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津资料 » 天津跳锅庄舞有哪些
扩展阅读
在厦门磐基做运营怎么样 2025-05-20 12:33:25
福州哪里有跳高的地方 2025-05-20 12:24:20

天津跳锅庄舞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2-06-13 04:26:38

① 什么是锅庄舞 藏族锅庄舞的音乐及跳法

锅庄舞,又叫做“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与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居民喜欢跳锅庄舞。 锅庄舞的音乐 跳锅庄舞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到藏族聚居区旅游的时候,,伴着篝火,吃着烤羊,跳跳锅庄舞真的很有意思。

② 锅庄是什么

锅庄是一种锅么?锅庄是有许多大锅的村庄么?不是,它是一种舞蹈形式。

解释之一:

藏族民间歌舞。亦称“果卓”。通常分大小两类。藏语称大锅庄为“达尔尕底”、小锅庄为“达尔尕忍”。个别地方还有中锅庄,称“达尔尕则”。旧时,土司、头人每逢喜庆日子皆由官方组织专门歌舞队或召集所辖村民为其跳大锅庄。民间自办的活动多跳小锅庄。
歌舞时,男女众人手拉手围成一圈或两排对立,开始由一人领唱,然后齐唱,边唱边舞。舞蹈有弓腰、转身等动作。
大锅庄内容以歌颂性居多,常带有宗教色彩,少数反映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美好愿望和反抗精神。开始音调低沉,曲调复杂,装饰音多,速度很慢。每反复一次,装饰音随着减少,并自然地向上移调约半个音,速度随之加快,最后变得高亢热烈,只留下骨干音。
中、小锅庄大都赞美家乡、歌唱劳动、欢庆丰收、表现男女爱情等。小锅庄旋律优美,情绪欢快,速度亦前慢后快。各类锅庄旋律皆为七声音价,常用羽调式和角调式。昌都锅庄民间以“雄鹰展翅”描摹其动作豪迈、雄健。慢板时,膝部的屈伸和手的自然悠摆贯穿始终。舞姿控制性较强。快板时,多有快速的拧身踢踏及挥舞双袖等。无乐器伴奏。

解释之二:

锅庄舞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在迪庆地区,有的地方称锅庄为“卓”(即舞蹈),有的地方称“擦拉”(意即玩艺)。历史比较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之前。它是随着藏民族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变化的。因此,锅庄舞有了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酿酒等劳动歌舞,有颂扬英雄的歌舞,有表现藏族风俗习惯、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歌舞。
锅庄舞其实是一种欢乐舞,所以凡遇喜庆佳节,人们就不分老幼地欢跳。如迁居新房,结婚办喜事,春节、端阳节,男女老幼都要跳个通宵。
锅庄舞有“擦尼”(古旧锅庄)和“擦司”(新锅庄)之分。擦尼相传在吐蕃祖孙三法王时就已流传于迪庆,反映了奴隶制社会和原始宗教形态,带有祭祀性质。宗教界和老年人大都喜爱擦尼。歌词内容和舞步形式等都比较古老,如《莲花生大师的诞生》、《建立桑耶寺》、《金壁辉煌的寺庙》、《银光闪耀的王宫》、《福气财运降此地》、《丰收呀丰收》等。跳这种舞时,只能唱专用歌词,不能改动,舞蹈一般都具有缓慢、稳健、古朴、庄重的特点。擦司的歌词内容、舞姿等都比较灵活,反映生产劳动,歌颂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经商贸易的歌词比较多,如《北方大草原》、《白瓷碗里聚三色》、《在金坝子的上方》等。擦司是青年人喜爱的歌舞,青年人通过擦司歌词中的比喻配对来表达相互爱慕的情意。如檀香树与孔雀鸟配对,松柏与鹦哥配对,杨柳树与布谷鸟、雪山与马鹿、森林与獐子,草原与花、鱼与水配对等。

