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津资料 » 天津租界都有什么捕房
扩展阅读
现在要去天津都需要什么 2025-05-15 10:45:25
东营如何去上海 2025-05-15 10:19:01
黑龙江到上海多少公里 2025-05-15 10:16:03

天津租界都有什么捕房

发布时间: 2022-07-09 01:59:12

❶ 巡捕房是什么时候

它是租界的产物,租界消失之后它就不存在了。
租界的收回
租界是中国近代史中影响中国政局的因素之一。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多在租界内策划。比如辛亥革命时期湖北军政府和清政府的谈判就是在其内部压力下,受到外国势力的干涉而选择在上海的英国租界展开。此外,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也是在上海法租界秘密召开(后转移到嘉兴)。包括五卅运动在内的大量示威游行路线也多经过租界,以示对外国势力的不满。租界在中国作为主权丧失的象征,中国历届政府都在为收回租界而与租借国展开收回租界的谈判。1917年开始,各地的租界被中国政府陆续收回。
以下是部分租界收回的时间表:
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参加欧战协约国,对德国和奥匈帝国宣战,收回了汉口德租界、天津德租界和天津奥租界。
1924年苏联宣布放弃原俄国在华租界
1927年1月3日 武汉国民政府在共产党的支持协助下,成功收回汉口英租界
1927年1月10日 武汉国民政府在共产党的支持协助下,成功收回收回九江英租界
1927年3月24日,国共北伐军进入镇江后,英国领事怀稚特主动撤退巡捕,共产主义青年团特支与国民党市党部派工人部长去上海总工会学习组织工会的经验,返镇后数天时间,火柴厂、面粉厂等十几个大厂与行业领先成立了工会组织。镇江商会会长陆小波率领商团进入租界,接收工部局、巡捕房,改由镇江公安局设立警署。全体英国侨民撤出。因此,该租界的行政管理权这时已被收回。到4月份,风云突变,国民党清党,延至1929年11月15日,才正式举行收回镇江英租界的典礼。
1930年9月17日 国民政府收回厦门英租界
1931年1月15日 中国政府收回天津比利时租界
比利时在天津虽有租界,但比租界设立期间,并未做何开发建设,甚至连一座标志性建筑亦未建。1927年1月27日,中国北洋政府与比利时进行双边条约谈判,比方便宣布,愿将租界归还中国。1929年改为国民革命军占领天津的南京国民政府与比进行了相关谈判,终在当年8月31日在津签订了《比利时交还天津比国租界协定》,只是延至1931年1月15日,双方才互换了协定批准书,从而完成了租界交接的所有法律程序。
1943年3月30日 日本将杭州、苏州、汉口、天津四处日本租界交还汪精卫南京国民政府
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宣布“收回”除了香港租界外的所有的在华租界和租借地。租界虽然名义“收回”了,但租界内的外国公产一直无法收回。例如上海的租界虽早已取消,但法方迄未交回公产十四处。这些产业均系过去法国帝国主义凭借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取得的,公产不收回,租界就不是真正的“收回”。真正完全的取消租界和收回外国公产,以及各种外国特权的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❷ 清末明初的时候,有哪些国家在天津租界有租界地,或者说活动场所呢谢谢!

1、天津英租界始设于1860年,是外国在天津设立最早的租界。界址为:东临海河右岸(西岸),南至博目哩道(今彰德道),西至海大道(今大沽路),北至宝士徒道(今营口道)。这就是所谓的“原订租界”。

2、法国租界地

天津法租界始设于1860年英租界设立之后。界址为:东、北临海河右岸(南、西岸),西南至海大道(今大沽路),东南与英租界毗邻。不过,天津初期的对外贸易并不兴盛,来到这里的少数外商主要居住在天津城东门外三岔河口的宫北大街,仅有天津英租界内建造了少数房屋。

3、美国租界地

天津美租界约设于1862年。界址为:东临海河右岸(西岸),南至开滦胡同(今开封道),西至海大道(今大沽路),北至博目哩道(今彰德道)与英租界毗邻。共占地一百三十余亩。

4、天津德租界

在天津存在的时间是1895年-1917年。1895年,德国驻华公使绅柯向清廷总理衙门提出照会,借口德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迫日还辽”有“功”,向清政府索取租界,要求享受与英法等国同等特殊待遇。

