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津资料 » 天津洪涝灾害是什么时候
扩展阅读
福州市轮胎市场在哪里 2025-05-17 13:58:26
深圳市委和市政府指什么 2025-05-17 13:58:26

天津洪涝灾害是什么时候

发布时间: 2022-06-20 02:27:30

A. 14世纪中国的大水灾是什么情况

中国1324年以来的近百年间,全国各地经常发生大水灾,山东、河北等地江河泛滥,庄稼漂损,河南开封、兰考、濮阳、广西顺德等地也大雨成灾,死伤无数。另外,云南、甘肃、江西、陕西、京城大都等地均有水灾,造成饥荒。肆虐的水魔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中国元朝(1206~1368年)建都大都,版图辽阔,水灾几乎每年都有记载,发生水灾的范围也相当广阔。如1324年(泰定元年)全国各地发生大水灾,四月,地处西南的云南中庆、昆明遭受水涝灾难;五月,甘肃陇西县大水灾,500余家丧生。江西吉安、浙江杭州、陕西延安、京城大都等地均有水灾,造成饥荒。六月至七月,山东、河北一带的水灾尤其严重;六月,山东20余县大雨水,其中菏泽、德州等十余县久雨成灾,农业受到很大损失;七月,河北等地有30余县连续阴雨达50多天,造成江河泛滥,庄稼漂损。另外河南开封、兰考、濮阳、广西顺德等地也都大雨成灾。1325年,全国各地继续大水灾,该年正月开始,广西肇庆、高要、大都宝坻县(今天津宝坻)、巩昌路(今甘肃陇西)、雄州(今河北雄县)、棣州(今山东惠民县)等地开始闹水灾;二月,甘州(今甘肃张掖)水灾,人畜漂没;三月,咸平府(今吉林开原县)河水决堤泛滥;五月,浙西诸郡大雨水,大都路檀州(今北京密云县)大雨水,平地水深一丈五尺,汴梁路(今河南开封)十五县河溢;六月,通州三河县大雨,水深丈余,四川潼川府(今三台县)江河泛滥,洪水涌入城内,深达丈余。1344年(元至正元年)黄河决口,平地水深两丈,霸州(今河北霸县)大水,大饥,人相食。浙江、山东等地均大水成灾。

在元代的90多年时间里,一些水灾导致严重的灾难,主要有:1308年,山东济宁大水,平地水深一丈余,洪水暴决入城,城内居民死亡十之七八;河北真定路(今河北正定)大水,洪水冲入南门,死亡180多人;1310年湖北襄阳、峡州(今宜昌市)、荆门等地大水,引起山崩和泥石流,各种官署、衙门、庙宇、民房等被破坏2.1万多间,共有3400多人死亡。另外河南汝州(今临汝县)大水灾,92人死难;1297年(元贞三年),和州历阳县(今江西和县)长江暴涨,漂没庐舍1.85万余家;池州(今安徽贵池县)大水,澧州(今湖南澧县)、常德、饶州(今江西鄱阳)以及浙江温州等地大水,死亡6000余人;1316年婺源州(今安徽婺源县)大水,山洪暴发,溺死5300余人;1333年(元统元年),京城附近大霖雨,平地水深一丈余尺,饥民达40万;1337年(至元三年),卫辉路(治今河南汲县)淫雨一月有余,丹河、沁河同时泛涨,与护城河相通,漂没民居,平地水深二丈余尺,灾民大部栖居树上,老弱病残则移居城头,大水月余方退;1338年(至元四年),福建邵武路大水,城内洪水泛滥“漂沿溪居民殆尽”最为严重的山洪灾难为1339年,福建长汀路长江县骤雨,山洪暴发,水深达三丈,溺死居民达8000余人;1340年,处州(今浙江丽水)松阳、龙泉二县久雨成灾,洪水涨入城内,溺死500多人;1342年六月的一天夜间,济南山洪暴发“漂没民居千余家,溺死者无算”;1348年(至正九年)中兴路(今湖北江陵)松滋县骤雨,洪水暴发,漂没六十余里,1500人丧生;1352年(至正十二年),松滋县再次暴雨成灾,漂没民居1000余家,溺死700余人。

