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北京天津沙尘暴来源
15日北京地区遭遇一场强沙尘暴侵袭,PM10浓度显着升高,大部地区能见度不足一公里。从肉眼看,北京户外天空一片昏黄。此次沙尘天气因何而起、强度如何、又将持续多久?新华网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气象局与北京市气象局相关专家。
3月15日早8点,北京西三环(新华网孙冰洁摄)
强度:近十年来最强沙尘暴
“从整个强度上来看,我们判断此次是近十年以来最强的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目前已达到强沙尘暴级别。”
15日,中国气象局环境气象中心主任张碧辉给此轮沙尘天气这样“定性”。
从14日白天开始,北京大气扩散条件已经较差,能见度不佳,至当日下午17点15分左右,北京市气象台连发大风蓝色预警和沙尘蓝色预警,提醒市民注意防护大风沙尘侵袭。15日早晨北京市PM10浓度显着升高,根据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监测数据,目前北京大部分地区能见度在300~800米左右。PM10浓度超过2000微克/立方米,海淀四季青站达3572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处于轻度污染及以上级别,西北部多地处于严重污染级别,城区基本处于中度污染级别。
成因:此次沙尘暴因何而起?
谈及此次沙尘天气的成因,张碧辉告诉新华网记者,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从下垫面(指与大气下层直接接触的地球表面)条件看,前期整个蒙古国以及我国西北地区气温明显偏高5-8℃,且降水稀少,地表条件非常有利于沙尘天气发生。其次,受较强蒙古气旋影响,从新疆北部到甘肃中西部、内蒙古大部以及华北北部等地,先后出现了六到八级大风天气,为本轮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了非常好的热力和动力条件。
针对此次大风沙尘暴天气,北京市气象台分别于14日17时15分、17时20分发布大风蓝色和沙尘蓝色预警信号,并于15日7时25分升级发布沙尘暴黄色预警信号。
“从目前的情况看,本轮沙尘暴不仅强度大,而且影响范围非常广,现已波及西北及华北地区,后续影响我们还在持续关注。”张碧辉说。
防范:沙尘来去匆匆这些事项勿大意
虽然3月份为北京沙尘天气高发季。但鉴于北京近几年已很少出现类似此次的强沙尘暴天气,不少网友担心沙尘暴天气是否会再次常态化,甚至回到几年前的高频率。
1951-2020年3月份北京观象台沙尘日数(单位:天)
对此,张碧辉表示,北京本轮沙尘暴的确强度较大,但从成因来看,是由于前期北方地区升温、降水偏少,加上高强度的蒙古气旋“配合”才得以达成,而这种情况较为罕见,不太容易成为常态,公众对此不必过分担心。
此外,从目前的气象预报来看,这次过程过去以后,本月19、20日左右,北方还会再迎来一轮冷空气,但强度较之此次要明显偏弱,且主要影响范围局限在西北地区。
另据新华网记者从北京市气象局了解,预计,此次沙尘暴天气将持续到15日下午,傍晚逐渐减弱,夜间风力减小,能见度转好。16日受偏南风影响,可能出现沙尘回流现象,PM10浓度短时升高。
虽然今天下午天气逐渐转好,但北京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琳娜提醒,沙尘来袭期间风力强劲,能见度下降明显,市民出行需注意交通安全,远离广告牌、临时搭建物等,以免发生意外事故。此外,当沙尘天气来袭时,公众外出需注意利用帽子、纱巾、口罩和眼镜等物品遮挡风沙,防止沙尘颗粒进入口腔、鼻腔和眼睛,引发不适;并且,大风沙尘来袭时往往空气干燥,人体容易出现咽喉干痒、嘴唇干裂、皮肤瘙痒等不适,注意多喝水、多吃水果,迅速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
作者:孙冰洁
㈡ 这次污染天津是怎么限行的车尾号
按照《天津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津政办〔2016〕89号)的规定,经市政府决定,我市自2016年12月16日20时起至2016年12月21日24时止,启动重度污染天气Ⅰ级响应,在外环线(含)以内道路实行中型、重型柴油货运机动车限行管理措施,在全市行政区域内道路实行机动车单双号限行管理措施,有关事项如下:
一、本市及外端口牌照中型、重型柴油货运机动车(含临时号牌)全天禁止在外环线(含)以内道路行驶。
二、本市及外端口牌照机动车(含临时号牌)在全市行政区域内道路,按照车牌尾号单号单日、双号双日(
车牌尾号为英文字母的按照双号实施)行驶,即:12月16日20时到24时,双号通行;12月17日0时到24时
,单号通行;12月18日0时到24时,双号通行;12月19日0时到24时,单号通行;12月20日0时到24时,双号通行;12月21日0时到24时,单号通行。
㈢ 为什么天津空气不好
治理不利造成的!没有第二个原因!
