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天津的风俗:送走客人吃饺子还是面条
看客人喜欢吃什么吧。不过习俗是长接短送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和不舍,所以是来了吃面条走了吃饺子,还有一个说法是饺子比较耐饿,外出比较辛苦所以吃饺子!但你要较劲的话可以另外理解!来了吃饺子表示庆迎团聚,而且饺子工序麻烦,平时自己很少吃,也是对客人的一种招待!走了吃面条表示要常来常往
B. 天津的风俗有哪些
天津的风俗有:
一、大年初一,这一天天津人习惯第一顿饭就是吃饺子,早出门走亲访友,俗称拜年,在送年礼方面,天津人讲究送整盆不剪枝的腊梅,海棠和迎春花。
二、大年初二,这一天,天津人有回娘家的传统,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回家时要携带礼品,名为代手。
三、大年初三,包合子吃,其主题取,和合之意,还有一层更积极的含义,那就是和衷共济,同心合力。
四、大年初五,天津人称为破五,这一天不能到别人家拜年,这天家家都包饺子,剁小人,捏小人嘴,在切菜的时候,菜板要剁得叮咚响,暗示剁小人。
五、农历腊月初八的腊八节在天津称为腊八儿,许多天津人在这天喝腊八粥并用醋泡大蒜,从而为正月准备腊八蒜和腊八醋。
C. 天津风俗习惯
大年三十 天津各家各户往往摆上供品供奉神佛,当天夜里,把家中所有灯火点明,父系家庭的一家欢聚一堂吃团圆饭,之后的一夜不能睡觉,灯火亮到天明,天津人称之为“守岁”。天津年俗里,这一夜禁止扫地、倒水、用剪刀,说不吉利的话语。
大年初一 在这一天天津人习惯第一顿饭就是吃饺子。春节饺子即象征新年与旧年在”子时“交替,而且在天津三十的饺子必定是肉馅,初一早晨的为素馅,代表一年素素净净没有灾厄之事。拜年是春节里一项重要活动,首先从家里开始,晚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而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大年初二 大年初二的这一天,天津人有“回娘家”的传统。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回家时要携带礼品,名为”代手“。当然,大年初二回娘家的习俗,也是为了提供了一个聚会的机会,让许久未见的姊妹们,得以叙叙旧、话话家常。
大年初三 “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饸子往家转,初四的大饼炒鸡蛋。”这样的天津俗语中也体现了天津在欢度春节的大喜日子里,对生活美好的憧憬。而在春节期间包合子吃,其主题当取“和合”之意,子还有一层更积极的含义,那就是和衷共济、同心合力。
大年初五 正月初五天津人称为“破五”。这一天不能到别人家拜年,不然会被认为是小人。这天家家都包饺子,剁小人,捏小人嘴。在切菜的时候,菜板要剁得叮咚响,暗示剁“小人”。饺子也代表元宝,主迎财神之意,部分商户也会选择这天迎财神开张。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上元节,天津人称其为“灯节”,这一天每家每户除了吃元宵外,还要供奉给神仙和佛祖面制的刺猬和老鼠,灯节前后,天津城内各商铺从正月十三日至正月十七日张灯五日(旧)。
正月十六 在这一天,天津人习惯出去走一走,俗称”溜百病“。
正月二十五 正月二十四晚上,天津农村的各家各户还要在自家的院内或屋内的地上用白粉画出小囤和小梯子,称为打囤,在他们上面放粮食和铜钱,寓意来年物丰粮丰。市区一般正月二十五就会取下吊钱,用报纸裹好,有的还会放些小米等物置于床下,待来年春节扔去
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之所以称为龙抬头节。天津人在这一天会吃焖子,会在这一天理发。天津人正月里是不可以剪头发的,否则有死舅舅的说法,所谓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
除此之外,鞭炮和烟花贯穿于天津人过年期间。天津人还讲究正月里不能理发、看病、吃药、打孩子。天津人称农历腊月初八为“腊八儿”,并有喝腊八粥、吃腊八蒜和腌制腊八醋的习俗
