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天津的风俗有哪些
天津的风俗有:
一、大年初一,这一天天津人习惯第一顿饭就是吃饺子,早出门走亲访友,俗称拜年,在送年礼方面,天津人讲究送整盆不剪枝的腊梅,海棠和迎春花。
二、大年初二,这一天,天津人有回娘家的传统,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回家时要携带礼品,名为代手。
三、大年初三,包合子吃,其主题取,和合之意,还有一层更积极的含义,那就是和衷共济,同心合力。
四、大年初五,天津人称为破五,这一天不能到别人家拜年,这天家家都包饺子,剁小人,捏小人嘴,在切菜的时候,菜板要剁得叮咚响,暗示剁小人。
五、农历腊月初八的腊八节在天津称为腊八儿,许多天津人在这天喝腊八粥并用醋泡大蒜,从而为正月准备腊八蒜和腊八醋。
㈡ 正月初五各地有哪些习俗
正月初五,也被叫作破五,过来这一天才是真正的百无禁忌,在这一天根据地域不同,每个地区都有自己初五的习俗和传统,有的地方初五是要送五穷,这一天要把穷神给送得远远的,来年我们是不会在受穷的。
还有的地方会在初五迎财神,初五也是五路财神爷到来之际,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在这一天迎接财神,也有的商店会选择在这一天开门,开门大吉迎接新年,也是迎接财神爷的到来。
初五在民间并没有什么禁忌,破五的说法是由来已久,破五之后就可以跟平时一样,像修房盖屋、动土、扫地,这些在过年期间的讲究,在破五之后,就没有那么多的禁忌,一切都会回归于正常的范畴。
正月初五要吃饺子
除了年夜饭要吃饺子,正月初五叫“破五”,也要吃饺子。有一种说法是,从初一到初五几天之内禁忌较多,人们不可“轻举妄动”,一过初五,就基本上过了年禧,不再禁讳了,所以要吃饺子祝贺。
特别的是,在今天津及附近地区(例如沧州市),还有"包饺子,捏住小人嘴"的习俗,说是让小人来年闭上嘴,少说坏话。
㈢ 天津的春节习俗
天津人称腊月初八为"腊八儿",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许多天津人还在这天用醋泡大蒜,名"腊八醋"。"腊八醋"不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坏。天津卫有“聘不尽的闺女,办不完的年货”的谚语。
腊月十五上全街。年货市场到腊月十五全摆出来了,各种摊贩在街市路口,各占摊位,全部出动,以应市民需要,谓之“上全街(读如‘该’)”。天津卫的年货市场其中在娘娘宫南北,卖儿童玩具的,卖吃的,而居家着重买吃食。逛娘娘宫腊月十五开始,各式各样的年货全都上市,以娘娘宫为轴心的宫南宫北大街更是热闹非凡。男孩子到娘娘宫头一个目标就是风葫芦,成年男人到这里,忘不了买灯笼,女人们来这里多是"洗娃娃"的。从娘娘宫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这是节前妇女必须做完的事情。
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从前汉族地区迷信有灶王爷,是“东厨司命主人间保护神”。到每年腊月二十三,有“祀灶”之举。认为这一天灶王会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所见所闻。这句话的北京版,则说成:“二十三,糖瓜粘”。因为要用糖瓜粘住灶王的嘴,不让他向玉帝诉说自家的坏话。
二十四,扫房子。经终年的雨雷风霜,住宅内外已积满灰尘,适此时节要打扫干净,内外整洁。
二十五,糊窗户。扫完房子,次日要把旧窗纸撕下,房顶、墙纸也要除旧布新。贴上新窗纸、红窗花及糊(刷)白墙,并贴上新年画。
二十六,炖大肉。天津人在春节(正月初一到初五)期间,以休闲娱乐为主,炖熟肉菜后,每天用白菜、粉条烩一下,以应亲友来时之需。
二十七,宰公鸡。天津人俗信鸡是“大吉大利”之物,所以要预备大公鸡一只,在除夕享用,但不吃完,要剩余到跨年后再吃其余部分,以求富裕(余)。
二十八,白面发。即蒸馒头。此为“西礼”,山西风俗蒸馒头在正月拜年时,作为礼品馈赠亲友。初一到初五,不再以生粮米做饭。
二十九,贴倒“有”(包括贴对联、、吊钱、“福”字等)。用红斗方纸上写“有”字,贴在容器或箱柜之门上,表示并预祝,家中粮物常有,什么也不缺。将“有”字倒贴与倒贴“福”字意同。
