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津资料 » 韩涛天津三中心去哪里了
扩展阅读
福州邮票到哪里去卖 2024-05-19 00:31:35
广州市考哪个难 2024-05-19 00:21:58
上海营养品有什么 2024-05-18 23:53:07

韩涛天津三中心去哪里了

发布时间: 2022-08-17 03:42:36

1. 天津地铁车务三中心佟英璇张贴提示:保护好乘客 就是保护家人

佟英璇在张贴候车乘车提示。天津轨道交通运营集团车务三中心供图

“低头看手机的小伙子,请分散排队,与他人保持一米距离,注意脚下的黄色安全线,地铁要进站了。”一名戴着耳机听歌的男乘客进入地铁塘沽站的站台后,脚踩在黄色安全线上。面对这样的“低头族”,佟瑛璇每次碰上都会上前劝导。

天津轨道交通运营集团车务三中心塘沽站区党支部书记、站区长佟瑛璇今年50岁,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她带领同事们在地铁站连续值守40余天,承担起守护人的责任,保障地铁线路的正常运营和乘客的安全出行。

“地铁站是我成长的地方,更是一个家。我们轨道人都有这样的信念,保护好乘客,就是保护我们的城市,就是保护家人!”佟瑛璇对记者说。

突发故障她冲在前面

这个春节,疫情让地铁人变得更加忙碌和紧张。我市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后,佟瑛璇以战时状态带领一线员工冲在前线。

地铁塘沽站区是由泰达、塘沽、胡家园、钢管公司4座轻轨车站组成,是地铁9号线上最繁忙的站区之一,客流密集。佟瑛璇每天要在这4座站之间巡查,站台上候车人员是否疏导有序?乘客间隔是否在一米以上?公共区域有无按时消毒?乘车提示是否张贴在醒目位置?这样的巡查内容,林林总总加起来有30余项。整个站区一趟走下来就要2个小时,佟瑛璇一天至少得巡查两趟。

清晨6时,佟瑛璇就来到站裡做各项准备。“佟站区长忙坏了,天天连轴转。”天津轨道交通运营集团车务三中心副经理荆智莉告诉记者,这些日子,佟瑛璇组织人员对9个安检点位、46台自动机、64台闸机以及5个客服中心和办公区域进行全面消毒,安排张贴“津门战疫”二维码、防控疫情通告、分散排队、测温标识等百余张,悬挂防疫条幅、加大车站广播频率。针对防疫措施、作业标准、注意事项开展培训,对错峰返程组织方案进行细化、量化,多次安排模拟演练,让全部员工熟知掌握。每天带领站区管理团队深入车站、班组,多角度开展疫情防控督导、检查。

在同事们眼中,佟瑛璇非常重视安全生产,她一手抓防疫防控,一手抓安全运营,强调行车安全红线,周密组织行车培训,及时处置设备故障。今年2月14日10时,地铁9号线因恶劣天气突发设备故障,车站紧急采取应急措施。佟瑛璇顾不上因连日疲惫而复发的头痛,匆匆吃了两粒止疼药就到了车站现场,主持恢复运营工作。一处处疑难,她果断处置﹔乘客的一个个质疑,她耐心解释。当时,高架站温度已近零下10℃,她工作到晚上9时多才回到办公室。那天,她在风雪中冻了近11个小时,腿冻得不听使唤,下楼梯时一个趔趄,幸亏眼快的同事赶紧搀扶了一把,她才没摔倒。但佟瑛璇没有回家,匆匆吃了几口泡面,便继续忙着处理工作上的事,直到车站闭站才离开。

疫情来袭她临危不乱

地铁塘沽站客流量较大,意味着风险大防控难度大,在防疫过程中上演了一出出“惊心动魄”。新闻报道有确诊病例在塘沽站下车后,恐慌情绪在站区弥漫。佟瑛璇深知信息越透明,猜测越少,恐慌越小,当即举行站区全员电话会议,详述该乘客信息,强化站内隔离、消毒、防护,以身作则坚守在车站一线,给员工们吃下一颗“定心丸”。

2月7日,我市发布第79例确诊病例活动轨迹,塘沽站一名员工被确认曾与确诊病例搭乘过同一辆网约车。针对突发情况,佟瑛璇立即安排该员工隔离,迅速对接触过该员工的人员逐一排查,分析接触时间、距离,确保无任何遗漏,快速确定密切接触者11人,为防疫工作争取了时间。车站12名员工居家观察,大面积非战斗性减员让她心急如焚,担心这12名员工的身体状况。