锅庄舞(特别是擦尼)的歌词,有一套比较严谨巧妙的排比和比喻规律。唱词规律是唱天必唱日、月、星,唱人必唱帝、佛、智者,唱地方必唱北京、拉萨和家乡。这种固定格式在擦尼歌词中最为突出,擦司歌词亦采用这种固定格式,但可以灵活运用,即兴编唱,任意发挥。
锅庄舞有许多舞蹈名称,亦即曲牌和词牌,如半步舞、六步舞、八步舞、索例哆、猴子舞、牧羊曲等。在擦尼舞中,它既是舞蹈名称,又是曲牌和歌词的词牌。若领舞者唱起“孔雀舞”的曲调,舞伴们也只能跳“孔雀舞”的舞蹈,唱“孔雀舞”的传统歌词。
锅庄舞的舞步分为“郭卓”(走舞)和“枯卓”(转舞)两大类。“郭卓”的步伐是单相的朝左方起步,左右两脚共举七步为一节,这样轮回起动,由慢转快,步数不变,舞步较简单,参跳人易学,故人数甚众。枯卓的舞姿多样,种类较多。常跳的有二步半舞、六步舞、八步舞、六步舞加拍、八步舞加拍、猴子舞等。
年轻人喜爱擦司,舞时一般男女分列,左手搭肩,成圆圈。人数不限,顺时针舞动。上身前俯,颤膝幅度较大,踏跺动作较多,脚跟击地或击靴。男子两胯向左右晃动,手只随身摆动,女舞者左臂扶腰或拉手,右臂动作前后摆动。有顺圈走步、压脚跟、猴子对脚、三步一翻身、三踢一勾掖、孔雀吃水、山兔蹦跳等十多套动作。
锅庄边舞边唱,多为问答对唱比赛。在传统式的对歌比赛中,谁掌握的传统歌词系统全面,谁就能取胜。在即兴问答比赛时,谁想象丰富,思维敏锐,胜利就属于谁。
迪庆各地的锅庄舞因地域不同而又具特色。德钦奔子栏一带的锅庄舞曲调低沉典雅、浑厚豪迈、凝炼深沉,拖腔多而长,犹如巨浪起伏。舞姿舒展洒脱、豪放稳健,犹如雄鹰展翅。并且要求参加歌舞者的服饰整齐划一。中甸一带的锅庄舞曲调轻快活泼与豪放相济。跳舞时,参舞者皆弯腰搭肩,舞蹈始而平稳缓慢,临近结束时动作小巧迅速,变化较快,歌舞都都在欢乐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德钦一带的锅庄舞自始至终有严密的顺序,一般程序为:仪瓦(锅庄序歌)、央卓(招福锅庄)、思卓(迎宾锅庄)、堆卓(赞颂锅庄)、宗卓(相会锅庄)、主卓或彰章(辞别锅庄)、卦卓(挽留锅庄)、扎西巨(锅庄结尾歌)。其中除序歌和尾歌外。每个程序的锅庄都有数调或数十调曲子,但跳唱必须按程序来进行,跳完这首程序后再跳下一道程序。

③ 锅庄舞蹈的分类 锅庄可以自己编吗还是都是有固定套路的

分类的话看你怎么分了,一般按正常的区别,锅庄分为那曲锅庄,甘孜锅庄,阿坝锅庄,云南迪庆锅庄,藏羌锅庄,黑水锅庄,孔雀锅庄等等,其实都是按地名来分的,因为藏族按语系分有三类,一个是康巴语系,一个是安多语系,一个是拉萨语系,他们之间还是有很多区别的,所以每个地方的锅庄风格什么也不尽相同,我个人比较喜欢阿坝锅庄

④ 青年锅庄舞的介绍

青年锅庄舞,是羌族未婚男女的习俗。锅庄”舞的队形基本呈圆圈状,但有封口与不封口之分;男女分段站位和间隔站位的区别。舞队所采用的形式和名称,多根据为舞蹈伴唱的歌曲内容而定。羌族舞蹈基本由舞者自己边唱边跳,少有乐器伴奏。速度和节奏取决于歌词内容和舞者的情绪。因此,在青年们所跳的各种“锅庄”中,还分别有歌颂美好生活的抒情锅庄,有夹带游戏的趣味性锅庄和以诙谐幽默、情调浓郁,表达男女间爱情等不同形式的锅庄。

