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天津话怎么说
天津话的特点是一声发为四声、三声发为二声,比如:北(三声)京(一声),就发为“bei(二声)静(四声)”。以下为一些例子和方法:
1.二八八这可是经典的天津话了,意指一般水平或中等偏下的,大概和“二把刀”差不多。例:那么窄的道,也就您这老司机能过去,要换个二八八的,准卡那。(另:“卡”字在天津读作qia二声或三声)2.干嘛(ma四声)这也是经典的天津话了,译为:干什么呢3.倍儿(be四声)标准的天津话,就是指”特别的”意思.天津人基本上说话都带”倍儿”.例:介件褂子倍儿好看,介螃海(轻声)倍儿香
4.哏儿(ge二声)常和倍儿连用,”倍儿哏儿”指:特别好玩的意思
5.腻味(ni四声wei一声)口头语:指讨厌人.例:你介么大的人了,恁么还这么腻味人呢!
天津话怎么说,经典天津话,常用的天津话TOP6-10
6.耐人(nai四声)译为:这人让人喜欢。通常天津人说:我爱你,也会说为:我耐你。7.受累敬语,译为麻烦。例:受累您让我过去。(貌似JIN来天津时也和FAN说过这话,被外地的FAN听成了“兽类”)8.色在天津有两种叫法:一,筛shai(三声)儿,连音;二,赛sai(三声)。例:1.这是嘛色(筛儿)?2.色(赛,三声)盲。
9.掰掰(一声)天津人对“叔叔”的叫法。同样,“伯伯”叫“大大”。“伯母”叫“娘娘”。要说明的是,天津对亲戚年龄的排序与很多地方相反,最小的要叫“老”,比如我同学hx总说她小姨怎么怎么,这要是到了天津,就叫“老姨”。
10.快kuai(三声)主要有两种意思:一,挠;二,舀。例:1.我这后背好像让蚊子给咬了,帮我快(三声)快(三声);二.上水缸里快(三声)点儿水。(另:天津话爱把“去”或“到”说成“上”)
天津话怎么说,经典天津话,常用的天津话TOP11-30
11.yong用、永、勇、泳、庸、涌……凡是读作yong音的,天津话都是rong,声母变,声调不变。例:冗远(永远)。12.顺shun(二声)难看、丢人、不好的意思,形容词。例:你说他当着那么多人数落我,我多顺(二声)呐!另:垮kua(三声)顺(二声)的近义词,特指颜色对比过于鲜明或颜色太艳。例:你这身衣裳太“垮”了。
13.来lai(三声)拽的意思。例:你别来(三声)我衣服。
14.褶裂(zhe三声lie轻声)指人无故找茬(但并无寻衅滋事之意,仅仅是“褶裂”)。15.楞(leng二声)子天津人常用来形容别人的词,跟“二百五”差不多吧,冲动的人,做事不经大脑的人,很多情况下就是形容具有朋克精神的人。
16.堆故有两种读法:一,i(一声)gu(轻声),指身体摊成一团;二,i(三声)gu(轻声),指把液体混合。例:1.他当时头一晕,立马就堆故那儿了。2.你别瞎堆(三声)故了,弄得雪碧不是雪碧味儿,可乐不是可乐味儿。
17.固秋(秋qiu轻声)无规则的乱动。例:你在那乱固秋嘛!18.奋秋(秋qiu轻声)意义类似于固秋。例:好好岁叫,别躺那老奋秋!19.自微(微wei轻声)就是弱势一方向强势一方的无谓反抗。例:那个小孩让他爸给恁那打了一顿,他不老实,还自微。
20.墨机(ji轻声),肉都形容人做事慢,不利索。如:我的姑奶奶,您就别墨机了,可肉(肉:慢的意思)死我了。。21.走机(ji轻声)形容人办事不利。如:你看你办的介叫嘛事,真走机。
22.离机(ji轻声)人长的难看或者物品形状走样,与食品里脊没有关系。23.悖儿悖儿(悖be二声)形容智力不全、做事不完整的人。24.把家虎:特指善于管家、精打细算的人。25.白眼儿:外孙子或孙子26.红眼儿:外孙女或孙女27.力巴儿:比喻干杂活的人。跟班的人28.拾不起个儿形容筋疲力尽。例:快让我躺下歇会儿,这一天,累得我都拾不起个儿来了。
29.迂(yu,一声)指悠闲无忧的状态。例:抽着香烟,喝着茶水,还看着球赛,你挺迂啊?30.大脖溜,大耳瓜子大巴掌,打脖子后面,有滑溜的意思。打的时候,向下溜
天津话怎么说,经典天津话,常用的天津话TOP31-50
31.猫(mao,一声)“摸”的叫法,例:你别猫我,怪痒痒的。32.齁(hou,一声)指太甜或者太咸。例:今天这菜盐放多了,齁死我了。齁:还能当特别讲33.德愣收拾,摆平的意思。例:马志明的《纠纷》里有那么一句:“我好好德愣德愣你!”(后面那句“拿聋”就更是天津话了,特指把不直(自行车轴前后不在一条线上叫“聋”)的车轴调直,引申为“教训人,收拾人,使屈服”之意。
34.拿分可能是从某种以分数计算输赢的比赛或游戏中演化而来的吧,指对于成功有很大把握。例:有了六级证,你再去找工作,那就拿分了。35.横(heng,二声)其实就是“可能”的连音。例:他怎么还不来呢?横家里有事。(这句我没用过,可能是老话)
36.恁(么)(nen,三声)其实应该是“怎么”,但天津人就说“恁么”,而且还常常在后面接上“嫩么(那么)”,例:你恁么嫩么腻歪人呢?(你怎么那么讨厌呢?)
37.尼了“你”或“您”的叫法,例:尼了这是干嘛去?(实际应为“您这是干什么去?”,按标准的天津话说就是“尼了介斯干嘛其(轻声)?38.凿吧(zaobe轻声)指再加一点。例:我看这些差不多了,再凿吧凿吧就行了。39.垫吧(be轻声)指正式吃饭前先少吃一些。例:你饿了吧,先来两块蛋糕垫吧垫吧。
40.贼(zei四声)“这”的读法。刘文亨、王文玉的关于评书的一段相声中就有天津人说评书的模仿,头一句就是“这(贼,四声)回说谁?”41.介(jie四声)“这”的另一种叫法。例:“这(介)是怎么回事?”42.上亮子特指门上方的玻璃窗。(不知其他地方的人对这一物件有没有特定的叫法)43.一边儿即“同种级别”。例:他跟我一边儿大。
44.脖葛(geng三声)儿脖子和衣服的空隙。例:马善人把一臭虫塞一胖子脖葛儿里了。45.鼻等(deng轻声)就是鼻涕。例:你看他冻的,直留鼻等。46.握(wo四声)天津人把“饿”叫“握”。47.窜(cuan一声)稀:就是拉稀。48.脚:天津话是一声,“交”的音。例:你界脚可谮凑!
49.简直:直接走,不拐弯。例:简直走,就到火车站!50.唆了蜜:这个比较简单,就是对棒棒糖之类甜食的叫法。另:唆了,就是舔、含的意思。
(1)天津话造孽方言怎么说扩展阅读
绝大部分人至少会说一种语言,也有很多人会说更多种,那么语言是怎么学会的呢?我们知道婴儿在学语言不是先认字,而是先模仿大人的说话,不停重复,先开始掌握一些简单的单词,慢慢再把这些单词连城句子。
大脑中会把相关事物和单词关联起来,形成脑回路,但如果这个家庭的语言不止是一种,那么孩子学习语言的速度会变慢,是因为大脑中要对同样事物不同发音进行分辨的过程,先会形成需要分辨的脑回路,所以一般双语家庭的孩子脑回路更多,所以也会更聪明,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是在9岁前,会形成母语化。
所谓母语就是单词跟事物直接关联,而不是跟字母关联。成人以后仍然可以通过脑训练进行母语化训练达到一人有多种母语。网络-语言如何被大脑掌握
B. 山西西部方言,包括离石、中阳、汾阳、兴县、临县、方山、柳林等地方的方言
--
3 [备查]汉族诸方言
山西省西南部汾河谷地二十八个市县、安徽省淮河以北二十二个县市和淮河以南的凤阳县
—蚌端口市—霍邱县—金寨县、江苏省徐州市—宿迁市—连云港市东海县赣榆县、陕西省安
康市白河县。①黄帝打败炎帝,二者联合击败了东夷,华北平原西部、汾河渭河平原的炎
黄后裔逐渐融合成华夏族,夏、蓟就是华夏族的两个分支。夏朝统治中原西部(河南省,
山西省南部),其语言乃炎黄融合的原始华夏语;蓟统治北京,其语言乃黄帝的原始华夏
语。②商族语言最初是华夏化很深的东夷语,流行于中原东部(今鲁西南—冀南—豫北—
皖北—徐州),商朝统治中原几百年后,逐渐与中原的夏族语言融化成今日中原官话的雏
形——华夏语。③以洛阳为标准音的华夏语后来成为东周通用全国的雅言,《诗经》的语
言就是雅言,孔子讲学用的就是雅言,而不是鲁国方言,孔子成为推广民族共同语的先驱
。秦朝时推行“书同文”等文化政策,使民族共同语的传播有了政治上的保障。汉代雅言
演化为“通语、凡语”,西汉扬雄编着的《方言》就是用“通语”来解释各地的方言的,
这是我国第一部方言着作。魏晋南北朝时,以洛阳语音为标准的“通语”从中原传向北方
和江左一带。《魏书咸阳王禧传》就有关于北魏孝文帝通令“断胡语”,用正音(洛阳话
)”的记载。南朝宋齐梁陈都建都于金陵(今南京),当时的金陵话是洛阳话的沿用。④
隋炀帝杨广以洛阳为首都,把数万户富商大贾从全国各地迁徙到洛阳,推广以洛阳为代表
的正音和正语。唐朝时,洛阳话仍然被看作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如孔颖达对经学的传述
和注疏,韩愈、柳宗元等在文学上的创作活动等,促进了汉民族书面形式的共同语的广泛
流传。唐代科举时赋诗作文也提出了语音方面的要求,即要符合从魏晋南北朝流传下来的
以洛阳语音为标准音的《切韵》的规范。北宋都汴梁(今开封),洛阳话和汴京话十分接
近,两地流传的语音被称为“中原雅音”。南宋定都于杭州,中原雅音也随之在杭州扩大
了影响,以至于今天的杭州话还同中原官话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当时洛阳话仍处于标准音
的地位,“中原惟洛阳得天下之中,语音最正”(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北宋时期
中原之音基本定型,与今日河南方言几乎完全一样。今日北方官话之所以与河南方言大同
小异,是历史上北方官话区长期以河南方言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语汇和语法系统而形成的
。⑤金人迁都北京后,河南方言的影响扩大到金人统治的大部分地区。蒙元时出现了中原
之音(河南方言)广泛传播的“四海同音”的局面。元人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就是“以
中原为则,面又取四海同音”而编写的。元代汉民族还是以中原之音为正音的。从明初的
《洪武正韵》到清中叶以前,教授标准音的学者都是以中原雅音为依据的。与此同时,元
明清三代随着政治、经济的集中,大量古话文学作品(元杂剧、《三国演义》、《水浒传
》、《西游记》、《儒林史》、《红楼梦》等)的产生和流传,使北京语音逐步上升到标
准音的地位。元末明初的供朝鲜人学汉语的课本《老乞大》和《朴通事》就是以当时的北
