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津资料 » 王维贤天津哪里人
扩展阅读
北京租地种菜哪里有 2025-07-16 10:50:24
佛山到深圳坐汽车要多久 2025-07-16 10:34:59
广州恒大球场是什么 2025-07-16 10:17:47

王维贤天津哪里人

发布时间: 2022-07-05 16:46:40

㈠ 楷书书法的现代名家有哪些

一、田蕴章,田荫亭之长子,字存文,蟠逸斋主人。原籍河北省河间县卧佛堂乡河西村。1945年生于天津。现执教于南开大学,为东方艺术系副教授、中国书法协会会员、天津书法家协会理事、南开区政协学委、市公安局特邀监督员。
二、田英章,字存青、存卿,1950年生于天津,书法研究生,国家人事部干部。先后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日本东京学艺大学。书法家。
三、卢中南,男,1950年12月生于武汉,祖籍河南济源。中国着名书法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硬笔书法委员会副主任、楷书委员会委员,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设计处处长、研究馆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中华书画名家研究院顾问。

㈡ 王维贤书法字帖哪有的卖

王维贤民国欧楷善书者,水平近代之冠。可先学习其法度,与古人建立一座桥梁。学王不是目的,学欧也不是目的。最终把字写好才是重要的。王维贤字帖天津国艺馆有卖。最后一点,不要听社会上的那些胡说八道。字写的好我们的眼睛不会骗人,用艺术的理论去掩盖字写的不好的人太多太多。其希望踏踏实实练字,老老实实做人。

㈢ 近代10位写欧体的书法家,看看哪位写得最好

欧阳询楷书被称为“唐人第一楷”
它的很多书法作品也被
后人拿来当做学习的典范。
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
是否也正在学习欧体?
或者是曾经也练习过欧体呢?
今天,小编收集整理了自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在学习欧体颇有成就的书法家,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作品,是否真的能得欧阳询“真传”呢?
一、黄自元
(1837--1918),字敬舆,号澹叟,湖南安化县龙塘乡人,清末书法家,实业家。生于道光十七年(1837),清同治六年(1867)举于乡,次年殿试列第二(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曾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和江南乡试副考官。民国7年(1918)病逝。

二、姚孟起
[清1838—?]字凤生,一作凤笙,吴县(江苏苏州)贡生。以书名,正书宗欧阳询,尝临九成宫醴泉铭逼肖。隶书略仿陈鸿寿。兼治印,得蒋仁秀劲之气。偶作画,古拙如金农。《海上墨林、广印人传、清朝书画家笔录、吴门画史》

三、绵勋
爱新觉罗·绵勋:爱新觉罗·永松第二子,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袭奉恩将军,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袭永珠之贝子,光绪十九年 卒。

四、冯誉骥
(?-1883年),字“仲良”,号“展云”、“崧湖”,晚年号“卓如”、“钝叟”,斋名为“绿伽楠馆”。少时,肆业于两广总督阮元创立的学海堂书院。清代道光二十年(1840年),领乡荐。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考取进士二甲第六名,授翰林院编修,累督山东、湖北学政。同治年间(1861年~1875年),回端州“丁优”,受聘主讲广州应元书院。光绪五年(1879年)八月,擢陕西巡抚。光绪九年(1883年)七月,陕西道监察御史刘恩溥弹劾其贪渎、任用非人,于十月被革职,致仕居扬州。平生嗜书画。

五、吴郁生
(1854~1940), 字蔚若,又号纯斋,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人,居苏州白塔西路。为嘉庆戊辰科状元吴延琛之孙。清代进士,光绪三年(1877)授翰林,曾为内阁学士,兼礼部尚书、四川督学,主考广东,康有为出其门下。戊戌政变,六君子被戮,西太后因康有为出其门而不用钝斋。及至西太后死,乃任邮传部尚书,军机大臣。

六、王维贤
字竹村,清末民初中的民间书法家,善欧楷,虽无一官半职,曾经却被誉为“天津府欧楷第一高手”。他的欧楷书法,形神兼备,已然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七、陈益椿
田蕴章曾说过,天津欧楷最高水平的代表就是王维贤和陈益椿,王维贤的作品较多也常见,陈益椿的很少见到,应该很多人没有见过。此幅作品虽拍摄不佳,但可以领略陈益椿之水平,确实不虚。