⑤ 锅庄舞初学教程内容是什么

锅庄舞初学教程内容是教基本舞步,锅庄舞的舞步分为“郭卓”(走舞)和“枯卓”(转舞)两大类。

“郭卓”的步伐是单相的朝左起步,左右两脚共举七步为一节,回起动,由慢转快,步数不变,舞步比较简单,参跳人易学,故人数甚众。

“枯卓”的舞姿多样,种类较多,常跳的有二步半舞、六步舞、八步舞、六步舞加拍、八步舞加拍、猴子舞等。锅庄舞甩开双臂侧身拧腰大搓步跳起,挥动双袖载歌载舞。

奔跑跳跃变化动作,其中尤以男性动作幅度较大,伸展双臂有如雄鹰盘旋飞翔,女性动作幅度较小,点步转圈有如凤凰摇翅飞舞,具有体育运动的健美、明快、活泼等特点。

锅庄舞的历史

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锅庄舞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分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等几种,规模和功能各有不同。

它是随着藏民族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变化的,因此,锅庄舞有了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酿酒等劳动歌舞,有颂扬英雄的歌舞,有表现藏族风俗习惯、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歌舞。

⑥ 什么是锅庄舞了

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锅庄舞是藏族民间文化的精粹,是藏族人民的活动产品。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

⑦ 青年锅庄舞的分类

从地域特点来看,昌都锅庄可分为农区锅庄(包括城镇)、牧区锅庄、寺庙锅庄三大类。 层次及表演形式和农区锅庄大体相同,但动作差异很大,多在胸前晃手跳跃,前顿步接左、右翻身,顺手顺脚(同边手足)的舞是牧区锅庄的一大特点锅庄的动作大体可分两类,一类节奏缓慢,舞姿舒展、优美;另一类节奏急促,舞姿热烈、奔放。动作多模拟动物形态,如“猛虎下山”、“雄鹰盘旋”、“孔雀开屏”、“野兽戏耍”,注重姿态的情绪变化和表现,这正是藏族人民悍气质在舞蹈中的体现。动作大体可分两类,一类节奏缓慢,舞姿舒展优美;另一类节奏急促,舞蹈热烈奔放。昌都锅庄的动作多有模拟动物形态的,如“猛虎下山”、“雄鹰盘旋”、“孔雀开屏”、“野兽戏耍”等,其表演注重姿态的情绪变化和表现。昌都锅庄的节奏在表演中前后有三次变化,序舞时只要舞蹈者站好自己的位置,脚步缓慢地交替迈步即可,步伐很轻,力度也不强;序舞过后逐渐进入慢板舞蹈,最后进入最能体现卓舞粗犷奔放特征的快板舞蹈阶段,这时,舞蹈者的情绪达到高潮,场面极为热烈。
寺庙锅庄多为寺庙念冬经或迎宾时跳。

