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津沽大学的津沽历史
1921年,法国政府商请罗马教廷批准,由当时管理天主教直隶东南教区的法国耶稣会士在天津马场道清鸣台,创办了一所教会学校,初名“天津农工商大学”,复定名为“天津工商大学”,在教会内部称为“天津圣心学院”。这是天主教在华办学的一项重要举措,填补了中国北方尚无天主教建立大学的空白,与南方的上海震旦学院遥相呼应。
1923年,学校开始招生上课。作为一所专科大学,大学设工商两科及神学系,并以法文为主要课程;共有48名学生,9名教师。1927年,大学开办工学院和商学院。1931年学校初具规模,注册的学生人数增至600余名。 当时的罗马教廷与在华传教人员的信函,清楚地说明了建校的目的:“中国还是一个非公教国家,奉教的很少。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在中国占优势。为打进这两个阶层,必须成立高等学校。”首任院长于溥泽其后历任院长如裴百纳、主任尚建孙勋、裴化行等及绝大多数教授均为法国神父,学生则多为天主教徒子弟及资产阶级出身的青年。
另一方面,工商大学虽然是教会为传教而建立的,但主持建校的人员,却是天主教中一些热爱科学,崇尚进步的着名学者。学校奉利玛窦、南怀仁等前辈传教士为楷模,实事求是,崇尚科学。在学校主楼正厅,悬有二人画像,墙壁正中悬挂着南怀仁绘制的巨幅《坤舆全图》。从这个意义上说,西学输入中国,耶酥会士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所以,这所学校一开始就打上了鲜明的科学印迹,恰恰满足了当时社会民众科学救国、工商富国的愿望与要求,校训中的“实事求是”由此而来。在校园内,还建有着名的北疆博物院——当时在世界上影响很大的科研机构。北疆博物院和工商大学就像一对孪生兄弟,比肩并立于北国津城。这里的治学态度,深刻地影响了工商大学的学生。 学校成立初期,两位法国神父担任了校长。他们呕心沥血,为工商大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为学校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1年7月21日,于溥泽神父被任命为天津开办大学代理院长,即为天津工商大学校长。于溥泽(1862—1930年)出生于法国,文学博士。1921年7月25日,他到达天津,精心选择,勘定马场道清鸣台校址,并承罗马教廷批准兴建。工商大学校舍主体工程基本上在其任内完成。购置设备,延聘教授。
1925年7月,法籍耶稣会士裴百纳神父担任天津工商大学第二任校长。裴百纳,法国里尔人,法国里尔大学文学学士,哲学博士。1923年到天津工商大学任教,担任方言、哲学、数学教授。1925年7月,他担任耶稣会天津会长、天津工商大学校长。
裴百纳精通英语,博通数学,富于天资,诲人不倦,对待学生态度和蔼,当时颇受学生钦仰。为谋工商大学发展的救济金及解决教育等有关问题,他曾进行了长达半年的欧美考察,参观各国,以资借鉴,长途跋涉不辞劳苦。每至一地,他都要参见拜访各地要人,以联络感情并宣传工商大学的成绩。考察期间,他多半时间在法国,所到之处认真搜集、研究教育、查阅有关资料。在巴黎逗留的三日里,他马不停蹄采购各种新式理化试验器具,并与当地名人学者探讨社会经济问题,并聘请法国着名社会经济学者P.Dubois主持工商大学教务,同时聘请了数名法国知名教授来华任教。之后他又到罗马觐见教宗以及到耶稣会总会呈报天津大学工作成绩及发展计划。裴百纳神父欧洲之行后,先后与欧洲数十所大学结成友好学校,事后这些学校把大量的教材参考书赠送天津工商大学,为天津大学的发展和国内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1931年,裴百纳因病辞去校长职务回国修养,1946年再次来华在天津工商大学任教,1950年迫于政治原因返回法国,1962年病逝葬于法国布隆尔。 1921年,工商大学建院工程破土动工。1922年,北疆博物院、教师宿舍落成。1926年,教学大楼和校长楼建成。1927年,图书馆、藏书室及学生宿舍也相继竣工。
其中,1924年开始建筑的教学大楼由法国永和工程司建筑师慕乐设计,最具独特风格。教学大楼为三层混合结构带有地下室,建筑面积呈工字形,为中心对称布局,坐南朝北,正面临马场道,主门厅居于正中。一至三层,主要是教室、备课室及办公室。西翼是教堂,并设有单独入口,将教堂设在教学楼内的做法比较少见。建筑外形采用法国鼎盛时期文艺复兴样式,正立面构图归整对称,中轴线突出,立面竖向划分为古典三段式,二三层为清水砖墙,砌工精细,以平券窗为主,窗间设横向凹槽分格的砖垛扶壁,为简化的古典柱式,中央四角穹顶极为典型,两翼檐口为三角山花。 从学院到大学的历程
国民政府成立后,学校向国民政府教育部申报立案。1933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第7923号训令,正式批准立案,因所设系科未达“大学”三院九系之标准,故将学校更名为河北省私立“天津工商学院”。由大学降为学院,这对建校不久的教职工而言,无异于一次精神上的打击。但是,当时学校的教职工一心想把这所学校,办成一个在全国,乃至世界有影响的大学,此后学校加强了系科建设。
1933年,工商学院之工学院与商学院内部建置基本完成:工学院分土木工程、建筑2个系;商学院分会计、财政及国际贸易2个系。
1935-1939年,又相继建成物理实验室、材料实验室、电机实验室、商品实验室、金工厂、木工厂等实验基地。
1939年该院曾设法律系,转年停办,学生多转入商科。
1943年9月,添设女子文学系,招收新生90名,由教育家孙家玉主其事。1945年4月增设史地、家政2系,组建女子文学院。至此,学校规模扩大为3院7系。时任天津工商学院院长刘仁兼任主任,侯仁之任史地系首届系主任,孙家玉任家政系主任。聘请李奎耀、齐思和等一批在全国享有盛誉的教授学者执教,可谓人才济济。1946年8月,女子文学院招生男女兼收,取消女子二字。
1945年抗战胜利后,学校在工科添设机械系,在商科添设工商管理系,达到3院9系。1947年,大学总共有761名学生和91名教授。