“佟站区长每天抽出空来对坚守岗位的一线员工,用微信、电话、面对面、看板留言等多种方式谈心谈话,组织录制防疫短视频、开展党员承诺活动,从员工心理疏导上下功夫,消除大家的思想顾虑,提振战疫信心。”天津轨道交通运营集团车务三中心塘沽站值班站长庞小杰告诉记者,佟瑛璇紧盯车站消毒工作,根据不同区域的客流分布情况,因地制宜制定了“差时消毒”工作法,做到消毒工作有据可依、有迹可循、有责可追。组织车站员工学习防疫知识,演示如何正确穿戴安全防护用品。她把每一名员工都当作自己的家人,一遍遍不厌其烦地叮嘱大家一定要保护好自己。“车站是咱们的第二个家,我们要守好这两个家。”佟瑛璇告诉员工。

2月7日下午,地铁塘沽站测温时查出一名发热乘客,佟瑛璇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将发热乘客安置在临时转运点,及时关闭相关出入口。在等待隔离运送车的3个多小时裡,她沉着应对、冷静处置,确定了发热人员走行路线、全面清洁消毒、及时跟踪上报。当天22时30分,该发热乘客被确诊为普通感冒病症。“我们制定了完善的措施,努力做到车站范围不留死角,确保乘客安全。”佟瑛璇说。

在一系列突发事件中,佟瑛璇临危不乱,第一时间做好隔离、确定密切接触者、明确接触信息,为防疫工作争取时间,保障了车站的安全、稳定运行。2月20日16时,经医学观察、上级批准,12名居家观察员工全部解除隔离,投入到复工复产中。

异常乘客她悉心照顾

随着我市企业相继复工复产,地铁9号线的乘客日益增多。站区每个环节,佟瑛璇都要紧盯着,自己都过一遍,隻有眼睛看过了,心里才踏实。

日前,地铁泰达站出现一名精神异常女乘客,佟瑛璇闻讯后迅速赶到现场,冷静布置现场工作。发现该乘客未佩戴口罩,且语无伦次、情绪激动,在情况不明的情况下,她一边组织车站正常运营,一边配合公安民警安抚和劝解这名女乘客,并全力寻找线索联系其家人。当得知该乘客家属在外地,路途遥远,次日下午才能到达,她毫不犹豫承担起照顾乘客的责任,两天一夜未曾合眼。当她把乘客妥善交给对方亲属时,家属望着她熬得通红的双眼感动得流下了泪水,深深给她鞠了一躬。

疫情防控期间,佟瑛璇没休息一天。“大过年的,您不去看父母,二老没有意见吗?”同事问。说到这裡佟瑛璇笑了:“我父母都是老党员,如果换做是他们,也会像我一样。”连日来,二老主动给女儿打电话,问候的同时,嘱咐女儿忠诚担当。

“累吗?”“当然!”佟瑛璇深知,作为一线工作者,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危难时刻更能考验初心和使命,凸显入党誓言的力量。“我们不能像医护人员一样奔赴前线治病救人,但隻要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就能保护很多人!”佟瑛璇说。

记者手记

当前,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医护人员用生命守护人民的健康安全,各行各业涌现出无数逆行者、奉献者、坚守者。

採访佟瑛璇的过程,记者难忘的,是捕捉到的闪光细节﹔感动的,是多名被採访者说的心里话﹔流泪的,是一线平凡人无私奉献的朴实。他们也许没有正式的誓师会、请战书,但那一个个细节、一句句话语背后,是一颗颗勇于奉献、无私坚守的心。

採访中,每个人戴着口罩,虽然一时看不清他们的脸,有些人都不留名字,然而,这些在本职岗位上为抗击疫情而战斗的人,用责任和担当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正是有了他们的逆行,才为人民群众筑起了一道道坚固防线。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感动着别人,也被别人感动着。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2. 天津三中心是不让家属陪护吗