京话为标准音而编写的。清政府曾发布过政令要求各级官员和“举人、生员、贡监、童生
皆学习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官话”。北京语音取代中原雅音的标准音地位,是在清中叶
以后。满清学者陈冲庆说:“国朝建都于燕,天下语音首尚京音”。于是乎,汉民族共同
语经发展演变,在标准音方面实现了从中原雅音到北京语音的转变,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普通话)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关中方言东府话包括西安市、铜川市、咸阳市、渭南市、商洛市下属商县—洛南—丹凤—
山阳、陕北的宜川—黄龙—洛川—宜君—黄陵—富县、甘肃宁县;关中方言西府话包括宝
鸡市。关中方言区乃炎帝故地,母系为炎帝属的周族语言即是炎帝语言,炎帝语言与炎黄
融合的夏语近似,又由于地理相近,沟通频繁,所以关中方言与河南方言同属中原官话。
作者: 云梦浦 2006-3-7 20:28 回复此发言
--------------------------------------------------------------------------------
4 [备查]汉族诸方言
秦陇方言包括陕北的延安、甘泉、富县、定边,陕南的略阳、勉县、南郑、汉中市、城固
、洋县、西乡、汉阴、安康市、平利、旬阳、镇安,陇东的庆阳、合水、正宁、华池、环
县、镇原、平凉、泾川、华亭、崇信、灵台,渭河以南的陇西、漳县、武山、甘谷、礼县
、西和、岷县、宕昌、舟曲、武都、成县、徽县、康县、两当、文县(除碧口镇)、临潭
、卓尼,敦煌、河西走廊东端的景泰,青海省的西宁市、湟中、湟源、门源、互助、贵德
、化隆、平安,宁夏省固原市、彭阳、隆德。
陇中方言包括青海省大通、乐都、民和、循化、同仁,宁夏省海原、西吉、泾源,甘肃省
永靖、临夏、和政、广河、康乐、临洮、渭源、定西、会宁、通渭、静宁、庄浪、秦安、
张家川、清水、天水市。历史上长期受氐羌影响,与关中方言有了不同的特点。
南疆方言包括库尔勒、阿克苏、克孜勒苏州、喀什、和田、吐鲁番、伊犁州。
西南官话包括十一片:四川省、重庆市、湖北省西部十九县市、湖南省西北部、陕西省南
部的留坝—佛坪—宁陕—镇坪—岚皋—紫阳—石泉—镇巴—宁强、甘肃省文县碧口镇;泸
州市—宜宾市—乐山市—西昌市、贵州省铜梓—仁怀—沿河—印江、云南省大关—绥江—
水富,内江市—自贡市—仁寿县—富顺县,雅安市—石棉县,云南省西北部下关—剑川—
宾川—洱源—云龙—丽江市;云南西部的大理—保山—潞西;云南省东中部的昆明—昭通
—曲靖—玉溪—楚雄—个旧—开远、贵州省贵阳市—安顺市、四川省宁南县;贵州省北部
以遵义—六盘水—毕节为中心的二十七县市、云南省威信—彝良—镇雄、重庆市秀山县、
湖南省芷江—怀化—凤凰—新晃—吉首;贵州省东南部镇远—岑巩—黎平—锦屏—台江、
湖南省靖州—通道;贵州省南部凯里—都匀—贵定县;湖北省北部的襄樊—十堰—丹江口
—老河口—随州;武汉、湖南省临湘县;湖南省南部永州、郴州;广西省以柳州—桂林—
百色—河池为中心的五十六个县市;海南省昌江县—东方市—儋州市—三亚市的部分地区
所讲的军话。西南官话与江淮官话的分界线在广水县—安陆县—应城县—黄陂—黄冈市—
鄂州市—蕲春县一线以西以南。
商周秦汉时期,洞庭湖还属于原始汉语与藏缅语、苗瑶语、融合而形成的楚语,永嘉乱后
,迁入湖北的秦雍流人(陕西甘肃以及山西一部分)有六万,出现了西南官话的最初雏形
。安史之乱后,十倍于土着的北方移民入洞庭湖北部,冲击、涵化并最终取代了当地的楚
语,奠定了西南官话的基础。
江淮官话分布在淮河和北南文化线之间,福建南平城关、长乐县洋屿村属于江淮官话孤岛
。江淮官话与中原官话方言分界线如下:连云港临洪河口—东海县浦南镇—东海黄川—东
海白塔端口—东海平明—东海房山—东海安峰—新沂黑端口—沭阳阴平(潼阳)—沭阳颜集镇
方圩村—沭阳悦来—宿迁关庙—宿迁丁嘴—泗阳仓集—泗阳屠园—泗洪曹庙—泗洪金锁—
泗洪重岗—泗洪上塘—泗洪峰山南—淮河—凤阳县南—蚌端口市西南—淮河—霍邱县东—金
寨县南。
作者: 云梦浦 2006-3-7 20:28 回复此发言
--------------------------------------------------------------------------------
5 回复:[备查]汉族诸方言
2)北方方言的主要语言特征有:
A. 语音方面
①塞音和塞擦音声母大都有清声送气与清声不送气之分,而没有清声与浊声的对立,反映
出清声母多而浊声母少的特点。 古全浊声母字在现代官话方言各支系中几乎都念为清声母
字;古全浊平声念送气清声母,古全浊仄声念不送气清声母。
②韵母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辅音韵尾比较少。
③声调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调类的数目比较少。除江淮官话、秦晋方言有入声调外,其余
各地官话都没有入声调。整个官话方言区的声调以4~5个为最多,尤以4个声调最普遍。古
四声中,平、上、去三声在各地官话中的分化、发展情况相似,即:古平声清声母字现念
为阴平,如包、周、基、夫、甘、尊、当、江、光等;古平声浊声母字现念为阳平,如爬
、徒、锄、奇、条、林、沉、群、同、红等;古上声清声母和次浊声母字现念为上声,如
补、早、胆、粉、党、井、榜、选、暖、染、老等;古上声全浊声母字和古去声字,现念
去声,如古上声全浊声母字部、父、道、愤、荡和古去声字过、怕、步、带、共、耀等。
古入声字在官话方言中的念法比较复杂,除江淮官话、秦晋方言保留入声自成调类外,其
余入声调消失的各地官话,古入声字的归属各不相同。
大致说来,北方官话、中原官话东部入声消失后入声调的字分派平、上、去各声,即所谓
“入派三声”:入声全浊声母字归阳平,入声次浊声母字归去声,入声清声母字分派到阴
平、阳平、上声、去声各调中去;少数地方与北京略有不同:入声清声母字或全归阴平(
如济南),或全归上声(如大连)。 兰银官话、中原官话西部古入声调字的分派有两种情
况:或是入声全浊声母字归阳平,其余归阴平,如西安;或是古入声全浊声母字归阳平,
其余归去声,如兰州。西南官话古入声字的分派最为划一:只要是古入声字,不论声母是
什么,一律念阳平调。
B. 词汇方面
官话方言的词汇和普通话的词汇大同小异。官话方言中通行范围比较广的语词,大都已进
入共同语,作为基本词汇,没能为共同语吸收的官话方言词,大都只流行于某一个官话方
言片或方言小片。南北各地官话在词汇上的差异,比官话和其他各大方言之间的差异小,
但有的地方也有与众不同的方言词语。例如北京土话"二乎"意为"犹疑","咋呼"意为"嚣张
","冲道"意为"敢做敢说";天津话"广"意为"打","老公"意为"乌鸦","罢了"意为"了不起
";西安话"瞎了"意为"浪费"、"糟踏";山东聊城话"毁"意为"打";河南洛阳话"连连儿"意
为"赶快"。新乡话用"乱"表示"住",用"红"表示"卖力气";成都、昆明等地"聊天"说成"摆
龙门阵",武汉、重庆等地"倒霉"说成"背时","可怜"说成"造孽"……如此等等,都各具一
格。"太阳"一词在官话方言区有各种不同的称呼:北京、保定称"老爷儿"(北京也称"太阳
"),沈阳、西安称"日头",太原、呼和浩特称"阳婆",合肥称"热头",成都、武汉、昆明称
"太阳";光是河北一省,对"太阳"的称呼就有"老爷儿、爷爷儿、爷爷、日头、日头爷、日头
影儿、阳婆儿、阳婆、前天爷、佛爷儿"等等,可见词汇上的分歧,即使是在官话方言内部
,仍然不容忽视。官话方言的词汇跟其他方言比较,还显示出以下一些特色:
①双音节词特别占优势。双音节词在汉语中是整个词汇里占比重最大的一部分,在官话方
言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许多在官话方言中加“子”而成为双音节词的,在其他方言中往
往是没有“子”的单音节词,如“稻子”在南方方言或叫“稻”(吴方言、闽方言),或
叫“禾”(客家方言、湘方言、赣方言、粤方言);“谷子”在南方方言或叫“谷”(吴
、湘、赣、客家、粤等方言),或收“粟”(闽方言);“相片”一词官话方言区各地大
都叫“相片”或“相片儿”,而南方各方言,除客、赣方言仍用双音节“相片”外,吴方
言、粤方言、闽方言都是单音节词,或叫“照”(吴方言苏州话),或叫“相”(粤方言
作者: 云梦浦 2006-3-7 20:29 回复此发言
--------------------------------------------------------------------------------
6 回复:[备查]汉族诸方言
、闽方言)。
②古代语词保留得比较少。尽管每个汉语方言都继承了不少古代汉语的语词,但是相对而
言,官话方言区各地方言保留古语词的现象比较少。例如“眼睛”一词,官话方言区各地
大都说“眼睛”,而闽方言至今仍叫“目”,粤方言仍叫“眼”,保留了古代汉语对这一
人体器官的名称;又如“站立”一词,除官话方言区及湘方言外,吴方言叫“立”,闽、
粤、客家、赣等方言叫“企”,都沿用了古代汉语的说法;此外,还有一批极常见的生活
用词,南方各方言保留了古代的说法,而官话方言则采用了跟现代汉语普通话一致的说法
。如“看”是官话方言普遍通用的;而粤方言、闽方言(部分地区)却用古代的语词“睇
”。
③外来借词比较少。和南方诸方言比较,官话方言中外来的借词比较少。南方闽、粤等地
向来为出海门户,与外国接触多,方言中较易借入外语语词,如闽方言中借入不少印度尼
西亚—马来语词,粤方言中借入不少英语语词。有时候同一个事物,官话方言与南方各方
言却采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显示出“舶来”词与“土产”词的差别。例如“水泥”一词
,粤方言区有人叫“士敏土”,吴方言叫“水门汀”,都是英语cement的译音;闽方言叫“
番家灰”、“红毛灰”之类,也显示出外来的色彩,而官话方言大多数和共同语一样用“水
泥”(部分地方叫“洋灰”)则是地道的汉语语词。又如照相用的“胶卷”,官话方言各地
都叫“胶卷”,而粤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却都采用英语film的译音词“菲林”。