⑧ 民间舞蹈的相关舞蹈

中国不同的生态环境、不同的 历史和文化背景,使我国众多的民族发展成为今日具有各自语言、习俗、文化、宗教信仰等独具特色的人文状况与景观。下面对各种舞蹈的介绍会使您从中领略我国各民族文化艺术的迷人风采。 广泛流传在中国各地的《狮舞》,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舞狮含有祝福吉祥如意、兴旺发达的意愿。远在2,000多年前,汉朝通西域后,月氏(今克什米尔及阿富汗一带)、安息(今伊朗)等国,曾派遣使者向汉王朝献狮子等兽,汉代开始出现了石刻狮子等雕塑,同时也逐渐有了人模拟狮形的表演。
公元3世纪初的曹魏时代,已确有《狮舞》表演了。及至南北朝时代的北魏王朝,佛教盛行,在释迦牟尼诞生的日子,要抬着佛像游行,就有“辟邪狮子导引于前”。这个在闹市前开路的“狮子”,当然是人装扮的。萧梁时代,《狮舞》已成为皇帝祝寿的庞大表演队伍中的一个节目。由“老胡”率领,有扮狮、凤凰的演员,还有擅长“胡舞”的舞者等等。至隋代,《狮舞》已登上了戏场。
到了唐代,随着舞蹈艺术的高度发展,《狮舞》不但在民间、军中流传,且正式列入宫廷燕乐乐部,《立部伎》中的《太平乐》,是由舞者扮成五只不同颜色的狮子,立中、东、南、西、北五方而舞。白居易《西凉伎》诗描写的狮子舞,与今日之《狮舞》的表演情况几乎完全一样。
今日广泛流传在中华大地及海外华人聚居区的《狮舞》,仍然是为祈福纳祥、祝愿生活幸福而舞。1999年,为庆祝建国50周年,天安门前《东方醒狮》方阵,以其磅礴的气势,充分显示了中华儿女昂扬进取的民族精神,是古老狮舞在新时代的发展。 中华民族对具有豪迈气势和号召力的鼓舞,情有独钟。早在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击鼓撞钟“奏舞”的记载。后有汉画像石中的《建鼓舞》、南北朝石窟艺术中的《花鼓伎乐》、唐代敦煌壁画中众多的《腰鼓舞》画面,以及宋、明各代关于鼓舞的记载等等。至今中国各地均有不同风格的鼓舞流传,主要是气势磅礴的鼓舞,也有小巧俏丽、边唱边舞的小型鼓舞。
鼓的形制也极丰富,既有安放在座架上的大鼓,舞者围着大鼓,边击边舞,鼓声隆隆,如雷贯耳;也有背在身上腰间、形如冬瓜的小鼓;雄壮豪迈者,如陕西《安塞腰鼓》,击舞起来,气吞山河;山西《花鼓》颇负盛名,花样繁多,有高鼓、低鼓、多鼓之分。
安徽《凤阳花鼓》流传极广,由男女二人表演,女背花鼓,形如冬瓜,男执小锣,边唱边舞。歌词多唱述流浪漂泊生活之苦。随着流浪各地的灾民以唱舞《凤阳花鼓》求生,《凤阳花鼓》渐流传全国各地,并与当地民间歌舞相结合,成为风格各异的《凤阳花鼓》。
《太平鼓舞》鼓形如扇,击时哗哗作响。其形制与两千年前汉魏流传的《扇舞》相似。由最初宗教祭祀性质发展为民众自娱舞蹈,以至表演项目。北京《太平鼓舞》在清代民间流行一时。兰州《太平鼓》别树一帜,桶形鼓身长1米,以牛皮制的鼓鞭抽打,鼓声隆隆,声震数里。击鼓动作幅度大,力度强,有跳、跃、腾、闪、骑等舞蹈技巧。磅礴气势,充分体现了黄土高原人民的英雄气概。
中华民族的鼓舞除汉族众多的鼓舞 外,少数民族的鼓舞有藏族《执巴鼓舞》、维吾尔族《手鼓舞》,及苗族、彝、壮、瑶等族的《铜钹舞》,瓦族的《木鼓舞》等,均历史悠久,传承至今。 除文中提及的数种外,还有不少甚具特色的鼓舞。
山西洪洞等地的《威风锣鼓》相传源于尧舜时代,流传至今;表演者少则30人,多可达400人;庞大的锣鼓队伍摆出方阵、圆阵、梅花阵等阵势,锣鼓钹铙齐鸣,震天撼地。开封《大鼓舞》也是气势轩昂。流行于福建、台湾等地的《大鼓凉伞》,相传源于明代戚继光抗击倭寇得胜,民众欢庆起舞;男女合舞,舞姿轻盈活泼,还有一对老夫妇穿插打诨;富于战阵祝捷的热烈气氛。 在中国第3届艺术节开幕式上,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舞蹈表演行列中,有一队保山彝族青年,飞舞大钹,边击边舞。舞姿雄健豪放, 钹声震天撼地。
