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津为什么叫天津卫
“天”是天子的意思,而“津”是指渡口的意思。“卫”指的是卫所制度。
2. 你知道天津为什么叫天津卫吗
有许多城市都拥有自己的别称,而这些城市的别称都来自于一个城市的发展和当地的特点,人们为了能使这个城市更贴切而取的。而在 天津文化 中,天津又被称为“天津卫”,而且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元朝,天津曾有多个名字。想知道是哪些名字吗?都是哪个时期的?
天津地区的形成始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唐中叶以后,天津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宋金时称“直沽寨”,元朝改称“海津镇”,是军事重镇和漕粮转运中心。明永乐二年(1404年)筑城设卫,称“天津卫”。
明太祖朱元璋在1368年建立明朝后,为了巩固王朝权利,将自己的儿子们封为王,分别驻守各地。第四个儿子朱棣被封为燕王,驻守北京。1398年,朱元璋病死。因为太子早年夭折,所以由朱元璋的长孙朱允炆继位,史称建文帝。燕王朱棣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在诸王中实力最强。
由于建文帝平庸无能,加上自己的政治野心,朱棣在1400年以“靖难”为名,发兵与其侄子建文帝争夺皇位。朱棣率兵从天津的前身-直沽出发,偷袭沧州,并经过几年的战争,最终攻陷南京,夺取皇位。1402年,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
为了纪念开始发兵的“龙兴之地”,朱棣把“直沽”这个曾的“天子渡河之地”赐名为天津。“天”是天子的意思,而“津”是指渡口的意思。天津得到赐名后,于同年设置了军事部门。“卫”是明朝的军事建制。
当时天津设有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统称三卫。至今人们经常提到的“天津卫”一词,就是从此而来。永乐二年十二月九日(1405年1月9日)设天津左卫。永乐四年十一月八日(1406年12月18日)改青州右卫(一说青州左卫)为天津右卫。
“卫”是明朝的军事建制,由指挥使统领,直隶于后军都督府。每卫士兵足额5600人,天津三卫士兵定额16800人。
卫的建制虽没有行政职权,但有一定的土地(城堡及屯田)、数量较多的民众(屯田的军士及军属)和政事(军政及屯政)。随着人口增加,商业发展,事务繁多,词讼纠纷发生,卫所已不能治理这个军民混杂的商业化城市,明廷在天津陆续因事设官、设衙,建学,或将外地官、衙迁津理事。
天津建成以后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在明清两朝多次重建,规模不断扩大,原来的土城墙也换成了砖墙。清朝雍正3年(1725),天津改卫为州,雍正9年(1731)又升州为府,并另设天津县,天津城也成为了地方行政中心。
天津卫为了加强防卫,同时兼顾防洪抗洪,天津城在雍正年间重修时将原来3丈5尺的城高降低为2丈4尺,将城基宽由原来的2丈5尺扩建为3丈2尺,使天津城城墙成为一个梯形。重建后的天津城不仅扩大了东南西北四个城门,还在城墙上设置了守望塔和炮塔等防御设施。至今天津还流传一首民谣说:“天津市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这些建筑也是在天津城重修中建设的。
建卫筑城后的天津各方面都有较快发展,特别是粮、盐两个经济支柱更为显着。永乐帝建都北京后,南方的物资都需经天津转运,天津的航运开始了大规模的发展。
3. 天津为什么以前叫天津卫
1.1“五方杂处”的天津卫
说起天津旧城,一些老人们又称其为“算盘城”,据说是因为始建于永乐二年(1404年)的天津城区呈矩形而得名。天津的城墙重修过三次。第一次是在1586年(明万历十四年),第二次是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最后一次是雍正皇帝登基三年(1725年)。天津城墙外有城壕环绕着。