1948年10月,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工商学院改名为“私立津沽大学”。消息传来,校园内一片欢腾。那凝聚着多少师生心血的夙愿与梦想,顷刻间化为一种流火般的热情,沸腾了!此后文学系又分为语文、外语两系,成为3院10系,教职工达109人,在校学生630人。 抗日战争时期,平津沦陷,华北地区的名校如清华、北大、南开等纷纷南迁。一时因环境所迫无法随迁,而又不甘心任职敌伪高校的教授们纷纷来津。二战期间,欧洲捐款及经费来源断绝,教会打算停办工商学院,裁减员工,遭到师生反对,于是校友会发起募捐。
1943年7月,刘仁担任工商学院院长,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真正具有管理这所学校的权力。他抓住这一特殊的时机,大量吸纳专家、学者,侯仁之、齐思和、翁独健、袁贤能、胡继瑗、张华伦等知名教授学者,都吸纳到天津工商学院,使该校一时名流云集,声名鹊起,成为津门最有吸引力的高校。使学校有了快速发展,许多着名学者相继来到学校任教。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当日凌晨,侯仁之等20余人先后被捕,1942年出狱后,居留在天津避难。为避免敌伪干扰,他转到法国天主教创办的工商学院任教,并兼任该校新设女子文学院史地系主任,妻子亦来支持参加教学。
避难期间,侯仁之仍坚持个人学术研究,勤奋治学,首先完成的是计划中关于北京历史地理专题之一的“北平金水河考”,并珍藏3年,终于得以公开发表在燕大复校后首先出版的《燕京学报》上。他还把研究课题定为天津,经过两年的资料查阅和实地勘察,逐渐形成天津历史地理的完整概念。时市女青年会以天津地理为题邀请侯先生演讲,继而天津工商学院的学生俱乐部再邀讲述此题。侯先生根据两次讲稿,从晚8时动笔,至次日晨5时半暂歇,写成《天津聚落之起源》专着。该文由天津商学院列为专刊,在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时正式出版。
在天津工商学院任教期间,侯仁之曾经有一段非常着名的写给毕业生的赠言:
在中国,一个大学毕业生的出路,似乎不成问题,但是人生的究竟,当不尽在衣食起居,而一个深受高等教育的青年,尤不应以个人的丰衣美食为满足。他应该抓住一件足以安身立命的工作,这件工作就是他的事业,就是他生活的重心。为这件工作,他可以忍饥、可以耐寒、可以吃苦、可以受折磨。而忍饥耐寒吃苦和受折磨的结果,却愈发使他觉得自己工作之可贵、可爱,可以寄托性命,这就是所谓献身,这就是中国读书人所最重视的坚忍不拔的“士节”。一个青年能在三十岁以前抓住了他值得献身的事业,努力培养他的“士节”,这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国家和社会都要因此而蒙受他的利益。诸君就要离开学校了,职业也许是诸君目前最关心的问题,但是职业不过是求生的手段,而生活的重心却要在事业上奠立。愿诸君有坚定的事业,愿诸君有不拔的士节,愿诸君有光荣定的献身。
他们以高尚的情操、可贵的民族气节顶住了当时权贵的拉拢引诱,宁肯在工商学院过着清苦的生活……
高镜莹(1901—1995),水利专家。抗战爆发后,高镜莹到天津工商学院任教,以渊博的知识和诲人不倦的精神教育学生,深得学生的爱戴。在任土木系主任期间,他亲自编写教材,并首次为土木系增设了高等结构工程、水利工程学等课程,使土木系名蜚北方,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建设人才。
吴玉如(1898—1982),着名学者、书法大师。1939年,吴玉如执教于工商学院,任中文系主任。“米盐区事朝饥忍,炊爨劳人夜读闲。身际承平复何憾,浮沉世味我无关。”在津沽大学任教期间,吴玉如素以记忆力过人着称,《说文解字》里许多字他都能透彻讲述其根源出处,不少古人的姓名、别名以及生平事迹,也都记得十分详尽,从无舛误。然而奇怪的是他于自家生日却往往错记,自己儿女的年龄也不甚清楚。有学生向他开玩笑问:“您有几个儿女?”他一时答不上来,竟板着指头点名儿统计一番,而实际上他只有五个儿女。
沈理源(1890—1951),我国建筑业的先驱。1938—1951年,沈理源任国立北京大学工程系教授和天津工商学院及津沽大学建筑系主任、教授。在大学教学中,除担任建筑设计课的教学任务之外,他还向学生们讲授西洋建筑史。
齐思和(1907-1980),历史学家。1942 年,齐思和到工商学院执教,同年9月10 日《工商生活特刊》评价他说:“齐思和先生为我国历史学界之权威者,曾任燕京大学历史系主任,为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现为我校担任现代史一课,当为我校历史放光荣异彩。”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1951年9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根据津沽大学校董会请求,批准“津沽大学改为公立,校名仍称津沽大学”,同时“私立达仁学院停办,全部学生转入津沽大学商学院”,“天津土木工程学校合并于津沽大学工学院”,还批准“以津沽大学原有文学院为基础,筹建师范学院”。国立津沽大学由着名物理学家张国藩任校长。
1951年9月25日,举行了“津沽大学改为国立接受典礼暨开学迎新大会”。参加大会的有马叙伦、曾昭抡、黄敬、李烛尘、周叔、杨石先、张国藩、孙冰如等。11月19日,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叶剑英视察天津,特地来到津沽大学看望师生。此时的津沽大学已扩大为工学院、商学院、师范学院3院13系,在历史、水利、财经、外文、哲学、美学方面具备最高水平,教师增至192人,在校学生达到1253人。 1952年春,天津市成立天津、南开、津沽三大学院系调整委员会。国立津沽大学撤销,8月津沽大学工学院并入天津大学,商学院并入南开大学,并以其师范学院为基础在原校址与天津市教师学院合并组建天津师范学院,天津市委文教部长梁寒冰兼任院长。这次院系调整增强了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的实力,而由津沽大学改建的天津师范学院只剩下了十分简陋的普通物理、化学两个实验室,和一些残缺的仪器设备。面对搬迁一空的校园,一些教师蒙生了去意,教师队伍受到重创。
