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末代太监孙耀庭传
孙耀庭(1902年11月30日—1996年),天津市静海区西双塘村人,中国最后一位太监,小名留金,公元1916年净身为封建王朝太监。他的自传《中国最后一位太监》于1988年被改编为电影。
㈡ 中国最后一位太监孙耀庭简介 孙耀庭是怎么死的
孙耀庭(1902年11月30日-1996年)是中国最后一位太监,小名留金,是天津市静海县西双塘村人。公元1916年净身为封建王朝太监。他的自传《中国最后一位太监》,1988年被改编为电影。
“文革”后,孙耀庭住进广化寺,直到1996年逝世,终年94岁。他在93岁时书写“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的条幅,以表达自己的情怀。他的自传《中国最后一位太监》,1988年被改编为电影。作为皇帝皇妃的身边人,宫廷政治的参与者,他见证了最后的宫廷奢华,亲历了最终的王朝崩溃,成为独一无二的“活历史”。直到晚年,孙耀庭才享受到作为一个人的尊严。贾英华以他的经历,出版了自传《中国最后一位太监》,后被改编为电影《中国最后一个太监》(1988)、《中国最后一个太监Ⅱ告别紫禁城》(1992)
㈢ 中国还有活着的太监吗
中国已经没有活着的太监了,中国最后一位太监孙耀庭1996年去世。
孙耀庭(1902年11月30日-1996年)是中国最后一位太监,小名留金,是天津市静海区西双塘村人。公元1916年净身为封建王朝太监。他的自传《中国最后一位太监》,1988年被改编为电影。
家庭出身
孙耀庭出身于天津市静海区一个贫农的家庭。一家6口,父母和4个弟兄,孙耀庭是老二。他出生时,合家只有7分地,两间上房。村里,有个私塾教师,家有七八十亩地。孙耀庭的父亲为他种地,母亲为他做饭,孙耀庭因此得以在这个人手下读了四年的书,并且不必另交学费。但是,这种“好景”不长。孙耀庭失学了,父母沦为乞丐。迫于生计,孙家只好把这个儿子送去当太监。但不久,武昌城登高一呼,清皇溥仪不得不在养心殿签署“退位诏书”。
净身进宫
中华民国成立了。孙家送子当太监的路被堵塞了。几年后,军阀袁世凯演出了称帝丑剧。此剧虽然顷刻散场,但封建主义的幽灵仍然游荡在神州大地,住在养心殿的溥仪依然受着皇族、奴婢的膜拜。而且,溥仪公然不顾民国的禁令,重新在民间征太监,招婢女。紫禁城的幽魂,又勾起了孙家送子当太监的企望。1916年,孙家辗转托人介绍,把孙耀庭送进了紫禁城。他忍受了人格的最大污辱,当上了太监。其时15岁。
(3)天津出了哪些太监扩展阅读:
1926年,孙耀庭回到北京北长街出宫太监的居所——万寿兴隆寺居住,住在这里的还有40多个和他有着相同命运的太监。“解放后,我们太监有了幸福生活。”孙耀庭的话里,饱含着喜悦和感激。最初,政府发给他们每人每月16元的生活费,后来孙耀庭参加了工作,负责全市的寺庙管理。他还曾当过6年的出纳,每月工资35元。
“文革”后,孙耀庭住进广化寺,直到1996年逝世,终年94岁。他在93岁时书写“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的条幅,以表达自己的情怀。他的自传《中国最后一位太监》,1988年被改编为电影。作为皇帝皇妃的身边人,宫廷政治的参与者,他见证了最后的宫廷奢华,亲历了最终的王朝崩溃,成为独一无二的“活历史”。直到晚年,孙耀庭才享受到作为一个人的尊严。贾英华以他的经历,出版了自传《中国最后一位太监》,后被改编为电影《中国最后一个太监》(1988)、《中国最后一个太监Ⅱ告别紫禁城》(1992)
㈣ 中国最后一位太监孙耀庭,为何说晚上伺候贵妃时鞋底必须藏苍耳
无它,唯保持清醒耳,这也昭示了封建社会中太监们的命运有多悲惨。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有这样一群特殊之人——太监,从生理结构上看他们既不属于男人,也不属于女人,而是开辟出一块专属自己的领域,这也是他们被允许进入众美环绕的后宫进行侍奉的原因。
对男人而言,太监是耻辱般的存在,理应竭力抵制。然而在不少朝代,有些人反其道而行之,选择主动成为太监,进宫侍奉皇室子弟,比如中国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
执笔君言
总而言之,孙耀庭所说的“晚上伺候贵妃时鞋底必须藏苍耳”是一种工作无奈的体现,为了不在值夜班途中睡着,他只能用这种自残的办法强迫自己打起精神。
而孙耀庭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太监,他见识了皇宫的奢华,也亲身经历了王朝的崩溃,为奴为仆多年,直到晚年才体会到做人的尊严,其命运之悲惨坎坷令人不免唏嘘。
诸位读者,对此你们怎么看?