钹是声音响亮的乐器,也是金光闪烁的舞具。击钹起舞,从古代传承至今,从中原传播到少数民族地区。边击边舞、飞钹出手是其特技,既是民间节日的表演技艺,也是佛教、道教及巫祭等宗教活动中的舞蹈品类。中国古代久有手执各种乐器起舞的传统。甲骨文中已有“奏舞”的踪迹。古文物中保存了完好的《钹舞》形象:霍熙亮先生在安西榆林4窟,摹绘了一组元代乐舞壁画,其中一幅可称为古代《钹舞》图。一半裸供养伎乐,头戴宝冠,长长飘带轻绕肩臂,开胯而立,张臂,斜倾身。左上方两个附飘带圆钹,似正从手中抛出,悬在空中,舞者动态在欲接未接之间。这分明是个抛钹出手、边击边舞的姿势。
另一幅清代《耍钹图》题记:“此中国耍钹之图也,其人多戏班中扮一道姑,殿中焚香已毕,演习手耍钹,能在手指飞转并能双手耍四个也。”画面绘一小脚妇女,双手各执带,带两头均系二钹,钹飞空中,跳跃起舞。从题记看,耍舞铜钹与宗教活动有关。耍舞铜钹者多为戏班的专业艺人。至今天津流传含《钹舞》表演的《法鼓舞》,仍与宗教活动有关。那气势磅礴的击钹舞蹈,昂扬挺拔,气势雄浑。广东佛山一带流行的《飞钹舞》,钹小精巧,系钹带较长。钹飞出,复收回。上下左右翻飞旋转,令人眼花缭乱,它是舞蹈与杂技的巧妙结合。 西汉建立,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局面,汉高祖刘邦为了安定国家,恢复生产,于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下令天下建立灵星祠,祭祀农神后稷。据《后汉书·祭祀志·下》载:“舞者用童男十六人。舞者象教田,初为芟除,次耕种、芸耨、驱爵(雀)及获刈、舂簸之形,象其功也。”这个舞蹈将锄地、耕田、播种、除杂草、松土以及晒场、驱赶麻雀、收割、舂米、簸扬等农业劳作动作,都编入舞蹈中,含有歌颂农耕劳动、祈祝丰收的意愿。
明代乐律学家、艺术理论家朱载堉根据史料,编制了许多拟古舞谱,载《乐律全书》中,其中就有《灵星小舞谱》,并作有《灵星舞赋》,对此舞的主题思想、意义及队阵、乐器、舞容及表演过程记述颇详。同时还绘有《灵星祠雅乐天下太平字舞缀兆图》,以十六人摆字,设计精确,队形变化路线明晰,可称古代舞谱中的“场记图”。
朱载堉创造性地在十六个男童作农业劳作舞外,加上这祭祠灵星祠的雅乐舞蹈── “天下太平”字舞。古今同理,要想天下太平,只有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人民丰衣足食,天下才得太平呵。 每年举行一次的长洲太平清醮较为香港人所熟悉,当中的重头戏“会景巡游”,即由小孩表演飘色,扮演古代人物巡游。所谓飘色,是一种以支架巧妙地撑着演员,其上站着装扮成各种角色的童男童女的巡游演出形式,这种带有酬神意味的巡游均盛行于全国各地。
飘色、抬阁(又名背棍、铁棍)的源头── 乘肩小女舞队,是南宋临安街头很有特色的一种舞队。特征是少女乘在成人肩头作舞。据《武林旧事·元夕》记载:“都城自旧岁冬孟驾回,则已有乘肩小女、鼓吹舞绾者数十队……自此以后,每夕皆然。”《梦粱录·伎乐》说:“街市有乐人三五为队,擎一二女童舞旋。”由于舞者是乘在别人肩头,被举在空中作舞,舞姿主要依靠嫋娜腰肢和柔软手臂来表现。宋人吴文英的《玉楼春》词,对这种舞队的表演情貌和舞者的服饰、心态,有十分生动的描述:
“茸茸狸帽遮眉额,金蝉罗翦胡衫窄,乘肩争看小腰身,倦态强随闻鼓笛。
问称家住城东陌,欲买千金应不惜,归来困顿滞春眠,犹梦婆娑斜趁拍。”
从服饰特点和伴奏乐器看来,此舞似由西北传入中原,故带有某些“胡”风。舞者在笛和鼓伴奏下,以婆娑的优美舞姿,在高居于人群之上的更大空中表演,十分诱人。至今在安徽《花鼓灯》的“大场”(集体舞)中还有“兰花”女站在小伙子肩上作舞的场景;“抬阁”、“飘色”也保留了类似的表演形式,与乘肩舞队有一定的承继关系。 古人称以足踏地为节、边歌边舞的群众自娱性歌舞为“踏歌”。《踏歌》多在民间节日,如元宵、中秋之夜起舞。人们成群结队,手袖相联,即兴编词,传唱踏舞。
汉代已有正月十五“相与联臂,踏地为节”的歌舞活动。唐代《踏歌》广泛盛行于民间、宫廷。唐诗中有许多《踏歌词》,描绘《踏歌》盛况,人们盛装打扮,群聚踏歌,三天三夜歌舞不停。宋以后,文人常将一些少数民族民间歌舞称作《踏歌》,因其舞蹈与《踏歌》一样都具有群众性、自娱性、手牵着手、以足踏地、载歌载舞等特点。