中国有史以来一直是一个频频遭受洪涝灾害的国家,相传在尧、舜、禹的时候,黄河流域连续出现特大洪水。史书记载“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就是说洪水淹没了广大的平原,包围了丘陵和山岗,人畜死亡,房屋、粮食都被洪水吞没,农业生产无法进行,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中国古代就出现了禹这样的治水英雄。可见,几千年来,中国人民为了防治水害一直同自然作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中国元代自1324年开始,一直水灾频发。据史书记载,在元代的90多年的时间里,大的水害灾难就多达十几次,可见在元代的历史上,人民是饱受洪涝之苦的。

在人们和水已经打了几千年交道的今天,在和洪水灾难搏斗中已经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像元代这样水灾频发的现象已不多见。但水灾对于人类来说仍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自然天敌,切不可掉以轻心,要防患于未然。

B. 1930年代天津发大水是怎么回事

1939年8月,华北地区普降暴雨,海河上游和天津市内多处河道水势猛涨,洪水汇成一片。
1939年8月20日,陈塘庄大埝崩决,海河以南地区成为泽国。8月21日洪水进入天津市区,小刘庄、谦德庄和佟楼等地相继被洪水淹没。此后,天津市区百分之八十的地区被洪水所淹,大部分地区被洪水浸泡长达一个半月之久,天津的陆路交通和工商业濒临瘫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法币约6亿元。其中,六十五万天津及其周边居民成为灾民。1939年10月初,洪水告退,水灾过后,霍乱、伤寒和痢疾等病肆虐天津。

C. 天津洪涝灾害形成原因

我全部是自己原创 不够800字 你自己添加一下吧

天津位于中国华北平原东部沿海平原处,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其中降水变率大是造成其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中国夏季风的进退使得雨带的北进南退,正常年份,7月雨带将会推到天津,短时的暴雨就会造成天津地表水过多。由于季风的不稳定,当夏季风强的时候,雨带会长期影响华北,造成天津夏季雨水多于正常年份。
同时天津又位于海河的入海口,海河上游5大支流同时涨水,汇入干流,干流流经地区地势平缓,泥沙淤积严重,导致泄洪能力不足,而上游又无足够的蓄洪滞洪空间,引发洪涝灾害。
另外,天津的城市建设也导致地表水下渗减弱,而城市排水功能较为落后,不能满足及时排水的需求,使得市区内积水严重。

D. 中国历史上有过哪些大水灾

南方是我国水灾的多方地带,几乎每年都或多或少的有一定的水灾发生,主要集中地是黄河,长江一带:
黄河在2000年内决口成灾1500多次,重要改道26次,水灾波及范围达25万平方公里:
�6�1 1117年黄河决口淹死百余万人。
�6�1 1642年黄河决口,水淹开封城,全城37万人中有34万人淹死。
�6�1 1933年黄河决口54处,受灾面积1.1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360多万,死1.8万人。

长江在1300多年间水灾200多次:

�6�1 1931年自沙市至上海沿江城市多被水淹,武汉市受淹百日,淹没农田333.3万公顷,受灾人口2850万人,死亡14.5万人。
�6�1 1932年汉江大水受灾面积150.9万公顷,1003万人受灾,死14.2万人。
�6�1 1954年长江大水,汉口最高水位达29.73m,超出1931折决堤水位2.8m,经全力抢护,保住重点堤防和武汉市的安全,但受灾农田仍达317万公顷,受灾人口1800万,死亡3.3万人。
�6�1 1981年长江大水53个县以上城市、580个城镇、2600多座工厂企业、83.3万公顷耕地受淹,倒房160万间。