三十,合家欢乐吃扁食。农历新旧年在子夜相交,要吃饺子。满人称为“煮饽饽”,天津沿明朝称谓,名“扁食”。新年夜五更天忌讳在床上打喷嚏,如果在床上打了喷嚏,则预示着今年要生病,若要打喷嚏时,必须迅速下床。除夕夜,外面有人叫你的名字,不可答应,这是鬼在叫你。新年之始,洗漱后的第一件事,是到街门内偷听街上行人的第一句话,以卜来年之凶吉,谓之“听忏语”。三十晚上包饺子,要将一枚小钱包在饺子里,谁吃到它,谁一年顺利。
正月初一,俗称过大年。家家喜气盈门,燃放鞭炮,食素馅饺子,亲友互相拜年。这一天,米缸不能空着,这个“老例儿”意思是以免一年之中有断炊之虞。而且还忌洒水、扫地、倒垃圾,这叫做“聚财”。因为在这一天,往往将水、土视作“财气”,将垃圾、粪便视为“肥水”,洒扫、倾倒垃圾,惟恐把“财气”扫走。除此之外,天津卫人过年时还讲究正月不能剪头发,不然就得死舅舅;正月不能看病,甚至还不能吃药,不吉利。老天津卫人往往将初一这天看做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因此,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春节期间,老人们忌讳比较多的就是说话方面,不吉利的字、音都被视为禁忌。凡是“破”、“坏”、“没”、“死”、“光”、“鬼”、“杀”、“病”、“输”、“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口来。 过年的时候,无论孩子们多么淘气,家长最多也只是呵斥一下而绝不会打,这是因为新春期间有个“老例儿”,忌孩子啼哭,因为啼哭是“没彩头”,兆示疾病、凶祸。所以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祸,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
初二,黎明即起,祭财神,担水持柴进屋,意为“进财水”,是日吃捞面。大年初二也是姑爷节(天津人管女婿叫“姑爷”),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旧历风俗,延续至今。
初三包合子,寓意做买卖可赚对合利。
初四烙饼炒鸡蛋
初五称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吃饺子,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顺心的事归结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顺顺当当,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灾的意味。初五叫“破五”,也叫“泼污”,“送穷土”,把家里床下旮旯的土扫出倒掉,泼掉脏水,赶走穷气。初五还有另一个重要习俗“捏小人”。包饺子剁馅的时候要一边剁一边念叨,“剁小人”,包饺子的时候要仔细捏拢饺子皮,叫“捏小人嘴”。吃饺子前照例也要放炮,叫做崩掉小人,正月初五不能到别人家拜年,否则视为小人之嫌。解放后过春节,拜年及“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破五饺子”等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初6金钱豹
正月十四,蒸面刺猬、老鼠上供,上午头向外,下午头向内,’意求驮回财宝
怎么样,天津春节有年味吧?这是我最喜欢的节日,很劳累,很辛苦,很花钱,很热闹,很享受,也很有趣。
㈣ 【春节习俗】年初五迎财神,各地习俗差别大
破五风俗,在关中,东府西府,都差不多。但在放完大炮以后,所吃食物,不尽相同。西府的陇县是全县都吃搅团,说是要把一切不如意的东西都用这糨糊般的食物粘住粘掉。据说在渭河河谷一些地方,过年也吃搅团,但不是破五,而是腊月三十,如三原县和武功县。这和陇县也一样。陇县是过年期间吃三顿搅团,腊月三十,正月初五,还有正月初七。彬县在正月初五这一天也吃搅团,说是"吃穷饭,除穷根",又说"糊穷坑、填穷坑"。用搅团这样的食物来糊来填倒也适当。彬县人说,反正不能吃酒肉。地处渭北高原的淳化县,这一天也吃搅团,也说是用来填穷坑,并且这一天不能出门串亲戚,说是不能让亲戚沾着了穷气。
有些地方又把初五日叫做“圆年”,意思是说年过完了,到这一天要做一个总结,划句号了。其实,这是“破五”的变种,是由于不知“破五”的由来,慢慢的演变出来的
据《封神榜》所说,姜子牙封神,把背叛他的妻子封为“穷神”,有令她“逢破即归”。神话传说中,姜子牙的妻子是很让人讨厌的背夫之妇,封了穷神以后,就更让人讨厌了,还没听说有谁是喜欢穷神的是不是?所以人们就在初五这一天“破”她,让她“即归”----马上滚回去吧!