现在有的人仍将天津城叫“天津卫”。其实,天津卫来源于明代,当时的天津城属于军事城堡的性质。明朝在天津周围设立了三个卫,即天津卫、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三卫指挥机关设在城中。其主要功能为筑建城垣、戍守卫城、监督保护漕运、修建和保卫粮仓,以及屯田和军事训练。明朝迁都北京后,天津成为拱卫首都的门户。
1644年以后,入关执掌政权的清王朝将明代设立的天津三卫合为天津卫。1725年(雍正三年)清政府又将设立了300多年的天津卫改为天津州。卫是军事单位,州是行政管理机构。所以州的建立彻底改变了天津旧日的军事城堡建制。时过六年,清廷批准直隶总督的奏请,又将天津州升为天津府。
1840年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将上海、广州等东南沿海五个城市开辟为通商口岸,开始了对华的商品输出和文化渗透。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被迫开端口通商,作为沿海城市的天津成为北方地区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商端口。
1860年天津开端口通商后,依照《天津条约》英、法、德、意等八国租界依次在天津设立。20世纪以前,在天津有五国租界,其面积超过老城两倍以上。到1915年,天津已有英、法、德、日、俄、意、奥、比等八国租界,总面积比20世纪前增加了四倍,是天津老城的八倍。
1902年袁世凯接管天津以后,随着各国租界的不断扩大,决定开发距直隶总督衙门最近的海河以北地区,以便与老城区和城区东部、南部的租界区连接,试图形成由旧市区、新市区和租界区毗连的城市规模。
天津历来是个“逐末者众”的城市。19世纪中叶以前天津城厢内外居民多为商工户,天津移民的众多和工商业的繁荣决定了它的居民是“五方杂处”,因而天津人不同于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古老城邑的内地居民,也不同于政治大都会中依附于官僚、食利阶层的居民。他们在中外经贸往来、文化交融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天津卫旧志》对天津人进行过描述:贵德耻争,民淳讼简,近来五方杂处,逐末者众,讼狱繁兴,习尚奢糜。《续天津县志》称天津民俗“饶有古遗风”。“五方杂处”是说天津是移民城市;“逐末者众”是说天津商业发达;“饶有古遗风”是说历史的传承性。
天津人的性格特点中还杂糅着或多或少西化的痕迹。由于南来北往的经济、交通、文化交流,使处在古代燕赵地域内的天津人性格粗犷豪放,又兼具南方人的柔婉细腻。同时,还因租界的设立使得西方文化在近代天津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4. 为什么天津原来叫天津卫,卫是什么意思
“卫”是明朝的军事建制,天津本来就是个小土城,说俗了就是个小镇。
从永乐年间开始筑城,挖渠开河,运粮建寨,设官建制,发展鱼盐业生产等活动。由于金、元两朝,建都北京,就是为了拱卫京城。
到清朝时天津发展为洲,并设立天津县。
但天津卫一直在民间沿用至今。
5. 为什么叫天津卫
历史中,燕王朱棣与其侄子建文帝争夺皇权时,就是从直沽出发的,大获胜利称帝后,赐名这里为天津。其中,“天”是天子的意思,“津”是渡口的意思,意为“天子渡河之地”。天津得到赐名后,又因为地处要塞,于同年又在这里设置了军事部门——“卫”。当时天津设有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统称三卫。直到清朝,为了加强对天津管理,顺治帝将天津左卫、天津右卫并于天津卫,三卫合一。至今人们经常提到的“天津卫”一词,就是从此而来,早在百年之前,历史就赋予了天津非凡的定义。天津地处北京东面,是渤海港直达京城的必经之路,天津卫,所谓卫者,当以军卫视之。天津作为大城市也是由军事要塞逐步发展而形成的。真心在帮你期待采纳,
6. 为什么有些地方过去叫天津卫,威海卫
这还要从明朝说起,“卫”是明朝的军事建制,是明代的地方军事机构。天津卫、威海卫、镇海卫、金山卫列为明初四大名卫。其他还有:灵山卫、安东卫、青州卫、鳌山卫等等。
7. 天津为什么叫天津卫
1、天津地区的形成始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唐中叶以后,天津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宋金时称“直沽寨”,元朝改称“海津镇”,是军事重镇和漕粮转运中心。明永乐二年(1404年)筑城设卫,称“天津卫”。