天津三中心是我市无陪护医院之一病人住院不需家属陪护一切由医院负责他们的管理非常严格服务到位可让家属放心

3. 天津河东区三中心医院今天被封是真的吗

显然这又是一则假消息。关于疫情方面的消息,一定以天津广播等官方媒体报到为准。不要让不实的消息扰乱人心。做到不传播假消息,以实际行动维护正常社会秩序。

4.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的历史沿革

2012年3月22日,卫生部文明办在福州召开“卫生系统全国文明单位表彰大会”,对包括我院在内的9家连续三届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的单位进行了表彰。
2009年8月25日,“天津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成立并挂牌于我院ICU。
2008年1月24日,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召开了天津市基本医疗保险诚信考评工作总结表彰大会,我院等15家医院被评为A级医保诚信医院,杜智院长被评为医保工作先进个人。
2005年12月,我院被命名为天津市“诚信医院”和“医德医风示范医院”。
2005年10月,我院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这是本市卫生行业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医院。
2005年5月18日,我院设定“,”图案为院徽。
·2005年3月31日,天津医科大学三中心临床学院挂牌仪式在我院举行。
2005年1月23日,美国TRO建筑设计公司设计的建筑面积1万6千平方米的新门诊楼开诊。
2003年10月,新楼搬迁。
2003年2月21日我院的改扩建工程被列为天津市重点工程,并评为2002年度市级文明施工样板工地。
· 2001年9月28日下午,在天津市计委召开了“关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改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会”。会议通过我院改扩建工程建筑面积48500平方米、设病床800张、投资15990万元。
· 2001年7月1日,第三中心医院改扩建工程开工典礼仪式在隆重、欢庆气氛中进行。 ·
1998年9月1日,经过近一个月的筹划,“患者自选满意医生”举措于今天正式实行。
· 1998年4月7日,市卫生局组织处长宣布:根据津工党组(98)148号文件3月26日经市卫生局党委决定杜智任三中心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职务。
· 1998年1月13日,我院荣获“以病人为中心,优质服务”十佳医院称号。
· 1996年,天津市营养质控中心挂靠我院。
· 1992年12月,经市卫生局批准,我院更名为“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
· 1971年,天津市河东区第一防治卫生学校成立。
· 1971年,我院更名为“天津市河东区第一防治院”。
· 1967年,医院临时更名为“东风医院”。
· 1963年,河东医院被批准成为天津医学院教学医院,承担教学实习工作。
· 1957年1月3日,河东医院正式成立。

5.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新院选址在东丽区什么地方

具体在河东区大桥道那一块

6. 生孩子天津三中心和武警医院哪个好

哈,我是武警本院的,的确不错,环境也很好。
三中心比较西方化,整体管理严格,探视时间比较短,需要妈妈很坚强能自己生的那种。
2家都很好。就看离哪进了。

7. 韩涛的介绍

韩涛,男,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肝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留美博士后,硕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会委员、天津市感染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天津分会肝病学会常委、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重肝组委员、中国医师学会感染分会委员、天津中西医结合学会五届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天津中西医结合学会二届中青年委员会委员,天津市131人才工程入选学科带头人、天津市卫生系统优秀专业人才。