㈤ 清朝大太监有哪些
一、和珅不是太监,是大臣。
和珅(1750年5月28日—1799年2月22日,即干隆十五年——嘉庆四年正月十八日),原名善保,字致斋,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二甲喇人。曾兼任多职,封一等忠襄公,任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兼管吏部、户部、刑部、理藩院、户部三库,还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裁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等要职,为皇上宠信之极,官阶之高,管事之广,兼职之多,权势之大,清朝罕有。他还是皇上的亲家翁,其子丰绅殷德被指定为皇上最宠爱的十公主之额驸。后被嘉庆皇帝赐死。
二、清朝三大太监:
1、安德海
安德海(1844年-1869年),清末宦官,直隶南皮(河北省南皮县)人。他在八九岁时净身,进宫后在咸丰帝身边为御前太监。由于安德海聪明伶俐,善于奉承,他很快就得到了咸丰帝和那拉氏的好感。咸丰死后安德海成为慈禧心腹,干预朝政,打压恭亲王等。同治八年,他奉慈禧之命,到江南采办服饰,走到山东地方,被巡抚丁宝桢擒获处决。
2、李莲英
清末大太监李莲英(又作:李连英),原名李进喜,莲英是由慈禧起的名。是清王朝慈禧时期的总管太监,被人们呼为"九千岁",是清末最有权势的宦官。
李莲英死于宣统三年,时年64岁。这时,绵延了二百多年的清王朝已是风雨飘摇,灭亡只在旦夕之间。
3、小德张
小德张,生于光绪二年(1876-1957),姓张名祥斋,字云亭,是天津市静海县南吕官屯人。小德张在光绪十七年入宫当太监,当时,慈禧太后在表面上虽然不再垂帘听政,可是在实际上仍然操纵着大清王朝的实权,她高坐在慈宁宫内,看来好像什么事也不管,但仍然总揽国家大事。中国有了皇帝,可以说就有了太监。虽几经江山易主,改朝换代,太监制依然存在,宦官当权,屡见不鲜,到了小德张这一代,便是最后一幕了。
㈥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着名的太监
赵高:秦朝时宦官。秦始皇死后权倾朝野,指鹿为马。
司马迁: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史记作者。
蔡伦:(61年—121年),东汉时宦官,造纸术的发明人。
张让: 东汉十常侍之首。
黄浩:三国时蜀汉宦官,三国演义内刘禅因听信他而荒废政事。
高力士: 唐玄宗宠臣,传说李白醉酒后要"力士脱靴"。
李辅国:唐肃宗当权的宦官,首名宦官宰相。
鱼朝恩:唐朝时以监军出身的宦官。
童贯: 宋朝一名宦官; 曾在小说《水浒传》出现。
郑和:(1371年-1435年):明朝成祖三宝太监, 航海探险家。
王振: 明朝第一名当权宦官,引致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
刘瑾:明朝时当权宦官,后被处凌迟处死。
魏忠贤: 明朝时宦官,以败坏朝政着名。
安德海: 清朝慈禧的最爱。后来出京办货,到山东被巡抚丁宝桢以祖训逮捕处斩。
李莲英:清朝后继安德海另一当权太监。
㈦ 你知道有个还没上岗就失业的太监吗
众所周知,清朝是我们国家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末时期,虽然政府濒临倒闭,但是作为皇室,宫里的生活依然是非常滋润的,一些穷苦人家,为了让孩子继续活下去,就会将自己的孩子送进宫里当太监。
新中国建立后,孙耀庭的生活才算是得到了真正的改善,国家将太监们都安置到了万寿兴隆寺居,后来转往广化寺,在这里,孙耀庭算是度过了自己最后的幸福时光,1996年, 孙耀庭去世,终年94岁,作为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的一生可谓是传奇,之后他的故事还被拍摄为电影《中国最后一个太监》
