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天津静海杨成庄w的姓氏有哪些
摘要 天津市的十大姓氏依次是:王、张、李、刘、杨、赵、陈、孙、高、马。
Ⅱ 静海有多少支刘姓分支祖籍都是哪里
刘姓好像只有一支了
祖籍大概在陕西附近,老祖宗应该还当过皇帝
其他的刘姓分支应该在几千年前就被那个当皇帝的老祖宗们 同化了
Ⅲ 天津市静海县蔡公庄镇四党口村 赵氏家族 我们祖先 赵四海 下面是 赵龙 赵虎 赵豹 赵麟 有和我们一样的吗
我们的祖先是:赵龙,赵虎,赵豹。但说是从山西大槐树过来的。当时一个到青州落户,另外二个到淄川落户,我们这支是老淄川的一支(现在是淄博市张店区)
Ⅳ 天津只称呼姓是什么关系
一般来说是朋友关系吧
一、姓氏中的“只”读:zhī。二、只姓在中国姓氏中属于比较偏僻的姓,但其也有一定的分布地区。现多居住在天津市静海县一带。三、“只”姓,可能是元代蒙古皇室的后裔。原伊克昭盟盟长奇忠义就是成吉思汗的第34代嫡孙,成吉思汗名字的全称是奇渥温·孛儿只斤·铁木真。奇忠义先生的蒙古名字是奇渥温·孛儿只斤·伊尔德尼博录特。蒙汉融合后,很多蒙古族人都乐意取单字姓叫汉姓。
“只”姓读(),它是在百家姓的习惯用姓里,排在第733位。是元代蒙古皇室的后裔,原伊克昭盟盟长奇忠义就是成吉思汗的第34代嫡孙,成吉思汗名字的全称是奇渥温·孛儿只氏·铁木真。奇忠义先生的蒙古名字是奇渥温·孛儿只氏·伊尔德尼博录特。蒙汉融合后,很多蒙古族人都乐意取单字姓叫汉姓。
Ⅳ 谁知道天津静海县王口镇岳氏宗族及族谱的相关情况
“盖闻,木有本,水有源,人为一脉所传,孰不欲笃其亲爱哉,乃代远族繁,播迁无定,即亲之爱之,而本源有不能尽悉者,良以家乘不修故也。吾祖以宋忠武王(岳飞)为始,自南渡后子孙流寓,后籍不一,遂蕃衍半天下。余世居获加,闻自明初由汤阴而洪桐,又由洪桐而始迁居焉,数百年来未知一本九族之宜,不惟不能笃其亲爱,抑且昧溯本源,言念及此,不觉默然神伤者矣。”
草草几言,表达了岳氏后族,对祖先的无限怀念,和对岳族“代远族繁,播迁无定”,“后籍不一”的无限感慨的心情,以及决心撰修岳氏族谱的迫切愿望。
《岳氏族谱》始撰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本馆现藏《岳氏族谱》,为公元一九八一年岁次辛酉建年节印制,十九世孙祥生,二十二世孙启俊等序修。分为统谱和族谱,四号宋体字,十六开本筒子页印订,约九十四万字。
该族谱以宋代忠武王(岳飞)为始祖,‘‘今之岳氏人称己称,皆称忠武王第几世孙,即以忠武王为首称,不得不列之于始矣,况播迁以后,又为以南渡之为宗,当以忠武王为第一世,五候为第二世,相续绵绵,百世不易。’’
《岳氏族谱》记载了岳氏家族宗亲世系分布,各世系先人死后墓葬地理位置及康熙二十五、四十九年、干隆三十年、嘉庆二十年、同治五年、光绪十三、三十三年历次修谱序,族谱小引,岳姓世系图引,家谱条例,修谱人名等,迄今为止历经十余次撰修。该谱现藏于辉县市档案馆。 族谱介绍
岳霆系岳飞第五个儿子, 字应时, 号君锡。岳氏阜阳世系,系岳飞第五子岳霆之后裔。霆公住黄梅,下传岳璠—(君见)—运—显孙—天—山—仁-原—辅君—忠—舜—文—玺。岳飞十五世孙岳玺,于明朝万历间任总兵,率师驻屯颍州府(今之阜阳)。因他酷爱颍州西湖 .近六年来,岳炜勋、岳镇、岳树立、岳炳侠、岳树森、岳家涛、岳华九、岳树理、岳其尉等宗亲分别走访了阜阳市城乡、西岳湖口、西岳老庄、岳辛庄、东岳湖口、东岳老庄、小岳庄、岳营、凤台县城、岳张集等地,以及山东菏泽、曹县一带岳氏宗长,根据耆老记忆及碑文灵牌,文物记载,以及前人遗留之片纸资料等,始查明玺祖后几代祖宗名讳或谱字,经过编审连同本系凤台岳张集等地后裔调查世系表,经研究方排定安徽阜阳岳氏家谱世系表。
凤台岳张集支系,在使用干隆皇帝钦赐32派字的同时,还自定派字“正学传千古,人文粹一家,承先多世泽,继贤广良才”20字,从22世至41世使用;阜阳支系自定派字“崇德敬祖,福禄寿康,文显皖颍,忠衍豫汤,恭俭传世,孝信永芳,景行维端,善心循良”32字,从30世至61世使用。两地自定派字与干隆皇帝钦赐32派字同时并用。