㈣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秋冬季大气污染主要成因是什么主要来源有哪些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秋冬季大气污染主要成因是什么,主要来源有哪些?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0年9月11日上午10时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请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领域首席科学家柴发合介绍科技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有媒体问:通过攻关项目的研究,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秋冬季大气污染主要成因是什么?主要来源有哪些?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这个问题也是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的问题,坦率地说,也是一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这次攻关项目核心任务也是要说清这个问题。为了全面搞清楚区域重污染成因,攻关项目设计了相互印证的综合观测、实验分析和数字模拟相结合的闭合研究技术体系,建成国内最大的区域空天地一体的综合立体观测网,实时跟踪重污染过程发生、发展、传输和消散,动态掌握污染大气当中的组分变化情况和污染来源,从污染物排放情况、化学转化、气象条件变化、污染传输四个方面,全面阐明了区域秋冬季重污染的成因。
归纳起来,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区域重污染天气的发生:
一是污染物排放量超出环境容量的50%以上,是重污染频发的根本原因。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2+26”城市,高度聚集重化工产业,区域内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利用方式、以公路运输为主的货运方式,导致了区域内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单位国土面积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5倍,不同的污染物排放量倍数不一样。除了二氧化硫以外,区域内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超出了环境容量的50%以上,部分城市甚至超出80%-150%。另外,秋冬季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由于取暖的原因,比平时额外增加大约30%的排放量。总体来说,区域内的污染物排放超出环境容量,应该是重污染频发的根本原因。
攻关项目在“2+26”城市布设了109个采样点,采集了5.8万多个样品,在线测定了49万条化学组分数据。2018-2019年秋冬季的PM2.5来源解析表明,工业和民用散煤、柴油车对区域PM2.5的贡献分别达到了36%、17%和16%,也就是贡献最大的三个方面,是重污染的主要来源。在工业源中,钢铁焦化行业的贡献最大,其次是水泥行业。
二是大气中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高,造成大气氧化性增强,是重污染期间二次PM2.5快速增长的关键因素。大家知道,PM2.5一部分是直接排放的,但是还有一部分是由于排放到空气中的气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通过二次转化,在空气中形成细颗粒物,我们把这部分PM2.5叫二次转化的PM2.5。随着大气污染治理的不断深入,一次组分占比明显下降,由空气中污染物转化成颗粒物的二次组分占比不断上升。2013年以来,二次组分占比逐渐上升的趋势比较明显,从40%上升到50%左右,在重污染期间,颗粒物组分以二次污染物为主,比例能达到60%甚至更高。区域内氮氧化物和VOC的浓度高,会在大气中发生快速的光化学反应,导致大气氧化性总体处于高位,这是促使空气中气体污染物转成二次PM2.5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北京市的大气氧化性比伦敦、东京等城市大约要高出2-3倍。这么一个高氧化性,也导致了区域重污染期间二次转化速率升高3-5倍。大气氧化性一方面是推动气态污染物转成PM2.5,同时也会在夏天推动臭氧形成。因此控制大气氧化性,是下一步协同控制PM2.5和臭氧的交叉点和关键点,有“一石双鸟”的效果。
三是不利的气象条件导致了区域环境容量大幅降低,这是重污染天气形成的必要条件。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位于太行山东侧和燕山南侧的半封闭地形中,因此客观上存在着一个“弱风区”,同时在这个区域的上空,对流层有一个“暖盖”的结构。大气扩散条件“先天不足”,这主要是相对其他地方而言,本身这个地方的扩散条件就差,因此导致环境容量较小。受气候变化的影响,2000年以来,区域环境容量整体呈现下降态势。另外,环境容量还呈现季度和月度差异,这个大家好理解,夏天为什么空气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空气扩散条件好。另外就是每个月、每年也因为气象因素的变化有不同。总体而言,秋冬季比春夏季环境容量平均要小30%左右,1月份的环境容量大概是7月份环境容量的一半。因此,一旦近地面的风速小于2米/秒,逆温导致的边界层高度降到500米以下,相对湿度高于60%,大气环境容量就会进一步减少50%-70%,因此极易诱发重污染天气。第一个因素是排放多。同时由于这个区域西边北边都是山,环境容量先天不足,冬天又比夏天容量减少一半,两个因素叠加在一起就很容易出现重污染。