5、日本租界地

天津日租界始设于1898年。最初,日本仅在法租界以北、天津城厢东南,划定了租界与预备租界的范围;另在德租界以南的小刘庄划出停船码头。

6、天津俄租界

始设于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俄国军队占领了天津火车站及海河左岸(东、北岸)的大片土地。由于这一区域阻隔了自紫竹林法租界和英租界至火车站的通道,引起两国不满。经德国从中调停,俄国同意改划原订租界范围,将火车站地区交还中国,俄租界遂分为东、西两区。

7、意大利租界地

天津意租界始设于1902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意大利军队乘机占领了海河左岸(东北岸)、俄军占领区以西的地段,并宣布为意租界。

界址为:东北自意中交界路(今兴隆街)沿京山铁路至俄租界,南沿波格拉尼路(今五经路)与俄租界毗邻,西南临海河,西北沿意奥交界路(今北安道)至兴隆街,占地近八百亩。

8、奥地利租界地

天津奥租界始设于1902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奥匈帝国军队乘机占领了与天津城厢隔河相望的海河左岸(东岸)地区,遂据为租界。界址为:东临京山铁路,南临意奥交界路(今北安道),西临海河,北至金钟河(今狮子林大街),占地一千余亩。

9、比租界

天津比租界始设于1902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比利时并未出兵,但也乘机在俄军占领区以南的海河左岸(东岸)强划了比租界。界址为:东穿大直沽村,南迄小孙庄,西临海河,北临科斯特罗马路(今十五经路)与俄租界毗邻,占地七百余亩。

❸ 天津历史上的九个租界分别在哪里

1、天津英租界始设于1860年,是外国在天津设立最早的租界。界址为:东临海河右岸(西岸),南至博目哩道(今彰德道),西至海大道(今大沽路),北至宝士徒道(今营口道)。这就是所谓的“原订租界”。

2、法国租界地

天津法租界始设于1860年英租界设立之后。界址为:东、北临海河右岸(南、西岸),西南至海大道(今大沽路),东南与英租界毗邻。不过,天津初期的对外贸易并不兴盛,来到这里的少数外商主要居住在天津城东门外三岔河口的宫北大街,仅有天津英租界内建造了少数房屋。

3、美国租界地

天津美租界约设于1862年。界址为:东临海河右岸(西岸),南至开滦胡同(今开封道),西至海大道(今大沽路),北至博目哩道(今彰德道)与英租界毗邻。共占地一百三十余亩。

4、天津德租界

在天津存在的时间是1895年-1917年。1895年,德国驻华公使绅柯向清廷总理衙门提出照会,借口德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迫日还辽”有“功”,向清政府索取租界,要求享受与英法等国同等特殊待遇。

5、日本租界地

天津日租界始设于1898年。最初,日本仅在法租界以北、天津城厢东南,划定了租界与预备租界的范围;另在德租界以南的小刘庄划出停船码头。

6、天津俄租界

始设于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俄国军队占领了天津火车站及海河左岸(东、北岸)的大片土地。由于这一区域阻隔了自紫竹林法租界和英租界至火车站的通道,引起两国不满。经德国从中调停,俄国同意改划原订租界范围,将火车站地区交还中国,俄租界遂分为东、西两区。

7、意大利租界地

天津意租界始设于1902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意大利军队乘机占领了海河左岸(东北岸)、俄军占领区以西的地段,并宣布为意租界。

界址为:东北自意中交界路(今兴隆街)沿京山铁路至俄租界,南沿波格拉尼路(今五经路)与俄租界毗邻,西南临海河,西北沿意奥交界路(今北安道)至兴隆街,占地近八百亩。

8、奥地利租界地

天津奥租界始设于1902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奥匈帝国军队乘机占领了与天津城厢隔河相望的海河左岸(东岸)地区,遂据为租界。界址为:东临京山铁路,南临意奥交界路(今北安道),西临海河,北至金钟河(今狮子林大街),占地一千余亩。

9、比租界

天津比租界始设于1902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比利时并未出兵,但也乘机在俄军占领区以南的海河左岸(东岸)强划了比租界。界址为:东穿大直沽村,南迄小孙庄,西临海河,北临科斯特罗马路(今十五经路)与俄租界毗邻,占地七百余亩。