(3)天津饺子有什么讲究扩展阅读
天津饮食习俗
大年三十这一天的夜里要做传统的天津风味素馅儿饺子,饺子馅包括香干,油条,豆芽菜,白菜等,最重要的是要有红色的粉皮,和馅使用酱豆腐(腐乳),麻酱等,风味别具一格。饺子做成后用黄纸盖上,等到午夜二十四点来吃。
在包饺子之前有的天津家庭按“南礼儿”还有一顿年夜饭,年夜饭中要有鸡和鱼,取自谐音“吉庆有余”,年夜饭的米饭下通常藏有一个荸荠,寓意元宝。年菜以辣白菜、烩蚕豆瓣、辣豆等为主。在大年三十当天要剩下留在正月吃。
谚语:“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体现了在初一和初三这三天中天津家庭中的饮食习惯。农历正月初四一些天津家庭通常食用烙饼卷鸡蛋。正月初五,天津年俗中又有“破五吃饺子,捏小人嘴”的习惯,以喻示新一年的吉祥顺利。
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天津家庭和全国各地风俗普遍相同以吃元宵为主。正月二十五在天津为填仓节,谚语:“填仓填仓,干饭鱼汤。”体现了这一天天津人民吃米饭熬鱼的习俗。
资料来源 网络天津风俗
D. 生日前一天要吃饺子“催生”,是怎么行成的习俗呢
生日前一天要吃饺子“催生”,主要是源于天津的习俗。
(1)天津人过生日都是过虚岁,还有句话说生日赶前不赶后,意思是只有提前过生日,不能后补生日。饺子剩下转天是不能吃的,俗信怕捏了寿星的嘴。
(2)吃饺子是一种喜庆的象征,天津人在很多场合都要吃饺子。生日当天要请大家吃长寿面,生日前一天要吃饺子,这叫“催生”。
(4)天津饺子有什么讲究扩展阅读:
习俗由来:
天津有一条着名的古文化街。这条街上有一座供奉海神的古庙。《海后》记载姓林,宋代福建莆田湄洲岛人。这座庙原名叫天后宫。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该寺的名称为“天后”。
人们尊称她为“娘娘”,南方人亲切地称她为“妈祖”。据说,福建梅州寺、台湾北港朝天宫、天津天后宫是世界三大天后宫。
每年农历3月23日,中国、东南亚乃至欧美的许多中国人都会庆祝妈祖的生日。这一天也是天津天后宫最受欢迎的日子。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有吃饺子的心,这是“促进妈祖的诞生”。
生日当天要吃“天后食面”,寓意长寿,子孙连续。妈祖拜望是天津独特的民间活动,也是天津历史上纪念妈祖诞辰最隆重的活动之一。这一民间习俗的起源由来已久,清朝康熙皇帝到天津的天后宫赏花,并赠送旗子,然后改名为“皇帝”。
E. 天津饺子的饺子的来历
对于饺子的来历,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颇多。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国时期,魏张揖所着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据考证: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我年的历史了。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届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这说明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近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千百年来,饺子做为贺岁食品,受到人们喜爱,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等名称。唐代称饺子为汤中牢丸;元代称为时罗角儿;明末称为粉角;清朝称为扁食---- 天津人喜欢吃饺子,一年到头都少不了,这同天津的民风民俗。时令节气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逢年过节,款待亲友,生日祝寿,都要包上一顿饺子以示祝贺,这在民间已流传久远。形成风俗。除夕夜12点后,是辞旧迎新的第一个子时,一夜连双岁,子时更岁,更岁交子。祈祷祝福,就把包了馅的面食称为饺子。