④语气词比较少,用法比较概括。和南方各方言比较,官话方言的语气词比较少,用法更
加概括,分工不那么细。例如常见的语气词"呢、吗、啊"之类,官话方言跟共同语是一致
的,而南方吴、粤等方言的语气词则丰富得多。
C. 语法方面
①构词方面,修饰性的词素一般在前。如除西南官话偶有"鸡公"、"鸡母"一类说法外,各
地官话大都是"公鸡"、"母鸡"、"客人"、"拖鞋"等说法,不象南方某些方言把修饰性的词
素加在后面。如"鸡公"、 "人客"、"鞋拖"(闽方言)之类。
②运用语音内部屈折变化表现语法意义的现象比较少。除个别地方外,官话方言很少有语
法学上所谓"构形法",即"狭义形态"的东西,粤方言、闽方言用变音的方式来表现某种语法
意义的现象在官话方言中很少见。
③结构助词"的、地、得"的运用。官话方言中不少地方有结构助词"的、地、得",用途各
不相同。这几个结构助词以北方官话用得最普遍,已进入共同语的语法体系中。在官话以
外的南方各大方言中,却很少见,就是有类似的结构助词,也不象官话方言那样"的、地、
得"分工明确,用法不混。
④重叠式的运用范围相当广。官话方言的重叠式内容相当丰富,使用范围相当广泛。例如
亲属称呼,南方闽、粤、客家、吴等方言一般都不用重叠式,多用单音节词素前加"阿"来
称呼,如"阿爸"、"阿弟"、"阿嫂"之类。而在官话方言中,则普遍用重叠音节的方式来称呼
人,如"哥哥"、"舅舅"、"爸爸"、"嫂嫂"、 "叔叔"之类。又如某些常用的名词,在南方各
方言中是不能重叠的,在官话方言中却以重叠的形式出现,如"星星"一词。在西南官话、
西北官话中,重叠表示附加的小义。如成都话"盘盘"意为"盘儿","眼眼"意为"眼儿"。"豆
豆"意为"豆儿",西安话"帽帽"意为"帽儿"。西北官话有的地方量词和指示词也可以重叠,
如西安话度量词重叠表示计量方式:"这米不卖升升"(不按升卖);指示词重叠表示所指的
具体位置:"你的站在这这等着"(你们站在这儿等着),这些重叠的用法在南方各大方言中
都是没有的。
⑤量词的使用比较概括。官话方言中最常用的量词“个”用途很广,可以用在许多事物上面
,虚的实的,都能和“个”配搭。称人一般在官话方言中用“个”和“位”(尊称),而在
其他各大方言中,却用各种不同的量词,并往往在量词的选用中体现出一定的感情色彩和
C. 古代人说什么话是像现在一样还是文言文似的
文言文是在书上写的,说话应该是古白话。
在古代官话的性质类似于现在的普通话。
汉族的先民开始时人数很少,使用的汉语也比较单纯。后来由于社会的发展,居民逐渐向四周扩展,或者集体向远方迁移,或者跟异族人发生接触,汉语就逐渐地发生分化,产生了分布在不同地域上的方言。汉语方言分布区域辽阔,使用人口在9亿以上。
官话方言
通称北方方言,即广义的北方话,一般所谓"大北方话"。在汉语各大方言中,官话方言有它突出的地位和影响。近1000年来,中国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从唐宋白话到元曲到明清小说,都是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创作的,再加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话通行地区从元代以来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高度集中的心脏地带,向来官场上办事交际,都使用北方话,因而有"官话"的名称。实际上它是汉语各方言区的人共同使用的交际语言,现在全国推行的普通话,就是在"官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通行地域 官话方言通行于长江以北各省全部汉族地区;长江下游镇江以上、九江以下沿江地带;湖北省除东南角以外的全部地区;广西省北部和湖南省西北角地区;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少数民族区域以外的全部汉族地区。此外,在非官话方言区中。还有少数由于历史原因而形成的官话方言岛。如海南岛崖县、儋县的"军话",福建南平城关的"土官话",长乐洋屿的"京都话"等。使用人口 7亿以上。
分区 官话方言内部按其语言特点一般可以分为 4个支系,即4个方言片(或称 4个次方言):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
华北官话 即狭义的北方话,它通行于北京、天津两市,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其中东北三省和河北省的方言最接近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山东、河南的官话各有特色,近来有的语言学者认为可以另立胶辽官话和中原官话两支。其中中原官话包括山东、河南部分地区以及长江以北的徐州、阜阳、陕西的西安、山西的运城等地区。
西北官话 通行于山西、陕西、甘肃等省以及青海、宁夏、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新疆汉族使用的语言也属西北官话。山西及其毗邻陕北部分地区、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保留古入声字,自成入声调,不同于一般西北官话,也不同于华北官话,近来有学者认为可根据"有入声"这一特点另立"晋语",从官话方言中独立出来。与此同时,有学者提出西北官话作为官话方言的一支,范围宜缩小到只包括甘肃兰州、宁夏银川等地的方言,改称"兰银官话"。
西南官话 通行于湖北省大部分地区(东南部、东部除外)、云南、贵州、四川三省汉族地区以及湖南、广西两省北缘地带。西南官话地域辽阔,但内部比较一致。
江淮官话 俗称下江官话,通行于安徽省长江两岸地区,江苏省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徐州一带除外),长江南岸镇江以上、南京以下地区,以及江西省沿江地带。江淮官话是官话方言中内部分歧较大、语言现象较为复杂的一支。其中皖南徽州一带方言,有许多与众不同的特点,历来不少语言学家认为可以从官话方言中分出,独立为皖南方言或徽州方言。
主要语言特征
语音方面 ①塞音和塞擦音声母大都有清声送气与清声不送气之分,而没有清声与浊声的对立,反映出清声母多而浊声母少的特点。古全浊声母字在现代官话方言各支系中几乎都念为清声母字,很少例外。一般古全浊平声念送气清声母,古全浊仄声念不送气清声母。
②韵母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辅音韵尾比较少。
③声调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调类的数目比较少。除江淮官话、华北官话中河南黄河以北地区、西北官话中山西南端、陕西的陕北及内蒙古西部部分地区有入声调外,其余各地官话大都没有入声调。整个官话方言区的声调以4~5个为最多,尤以4个声调最普遍,少于4个或多于 5个的都比较少。古四声中,平、上、去三声在各地官话中的分化、发展情况大体相似,即:古平声清声母字各官话大都念为阴平,如包、周、基、夫、甘、尊、当、江、光等;古平声浊声母字各地官话大都念为阳平,如爬、徒、锄、奇、条、林、沉、群、同、红等;古上声清声母和次浊声母字各地官话大都念为上声,如补、早、胆、粉、党、井、榜、选、暖、染、老等;古上声全浊声母字和古去声字,各地官话多念去声,如古上声全浊声母字部、父、道、愤、荡和古去声字过、怕、步、带、共、耀等。古入声字在官话方言中的念法比较复杂,除江淮官话及西北官话中山西、陕西部分地区、华北官话中黄河以北河南省部分地区保留入声自成调类外,其余入声调消失的各地官话,古入声字的归属各不相同。大致说来,华北官话跟北京话一样,入声消失后入声调的字分派平、上、去各声,即所谓"入派三声":全浊声母入声字归阳平,次浊声母入声字归去声,清声母入声字分派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各调中去;少数地方(如济南、大连)与北京略有不同:古入声清声母字或全归 阴平(如济南),或全归上声(如大连)。西北官话没有入声的地方古入声调字的分派有两种情况:或是古全浊声母入声字归阳平,其余归阴平,如西安;或是古全浊声母入声字归阳平,其余归去声,如兰州。西南官话古入声字的分派最为划一:只要是古入声字,不论声母是什么,一律念阳平调,几乎没有例外。
词汇方面 官话方言的词汇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词汇大同小异。官话方言中通行范围比较广的语词,大都已进入共同语,作为基本词汇,没能为共同语吸收的官话方言词,大都只流行于某一个官话方言片或方言小片,南北各地官话在词汇上的差异,比官话和其他各大方言之间的差异小。但官话方言通行范围如此辽阔,有的地方也有与众不同的方言词语。例如北京土话"二乎"意为"犹疑","咋呼"意为"嚣张","冲道"意为"敢做敢说";天津话"广"意为"打","老公"意为"乌鸦","罢了"意为"了不起";西安话"瞎了"意为"浪费"、"糟踏";山东聊城话"毁"意为"打";河南洛阳话"连连儿"意为"赶快"。新乡话用"乱"表示"住",用"红"表示"卖力气";成都、昆明等地"聊天"说成"摆龙门阵",武汉、重庆等地"倒霉"说成"背时","可怜"说成"造孽";……如此等等,都各具一格。"太阳"一词在官话方言区有各种不同的称呼:北京、保定称"老爷儿"(北京也称"太阳"),沈阳、西安称"日头",太原、呼和浩特称"阳婆",合肥称"热头",成都、武汉、昆明称"太阳";光是河北一省,对"太阳"的称呼就有"老爷儿、爷爷儿、爷爷、日头、日头爷、日头影儿、阳婆儿、阳婆、前天爷、佛爷儿"等等,可见词汇上的分歧,即使是在官话方言内部,仍然不容忽视。官话方言的词汇跟其他方言比较,还显示出以下一些特色:
①双音节词特别占优势。双音节词在汉语中是整个词汇里占比重最大的一部分,在官话方言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许多在官话方言中加"子"而成为双音节词的,在其他方言中往往是没有"子"的单音节词,如"稻子"在南方方言或叫"稻"(吴方言、闽方言),或叫"禾"(客家方言、湘方言、赣方言、粤方言);"谷子"在南方方言或叫"谷"(吴、湘、赣、客家、粤等方言),或收"栗"(闽方言);"相片"一词官话方言区各地大都叫"相片"或"相片儿",而南方各方言,除客、赣方言仍用双音节"相片"外,吴方言、粤方言、闽方言都是单音节词,或叫"照"(吴方言苏州话),或叫"相"(粤方言、闽方言)。
