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天津条约》开放的十个通商口岸有什么记忆的小窍门吗,希望大家能把自己的经验一起分享下
天津条约》开放的十个通商口岸有:
牛庄、登州、台湾(台南)、潮州、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
我的记忆方法是顺口而已:
牛登台南,潮入汉口,江苏南京,九镇琼州。
Ⅱ 天津那个朝代建立的
天津是明朝建立的,具体分析如下:
天津是自古因漕运而兴起,唐朝中叶以后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金朝在直沽设“直沽寨”;元朝设“海津镇”,是军事重镇和漕粮转运中心;
明永乐二年(1404年)正式筑城,是中国古代唯一有确切建城时间记录的城市;朱棣成为皇帝后,为纪念由此起兵“靖难之役”,在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将此地改名为天津,即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
作为军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带,天津开始筑城设卫,称天津卫,揭开了天津城市发展新的一页。后又增设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
所以可以看出,天津是明朝正式筑城,天津是明朝建立的。
(2)什么时候开放天津口岸扩展阅读:
天津的历史:
天津所在地原为海洋,四千多年前,在黄河泥沙作用下慢慢露出海底,形成冲积平原。古黄河曾三次改道,在天津附近入海,3000年前在宁河区附近入海,西汉时期在黄骅县附近入海,北宋时在天津南郊入海。金朝时黄河南移,夺淮入海,天津海岸线固定;
天津地区在商周时期即有人类居住,但作为城市则形成较晚。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使位于运河北部、兼有河海运输之便的天津地位日渐重要,运河与“五河尾闾”(今海河)在市区三岔河口交汇,天津便以“三会海口”名于史册。唐朝中叶以后,天津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天津
Ⅲ 天津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中,位于最北和最南的分别是什么
最北
营口
最南
琼州
天津条约是指1858年中国清政府与俄、美、英和法四国在天津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包括《中俄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英天津条约》和《中法天津条约》。
开放牛庄、登州、台南、淡水、潮州、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
(后来开端口时,牛庄口岸设在营口,登州口岸设在烟台,潮州口岸设在汕头)
Ⅳ 天津的历史
早期人类
天津原来是海,地下至今仍可以找到鲸、海豚等海生动物遗骸和种类繁多的贝壳。
古代时期
津始于隋朝(公元581-618年)大运河的开通。在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汇处、金钢桥三岔河口地方,史称"三会海口",是天津最早的发祥地。唐朝(公元618-907年)中叶以后,天津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金代(公元1115-1234年)在直沽设"直沽寨",元朝(公元1206-1368年)设"海津镇",是军事重镇和漕粮转运中心。
明建文二年(1400年),朱棣率兵经直沽渡河南下夺取政权,1403年改元永乐。天津作为军事重地,于永乐二年(1404年)正式设卫,翌年设天津左卫,转年又增设天津右卫。清顺治九年(1652年),三卫合一,归并于天津卫,设立民政、盐运和税收、军事等建置。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津卫为天津州。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为天津府,辖六县一州。从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正式建卫到公元2014年,天津建城已有610周年。
近代时期
1860年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后,西方列强纷纷在天津设立租界,天津成为中国北方开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基地。军事近代化,以及铁路、电报、电话、邮政、采矿、近代教育、司法等方面建设,均开全国之先河,天津成为当时中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贸中心。
新中国时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天津作为直辖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进一步巩固了中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商贸中心的地位。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天津作为沿海港口城市的优势不断增强,对外交流日益广泛,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十一五"期间是天津历史上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6.1%。经济建设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城市地位的显着提升。随着滨海新区被列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天津又迎来了重大的历史性发展机遇,这颗渤海明珠必将更加璀璨。
Ⅳ 按开放的先后顺序排列的通商口岸是什么
按开放的先后顺序排列的通商口岸是:
1842,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是中英《南京条约》;
1858,汉口、南京是《天津条约》;
1860,天津是《北京条约》;
1895,沙市、重庆、苏州、杭州是《马关条约》。
Ⅵ 天津什么时候沦为通商口岸的
1860年10月24日北京条约,上面说天津条约的,你就没注意到中国得不平等条约有个特点?不会开放签约地点做通商口岸,南京条约没有南京,天津条约没有天津,北京条约没有北京。