E. 7、8月份,在天津会出现怎样天气暴风雨带来洪水or沙尘暴 是2007年天津初中会考地里的一道题

应该是暴风雨带来洪水,天津的主汛期是7月下旬到8月上旬,称为七下八上,沙尘暴只出现在春季

F. 天津滨海强降雨致一名驾驶员被困,抢救无效不幸遇难,善后工作进行的如何

我们都知道金秋九月雨水自然也就多了起来,在天津滨海因为强降雨导致一名驾驶人员被困,抢救无效,不幸遇难也是让每个人感觉到非常的遗憾的证明,驾驶人员经救援人救出之后,由120急救车送往医院,经抢救无效,不幸遇难,善后工作也正在开展之中,我们也相信经过这件事情之后,会给每个人一个很好的教训的,在生活中我们开车的时候遇到暴雨天气,一定要谨慎出车才行,同时对于一些低洼路段我们也一定要躲着走,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降低风险。

3、下暴雨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做?
河道是城市中重要的排水通道,因此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下暴雨之前还是下暴雨的时候,都不要随手乱扔垃圾,这样可以更好的避免堵塞积水成灾现象的产生,同时在暴雨期间应该尽量的不要外出,在家中才是最安全的。

G. 中国的灾害有哪些分别是什么时间

1、2008年中国雪灾

自2008年1月3日起在中国发生的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因灾死亡129人,失踪4人,紧急转移安置166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78亿亩,成灾8764万亩,绝收2536万亩,倒塌房屋48.5万间,损坏房屋168.6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人民币。

H. 截止2010年08月20日,我国哪些省市发生了洪涝灾害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地形、地质特性差异很大。如果沿着400毫米降雨等值线从东北向西南划一条斜线,将国土分作东西两部分,那么东部地区的洪涝灾害主要由暴雨和沿海风暴潮形成;西部地区的洪涝灾害主要由融冰、融雪和局部地区暴雨形成。此外,北方地区冬季可能出现冰凌洪水,对局部河段造成灾害。 暴雨洪水是我国洪水灾害的最主要来源。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大陆季风气候影响下,降雨时间集中,强度很大。全年降雨量,除新疆北部和湖南南部以外,绝大部分地区50%以上集中在5月至9月。其中淮河以北大部地区和西北大部,西南、华南南部,台湾大部有70--90%,淮河到华南北部的大部分地区有50--70%集中在5至9月。
在我国东部地区,有4个大暴雨多发区:
(1)东南沿海到广西十万大山南侧,包括台湾和海南岛,24小时点雨量可达500毫米以上;
(2)自辽东半岛,沿燕山、太行山、伏牛山、巫山一线以东的海河、黄河、淮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24小时暴雨量可达400毫米以上;太行山东南麓、伏牛山东南坡曾有600--1000毫米或者更多一些的暴雨记录;
(3)四川盆地,特别是川西北,24小时暴雨量常达300毫米以上;
(4)内蒙古与陕西交界处也曾多次发生大暴雨。高强度、大范围、长时间的暴雨常常形成峰高量大的洪水。在东部地区,有73.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地面处于江河洪水位以下,有占全国40%的人口、35%的耕地、60%的工农业总产值受洪水严重威胁。然而,这些地区为—厂发展农业,扩大耕地,修筑堤防,围湖造田,与水争地,从而洪水的排泄出路和蓄滞洪场所不断受到限制,自然蓄洪能力日趋减少和萎缩;加上山丘区土地的大量开垦利用,山林植被的破坏,以及居民点、城市、交通道路的形成等,都不断改变着地表状态,使洪水的产生和汇流条件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加重了洪水的危害程度~
主要特点:
1.范围广。除沙漠、极端干旱地区和高寒地区外,我国大约2/3的国土面积都存在着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洪涝灾害。年降水量较多且60一80%集中在汛期6至9月的东部地区,常常发生暴雨洪水;占国土面积70%的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常因暴雨发生山洪、泥石流;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每年都有部分地区遭受风暴潮引起的洪水的袭击;我国北方的黄河、松花江等河流有时还会因冰凌引起洪水;新疆、青海、西藏等地日寸有融雪洪水发生;水库垮坝和人为扒堤决口造成的洪水也时有发生。
2.发生频繁。据《明史》和《清史稿》资料统计,明清两代(1368—1911年)的543年中,范围涉及数州县到30州县的水灾共有424次,平均每4年发生3次,其中范围超过30州县的共有190年次、平均每3年1次。新中国成立以来,洪涝灾害年年都有发生,只是大小有所不同而已。特别是50年代,10年中就发生大洪水11次。
3.突发性强。我国东部地区常常发生强度大、范围广的暴雨,而江河防洪能力又较低,因此洪涝灾害的突发性强。
1963年,海河流域南系7月底还大面积干旱,8月2日至8日,突发一场特大暴雨,使这一地区发生了罕见的洪涝灾害。山区泥石流突发性更强,—旦发生,人民群众往往来不及撤退,造成重大伤亡和经济损失。如1991年四川华莹山一次泥石流死亡200多人,
1991年云南昭通一次也死亡200多人。
风暴潮也是如此,如1992年8月31日至9月2日,受天文高潮及16号台风影响,从福建的沙城到浙江的瑞安、敖江,沿海潮位都超过了解放以来的最高潮位。上海潮位达5.04米,天津潮位达6.14米,许多海堤漫顶,被冲毁。
4.损失大。如1931年江淮大水,洪灾就涉及河南、山东、江苏、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等8省,淹没农田1.46亿亩,受灾人口达5127万,占当时8省总人口的25%,死亡40万人。1991年,我国淮河、太湖、松花江等部分江河发生了较大的洪水,尽管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各族人民进行厂卓有成效的抗洪斗争,尽可能地减轻了灾害损失,全国洪涝受灾面积仍达3.68亿亩,直接经济损失高达779亿元。其中安徽省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49亿元,约占全年工农业总产值的23%,受灾人口440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76%。