㈧ 太监博物馆
网上绝对没有此类博物馆。就是在现实世界,也只有唯一一个太监博物馆。下面是这个太监博物馆的有关资料。供提问者参考。
----------------------------------
中国惟一太监博物馆探秘
本报记者 周 益 见习记者 沈勇兵
一生只能做奴才,因为被割去了生殖器,不光无法娶妻生子,有的连正常的小便都很难自控。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这么一群生理畸形的男人,他们有时命贱如蚁,有时却能威慑天下,而这所有的悲剧和跋扈都来自一个原因,他们伺候的是最高统治者——皇帝,以及皇帝的家眷们。
这些男人,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称谓:太监、宦官、阉人、公公……不过,随着1996年中国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的逝世,这个在封建王朝独有的人群终于在中国彻底消失。
近日,北京一个博物馆的修缮消息,又一次让太监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这是一个身处太监陵墓的宦官文化陈列馆,它即将进行全面升级,并计划明年7月重新向公众开放。据该馆负责人介绍,这是中国惟一的一个宦官文化陈列馆,而它所在的明朝大太监田义的墓也是国内保存最好的太监陵墓,届时将会向公众展示一个人所未知的太监历史。
在记者采访之初,北京市文物局办公室的有关人士却对宦官文化陈列馆这个名词显得很陌生。为何一个明朝太监的陵墓能保存那么完好,该博物馆将向我们展现什么样的太监文化,历史上真实的太监是不是都跟故事里那些大宦官一样祸国殃民?经过本报记者连续多天的深入采访,太监博物馆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一段段充满诡谲、荒唐、屈辱和辛酸的历史也慢慢浮出水面。
馆长:留存那些可怜人的记忆
这里曾经是明朝皇帝钦赐的太监陵墓,这里也是清朝太监养老送终的归宿,这里又是孩子们的乐园,这里还是居委会大妈的办公室。当历史以无可阻挡的步伐前进时,这个为没有生殖器的男人安置入土之处,默默地承担起各种时代所赋予它的记忆。当这里成为宦官文化陈列馆后,这里除了记忆原主人的一生荣辱之外,还在为中国古代所有的太监保存记忆,那是一段朦朦胧胧又不能忘却的历史。
门票8元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人说起太监,就会咬牙切齿地想起那些在戏台上唱白脸的奸臣,比如秦朝的赵高和明朝的魏忠贤等等。开设这个宦官文化陈列馆是在为这些奸人平反还是继续口诛笔伐呢?
“我们主要是记录太监的生活。”北京宦官文化陈列馆馆长庞献辉说,“尽管历史上的确有一些太监为虎作伥,祸国殃民,可大多数太监都没那么威风,从割去生殖器的那一刻起,他们就被烙上了‘贱奴’的标记,永远低人一等。他们都是可怜人,对于他们,我们不平反也不谴责,我们就想告诉大家真实的太监生活是什么样的。”
庞献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宦官文化陈列馆的牌子其实是1998年挂上的,只是一直没有经费大力宣传,所以每年也只有寥寥数千游客。“其中大多数还是外国人。”作为一馆之长,庞献辉显然不满意现有的知名度,“我们门票还很便宜,才8元钱一张。”
从太监墓到幼儿园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历史上北京西山地区曾经有过两处很大的明代太监墓群,一处是碧云寺墓群,以魏忠贤墓最为豪华,后被康熙皇帝下令平毁,其他太监之墓也早已荡然无存;另一处是西山太监墓群,历经浩劫,大多遭平毁,唯独陈列馆所处的田义墓保存尚好,田义墓是北京地区惟一保留完整的太监墓。 为何一个明朝太监的墓能保存到现在呢?