8.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的特色科室

肝胆疾病学科是天津市医学重点学科,也是国内知名专科,已成为以临床与科研结合、内科与外科结合、中医与西医结合为特色的肝胆疾病诊治和研究基地。肝胆外科在肝、胆、胰疾病的治疗方面始终保持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发展,跻身全国先进行列,成为天津市手术治疗原发性及转移性肝癌、门静脉高压症及胆胰肿瘤的重要基地;
我院肝胆外科是天津市医学重点学科,天津市手术治疗原发性及转移性肝癌、门静脉高压症及胆胰肿瘤的重要基地。在三十年的创业历程中,肝胆外科同仁以始终不渝的创新精神和对患者的博爱情怀对各种肝胆胰外科疾病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为捍卫患者的健康竭尽全力。在着名肝胆外科专家、中华医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华外科学会委员、天津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长、天津市肝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博士生导师杜智教授率领下,肝、胆、胰疾病的治疗始终保持与国内先进水平同步发展,跻身全国先进行列。成功完成2000余例高难度手术,如肝极量切除术、中央段肝癌切除术、累及肝静脉及腔静脉的肝癌切除术、12.5千克罕见巨大肝癌切除术、16千克巨大肝血管瘤、胆管癌及胰腺癌切除术等,其中高位胆管癌的切除居天津市领先水平。杜智教授在国内外首先提出并经实验证明了存在肝癌分子切缘/边界的论点。他把国外先进的肝切除方法与中国的传统方法相结合,建立了新的肝切除方法,对中晚期肝癌及不能手术的患者综合治疗,提高了治愈率。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实验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委员、天津医学会肠内肠外营养分会副主任委员,硕士生导师王毅军教授也在杜智教授的悉心培养下,成为肝胆外科领域一名年轻的学科带头人。他对于肝癌的综合治疗方法填补了国内空白。在肝癌的诊断上,联合放射科和超声科行超声造影、DSA检查,对于1CM以下的小肝癌早期发现,在肝动脉化疗栓塞的基础上发展射频治疗以及局部瘤内注射无水乙醇,粒子植入治疗局部皮下转移肿瘤,明显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期。在胰腺疾病的治疗方面,采用中西医综合治疗的方式挽救了无数重症胰腺炎患者的生命;对于胰腺恶性肿瘤,该科积极开展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全胰切除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高难度手术的开展已经成为肝胆外科的一个亮点,与这个亮点相应生辉的,是对微创领域的探索——对不能手术的患者采取放射介入动脉化疗栓塞联合超声引导介入治疗,使肿瘤缩小,再行手术治疗,取得了显着疗效,其方法填补了国内空白。此外,肝癌的射频消融治疗、药物瘤内注射治疗、高强度聚焦超声等治疗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国内最先开展了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门静脉导管药盒系统植入术,用微创的方法为门静脉治疗提供了一条途径。经过不懈的努力,使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五年生存率超过40%。肝转移癌是影响肝病患者长期生存和生存质量的重要原因,该科努力探讨肝转移癌,尤其是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模式。旨在提高这些患者的治疗效果。肝胆外科始终重视对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的开展,始终走在学术发展的前沿,在杜智教授的带领下,科室努力钻研业务,开拓新的治疗方法,整体业务达到了较高水平,树脂吸附装置(已产业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肝癌综合治疗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其所承担的天津市科委重点攻关课题“肝癌的综合治疗”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血液吸附治疗重症胰腺炎、生物型人工肝和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等研究多次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奖。承担的人工肝研究、微囊肾上腺胰岛研究等被列为国家863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重点攻关课题等。 肝胆疾病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不断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超越,成为本市肝胆医学的领跑者。 消化科(肝病)始终坚持科研与临床紧密结合,在肝纤维化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系列成果。
我院消化科(肝病)是天津市非手术治疗肝病的重要基地,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步建立起了一支高水平的医疗技术队伍并拥有较强综合能力的人才梯队,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药理基地、天津市医师培训基地、天津医科大学研究生培养点,承担了国家“十一五”、“973”重大攻关、省部级等多项科研课题以及多项国际、国内药理及临床研究,拥有钱绍诚教授、张慧贞教授、阚志超教授、韩涛教授等众多国内知名肝病专家,肝病住院床位150张,年住院患者4000余人,年门诊量达9万余人次。 在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委员、天津肝病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天津感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博士生导师韩涛教授的带领下,在慢性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肝纤维化、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防治、肝癌的非手术综合治疗、肝衰竭的抢救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不断创新,在解决疑难危重内科疾病方面达国内先进水平,为无数患者减轻了病痛,博得患者及家属的好评,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患者前来就诊。 