八、高云胜
着有《高书小楷》、《云胜小楷》、《云胜大楷》,影响很大。

九、任政
任政 (1916—1999)字兰斋,浙江黄岩人。生前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书协常务理事、上海外国语学院艺术顾问、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艺术顾问。

十、邬惕予
(1929-2009),湖南新化人,本名邬迪于,字朝吉,号西江樵子,又自署萸江一怪。天资聪颖,四岁临池,七十余年笔耕不缀,历习二王、欧、颜、柳、赵、褚、板桥诸体,源于古人而别于古人,其楷书精严险劲,秀逸典雅,自成一格,世称“邬体”。

㈣ 田蕴章称的上是中国当代第一书法家吗

中国当代第一书法家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田蕴章,田英章和卢中南,房弘毅,吴玉生等均是欧楷名家。田蕴章和弟弟田英章在普及欧楷方面做过贡献。

二十世纪上半段称得上第一书法家的有晚清状元刘春霖,颜楷名家谭延闿,行草名家于右任,楷书名家潘龄皋,沈尹默。

二十世纪下半段,称得上第一书法家的有启功,刘炳森,沈鹏。站在书法的角度,不同字体风格的书法作品,没有可比性。

田蕴章、田英章兄弟师随津门欧楷名家王维贤,培养了欧楷大家荆霄鹏。学术界没有”中国当代第一书法家“这种说法。

自从欧阳询创造欧楷后,历代欧楷名家有李鼎,姚孟起,林则徐,黄自元等,当代欧楷名家有广西陆启成,广东冯宝佳等。

从字帖销量上看,田蕴章、田英章兄弟是中国当代欧楷第一名家,从影响力看,天津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唐云来是个颜楷名家。艺术成就方面讲,根本没有”中国当代第一书法家“的说法,当代第一是不严谨的。

中国着名的书法家有欧阳中石,沈鹏等。田蕴章及田英章兄弟是津门欧楷传承人。田蕴章有资格当选欧楷掌门人。欧阳询的楷书字体,因为田蕴章发扬光大。

中国书法,楷书方面有魏晋小楷,欧颜柳赵和瘦金体等。褚遂良,虞世南,陆柬之等亦是楷书大家。田蕴章一直发展书法家族主义,田氏家人田雪松,亦是田蕴章传承人。

学术界认为,田蕴章的欧楷过于程式化,欧阳询楷书多变而险峻。因此田蕴章是田楷第一人,欧楷传承人,津门欧楷家族掌门人。任政是上海欧楷第一人,田蕴章是当代津门欧楷第一人。

㈤ 王维贤是何许人也

1、人物简介
王维贤(1935—1948年),河北省邯郸市新庄人。1941年父母死于日军屠刀之下,6岁的王维贤被姑母收养。1943年姑父被抓到北票煤矿当劳工,他随姑母来到北票。由于无生活来源,1946年夏,全家人流落到今上园乡炒米甸子村谋生。当时王维贤没有名,因为他干活不惜力气,便被人们叫做“小卖力”。�
主要经历
1947年,锦义联合县派出一支武工队进驻上园。“小卖力”见到武工队祖队长,就要求参军。祖队长知道他身世后给他起名王维贤,又委任他为儿童团长。从此,王维贤每日手提红缨枪,积极参加站岗、放哨、抓懒汉、改造烟民等工作,十分活跃。一次,他发现打入民兵连当伙夫的吴广跃背地里和地富们勾勾搭搭,就发动儿童团开会斗争他。吴广跃当众拱手悔过,内心却恨透了他。1947年末,炒米甸子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王维贤带领儿童团员协助农会搜查地主暗藏的粮食和枪支弹药。1948年1月,村里把地主、汉奸、恶霸拘留起来,由民兵连看管,准备交法庭宣判。当时,打入民兵连的内奸正暗中串联,伺机暴动。10日晨,以民兵连长吴广恩为首的一批坏人趁武工队吃饭之机,夺取了全部武器,打死两名武工队队员和一名民兵,后又威胁村民和他们一起走。王维贤听到枪声和嘈杂声,立即拿起红缨枪冲出家门,迎面遇见吴广跃,吴手持板斧,喝令王维贤放下扎枪,王维贤怒目圆睁,质问暴徒:“你们想咋的!我要去报告武工队!”暴徒们大喊:“别放他,砍死他!”吴广跃上前拽住了王维贤的袄领,凶狠地说:“今天我处置了你!”王维贤毫无惧色,同暴徒搏斗起来,怎奈人小力薄,终被凶恶暴徒用板斧砍倒在血泊中,王维贤牺牲时年仅13岁。