庞献辉说:“主要因为墓主人口碑不错,在明史里都有正面的记载,所以没有遭遇其他大太监生前威风八面,死后被刨坟挖骨的下场。”
据庞献辉介绍,陈列馆馆室原为田义墓东侧的慈祥庵,这里本是供为田义守墓的太监和僧人居住用的。明朝灭亡后,依然有很多清朝的太监因仰慕田义的名望,捐钱修缮慈祥庵,也有太监因年迈出宫后无处投靠,就驻进慈祥庵落发为僧,一方面为田义守墓,一方面也在此结束人生。
庞献辉说:“这就是田义墓能在改朝换代后仍然保存完好的原因。”
据了解,田义墓被损坏最严重的时候在民国期间。“由于时局动荡,一些军阀为了筹措军饷,盗掘了田义墓,从中偷走很多珍贵的墓葬。幸运的是,陵墓的整体风貌却没有被损坏,陵墓构件也保存完好。”庞献辉说。
时光飞逝,新中国成立。“解放后这里被北京市教委接管,成了幼儿园。可能从小孩子的安全考虑,陵墓的后面被封闭,不准人进出。”庞献辉笑着说,“这一来又保护了田义墓,使它逃过了历次劫难。”
“1998年,文物部门从教委收回了田义墓,宦官文化陈列馆是在田义墓园区内建成的,它作为中国的第一座以宦官文化为题材的陈列馆于同年9月10日对社会开放。”
北京市石景山区文物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陈列馆正在进行修缮,此次修缮工程共投资86万元,预计今年年底完工,修缮期间田义墓将照常对外开放。庞献辉说:“今年的修缮也是沾了奥运的光,作为人文奥运修缮计划之一,工程款都是市政府直接下拨的。”
将重现净身房
既然是全国惟一的宦官文化陈列馆,那馆内到底有什么藏品,又将如何向公众展示真实的太监生活呢?
“我们将尽量恢复当年净身房的场景。”庞献辉说,“净身是每个太监都要经历的最痛苦的一件事,不光肉体上受到摧残,同时还失去了身为男人最基本的功能。所以,净身房对太监来说,可能比皇帝寝宫还重要。”
不过,由于博物馆尚在修缮之中,当年净身房的遗物还没收集完全。
除了净身房,如今面积约为400平方米的博物馆内以展板为主,介绍了中国古代太监的历史。对此,庞献辉表示将向全社会征集太监的遗物。
“现有藏品主要是中国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临终前捐献出来的,最珍贵的是一件黄马褂,那是末代皇帝溥仪赏赐给他的。”庞献辉说。
作家萨苏谈太监归宿
惨,就一个字
清王朝灭亡后,由于没了可以过三宫六院生活的主人,紫禁城里的太监也都搬出了宫。这些太监出宫后靠什么生活,终了一生之后,又会葬在哪里?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人的故去,这些太监的归宿也渐渐成了不为人知的秘密。宦官文化陈列馆的工作人员也遗憾,除了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之外,很少有其他出宫的太监愿意出来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巧的是,旅日作家萨苏曾经因为家族渊源的关系,写过一些关于太监生活的随笔,对于出宫后太监的生活掌握了第一手的资料。11月13日,本报记者与萨苏取得了联系,萨苏根据他之前搜集的材料,告诉我们,关于沉重而悲凉的太监末路只有一个字——惨。
没今世,修来生
萨苏告诉我们,有些太监一辈子都呆在宫里,别的什么地方都没有去过。他们出宫后,一般不会回老家,一是因为人们看待太监的角度很不一样,二是没有发什么财的,也就无法“衣锦还乡”。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另找一个落脚的地。
什么地方呢?——中关村。据萨苏介绍,从明朝开始,太监们就开始在“中官坟”那里集中购买“义地”,形成了太监自己的墓葬地,也有历代皇帝的赏赐,那里也逐渐修起了一些寺院,年老出宫的孤苦太监就寄居在这里。
净身是正常男人成为太监的第一步
在萨苏的眼中,太监比普通人更重视死后的“生存环境”,因为他们没有后代,所以没有亲人来祭奠和保护他们的坟墓。想到死后的不安,血脉无继,就算是地位尊荣的大太监,也难免会担心。小太监们生活上依靠富裕大太监的捐赠,平时则给埋葬在这里的太监扫墓上坟,烧香祈福。