②古代语词保留得比较少。尽管每个汉语方言都继承了不少古代汉语的语词,但是相对而言,官话方言区各地方言保留古语词的现象比较少。例如"眼睛"一词,官话方言区各地大都说"眼睛",而闽方言至今仍叫"目",粤方言仍叫"眼",保留了古代汉语对这一人体器官的名称;又如"站立"一词,除官话方言区及湘方言外,吴方言叫"立",闽、粤、客家、赣等方言叫"企",都沿用了古代汉语的说法;此外,还有一批极常见的生活用词,南方各方言保留了古代的说法,而官话方言则采用了跟现代汉语普通话一致的说法。如"看"是官话方言普遍通用的;而粤方言、闽方言(部分地区)却用古代的语词"睇"。
③外来借词比较少。和南方诸方言比较,官话方言中外来的借词比较少。南方闽、粤等地向来为出海门户,与外国接触多,方言中较易借入外语语词,如闽方言中借入不少印度尼西亚 -马来语词,粤方言中借入不少英语语词。有时候同一个事物,官话方言与南方各方言却采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显示出"舶来"词与"土产"词的差别。例如"水泥"一词,粤方言区有人叫"士敏土",吴方言叫"水门汀",都是英语cement的译音;闽方言叫"番家灰"、"红毛灰"之类,也显示出外来的色彩,而官话方言大多数和共同语一样用"水泥"(部分地方叫"洋灰")则是地道的汉语语词。又如照相用的"胶卷",官话方言各地都叫"胶卷",而粤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却都采用英语film的译音词"菲林"。
④语气词比较少,用法比较概括。和南方各方言比较,官话方言的语气词比较少,用法更加概括,分工不那么细。例如常见的语气词"呢、吗、啊"之类,官话方言跟共同语是一致的,而南方吴、粤等方言的语气词则丰富得多。
语法方面 比较突出的特点是:
①构词方面,修饰性的词素一般在前。如除西南官话偶有"鸡公"、"鸡母"一类说法外,各地官话大都是"公鸡"、"母鸡"、"客人"、"拖鞋"等说法,不象南方某些方言把修饰性的词素加在后面。如"鸡公"、 "人客"、"鞋拖"(闽方言)之类。
②运用语音内部屈折变化表现语法意义的现象比较少。除个别地方外,官话方言很少有语法学上所谓"构形法",即"狭义形态"的东西,粤方言、闽方言用变音的方式来表现某种语法意义的现象在官话方言中很少见。
③结构助词"的、地、得"的运用。官话方言中不少地方有结构助词"的、地、得",用途各不相同。这几个结构助词以北方官话用得最普遍,已进入共同语的语法体系中。在官话以外的南方各大方言中,却很少见,就是有类似的结构助词,也不象官话方言那样"的、地、得"分工明确,用法不混。
④重叠式的运用范围相当广。官话方言的重叠式内容相当丰富,使用范围相当广泛。例如亲属称呼,南方闽、粤、客家、吴等方言一般都不用重叠式,多用单音节词素前加"阿"来称呼,如"阿爸"、"阿弟"、"阿嫂"之类。而在官话方言中,则普遍用重叠音节的方式来称呼人,如"哥哥"、"舅舅"、"爸爸"、"嫂嫂"、 "叔叔"之类。又如某些常用的名词,在南方各方言中是不能重叠的,在官话方言中却以重叠的形式出现,如"星星"一词。在西南官话、西北官话中,重叠表示附加的小义。如成都话"盘盘"意为"盘儿","
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
D. 谁会用天津话骂人 要标准的 谢了
天津骂人的话有很多 但是不管什么地方骂人都会很难听 说白了就是怎么痛快怎么骂 往死里卷 比如天津人最常说的一句脏话:去你吗了个B的 玩儿蛋七 撒逼玩意儿 看你内个揍性 这(zei四声)不人揍的 蛋子儿玩意儿 打你BK的信么 就这些吧说别的就太没素质了 哈哈 像上面这些骂人的话也不都是用在和别人打架上 有的时候也用在和关系特别好的朋友,哥们儿身上逗着玩
E. 古代中国说什么话我只知道绝对不是普通话。
据高本汉考证,
中国人唐时的口语接近今天的闽南话(台语),
宋时的口语接近今天的粤语。
我们现在使用的普通话,是从明代以后逐渐形成的
在古代官话的性质类似于现在的普通话。
汉族的先民开始时人数很少,使用的汉语也比较单纯。后来由于社会的发展,居民逐渐向四周扩展,或者集体向远方迁移,或者跟异族人发生接触,汉语就逐渐地发生分化,产生了分布在不同地域上的方言。汉语方言分布区域辽阔,使用人口在9亿以上。
官话方言
通称北方方言,即广义的北方话,一般所谓"大北方话"。在汉语各大方言中,官话方言有它突出的地位和影响。近1000年来,中国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从唐宋白话到元曲到明清小说,都是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创作的,再加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话通行地区从元代以来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高度集中的心脏地带,向来官场上办事交际,都使用北方话,因而有"官话"的名称。实际上它是汉语各方言区的人共同使用的交际语言,现在全国推行的普通话,就是在"官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通行地域 官话方言通行于长江以北各省全部汉族地区;长江下游镇江以上、九江以下沿江地带;湖北省除东南角以外的全部地区;广西省北部和湖南省西北角地区;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少数民族区域以外的全部汉族地区。此外,在非官话方言区中。还有少数由于历史原因而形成的官话方言岛。如海南岛崖县、儋县的"军话",福建南平城关的"土官话",长乐洋屿的"京都话"等。使用人口 7亿以上。
分区 官话方言内部按其语言特点一般可以分为 4个支系,即4个方言片(或称 4个次方言):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
华北官话 即狭义的北方话,它通行于北京、天津两市,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其中东北三省和河北省的方言最接近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山东、河南的官话各有特色,近来有的语言学者认为可以另立胶辽官话和中原官话两支。其中中原官话包括山东、河南部分地区以及长江以北的徐州、阜阳、陕西的西安、山西的运城等地区。
西北官话 通行于山西、陕西、甘肃等省以及青海、宁夏、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新疆汉族使用的语言也属西北官话。山西及其毗邻陕北部分地区、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保留古入声字,自成入声调,不同于一般西北官话,也不同于华北官话,近来有学者认为可根据"有入声"这一特点另立"晋语",从官话方言中独立出来。与此同时,有学者提出西北官话作为官话方言的一支,范围宜缩小到只包括甘肃兰州、宁夏银川等地的方言,改称"兰银官话"。
西南官话 通行于湖北省大部分地区(东南部、东部除外)、云南、贵州、四川三省汉族地区以及湖南、广西两省北缘地带。西南官话地域辽阔,但内部比较一致。
江淮官话 俗称下江官话,通行于安徽省长江两岸地区,江苏省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徐州一带除外),长江南岸镇江以上、南京以下地区,以及江西省沿江地带。江淮官话是官话方言中内部分歧较大、语言现象较为复杂的一支。其中皖南徽州一带方言,有许多与众不同的特点,历来不少语言学家认为可以从官话方言中分出,独立为皖南方言或徽州方言。
主要语言特征
语音方面 ①塞音和塞擦音声母大都有清声送气与清声不送气之分,而没有清声与浊声的对立,反映出清声母多而浊声母少的特点。古全浊声母字在现代官话方言各支系中几乎都念为清声母字,很少例外。一般古全浊平声念送气清声母,古全浊仄声念不送气清声母。
②韵母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辅音韵尾比较少。
③声调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调类的数目比较少。除江淮官话、华北官话中河南黄河以北地区、西北官话中山西南端、陕西的陕北及内蒙古西部部分地区有入声调外,其余各地官话大都没有入声调。整个官话方言区的声调以4~5个为最多,尤以4个声调最普遍,少于4个或多于 5个的都比较少。古四声中,平、上、去三声在各地官话中的分化、发展情况大体相似,即:古平声清声母字各官话大都念为阴平,如包、周、基、夫、甘、尊、当、江、光等;古平声浊声母字各地官话大都念为阳平,如爬、徒、锄、奇、条、林、沉、群、同、红等;古上声清声母和次浊声母字各地官话大都念为上声,如补、早、胆、粉、党、井、榜、选、暖、染、老等;古上声全浊声母字和古去声字,各地官话多念去声,如古上声全浊声母字部、父、道、愤、荡和古去声字过、怕、步、带、共、耀等。古入声字在官话方言中的念法比较复杂,除江淮官话及西北官话中山西、陕西部分地区、华北官话中黄河以北河南省部分地区保留入声自成调类外,其余入声调消失的各地官话,古入声字的归属各不相同。大致说来,华北官话跟北京话一样,入声消失后入声调的字分派平、上、去各声,即所谓"入派三声":全浊声母入声字归阳平,次浊声母入声字归去声,清声母入声字分派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各调中去;少数地方(如济南、大连)与北京略有不同:古入声清声母字或全归 阴平(如济南),或全归上声(如大连)。西北官话没有入声的地方古入声调字的分派有两种情况:或是古全浊声母入声字归阳平,其余归阴平,如西安;或是古全浊声母入声字归阳平,其余归去声,如兰州。西南官话古入声字的分派最为划一:只要是古入声字,不论声母是什么,一律念阳平调,几乎没有例外。