2、王维贤(1925.2-1996.4)
王维贤,男,汉族。1925年2月生于河北省涞水县二区龙安村。1943年2月自愿参军,194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军后,先任晋察冀边区十一分区涞水九团通讯员,1946年6月任八路军六纵教导队二团一营机枪连文书、文教、一营书记。1949年1月,调任西北补充师五团二营政治指导员;5月 任六军十六师四十七团政治处干事;1952年3月,任五军十一师骑兵团合作社政治协理员;11月,任团政治处副主任。1953年7月,改任农四师十二团政治处主任;1954年4月,进八一农学院农经系学习一年。1958年7月,任十二团副政委;10月,调任共青团农场政治委员。1965年5月,调离农场。历任农四师政治部副主任、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宣传部副部长。离休后,于1996年月病故。
王维贤在抗日战争时期,曾参加“五四”反敌突袭占和同蒲路抗击占。解放战争中,参加青化砭、羊马河、榆林、延长、岔口、瓦子街、洛川、扶眉等战斗、战役。1950年,两次参加南北山剿匪战斗。历次战斗中,都表现出政治立场坚定,为人民服务思想明确,经得起艰苦困难环境的考验。1945年,在陕西因临县教导旅九团生产练兵中,受物质奖励。
全国解放后,在镇反、三反等政治运动中表现出政治敏感、积极热情。担任领导工作后,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工作踏实稳重,考虑问题较全面慎重。作风民主,坚持集体领导原则,凡重大问题,从不独断专行。且注重维护集体领导的威信。表现出思想健康、作风正派。
在共青团农场工作期间,尽管他对建场选址有看法,仍认真贯彻兵团、师党委的决定,坚持兵团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发动全团上下深入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每年都坚持上工一担肥、收工一捆草;业余割草芦苇、砍柳条、搞纺织;不论机关、连队,不论干部、职工,每年每人业余增产50-100元,克服种种困难,去开发农场。在他调离农场时,原来人迹罕至的荒原上,正规条田、排灌渠系、林带、道路、居民点均已成型。一个正规的国营农场已呈现在这片土地上,为农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为一个政治工作者,他在重视农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更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抓部队思想教育,组建电影放映队、业余文艺宣传队,以至托儿所、学校、卫生队。农闲时,发动群众性的诗歌创作,开展体育活动;组织歌咏比赛,他亲自登台指挥。在艰苦环境中,把部队搞得生机勃勃。从而,巩固了部队,扩大了职工队伍。王维贤不愧为一个创业的好领导。

3、王维贤,天津人,清朝末年时人。字竹村,擅楷书,颇得欧阳询的神髓,被称为“天津学欧第一好手”。

㈥ 王维贤的天津市书法家王维贤

王维贤,清末民初人之中的楷书大师。当年田英章先生初学欧楷时,就取法王维贤。王维贤,字竹村,曾经被誉为天津市“欧楷第一好手”。他的欧楷书法,形神兼备。
据说,田蕴章、田英章兄弟非常推崇王维贤的书法。他们认为,王维贤、陈亦春是天津市楷书最高水平的代表。自清朝黄自元总结出《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后,天津市就出现了王维贤、陈亦春等欧楷名家。
王维贤,是津南大名鼎鼎的欧楷名家。自王维贤后,欧楷成了津门的书法主流。田蕴章,田英章等,都以欧楷见长。
很多人,认为王维贤只是天津市一个民间书法家,其实王维贤的书法成就,已经超越了时空。