2、明太祖朱元璋在1368年建立明朝后,为了巩固王朝权利,将自己的儿子们封为王,分别驻守各地。第四个儿子朱棣被封为燕王,驻守北京。1398年,朱元璋病死。因为太子早年夭折,所以由朱元璋的长孙朱允炆继位,史称建文帝。燕王朱棣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在诸王中实力最强。
3、由于建文帝平庸无能,加上自己的政治野心,朱棣在1400年以“靖难”为名,发兵与其侄子建文帝争夺皇位。朱棣率兵从天津的前身-直沽出发,偷袭沧州,并经过几年的战争,最终攻陷南京,夺取皇位。1402年,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
8. 天津为什么叫天津卫
原因:“天”是天子的意思,而“津”是指渡口的意思。天津得到赐名后,于同年设置了军事部门。“卫”是明朝的军事建制。当时天津设有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统称三卫。人们经常提到的“天津卫”一词,就是从此而来。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后,将他的儿子们分封为王,驻守在全国各地。其四子朱棣被封为燕王,驻守于北平,就是现在的北京。朱元璋去世后,传位给他的长孙朱允炆。朱棣为与朱允炆争夺皇位,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的“靖难之役”。
1399年,燕王朱棣率军南下,从天津三岔口渡河袭取沧州,于1402年攻入当时明朝首都南京,登上了天子宝座。朱棣登基后,对他争夺天下时经过的三岔河口十分赞赏,认为是块风水宝地,叫群臣献名。最后,朱棣选中“天津”二字,意为“天子渡津之地”,天津由此得名。
不久,朱棣迁都北京,天津便成了京城的门户,军事地位日益重要。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在天津设卫,“卫”是明朝的一种军事建制,天津共设三卫,驻军1.6万多人。于是,人们又把天津叫做天津卫。设卫就要筑城,天津作为一个完整意义的城市历史由此而开始。
(8)为什么有的地方过去叫天津卫扩展阅读:
天津简称津,别名津沽、津门等。天津始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在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会处、现在的金钢桥三岔河口地方,史称“三会海口”,是天津最早的发祥地。唐中叶以后,天津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金代在直沽设“直沽寨”,元朝设“海津镇”,是军事重镇和漕粮转运中心。
“卫”是明朝的军事建制,由指挥使统领,直隶于后军都督府。卫的建制虽没有行政职权,但有一定的土地(城堡及屯田)、数量较多的民众(屯田的军士及军属)和政事(军政及屯政)。
随着人口增加,商业发展,事务繁多,词讼纠纷发生,卫所已不能治理这个军民混杂的商业化城市,明廷在天津陆续因事设官、设衙,建学,或将外地官、衙迁津理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天津作为直辖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进一步巩固了中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商贸中心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天津的港口优势不断增强,对外交往进一步扩大。进入新世纪,天津已经成为现代化的国际港口大都市和中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
9. 天津为啥叫天津卫
原因:“天”是天子的意思,而“津”是指渡口的意思。天津得到赐名后,于同年设置了军事部门。“卫”是明朝的军事建制。当时天津设有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统称三卫。人们经常提到的“天津卫”一词,就是从此而来。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后,将他的儿子们分封为王,驻守在全国各地。其四子朱棣被封为燕王,驻守于北平,就是现在的北京。朱元璋去世后,传位给他的长孙朱允炆。朱棣为与朱允炆争夺皇位,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的“靖难之役”。