词汇方面 官话方言的词汇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词汇大同小异。官话方言中通行范围比较广的语词,大都已进入共同语,作为基本词汇,没能为共同语吸收的官话方言词,大都只流行于某一个官话方言片或方言小片,南北各地官话在词汇上的差异,比官话和其他各大方言之间的差异小。但官话方言通行范围如此辽阔,有的地方也有与众不同的方言词语。例如北京土话"二乎"意为"犹疑","咋呼"意为"嚣张","冲道"意为"敢做敢说";天津话"广"意为"打","老公"意为"乌鸦","罢了"意为"了不起";西安话"瞎了"意为"浪费"、"糟踏";山东聊城话"毁"意为"打";河南洛阳话"连连儿"意为"赶快"。新乡话用"乱"表示"住",用"红"表示"卖力气";成都、昆明等地"聊天"说成"摆龙门阵",武汉、重庆等地"倒霉"说成"背时","可怜"说成"造孽";……如此等等,都各具一格。"太阳"一词在官话方言区有各种不同的称呼:北京、保定称"老爷儿"(北京也称"太阳"),沈阳、西安称"日头",太原、呼和浩特称"阳婆",合肥称"热头",成都、武汉、昆明称"太阳";光是河北一省,对"太阳"的称呼就有"老爷儿、爷爷儿、爷爷、日头、日头爷、日头影儿、阳婆儿、阳婆、前天爷、佛爷儿"等等,可见词汇上的分歧,即使是在官话方言内部,仍然不容忽视。官话方言的词汇跟其他方言比较,还显示出以下一些特色:
①双音节词特别占优势。双音节词在汉语中是整个词汇里占比重最大的一部分,在官话方言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许多在官话方言中加"子"而成为双音节词的,在其他方言中往往是没有"子"的单音节词,如"稻子"在南方方言或叫"稻"(吴方言、闽方言),或叫"禾"(客家方言、湘方言、赣方言、粤方言);"谷子"在南方方言或叫"谷"(吴、湘、赣、客家、粤等方言),或收"栗"(闽方言);"相片"一词官话方言区各地大都叫"相片"或"相片儿",而南方各方言,除客、赣方言仍用双音节"相片"外,吴方言、粤方言、闽方言都是单音节词,或叫"照"(吴方言苏州话),或叫"相"(粤方言、闽方言)。
②古代语词保留得比较少。尽管每个汉语方言都继承了不少古代汉语的语词,但是相对而言,官话方言区各地方言保留古语词的现象比较少。例如"眼睛"一词,官话方言区各地大都说"眼睛",而闽方言至今仍叫"目",粤方言仍叫"眼",保留了古代汉语对这一人体器官的名称;又如"站立"一词,除官话方言区及湘方言外,吴方言叫"立",闽、粤、客家、赣等方言叫"企",都沿用了古代汉语的说法;此外,还有一批极常见的生活用词,南方各方言保留了古代的说法,而官话方言则采用了跟现代汉语普通话一致的说法。如"看"是官话方言普遍通用的;而粤方言、闽方言(部分地区)却用古代的语词"睇"。
③外来借词比较少。和南方诸方言比较,官话方言中外来的借词比较少。南方闽、粤等地向来为出海门户,与外国接触多,方言中较易借入外语语词,如闽方言中借入不少印度尼西亚 -马来语词,粤方言中借入不少英语语词。有时候同一个事物,官话方言与南方各方言却采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显示出"舶来"词与"土产"词的差别。例如"水泥"一词,粤方言区有人叫"士敏土",吴方言叫"水门汀",都是英语cement的译音;闽方言叫"番家灰"、"红毛灰"之类,也显示出外来的色彩,而官话方言大多数和共同语一样用"水泥"(部分地方叫"洋灰")则是地道的汉语语词。又如照相用的"胶卷",官话方言各地都叫"胶卷",而粤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却都采用英语film的译音词"菲林"。
④语气词比较少,用法比较概括。和南方各方言比较,官话方言的语气词比较少,用法更加概括,分工不那么细。例如常见的语气词"呢、吗、啊"之类,官话方言跟共同语是一致的,而南方吴、粤等方言的语气词则丰富得多。
语法方面 比较突出的特点是:
①构词方面,修饰性的词素一般在前。如除西南官话偶有"鸡公"、"鸡母"一类说法外,各地官话大都是"公鸡"、"母鸡"、"客人"、"拖鞋"等说法,不象南方某些方言把修饰性的词素加在后面。如"鸡公"、 "人客"、"鞋拖"(闽方言)之类。
②运用语音内部屈折变化表现语法意义的现象比较少。除个别地方外,官话方言很少有语法学上所谓"构形法",即"狭义形态"的东西,粤方言、闽方言用变音的方式来表现某种语法意义的现象在官话方言中很少见。
③结构助词"的、地、得"的运用。官话方言中不少地方有结构助词"的、地、得",用途各不相同。这几个结构助词以北方官话用得最普遍,已进入共同语的语法体系中。在官话以外的南方各大方言中,却很少见,就是有类似的结构助词,也不象官话方言那样"的、地、得"分工明确,用法不混。
④重叠式的运用范围相当广。官话方言的重叠式内容相当丰富,使用范围相当广泛。例如亲属称呼,南方闽、粤、客家、吴等方言一般都不用重叠式,多用单音节词素前加"阿"来称呼,如"阿爸"、"阿弟"、"阿嫂"之类。而在官话方言中,则普遍用重叠音节的方式来称呼人,如"哥哥"、"舅舅"、"爸爸"、"嫂嫂"、 "叔叔"之类。又如某些常用的名词,在南方各方言中是不能重叠的,在官话方言中却以重叠的形式出现,如"星星"一词。在西南官话、西北官话中,重叠表示附加的小义。如成都话"盘盘"意为"盘儿","
参考资料:http://www.zsjy.gov.cn/yywz/fanyan/2.htm
F. 求几句天津方言的读音
1.上亮子 :特指门上方的玻璃窗。
2.齁 :读作hōu。指太甜或者太咸。例:今天这菜盐放多了,齁死我了。
3.褶裂:读作zhě liē。指人无故找茬(但并无寻衅滋事之意,仅仅是“褶裂”)。
4.横:读作héng。其实就是“可能”的连读音。例:你脸上怎么挂彩了?横给老婆打的。
5.唆了蜜:这个比较简单,就是对棒棒糖之类甜食的叫法。另:唆了,就是舔、含的意思。
6.零嘴儿:泛指零食。
7.嚏喷:读作tì fēng。正常人都说“打喷嚏”,但到了天津,不知怎么的,就叫“打嚏喷”,而且我打了20几年“嚏喷”,居然前几天才发现这个怪异的叫法,而且我小时候还以为那叫“打嚏分”呢。
8.恁(么):读作něn。其实应该是“怎么”,但天津人就说“恁么”,而且还常常在后面接上“嫩么(那么)”,例:你恁么嫩么腻歪人呢?
9.油呼鲁:实际大概是“油葫芦”,指跟蟋蟀(即“蛐蛐儿”类似的昆虫),还有一种差不多的,俗称“三尾(读作yǐ)巴腔子”。
10.尼了:“你”或“您”的叫法,例:尼了这是干嘛去?(实际应为“您这是干什么去?”,按标准的天津话说就是“尼了介斯干嘛其(轻声)?”
11. 二八八 :这可是经典的天津话了,意指一般水平或中等偏下的,大概和“二把刀”差不多。例:那么窄的道,也就您这老司机能过去,要换个二八八的,准卡那。(另:“卡”字在天津读作qiǎ或qiá)
12.孬(鱼):读作nao。是“熬”。熬鱼。
13.rǒng:用.永.勇.泳.庸.涌……凡是读作yǒng音的,天津话都是rǒng,声母变,声调不变。例:冗远(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14.顺:读作shún。难看.丢人.不好的意思。例:你说他当着那么多人数落我,我多顺(shún)呐! 例2:你介孩子长的还真顺(shún)呐。
另: 垮:读作kuǎ。顺(shún)的近义词,特指颜色对比过于鲜明或颜色太艳。例:你这身衣裳太“垮”了。
15.来:读作lǎi。拽的意思。例:你别来(lǎi)我。
16.拾不起个儿 :形容筋疲力尽。例:快让我躺下歇会儿,累得我都拾不起个儿来了。
17.拢子:梳子的天津叫法。
18.糖堆儿 :糖葫芦。
19.干饭 :米饭。例:马三立曾经在某个名段中说过:“我都不知道我自己吃几碗干饭”。
20.洋白菜:学名卷心菜,有的地方叫圆白菜,天津人大多管它叫洋白菜。
21.姨子:对肥皂的称呼,以此类推,香皂就叫“香姨子”。
22.堆故:有两种读法:一,ī gu(轻声),指身体摊成一团;例:他当时头一晕,立马就堆故那儿了。二,ǐ gu(轻声),指把液体混合。例:你别瞎堆(ǐ)故了,弄得雪碧不是雪碧味儿,可乐不是可乐味儿。
23. 拿分:读作fèn。可能是从某种以分数计算输赢的比赛或游戏中演化而来的吧,指对于成功有很大把握。例:有了六级证,你再去找工作,那就拿分了。
24. 二姨夫——甩货 。这个来源于高英培的相声《丧事喜办》,具体情形请下载此段相声仔细揣摩。
25.快:读作kuǎi。主要有两种意思:一,挠;二,舀。例:1.我这后背好像让蚊子给咬了,帮我快(kuǎi)快(kuǎi)。2.上水缸里快(kuǎi)点儿水。(另:天津话爱把“去”或“到”说成“上”)
26.鞋蹋邋:拖鞋,北京叫“蹋邋板儿”。
27.凿吧:指再加一点。例:我看这些差不多了,再凿吧凿吧就行了。
28.垫吧:指正式吃饭前先少吃一些。例:你饿了吧,先来两块蛋糕垫吧垫吧。
29.握:天津人管“饿”叫“握”。
30.色:在天津有两种叫法:一,傻儿,连读音。例:这是嘛色(傻儿)?二,sǎi。例:色(sǎi)盲。
31.掰掰:天津人对“叔叔”的叫法。同样,“伯伯”叫“大大”。“伯母”叫“娘娘”。要说明的是,天津对亲戚年龄的排序与很多地方相反,最小的要叫“老”,比如我同学hx总说她小姨怎么怎么,这要是到了天津,就叫“老姨”。
32.一边儿:即“一般”。例:他跟我一边儿大。
33.猫 :“摸”的叫法,读作mao,一声。例:你别猫我,怪痒痒的。
34.楞子 :读作léng。天津人常用来形容别人的词,跟“二百五”差不多吧,据我理解,很多情况下就是形容具有朋克精神的人。
35.贼 :读作zèi。 “这”的读法。例:可赶上这(贼,zèi)波了?” (相声:钓鱼)
36.介 :“这”的另一种叫法。例:“介是嘛阿?”
37.大尾巴鹰:读作yǐ ba。装洋算的意思
38.玻璃盖:读作bǒ li。 膝盖的意思
39.捡直:直接走,不拐弯。例:捡直走就到了。
40.大脖溜: 大巴掌,打脖子后面 ,有滑溜的意思。打的时候,向下溜
41.邹兴: 德行。例:瞧你那邹兴。
42.大嘚嘚、大得得:就是女人乳房的意思(天津人发音时,读lǔ 房)
43.大廖:什么都管,主持死人丧失时候的司仪。
44.固秋:无规则的乱动。 例:你在那乱固秋嘛!
45.奋秋:意义类似于固秋。 例:好好岁叫,别躺那老奋秋!