为了重振学校,中央教育部和天津市政府在经费和人力上予以大力支持,学校得到了迅速发展。到1958年,教师由108名发展到338名,在校生由976名发展到4662名。实验室由2个发展到21个。着名学者顾随、雷石榆、裴学海、马沣、胡毅、张弓、焦敏之、蓝英年等先后来校任教,学校成为华北乃至全国较有声望的师范院校之一。
1958年6月,师范学院扩建为“天津师范大学”。1960年夏,改为综合性大学,定名为“河北大学”。 1970年11月,河北大学由天津迁至河北保定,原校址改建为天津外国语学院,2010年更名为天津外国语大学。
2. 天津市十五所有哪些
天津市五所:
南开(计划532,择校526左右),
一中(计划529,择校526),
耀华(计划528,择校525)
新华(计划520,择校517左右)
实验(同新华)
3. 天津大学合并过吗
其前身为北洋大学。1917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对北洋大学与北京大学进行科系调整,北洋大学改为专办工科,法科移并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工科移并北洋大学。从此,北洋大学进入专办工科时代。
1951年9月22日,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定名为天津大学。
南开大学工学院,津沽大学工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即西南交通大学)的化学工程系,北京铁道学院(即北京交通大学)的建筑工程系等院系并入天津大学。
4. 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的八大学院
1952年院系调整,中央有关部门选定在北京西北郊建设“学院区”,统一集中建立了第一批八所单一的专科性高等学院,合并包括教职员工、在读学生、教学设备以及图书资料等,并于1952年暑期正式招生开学。这就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把该地区称为“八大学院”的历史由来。这八所学院今天分别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航空学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由清华大学航空系、四川大学航空系、北京工业学院航空系合并组成。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地质学院(今中国地质大学)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的地质系科合并组成。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矿业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由清华大学矿冶系、北洋大学矿冶系、唐山铁道学院矿冶系、中国矿业学院合并组成。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学院(今北京林业大学)由北京农业大学、河北农学院、平原农学院森林系合并组成。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由北京工业学院、唐山铁道学院、山西大学工学院、国立西北工学院等校冶金系科及北京工业学院采矿、钢铁机械、天津大学采矿系金属组合并组成。 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石油学院(今中国石油大学)由清华大学石油系、化工系为基础,汇聚天津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部分师资合并组成。 北京大学医学部 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京大学,独立建院并更名为北京医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由北京农业大学机械系、北京机耕学校及农业专科学校合并组成。
5. 母国光的个人履历
1931年1月出生于辽宁锦西。
1949年考入北洋大学物理系(现天津大学),后经院系调整调入南开大学,
195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物理系,留校任教。
1956年-1957年在中科院长春光机所进修应用光学,1959年任南开大学物理系讲师,兼光学教研室主任,
1978年任副教授,
1980年-1981年在美国密西根维恩州立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及亚拉巴马大学访问研修,
1982年任南开大学物理系副主任,
1983年任教授,1984后任系主任,
1985年任副校长兼光学研究所所长,
1986年-1995年任南开大学校长、博导、研究生院院长,并兼中科院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1990年入选美国光学学会Fellow,兼该会国际顾问。
1991年入选国际光学工程学会Fellow。同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当选为国际光学委员会(ICO)副会长。
1994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逝世