(3)天津租界都有什么捕房扩展阅读:

天津租界开辟之后,西方文化对天津各个方面的影响不断渗透。租界的建设对天津的城市建设起到了促进和示范的作用。天津租界除了影响天津城市风貌的改变之外,租界文化还通过与教会有关的教育、报刊杂志等影响着天津人的文化生活。

由租界教会创办的学校、医院、报刊和杂志,代表着不同国籍、不同政治利益,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文化殖民。但是它们同时又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呈现出多元性、多样性的特点,客观上促进了天津文化的多元融合与发展,在近代天津迈向现代大都会的初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❹ 天津租界的各国租界地

英租界工部局(市政厅)戈登堂,1976年震损,拆除后改建为天津市人民政府大楼。
天津英租界始设于1860年,是外国在天津设立最早的租界。界址为:东临海河右岸(西岸),南至博目哩道(今彰德道),西至海大道(今大沽路),北至宝士徒道(今营口道)。这就是所谓的“原订租界”。
此后,英租界又经过三次扩张:中日甲午战争后,英国擅自将租界自海大道扩张至墙子河(今南京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将原美租界并入英租界;不久,又继续将租界扩张至墙子河外。至此,英租界东临海河,南沿马场道至佟楼,西至海光寺大道(今西康路),北沿宝士徒道与法租界毗邻,共占地六千余亩,是各国租界中最大的一个。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天津英租界由中国政府正式收回。 租界成立
天津法租界始设于1860年英租界设立之后。界址为:东、北临海河右岸(南、西岸),西南至海大道(今大沽路),东南与英租界毗邻。不过,天津初期的对外贸易并不兴盛,来到这里的少数外商主要居住在天津城东门外三岔河口的宫北大街,仅有天津英租界内建造了少数房屋;天津法租界内甚至没有任何法国机构,只有1个供英美侨民使用的宗教建筑合众会堂,法国在天津的主要活动就是位于三岔河口的望海楼天主堂,连法国领事馆都设在临近的宫北大街。
两次扩张1870年6月发生了天津教案,外国侨民纷纷移居租界,天津英租界首先得到开发经营。由于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国力不振,天津法租界一段时间内仍不见起色。直到1880年代才开始着手进行市政建设。
法租界划定后,即不断向西南方向扩张,先是扩张至墙子河(今南京路),此后又越过墙子河扩张至老西开,并在老西开建立起天主堂、主教府、医院和学校。1916年竟出动警察强行将老西开占领。此事激起了天津人民和全国人民大规模的反法斗争,是为着名的“老西开事件”,终使老西开未能正式并入法租界。经过不断扩张,法租界共占地两千八百余亩。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天津法租界由中国政府正式收回。
租界繁盛1900年以后,由于海河航道得到疏浚,同时挖出的泥沙又填平了各国租界中的大片沼泽,使得天津的投资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天津法租界的商务活动也趋于繁盛,民国初年,天津法租界内兴建了众多精美的欧式建筑。 1912年(民国元年),壬子兵变,华界的北门外大街、宫南大街、宫北大街遭到士兵抢劫、毁坏,华人商业大批转移到法、日租界,在法租界内主要集中在杜总领事路(梨栈大街,今和平路)。在中国北方传教的天主教会各大修会的账房—首善堂(遣使会,设在承德道21号)、崇德堂(耶稣会,在河北东南部献县等地传教,设在营口道20号)、普爱堂(比利时圣母圣心会,在内蒙古传教)以及立兴洋行(法国)、先农公司(英国)、仪品公司(比利时)等各国企业纷纷在这一带进行房地产投资,买地盖房出租。
1920年代,在法租界内的杜总领事路与福煦将军路(今滨江道的大沽北路至南京路段)十字路口陆续建成天津劝业场、天祥商场、泰康商场等商业设施,以及国民、惠中、交通三大旅馆,渤海大楼、浙江兴业银行等众多整齐美观的西式建筑,形成天津最繁盛的商业中心。当时,天津的中外上流社会人士主要聚居在天津英租界今五大道区域,而劝业场一带则成为他们进行消费、娱乐的区域。
法租界东至海河,南沿宝土徒道(2013年的营口道)与英租界相邻,西至小埝(2013年的新兴路),北沿秋山道(2013年的锦州道)和日租界毗邻。 原美国兵营(今天津医科大学东院)
天津美租界约设于1862年。界址为:东临海河右岸(西岸),南至开滦胡同(今开封道),西至海大道(今大沽路),北至博目哩道(今彰德道)与英租界毗邻。共占地一百三十余亩。