46.自微:就是弱势一方向强势一方的无谓反抗。 例:他小时候让他爸给嫩那打了一顿,他不老实,还自微。
47.BK:骂人的一个代词,用于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例:你(第二人称)BK恁么才来呀?例2:界要搁我早揍BK的了!(指代第三人称“他”)
48.鼻等:就是鼻涕。 例:你看他冻的,直留鼻等。
49.汆稀:就是拉稀。
50.脖葛儿:脖子和衣服的空隙。 例:他老婆把一臭虫塞他脖葛儿里了。
G. 各地方言都有哪些
【笔者是重庆人】
哈戳戳:傻痴痴 、怪头怪脑:搞不懂、干巴巴:没水、刹割:没有了,尽头了、夹:剪
扎开嘴巴:张嘴 、lia:黏
匝翻翻:毛糙糙,看上去不顺眼、爬:滚
装莽(mang 1):装蒜,装糊涂
背(bei 1声)油-----过多耗费时间、精力、感情、钱财等
水垮垮-----某些工作上不负责、学习上不认真,乃至于感情上不专一的人
黑区妈恐-----十分黑;常指天黑
拉爆-----离婚
洗白(bie 2)-----破产,输光,完蛋
除脱(2)-----杀死,解决
朗(nang 1)个-----怎麽,什麽
对(i 4)头-----是,对的
虾爬-----宵小之人,懦夫
背时-----倒霉,语含嘲笑
遇得到-----表示极度抱怨,意同"撞鬼"
你娃-----你这家伙;语含戏噱
兄弟伙-----好兄弟,哥们
杀馆子-----去饭店打牙祭
zhua 2声-----踢
龟儿子-----常用脏话
宝器-----傻里傻气
雄起-----加油
喀喀-----角落里,旮旯
下课(kuo 4)-----下岗,下台
杂皮-----社会小流氓
告花子-----乞丐
脑壳空哨-----聪明,机灵
棱(len 1)-----用两只手指夹着某物朝一个方向理
哨皮-----丢脸
垮起(个)脸-----脸色难看,生气
称透[3声]-----工整,美观
登独:指男孩帅气
得行-----可以,有能力
超:指穿着入时,流行
刹一脚:停一下
少幺爸:古惑仔、街娃
划得着:划算
莫搞毫,莫千翻:叫人要规矩一些,不该动的东西莫要随便去动,不该干的事莫要随便去干,以免惹祸
耿直:直爽,讲义气
冒皮皮:吹牛
龙豁皮:土得要命,尽做让人发笑的事
背兜:驼背
菜背兜,送菜:总是输给别人,给人垫背,输人钱财
巴适
霸道
雄起
神戳戳
叮叮猫
龟儿烂监狱,甲级战犯都跑俅老
你龟儿不懂科学,骑起猪儿追摩托
脑壳捱,坐头排
宝批戳戳
哈批戳戳
RI你仙人板板
要得
扯得狠
巴心不得
方脑壳
zhua梦脚
打ten
嘎嘎=肉
屎=粑粑
吃=整嘛
是怎么回事=啷个搞起的哟
可怜=造孽
捡粑合,捡撇脱=捡便宜
擦=麻
擦=
擦=揩(读开)
便宜=相因
花费,投入少=撇托
吃福席(赴宴)=吃抹货,吃啪货
没钱=4个包包儿一样重
老油条
坟堆堆头撒花椒:麻鬼哦你
猫儿抓糍粑――脱不到爪爪
回来我润他两句,他还跟我毛起,紧到扭到费.我才不虚他也,等费沙皮了瑟,我是要和他拉爆的哦.
白天出切灯晃,晚上打死人子板板
各回各的屋,免得娃娃哭.各回各的家,免得生娃娃.
伏2火
开腔
开黄腔:没有根据地乱说
黄司机:水平差强的司机
孩子:鞋子
恍耳服息
原配搭子
把门关俺
眼睛水
眼扎毛
莽粗粗:胖乎乎
白生生:白净净
贼喝喝:贼溜溜
白卡卡:白苍苍
酸叽叽:酸不溜丢
滑唧唧:滑不叽溜
奏奏儿:塞子
搞刨老
老火
舌老
茅斯
打整:打扫、整理,清理,教训,收拾
理麻
医闷鸡
打王逛
巴心巴肠
飞叉叉地跑
飞失女娃子
搞醒豁
达扑爬----摔跟头
恁个----这么
浪个----怎么
嘿们----非常
啥子----什么
搞起耍----闹着玩
告一盘----试一下
一哈哈----一会儿
嘿起----使劲
整----吃
告花子----叫花子
一西----一些
该遭,该背湿----活该
切----去
安死老----淹死了
了----老
哦货----玩完
造孽----可怜
搓一顿----吃一顿
雄起----加油,坚持
扎起----支持,撑场子
冒皮皮,冲壳子----吹牛
搁平----摆平
打锤,郭列----打架
各人----自己
哪点----哪里
走帕----拖把
霉子----托儿
耙和----便宜
呵别个----骗人
瓜兮兮----傻呼呼
瓜娃子----傻子
哈儿----傻瓜
神戳戳----神经兮兮
遇得倒哦----说自己倒霉
巴倒烫----倒霉的人和事甩都甩不开
闷墩----傻呼呼的人
旷老----傻了
水凼凼----水坑
勒哈----这下
崽儿----有轻蔑的意思,也有喜欢的意思,要看语气
麻脱----推脱
洗涮----嘲笑
踏血----贬低
老火----严重
遭不住----受不了
二麻二麻----喝醉了
换轿
窝屎尿
闪色子
霍得转
勾兑
滕滕菜
扑雀儿
灶精儿
除蒜儿
达而浪
乱劈材
H. 哈喇子是什么意思
哈喇子,指的是北方方言,即涎水、口水的意思。
出自(《黄雀云》,载《吉林民间文学丛刊》1981年第2辑):“这小子本来就是个好色之徒,一见阿娟长得十分美貌,乐得~都淌出来了……”
涎水,就是口水。睡觉流口水,有人习惯说睡觉为“流哈喇子去了”。
(8)天津话造孽方言怎么说扩展阅读
官话方言的词汇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词汇大同小异。官话方言中通行范围比较广的语词,大都已进入共同语,作为基本词汇,没能为共同语吸收的官话方言词,大都只流行于某一个官话方言片或方言小片,南北各地官话在词汇上的差异,比官话和其他各大方言之间的差异小。
但官话方言通行范围如此辽阔,有的地方也有与众不同的方言词语。例如北京土话"二乎"意为"犹疑","咋呼"意为"嚣张","冲道"意为"敢做敢说";天津话"广"意为"打","老公"意为"乌鸦","罢了"意为"了不起";
西安话"瞎了"意为"浪费"、"糟踏";山东聊城话"毁"意为"打";河南洛阳话"连连儿"意为"赶快"。新乡话用"乱"表示"住",用"红"表示"卖力气";
成都、昆明等地"聊天"说成"摆龙门阵",武汉、重庆等地"倒霉"说成"背时","可怜"说成"造孽";……如此等等,都各具一格。
"太阳"一词在官话方言区有各种不同的称呼:北京、保定称"老爷儿"(北京也称"太阳"),沈阳、西安称"日头",太原、呼和浩特称"阳婆",合肥称"热头",成都、武汉、昆明称"太阳";
光是河北一省,对"太阳"的称呼就有"老爷儿、爷爷儿、爷爷、日头、日头爷、日头影儿、阳婆儿、阳婆、前天爷、佛爷儿"等等。
I. 什么地方的方言最接近古代的雅言
南方
现在普通话是离古语最远的一种
等一下
我找一下资料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个人中心 | 退出 | 帮助
进入贴吧 帖子搜索 按作者搜索
网络贴吧 > 粽王之粽吧 > 浏览帖子 吧主:清歌一曲倒金樽 五花肉馅的粽子
快速回复 贴吧投诉
1 [备查]汉族诸方言
作者:不详
在我国现代几大汉语方言中,北方方言可以看成是古汉语经过数千年在广大北方地区发展
起来的,而其余方言却是北方居民在历史上不断南迁逐步形成的。在早期的广大江南地区
,主要是古越族的居住地,他们使用古越语,与古汉语相差很远,不能通话。后来,北方
的汉人曾有几次大规模的南下,带来不同时期的北方古汉语,分散到江南各地区,于是逐
步形成现在彼此明显不同的六大方言。现各方言之间差异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北方汉语与
南方古越语在彼此接触之前,其内部就有各自的地区性方言;二是北方汉语南下的时间不
同,自然汉语本身就不相同;三是南方各方言分别在一定独特环境中发展。
(1)北方方言(即官话)
北方方言占汉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三,分布在北南文化线(通州县东—南通市东—长江—靖
江县北—长江—镇江市东—丹阳县西—金坛县西—溧阳县西—溧水县南—高淳县北—广德
县—郎溪县—宣城市—芜湖县北—繁昌县—南陵县东—铜陵县—铜陵市东—青阳县东南—
石台县北—彭泽县—湖口县南—九江市南—瑞昌市—长江—黄石市—武汉市南—长江—临
湘县—常德市—沅江—怀化市—靖州县—通道县—永州—郴州—桂林东—贺州—柳州南—
河池南—百色)以北的全部汉族居住区。官话一般分为六大区,即北方官话、秦晋方言、
兰银官话、中原官话(中部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
北方官话内部又分为胶辽官话、冀鲁官话、北京官话、东北官话。 胶辽官话分布在山东半
岛、辽东半岛;冀鲁官话分布在河北省、山东省西部、内蒙古宁城县;北京官话分布在北
京、河北省北部、内蒙古赤峰市;东北官话分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北部、内蒙
古东北部。
西周分封燕国之前,北京居民操阿尔泰语系蒙古语组东胡语支。后来由于黄帝的进入、黄
帝之后分封于蓟(今北京宣武区广安门),北京开始操天水的陇中方言(黄帝语言);特
别是西周建立后,分封宗室于燕(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燕逐渐强大,东胡大部分被驱
逐,北京开始操宝鸡的关中方言(周族语言,与炎帝语言类似)。此后,北京也一直是汉
族、蒙古语组诸民族(乌桓、鲜卑、契丹)杂居,于是北京官话的东胡烙印逐渐显现,关
中色彩则逐渐淡化。辽金元时代,大量少数民族以北京作为首都并驻兵移民,时间长达四
百三十年,汉语北京官话加深了与阿尔泰语系的接触,并加强了与东北官话的联系,与汉
语中原官话反而在政治上完全分离,处于开放环境中的北京官话发展迅速,成为方言内部
分歧最小,语音结构最简单、保留古音最少的汉语方言,时称元大都话,成为现代北京官
话的源头。明朝收复北京后,移民一百三十多万各地的汉族人到残破的北京,由于当时汉
族人来源不一,汉族移民们都使用已占少数地位的北京汉族土着所使用的元大都话作为通
用语言,元大都话与现在的北京官话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此后,此后随着元明清三代政
治、经济的集中,大量古话文学作品的产生和流传,到了清代中叶,终于使北京语音取代
中原雅音的汉语标准音地位。“五四”运动,把白话文的传播和北京语音的推广结合起来
,白话取代了文言在书面语中的地位,书面上和口头上初步统一的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
语(北京语音)基本形成。民国时汉民族共同语叫“国语”,新中国叫“普通话”。 新中
国成立后,北京官话又扩散到新疆省阿勒泰地区的布尔津、富蕴、福海、哈巴河、吉木乃
,塔城地区的托里、布克赛尔,石河子市、克拉玛依市,库尔勒市东北的博湖县。