1399年,燕王朱棣率军南下,从天津三岔口渡河袭取沧州,于1402年攻入当时明朝首都南京,登上了天子宝座。朱棣登基后,对他争夺天下时经过的三岔河口十分赞赏,认为是块风水宝地,叫群臣献名。最后,朱棣选中“天津”二字,意为“天子渡津之地”,天津由此得名。
不久,朱棣迁都北京,天津便成了京城的门户,军事地位日益重要。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在天津设卫,“卫”是明朝的一种军事建制,天津共设三卫,驻军1.6万多人。于是,人们又把天津叫做天津卫。设卫就要筑城,天津作为一个完整意义的城市历史由此而开始。
10. 为什么天津叫天津卫
天津早期作为重要的南方粮食、绸缎北运的码头。宋金时候命名为“海津镇”,因为漕运和海运等原因,天津有个地名叫做军粮城。一直沿用到现在。足以证明当时的海津镇是怎样的庞大和重要。
天津从海津镇更名为天津卫的时候,更是带着一段朝代的动荡,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分别给几个儿子封王,镇守大明各方土地。而当时的天津就在明太祖四子朱棣的封地范围内。朱棣的封地内可以说是物产丰富,天时地利。这样的发展,朱棣的实力和财富都不断的增长。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病死太子夭折,最终朱元璋的长孙朱允炆(建文帝)继位。建文帝平庸无能,加上朱棣的实力不断的壮大。于1400年于直沽发兵争夺帝位。1402年朱棣登基,称明成祖。
年号“永乐”。为了纪念发兵的“兴龙之地”。将直沽改名“天津”,“天”就是天子,“津”古意口岸,河口。意思就是天津之渡。作为军事部门,分为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而“天津卫”这一称号也从此而来。
(10)为什么有的地方过去叫天津卫扩展阅读:
或许是“天津”这个名字带来了好运,自此以后至二战,天津在5个多世纪的时光里都如沉浸在蜜糖中。
据《天津卫志》记载,明朝中叶自城西北沿河一带已经成为天津的“CBD”,粮店遍布,交易规模动辄上百万石。这里诞生了天津最早的一批“百万富翁”,着名的津门“八大家”中,半数靠贩粮起家,半数靠盐业发财。
南方来的纤夫、船工和搬运工多数不习惯北方的寒冷天气,但又买不起新衣,只好买些旧衣服穿。于是出现了专卖旧衣的店铺和摊点,议价出售,后来,很多客商到天津批购旧衣,再运回南方销售。遂有了“估衣街”——一条具有600多年历史的服装商业街,这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
康熙年间,海禁取消,天津的“运河经济”重新回到了“河海并重”的局面,江南产粮区的漕粮、沿海的芦盐、江南的丝织品沿河海两线源源不断地运往天津周转集散。从事汇兑业务的钱庄应运而生,天津的钱庄、票号声名远播。天津成为了中国北方的商贸中心。
清末,欧洲列强的坚船利炮的大举入侵打开了天津的门户,租界地出现了,东方人、西方人移居到这里,开始克隆他们的生活环境。
20世纪初,流行着一首童谣:“你吃过洋白面吗?你坐过四轮电吗?你喝过自来水吗?你打过特律封吗?”
这里的人最先吃上了洋白面,天津面粉厂,第一次告诉中国人制作面粉未必一定要用石磨。四轮电(电车)的出现,又使劳苦平民有了乘车的权利。
虽然修筑起电车的比利时,每年将他们于天津运营电车的收益,作了他们全国的教育经费。那时的天津人打的电话就是爱立信的,坐的电梯就是OTIS的,用的香皂就是联合利华的,吃的西餐就是起士林的,坐的叮当作响的电车就是奔驰的。
津门名流们生活“十分有趣,迷人”,而且昂贵。从紫禁城搬来的末代皇帝溥仪轻易不敢带妻妾出门,因为她们会攀比着买北京没有的贵重东西,让人心痛。
20世纪上半叶,天津是上海之外中国最繁华的大都市,是近代中国的一个沸腾的中心。从工业到近现代传媒,从大学教育到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天津都走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