㈦ 湖广填四川的确切年代及事由

在今天的四川汉族地区,如果你去访问一些老人,问他祖籍何在,十有八九会是同样的回答:"我家祖辈是湖广填四川迁进来的。"如再问从何处迁来?往往仍是同样的回答:"湖北麻城孝感乡。"如继续问:"你是否知道为什么你们的祖辈会有湖广填四川的行动呢?"往往还是同样的回答:"八大王剿四川嘛!"由是可知,大多四川人都认为境内的汉族人的祖辈都不是四川土着,而是从湖广迁入的。而迁入的原因又是因为八大王即明末农民战争时张献忠(张献忠起义不久,即以八大王为称)剿四川。这种说法的影响很广很深。
"湖广填四川"这一历史过程确实是存在过的,这是在元代末年、明代初年、清代初年连续进行的长期的移民运动。民间的有关传说较之历史的真实有明显的扩大与渲染,也有一定的偏差。"张献忠剿四川"这一历史事件也是发生过的,民间的传说较之历史事实有失误,也有一些歪曲。参见袁庭栋:《张献忠论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如果把这些偏差或失误排开,就可见到所谓"湖广填四川"原来是连续进行了多年的人口与文化的大融合,对巴蜀历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唐代的巴蜀地区在全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居于最前列。到了宋代,其经济文化的发展仍在全国处于先进行列之中,特别是南宋时期,巴蜀地区的人口占整个南宋的23.2%,可是其财赋收入却占整个南宋1/3,供应的军粮也占1/3,是南宋坚持抗战的主要经济基地,乃至有"蜀亡则宋亡"之叹。
可是,在巴蜀军民尽最大努力坚持了长期的抗金战争,终于取得了使金兵未能进入四川盆地的巨大胜利之后,又坚持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抗蒙战争。这场战争基本上是在盆地内部进行的。蒙古军先后曾三入成都,而蒙古大汗蒙哥也被击伤而死于钓鱼城下。长期的拉锯战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的损失。从整个四川地区来看,以至有"蜀人受祸惨甚,死伤殆尽,千百不存一二"(虞集:《史氏程夫人墓志铭》,见《道园学古录》卷二〇)的记载。这些文字难免有某些渲染夸张的成分,但经济极度残破,人口急剧锐减则是无可怀疑的事实。因为在近50年的拉锯战中,除了战火的破坏,还有长期战事带来的农业生产的凋残而严重缺粮,"沃野千里,荡然无民,离居四方,靡有定所,耕畴不辟,堰务不修,秋不得收,春不得种"(见上引吴昌裔疏),这是当时必然存在的现实。此外,宋朝官军中也有不少军队在战乱中趁火打劫,残害百姓,或"剽掠于民财",或"焚毁于仕族",以至"骚动惨于敌祸,……故田里有内敌甚于外敌之谣,此害非一日矣"(吴昌裔:《论救蜀四事疏》)。这些记载都出于当时的蜀人笔下,应当是可信的。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元代巴蜀地区的人口锐减到不足南宋时期的十分之一,具体数字见前《民族与人口》一章。
面对宋元之际巴蜀地区如此严重的残破局面,元代的统治者除了实行屯田用以保证军粮的基本需求之外,没有采取由官方出面组织移民的措施。没有劳动力,生产就不可能恢复。所以,在元代的将近100年间,巴蜀的经济一直未能得到较明显的恢复。根据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一书的统计材料,四川行省在元代向中央政府所上交的赋税收入,在全国10个非少数民族省区中居于倒数第三,仅占全国岁入的0.96%。此外,据《元史·食货志》的资料,四川行省在各省区之中,酒税占倒数第三,醋税占倒数第一,商税占倒数第三。这种情况较之南宋时期占整个南宋王朝岁入大约三分之一的地位,简直是降到不能再降了。
元代末年,红巾军农民大起义的烈火四处燃烧,原来属于徐寿辉部下的明玉珍率军攻入巴蜀,以后在重庆自称陇蜀王,再改元称帝。明玉珍是湖广随州(今湖北随县)人,他的军队也基本上是湖北地区的农民。明玉珍不仅带来十几万军队,也有大量少田缺地的农民随之进入人少地广的巴蜀地区开垦务农。这应是着名的"湖广填四川"的开始。如吴宽在《刘氏族谱序》中所说:"元季大乱,湖湘之人往往相携入蜀"(见《匏翁家藏集》卷四)。明玉珍的"大夏"政权只存在了两世9年,就被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所统一。明代初年,湖广地区的移民继续大量入川,到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四川人口就上升到146万,外地移民,特别是湖广移民占了这一时期所增加人口的主要部分。正如光绪《潼川府志》卷五所载明人王维贤《九贤祠记》所说:"元法,军所至,但有发一矢相格者,必尽屠之。蜀人如余玠、杨立诸公坚守不下,故川中受祸独惨。明初,中江县开设,土着人户业七八家,余皆自别省流来者。"这些移民,不久也就成为四川人。
