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津资料 » 古时候天津怎么说
扩展阅读
深圳哪里可以diy戒指 2025-05-15 11:04:03
现在要去天津都需要什么 2025-05-15 10:45:25
东营如何去上海 2025-05-15 10:19:01

古时候天津怎么说

发布时间: 2022-07-09 02:56:43

⑴ 古代天津的旧称

直沽是天津的旧称
海津镇是元时天津的旧称,

⑵ 天津古代时候叫什么名

南宋金国贞佑二年(1214年),直沽寨;
元朝改直沽寨为海津镇;
明建文二年(1400年),朱棣改名为天津,开始筑城设卫,称天津卫;
清朝顺治九年(1652年),天津卫、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三卫合并为天津卫;
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津卫为天津州;
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为天津府,辖六县一州,分别是天津县、静海县、青县、南皮县、盐山县、庆云县、沧州。

⑶ 在古代天津、上海都有哪些别称(如京畿门户婆婆之类的)

天津古称天津卫,上海以前是个港口,或者说是个渔村。到近代后才发展起来,当然,是外国人友好的用枪炮发展起来来的

⑷ 天津的古称是什么

南宋金国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口设直沽寨,在今天后宫附近已形成街道。是为天津最早的名称。
元朝改直沽寨为海津镇,这里成为漕粮运输的转运中心。设立大直沽盐运使司,管理盐的产销。
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在此渡过大运河南下争夺皇位。朱棣成为皇帝后,为纪念由此起兵“靖难之役”,在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将此地改名为天津,即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作为军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带,天津开始筑城设卫,称天津卫,揭开了天津城市发展新的一页。后又增设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
清顺治九年(1652年),天津卫、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三卫合并为天津卫,设立民政、盐运和税收、军事等建置。
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津卫为天津州。
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为天津府,辖六县一州。

⑸ 古代诗句中的天津指的是什么

在古代诗句里天津是指的渡口,
船舶靠岸通行之处,货物运输交易之处,也指客运登记之处,就是与水有关的意思。

⑹ 天津以前叫什么

直沽。

金朝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口设直沽寨,直沽是天津城市发展中有史料记载的最早名称。

元延祐三年(1316),“改直沽为海津镇”,这里成为漕粮运输的转运中心。设立大直沽盐运使司,管理盐的产销。

明建文二年(1400年),天津开始筑城设卫,称天津卫。

(6)古时候天津怎么说扩展阅读

天津历史沿革

天津始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在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汇处、现在的金钢桥三岔河口地方,史称“三会海口”,是天津最早的发祥地。

唐朝中叶以后,天津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金代在直沽设“直沽寨”,元朝设“海津镇”,是军事重镇和漕粮转运中心。

明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朱棣率兵经直沽渡河南下夺取政权,1403年改元永乐。天津作为军事重地,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正式设卫,翌年设天津左卫,转年又增设天津右卫。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三卫合一,归并于天津卫。

从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正式建卫到公元2016年,天津建城已有612周年。1860年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后,西方列强纷纷在天津设立租界,天津成为中国北方开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基地。

军事近代化以及铁路、电报、电话、邮政、采矿、近代教育、司法等方面建设,均开全国之先河,天津成为当时中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贸中心。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天津作为直辖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进一步巩固了中国重要综合性工业基地和商贸中心地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天津

参考资料来源:天津人民政府网-历史沿革

⑺ 天津名字的由来

天津,得名于明成祖朱棣,意为“天子渡津之地”,旧时又称天津卫。常言有云,“中国近代百年看天津”。民国时期,南有上海滩,北有天津卫,这两座城市是近代中国繁华之所在,其中天津卫在近代史上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许多风云人物在此处发迹或归隐,很多重大事件在这里发生影响着历史进程。

截至2017年底,天津下辖16个市辖区,共有街道、乡、镇245个。市辖区分为中心城区、环城区、滨海新区和远郊区。

(7)古时候天津怎么说扩展阅读

天津特色:

1、天津三绝:天津三绝历来有两种说法:其一是被称为天津风味小吃“三绝”的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和耳朵眼炸糕;其二是被称为天津民间工艺“三绝”的泥人张彩塑、杨柳青年画和风筝魏风筝。

2、特色小吃:糖礅、熟梨糕、茶汤儿、果仁张、崩豆张、面茶、杨村糕干。

3、特色早点:煎饼馃子、锅巴菜、老豆腐、果子、烫面炸糕、卷圈、荷包蛋、糖果子、果篦儿。

4、天津特产:天津甘栗、天津冬菜、天津大白菜、独流老醋、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