“太监在别的事情上贪婪虚伪,唯独在此处捐钱的和烧香的都诚心实意,因为他们深信自己的归宿也在这里。不修今生,还不修个来世么。”萨苏说。
伺候人才是本行
出宫的太监住的地方安顿下来之后,就要考虑生计了。据萨苏介绍,大多数出宫的太监没有多少劳动能力。总不能坐吃山空,这样,一些适合太监的行业就产生了。
“太监们做得最多的是两个行业,第一个是贩卖古董。很多太监从宫中出来的时候,明的暗的带出来些宝物,对太监来说则属于靠山吃山。不过,故宫虽大,珍宝毕竟有限,不是每个太监身上都有吃不完的宝物,真正能靠这个发财和维持生计的并不太多。”萨苏说,“而从事古董一行的太监实际上却很多,这是因为一些店铺看中了太监们熟悉宫中物件,有一定鉴别眼光的优势。”
萨苏接着说:“第二个行当等于是做回自己的老本行,给人家当佣人管家,他们伺候人还是有独到之处的。”
太监无后
去年夏天,一个关于北京市高科技园区中关村前身是不是太监坟地的争论在媒体上闹得沸沸扬扬。
萨苏在他的随笔中曾写道:“解放初,幸存的太监已经寥寥无几,且大多老病贫困,无力维持。随着科学院的建设,‘中官坟’便成了北京周边第一个消失的大片墓地,连地名也改成了‘中关村’的名号。今天,这些或好或坏、或阴险或可怜的太监们的坟墓,已经无处寻觅,连史料中都难见记载了。”
对此,萨苏有些情绪,他说:“科学院在这件事情上,有些欺负太监们无后,否则为什么不去动其他有主的坟墓呢?”
不过,很快就有学者出来辟谣,说古代中关村一带全是水域,没地方下葬。
萨苏在邮件中回应说:“我只根据我所了解的情况来写,而且经过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审核过。但,别把我当这方面的权威。”
新闻延伸
田义:一个差点被皇帝手刃的好太监
一个太监死后竟然能享受超过朝廷一品大员的墓葬规格,即使改朝换代之后,太监们依然对他顶礼膜拜,宦官文化陈列馆所在地的太监墓主田义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庞献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说,1998年春,石景山区文物局对该墓重新挖掘,从而发现了田义的生平。田义别号渭川,陕西西安府华阴县人,生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死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享年72岁。
在封建社会,“伴君如伴虎”,稍不小心就会惹来杀身大祸,但田义伺奉三个皇帝不但没出错,而且多次受嘉奖,官职直线上升,禄米年年增加。田义最高的官职是司礼监掌印,为正四品官,按制他的俸禄本该是一年288石,而由于皇帝的一而再、再而三的赏赐,到最后“禄米岁增至六百余石”,以此数目而论,相当于从二品官的年俸,让人惊叹。
明朝曾多次发生宦官擅权事件,王振、刘谨、魏忠贤等遗臭万年的奸阉都出自明朝,同样是大权在握的田义又怎样呢?
据史料记载,田义为了劝谏万历皇帝废止苛捐杂税,据理力争,万历皇帝愤怒之极,抽出宝刀要砍杀他。但他始终不肯退步,最后因为内阁首辅沈一贯的畏惧退缩,这场田义的以死进谏以失败而告终,但万历还是饶了他一命。事后,田义气得用唾沫吐着沈一贯的脸说:“好一位相公,胆小如鼠!今天好不容易碰到个机会,如果你稍微坚持一下,弊政立除。你怕什么呀?”沈一贯顿觉惭愧,连连谢罪。
蔡东藩先生在《明史通俗演义》中就此事称赞田义:“不期太监中,亦有此人,其名曰义,可谓不愧。”
万历三十三年,田义卧病不起,万历帝特派医官诊视,但最终不治去世,万历帝悲痛不已,特为他辍朝三日,五天之内派三人去谕祭他,并赏给大量冥钱,“赐祭三坛”,又赏“东园秘器”,下令工匠挖地宫埋葬,特“树享堂碑亭”,永久祭祀,这是少有的恩典,“盖异数也”。至此,田义荣贵善终。
舒乙:田义墓的石刻是国宝!
