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街,方言大部分念gai,古汉语也念gai,普通话为啥念jie
一年前归乡过年,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读音问题,虽然已外出多年,能听懂家乡话。但实际使用起来,语音语法就比较生疏。比如说上街这一项,我个人就念上jie,但是家乡话念作为当“gai”。因为是赣南地区,口音偏向于客家话,我以为是地方性特色,也就没有多在意。
在清朝之前,乃至于清中期之前,“街“字的发音一直都是”gai“,而当时的官方语言是北京话,也就是当代普通话的前身。清中期京城中的”街“的读音开始发生变化,大量的晋商入京经商,当时山西人对”街“字的读音介于”gai“和”jie“之间,念作”jiai“(这个音谁会读,解释下)。经过几十上百年的融合,街字的读音开始产生变化,读音从”gai“变为了”街“。与之相应的是。所有发音”gai“的字,都慢慢地向”jie“转变。
总而言之,方言是作为地方性文化传承的重要标志,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鉴于此,在推崇普通话的同时,务必保护方言性质的文化传承,毕竟中国人还是安土重迁,需要叶落归根的。
⑵ 上街的‘街’字,在很多省都读“该”
是这样的,中国大部分方言,基本都是古代汉语的分支。
举个例子,比如你家有100口人,因为工作需要分散到100个地方。他们在当地繁衍生息,50年后再聚首之时语言肯定会有改变,但有些发音会保留下来的。
中国历史5000年,战争或迁徙有无数次,民族的融合也有很多次,古代汉语言也随着迁徙和融合,有了不少改变。
粤语,客家语保留了相当的古代汉语的读音,其他地方方言肯定也带有当年的影子,有一些读音相同时很正常的。 比如山西(晋语系)说“下”,有些就读Ha(四声),和粤语的下发音也是相通的。
再举个例子,天津市区方言和郊区方言很大不同。原因是明朝时期有很多安徽人进入现在的天津市区定局生活,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耳熟能详的天津话。
总之这就是人口流动,民族融合造成的。
⑶ 天津老城厢除了鼓楼,其他地方是不是房子都拆了
天津的老城厢地方并不大,不单单从航片上看,就连最近版本的天津市地图上都清晰地表明那里已经是一片“空白”。
真正的大规模对老城厢的拆迁应该还要早于 03 年,不过之后,基本来讲,老城厢“平了”。装修过的“鼓楼”的东西两侧的南门内大街,最近我看到,也是被重新修整为快速路了,这样一来,恐怕老城厢的历史风貌也将被彻底毁掉。
如果说“鼓楼”是唯一的遗留文物,其实,在我们正统的天津人看来,这一所谓的保留似乎也已经没有什么太大意义了:周围别的已经都拆没了,孤零零的一个东西被夹在快速路当中,这分明是搞“破坏”。
如果从整个天津原有市区的范围来看,老的建筑现在保留较多的,在红桥区西于庄附近。不过也快了,因为我从一张桥梁(耳闸那儿的)效果图上看到,后方背景分明就是“高楼林立”(如果他不只是出于视觉效果要求的话)。再往别处就少了,也都被拆了个干干净净,不光是鼓楼。只不过别处的新楼房也都盖了起来,老城厢地区地价极高,“再生”起来不是那么容易。
也许你说的“黄土”不无道理——不知你看得是否是 Google Earth 的航片。我看过这个,的确有些光秃秃的。不过现在,这些撂荒地上一般都铺有草坪,为的就是防止被外地任何外国人耻笑了去。如果航片是最近几个月拍摄的,那想必就应该都是“绿色”的吧!