美租界划定后,恰值国内南北战争进行,无暇对租界进行开发;美国政府遂于1880年声明放弃在天津的租界,但清政府并未接收。直至1902年,美、英两国政府私相授受,将美租界并入英租界,但美国要求对原租界保留一定的权利。这样,天津美租界便成为英租界的南扩充界。 天津德租界在天津存在的时间是1895年-1917年。1895年,德国驻华公使绅柯向清廷总理衙门提出照会,借口德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迫日还辽”有“功”,向清政府索取租界,要求享受与英法等国同等特殊待遇。清政府饬令天津海关道同驻津德国领事商谈划定租界事宜。同年九月十三日(10月30日),天津海关道盛宣怀、天津道李岷琛与德国领事司艮德签订《天津条约港租界协定》,允许德国在天津永久设立租界。天津德租界东临海河,北接原来的美租界,西至大沽路东,南界小刘庄,面积为1034亩。
自1900年起,德租界不断向西南方向扩张,先后占领了北洋西学学堂(今海河中学)、三义庄、桃园村一带,以及东楼、西楼附近,共占地四千二百余亩。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政府宣布将天津德租界接收。1921年德国政府声明,承担《凡尔赛和约》中有关在华租界条款,中国政府正式将天津德租界收回。 天津日租界始设于1898年。最初,日本仅在法租界以北、天津城厢东南,划定了租界与预备租界的范围;另在德租界以南的小刘庄划出停船码头。
自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后,日本先将预备租界及最初未能划入日租界的天津城厢东南闸口繁华区列为扩张租界;同时与法国暗中商定,将部分法租界的扩张界划给日租界,并强迫清政府予以承认,条件是将小刘庄停船码头交还中国。经过扩张,日租界东北临海河右岸(西南岸),东南与法租界毗邻(锦州道),南至墙子河(今南京路),北起闸口至福岛街(今多伦道),再向西南至南门外大街和海光寺共占地两千八百余亩。
天津日租界设立后,一直是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中国华北地区的基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府随同收复沦陷区,将天津日租界收回。 天津俄租界始设于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俄国军队占领了天津火车站及海河左岸(东、北岸)的大片土地。由于这一区域阻隔了自紫竹林法租界和英租界至火车站的通道,引起两国不满。经德国从中调停,俄国同意改划原订租界范围,将火车站地区交还中国,俄租界遂分为东、西两区。
俄租界西区位于海河北岸,东至火车站西侧拉普切夫路(原二经路,今天津站西侧),西南至波格拉尼路(今五经路),北至京山铁路。俄租界东区,自海河转弯处向南,迄大直沽(今十五经路),东至京山铁路,西临海河,与英、法、美、德租界隔河相望,共占地近六千亩。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宣布放弃帝俄时代在华的一切特权,包括租界。后经双方谈判,天津俄租界于1924年正式由中国政府收回。 天津意租界始设于1902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意大利军队乘机占领了海河左岸(东北岸)、俄军占领区以西的地段,并宣布为意租界。界址为:东北自意中交界路(今兴隆街)沿京山铁路至俄租界,南沿波格拉尼路(今五经路)与俄租界毗邻,西南临海河,西北沿意奥交界路(今北安道)至兴隆街,占地近八百亩。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天津意租界由中国政府收回。 天津奥租界始设于1902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奥匈帝国军队乘机占领了与天津城厢隔河相望的海河左岸(东岸)地区,遂据为租界。界址为:东临京山铁路,南临意奥交界路(今北安道),西临海河,北至金钟河(今狮子林大街),占地一千余亩。
天津奥租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1919年,由中国政府收回。 天津比租界始设于1902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比利时并未出兵,但也乘机在俄军占领区以南的海河左岸(东岸)强划了比租界。界址为:东穿大直沽村,南迄小孙庄,西临海河,北临科斯特罗马路(今十五经路)与俄租界毗邻,占地七百余亩;此外,自大直沽村西至京山铁路,比利时还划定预备租界一块。
天津比租界自划定后,并未进行开发。后经中、比双方谈判,中国政府于1931年将天津比租界收回。