I. 中国水灾的规律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地形、地质特性差异很大。如果沿着400毫米降雨等值线从东北向西南划一条斜线,将国土分作东西两部分,那么东部地区的洪涝灾害主要由暴雨和沿海风暴潮形成;西部地区的洪涝灾害主要由融冰、融雪和局部地区暴雨形成。此外,北方地区冬季可能出现冰凌洪水,对局部河段造成灾害。

暴雨洪水是我国洪水灾害的最主要来源。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大陆季风气候影响下,降雨时间集中,强度很大。全年降雨量,除新疆北部和湖南南部以外,绝大部分地区50%以上集中在5月至9月。其中淮河以北大部地区和西北大部,西南、华南南部,台湾大部有70--90%,淮河到华南北部的大部分地区有50--70%集中在5至9月。在我国东部地区,有4个大暴雨多发区:(1)东南沿海到广西十万大山南侧,包括台湾和海南岛,24小时点雨量可达500毫米以上;(2)自辽东半岛,沿燕山、太行山、伏牛山、巫山一线以东的海河、黄河、淮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24小时暴雨量可达400毫米以上;太行山东南麓、伏牛山东南坡曾有600--1000毫米或者更多一些的暴雨记录;(3)四川盆地,特别是川西北,24小时暴雨量常达300毫米以上;(4)内蒙古与陕西交界处也曾多次发生大暴雨。高强度、大范围、长时间的暴雨常常形成峰高量大的洪水。在东部地区,有73.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地面处于江河洪水位以下,有占全国40%的人口、35%的耕地、60%的工农业总产值受洪水严重威胁。然而,这些地区为—厂发展农业,扩大耕地,修筑堤防,围湖造田,与水争地,从而洪水的排泄出路和蓄滞洪场所不断受到限制,自然蓄洪能力日趋减少和萎缩;加上山丘区土地的大量开垦利用,山林植被的破坏,以及居民点、城市、交通道路的形成等,都不断改变着地表状态,使洪水的产生和汇流条件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加重了洪水的危害程度。

受气候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洪涝灾害具有范围广、发生频繁、突发性强、损失大的特点。