实际上,以足踏地为节,人们围着圈、手牵着手、载歌载舞的舞蹈形式,古已有之。距今5,000年前的舞蹈纹陶盆,十分生动、准确地描绘了这类民间舞形式。传说中尧时的“击壤”,应是这种舞蹈形式的最早记载。
由于这种舞蹈便于人们面对面交流感情,有强大的凝聚力,至今,世界各地许多民族均保存了与此相类似的舞蹈形式。 特让勒阿其热
流传于甘肃临夏附近的积石山县大河家乡的保安族民间舞蹈。一般在婚礼上由众人跳,以向新郎新娘表示祝贺。
保安族婚礼别具一格,一般选择在主麻日(回历的礼拜日)举行。婚礼时村上的歌把式高唱“宴席曲”以示祝贺,接着新郎新娘对唱,随后大家都唱起来,并围着火堆跳起“特让勒阿其热”。这种舞蹈节奏鲜明、豪放,动作简单、明快,舞者上身松弛,双臂自然摆动,双膝曲伸自如,富有弹性,显示出轻盈优美的风格。此舞常以对舞或群舞的形式表达人们对新婚夫妇的祝福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哈利
东乡族民间舞蹈。东乡族因居住在甘肃临夏的东乡而得名。这里每逢结婚娶亲热闹非凡,新媳妇接进夫家,亲友们都要前去唱“哈利”(恭贺新禧之意),以示祝贺。
“哈利”是东乡族特有的一种歌舞形式。婚礼宴席中一人领唱哈利,众人合之,边唱边舞,即按着音乐节拍整齐地击掌或拍手臂,双腿弯曲下蹲,左右移动舞步,有时也随着呼声做前进后退或旋转动作。舞蹈动作简练、欢乐而风趣。“哈利”往往把婚礼推向高潮,是东乡人民传统的民俗活动。
宴席曲舞
回族民间舞蹈。居住在甘肃、青海一带的回族人民经常在婚礼宴席上或喜庆日子里表演一种歌舞结合、动作别致、风格独特的民间舞蹈,故名宴席曲舞。
宴席曲反映的内容颇为广泛,有传统题材,也有现代题材;有揭露黑暗的,也有歌颂光明的;有谆谆教诲的警句,也有恭喜祝福的良言……宴席曲舞也相应地反映了这些内容。此舞多为男子双人对舞,即使有男女对舞,也是男扮女装(尤其是青海省内)。各地区宴席曲舞风格各异:甘肃省的多是载歌载舞的男子对舞,武术味道比较浓,舞蹈动作粗犷、剽悍;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的舞蹈动作细腻、秀美;青海省民和县的舞蹈动作潇洒大方,多用手腕划成蝴蝶状起舞,舞者不歌,歌者不舞;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则以女子碰击手镯独具特色。
此舞由二胡、竹笛、打击乐伴奏。常用的宴席曲有“青溜溜儿青”、“哭五更宴席曲”、“拉圈圈跳宴席曲”,“八大光棍宴席曲”等。
拉骆驼
撒拉族民间舞蹈。撒拉族的民间舞蹈动作灵敏,富于表现力,具有中亚细亚地区舞蹈特有的风格,如“拉骆驼”、“打猎舞”、“阿里玛”、“乙秀日麻秀日”、“连加舞”、“扬麦舞”、“打墙舞”等。
传统舞蹈“拉骆驼”是一种叙事性舞蹈。传说撒拉族先民迁居此地是拉着骆驼跋山涉水而来的,为让后代记住本族迁徙史而产生了此舞,流传至今。舞蹈由四人表演,两人反披皮袄以饰骆驼,一人头缠“多斯达尔”(头巾),身着长袍,手牵骆驼,扮撒拉人祖先——尕勒莽,另一人扮本地人(蒙古人)。舞蹈开始,蒙古人问:“你从哪里来?”尕勒莽答:“我从撒马尔罕来!”以歌舞形式边问边唱边舞,生动地表现出祖先迁徙的艰苦历程和途中见闻。舞蹈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种舞蹈常在喜庆日子里表演,为节日助兴,深受本族群众欢迎。
巴郎鼓舞
土族民间舞蹈。在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康多乡,每年从正月初八开始,夜幕降临时,当地的土族群众喜欢手提盏盏纸糊的红灯笼,由各村寨汇集到广场上,围绕着熊熊篝火,跳起欢快的巴郎鼓(是土族特有的一种短把鼓)舞,以庆人寿年丰。
