,她发现,各谱都尊黄朝轩为一世祖。据介绍,明末清初的黄朝轩是一名“走方郎中”,明朝末年,由嘉应州(今梅县)移居到惠州府白马碗窑,再移居到坪山江边村。

坑梓“城肚”(即秀山世居)的黄汉英先生讲:“听老人说,朝轩公是明朝官员,因不愿为清人做事,开始隐居。”有一种有待证实的说法是:黄朝轩的先祖,也是唐末的黄峭山。

二世祖黄居中:立足坑梓

精湛的医术,使黄朝轩很快积蓄了财富,后来他的次子黄立中留在江边村,长子黄居中一家5口则移居坑梓,从此发展为人丁兴旺、财大气粗的旺族,后裔至少在数万以上。

民间对黄氏在坑梓的大发展,有一个“异口同声”的传说:当时老坑梓的土地,属于原住户高姓人所有,当时因为刚复界,还无力翻修已经损坏的高姓祠堂,而黄居中要在此落籍,便与高姓人商量,由他出钱,高姓出地,盖两间祠堂,各自一间。因为高姓人得罪了风水先生,而黄姓人则很殷勤,风水先生就悄悄让黄姓人挑选看上去破旧却能旺才旺丁的祠堂,高姓人不明就里,选择了漂亮的那间,结果就有了今天的局面。

不过,专家对此有另外的观点,刘丽川撰文认为,清初出现“康乾盛世”的大背景,推动了深圳地区客民的起步与兴旺。(刘一平孙海英)

客家围“涟漪”分布�

坑梓黄氏兴旺后,兴建的客家围达几十个,大都围绕河流“涟漪般而建”,二世祖黄居中在河中上游建洪围,他的儿子则在河的上游和中下游各建围堡,再建的围屋则如同扩散开去的涟漪,围绕祠堂分布。

其中的洪围、三世祖黄昂燕创建的新乔世居,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六世祖黄奇纬创建的龙田世居,则是省级文保单位。

彭全民介绍,客家黄氏崇尚文化,注重教育,有一座围堡,就有一所私塾,供族人子弟读书。如光绪年间的“光祖学堂”,就是黄氏在兴新学的潮流中,废除私塾后办起的新型学校,是“光祖中学”的前身。(一平)

�“百鸟归巢”大盆菜

每年元宵节,下沙黄姓有个宗亲性质的活动——吃“大盆菜”。

下沙黄老伯告诉记者,吃“大盆菜”源自宋代,明清时被称为“新安盆菜”,原来一个木盆,四条长凳,八人一桌。现在用不锈钢盆,盆里一层层放入十几种菜,最上面是鸡鸭,寓意“百鸟归巢”,企盼团圆。去年分3大场地烧制菜肴,1000人下厨,使用150口大铁锅煎、炸、煮、焖、炒,用料52000公斤,摆出3800张流水席,宴客6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