四是区域传输对PM2.5影响显着,各城市平均贡献率大约是20%-30%,重污染期间进一步增加到了35%-50%。大气污染治理开始阶段,往往因为本地排放比较多,本地源对本地的环境质量影响比重是比较大的。随着污染治理的深入,本地源占比逐步减少,外来输入逐步增加。攻关项目对2013年以来近百次的重污染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表明,重污染期间,区域传输对北京市PM2.5的平均贡献率大概是45%左右,个别过程可以达到70%,污染物在区域主要有三个传输通道,这也是这次攻关项目经过研究观测得出的结论。一个通道是西南通道,也就是河南北部-邯郸、-石家庄-保定-北京一线,这个通道传输频率最高,输送强度最大,重污染过程平均的贡献率约20%,个别重污染过程可以达到40%。第二个通道是东南通道,就是山东中部-沧州-廊坊-天津中南部沿线。第三个通道是偏东的通道,也就是唐山-天津北部-北京这条线。
这是这次研究对区域秋冬季重污染成因得出的四个主要原因。这四个原因相互叠加,造成了区域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发生。当然,我们治理更多的还是要针对人为排放,大幅减少污染物排放,这样的话,即便遇到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也不会再发生重污染天气。
㈤ 重污染天气的具体成因是什么
污染物排放强度大是重污染天气形成的内因,静稳、小风、高湿以及逆温等不利气象条件则是重污染天气形成的外因。目前,细颗粒物(PM2.5)是对我国大气环境质量影响最大的污染物,不管是从超标城市的数量、各城市超标的程度分析,还是从对重污染天气贡献的角度分析,PM2.5的影响都远远大于其他污染物。大气PM2.5污染的来源主要包括一次颗粒物排放的直接贡献,以及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氨(NH3)等气态前体物二次转化的间接贡献。
环境保护部于2014年1月启动了全国各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共35个城市的PM2.5来源解析工作,结果表明,燃煤、机动车、扬尘、工业生产等是PM2.5的主要来源。大气PM2.5的来源贡献具有较大的地区差异。石家庄、济南、太原、长春、哈尔滨、南京、贵阳、乌鲁木齐等城市PM2.5的首要来源是燃煤排放,其占比均在25%以上;河北各城市源解析结果表明,燃煤排放作为保定、廊坊、沧州等城市PM2.5首要来源,占比均在30%以上,燃煤污染防治是上述城市PM2.5污染防控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冬季采暖期间,燃煤排放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PM2.5污染的贡献更加凸显,PM2.5中的有机碳(OC)、元素碳(EC)、硫酸盐等主要组分都与燃煤排放直接相关,其他主要组分如硝酸盐、铵盐等也部分来自于燃煤锅炉和燃煤散烧,冬季大气重污染防控的首要任务就是大力削减燃煤排放。
㈥ 天津南部、河北南部等地将有重度霾,你觉得霾的形成与什么有关
天津南部,河北南部等地区,将有重度雾霾的出现雾霾的形成与自然的天气现象有关系,与人类人为排放的污染物也有关系,但是可以说到了冬季主要是因为季节性的这个气候条件变化。
这个季节本来就是雾霾多发的季节,自然的因素我们是改变不了的,但是人为的因素确实可以控制的,比如说单双号限行,比如说集体供暖等。公司他们的设备检查确保设备是达标运行的。鼓励人们公交出行少开私家车,避免交通拥堵的同时也能够降低污染的排放,多植树造林能够发挥树木本身吸尘的作用,降低空气中污染物的比例,这都有作用。
㈦ 重度污染是怎么形成的
重度污染是空气污染,又称为大气污染,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空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类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的现象。毅砺节能油雾收集净化器
换言之,只要是某一种物质其存在的量、性质及时间足够对人类或其他生物、财物产生影响者,我们就可以称其为空气污染物;而其存在造成的现象,就是上海空气污染。
㈧ 天津发布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 涉及停工等事项
近日,天津市政府发布《天津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提出要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进一步健全完善重污染天气预警和应急机制。
在《应急预案》中,重污染天气预警共分为黄色预警、橙色预警、红色预警3个等级,并对此制定了三级响应措施。
在响应措施的“强制性减排措施”里,文件规定,达到相应预警级别以后,将“停止室外建筑拆除、喷涂、粉刷、切割、护坡喷浆作业”;“除涉及重大民生工程、安全生产及应急抢险任务外,停止所有施工工地的土石方作业”;“除涉及重大民生工程、安全生产及应急抢险任务外,所有水泥粉磨站、渣土存放点全面停止生产、运行;全市混凝土搅拌站和砂浆搅拌站停止生产,严格落实封闭、苫盖等降尘措施,并增加洒水降尘频次。”
以下是应急预案通知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