着名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光学学会原理事长,天津市科协原主席 ,南开大学原校长母国光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年4月12日在天津逝世,享年81岁。
6. 天津211大学有哪些
天津的211大学一共有四所
分别为:1、南开大学 2、天津大学 3、河北工业大学 4、天津医科大学
7. 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的其他高校
1952年院系调整前,清华大学拥有五个学院(理、工、文、法、医)。
清华大学院系调整状况如下:
1)文学院并入北京大学。
2)理学院并入北京大学。
3)法学院并入北京大学。
调整后的清华大学只保留工学院,北京大学工学院、燕京大学工科各系均并入清华大学。 1952年院系调整前,同济大学拥有五个学院(理、工、文、法、医)。
同济大学院系调整状况如下:
1)、1950年,为了支援湘鄂粤桂豫赣六省(中南区)医疗卫生事业,全部医学院和附属同济医院迁往湖北武汉,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后改名中南同济医学院和武汉同济医院。 1955年8月,中南同济医学院更名为武汉医学院。1985年7月,武汉医学院又改名同济医科大学。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2000年原上海铁道大学与同济大学合并,同时成立新的同济大学医学院,重建强大的医科。
2)、文学院、法学院等调入复旦,后来又随复旦大学支援了华东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学校的建设。
3)、1956年,工学院测量系迁往湖北武汉,参与建设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现并入武汉大学。 工学院着名的机械系、电机系和造船系等并入交通大学,还支援了南京工学院等学校,后来一部分随交通大学西迁建设西安交通大学。
1952年水利系与其他高校的水利专业在南京成立了华东水利学院,即现河海大学。
4)、理学院生物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数学、化学、物理等系并给复旦大学,数学、化学、物理等系除了保留基本的工科教学以外,全部并给复旦大学、华东化工学院等学校。
调整后的同济大学调入交大、复旦、圣约翰等11所高校的土建系、科、组,遂成为国内最大的以建筑土木工程为主的工科大学。 从1952年8月至9月底,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大同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圣约翰大学、南京大学、金陵大学、安徽大学、上海学院等高校的有关系科陆续与复旦大学合并,具体是:
1.中文系:由复旦大学和沪江大学等四校的中国语文系合并组成。
2.外文系:俄文组即原复旦俄文组;英文组由复旦大学、沪江大学等四校合并组成。
3.历史系:由复旦大学历史系和沪江大学等校的历史系合并组成。
4.新闻系:由复旦大学新闻系和圣约翰大学新闻系合并组成。
5.数学系:由复旦大学数理系数学组及浙江大学等四校的数学系合并组成。
6.物理系:由复旦大学数理系物理组及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五校的物理系合并组成。
7.化学系:由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等七校的化学系合并组成。
8.生物系:由复旦大学和其他三校的生物系及浙江大学的人类学系合并组成。
9.经济系:由复旦大学和南京大学等九校的经济系合并组成。
10.经济研究所:原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
这次调整,连同1949年8月以来的调整,新复旦共由19所高等学校有关系科合并组成。复旦是全国院系调整中组合高校最多的大学。
与此同时,复旦大学一些系科也从复旦调出,与其他院校合并或组建新的学院,具体是:
1.复旦大学财经学院会计、统计、企业管理、银行、贸易和合作六个系及统计、贸易、银行三个专修科调出,组成上海财经学院。
2.农学院农艺、园艺、农化三系调至东北沈阳,新建沈阳农学院。茶叶专修科调至安徽大学农学院。
3.法学院法律、政治两系与九所高校的法律、政治等系合并组成华东政法学院。社会学系撤销。
4.复旦大学外文系德文组调出,并入南京大学。
院系调整以后,复旦大学成为一所文理综合的大学,复旦的图书仪器设备有了很大的增加。图书馆的藏书数量达到解放前的4倍。理科各系实验室大为扩充。生物系拥有160余台显微镜;化学系的实验室由3个增加至9个,可容纳200人同时做实验;物理系的仪器扩充了9倍,有专供教师使用的X光实验室、原子核物理实验室等。 院系调整前,四川大学拥有六大学院(文、理、法、工、农、师范),共几十大学科。在50年代的院系调整中,四川大学情况如下:
1)、四川大学航空系(川大航空系整合了云大航空系),后与清华航空系(清华航空系整合了天大、厦大等航空系),北京工业学院航空系,三校航空系最终共同组建成立北京航空学院,后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世界上仅存有两架P-61夜间战斗机又称“黑寡妇”,一架在美国的俄亥俄州空军博物馆,另一架在中国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馆。此飞机曾经为四川大学所有,也是当时国内高校唯一一架研习飞机,1952年随四川大学航空工程系一并划归当时的北京航空学院)
2)、四川大学土建铁道专业调往参与组建中南土建学院,后中南土建学院分化为长沙铁道学院和湖南工学院,分别为现中南和湖大的渊源之一。
3)、四川大学化工、农产等系与兄弟院校组建四川化工学院,1952年在四川成立的四川化工学院和在上海成立的华东化工学院是新中国最早的两所化工专业高校,至今仍保持了强大的化工学科实力。