在北京的文物界一直流传着一句话,“法海寺的木工,田义墓的石工,承恩寺的地工”,已故着名作家老舍的儿子,中国现当代文学馆馆长舒乙对田义墓的石雕一直赞不绝口:“田义墓的石刻是千古绝品,是中国式古典石刻装饰艺术的登峰造极之品,是国宝!”
舒乙认为最精彩的是田义墓中的大块浮雕。在田义墓里有3块巨大的石碑,其基础呈长方形。舒乙说:“我在其中一块的侧面看见了神奇的石雕装饰画。在不到1平方米的面积上,刻了近10种花草树木,包括蒲公英、喇叭花。在草丛中和在树干上爬着一只刀螂,一只‘呱哒扁儿’,一只蝈蝈和一只蝉,体量和真虫大小一比一,完全写真,连长长的须子和透明的翅膀都雕得逼真,绝了。”
舒乙曾经看过巴黎蒙马特山上圣心教堂里的法国历代帝王灵柩、意大利佛罗伦萨梅迪希家族教堂里的各代君主灵棺、柬埔寨吴哥窟里小吴哥、大吴哥和巴达亚斯瑞神庙的各种精彩浮雕,这些称得上是世界顶尖级的雕刻代表作,但是,当他看到北京田义墓石刻时就觉得,这里的石刻装饰艺术绝不亚于上面那些世界级的文化遗产,完全可以和它们媲美,而且是技巧、风格和内容都绝然不同的另一类雕刻,是了不起的宝贝。
为此,舒乙曾撰文疾呼:“这是一座真正的石刻装饰艺术博物馆,真正的。让天下的人都来看看中国最卑贱的人是多么聪明、多么浪漫、多么会玩、多么有艺术水准,创作了与世界其他地方根本不同的璀璨文化。看看他们怎样把地狱之门变成了充满生命欲望和律动的世界,看看生活的激情和民间文化的智慧是怎样创作了奇迹!”
太监是怎样被阉的
修缮一新后的宦官文化陈列馆中,将专门复原一个净身房,因为净身是正常的男人成为太监的第一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太监净身是非常有讲究的。
据知情人士透露,净身前选好日子,把净身者关在房间里。 那房间必须密不透风,让净身者先清理粪便,然后锁在房里。在这段禁闭期间,绝对不能饮食,免得有排泄的秽物沾染手术后的创口,致使伤口恶化,危及生命。之所以要密不透风,也是为了净身者的安全。这样,经过三四天之后,就正式行阉割手术了。
阉割前,先用白布或绷带紧扎手术人的下腹部和双股的上部,以高温的辣椒水小心洗涤即将手术的部位,再以微弯如镰刀状的小刀,连同阴囊及阴茎一起切断,通常分两步:第一步是割睾丸。在球囊左右各横割开一个深口子,把筋络割断以便把睾丸挤出来。这需要阉割者身子打挺,小肚子使劲往外鼓。待用全身的力气把睾丸挤出来,刀子匠会把片好的猪苦胆(起止血作用)贴到球囊左右两边。
第二步是割阴茎。这需要相当高的技术,割浅了会留有余势,将来里面的脆骨会往外鼓出,就必须再挨第二刀,即宫里俗称的“刷茬”;如果割深了,将来痊愈后会往里塌陷,形成坑状,解小便时呈扇面状,一辈子不方便。阴茎割除后,要插上一根大麦秆,然后把另一个猪苦胆劈开,呈蝴蝶状地敷在创口上。以上的程序完成后,再由两名刀子匠搀扶被手术的人在房里缓行两三个小时后,才允许躺卧。 手术后3天内不准喝水,据说由于干渴和伤痛,其间必须忍受非常的痛苦。3天过后,拔掉大麦秆的栓,尿如喷水涌出,可谓大功告成。
中国十大着名太监
割下来的东西,净身师全像宝贝一样地收起来,被净身的人无权要,统归净身师保留。净身师事先预备好一个升,升里边盛着少半升的石灰。把两个丸一个势,整齐地摆好,用石灰吸干水分,免得腐烂。有朝一日,净身的人发迹了,还得用财物向净身师赎回自己的身上物。
相关链接:
中国最后一个太监