还有一说,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人们要在这一天大摆宴席,燃放鞭炮,搞多种多样的庆祝活动,寓意就是迎接财神的到来。
有好多地方,在除夕夜是要把祖宗请回来过年的,在堂屋的正中,高挂祖宗牌位,烧香上供,意为请祖宗过年,吃好的,不忘祖宗的意思。到了初五,就要送祖宗“回去”了,过年过完了,所以,这一天要烧香,烧纸钱,恭送祖宗。
由于初五日肩负着送穷神、接财神等多重重任,所以这一天非常重要也就不奇怪了。这许多的讲究综合起来,就形成风俗----要摆宴席,要放鞭炮,要吃象征“元宝”的饺子。
初五祭神仪式
祭财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
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行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富大贵。
路头神
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初五日是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路头又称“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为财神的路头五路神无涉。
俗以为接路头,越快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送穷神
正月初五“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此外旧时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
各地不同风俗
拿山西来说,在晋西北,传统上这天太阳未出山,要掀起炕席,打扫一些炕土送到野外,外加鸣炮、烧香、敬纸;晋北民间习惯则是用彩色纸剪成人的图像,小孩子拿到街头,互相交换。把自己的纸人送给别人,称为“送走穷媳妇”;把别人的纸人换回来,称为“得到有福人”;到了晋东南,民间习惯将烂衣服扔到墙外。
山东初五是个重要的民俗节日,既为“马日”,又为“破五”,还为“财神日”,商家爱选在这一天开业;南方不少地儿则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清代顾禄《清嘉录》上记着:“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在上海,旧俗中正月初四子夜,就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还得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
天津人称正月初五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吃饺子,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顺心的事归结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顺顺当当,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灾的意味。
鲁西南地区在年除日把剪刀用线缠住放在床铺的席下压住,到初五这天才能开始使用。临沂、邹城妇女这天不出门、不梳头、不动针钱,据说动了针线会招蝎子、蚰蜒。这天普遍中午吃水饺,也可以吃面条,有“初五吃顿面,一亩打一石”的说法。
(作者:网络经验)
㈤ 天津过大年的风俗习惯
天津的过年风俗
腊八儿:天津人称腊月初八为"腊八儿",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许多天津人还在这天用醋泡大蒜,名"腊八醋"。"腊八醋"不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坏。
逛娘娘宫:腊月十五开始,各式各样的年货全都上市,以娘娘宫为轴心的宫南宫北大街更是热闹非凡。男孩子到娘娘宫头一个目标就是风葫芦,成年男人到这里,忘不了买灯笼,女人们来这里多是"洗娃娃"的。从娘娘宫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这是节前妇女必须做完的事情。
糖瓜祭灶: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家家要买糖瓜儿,等到夜里12点祭灶王爷。待香燃尽后,请下灶王像,点火烧了,大年三十再买新的灶王像,又叫"灶王码子"换上,年复一年,都是这样。