1.范围广。除沙漠、极端干旱地区和高寒地区外,我国大约2/3的国土面积都存在着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洪涝灾害。年降水量较多且60一80%集中在汛期6至9月的东部地区,常常发生暴雨洪水;占国土面积70%的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常因暴雨发生山洪、泥石流;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每年都有部分地区遭受风暴潮引起的洪水的袭击;我国北方的黄河、松花江等河流有时还会因冰凌引起洪水;新疆、青海、西藏等地日寸有融雪洪水发生;水库垮坝和人为扒堤决口造成的洪水也时有发生。

2.发生频繁。据《明史》和《清史稿》资料统计,明清两代(1368—1911年)的543年中,范围涉及数州县到30州县的水灾共有424次,平均每4年发生3次,其中范围超过30州县的共有190年次、平均每3年1次。新中国成立以来,洪涝灾害年年都有发生,只是大小有所不同而已。特别是50年代,10年中就发生大洪水11次。

3.突发性强。我国东部地区常常发生强度大、范围广的暴雨,而江河防洪能力又较低,因此洪涝灾害的突发性强。1963年,海河流域南系7月底还大面积干旱,8月2日至8日,突发一场特大暴雨,使这一地区发生了罕见的洪涝灾害。山区泥石流突发性更强,—旦发生,人民群众往往来不及撤退,造成重大伤亡和经济损失。如1991年四川华莹山一次泥石流死亡200多人,1991年云南昭通一次也死亡200多人。风暴潮也是如此,如1992年8月31日至9月2日,受天文高潮及16号台风影响,从福建的沙城到浙江的瑞安、敖江,沿海潮位都超过了解放以来的最高潮位。上海潮位达5.04米,天津潮位达6.14米,许多海堤漫顶,被冲毁。

4.损失大。如1931年江淮大水,洪灾就涉及河南、山东、江苏、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等8省,淹没农田1.46亿亩,受灾人口达5127万,占当时8省总人口的25%,死亡40万人。1991年,我国淮河、太湖、松花江等部分江河发生了较大的洪水,尽管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各族人民进行厂卓有成效的抗洪斗争,尽可能地减轻了灾害损失,全国洪涝受灾面积仍达3.68亿亩,直接经济损失高达779亿元。其中安徽省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49亿元,约占全年工农业总产值的23%,受灾人口440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76%。

二、建国以来的洪涝灾害损失

建国以来,洪涝受灾面积年均1.34亿亩,成灾面积0.76亿亩,直接经济损失上百亿元。

从1950年至1994年的45年中,受灾面积超过1亿亩的年份有1953年、1954年、1956年、1957年、1960年至1964年、1975年、1977年、1979年至1994年,共27年;成灾面积超过1亿亩的年份有1954年、1956年、1963年、1964年、1985年、1991年、1993年和1994年,共8年。

建国以来我国洪涝灾害损失,有以下特点:

1.大江大河发生大洪水(包括较大和特大洪水),洪涝灾害损失最大。

建国以来,我国大江大河发生大洪水的年份有:1954年(长江、淮河),1956年(海河、淮河),1963年(海河、淮河),1985年(il河)、1991年(淮河、太湖流域),1994年(珠江)。在这几年全国洪涝受灾面积都突破2亿亩,成灾面积都突破1亿亩,分别是多年平均值的1.5—2.8倍(见表2—1)。

在这些年份,发生大洪水的江河,其流域的洪涝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分别占该年全国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的47—90%。如1963年海河和淮河流域发生了较大洪涝灾害,两河流域河北、北京、山东、江苏、河南、安徽等省市的受灾面积16898万亩,成灾面积14247万亩,分别占当年全国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的80%和90%;1985年东北地区发生较大洪涝灾害,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分别占全国的47%和53%。这就充分说明,这些年份之所以灾害损失大,主要是大江大河发生较大洪水造成的。

表2--1 大江大河发生洪水年份的洪涝受灾面积及成灾面积 单位:万亩

受灾面积
成灾面积
备 注

1 950—1994年平均

1954年

1956年

1963年

1985年

1991年

1994年
13 754

24 197(1.8)

21 566(1.6)

21 107(1.5)

2l 296(1.5)

36 894(2.7)

28 288(2.1)
7 811

16 958(2.2)

16 358(2.1)

15 719(2.0)

13 424(1.7)