⑻ 天津在唐朝时叫什么

天津在唐代叫“渔阳”也就是现在的蓟县。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水陆交通畅达,自古就是军事屯兵和角逐的战场。战国时期,燕、赵、齐等诸侯国逐鹿中原,屡屡挑起战争。唐朝经常对北方用兵,渔阳(蓟县)成为军事重镇。宋辽两国以海河为界隔水对峙。金设直沾寨,明建天津"三卫",都作为屯兵防御的军事要地。相传,天津设寨时,居民才有七姓。至明代燕王率兵扫北,大批的随军家属和移民到天津落户,"筑城设池定为今名",天津始成为繁华的城镇。燕王与其父朱洪武揭竿举旗发端于苏北,皖南,自然随之而来的以这一带人居多。天津民间旧时曾流行着:"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说法。从饮食习俗看,天津人以面食为主,特别是面条与饺子和喜庆聚散有关系,这同山西人以面食为主的习俗是一样的。而天津的节今时俗又源于河北、河南、山东的农村。由此可见,天津众多的居民是由退役的军人和来自四面八方的移民拼凑组合的。军人粗犷骠悍的性格和移民火爆一团的习性对后来天津民风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天津历来就有着分帮结伙的特点。如漕运的山西帮、广东帮、宁波帮等等。就是在同行业问,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抵御外部或外地势力的侵入,也自发组成团伙,出现了脚行、鱼行、粮行、油行等组织。

帮会和团伙内部重义气,守信用,互助互利。早年有所谓"锅伙",合伙吃饭,平分工钱,是原始的互助互济形式。帮会与团伙之间互不相让,争利夺势。甚至武力火并。李鸿章在《续天津县志》序中写道:"顾其人情风俗轻生赴斗,犹有渔阳上谷之逸……盖斯民之富者,多好倡为善义行;其贫者,就死不悔……亲上死长,勇于赴难而不屈,亦多忠义才杰之伦。"这是讲了好的一面。而其副作用也尤为突出,以土产"混混儿"出名。所谓"混混儿"皆地痞无赖亡命之徒。"混混儿"之间为了抢占地盘,除经常打架械斗外,往往还采用"自戕"的特殊方式来斗狠。如有"刺破头"自造伤残嫁祸于人的;有熬打"卖味儿"滚刀肉的;也有爬钉板;跳油锅的。当然,"混混儿"仅是个别的,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早已绝迹,但它毕竟是移民特定时期帮会团伙习气的产物,其行为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清代,由于政治的相对稳定,天津逐渐失去军事要塞的地理位置。驻军执行屯田制,穿渠引水,开荒种田,以保证计养的来源,渐渐由"军"转"农"。当政者因势利导,改军事管理为行政管理,兴办学校,提倡儒家教育,颇有成效,民风也随之一改。地方志上有着"贵德耻争,民淳讼简":"文风日盛,家弦户诵,以气节相高,无论贫富,见义必为,饶有古遗风"等记载,贵德耻争、乐善好施一时成为时尚。一人有难,众人相帮的好民风一直流传至今。敢于直言公理,乐于帮助弱者的事情总是屡见不鲜;而欺弱凌下常常会引起公愤。比如,观看球类比赛,天津人从来都是为暂时失利的一方摇旗呐喊。排队购物,小伙子"加塞"会引起众人的齐声反对,而老年人偶尔不排队人们是能够容忍的。天津人说话办事很讲究:外场",得过别人的好处;总要以某种方式回报。初次办事总是把话说得十分周全,让人心里热呼呼的。事后还要说::用得着说一声","有事找我去"。一但别人有事相求,不管能否办成满口应允,极力去促成,有些难处也自我承担,从不对外宣扬。天津人以"失约"、"食言"为耻,称这样的人为"大梨"、"庇庇";以"管闲事"为乐。社会上历来有民间自行排解纠纷的风气,称排解纠纷者为"大了"。"大了"往往是德高望重极善言谈,他们了事一般不纠缠细节,尽量使问题简单化,要求在大方面双方都过得去,常说:"看我的面子完啦"。所谓了结,不是评理,而是使双方找回一点"面子"。

清末,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后,经济地位日益突出,一跃成为华北地区的商货中心--大商端口。外来事物不断涌进,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电灯、电话、高楼大厦、租界,日新月异。天津人几乎每天都在接受新东西,见多识广,转化成自我骄傲、夸耀的资本。滋生一种城市人心理上的优越感。天津人动不动就把外乡人称为"老呔儿"、"傻冒",特别爱在外地人面前宣扬自己的所见所闻,目空一切,居高临下。天津人交往时一般不休阵,有自信心,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的局面。天津人讲话直爽、简洁、泼辣,不兜弯子,喜欢直来直去。但是,有时不免虚张声势,强词夺理,出言不逊。因此"京油子、卫嘴子"的流行说法也带有贬意。