4)、四川大学工学院剩余部分独立,以其为主体独立建院成立成都工学院,成为当时全国八大主要工学院之 一,是西南地区侧重建设之工学院。
成都工学院拥有1956年全国首批国家二级教授8人(在当时全国主要的重要工科大学和工学院中处于前列,也是西南地区第1名),其中2人于1959年升为国家一级教授。
5)、成都工学院与四川化工学院合并,仍名成都工学院。成都工学院发展为后来的中科院、国家教委(即今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成都科学技术大学。在与四川大学重新合并之前,成都科技大学的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科研经费等重要指标,均雄踞当时的西南地区所有高校第1位。
6)、四川大学政法学院师生400余人调往重庆参与组建西南政法学院,即后来的西南政法大学。调入组建西政的师生中,川大人数均为最多,实力最强,法学历史最有悠久,是当时组建西政学术贡献最大的高校。
7)、四川大学农学院园艺、植物病虫害、蚕桑、农化四个系的教师26人,学生165人于1952年调整到西南农学院。调出的教授、副教授,有侯光炯、李驹、张文湘、李隆术、刘佩英、刘明钊,赵烈、王道容等。并从西南农学院、云大农学院等调入小部分师生。西南农学院后为西南农大,现并入西南大学。80年代初重庆高校共有3个首批博士点,其中之一是西农土壤学博士点,领军人物就是当时从川大调过去的侯光炯院士。
8)、四川大学农学院剩余部分,独立建院,全迁雅安,成立四川农学院,后为211院校------四川农大。彭家元、曾省、程复新、李荫桢、张松荫、佘耀彤、陈之长、刘运筹、王善佺、陈朝玉,杨允奎,杨凤、杨志农、周开达、颜济、夏定友、荣廷昭、郭万柱等川农的顶梁柱级知名教授,基本都可追源至川大农学院时期。人才济济的川大农学院时期为后来的四川农大在国家科技奖励等科研学术上取得优异成绩提供了强大的人才资源。
9)、四川大学师范学院本科部分调往西南师范学院,现并入西南大学,西南师范学院的主要优势学科教育学科和心理学科的知名开创性的大师级人物,大多都来自当时的实力雄厚的四川大学师范学院,如普施泽、张敷荣 、叶麟、何其恺、张增杰等。
10)、四川大学师范学院专科部分调往当时的四川师院,后该校又分化为四川师院(今川师大)和南充师专(后为南充师院/四川师院/西华师大)。先后担任四川大学教育系主任及教务长的国内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的刘绍禹教授(创建当时西南地区唯一的心理实验室),于50年代调任四川师院院长。
11)、四川大学地质系调往重庆大学,而后重大地质系参与组建成都地质学院,即成都理工大学。
12)、四川大学地理系,与浙大地理组,金陵女子大学地理系共同调入南京大学地理系。
13)、四川大学经济系的彭迪先教授受西南局之委派做为四川财经学院筹建小组主任,领导创办了四川财经学院(之后又调回了川大),彭先生向西南局提出的唯一条件,就是要从四川大学经济系带些人过去,协助筹建四川财经学院.西南局同意了彭先生的要求,于是在1951年10月,刘诗白,柴咏,何高着,高成庄,罗经先,税显光和归润章等一批教授随彭迪先教授从四川大学来到了光华园,协助创建四川财经学院(即今西南财经大学),1952~1953年,四川财经学院由当时西南地区17所学校的财经系科合并成立。
此外,等等,还有一些个别系科从川大调往其他高校、科研院所、社科院所等科研机构。
至此,川大只剩下了文、理两大学科。一些本应加强和保留的文理科,也有不同程度的学科和师资外调。 取消山西大学建制。
文、理两院(含中文、历史、外语、教育、数学、化学、生物7个系及中文、史地、数学、理化、生物、体育5个专修科)合并,改称山西师范学院。
医学院(含医学系)独立建院(今山西医科大学)。
农学院独立成立学院
法学院改称财经学院(含经济、工商管理、会计3个系),后划归入中国人民大学。
原法学院法律系已于此前的1949年并入北京大学。
工学院(含土木工程、采矿工程、冶金工程、化工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纺织工程7个系)中冶金工程系划归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纺织工程系和采矿工程系并入西北工学院(今西北工业大学)。
工学院其余部分(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土木工程、化工工程4个系)独立建校(今太原理工大学)。
1954年山西师范学院由太原市侯家巷迁入现校址。1959年,再度组建山西大学。
1961年与山西师范学院合并,仍定名为山西大学。
这座昔日全国知名的高等学府从此成为一所默默无闻的地方性省属综合性大学。 1951年, 山东大学和华东大学合校,仍名为山东大学(地址在青岛)。
1952年院系调整前,山东大学拥有五个学院(文、理、工、农、医)。
山东大学院系调整状况如下:
1)、文学院政治系,迁至济南组成山东政治学校。
文学院艺术系戏剧组,迁至上海参与组建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上海戏剧学院)。
文学院艺术系音乐、美术两组,迁至无锡参与组建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南京艺术学院)。
2)、理学院的地矿系迁至长春,与有关院校系科合并,组建成长春地质学院(长春大学)。
3)、工学院和土木系,和原山东工学院的土木、纺织系合并,组建成青岛工学院,后又
并入武汉测绘学院(武汉理工大学)。
工学院的机械、电机两系组建成新的山东工学院(山东工业大学)。
4)、农学院农艺、园艺、植物病虫害学三系,并入山东农学院(山东农业大学)。
5)、医学院1956年独立,扩建为青岛医学院(青岛大学医学院)。