之秀丽风光,民情纯朴,解甲后遂购置田宅,定居西湖之滨,因之为家,其当时住处,即今阜阳城西之岳老庄、岳湖口,二地乃因岳姓而得名。岳玺之西迁,奠定了岳氏阜阳世系之形成,而岳玺就是岳氏安徽阜阳世系之始祖。 根据现存历史资料证明,岳玺公迁颍时,当年曾携有圣祖岳飞之画像、“忠武谥书”、家谱、行状、御札、家集诸件文物。岳玺公生三子,称大公、二公、三公。大公住阜阳西岳老庄、西岳湖口、岳新庄,有老祖坟一座;二公后裔迁城东岳湖口、岳老庄、岳寨、岳营,有老祖坟四座;三公后裔迁至安徽凤台县岳大塘沿、岳张集,有老祖坟一座。岳玺,岳霆后裔,武穆王十五世孙,明万历年间,立军功,授职总兵,镇守颍州。玺公子三:大公随居颍州,二公徙居东岳湖口,三公奉父母迁居凤台。十六世岳三公至凤,堪定今之岳张集镇后岗村西头筑楼居焉。门前有一池塘,故曰岳家大塘沿,地距淝水三湾,东滨长淮,南屏楚山,西接淮河平原,沃野千里,水源充足,宜于业农,适于生活,先祖辈上乘武穆之家风,下秉耕读勤俭为本,吾族得以繁衍昌盛。为追终慎远计,乃于村之西北端,即祖墓北面,建立岳氏祠堂,供奉列祖列宗之牌位,祠堂大门门楣正中悬有二龙镶边中嵌圣旨之匾额,庄严肃穆,并设有专管人员,四时奉祀。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巍峨祠宇,晚清年间毁于苗沛霖之乱军中。宗祠既毁,家谱失传,重修家谱,乃为族中共同系心之大事。1931年聚议为始迁祖修墓立碑,春秋祭祀。
Ⅵ 天津静海刘姓祖上是哪里来的
我家是从山西省洪洞县迁过来的,先时代居住在静海县王口镇和平村,开基始祖:刘杨侯。堂号:世德堂,山西省洪洞县搬倒井刘氏!
Ⅶ 中华姓氏
东姓 一、姓氏源流
东(Dōng 东)姓源出有四:
1、出自舜有七友东不訾之后为东氏。据《集韵》载,舜帝七友之一东不訾之后。七友为:雄陶、方回、续牙、伯阳、东不訾(一作东不识)、秦不虚、灵甫。《尸子》云:“舜士友有东不识,《广韵》作东不訾。”东不訾的后代,有的就用“东”作为自己的姓氏,遂成东姓。
2、出自风姓,太昊伏羲之后有改姓东氏。据《路史》载,伏羲氏之后东蒙氏之后人有居于东方者,以居地为氏,后改东氏。
3、汉复姓十三氏中有东宫、东郭、东门、东野、东田、东陵、东蒙、东莱、东邱、东乡、东里、东关、东闾等复姓,后有改东氏者。
东姓始祖:东不訾。据《通志·氏族略》上说,东氏是舜七友东不訾的后代,望出平原。而《姓氏考略》上说东氏是伏羲之后,望出平原。另《尸子》上记载:“伏羲之后,舜七友有东不訾。”由此看来,东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姓氏,推算起来,至今已有4000年的历史。望族居平原郡(今山东省平原县南)。东氏后人奉东不訾为东姓的始祖。
4、据《东野志》记载:复姓“东野”来源于商朝,始祖是周公旦,即周公。周公的第三个儿子叫渔,封地东鲁(即现在的山东)的东野(即现在的曲阜),渔有一子,就以东野为姓,叫东野田。当时,就在曲阜修建了较为宏伟的周公庙,由于渔非常想念自己的父亲,就经常登上周公庙前的一块巨石向都城凝望,这块石头就被称为“往父石”。春秋战国时期,在鲁国朝中的东野一姓的官员被奸臣所陷,500余门被灭,只有老大携家谱逃往东瀛,改姓为“东”,隐名改姓直至鲁国灭亡许多年,后代才携家谱迁往晋(现在的山西);因各种原因,后代又分散到各地;其中一支携《东野志》落户到河南寝丘(现在的河南省沈丘县),一直以“东”为姓,繁衍生息与此。
5.满族、蒙古族、藏族有东姓。
二、迁徙分布
东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相传伏羲氏为东方部族的首领,而他的部落的发展最为迅速,生产方式最先进,伏羲的部落在华夏发展史上有不可磨灭的伟绩,他的后代中就以东为姓,借以纪念他在东方部落的贡献。而在先帝舜时,他有七友,其中之一名为东不识(或东不訾),他的后代都用东为姓。
三、历史名人
东 郊:明朝官御史,巡按应天,行部过常州,会武宗南巡,时遇江彬纵其党,横行州郡。推官张曰韬上书于东郊,东郊命登己舟,在危急时救护了明武宗。
东良会:元朝巩昌人,个性耿直,事亲孝顺,教子爱国。任商州总兵时,遇红巾军作乱,他让长子携眷属前往华州居住,次子携眷属前往朝色居住,临行前对两个儿子说:“国家把土地交由我管理,义当死守。”红巾军攻城时,他指挥全城将士奋勇死守,直至战死。部属在他忠勇的感召下,个个奋不顾身,虽死伤众多但城未失守,保住了全城人民的生命财产,为州郡地方官员树立了榜样。