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巡抚张德地曾在一篇奏疏中记录了蜀中父老的一段回顾:"查川省孑遗,祖籍多系湖广人氏。访问乡老,俱言川中自昔每遭劫难,亦必至有土无人,无奈迁外省人民填实地方。"(《明清史料丙编》第十本康熙七年十一月十六日《户部题本》)所谓"湖广填四川"这一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就是这样开始,而在元末明初进入了第一个高潮。
所谓"湖广",包括今湖北与湖南,而湖北的麻城与孝感县籍的又占第一位,估计这一地区是清初大规模移民入川时的重要的中转站(我的祖父对我说过,我家也是从"麻城县孝感乡"迁来的。在蜀中老人口中与民间文学中,几乎都将麻城与孝感二县误为"麻城县孝感乡",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胡昭曦根据部分地方志和家谱中所载的716户人家的有关资料统计,元末以前即已居于蜀中的只有65家,仅占9%。在清代以前迁入的220家中,湖广籍就有171家,占77.7%。其中湖北麻城又有151家,占湖广籍的88.3%。在清代以前迁入的移民中,大多是元末明初迁入的,如从现存家谱的资料统计,清以前迁入者共58家,其中在元末明初迁入的有40家,占69%。见胡昭曦:《张献忠屠蜀考辨-兼析湖广填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多年来,我曾注意过明清时期若干知名人士的祖籍,如明代着名文学家杨慎,明代着名诗人张佳胤,清代着名经学家廖平,自贡盐业界最大的盐业经营者王三畏、李四友,五通桥盐业界最大的盐业经营者吴金三等,他们的先辈都是在元末明初"湖广填四川"过程中举家入蜀的。
元末明初大量移民入蜀,又可以分为四类:
1.红巾军农民大起义开始之后,湖北地区若干家资较丰者(包括一些蒙古族)纷纷"避难入蜀"。
2.如上所述,明玉珍率领大批湖北军民入蜀。当朱元璋的军队攻占湖北之时与之后,若干原来红巾军旧部或与红巾军有联系的人,为了逃避朱元璋部下的打击,也纷纷逃奔巴蜀境内的明氏"大夏"政权,求得保护。
3.朱元璋派汤和率大军由湖北攻入巴蜀,派傅友德由陕西攻入巴蜀,以后驻在四川也就成了巴蜀人。
4.明代初年,为了控制巴蜀局势,若干官兵被留居巴蜀。鉴于巴蜀地区人少地多,急待垦殖,所以明中央有意安排邻近巴蜀的湖广移民入蜀,这是整个元末明初"湖广填四川"中的主要部分,所以在现存的很多家谱族谱中,都记载着先世在明初洪武年间是如何"奉旨入蜀"的经历。
以上,就是元末明初"湖广填四川"的大致情况。
由于元末明初的"湖广填四川",由于明代前期人民生活比较安定,所以经济有一定的恢复,人口也有所增加,然而,明代的巴蜀经济还未完全复苏,又进入了一个比宋元之际时期更长、情况更烈的战乱与残破时期,巴蜀人民遭到了历史上最残酷的一场浩劫。对于这场浩劫的存在,古今均无异词。但这场浩劫的原因,看法却各有不同。
在清代的史书中,多认为这场浩劫是因为"张献忠屠蜀",或者说"八大王剿四川"。
另一种意见认为,张献忠农民军在巴蜀与明军作战,与地主武装作战,以后又与清军作战。几年的拼死战斗中,当然要杀人;为了巩固新建的政权,镇压反抗者,当然也要杀人。但张献忠在巴蜀活动不到四年,在巴蜀地区长达80年的战乱中只占一个很短的时期,对于巴蜀地区人口锐减与生产残破,张献忠农民军不可能是主要原因。今天的史学家大多持这种看法。
明初清初巴蜀地区人口锐减的原因,既有天灾,又有人祸。
先说天灾。在明代最后的70年中,有大旱,有大水,有蝗灾,有瘟疫。如"大旱、蝗,至冬大饥,人相食,草木俱尽,道殣相望"(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七五);川南大水,"民登州堂及高阜者得免,余尽没"(《明史·五行志》)。清初又有大疫,江津地区不少地方"全村皆死"(嘉庆《江津县志》卷五)。这类记载,比比皆是。