21 921(2.8)

l7 234(2.2)
缺1967一1969年资料

长江、淮河发大水

海河、淮河发大水

海河、淮河发大水

辽河发大水

淮河、太湖流域发大水

珠江发大水

注;括号中数字为该年受灾和成灾面积是1950年至1994年年平均数的倍数。

2.七大河流流域中—厂游及沿海诸河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洪涝灾害损失占全国洪涝灾害总损失的比重大。

据1950年至1 994年的洪涝灾害统计资料(缺1967—1969年),全国洪涝受灾面积总共为563554万亩,成灾面积总共为320237万亩。位于长江、黄河、淮河、珠江、海河、辽河、松花江等七大流域中下游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陕西、山西、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福建、广东、广西、北京、天津、河北、海南以及长江上游的四川、贵州、珠江上游的云南等25省、自治区、直辖市(简称25省、区、市,下同)的洪涝受灾面积为555351万亩,成灾面积为308084万亩,分别占全国洪涝受灾面积,成灾面积总数的99%和96%。其中受灾面积超过1亿亩的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陕西等16省(简称16省,下同)的洪涝受灾总面积和成灾总面积分别占全国的86%和89%(见表2—2)。

表2—2 洪涝受灾及成灾面积阶段统计 单位:万亩

项 目

全 国
25省、自治区、直辖市
16省

面 积
占全国的%
面 积
占全国的%

1950年至
受灾面积
563 554
555 351
99
498 880
89

1994年
成灾面积
320 237
308 084
96
289 030
94

1955年至
受灾面积
299 307
296 572
99
265 203
89

1980年
成灾面积
177 698
168 323
95
162 964
92

1981年至
受灾面积
264 247
258 779
98
229 448
89

1994年
成灾面积
142 539
139 761
98
124 896
89

注:①25省、自治区、直辖市指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陕西、山西、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福建、广东、广西、北京、天津、海南、四川、贵州、云南、河北。

②16省指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陕西。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由于这些地区年降雨量较大,而且一半以上集中在5—9月,因而经常发生洪水;二是这些地区有占全国35%的耕地、40%的人口、60%的工农业总产值,一旦发生洪水,损失就较大。

3.在1981年至1994年因洪涝灾害死亡的56541人中,四川、陕西、云南、贵州等易发山洪、泥石流灾害的省份有20045人,约占35%;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受台风经常袭击的省份有9999人,约占18%;湖北、湖南、河南、江西等灾害频繁的省份有13500人,约占24%。上述13省共死亡43544人,占全国死亡人数的77%(见表2—3)。

表2--3 1981至1994年洪涝灾害死亡:人数

死亡人数
占全国死亡人数的%

全国总计

四川

陕西

云南

贵州

四省小计

广东(海南)

浙江

福建

三省小汁

安徽

湖南

湖北

河南

江西

五省小计
56 541

8 668

4 839

3 669

2 869

20 045

3 406

3 880

2 713

9 999

2 596

3 682

2 488

2 286

2 448

13 500
100

15

9

6

5

35

6

7

5

18

5

7

4

4

4

24

这表明,除了大江大河发生超标准洪水,致使河道堤坝溃决、水库垮坝、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外,在一般年份,山洪、泥石流、滑坡、岩崩等山地灾害以及台风灾害,对人民生命威胁较大。

4.除北京、天津、河北、上海、山东、河南6省、市外,其他省、自治区1981年至1994年洪涝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年平均值大于1950年至1980年的平均值。1981年至1994年全国年平均受灾面积18875万亩,成灾面积10181万亩,分别比1950年至1980年的年平均受灾面积(10698万亩)、成灾面积(6346万亩)多77%和60%。其中25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多75%和66%;16省分别多73%和53%(见表2—4)。这就说明,80年代以来,洪涝灾害对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危害加重。其主要原因,一是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增加,经济发展迅速,防洪建设落后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速度。更有甚者,盲目开发,侵占河滩地,减少了河道的行洪能力;二是现有防洪工程大都兴建于五六十年代,不少工程年久失修、带病运行和超期服役,防洪能力降低。