❺ 天津旧时的俄租界在现在天津的什么位置俄租界现在还保留有哪些历史建筑

天津俄租界分为西区与东区,俄租界西区位于今天的天津市河北区,俄租界东区位于今天的河东区,面积仅次于天津英租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的天津俄租界已经不复存在,天津俄租界的建筑也已经难觅踪迹。

俄罗斯路-今一经路

拉普切夫路-今二经路

莫斯科路-今河北区三经路

夫拉季沃司托克路-今河北区四经路

波哥拉尼路-今河北区五经路

哥洛司托夫路-今六经路

顿河路-今七经路

伊尔库茨克路-今八经路

李涅夫卡路-今九经路

伏尔加河路-今十经路

领事路-今十一经路

花园路-今十二经路

亚历山大罗夫路-今十三经路

阿列克谢也夫路-今十四经路

科斯特罗马路(已废)

贝加尔路-今十五经路

彼得堡路-今河北区建国道与河北区五经路交口至天津站世纪钟段

波哥基洛夫路-今进河北区步道与河北区五经路交口至天津站世纪钟段

哈尔滨路-今河北区自由道与河北区五经路交口至天津站世纪钟段

河岸路-今河北区大沽桥至河北区解放桥的河北区海河东路与海河东路河东区段

尼古拉路-今六纬路

波别路-今七纬路

乌拉尔路-今八纬路

克里木路-今九纬路

高加索路-今十纬路

阿穆尔路-十一纬路(已废)

西伯利亚路-十二纬路(已废)

罗曼诺夫路-今西锦路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俄租界俯拍图

❻ 高分急求关于旧上海滩的一些资料~~

上海法租界(法语: La concession française de Changhaï),位于上海市卢湾和徐汇两区内。近代中国4个法租界中开辟最早、面积最大、也最繁荣的一个。(另外三个是天津法租界、汉口法租界和广州法租界(沙面))。同时也是上海的两个租界之一(另一个是上海公共租界)。

设立

1849年开辟。

扩张

1900年小幅扩张。1914年大扩张:法新租界,20年代发展成上海最好的住宅区。

收回

1943年8月结束,历时近百年。

--------------------------------------------------------------------------------

居民

法国侨民

上海法租界旁的徐家汇是天主教法国耶稣会在华活动的两个中心之一(另一个是河北献县),各种教会机构——圣伊纳爵堂、主教府、好几个修道院、天文台、印刷所、藏书楼、男女中学等等形成规模庞大的教会区。江苏、安徽两省的天主教都是从这里衍生而来。1861年6月29日,法租界内建成第一座天主教堂(洋泾浜圣若瑟堂)。震旦大学和广慈医院位于法租界的中心地带。在外地的天主教修会和教区也纷纷在上海法租界设立帐房,经营房地产。

相比之下,法国对华贸易不够兴盛,法租界内只有寥寥可数的几家法国商行,出口生丝到里昂。

英美侨民

1920年代,在公共租界经营的英美商人,纷纷选择在法新租界营建住宅。美国人在贝当路兴建了美童公学和国际礼拜堂。

白俄难民

沙俄时代,俄国在上海的势力较小,1915年有402人,住在法租界的只有41人。

1917年十月革命后,有7000名俄国难民蜂拥抵沪,大批贵族。1931年,日本占领东北后,又有大批俄侨从哈尔滨转移到上海。30年代上海俄侨总数为1.5万到2万人。 1934年,法租界有俄侨8260人。(公共租界1935年有俄侨3017人)。他们在法租界修建了2座漂亮的东正教堂:圣母大堂和圣尼古拉斯堂。

白俄在上海虹口提篮桥一带站稳脚跟后,都设法移居到法租界居住。1920年,法租界仅有210名俄侨,1934年,增至8260人。他们多数居住在法租界中部吕班路、环龙路、金神父路一带,在霞飞路中段开设服装店、面包房、咖啡馆。使得霞飞路成为上海最浪漫的一条商业街。