吊钱儿:吊钱儿是用彩纸剪刻成的图案,贴在门窗的玻璃和横棱上,作为春节喜庆气氛的点缀。贴上的吊钱儿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损坏,否则就意味着一年不吉利。
"破五":天津人称正月初五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吃饺子,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顺心的事归结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顺顺当当,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灾的意味。
㈥ 天津风俗习惯
大年三十 天津各家各户往往摆上供品供奉神佛,当天夜里,把家中所有灯火点明,父系家庭的一家欢聚一堂吃团圆饭,之后的一夜不能睡觉,灯火亮到天明,天津人称之为“守岁”。天津年俗里,这一夜禁止扫地、倒水、用剪刀,说不吉利的话语。
大年初一 在这一天天津人习惯第一顿饭就是吃饺子。春节饺子即象征新年与旧年在”子时“交替,而且在天津三十的饺子必定是肉馅,初一早晨的为素馅,代表一年素素净净没有灾厄之事。拜年是春节里一项重要活动,首先从家里开始,晚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而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大年初二 大年初二的这一天,天津人有“回娘家”的传统。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回家时要携带礼品,名为”代手“。当然,大年初二回娘家的习俗,也是为了提供了一个聚会的机会,让许久未见的姊妹们,得以叙叙旧、话话家常。
大年初三 “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饸子往家转,初四的大饼炒鸡蛋。”这样的天津俗语中也体现了天津在欢度春节的大喜日子里,对生活美好的憧憬。而在春节期间包合子吃,其主题当取“和合”之意,子还有一层更积极的含义,那就是和衷共济、同心合力。
大年初五 正月初五天津人称为“破五”。这一天不能到别人家拜年,不然会被认为是小人。这天家家都包饺子,剁小人,捏小人嘴。在切菜的时候,菜板要剁得叮咚响,暗示剁“小人”。饺子也代表元宝,主迎财神之意,部分商户也会选择这天迎财神开张。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上元节,天津人称其为“灯节”,这一天每家每户除了吃元宵外,还要供奉给神仙和佛祖面制的刺猬和老鼠,灯节前后,天津城内各商铺从正月十三日至正月十七日张灯五日(旧)。
正月十六 在这一天,天津人习惯出去走一走,俗称”溜百病“。
正月二十五 正月二十四晚上,天津农村的各家各户还要在自家的院内或屋内的地上用白粉画出小囤和小梯子,称为打囤,在他们上面放粮食和铜钱,寓意来年物丰粮丰。市区一般正月二十五就会取下吊钱,用报纸裹好,有的还会放些小米等物置于床下,待来年春节扔去
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之所以称为龙抬头节。天津人在这一天会吃焖子,会在这一天理发。天津人正月里是不可以剪头发的,否则有死舅舅的说法,所谓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
除此之外,鞭炮和烟花贯穿于天津人过年期间。天津人还讲究正月里不能理发、看病、吃药、打孩子。天津人称农历腊月初八为“腊八儿”,并有喝腊八粥、吃腊八蒜和腌制腊八醋的习俗
(6)天津初五有什么活动扩展阅读
天津饮食习俗
大年三十这一天的夜里要做传统的天津风味素馅儿饺子,饺子馅包括香干,油条,豆芽菜,白菜等,最重要的是要有红色的粉皮,和馅使用酱豆腐(腐乳),麻酱等,风味别具一格。饺子做成后用黄纸盖上,等到午夜二十四点来吃。
在包饺子之前有的天津家庭按“南礼儿”还有一顿年夜饭,年夜饭中要有鸡和鱼,取自谐音“吉庆有余”,年夜饭的米饭下通常藏有一个荸荠,寓意元宝。年菜以辣白菜、烩蚕豆瓣、辣豆等为主。在大年三十当天要剩下留在正月吃。
谚语:“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体现了在初一和初三这三天中天津家庭中的饮食习惯。农历正月初四一些天津家庭通常食用烙饼卷鸡蛋。正月初五,天津年俗中又有“破五吃饺子,捏小人嘴”的习惯,以喻示新一年的吉祥顺利。