表2--4 年均受灾及成灾面积阶段比较 单位:万亩

1950—1980年
1981-—1994年
1981年后增加的%

年均受灾

面积
年均成灾

面积
年均受灾

面积
年均成灾

面积
年均受灾

面积
年均成灾

面积

全 国

25省、自治区、直辖市

16省
10 690

10 592

9 472
6 346

6 011

5 820
18 875

18 484

16 389
10 181

9 983

8 921
77

75

73
60

66

53

三、我国抗御洪涝灾害的体系

我国主要江河的防洪体系由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组成。全国修建加固堤防约24.5万公里,防潮堤2900公里;重点整治疏通了河道,在淮河、海河扩大增辟了洪水入江、入海出路,后来又进行了辽河、松花江、太湖的治理;修建水库82848座,总库容4617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358座,总库容3357亿立方米;在主要江河开辟行洪、分蓄洪区100多处,分蓄洪容量约1200亿立方米;大力推行水土保持,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建设了黄河流域郑州至三门峡区间,淮河流域信阳至蚌端口、徐州的数字微波通信干线以及海河流域天津至廊坊、北京、涿县、新盖房的800兆通信系统;建设水情报汛站8500多处,水文预报站1000多处;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合VAX一11系列计算机使用的洪水预报系统,并应用于大江大河的洪水预测预报;在黄河“三花”区间、长江荆江河段、淮河正阳关以上流域、永定河官厅山峡、辽河三江口地带和太湖湖区等河段建成了20多个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有遥测站点500个左右;全国299座大型水库和43座重点病险库,有150座水库建设了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有遥测站点约1200个;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等流域的25个重点蓄滞洪区建立了85个警报中心发射台和10428个警报接收点;有30多个防汛部门安装了接收日本GMS卫星云图的装置;开始运用遥感等现代化手段传报有关防洪的图象。中央、省、地、市、县各级建立防汛指挥机构,实行了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责任制;重点地区组建了防汛机动抢险队;国家制定了《水法》、《防汛条例》、《河道管理条例》等法规,拟定了大江大河特大洪水防御方案。进行了防洪保险试点,等等。

各主要江河已经形成的防洪体系,可使黄河下游花园口通过22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流量,在北金堤和东平湖分蓄洪区的配合运用下,使本世纪内发生的两次大洪水,即]933年.和1958年那样大的洪水安全行洪,防洪标准约合60年一遇;上游兰州市和宁蒙河段的防洪标准,分别可达100年一遇和50年一遇。长江中下游干流、汉扛下游及湖区的堤防标准可达10——20年—遇,在分蓄洪区的配合运用下。可防御1954年型洪水。海河水系在各种防洪措施配合运用下,北系各河可防御1939年型洪水,南系可防御1963年型洪水,各河防洪标准50年一遇。淮河中下游。可防55御1954.年型洪水,相当于40年一遇;沂沭泗河下游可防御10—20年一遇的洪水。珠江流域的西江、东江可防御20一50年一遇的洪水;北江大堤可防御100年一遇的洪水;珠江三角洲地区五大联围可防御50年一遇的洪水。松花江干流可防御lo一20年一遇的洪水;辽河干流河道能防御20年一遇的洪水。

J. 天津近年来有什么灾害吗对地区有什么影响

天津地区自然灾害的特点主要有:
1,灾害类型多,灾害频次高。历史上对天津市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洪涝、干旱、风灾、地震、风暴潮、地面沉降、雹灾、赤潮、雪灾、农业病虫害、土圵盐碱化等十余类;1890~1989年间共发生各类重大灾害96次,几乎平均每年要发生一次。其中,暴雨灾害占21%,雹灾占17.6%,旱灾占14.5%。
2,灾害分布空间广,轻重程度不均匀。市区及各区县几乎都有灾害发生;其中,市区、宁河、汉沽地区地震灾害最重,塘沽风暴潮灾害最重,蓟县暴雨灾害最重,静海干旱灾害最重,洪涝灾害则对市区和武清造成损失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