三十多年来,消化科(肝病)坚持业务学习,追踪掌握国内外动态,勇攀医学高峰,始终坚持科研与临床紧密结合,不断开展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该科于1979年在我国最先对肝病氨基酸代谢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推动了肝病的诊断及治疗。氨基酸调整补充疗法治疗肝硬化、肝昏迷居国内领先水平,支链氨基酸学说被列入内科教科书。自主开发研究的氨基酸制剂“肝氨散”,经过二十余年的临床验证,在治疗失代偿性肝硬化腹水,低蛋白血症及肝昏迷等方面疗效显着;建立了筛选抗肝纤维化药物的分子药理体系,并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探讨抗肝纤维化中药合理配伍的机制,在有关肝纤维化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系列成果,研制出早期防治肝硬化的药物“舒肝饮丸”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病因的肝纤维化、早期肝硬化疗效显着;在国内较早采用自体腹水回输技术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不但能迅速减少腹水,缓解病人腹部症状,而且安全可靠,副作用小,经济实用,大大降低了治疗费用。病毒性肝炎是目前对我国居民健康影响最大的疾病之一,消化科(肝病)很早就应用乙肝病毒(HBV)分子诊断技术,开展了HBV变异的检测、HBVcccDNA以及患者免疫指标的检测与临床应用研究,对长期治疗过程中出现的HBV变异进行全程监测、早期预测和早期处理,并采取规范个体化治疗策略提高了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对其他病毒性肝炎如丙型肝炎针对其基因型等特点开展个体化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在各种病因所致的肝衰竭领域,也取得一系列具有标志性成果,建立肝衰竭不同时期的预警及综合干预体系,综合运用血浆置换、血浆滤过、血浆灌流胆红素吸附等多种人工肝模式技术抢救急慢性肝功能衰竭及各种原因的高胆红素血症,大大提高了病人的存活率,减少了器官移植的压力;曾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非生物型人工肝如树脂吸附装置的研制与临床应用。在肝硬化胃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完成例数为全国第一;开展多种模式联合进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预防与治疗,包括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术、硬化剂注射术、组织粘合剂注射术和放射介入下治疗等,在国内率先开展经皮肝穿胃冠状静脉介入栓塞(PTVE)治疗胃底静脉曲张取得良好效果。多年来,消化科(肝病)与本院肝胆外科、超声科、放射科、肝胆疾病研究所等兄弟科室开展了一系列有关肝癌的临床与研究工作,对不能手术及难治性肝癌患者开展选择性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超声/CT引导下药物瘤内注射、生物免疫疗法及多种药物等方法综合序贯个体化治疗,大大延长患者生存期;并在肝癌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控制肝癌的预防与复发,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消化科(肝病)在国内较早就开展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脂肪肝等领域的研究,并指导临床治疗。另一方面,消化科(肝病)在消化道疾病等多个领域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该科还承担医科大学的内科学、诊断学、传染病学、专业英语等教学授课等教学工作,接受来自各地的进修医生培训,消化科(肝病)在医教研等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的令人瞩目的成绩。消化科(肝病)是一个注重学术建设与团队精神的科室,不仅坚持科内每天阅读最新国外文献,每周举办科内业务学习,科内疑难病例讨论制度,而且积极与其他科室建立密切的学术合作,联合学习,共同探讨疑难病例的治疗方法,共同开展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消化科(肝病)的医务人员不仅在技术上精益求精,而且处处为病人考虑,尽量为患者缩短住院日、节约费用,以专业、优质的服务和敬业的工作精神为患者服务,赢得了患者们的信赖,许多肝病患者慕名来到这里治疗。尽管如此,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满足,消化科(肝病)的医务人员正以饱满的热情与严谨科学的精神,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在医学的高峰上继续攀登。 心脏中心在天津地区率先成功运用ECMO技术成功抢救数十例各种原因所致心脏衰竭、呼吸衰竭患者,各类瓣膜置换、先天性心脏病矫治、冠脉架桥等手术居市内领先水平。开展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冠心病急诊PTCA术等。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心脏中心是2007年在国内最早将心内科、心外科融为一体的心脏病诊疗中心,是一个全新的心血管病诊疗模式。心脏中心拥有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9人;其中博士4人,硕士5人,在读硕士3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人;承担多项国家级、市级科研基金项目。多次获得国家及市科委科技进步奖。
医疗方面:除治疗心血管科常见病、多发病,完成必要的医疗工作以外,还承担着心血管科危重症、疑难病症的救治工作;心脏内科组可以独立开展心血管病的介入诊疗(包括冠脉造影、球囊扩张术及支架植入),开通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绿色通道,救治了大量的危重症心脏病患者;能独立开展心脏电生理检查,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包括室上速、室性早搏和房颤、房扑、防速等难治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手术),并且能独立完成心脏永久起搏器、心脏除颤器植入以及心脏在同步化治疗等手术,手术成功率高。心外科组开展全动脉化搭桥,使外科搭桥手术的远期预后更好;同时开展微创、小切口不停跳心脏架桥手术,减少医疗费用,减少并发症。ECMO(体外膜肺氧和)在心脏中心救治危重症患者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院的ECMO应用例数在我市居首位,成功救治了重症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包括在ECMO辅助下的紧急介入治疗),前我院ECMO应用已经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通过近5年的实践,心内科心外科一体化的医疗模式已经体现出来,无论是心脏介入治疗还是外科的搭桥手术例数都在明显上升,获得了很好的临床和社会效益;与此同时,我们在我市首先开展了Hybrid(镶嵌手术),为患者争得最佳的医疗结果,已完成十余例。科研方面:今后,心脏中心在科研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组建独立的心脏中心实验室,在完成日常的诊疗工作的同时,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急症科、重症医学科成功的抢救了数千例心脏骤停及心、脑、肺、肾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命;综合抢救成功率达90%以上。