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天津家庭和全国各地风俗普遍相同以吃元宵为主。正月二十五在天津为填仓节,谚语:“填仓填仓,干饭鱼汤。”体现了这一天天津人民吃米饭熬鱼的习俗。
资料来源 网络天津风俗
㈦ 初五是什么节日该做些什么
原来,大年三十,人们请神时,把脏神给忘了。她气不过,便找弥勒佛闹事。弥勒佛满脸堆笑,就是不答腔。这脏神气得捶胸顿足,七窍生烟。眼看事情要闹大了,弥勒佛才开口说:“这样吧!今天是初五,让人们再为你放几个炮,包一次饺子,破费一次吧!”——这就是“破五”的来历。
中国汉族民间传统节日,也称“忌针节”,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五日。
旧时,汉族民间过春节有很多迷信禁忌,如不得用生米作饭,妇女不能用针缝纫等诸多禁忌,在过了初五之后即告解除,故而称此日为“破五”。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据说,这样可免除谗言之祸。习惯上,过了“破五节”,商店酒楼五行八作方才正式开张从业。如有铺面变化、柜台增减之举,一般多在初六定夺。
由于地域不同,节日习俗也有差异。在北京一带,妇女不许于此日串门,串门则不详。在河南一些地区,人们于此日不劳作,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
中国汉族民间传统节日,也称“忌针节”,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五日。
旧时,汉族民间过春节有很多迷信禁忌,如不得用生米作饭,妇女不能用针缝纫等诸多禁忌,在过了初五之后即告解除,故而称此日为“破五”。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据说,这样可免除谗言之祸。习惯上,过了“破五节”,商店酒楼五行八作方才正式开张从业。如有铺面变化、柜台增减之举,一般多在初六定夺。
由于地域不同,节日习俗也有差异。在北京一带,妇女不许于此日串门,串门则不详。在河南一些地区,人们于此日不劳作,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
正月初五,也就是俗称的“破五”,吃饺子,放鞭炮,原是不少家儿今儿个一定要做的俩事儿。民俗有一说,“破五”前诸多的禁忌,过了今儿个就能破了,人们便往来祝贺新年,各家邀请贺客,饮食嬉戏,新媳妇也该回娘家拜贺长亲了。按清代《燕京岁时记破五》所记:“初五日谓之破五,破五之内不得以生米为炊,妇女不得出门。至初六,则王妃贵主以及各官室等,冠帔往来,互相道贺春。新嫁女子亦于是日归宁。”
不同的地儿,“破五”这天的过法儿不一样,就是同一地方,过法儿也不完全一样。就拿山西来说吧,在晋西北,传统上这天太阳未出山,要掀起炕席,打扫一些炕土送到野外,外加鸣炮、烧香、敬纸;晋北民间习惯则是用彩色纸剪成人的图像,小孩子拿到街头,互相交换。把自己的纸人送给别人,称为“送走穷媳妇”;把别人的纸人换回来,称为“得到有福人”;到了晋东南,民间习惯将烂衣服扔到墙外。
“破五”这天,还有个顶重要的事儿,按照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就关张了,而到了正月初五这天,家家又都重新开张了。所以,求财也是这一天的重要主题。据说放鞭炮也与求财相关,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到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山东初五是个重要的民俗节日,既为“马日”,又为“破五”,还为“财神日”,商家爱选在这一天开业;南方不少地儿则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清代顾禄《清嘉录》上记着:“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在上海,旧俗中正月初四子夜,就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还得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
老礼儿毕竟是老礼儿,现在虽然大家过“破五”的习惯,期盼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心理依然在,不过迷信的成分已经淡去。
无论怎么说,也不管怎么过,对于新的一年,在这儿还是祝大家———开市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