所谓人祸,主要的不是指战场上两军的杀伤,而是指在战乱中对平民直接的屠杀和劫掠。早在明万历年间,就有土司杨应龙的叛乱,天启、崇祯年间,又有土司奢崇明的叛乱,当时"围城百日,大肆屠掠,所称沃野,已半没于荒烟茂草中矣"(康熙《成都府志》卷三五)。明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李自成、张献忠军曾几度入川,最后张献忠在成都建国,农民军要镇压"乡绅"、"官员"和各种反抗者,明军要镇压各地"喜于从贼者",双方拉锯般作战十几年,也就是十几年的粮荒。张献忠摧毁了明代各级权力机构,但并未能有效地建立起新的统治秩序。在张献忠牺牲,农民军退走云贵之后,全省出现了十几年的权力真空,呈现出空前的无序状态,用当时人的记载,是"四方乌合之众云集成都,……互相吞并者指不胜屈。孑遗无几之民复见毙于群氛,田园荒芜,饥馑频仍,父子流离而人相食"(同上)。张献忠部退出的同时,清军又进川来。清军与残余明军和抗清武装的战火尚未完全熄灭,吴三桂叛军又与清军在四川大战,一直到康熙二十年(1680年)以后,巴蜀的战火才基本停熄。
巴蜀地区就是这样地经过了约80年的战乱加天灾,造成了人口的急剧下降,生产的极度荒残。作为历次战火中心的成都平原情况尤为恶劣,原来的繁华城市竟有虎豹栖息,以至清初的四川巡抚不能进驻成都,而驻在川北的保宁(今阆中),顺治十八年才入驻成都。至于有的县城,则到康熙年间才修造县衙。
面对四川人烟如此稀少,经济如此残破的局面,清政府不得不采取了若干相应的措施。一方面,将明代所设州县大量裁撤合并,就以过去最繁荣的成都、重庆两府为例,成都府裁撤了双流、彭县、崇宁、华阳;重庆府裁撤了大足、安居、璧山、铜梁、定远、武隆。这些县,直至康熙末年、雍正初年才陆续恢复。另一方面,就是利用行政手段,尽可能从外省移民入川。
清初的移民入川,规模大,时间长(从顺治末年开始,实际上结束于干隆中叶,共约100年),官方措施具体。顺治十年,清政府尚未控制全川时,就宣布四川无主荒地听凭垦种,永占为业,免田赋5年,官府还设法支援耕牛种子。本省逃亡在外省,准予回籍。外省移民四川者,准予入籍。以后又以种种措施鼓励地方官招抚流民,州县官凡安插300户者,现任官提升一级,候补官授以实职。在种种措施之下,清初从今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陕西等省招来了大量移民,因为仍是以湖广地区为主,所以一般都称为"湖广填四川",这是继明代初年的移民入川之后,更大规模的"湖广填四川"。为了组织移民入川,顺治和康熙年间两度在湖广和四川地区只设一个总督,时称川湖总督,先驻湖北荆州,后驻四川重庆。
清代初年的"湖广填四川"究竟有多少人移民入川,这个数字很难估计。但从若干材料分析,在清代人口中,移民多于土着是毫无疑问的。如干隆年间窦启瑛在《四川通志·序》中说:"其民则鲜土着,率多湖广、陕西、江西、广东等处迁居之人,以及四方之商贾,俗尚不同,情性亦异。"当然,各县州的比例不一,成都及川西平原各县又比其他地区为高,最高者可达90%以上。如康熙《成都府志·序》说:成都府;"百十秦、晋、楚、豫中,土着仅一二人焉。"清末人傅崇榘《成都通览·成都之成都人》说:"国初乱平,各省客民相率入川,插站地土,故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也。外省人以湖广占其多数,陕西人次之。"嘉庆年间,六对山人在《锦城竹枝词》中描绘更为形象:"大姨嫁陕二姨苏,大嫂江西二嫂湖。戚友初逢问原籍,现无十世老成都。"从全省情况估计,外乡移民约占总人口的70%左右。
这样多人从外省进入四川,大量垦殖荒地,促进经济复苏,这是必然的。我们更要看到的是这样多的"士、农、工、贾、技术、胥役之类"(沈荀蔚:《蜀难叙略》)的外地人入蜀,必然将各地的生产技术、各地的先进文化带入四川。例如,在今天四川粮食作物中占很重要地位的红苕(即甘薯),就是那时从福建、广东传入的。嘉庆《资州志》卷八载:"(红苕)瘠土沙土皆可种。先是资民自闽粤来者始嗜之,今则土人多种以备荒。"又如四川的主要经济作物烟叶,也是清初传入的。如川大图书馆藏《重修傅氏宗谱》载:江西瑞金人傅沐荣于雍正时迁入四川金堂,"广种烟草,时蜀中未谙烟法,而满蒙八旗弁兵所必须,故一时傅姓烟草重于锦城"。我们在本书中专门论述过的今天"川味正宗"中最受赞扬的三绝:川菜、川酒、川剧,也都是在清代融合外地传入的多种成分之后发展起来的。
以上,就是巴蜀历史上着名的"湖广填四川"的大致情况。通过上面的论述,应当得出这样的结论:"湖广填四川",是由于四川地区几度人口锐减之后,从明代初年开始的,在清代初年达到高潮的大规模移民入川的一个历史过程。其结果是使四川地区接纳了大量的外地移民,其总数超过了四川本地的土着。大量移民入川既是人口的融合,也是文化的融合。这种融合促进了四川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使得四川地区清代以来经济文化的复苏和发展更加具有兼容并蓄、汇纳百川的显着特点。