当然,总地来说,天津现在的建设也是非常好的,其规模也可谓空前之大。在这“大发展”时期,天津市自然获得了一个“响亮”的称号——“工地城市”,或者被人戏谑为“废墟城市”。估计到了 2008 年上半年,一切就会有了新的面貌,但是,老城厢是再也不会回来了。
⑷ 天津鼓楼商业街的基本概况
鼓楼商业街位于天津老城厢的中心,是一条以鼓楼为中心,集旅游、文化、购物、休闲于一体的大型商贸旅游步行街。如今的鼓楼商业街为T字型,东起城厢东路,西至城厢中路;北起城厢中路,南至城厢中路,呈大鹏展翅之雄姿。总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该街以青瓦房的明清建筑风格为主,主体2至4层,高低错落,犹如一首节奏跌宕起伏的乐章。
整个布局分为三部分:北街长300米,商铺面积达15000平方米,北方经营定位为古玩城和黄金阁艺术市场;东街长580米,经营面积达21000平方米,经营定位为精品购物街;南街长240米,建筑面积为13000平方米,是以天津传统民俗文化、商业及餐饮为主的东方不夜城。其景观风格为传统味、文化味、天津味、民俗味、现代味相互融合,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亲和力。整条街的人文景观表现在牌匾、楹联、店招、店幌、灯饰、霓虹灯、灯箱等的设计上。牌匾以横匾为主,其间点缀竖匾、异形匾、如扇面匾等。黑底金字红章和本色木绿字红章表现出古朴典雅、庄重大方的特点。楹联也多采用上述形式。字体有真、行、草、隶、汉简、魏碑等多种,有的还请名家题写,很少用印刷体字和黑体字。店招和店幌,分文字、形象、实物、象征四类。
该街先后被市政府列为“2001年天津市政府二十件实事之一”、“2001年天津市重点建设五大旅游基地之一”、被评为“津门世纪景”之一、“2003年天津市旅游观光线之一”。整条街集传统味、文化味、天津味、民俗味、现代味相互融合为一体,给人别具一格的古雅感受。
⑸ 街字的简写和彳亍的亍字一样吗
街字没有简化,亍字以前做过一段时间的街的简化字,后来因为不规范就取消了;
⑹ 老城厢历史风貌保护区规划动态是保留啥意思
老城厢历史风貌保护区规划动态是保留原有的建筑,有鼓楼周围的戏剧博物馆广东会馆、东门口的文庙、文庙附近的两道牌坊、天津少年宫等四处老建筑,其余老城厢的建筑都被新楼盘取代。保留发展村是村庄规划中的专有名词。一般将村庄划分为保留发展村、搬迁村和撤并村。而非规划保留村庄,政府原则上不予投入再建设发展,有的进行撤并,或搬迁农户。
老城厢景点
老城厢是天津旧城所在地,该地区以鼓楼及鼓楼商业街为中心,由东马路、西马路、南马路、北马路围合而成,总占地面积94公顷,约有居民2万户。老城厢作为天津的摇篮,蕴藏着浓郁的民俗民风和文化艺术精华,堪称天津城的活化石。
四合院是天津城厢的主要建筑。老城厢文化底蕴深厚,鼓楼、广东会馆、文庙、仓门口教堂等一批历史文化建筑,是当时老城厢的历史见证。老城厢现在保留了有价值的建筑和古迹,拆除了窄小的胡同和危旧的房屋。
⑺ 为什么天津老城厢里面的“××街”的路牌上的“街”字都简写成“亍”
兄弟,看看这段资料你就了解其中原委了。
1977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及各省、市、自治区一级报纸发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第一表收简化字248个,第二表收简化字605个。
12月21日《人民日报》开始试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第一表的简化字。次年3月2日教育部发出《关于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解释》说,原则上,“广大群众对汉字进行的简化,充分显示了群众的创造精神和丰富的智慧。从事汉字简化工作,就是要总结群众创造简化字的规律,应用群众简化汉字的方法,在广泛搜集群众中流行的简化字的基础上,对汉字进行整理和简化。”采用的主要是“各省、市、自治区和部队推荐的群众中流行的新简化字材料”、“群众来信中提供的新简化字材料”、“1972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向各省、市、自治区征集的新简化字材料”。简化的具体方法为:主要选用群众中流行的简化字;简化汉字形体的同时精简了汉字的数量;淘汰了一部分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使一部分汉字的偏旁和笔画结构变成了常用字;减少了一部分汉字的偏旁。