天津卫的民风是随着地理位置的变迁、经济发展而产生变化的。天津人的性格也是多元的。"由兵转农","由农渐商"是沿用了天津民风三变的传统说法。

⑼ 天津古称是什么

津沽、津门。

天津,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也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开放城市和工商业城市。天津简称“津”,意为天子经过的渡口,也称“津沽”、“津门”。

天津所在地原为海洋,四千多年前,在黄河泥沙作用下慢慢露出海底,形成冲积平原。古黄河曾三次改道,在天津附近入海,3000年前在宁河区附近入海,西汉时期在黄骅县附近入海,北宋时在天津南郊入海。金国时黄河南移,夺淮入海,天津海岸线固定。



地理位置

天津位于东经116°43'至118°04',北纬38°34'至40°15'之间。市中心位于东经117°10',北纬39°10'。地处华北平原北部,东临渤海,北依燕山。

天津位于海河下游,地跨海河两岸,是北京通往东北、华东地区铁路的交通咽喉和远洋航运的港口,有“河海要冲”和畿辅门户”之称。

北起蓟县黄崖关,南至滨海新区翟庄子沧浪渠,南北长189公里;东起滨海新区洒金坨以东陡河西干渠,西至静海县子牙河王进庄以西滩德干渠,东西宽117公里。天津市疆域周长约1290.8公里,海岸线长153公里,陆界长1137.48公里。

东、西、南分别与河北省的唐山、承德、廊坊、沧州地区接壤。对内腹地辽阔,辐射华北、东北、西北13个省市自治区,对外面向东北亚,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天津、网络-天津卫

⑽ 天津古代叫什么名字啊

历史上天津用过海津镇,直沽寨,天津卫这些名字。

天津现在的位置是古代由黄河改道前由泥沙冲积形成的冲积平原,古黄河曾三次改道在天津附近入海,3000年前在宁河县附近入海,西汉时期在黄骅附近入海,北宋时在天津南郊入海。金朝时黄河改道南移,天津海岸线固定。最迟至战国时期,此处已有先民劳作生息。

西汉时期汉武帝在武清设置盐官。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使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会处“三岔河口”成为天津最早的发祥地。

唐朝时期在芦台开辟了盐场,在宝坻设置盐仓。唐朝中叶以后,天津成为南方粮绸等物资北运的水陆码头。海河曾是宋辽的“界河”,南北为宋、辽分治。

宋朝在海河以南设立许多军事据点,如南河、沙涡、独流等,以防辽军南下。金朝在三岔口设立军事重镇“直沽寨”,当时天后宫附近已形成街道。

元代海漕开通,直沽成为漕运枢纽,为此在大直沽专设了接运厅和临清万户府并修建粮仓,兴建天后宫。1316年,在直沽设“海津镇”,是当时的军事重镇和漕运中心。

明朝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同其侄建文帝争夺皇位,在此渡河南下夺取政权。永乐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明成祖朱棣正式下诏赐名天津,即天子渡口之意,筑城设天津卫。

随着人口增加商业发展,明廷在天津陆续设官衙、建学,或将外地官、衙迁津理事。清朝天津先后改卫为州,升州为府。清朝灭亡以后,民国的时间那段时间里,天津的名称没有变化,一直延续“天津”的称呼。

(10)古时候天津怎么说扩展阅读:

从远古走来的天津,曾是一片退海之地。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黄河,历史上三次经天津入海,以惊人的造陆能力淤积成天津平原。

至今,在天津的上古林等地还残存着一些贝壳堤,考古学家说,这是古海岸线的遗迹。天津的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经历了无数的历史开合与时代变迁。

天津一名由来,始于中国的明代。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后,将他的儿子们分封为王,驻守在全国各地。其四子朱棣被封为燕王,驻守于北平,也就是现在的北京。朱元璋去世后,传位给他的长孙朱允炆。朱棣为与朱允炆争夺皇位,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的“靖难之役”。

1399年,燕王朱棣率军南下,从天津三岔口渡河袭取沧州,于1402年攻入当时明朝首都南京,登上了天子宝座。

朱棣登基后,对他争夺天下时经过的三岔河口十分赞赏,认为是块风水宝地,叫群臣献名。最后,朱棣选中“天津”二字,意为“天子渡津之地”,天津由此得名。

不久,朱棣迁都北京,天津便成了京城的门户,军事地位日益重要。明朝永乐二年,在天津设卫,“卫”是明朝的一种军事建制,天津共设三卫,驻军1.6万多人。于是,人们又把天津叫做天津卫。设卫就要筑城,天津作为一个完整意义的城市历史由此而开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