Ⅶ 在中国近代广州,南京,天津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的条约分别是什么
广州依据《南京条约》,天津依据《北京条约》。
南京依据《中法天津条约》
Ⅷ 《北京条约》开通天津为商端口和通商口岸有什么不同
商端口是指与外国通商的城市。
通商口岸(treaty port),是指西方列强通过战争等方式,强迫清政府开放沿江沿海等城市作为的口岸。西方通过打开中国市场,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掠夺。
商端口和通商口岸都可以让外国经商,但是通商口岸通常是在海边城市,外国人的自主权利也比较大,拥有港口的经营权。
(8)什么时候开放天津口岸扩展阅读:
发展:
近代中国的商端口,基本上分两类:
一类是约开商端口,这类商端口是继鸦片战争后外国强迫中国履行不平等条约而开的商端口。这类商端口,中国政府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停止开放。
另一类是自开商端口。但这种自开商端口,实际上也是屈从于外国的要求或海关协议的结果。从以上“商端口”的定义和分类可以看出,《北京条约》中增开的天津为商端口,应是约开商端口。
而《天津条约》开放牛庄、淡水等十处通商口岸,是根据不平等条约开放的,也应是约开商端口。
通商口岸就是约开商端口,是商端口的一种。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的通商口岸共有16处。
历史影响:
1、是中国开始,加深,大大加深,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典型标志。
2、通商口岸的设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坏的一面是,外国军队、商贸、宗教势力纷纷进驻中国,掠夺中国资源,奴役中国人民。中国出现了国中之国的现象,外国人在华享有最惠国待遇、外交豁免权等,中国民众人权大大降低。
晚清政府以及后来的北洋政府对外诌媚,对内镇压,中国民众由地主、农民两大极分化出了买办势力——所谓汉奸,所谓的帝国主义在华代表。广大农民处于三座大山的压迫之下加重了负担,生活更加苦难。
3、促进了西方现代文化、思想、观念在中国的传播,通商口岸及周边的民众开始与西方人接触,在西方势力经商、传教、驻军等活动中,互相学习语言、文化和宗教。
4、新的社会思想正在流入,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正在中华传统典籍之外的西方文化思想中寻找救国道路,许多人纷纷以外交大使的身份或自费留学来到海外,对西方进行从猎奇到全面考察的各种学习、对接活动。
一部分人开始觉醒,能够从更深的角度来探讨国破家亡的原因和教训,大批新人正在学习新思想,北洋派正在办洋务、翻译西学、办厂开矿、造船炮,维新派正在读新书、斥旧学、交游同道、待时而出,可以说都在西方思想武装下进行积极的改良主义活动,以救亡图存。
5、由于多国人群在中国通商口岸接触,各种“洋泾浜英语”类型的语言交流开始流行,买办性的汉奸群体开始活跃。
6、洋货流行,促进了民族资本家的改革决心,民族资产阶级号召“产业报国”,与洋货、洋行、洋人以及假洋鬼子一决雌雄,但结果都不理想。
商端口带来的影响:
辛亥革命爆发前﹐清政府所开放的商端口﹐计达八十二处﹐除河南﹑陕西﹑山西﹑贵州外﹐遍全国各省。其中约开口岸六十九处﹐自开十三处。
1911年中国对外贸易的进出口货总值已经增加到银八亿五千九百九十一万余海关两比甲午战前增加了二点九倍。累计银十七亿八千八百七十万余海关两。全国的入超净值累计达二十二亿七千四百零四万余两。
全国各地城乡市场上充满了外国倾销的廉价商品。中国土货不断降价,输出受到排斥。为了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中国大量的黄金白银就继续不断地流向国外,以致国内物价腾贵,销路停滞,各端口普遍发生商业危机和货币信贷危机。
Ⅸ 我们历史老师说1858年英、法、俄、美四国同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为什么2年后才开放天津口岸
天津条约与开放天津为口岸,没有直接关系。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是允许外国人通商,来中原游玩,还有一些赔偿。
而1860年的北京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束标志,条约内容规定,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并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
1858还是战争时期……通商什么的是不容易的。
Ⅹ 天津条约中的十处通商口岸有哪些按顺序写下来
《天津条约》中开放牛庄、登州、台南、淡水、潮州、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
《天津条约》是清咸丰八年(1858)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法国、俄国、美国强迫清政府在天津分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两国为了进一步扩大侵略特权而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爆发于1856年10月,1860年10月结束。
1858年,英法舰队在美、俄两国支持下,袭击大沽口。大沽炮台失陷,英法联军进犯天津。清政府派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与俄、美、英、法各国代表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10)什么时候开放天津口岸扩展阅读:
《天津条约》的危害:
公使入京,便于列强直接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通商,便于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进一步压制中国民族经济发展;允许外国人游历传教,便利了外国进行精神侵略;进一步丧失海关主权,利于外国列强打开中国市场;进一步破坏民族经济;加剧财政困难,加重人民负担。
《天津条约》的影响:
《天津条约》的签订,是法国对中国主权的进一步破坏,通过这个条约,中国被迫开放新口岸,允许内江通航通商,使法国殖民者得以进一步侵入中国进行掠夺,给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加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