医院急症科是天津市五大急救网络医院之一。技术力量雄厚,抢救院内、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其心肺复苏成功率达国内先进水平,综合抢救成功率在市内领先。抢救各类急性病及慢性病急性发作,包括:各种创伤、猝死、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各种原因导致的休克、高热、昏迷、呕血、咯血、呼吸困难、急性疼痛、意外事故(电击、淹溺、自缢等)、急性中毒、多脏器功能失常(MODS)等,对危重病患者开设“绿色通道”,在最短时间得到全程抢救服务,应用立等可取的干化学生化检测,为各种急危重症患者提供迅速、有力、全面的生命支持。 急症科设备、技术先进,拥有呼吸机、全自动洗胃机、双向波除颤监护仪、心肺复苏机、心脏起搏、微量输液泵、监护仪、床旁彩超、冠脉造影、支架、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ECMO(人工心肺辅助系统)等先进医疗设备和技术用于危重患者急救。 医院自2003年住院新楼落成后,重症加强病房(ICU)作为医院重点学科,其基础设施、技术队伍、研究条件和诊治水平也日臻完善,并达到国内领先地位。现有病床20张,主要收治综合性疾病、危重症及各种大手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病人。科室现有德国Drager等高档呼吸机20台、 HP(Philip)监护仪20台、血滤机3台,能常规完成对有创压力、血流动力学及无创心功能(Swan-Ganz导管、NICO、PiCCO等)的监测,在抢救脓毒症及合并心、脑、肺、肾等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危重症、复合性创伤、临床营养辅助治疗等方面达国内领先水平。良好的技术水平使得天津市ICU质控中心及天津市呼吸机治疗研究中心均设在这里。 医院ICU始建于1993年。当时,ICU尚属医学界的新兴学科,主要负责救治生命濒危患者。在学科带头人秦英智教授的领导下,通过对国外重症医学进展的关注,潜心研究,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边实践、边学习、边总结。最终带领徐磊主任等人逐步了解了ICU的基本模式。并用两年多的临床实践和探索,较全面的掌握了各种机械性能及应用方法,并制定了一套较完整的符合我院实际情况的工作体系。1998年,市卫生局组织专家来我院ICU考察后给予高度评价,决定将天津市ICU质控中心设在我院。 2000年,德国Drager公司总裁来我院参观考察后评价说,医院ICU在国际上没有技术资料可参考的情况下,通过临床科研呼吸机应用的新模式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当即表示愿与医院合作建立国内首家机械通气与脱机中心,并投资扩建成亚太地区的机械通气培训基地。2002年5月,“天津市呼吸机治疗研究中心”在我院ICU成立。
在急救医学专家秦英智、徐磊的带领下,医院ICU以呼吸机治疗研究为主线,对机械通气为重点的多项科研课题进行研究,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机械通气模式、机械通气参数、脱机策略、脱机方式、低辅助通气及自主呼吸试验的研究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在天津 及全国重症医疗界占有一席之地,取得多项高水平科研成果。采用机械通气治疗的同时,我科还将血液净化技术应用于危重症治疗中,效果理想,仅2010年,就成功挽救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多达571人次。除普通血液净化治疗、人工肝治疗外,在本市率先应用白蛋白吸附、枸橼酸钠抗凝等技术,治疗水平居于全国先进行列。另外,我科在本市首先开展利用ECMO进行心肺复苏的辅助支持及ECMO对重症肺炎患者进行支持治疗,成功率达75%,为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在巩固原有优势的基础上瞄准国际先进水平,逐步将“中心”建成在人才、设备及科研和临床实践能力于一体的高层次技术人才梯队。 神经科肌电图诱发电位检查中心的理念和技术推动了天津市神经肌肉病电生理诊断的发展,是天津神经病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建于1992年,回首20年的发展历程无论是业内还是社会均见证了其走向成熟的过程,现如今其神经内科团队先进理念和高超医学技术水平以及三中心的硬件设施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天津市神经系统疾病的区域性中心,并成为科研、教学、研究生培养和全科医生专业培训基地,为天津地区乃至全国培养输送了众多人才。赢得全社会赞誉的同时,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危重病人抢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急性脑卒中患者能否得到早起有效的治疗对其愈后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神经内科医护人员以把握住患者的这一绿色生命线为出发点,自2001年为急性脑卒中患者特设了3小时内静脉溶栓通道,尽最大可能减少神经功能的损伤,明显降低了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神经内科每年开展静脉溶栓近百例,居全市领先地位。 2006年9月,在张哲成主任的带领下神经内科在为患者进行有效治疗的同时,引进国际先进的KEYPOINT.NET全套肌电图诱发电位设备,成立了肌电图诱发电位检查室。这套全国最为先进的肌电图和视频脑电监测系统对于中枢神经、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以及各种肌肉疾病的辅助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处于天津市领先水平。