舞者右手持鼓,左手提灯,在戛尔巴 (领舞者)带领下,摇鼓摆灯,边歌边舞。众人先围篝火按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各绕三圈,舞蹈动作或平缓优美,或幅度很大,有持鼓跳跃、旋转等技巧。舞罢,随口哨声的指挥,节奏渐缓,舞步渐慢,队形变为男女二排,舞者原地扭动,鼓与灯则轻响轻摆。接着男女对唱,其歌词是问答太阳星辰一类之词。歌罢,舞者又摇鼓摆灯围篝火旋转起舞。歌舞如此反复,直至深夜。巴郎鼓舞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参加。黑夜里盏盏红灯犹如闪闪红星,围绕着明亮的篝火,忽聚忽散,变幻莫测,十分美妙,深受群众喜爱。
安昭
土族民间舞蹈。土族是一个擅长歌舞、有悠久文学艺术传统的民族。土族虽然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但靠口传心授流传下来的民间文学、民歌、民间舞蹈等形式繁多,内容丰富,寓意隽永,脍炙人口,至今仍是土族人民珍贵的精神财富。
安昭是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土族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的一种欢乐、喜庆、吉祥的舞蹈。安昭的唱词内容基本上分春节和婚庆两种,春节时跳的安昭,唱辞旧迎新、盼望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祝愿全村老少平安等内容;婚庆时跳的安昭,则表达祝愿新婚夫妇永远幸福、互敬互爱、白头到老等意思。
安昭的舞姿优美细腻,风格独特。女性动作较优雅、秀气、温柔,男性动作则粗犷、开朗、大方。整体而言,安昭的舞蹈动作表现了土族人民高昂的热情、奔放的民族个性及向往幸福的美好愿望。
护法
裕固族民间舞蹈。裕固族信奉喇嘛教,其宗教舞蹈比较盛行。流行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地区的护法,即是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之一。
护法与藏族的“跳神”、蒙古族的“跳鬼”一样,都属于寺庙中祭祀神鬼的舞蹈仪式。在旧历的正月十五、六月初六,寺院里都要跳护法。出场人数大约20多人,头戴面具(牛、马、鹿、乌鸦、鹰、喜鹊、骷髅等12种神面),手持法器,不同的动作有不同的特点,如牛、马的动作稳健、庄严,鹿、鹰的动作激烈。这种舞中有很难的技巧动作,如表演骷髅,动作灵巧,跳跃较多。
卓(锅庄)
藏族民间舞蹈。卓即锅庄,因源于古代先民在篝火旁围锅起舞,故称锅庄。它是藏族人民最喜爱的歌舞形式之一,带自娱性,常在民间节日或农闲休息时跳,在藏区广为流行。
四川马尔康地区的锅庄最为典型,共有300余种,大、小两类。
大锅庄多为歌颂性的,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也有少部分反映的是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和美好愿望以及反抗精神;小锅庄的内容大多生动活泼,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真实感情,如描写真挚的爱情,赞颂家乡的自然景物,歌唱劳动,欢庆丰收等。
在表演程式上,锅庄舞都由舞手领头。舞手手持马铃,率领群众,顺圈而舞。
大锅庄的前部分是男女全部手拉手一起做动作,当队形走成大圆圈时,所有的人都放开手单独舞,并加手的动作。大锅庄的动作刚健有力、粗犷豪放。由于动作和音调较繁杂,在表演时变化多、难度大,不易为青年人所接受。所以,老年人会跳这类锅庄的居多。
小锅庄从头到尾都是男女分成两队各做动作,呈对称队形,集体绕圈。由于相互手拉着手,手上是没有动作的,脚上的动作小而且变化也不多。通常是一个主体动作的不断反复,当感到这个动作不新鲜时才另换一种基本动作来跳。因为小锅庄生活气息浓郁,动作活泼跳跃,异常别致,旋律优美动听,特别为青年人所喜爱。
跳锅庄舞时,男性动作富于弹性,灵活多变,极富冲击力,而女性的动作比较秀丽、温柔、端庄、稳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