㈧ 历史上曾有“湖广填四川”这一事件,这是怎么回事

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根据考证表明,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也在移民行列之中。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经过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广行省人口最多。以成都为例,清末《成都通览》曾记录“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广占25%,河南、山东5%,陕西10%,云南、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苏、浙江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

四川之所以要“填”,是人口极度稀少,需要充实。明末清初30年战乱,四川被祸最惨。1644年,张献忠率领农民起义等入川,12月称帝建立政权,国号“大西”,定成都为“西京”。四川成了四战之地:明军滥杀,清军滥杀,地方豪强滥杀,乡村无赖滥杀邀功,张献忠也有滥杀之嫌。继而是南明与清军的战争;还有吴三桂反清后与清军的战争。四川人民遭到了一次次的战乱和屠戳。据官方统计,1668年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7万人。一些州县的户口存损比例,原有的人口只剩下10%或20%。四川全省残余人口约为60万人。

㈨ 说说你听过小孩子说过的最可爱的话吧

小孩子真的很可爱,他们经常会冒出些出人意料却又格外可爱的话语,他们的世界是纯洁而又美好的,也正因为此,他们格外惹人喜爱,因为每个成年人心底都埋藏着一个愿望——回到小时候。

我最近和父母参加他们一个朋友的婚礼,在婚礼上,我们遇到了一个小女孩,大概四五岁的样子,穿着美美的小裙子,白白净净的,很可爱。新娘扔捧花的环节,那位妈妈没有抢到花,对着爸爸一顿撒娇,小女孩听见了,蹬蹬蹬地跑到红毯旁边,仔细地摘了几束花,又蹬蹬蹬地跑回了她妈妈身边,举着小短手,奶声奶气地对她妈妈说:“送给我最爱的妈妈。”我注意到那位母亲先是呆愣了一会,接着眼眶就红了,爸爸在一旁温柔的笑着,他们一家三口此时一定是很幸福的,这么温柔可爱的父母,才能养出这么温柔可爱的小家伙。“送给我最爱的妈妈。”多么朴素而又直白的话语,却是我听过最可爱的话。

小孩子,真是这个世界里,最温柔、最天真、最可爱、最纯粹的人了,但他们总有一天会长大,我们所能做的一切,就是尽自己所能教会他们温柔、坚强,保护他们,让他们体会到这个世界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