肌电图诱发电位检查室的成立不仅开创了我院神经电生理检查工作的先河,也促进了我院乃至全市神经电生理领域的临床检测与科学研究的快速发展,2010率先在天津对神经科医生开展神经系统疾病肌电图诱发电位电诊断学专业培训,为进一步提高天津地区神经科医生对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能力作出了贡献。 神经内科十分重视科研工作,承担数项局市级科研课题,并参与国内国外多项合作研究,发表论文60余篇,率先于国内开展“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B族维生素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影响的试验与临床研究”,获得2010年天津市科技进步奖,在天津构筑了国际先进水平的脑血管疾病防治研究技术平台。患者病情的恢复离不开自身心情与周围环境的影响,神经内科为病人营造了一种温馨舒适的环境,于2005年1月在全院率先实行了住院患者无陪伴制度,竭诚地为患者和家属提供良好的医疗环境,满意的医疗护理服务和有效的治疗方法,脑血管病和神经肌肉病的神经电生理诊断已成为该科室专业特色。 血液净化中心为市级高新技术基地,采用连续肾脏替代技术抢救为重症患者,提高了成功率。
血液净化中心是集肾病治疗、血液净化治疗为一体的综合科室。从上世纪70年代,宋继昌教授、钱绍诚教授带领肝胆疾病研究所的医务人员开展血液净化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工作,其研究成果于80年代末发表在国家级刊物及美国《Artificial Organ》上,并收录在国外的相关期刊杂志上。其中,免疫吸附剂的研究和血液灌流技术当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被列为国家级科研项目,多次获天津市科技成果奖,产品被20多个城市的医院临床所使用。这些研究工作为血液净化中心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1992年血液净化中心成立,引进了德国费森尤斯的全套设备,包括透析机、水处理装置、中心供液系统、多功能血液净化治疗设备等,开展了血液净化领域中的全部项目,同时还开展了多项血液净化扩展项目,如血液中各类细胞的收集和清除,肿瘤治疗中的免疫细胞的收集等,使血液净化中心的技术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先后全国各地包括香港、台湾等有近百家医院到中心参观学习,并与北京、上海等多家知名医院有长期的医疗科研合作。 1993年4月,血液净化中心关于综合治疗的科研项目被列为天津市科委重点支持项目,中心也成为天津市卫生局五大高新技术基地之一。 1996年血液净化中心进行扩建,面积1200m2,提高了硬件水平和环境的改善。坚持高标准、规范化严格管理,不断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耐心、热情、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位患者,得到了患者的信任。以科学态度对待每项研究,也得到市局领导和同行的认可。 2000年,医院肾内科病房的成立及肾移植的开展,为广大肾病患者提供了从早期肾病到终末期肾病﹙尿毒症﹚血液净化和肾移植的一体化治疗,实现了一个完整的肾科,大大提高了我院肾病治疗的水平和社会影响。 血液净化中心有床旁多功能血流净化设备4台;透析机45台;血细胞分离装置2台,德国水处理装置及密闭式中心供液系统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血透设备和装置。中心技术力量雄厚,具有丰富的透析经验。可以开展多种血液净化治疗技术:如常规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血液滤过、高效血液透析、可调钠透析、血液灌注、免疫吸附、血浆交换、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等 中心可及时抢救危重症患者进行CRRT治疗。坚持从病人治疗需要出发,使用优质耗材,在治疗中,坚持实行个体透析治疗方案,保证透析质量及保证充足的透析时间,并在透析治疗期间,间断给予HF或HDF治疗,以确保大中分子毒素能及时清除。由于充分透析,保证质量,所以大大提高了透析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救治了大量的肾功能衰竭、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及难治性急性疾病的患者,为肾移植的成功提供了保证。同时还应用血液灌洗技术成功抢救急性药物中毒、农药中毒、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
中心应用血浆交换、血浆置换、血液滤过灌注、免疫吸附等技术,为肝胆疾病研究所、危重肝病患者的治疗赢得时间,积极开展各项细胞成分的治疗如将血液中细胞成分收集和扩增技术应用于临床、DC细胞干细胞生物治疗技术为肿瘤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方式。 临床营养学科建立和完善了临床营养治疗体系,保证了普通住院病人的饮食及危重症患者的治疗和抢救,成为全国临床营养专业领域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营养学科典范。
医院营养科是天津市临床营养质量控制中心,天津市营养学会,中国营养学会营养师天津培训基地的所在地。营养科不断拓宽营养科学的临床应用范围,形成了在临床营养诊断和治疗上的特色。开展临床危重症、围手术期等患者的营养治疗及数十项营养评价指标检测,建立和完善了临床营养治疗体系,现已成为全国临床营养专业领域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营养学科典范。营养科承担着天津市医院营养与代谢支持治疗的指导工作,完成几十家医院临床营养危重病人营养支持治疗会诊、指导及营养液的配制,其整体工作居全国领先水平。在不断完善学科建设的同时,于2004年3月,营养科率先实行住院患者“营养治疗型包餐制”,并以严格规范的管理体系将科学合理的营养膳食和细致入微的人性化服务为患者营造了舒适、安全的就医环境。营养科设有营养门诊、营养代谢实验室、食品分析室、静脉营养配液室和营养治疗室。采用人体测量和体脂测定、生化检测等手段对患者进行营养状况评价,通过计算机确定营养治疗方案。对住院病人进行经胃肠道内和胃肠道外营养治疗、代谢调理、营养支持和采用科学评估分析,结合临床体征,针对每位病人制订合理的膳食成分、营养标准和静脉营养治疗方案。营养代谢室通过对病人血、尿的分析,监测病人营养状况。完全胃肠内外营养支持疗法解决了很多围手术期、久病体衰等重症病人的蛋白质营养不良或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保证了对危重症患者的治疗和抢救。使许多危重症患者达到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恢复正常代谢运转,增强抗病能力,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建立了完整的营养治疗评价体系,其检测项目近20余项,达国内领先水平。首批天津市卫生系统“诚信科室”、天津市劳动模范集体、全国劳动模范集体、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9. 天津医科大学怎么样好不好