调整后的山东大学保留文理医学院。56年医学院独立。 1912年,以信阳商城人林伯襄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河南仁人先贤,在开封创办了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成为当时中国的三大留学培训基地(1896年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及西安交通大学,1911年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今清华大学,1912年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今河南大学)之一。历经中州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省立河南大学等阶段,1942年改名为国立河南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前为拥有文、理、工、农、医、法等6大学院的综合性大学,是当时学术实力雄厚、享誉国内外的国立大学之一。
调整后:
1)农学院组建河南农学院(1984年改名河南农业大学)
2)医学院组建河南医学院(1984年改名为河南医科大学,2000年合并组建新的郑州大学)
3)行政学院组建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2010年参与组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4)信阳分院成立信阳师范学院
5)理科他迁新乡,名河南师范学院二院 (1985年6月改名为河南师范大学)
6)水利并入武汉大学
7)财经并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8)化工并入郑州工业大学(2000年合并组建新的郑州大学)
9)植物病虫害并入华中农业大学
10)畜牧兽医并入江西农业大学
11)生物并入河南师范学院二院
调整后的河南大学,仅保留文、法两学院,更名为河南师范学院 (1984年恢复河南大学校名,2000年合并开封师专、开封医专,组建成新的河南大学。) 1952年重大医学院调入当时的华西大学,即后来的华西医科大学,后来又被并入四川大学;
1952年重大文学院并入四川大学,部分老师调入当时的西南师范学院
1952年重大铁道工程专业调入西南交通大学土木系
1952年重大商学院调入当时的西南财经学院和四川财经学院,即西南财经大学;
1952年重大法学院组成当时的西南政法学院,即的西南政法大学;
1952年重大体育系科调入西南师范学院,即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7月与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西南大学);
1952年重大农业系科调入西南农学院,即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7月与西南师范大学合并组建西南大学);
1952年重大化学化工系调入四川化学工业学院即成都科技大学,后来又被并入四川大学;
1952年重大的土木建筑组成后来的重庆建筑大学,重庆交通学院后又从建筑大学中分离,2000年重庆建筑大学重回重大;
1953年重大理学院并入四川大学;
1955年重大无线电系电报电话专业与天津大学两个专业组成北京邮电学院,即北京邮电大学;
1956年在重大地质系的基础上成立四川地质学院,就是后来的成都理工大学;
1952年调入重大有西南工业专科学校和川南工业学院机械科和电机科,石油专科学校钻探和机械科,西南工业部工业学校机械科
1952年调整中,文,商,法,医学院全部调入他校,工科专业有进有出,理学院暂时保留未动
1952年9月20日,以何鲁教授为主任委员的重庆大学院系调整委员会开始着手搬迁事宜。从9月28日起,到11月19日,一个半月的时候,调整搬迁工作基本结束。
但是对重庆大学的调整远没有结束。
1953年理学院全部调入四川大学,1955无线电系全部调出 ,1956地质系全部调出,
1952大调整中,工学院是唯一保持了较强实力的学院,因为此时整个重大只剩下一个学院--工学院。工学院自身也受到重创,无线电系和地质系全部迁出,土木建筑系也全部迁出,1958年重大曾增设了国防科技专业的6个新系,1962年时这6个新系又被调整组合,重大仅保留了无线电专业。第一次调整后工学院所存在的6个专业为:机械制造系,动力系,电讯系,采矿系,冶金系,地质系。第二次调整后所设置专业为:机械制造系,动力系,电机系,采矿系,冶金系。至此,风雨飘摇中颠簸着艰险成长的重庆大学只有5个专业。 1952年秋季,遵照中南第三次高教会议的决定,文教、法商两院暂停招生,增设了铁路勘测专修科、输配电专修科和师范专修科,学制分为一年制和二年制。招生名额597人。
根据1951年11月3日至9日,中央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会议拟定了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其中决定将广西大学矿冶系、武汉大学矿冶工程系,湖南大学矿冶系、南昌大学采矿系、中山大学地质系、北京工业学院冶金专修科调整出来,在湖南长沙.成立中南矿冶学院;将广西大学土木系及农田水利专修科与武汉大学,南昌大学、河南大学、湖南农学院、江西农学院、武昌中华大学等院校的水利系、科合并成立武汉大学水利学院。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湖南大学奉命撤销,改为工科专门学校,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在原址成立。前一些调整工作已经开始进行了。1953 年湖南大学被撤消。在湖南大学旧址上,以原湖南大学土木系和基础教育部为基础,合并其他一些大学的相关院系,组建中南土木 建筑学院。1958 年中南土木建筑学院扩充后更名湖南工学院,
湖南大学的各专业系科去向如下:
1950年4月,教育学院音乐系和音乐专修科师生调往武汉中原大学(原国立河南大学,院系调整后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工程学院水利系师生调往武汉大学。