白俄移民中有不少音乐家、舞蹈家和画家。在他们的带动下,歌剧、芭蕾舞在上海盛极一时。公共租界工部局和法租界公董局的乐队成员大部分是俄国人。他们还培养了一批出色的中国音乐家,其中包括傅聪。

华籍居民

太平天国战争期间,上海法租界因为大量华人涌入,才开始兴盛起来。1910年,上海法租界内华人超过10万。抗战前将近50万。孤岛时期更增加到825342人。同时,华人商业区也从公馆马路经八仙桥逐渐延伸到霞飞路东段。

上海法租界也是帮会组织的大本营,黄金荣和杜月笙的发迹之处。

1920、30年代,西部的法新租界住宅区,有不少中国上层人士在此构建花园别墅。

--------------------------------------------------------------------------------

管理

○公董局

○巡捕房

分区捕房共6个:

1.中央捕房:卢家湾薛华立路。

2.麦兰捕房:老北门公馆马路。

3.霞飞路捕房。

4.福煦路捕房。

5.贝当路捕房。

6.小东门捕房。

❼ 巡捕的公共租界的巡捕

在公共租界里维持治安的警察被称为“巡捕”。“巡捕”一词取自“巡捕盗贼奸宄”之意,这是中国古代治安官吏的职责所在,清政府在京畿地区就设有“巡捕营”。在那个西学东渐的启蒙年代,将英语中的PoliceMan翻译作“巡捕”看来最为妥帖。尽管,后来国内组建了现代化的治安机构,并广泛使用“警察”的称谓,但公共租界却一直沿用了富于中国传统色彩的“巡捕”。 严格意义上讲,中国古代并没有专门的警察制度。中国人最早见识到现代警察的形象便是清末租界内的巡捕。公共租界建立之初,只雇佣了几名中国更夫每晚击竹报更,兼以巡逻鸣警。1854年7月,工部局成立后,立即决定“为了维护租界的治安与清洁”,设立巡捕房,公开招募巡捕,并聘请香港资深警员克莱夫顿担任督察员,领导这一新的机构。公共租界的第一批巡捕共有32人,除克莱夫顿外,还有副督察员马西根及29名普通巡捕。他们的月薪按照级别从30元到150元不等。
随着租界的不断扩大,巡捕的人数也不断增加。到1935年,公共租界下辖中央捕房(现址为上海市公安局)、老闸捕房(现址为上海商业职校)等13个巡捕房,6000余名巡捕。早期的巡捕都是以英国人为主的西捕,1865年以后,相继出现了华捕、印捕、日捕和俄捕,其中又以华捕占了大半。
虽然,西捕的人数仅占巡捕总数的10%左右,但他们待遇相当优厚,巡捕房还开设图书馆、弹子房、游艇俱乐部专为他们服务。与之相比,华捕的薪金只有西捕最低月薪的七分之一。巡捕不仅负责维护公共租界内的社会治安,而且还为私人提供保安服务。1930年,工部局发出布告,对巡捕有偿服务明码标价。雇佣一个西捕,一天(按8小时计算)为20元,日捕10元,印捕8元,而华捕只有4元。
1905年,清政府设立仿西制设立巡警部,清政府管辖区内有了正式的巡警,民国时期改称警察,但租界区内的警察仍称巡捕,直到抗战胜利收回租界,巡捕的称谓才正式在中国历史上消失。巡捕的职能 在上海近代史上,公共租界的巡捕可谓臭名昭着。他们不但破坏中国革命,逮捕共产党员,并“引渡”给中国当局,使刘华、罗亦农等一批杰出的革命家惨遭屠戮;向手无寸铁的群众开枪,酿成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而且与黑社会沆瀣一气,扰乱一方平安。1934年春,一个扒窃团伙在公共租界的车站、戏院、百货公司频频作案,气焰嚣张,巡捕房却迟迟未能破案。原来,窃贼早就买通了巡捕,且多达65人。华捕中还有许多着名的帮会分子,如侦缉股督察长陆连奎、刘绍奎,特务股督察长谭绍良等,正是由于他们的“关照”,常玉清、顾竹轩等青帮大亨在租界内得以横行。
说起“红头阿三”,老上海人都记忆犹新。这些身材魁梧、脚登皮靴、头缠红巾、巡逻在马路上的印度巡捕曾经是旧上海的街头一景。或许大多是骁勇善战的锡克人的缘故,“红头阿三”们执行起巡视任务来,颇为蛮横,不过,也会有碰钉子的时候。
20世纪初,京剧大师盖叫天等人常在公共租界与法租界交界的洋泾浜畔练功。当时的洋泾浜还未填浜筑路,一座座木桥横跨在两岸。一天,盖叫天练功后沿着洋泾浜走回家,边走又边练起“打飞腿”,还发出了“啪啪”的响声。一个印度巡捕见状,即以“扰乱治安”为名,要抓他去巡捕房。面对这蛮不讲理的“红头阿三”,年轻气盛的盖叫天飞起一个扫堂腿,冷不防将印捕摔了个狗啃泥,随后箭步穿过木桥,到了法租界。公共租界的巡捕不能越界抓人,气得那印捕望“浜”兴叹。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开进了公共租界,前后延续80多年的公共租界及其巡捕体系一起湮没于历史之中。