战国以后,就有大量燕国华夏人移民东北,燕人卫满就是带着东北的华夏移民入主朝鲜建
国的。永嘉乱后,北京汉民大量移居东北,但到了唐末全被异族同化了。五代十国时期,
契丹人掳掠大量的北京人入关,这些东北汉人说的北京官话奠定了东北官话发展的基础,
1122年金兵占领北京,把北京城里人全部掳掠到东北,这些北京人与辽代先期到来的北京
作者: 云梦浦 2006-3-7 20:28 回复此发言
--------------------------------------------------------------------------------
2 [备查]汉族诸方言
人一起,使得东北官话开始形成。由于辽金元时期,北京与东北同处一国,联系密切,而
与中原汉语沟通不多,所以东北官话基本上也就等同于北京官话。清军占领明朝的东北领
土后,开始说汉语东北官话,1644年满族人和汉八旗人又带着这种方言来到东北人的老家
———北京。1620年东北汉族300万人,由于跟随清军入关,清初东北汉族只剩下15万人了
,但到咸丰年间又自然增殖到200多万人,都居住在辽宁中北部。咸丰以后,允许汉人入关
,山东半岛人跨渤海,一部分定居无人居住的辽东半岛,形成胶辽官话的新分布,一部分
向北继续迁移,居住在吉林—黑龙江东部;操冀鲁官话的河北人出山海关,定居于吉林—
黑龙江西部。定居吉林—黑龙江的山东人河北人原操与东北官话很接近的北方官话,移民
时又都要经过说东北官话的辽宁中北部,加上清政府派遣的官员说北京官话,吉林黑龙江
的满族也说东北官话,所以早已在东北扎根的东北官话就成了吉林黑龙江这些山东河北移
民的通用语。
夏朝时期,今华北平原西部为华夏族、东部为诸多华夏化很深的东夷。商朝时期,商完全
华夏化,诸多东夷华夏化程度也加深。西周时期,齐国和鲁国的东夷被华夏化,分别操齐
方言—鲁方言(周族方言与东夷语言的融合),华北平原西部的华夏部落操赵方言—燕方
言(黄帝语言),但这些方言的差异就如同福州话—闽南话、赣语—客语之间的差别一样
大。战国时期,诸侯混战,齐、鲁、赵、燕方言受了中原官话河南方言(雅言)和秦晋方
言的影响逐渐趋于统一,秦朝时齐鲁方言已完全融合趋同。黄巾之乱、永嘉之乱,华北内
部人口流动频繁,齐鲁方言、赵方言、燕东南方言也越来越混化。北宋定都开封,汴洛音
独得天下之正。此时的齐鲁、赵、燕东南都正好处于京都边缘地区,共同的地理形势和经
济状况为华北平原的方言提供了融合的机会,冀鲁官话形成。至于北京官话独立于冀鲁官
话,那完全是北京一直是东胡汉族杂居,并受辽金两代长期首都性统治有关。元明时期,
冀鲁人向天津、北京市平谷县、唐山、秦皇岛移民,扩大了冀鲁官话分布面积。
西周初期,山东半岛存在没有丝毫华夏化的东夷,语言是通古斯与百越语言的融合,跟现
在的韩语相象,而与当时的汉语齐方言风马牛不相及。虽然后来齐国并吞了山东半岛,但
齐国华夏族百姓跟这些东夷仍没有机会进行交流。黄巾之乱、永嘉之乱,山东半岛开始与
齐人之间进行相当规模的流动,于是东夷人开始处于开放的环境中,逐渐被汉化,胶辽官
话形成。胶辽官话与冀鲁官话的分界线是:莱州湾—潍坊西—临朐西北—沂源东—沂水南
—五莲南—日照东北。与东北官话的分界线是:桓仁北—宽甸西—凤城南—岫岩北—海城
南—大洼南。
秦晋方言分布在山西省、陕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张家口西北、河南省新乡安阳以西。秦
晋方言分布区交通闭塞,十里不同音,对古音的保留相对顽固一些,比如保留了入声。由
于该方言区历史上一直汉族与阿尔泰民族杂居的地方,所以秦晋方言里也留下了一些少数
民族的痕迹。战国时期,该方言占领了今河南省黄河以北西部地区,1722年该方言又占领
了内蒙古的河套地区。
兰银官话细分为8片:银川市,石嘴山市—平罗—陶乐—贺兰—永宁—青铜峡—灵武—吴忠
市—中宁—同心—中卫,宁夏盐池县,兰州市—榆中—民勤,永登—皋兰,古浪—天祝,
河西走廊(除敦煌和景泰),乌鲁木齐市—昌吉州—博尔塔拉州—阿勒泰市与青河县—塔
城(除托里、布克赛尔)—哈密。
中原官话分布在远古华夏族的传统居住区,今陇海线南北。苏州市吴江县菀坪镇、宣城市
以东部分乡村、皖南广德县、浙江长兴县属于中原官话孤岛。 中原官话又细分为河南方言
、关中方言东府话、关中方言西府话、秦陇方言、陇中方言、南疆方言。
河南方言包括河南省九十八个市县、河北省南部二个市县、山东省西南部三十一个市县、
作者: 云梦浦 2006-3-7 20:28 回复此发言
--------------------------------------------------------------------------------
3 [备查]汉族诸方言
山西省西南部汾河谷地二十八个市县、安徽省淮河以北二十二个县市和淮河以南的凤阳县
—蚌端口市—霍邱县—金寨县、江苏省徐州市—宿迁市—连云港市东海县赣榆县、陕西省安
康市白河县。①黄帝打败炎帝,二者联合击败了东夷,华北平原西部、汾河渭河平原的炎
黄后裔逐渐融合成华夏族,夏、蓟就是华夏族的两个分支。夏朝统治中原西部(河南省,
山西省南部),其语言乃炎黄融合的原始华夏语;蓟统治北京,其语言乃黄帝的原始华夏
语。②商族语言最初是华夏化很深的东夷语,流行于中原东部(今鲁西南—冀南—豫北—
皖北—徐州),商朝统治中原几百年后,逐渐与中原的夏族语言融化成今日中原官话的雏
形——华夏语。③以洛阳为标准音的华夏语后来成为东周通用全国的雅言,《诗经》的语
言就是雅言,孔子讲学用的就是雅言,而不是鲁国方言,孔子成为推广民族共同语的先驱
。秦朝时推行“书同文”等文化政策,使民族共同语的传播有了政治上的保障。汉代雅言
演化为“通语、凡语”,西汉扬雄编着的《方言》就是用“通语”来解释各地的方言的,
这是我国第一部方言着作。魏晋南北朝时,以洛阳语音为标准的“通语”从中原传向北方
和江左一带。《魏书咸阳王禧传》就有关于北魏孝文帝通令“断胡语”,用正音(洛阳话
)”的记载。南朝宋齐梁陈都建都于金陵(今南京),当时的金陵话是洛阳话的沿用。④
隋炀帝杨广以洛阳为首都,把数万户富商大贾从全国各地迁徙到洛阳,推广以洛阳为代表
的正音和正语。唐朝时,洛阳话仍然被看作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如孔颖达对经学的传述
和注疏,韩愈、柳宗元等在文学上的创作活动等,促进了汉民族书面形式的共同语的广泛
流传。唐代科举时赋诗作文也提出了语音方面的要求,即要符合从魏晋南北朝流传下来的
以洛阳语音为标准音的《切韵》的规范。北宋都汴梁(今开封),洛阳话和汴京话十分接
近,两地流传的语音被称为“中原雅音”。南宋定都于杭州,中原雅音也随之在杭州扩大
了影响,以至于今天的杭州话还同中原官话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当时洛阳话仍处于标准音
的地位,“中原惟洛阳得天下之中,语音最正”(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北宋时期
中原之音基本定型,与今日河南方言几乎完全一样。今日北方官话之所以与河南方言大同
小异,是历史上北方官话区长期以河南方言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语汇和语法系统而形成的
。⑤金人迁都北京后,河南方言的影响扩大到金人统治的大部分地区。蒙元时出现了中原
之音(河南方言)广泛传播的“四海同音”的局面。元人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就是“以
中原为则,面又取四海同音”而编写的。元代汉民族还是以中原之音为正音的。从明初的
《洪武正韵》到清中叶以前,教授标准音的学者都是以中原雅音为依据的。与此同时,元
明清三代随着政治、经济的集中,大量古话文学作品(元杂剧、《三国演义》、《水浒传
》、《西游记》、《儒林史》、《红楼梦》等)的产生和流传,使北京语音逐步上升到标
准音的地位。元末明初的供朝鲜人学汉语的课本《老乞大》和《朴通事》就是以当时的北
京话为标准音而编写的。清政府曾发布过政令要求各级官员和“举人、生员、贡监、童生
皆学习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官话”。北京语音取代中原雅音的标准音地位,是在清中叶
以后。满清学者陈冲庆说:“国朝建都于燕,天下语音首尚京音”。于是乎,汉民族共同
语经发展演变,在标准音方面实现了从中原雅音到北京语音的转变,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普通话)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关中方言东府话包括西安市、铜川市、咸阳市、渭南市、商洛市下属商县—洛南—丹凤—
山阳、陕北的宜川—黄龙—洛川—宜君—黄陵—富县、甘肃宁县;关中方言西府话包括宝
鸡市。关中方言区乃炎帝故地,母系为炎帝属的周族语言即是炎帝语言,炎帝语言与炎黄
融合的夏语近似,又由于地理相近,沟通频繁,所以关中方言与河南方言同属中原官话。
作者: 云梦浦 2006-3-7 20:28 回复此发言
--------------------------------------------------------------------------------
4 [备查]汉族诸方言
秦陇方言包括陕北的延安、甘泉、富县、定边,陕南的略阳、勉县、南郑、汉中市、城固
、洋县、西乡、汉阴、安康市、平利、旬阳、镇安,陇东的庆阳、合水、正宁、华池、环
县、镇原、平凉、泾川、华亭、崇信、灵台,渭河以南的陇西、漳县、武山、甘谷、礼县
、西和、岷县、宕昌、舟曲、武都、成县、徽县、康县、两当、文县(除碧口镇)、临潭
、卓尼,敦煌、河西走廊东端的景泰,青海省的西宁市、湟中、湟源、门源、互助、贵德
、化隆、平安,宁夏省固原市、彭阳、隆德。
陇中方言包括青海省大通、乐都、民和、循化、同仁,宁夏省海原、西吉、泾源,甘肃省
永靖、临夏、和政、广河、康乐、临洮、渭源、定西、会宁、通渭、静宁、庄浪、秦安、
张家川、清水、天水市。历史上长期受氐羌影响,与关中方言有了不同的特点。
南疆方言包括库尔勒、阿克苏、克孜勒苏州、喀什、和田、吐鲁番、伊犁州。
西南官话包括十一片:四川省、重庆市、湖北省西部十九县市、湖南省西北部、陕西省南
部的留坝—佛坪—宁陕—镇坪—岚皋—紫阳—石泉—镇巴—宁强、甘肃省文县碧口镇;泸
州市—宜宾市—乐山市—西昌市、贵州省铜梓—仁怀—沿河—印江、云南省大关—绥江—
水富,内江市—自贡市—仁寿县—富顺县,雅安市—石棉县,云南省西北部下关—剑川—
宾川—洱源—云龙—丽江市;云南西部的大理—保山—潞西;云南省东中部的昆明—昭通