天津医科大学的前身天津医学院创建于1951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原国家政务院批准建立的高等医学院校。着名内分泌学家、医学教育家朱宪彝教授为首任校长。1994年6月天津医学院与天津第二医学院正式组建成立天津医科大学。1996年12月成为天津市唯一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市属院校,2015年10月成为天津市人民政府、国家卫生计生委和教育部共建高校,2017年9月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天津医科大学积极投身于我国医学高等教育事业,是国家最早批准试办八年制的两所医学院校之一,也是首批试办七年制的15所院校之一。学校目前有气象台路与广东路2个校区和6所大学医院。现有本科专业21个,设有19个学院(系),2个教学部。全日制本科以上在校生9690人,其中本科生5162人,硕士生3084人,博士生461人,学历留学生983人。

包含大学医院在内学校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429人,其中正高级610人,副高级1123人。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工程院院士2人、外籍院士1人;国家“千人计划”6人及青年项目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6人、讲座教授5人、青年学者2人和创新团队3个;科技部“973”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及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0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6人及青年拔尖人才2人;国家人社部有突出贡献专家10人;国家卫生计生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2人。

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天津市级教学团队15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天津市级教学名师23人,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3门,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基地2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74项。2002年和2008年,学校均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和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2、2013和2014年分别通过教育部护理学专业、口腔医学专业认证和临床医学专业国际认证。2009年以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7项,二等奖10项。学校于1997年正式成立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部门国际医学院,留学生生源来自91个国家,留学生教育规模与质量居全国医学院校前列,现有国家级来华留学生英语授课品牌课程8门,天津市来华留学生英语授课品牌课程25门,“来华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全英文教学与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首个来华英语师资培训中心(医学)。

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7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博士生导师328人,硕士生导师1031人。

现有国家重点学科5个,“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0个,天津市重点学科18个;天津市一流学科4个,天津市特色学科(群)4个,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学科排名前1%的学科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5个,研究所15个,建有天津医学表观遗传学协同创新中心。“十五”以来,学校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218项,获省部级及其以上科技奖励294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8项、省部级一等奖23项。2016年学校获批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学校大学医院有13个专科入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肿瘤医院是全国首批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学校有6所直属医院、15所非直属临床学院。

学校先后与22个国家的96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在医学和生物医药领域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聘请119位世界知名医学专家、教授担任学校各学科的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成立了“外国专家顾问委员会”,推动学校国际化发展。

学校以医学科学为核心,以生命科学为依托,医、理、工、文、法、管协调发展,近年来以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着力打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为主攻方向,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而不懈地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