❽ 清朝神操作,几个骗子如何在天津办了一个假租界

这几个人开办假租界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假租界里面外国房屋都和其他真租界相同,即使是国外的人看起来也没什么差别,平常的老百姓更是看不出来,所以都误以为真。



我觉得这还是因为当时中国人的骨气不够,硬气不足,所以才导致了几个骗子也能够瞒天过海办了一个假租界,我们都知道当时的租界其实是外国人在中国圈地的一个表现,但是当时的中国人却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所以才会导致假租界的形成。

❾ 天津共有几个国家的租界美国兵营在天津的哪比利时砖窑在天津的哪

原天津美国兵营,坐落于当时的天津德租界5号街(今河西区广东路1号),该建筑目前为特殊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该建筑现为天津医科大学。
比利时砖窑在今天的天津市自行车厂附近,就是原来的尖山公园
九个租界

❿ 老闸捕房的详情

1905年12月18日(光绪三十一年十一月十二日),上海公共租界发生“大闹会审公廨”事件,大批示威群众包围老闸捕房,将其底层和一楼的建筑被市民烧毁,印捕对示威群众开枪,死伤数十人。1906年,工部局在捕房周围筑起10英尺的高墙,以防范冲击捕房事件的再次发生。
20世纪初,地处租界繁华中心的老闸捕房辖区经常成为反政府地下政治活动的地点,如在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期间,老闸捕房探目张玉荣协同西探,在界内大小客栈逮捕形迹可疑的革命党人。1928年12月9日,老闸捕房探目在北京路877号拘捕了正在开会的共产党人30人。1931年1月17日,老闸捕房探捕在三马路东方旅社、天津路中山旅社先后逮捕共产党员36人,后被引渡给淞沪警备司令部。1933年3月28日,老闸捕房在山西路五福弄9号拘捕了中华海员工会党团书记廖承志等人。
1925年5月30日下午3时37分,守卫老闸捕房的外国巡捕向和平请愿的游行队伍开枪,打死4人,打伤9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1905年,老闸捕房辖区东起山东路山西路,西到护城河,北起苏州河,南到洋泾浜。1938年,该捕房辖区调整为:北部边界从虞洽卿路桥(含该桥)沿苏州河往东至山西路桥,东部边界由山西路、福州路、山东路(不含)向南至爱多亚路,南部边界从山东路南口沿爱多亚路(以该路中心为界,南面属于上海法租界)向西至虞洽卿路,西部边界为从爱多亚路至虞洽卿路桥之间的虞洽卿路(包括路东房子及路面在内)。
1930年代初,公共租界工部局将老闸捕房南京路大门堵封,改由贵州路门口进出[3]。原五卅惨案流血地点——老闸捕房南京路大门处改建为商铺,即今南京东路766-772号的大光明钟表店。1959年5月26日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77年12月7日重新公布为上海市纪念地点。1985年5月,上海市文管会在遗址勒石纪念并举行揭幕仪式。
1949年以后,老闸区与黄浦区并合,于是将贵州路101号老闸捕房的原址改办培光中学,1985年改为上海市商业职业技术学校。目前,商职校里仍保留着解放前老闸捕房的牢房旧址供人参观。1985年1月18日,老闸捕房旧址也被公布为黄浦区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