1951年3月,农业学院调出与省立修业农林专科学校组成湖南农学院(即湖南农业大学)。
1952年10月,工程学院矿冶系和矿冶研究所师生调往长沙成立中南矿冶学院(即中南大学)。同年11月,工程学院化工系师生调往广州成立华南工学院(即华南理工大学)。
1953年10月前,从湖南大学调出去的各院系师生陆续离校的是:自然科学院的数学(部分)、物理(部分)、化学(部分)、生物,文学院的中文(部分),社会科学院的历史(部分)等6系325名学生和13位教师,于10月2日出发,前往武汉大学。
1953年10月3日,财经学院的会计、统计、企业管理、财政金融、合作等系师生527名以及社会科学院经济系师生部分去中南财经学院(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部分去武汉大学。文教学院的中文系、外文系(小部分)、教育系及社会科学院的历史(部分),自然科学院的数学(部分)、物理(部分)、化学(部分)等系,师范专修科的中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师生调出成立湖南师范学院(即湖南师范大学)。文教学院外文系大部分师生、历史系一部分师生去中山大学。社会科学院的经济地理系大部分师生去中山大学,一部分师生去河南大学。 社会科学院的政治、法律两系师生调往武昌成立中南政法学院(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程学院的电机、机械两系师生及有关实验设备全部调往武昌成立华中工学院(即华中科技大学)。
工程学院的土木结构组、电机系的电机组共7位教师和135名学生调往成立华南工学院(即华南理工大学)。
自然科学院矿化专修科师生调中南矿冶学院。师范专修科的地理师生调往成立华南师范学院(即华南师范大学)。广西大学(铁道系与土木系)、华南工学院(铁道系与土木系)、南昌大学(铁道系与土木系)、四川大学(铁道系与土木系)、武汉大学(铁道系与土木系)、河南大学(数理和土木系)、云南大学(铁道系与土木系)并入。
这次调整中,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湖南大学被“肢解”,只有土木建筑学科得到加强。对于一直倡导建设综合性大学的湖南省和湖南大学而言,受到“重创”,而不得不承认的是,湖南大学赢得了土木建筑学科的春天,一举奠定该学科日后在全国的顶尖地位。与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并称为中国土木学科中的“三驾马车”。1958年,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增设机械、电机、化工三系,更名为湖南工学院。1959年,湖南工学院恢复为湖南大学,增设文、理科,设十二个系,重新确定文、理、工综合性大学发展模式。1960年,湖南大学铁道建筑、桥梁与隧道、铁道运输三个系和部分公共课教研室分离出去,另辟校址成立长沙铁道学院(即中南大学铁道学院)。
1962年,湖南大学中文系、生物系并入湖南师范学院(即湖南师范大学)。
8. 天津津南区有本科大学几个
天津津南区有本科有5个,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天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北洋大学,始建于1895年10月2日,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素以“实事求是”的校训和“严谨治学,严格教学要求”的治学方针享誉海内外。1951年经国家院系调整定名为天津大学,是1959年中共中央首批确定的16所国家重点大学之一,是“211工程”、“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大学。相关信息介绍:南开大学拥有一支阵容整齐、结构合理、学术精湛、锐意创新的师资队伍。在1773名专任教师中有博士生指导教师548人,教授642人,副教授66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5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4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9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人。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天津大学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南开大学
9. 天津大学的前身是什么大学
天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北洋大学,学校座落在天津的高校园区南开区七里台,校园占地面积14657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
肇基学府 洋洋大风(初创时期)
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始创于中日甲午海战之后。当时天津海关道盛宣怀通过直隶总督王文绍,禀奏清光绪皇帝设立新式学堂。光绪二十一年八月十四日(1895年10月2日),光绪皇帝御笔钦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并由盛宣怀任首任督办,校址在天津北运河畔大营门博文书院旧址。从此,诞生了中国近代的第一所大学。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北洋西学学堂正式更名为北洋大学堂。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津京,学堂校舍为敌兵所霸占,设备、文档案卷遭毁坏,学校被迫停办。以后不容学堂复课,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4月学堂方在西沽正式复课。1912年1月,北洋大学堂改名为北洋大学校,直属教育部,1913年又改称国立北洋大学,此后一直沿用此校名至1928年更名为国立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止。