1996年,新华社发了一个消息,说中国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离开了人世。他所捐献的遗物,也成了宦官文化陈列馆的重要藏品
孙耀庭是天津市静海县人,过去静海县很穷,穷人想出头,进宫当太监是一条捷径。他在进宫之前就已经净了身,动手的是他的父亲。孙家以为只有这样才能给孙耀庭带来活路。
1916年,清逊帝溥仪公然在民间征太监,孙耀庭通过一个名叫任德祥的人介绍,终于进了宫。
一路下来很是“走运”,孙耀庭最终被提拔到侍候溥仪的皇后婉容。1924年直奉战争爆发,孙耀庭和主人一起被赶出了皇宫,他也因此结束了太监生涯。
当了8年的太监,孙耀庭除了会伺候人之外,一无所长,而这些功夫在农村是讨不到饭吃的,只能靠兄弟救济糊口。
两年后,孙耀庭回到北京,住进了北长街的兴隆寺,这里有四十多个同命运的太监。孙耀庭整日出入大街小巷,靠捡煤渣、废品谋生。虽然艰难,但这里没有乡下那些歧视的眼光。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开始发给太监们每人每月16元的生活费。不久,孙耀庭参加了工作,负责管理寺庙。他曾当过6年的出纳。那时,他每月的工资是35元,后来,他的工资加到45元。
由于出身贫寒,境遇凄凉,孙耀庭在后来的“文革”中没有受太大的冲击,身体健康。
1996年,孙耀庭96岁,寿终正寝。
中国十大着名太监
指鹿为马——秦·赵高
公元210年,秦始皇病死沙丘。宦官赵高拉拢李斯,矫诏逼杀公子扶苏和大将军蒙恬,成功帮助胡亥篡位,事后控制朝纲。接着赵高充分施展其凶残手段,诛杀异己、腰斩同盟者李斯,他指鹿为马,玩秦二世于股掌之上,最后发动政变,逼杀二世。秦王朝从此分崩离析。
敛财弄权乱汉宫——东汉·张让
东汉末,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宦官集团独霸朝纲,权倾天下。有奸阉就有昏君,昏庸的汉灵帝还口口声声称张让为父。张让率领十常侍,颠倒黑白除异己,捏造罪名杀朝臣,终于引发了东汉末年大动乱。
废后戮相——北魏·刘腾
北魏权阉刘腾通过不断告密,一路往上爬。他设法傍上胡太后,羽翼丰满之后先是杀死太后情人、名相元怿,后又幽禁太后,终于爬上权力顶峰。刘腾死后,胡太后重新得势,下令发掘刘腾墓,将刘腾骸骨撒露于野,其四十余名养子也被诛杀殆尽。
忠实家奴——唐·高力士
高力士是大唐一代最有权谋的太监之一。他出谋划策,助李隆基诛杀韦后和太平公主,终成唐明皇最忠实的心腹奴才。不过,高力士在创造唐朝“开元盛世”的过程中出过不少力,献过不少良策,这在中国历届太监中,算是出类拔萃的高人了。
落井下石——唐·李辅国
李辅国天资聪颖,阿谀奉迎、翻云覆雨、落井下石,他无所不能。从亲王、宰相到皇后、皇帝,有用时可成为手中权杖,无用了则手起刀落,痛杀干净。可最后李辅国还是落了个身首异处,尸弃荒野。
乱宋“媪相”——北宋·童贯
宋徽宗即位后,童贯使出浑身解数,献古玩,弄字画,用尽心思讨得这位风流天子的欢心,从此平步青云。他与蔡京联手,排挤朝臣。公(即蔡京)媪(即童贯)二相,朝内朝外,互相勾结,独霸北宋军政大权,朝野百官,尽出其门。童贯独领兵权二十年,在与辽、金的战争中虽然屡战屡败,他却兵权永固。
海上的风帆——明·郑和