东明珠:女,出生于1945年3月,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主任医师,1964年毕业于九江医专医疗专业。现任江西省上饶县人民医院内科主任,中国微循环江西分会理事,特聘福建生物工程学会、福建研究所研究员,江西省八届人大代表,多次荣获“省三八红旗手”、“省巾帼建功标兵”、“省卫生模范工作者”、“白求恩式医生”、“优秀知识分子”、“优秀共产党”,先后受表彰50余次,先进事迹在《江西日报》、《江西党建》、《江西妇运》、《时代主人》、《上饶日报》、《神州之魂》刊登,她工作认真负责、医德高尚,技术精益求精、基础理论扎实,能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国内、外现状的发展趋势,能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开展新项目,解决本专业急危疑难杂症。1992年经考试公派赴日本研修心血管专业,回院后能开展新技术,1997年与上海医大基础研究部联合办医,在上饶地区创办第一家心脑管病监测治疗中心,在光量子磁化研究治疗民展中取得较好成就,在脑血管病诊治方面造诣颇深。1991年上上饶地区发生世界罕见的一甲胺2.4吨泄漏恶性事件(现场400余人中毒,当场死亡14人),并任现场抢求主持人,在世界医党支部上无载抢救方安析情况下,凭借娴熟的业务,丰富的临床经验,大胆、果断、创新地制定了现场抢救方案,使绝大部分危重病人转危为安,并撰写了“急性一甲胺中毒74例临床分析”及“东莨菪碱抢救一甲胺中毒致肺水肿30例分析”,获地区科技成果进步一等奖,成为制定《职业性急生一甲胺中毒诊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的主要参考文献。1992年—1996年与上海职化所工同研制《职业性急性一甲胺中毒诊断》国家标准,并经国国家技术临测局及卫生部监制发布,填补世界空白。近年来撰写医学论文20余篇在全国医学刊物上发表,并着述急诊内科抢救手册等三种着作。98年《急性一甲胺中毒74例临术分析获国家科技成果一等奖》、99年获《世界名医论坛》论文奖,99年获欧亚传统医学新进展暨世界名医成就颁奖大会优秀论文证书及金奖,99年1月撰写论文《制霉菌素鲜大蒜汗混合液保留灌肠治疗肠道白色念珠菌病78例临床分析》获泰国曼国会议金象奖,98年入中华巾帼大典、中华名医创新大典、中华特色名医大辞典、中国当代名医名药大典、中华百年大典。为当地最受患者欢迎的医生。
东兴明:男,1934年6月生,吉林省洮安市人。中共党员。1951年毕业黑龙江省白城卫校。原郑州卷烟厂职工医院院长。现任郑州仲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副主任医师。中华华佗医药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加拿大传统医学会国际医事顾问兼理事。英国世界传统医学会注册理事。世界中国药学会和传统医疗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世界科技咨询专家、香港中华中医学院研究员。研究出具有中医特色速效中草药剂24种,发现四个新的针刺穴位,并按自己的名字命名为“东乳穴”、“东明穴”、“东氏速效葛泽仙汤”等,已在国家级、省级出版社出版,以“中国传统脾胃病学”、“新编儿科急症”等为代表的医学专着5本。参加国际、全国、省级医学会组织的学术活动会共48次,精于针灸、疑难杂症的,在世界针灸杂志、外文版、中国针灸杂志、人民军医杂志,多省医学杂志及专着书籍上发表论文共45篇。被世界多国传统医学院、学会、研究会评为世界优秀论文8篇,获《世界名医家金奖》、《医学金象奖》、《新医新药国际华佗杯金奖》、《盾牌奖》等。全国性评为优秀论文两篇,省、市级六篇,获武汉军区科技大会一等奖;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被评为郑州市卫生系列先进工作者,东乳穴论文发表在世界针灸杂志外文版,并获世界传统医学优秀成果大奖。