“饺子”——“交子”,“饺”谐音“交”。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包饺子,谓主子时饺子,长岁饺子、吉祥饺子。从这开始,不出正月,隔日就要包一顿饺子,像初一饺子,初三合子(饺子的变形花样)、“破五”饺子,(寓剁小人,除晦气之意)、初八、初九“合子”(迎合“夹八越过越发”,“夹九越过越有”的民间习俗)。另外款待亲戚朋友包饺子,闺女出阁包“送亲饺子”,过生日祝寿头天吃饺子,叫“催生饺子”。又如“头伏饺子”是与24节气有关。凡此种种,都是人们为了营造一种生活乐趣,寄予一种美好的期盼。现在依然延续着。
F. 天津饺子的大年三十包饺子
大年三十包饺子,是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民间过年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年三十的饺子,由于是节日的重要内容,所以,还规定了许多规矩和约定俗成的习俗内容。这些习俗都是为了配合过年的气氛需要。饺子馅的讲究包饺子首先是调拌饺子馅。饺子馅有荤有素,有的地方是严格区别的,但更多的是荤素搭配。年三十包的饺子,要足够三十晚上和初一早上全家食用的。除夕夜的饺子馅一般是荤素料相配合,用猪肉或羊肉,切成小肉丁,加调味料腌好,然后把大白菜嫩叶用刀剁成粗粒,挤去部分水分,加人肉馅和调味料调拌而成。在制馅的过程中,最讲究的是剁馅,就是用刀细剁大白菜的工序。剁菜时,刀与案板撞击,发出锉锉有力的“嘭嘭”声,由于用力大小在不断地变化,这声音便发出了富有韵律感的强弱节奏变化,像特别优美的乐曲,传到四邻八居。人们都希望自己家的剁菜声音是全村最响的,也是时间最长的。肉加菜调馅,谐音“有财”,剁馅声最响且时间要长,美其意曰“长久有余财”。剁菜的时间越长,说明包的饺子就多,象征着日子红火富有。饺子形状的讲究年三十包饺子的形状也有讲究,大多数地区习惯保持传统的弯月形。这种形状包制时,要把面皮对折后,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沿半圆形边缘捏制而成,要捏细捏匀,谓之“捏福”。有的农家,把捏成弯月形的饺子两角对拉捏在一起,呈“元宝”形,摆在盖帘上,象征着财富遍地,金银满屋。也有的农家,将饺子捏上麦穗形花纹,像一棵棵颗粒饱满、硕大无比的麦穗,象征着新的一年会五谷丰登。但更多的是把饺子包成几种形状,预示着来年能财满屋,粮满仓,生活蒸蒸日上。饺子摆放的讲究年三十包的饺子,不仅形制上有讲究,就连摆放也有定规。首先是不能乱放。俗话说:“千忙万忙,不让饺子乱行。”日常包饺子,横排竖摆,皆随其意,年三十包的饺子则不行。山东等地盖帘子要用圆形的,先在中间摆放几只元宝形饺子,然后绕着元宝一圈一圈地向外逐层摆放整齐,民间俗云“圈福”。有的人家,甚至规定,盖帘无论大小,每只盖帘上只能摆放99个,且要布满盖帘。因此,只能靠调节饺子的间距和行距来实现,谓之“久久福不尽”。关于这个习俗,民间传说中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很久以前,在一个贫困的山村,有一户人家很穷,常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到了年三十这一天,家里没有白面,也没有菜,听着四邻的剁菜声,心急如焚。无奈,只好向亲友借来米面。和好面后,又胡乱弄了点杂菜凑合成馅,就包起了饺子。因为面是借来的,所以包的饺子就格外珍贵,摆放时,就一圈一圈由里到外,非常整齐,也很美观。刚刚从天庭回来的灶王爷看了很高兴。同村有个财主,家有万贯家产,平日山珍海味的吃惯了,根本不把饺子放在眼里。大年三十这天用肉、蛋等料调馅,包成了饺子,乱放在盖帘上。小料饺子下锅煮熟后,一吃味道全变了样。猪肉馅变成了萝卜菜。而那户穷人的饺子却变成了肉蛋馅的。原来,是灶王爷对财主家包饺子的态度很不满意,为了惩罚他,就把两家的饺子给暗中调了包。第二天,这事便在村里传扬开来。从此,人们再忙,年三十的饺子也要摆放得整整齐齐,以讨个“圈福”的口彩。但是在黑龙江部分地区的农家,饺子却不能摆成圆圈。据说把饺子摆成圆圈,会使日子越过越死。必须横着排成行,这样方能使财源四通八达地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