郑和本姓马,字三保,云南人。明成祖时为太监,赐姓郑,航海至南洋、印度、波斯、非洲东岸等处,开中外交通最远的航路,宣扬威德,助马来西亚建国,海外诸国争来朝贡。时人称为三保太监下西洋,是明代初年的盛事。
“立地皇帝”——明·刘瑾
刘瑾,明史上最有名的太监之一,人称“立皇帝”。他从少年起就侍奉太子朱厚照。太子继位后,刘瑾连连升迁,很快当上了司礼太监,代皇帝批答天下奏章。他把贪淫乐的明武宗哄入豹房,炮制“奸党”名单,把56位正直朝臣一网打尽。他还依靠东西厂和锦衣卫等机构大搞特务统治,使天下人人自危,明王朝由是江河日下。
九千岁——明·魏忠贤
魏忠贤,本是一市井恶少,目不识丁,却谙熟拍马绝技,入宫不久,得太监王安提拔,又与皇孙奶娘客印月打得火热,并接近万历皇帝,地位和权势与日俱进。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后,他和客印月开始揽权干政。他恩将仇报除王安,逼走魏朝,杖杀朝臣,大兴冤狱,捕杀东林党,私植党羽,自称“九千岁”,为历代阉官专权乱国的最高峰。
清代厚黑第一阉——李莲英
李莲英在清宫长达52年。是慈禧太后最宠爱的贴身太监,也是清代品位最高、权势最大、财富最多、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个大宦官。他对主子的奴才嘴脸,和对同类的凶狠残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朝中大员及外省督抚,无不对其巴结奉承,仰其鼻息;举凡国政朝纲、清廷要务,无不与闻,无不参预。
清宫太监趣闻
太监狗仔队
话说光绪年间刑部抓了个劫皇杠的天津混混吴秃子。因为吴秃子平时黑白两道都结有交情,被抓后又表示不越狱,只等问斩,刑部于是不铐不镣,天天酒肉不缺,甚至八大胡同还有三个妓女主动上门来陪吴秃子,分文不取。
后宫的妃子为了解闷,常派心腹太监到刑部打探离奇案件,就像今天的狗仔队。很快,吴秃子的种种传奇就到了慈禧耳朵里。慈禧正好心情不错,听得新奇,决定御审吴秃子。慈禧常以观世音菩萨自居,喜施小恩小惠,既说是御审,大半就不会死人。
御审那天,等把吴秃子带上来一看,慈禧愣了。按照传说,这巨匪应该是头如麦斗,腰大十围的一条雄烈汉子,怎么带上来的是个又黑又矮的家伙呢?慈禧暗暗觉得上了当,不禁勃然大怒,亲自问起了罪。
谁知道吴秃子只求一死,回话时眼睛一翻,说:“告诉你,爷为嘛劫‘皇杠’。听着,咱天津卫的好汉,要劫,就劫‘皇杠’,要奸,就奸皇妃!”说罢,仰天狂笑。
慈禧身边顿时大乱,身边一老宫女受不了这种刺激,“呃”的一声背过气去了。太监们手忙脚乱地抢救,慈禧脸色发紫,大笔一挥,把吴秃子从“斩立决”改“凌迟”了。
装昏的李莲英
李莲英本是慈禧最亲信的太监,可慈禧临终的时候,要他来见却见不到,去的太监报告:李总管说实在见不得老佛爷病体支离的样子,说完还哭昏了过去。慈禧大为感动。其实那根本就是李莲英的花招。到慈禧面前,如果表现得不好,老太太会想,你这小子平时伺候得那么好,看我快死了就变脸么?还不得办他一个“凌迟”?如果表现得好呢,慈禧一感动,赐他一个陪葬的“殊荣”还不是一样。
㈨ 有太监吗
孙耀庭(1902年11月30日-1996年)是中国最后一位太监,小名留金,是天津市静海县西双塘村人。公元1916年净身为封建王朝太监。他的自传《中国最后一位太监》,1988年被改编为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