还荣列当代世界传统医学杰出人物称号,获英国世界传统医学会、优秀论文奖、《世界名医论坛优秀奖》、98香港国际中医药暨中西药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金杯奖、获香港中华中医学院《世界名医家金奖》。复方苦参液治疗外伤及慢性皮肤溃疡一文获世界医药中心,国际交流出版社优秀论文奖,针刺东氏阿是穴治疗肩周炎临床研究,被国际华佗学术思想研讨会录用。针刺东氏面瘫穴治疗面神经炎临床研究论文,被全国第三届中医药新技术、新成果、新经验学术交流大会录用,针刺放血东明穴治疗眼病(被美国跨世纪名人名作收入),针刺内关穴治疗急性荨麻疹两篇论文被选入《中国医药卫生学术库》。
东国福:1939年生,戏剧家。四川省宜宾市人。1961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分配四川省川剧院。长期从事戏曲编剧、戏曲研究兼搞艺术行政。历任艺术室副主任、编导室主任及院长办公室主任等职。早年试写小说和儿童文学,出版《补牛棚》和《红领巾车》。1982年参加全国儿童戏剧调演,所撰评论文章入选《中国戏剧年鉴》。1977年创作现代戏《骄杨颂》(合作)、1980年改编传统喜剧《牡丹缘》,皆由剧院首演。在戏曲史、戏曲理论与戏曲批语工作中,笔耕甚勤,着述颇丰,陆续出版《天府之花》、《川剧揽胜》、《周修正何舞台艺术》及《中国川剧》等专着,并收入《川剧词典》、《川剧志》、《成都市志·川剧志》及《振兴川剧十年》等书。《周企何舞台艺术》突破同类着作的传统模式,把表演艺术家舞台实践经验的总结,在一种新的格局中上升到探求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和艺术美学的高度,不乏发人深省的精辟论述,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人民日报》、《文艺报》及《戏曲艺术》曾先后评介,荣获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东庆臣:1941年9月生,吉林德惠人,吉林省镇赉县牧育局工会主席,畜牧师。通过“鼻疽病马幼驹培育健康马”试验研究获得成功,使一个乡占1/3的鼻疽疫区摘掉“界植疫区”的“帽子”,更新群群成为清净区;利用杂交改良优势,创建了站点结合人工改良体系;在一个乡范围内普及了马、牛、羊全面人工授精,改变了畜群面貌。建立王级防疫网,包干责任制,连续6年基本消灭猪瘟肺疫,猪丹毒和鸡血禽霍乱,消灭与控制了羊痘.炭疽、牛羊布病和口蹄、牛羊疥癣等主要传染病,保护了畜群健康;马传贫弱毒疫苗注射试验成功,为国家和吉林省制定了马传贫疫苗注射操作规程及应用,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商品猪直线育肥试验,获科技成果奖。
东知布 1943年7月生,藏族,甘肃玛曲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甘肃省玛曲县政拉乡兽防站站长,兽医师。他长期从事畜牧兽医工作,一直在海拔3500米的高原上工作,所辖区域连续35年没有发生重大病情,省、州领导和技术人员称此为疫病防治史上的奇迹。1993年他被甘肃省畜牧局、甘肃省防治牲畜“五号病”指挥部评为“防五”先进工作者,1995年获得国家振华科技扶贫服务奖,1996年获优秀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者光荣称号。1997、1998年两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平原郡: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设置,相当于今山东省西北部平原县一带。
2、堂号
友舜堂:古时东不识是舜的朋友。
玉林堂:明代东升,博学能文,教子有方,生4子,3人中了进士,人们称他“玉林凤群,科第世家”。
【东姓宗祠通用对联】