如,“龄”简为“令”, “帮”简为“邦”, “副”、“傅”、“腐”简为“付”,“街”简为“亍”,“停”简为“仃”,“舞”简为“午”, “部”简为“卩”;偏旁“豸”被“犭”合并,“廴”被“辶”合并。
1978年7月,《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停止试用这批简化字。公开解释是《草案》是“试用”,“试用并不等于正式推行”,“现在,《草案》已进入修订阶段,大规模的试用可以告一段落,所以在报刊上就停止试用了。” 1986年9月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从现在起停止使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并强调“对汉字的简化应持谨慎态度,使汉字形体在一个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以利于社会应用”。
批评者说,直观地看,这些简化字缺胳膊少腿难看至极。专家指出,“二简”方案放弃了原来取得成功的以“简化偏旁”和“可作简化偏旁的简化字”为简化的主要方式,而是缺乏规律地甚至是大量地简化字形;一些字只在个别行业或某个地区使用,普遍性不强。有的为简而简,是人为新造的,缺乏约定俗成基础,所以难以推行。而且方案拟订和公布过程十分仓促,事先既未召开文字改革委员会全体会议讨论,也未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不像“一简”方案那样慎重地事先广泛征求意见,专家反复讨论、征求意见并修订。
⑻ 街道一词怎么来的 为什么叫做街道
街道,是由街和道二字组合而成。街字,行字里加两个土,意思是宽阔的行人道路。当然主要出现在集镇。道字,首(人头)加走之旁,意思是人行走的路。
⑼ 我国最奇怪的一个字,3000多年都是一个读音,你读得对吗
“长安九城路,戚里五侯家。”这是名为《长安路》的古诗中的一句诗,描写了九城路繁华的场景。事实上,只要是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的道路两旁,随着时间的发展会自然而然的形成街市。而且更让人感到惊奇的是,中国古代虽然地域辽阔,方言众多。
古代的诗词创作尤为讲究押韵,“gai”字在整首诗词中就非常的和谐,读起来让人觉得朗朗上口。可是如果一旦盲目地将它改成“jie
”,那么味道就会大不一样,甚至说可以失去了某些意韵和神韵。但是古代中国北至东北,南至两广居然都用了同一个读音,就让人感觉到非常的惊诧。
于是有人就推测,在那些道路密集人口居住的地方形成了繁荣的街市之后,就有很多的人上街购买商品以及进行一系列的商业活动。这样一来,只能采用一个大家都认同并且普及度最高的读音,才能够解决语言交流上的困难和问题。于是“gai
”这个读音就由此流传开来。但是这也只是一种推测而已,这个读音如此统一的背后的秘密还没有被揭开。
⑽ 光绪十五年天津老照片:站在鼓楼俯拍市井,海河官船为什么挂帅旗呢
站在鼓楼俯拍天津市井。天津老城厢以鼓楼及鼓楼商业街为中心,由城墙合围而成,总占地面积约94公顷。
天津城墙附近的街区。由城墙合围起来的天津老城厢,有一个流传已久的说法:“北门富,东门贵,南门贫,西门贱。”北门附近是商业和漕运中心,富商多;东门附近多衙门和文教机构,士绅和官员多;南门附近三教九流、五行八作聚集,多贫民;西门附近多坟场和刑场,得个“贱”字也就难免了。
天津城墙南垣与墙子河。天津的城墙在1901年就全部拆除了,是唯一一个清朝还没灭亡就拆除城墙的重镇。原城墙墙基改筑马路,于是,老城厢改建成了东、西、南、北四条大马路。这事是八国联军干的。从此,天津就没有了老城厢,只有城里城外了。
天津遭遇水灾期间加固堤防。天津为“九河下梢”,河流众多,地势低洼,河道和堤坝得不到很好的治理,几乎年年发生水灾。1889年7月中下旬,天津大雨持续不断,各河河水漫溢,租界和老城厢均被淹没,水深处超过1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