—曲靖—玉溪—楚雄—个旧—开远、贵州省贵阳市—安顺市、四川省宁南县;贵州省北部
以遵义—六盘水—毕节为中心的二十七县市、云南省威信—彝良—镇雄、重庆市秀山县、
湖南省芷江—怀化—凤凰—新晃—吉首;贵州省东南部镇远—岑巩—黎平—锦屏—台江、
湖南省靖州—通道;贵州省南部凯里—都匀—贵定县;湖北省北部的襄樊—十堰—丹江口
—老河口—随州;武汉、湖南省临湘县;湖南省南部永州、郴州;广西省以柳州—桂林—
百色—河池为中心的五十六个县市;海南省昌江县—东方市—儋州市—三亚市的部分地区
所讲的军话。西南官话与江淮官话的分界线在广水县—安陆县—应城县—黄陂—黄冈市—
鄂州市—蕲春县一线以西以南。
商周秦汉时期,洞庭湖还属于原始汉语与藏缅语、苗瑶语、融合而形成的楚语,永嘉乱后
,迁入湖北的秦雍流人(陕西甘肃以及山西一部分)有六万,出现了西南官话的最初雏形
。安史之乱后,十倍于土着的北方移民入洞庭湖北部,冲击、涵化并最终取代了当地的楚
语,奠定了西南官话的基础。
江淮官话分布在淮河和北南文化线之间,福建南平城关、长乐县洋屿村属于江淮官话孤岛
。江淮官话与中原官话方言分界线如下:连云港临洪河口—东海县浦南镇—东海黄川—东
海白塔端口—东海平明—东海房山—东海安峰—新沂黑端口—沭阳阴平(潼阳)—沭阳颜集镇
方圩村—沭阳悦来—宿迁关庙—宿迁丁嘴—泗阳仓集—泗阳屠园—泗洪曹庙—泗洪金锁—
泗洪重岗—泗洪上塘—泗洪峰山南—淮河—凤阳县南—蚌端口市西南—淮河—霍邱县东—金
寨县南。
作者: 云梦浦 2006-3-7 20:28 回复此发言
--------------------------------------------------------------------------------
5 回复:[备查]汉族诸方言
2)北方方言的主要语言特征有:
A. 语音方面
①塞音和塞擦音声母大都有清声送气与清声不送气之分,而没有清声与浊声的对立,反映
出清声母多而浊声母少的特点。 古全浊声母字在现代官话方言各支系中几乎都念为清声母
字;古全浊平声念送气清声母,古全浊仄声念不送气清声母。
②韵母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辅音韵尾比较少。
③声调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调类的数目比较少。除江淮官话、秦晋方言有入声调外,其余
各地官话都没有入声调。整个官话方言区的声调以4~5个为最多,尤以4个声调最普遍。古
四声中,平、上、去三声在各地官话中的分化、发展情况相似,即:古平声清声母字现念
为阴平,如包、周、基、夫、甘、尊、当、江、光等;古平声浊声母字现念为阳平,如爬
、徒、锄、奇、条、林、沉、群、同、红等;古上声清声母和次浊声母字现念为上声,如
补、早、胆、粉、党、井、榜、选、暖、染、老等;古上声全浊声母字和古去声字,现念
去声,如古上声全浊声母字部、父、道、愤、荡和古去声字过、怕、步、带、共、耀等。
古入声字在官话方言中的念法比较复杂,除江淮官话、秦晋方言保留入声自成调类外,其
余入声调消失的各地官话,古入声字的归属各不相同。
大致说来,北方官话、中原官话东部入声消失后入声调的字分派平、上、去各声,即所谓
“入派三声”:入声全浊声母字归阳平,入声次浊声母字归去声,入声清声母字分派到阴
平、阳平、上声、去声各调中去;少数地方与北京略有不同:入声清声母字或全归阴平(
如济南),或全归上声(如大连)。 兰银官话、中原官话西部古入声调字的分派有两种情
况:或是入声全浊声母字归阳平,其余归阴平,如西安;或是古入声全浊声母字归阳平,
其余归去声,如兰州。西南官话古入声字的分派最为划一:只要是古入声字,不论声母是
什么,一律念阳平调。
B. 词汇方面
官话方言的词汇和普通话的词汇大同小异。官话方言中通行范围比较广的语词,大都已进
入共同语,作为基本词汇,没能为共同语吸收的官话方言词,大都只流行于某一个官话方
言片或方言小片。南北各地官话在词汇上的差异,比官话和其他各大方言之间的差异小,
但有的地方也有与众不同的方言词语。例如北京土话"二乎"意为"犹疑","咋呼"意为"嚣张
","冲道"意为"敢做敢说";天津话"广"意为"打","老公"意为"乌鸦","罢了"意为"了不起
";西安话"瞎了"意为"浪费"、"糟踏";山东聊城话"毁"意为"打";河南洛阳话"连连儿"意
为"赶快"。新乡话用"乱"表示"住",用"红"表示"卖力气";成都、昆明等地"聊天"说成"摆
龙门阵",武汉、重庆等地"倒霉"说成"背时","可怜"说成"造孽"……如此等等,都各具一
格。"太阳"一词在官话方言区有各种不同的称呼:北京、保定称"老爷儿"(北京也称"太阳
"),沈阳、西安称"日头",太原、呼和浩特称"阳婆",合肥称"热头",成都、武汉、昆明称
"太阳";光是河北一省,对"太阳"的称呼就有"老爷儿、爷爷儿、爷爷、日头、日头爷、日头
影儿、阳婆儿、阳婆、前天爷、佛爷儿"等等,可见词汇上的分歧,即使是在官话方言内部
,仍然不容忽视。官话方言的词汇跟其他方言比较,还显示出以下一些特色:
①双音节词特别占优势。双音节词在汉语中是整个词汇里占比重最大的一部分,在官话方
言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许多在官话方言中加“子”而成为双音节词的,在其他方言中往
往是没有“子”的单音节词,如“稻子”在南方方言或叫“稻”(吴方言、闽方言),或
叫“禾”(客家方言、湘方言、赣方言、粤方言);“谷子”在南方方言或叫“谷”(吴
、湘、赣、客家、粤等方言),或收“粟”(闽方言);“相片”一词官话方言区各地大
都叫“相片”或“相片儿”,而南方各方言,除客、赣方言仍用双音节“相片”外,吴方
言、粤方言、闽方言都是单音节词,或叫“照”(吴方言苏州话),或叫“相”(粤方言
作者: 云梦浦 2006-3-7 20:29 回复此发言
--------------------------------------------------------------------------------
6 回复:[备查]汉族诸方言
、闽方言)。
②古代语词保留得比较少。尽管每个汉语方言都继承了不少古代汉语的语词,但是相对而
言,官话方言区各地方言保留古语词的现象比较少。例如“眼睛”一词,官话方言区各地
大都说“眼睛”,而闽方言至今仍叫“目”,粤方言仍叫“眼”,保留了古代汉语对这一
人体器官的名称;又如“站立”一词,除官话方言区及湘方言外,吴方言叫“立”,闽、
粤、客家、赣等方言叫“企”,都沿用了古代汉语的说法;此外,还有一批极常见的生活
用词,南方各方言保留了古代的说法,而官话方言则采用了跟现代汉语普通话一致的说法
。如“看”是官话方言普遍通用的;而粤方言、闽方言(部分地区)却用古代的语词“睇
”。
③外来借词比较少。和南方诸方言比较,官话方言中外来的借词比较少。南方闽、粤等地
向来为出海门户,与外国接触多,方言中较易借入外语语词,如闽方言中借入不少印度尼
西亚—马来语词,粤方言中借入不少英语语词。有时候同一个事物,官话方言与南方各方
言却采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显示出“舶来”词与“土产”词的差别。例如“水泥”一词
,粤方言区有人叫“士敏土”,吴方言叫“水门汀”,都是英语cement的译音;闽方言叫“
番家灰”、“红毛灰”之类,也显示出外来的色彩,而官话方言大多数和共同语一样用“水
泥”(部分地方叫“洋灰”)则是地道的汉语语词。又如照相用的“胶卷”,官话方言各地
都叫“胶卷”,而粤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却都采用英语film的译音词“菲林”。
④语气词比较少,用法比较概括。和南方各方言比较,官话方言的语气词比较少,用法更
加概括,分工不那么细。例如常见的语气词"呢、吗、啊"之类,官话方言跟共同语是一致
的,而南方吴、粤等方言的语气词则丰富得多。
C. 语法方面
①构词方面,修饰性的词素一般在前。如除西南官话偶有"鸡公"、"鸡母"一类说法外,各
地官话大都是"公鸡"、"母鸡"、"客人"、"拖鞋"等说法,不象南方某些方言把修饰性的词
素加在后面。如"鸡公"、 "人客"、"鞋拖"(闽方言)之类。
②运用语音内部屈折变化表现语法意义的现象比较少。除个别地方外,官话方言很少有语
法学上所谓"构形法",即"狭义形态"的东西,粤方言、闽方言用变音的方式来表现某种语法
意义的现象在官话方言中很少见。
③结构助词"的、地、得"的运用。官话方言中不少地方有结构助词"的、地、得",用途各
不相同。这几个结构助词以北方官话用得最普遍,已进入共同语的语法体系中。在官话以
外的南方各大方言中,却很少见,就是有类似的结构助词,也不象官话方言那样"的、地、
得"分工明确,用法不混。
④重叠式的运用范围相当广。官话方言的重叠式内容相当丰富,使用范围相当广泛。例如
亲属称呼,南方闽、粤、客家、吴等方言一般都不用重叠式,多用单音节词素前加"阿"来
称呼,如"阿爸"、"阿弟"、"阿嫂"之类。而在官话方言中,则普遍用重叠音节的方式来称呼
人,如"哥哥"、"舅舅"、"爸爸"、"嫂嫂"、 "叔叔"之类。又如某些常用的名词,在南方各
方言中是不能重叠的,在官话方言中却以重叠的形式出现,如"星星"一词。在西南官话、
西北官话中,重叠表示附加的小义。如成都话"盘盘"意为"盘儿","眼眼"意为"眼儿"。"豆
豆"意为"豆儿",西安话"帽帽"意为"帽儿"。西北官话有的地方量词和指示词也可以重叠,
如西安话度量词重叠表示计量方式:"这米不卖升升"(不按升卖);指示词重叠表示所指的
具体位置:"你的站在这这等着"(你们站在这儿等着),这些重叠的用法在南方各大方言中
都是没有的。
⑤量词的使用比较概括。官话方言中最常用的量词“个”用途很广,可以用在许多事物上面
,虚的实的,都能和“个”配搭。称人一般在官话方言中用“个”和“位”(尊称),而在
其他各大方言中,却用各种不同的量词,并往往在量词的选用中体现出一定的感情色彩和
作者: 云梦浦 2006-3-7 20:29 回复此发言
--------------------------------------------------------------------------------
7 回复:[备查]汉族诸方言
修辞风格。例如粤方言,既有“这位先生”、“那个同学”等合乎规范的叫法,而在某些
场合,“呢条老坑”(这个老头儿)等指人量词的独特用法。
⑥官话方言中一个句子里可出现两个"了"字,前者表示动作、行为的完成,后者作为句末
的语气词。如:"他吃了饭了",这种用法在南方各方言中比较少见。
⑦表示被动的介词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