〖东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关中华胄;
明代玉林。
——佚名撰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元代巩昌人东良会,以总管守商州,红巾军起义时,命他两个儿子携家出逃,一个居华州,一个居朝邑。后来,两地的后代繁衍兴盛,成为关中大族。下联典指明代人东升,博学能文,为官多有惠政。四个儿子有三个中进士,人称“玉林凤群,科第世家。”
虞廷宾友;
汉室中郎。
——佚名撰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姓的始祖东不识,传说中的虞舜七友之一东不识(一作东不訾)。《战国策齐策四》:“尧有九佐,舜有七友(七个友人:雄陶、方回、续牙、伯阳、东不识、秦不虚、灵甫)。”下联典指汉代泾州人东富,官中郎将。
Ⅷ 天津静海刘姓
我家是从山西省洪洞县迁过来的,先时代居住在静海县王口镇和平村,开基始祖:刘杨侯。堂号:世德堂,山西省洪洞县搬倒井刘氏!也是属于大槐树下的(山西省洪洞县),我是王口镇的,我知道的字辈有:维、西(贵、桂)、恩、洪,我是恩字辈的。
Ⅸ 百家姓只姓的来源
只姓在我国姓氏中属于比较偏僻的姓,但其也有一定的分布地区。现多居住在天津市静海区一带。
商务印书馆的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只”(zhī)不是姓,而“只”(zhǐ)是姓。此处仅介绍只(zhǐ)姓。
只(zhǐ)氏族谱序:“木有本而后枝叶茂,水有源后流派长。物犹如此而况于人乎?”
注:只(zhǐ)氏家谱曾遗失,现家谱为后补。
家族辈份:鸿、光、世、仕、
廷、同、长、秉(炳)、
德、茂、升、堂。
后续家谱时排了以下辈分:庆、家、英、俊、
玉、树、国、春、忠、永、维、连、立、启、兴。
只(zhǐ)姓,可能是元代蒙古皇室的后裔。
原伊克昭盟盟长奇忠义就是成吉思汗的第34代嫡孙,成吉思汗名字的全称是奇渥温・孛儿只斤・铁木真。奇忠义先生的蒙古名字是奇渥温・孛儿只斤・伊尔德尼博录特。蒙汉融合后,很多蒙古族人都乐意取单字姓叫汉姓。
"只姓"只在四个地方有:
·天津静海县只官屯有"只姓",只音zhǐ。据县志上说,是明永乐年间从外面迁来的,并从村名予以证明。天津市里有一条只(zhǐ)家胡同。
百家姓
·河北省内丘县冯唐村。据《畿辅通志》所述,明朝中期有一"只姓"举人曾当过山东的县令。
·河北张家口市赤城县南部有几个村子"只姓"很多。
·山东省莱芜市和庄乡有个西车辐村,里面只姓很多。。河北沧州青县马厂镇下马厂有几户姓只的,可能是从静海那边搬来的。
.河北沧州青县清州镇李家镇也有不少姓只的,也是从静海搬来的。
。甘肃省庆阳市环县环城镇只家塬,有几户姓只的。
别的地方也许也有,限于个人能力,仅知道这些,希望各位前来补充。
Ⅹ 天津市静海县东双塘镇杨学士村 李姓是来自山西省洪洞县吗
李姓(阮姓、舒姓)
始祖为皋陶,为我国当代第一大姓,源于洪洞县甘亭镇士师(皋陶)村。据《元和姓纂》、《北史》、《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高阳氏颛顼帝生于若水,居于帝丘。其子大业,大业生子女华,女华生皋陶,皋陶乃洪洞县士师村人。帝尧时,皋陶任大理官。生子伯益,被赐为赢姓,为古代赢姓各族的祖先。伯益生恩成,其子孙历虞舜、夏朝、商朝,世代都担任大理官职,因此皋陶的后裔按照当时的社会习惯,以官为氏,以官名中的理字作为姓。商纣王时,理姓家族传到了理徵,理徵字德灵,因直言进谏被纣王处死。理徵的妻子陈国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到古伊国的旧址伊侯之墟,靠吃李子的果实充饥才得以活命,于是就改理姓为李姓。老子为利贞裔孙,正史中记载的第一个李姓人物是李耳。
另外皋陶有后裔封于阮国(今甘肃泾川县东南),阮国杏商末为周文王所灭,其后裔遂以阮为姓。
春秋时,江淮一带有舒、舒庸、舒蓼、舒龙、舒鲍等小国,相传都是皋陶的后裔,号称群舒。后来均被许、楚二国攻灭,其后裔遂以舒为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