天津北洋西学学堂一开创就是名符其实的大学,并以高水平的新式大学出现。创办之始就援照美国模式办学,在功课设置、教学内容、教科书、教学方法上,全面引进西方教育模式。学堂设立头等学堂(大学本科)、二等学堂(预科),学制各为四年,经过八年,培养出专门人才。同时,资送头等学堂毕业生出国留学也是学堂创办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办之时,头等学堂设专门学(即科系)四门:工程学、矿务学、机器学、律例学,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学堂增设铁路专科,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又设铁路学堂,上述学门皆为当时中国社会所急需,体现了北洋大学“兴学救国”的创办宗旨。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北洋大学堂开学复课时,分设法律、土木工程、采矿冶金三个学门,后应外交需要附设法文班、俄文班,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开办师范科,至此北洋大学已成为包括文、法、工、师范教育诸科,初具综合性的新式大学。
校史沿革
——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大事年表——
天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北洋大学,学校座落在天津的高校园区南开区七里台,校园占地面积14657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
肇基学府 洋洋大风(初创时期)
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始创于中日甲午海战之后。当时天津海关道盛宣怀通过直隶总督王文绍,禀奏清光绪皇帝设立新式学堂。光绪二十一年八月十四日(1895年10月2日),光绪皇帝御笔钦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并由盛宣怀任首任督办,校址在天津北运河畔大营门博文书院旧址。从此,诞生了中国近代的第一所大学。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北洋西学学堂正式更名为北洋大学堂。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津京,学堂校舍为敌兵所霸占,设备、文档案卷遭毁坏,学校被迫停办。以后不容学堂复课,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4月学堂方在西沽正式复课。1912年1月,北洋大学堂改名为北洋大学校,直属教育部,1913年又改称国立北洋大学,此后一直沿用此校名至1928年更名为国立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止。
天津北洋西学学堂一开创就是名符其实的大学,并以高水平的新式大学出现。创办之始就援照美国模式办学,在功课设置、教学内容、教科书、教学方法上,全面引进西方教育模式。学堂设立头等学堂(大学本科)、二等学堂(预科),学制各为四年,经过八年,培养出专门人才。同时,资送头等学堂毕业生出国留学也是学堂创办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办之时,头等学堂设专门学(即科系)四门:工程学、矿务学、机器学、律例学,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学堂增设铁路专科,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又设铁路学堂,上述学门皆为当时中国社会所急需,体现了北洋大学“兴学救国”的创办宗旨。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北洋大学堂开学复课时,分设法律、土木工程、采矿冶金三个学门,后应外交需要附设法文班、俄文班,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开办师范科,至此北洋大学已成为包括文、法、工、师范教育诸科,初具综合性的新式大学。
筚路蓝缕 穷理振工(专办工科时期)
1919年原采矿冶金学门又分为采矿学门、冶金学门。1917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对北洋大学与北京大学进行科系调整,北洋大学改为专办工科,法科移并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工科移并北洋大学。从此,北洋大学进入专办工科时代。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在教育上试行大学区制,北洋大学改称“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不久大学区制废止,北洋大学暂称“国立北洋工学院”。
从1920年6月起,北洋大学专办工科,设有土木、采矿、冶金三学门;后学门改称系,至1935年北洋工学院设有矿冶、土木、机械、电机共四个系(内分七个工程组);为了提高学术及技术水平,北洋工学院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开始成立研究所,1934年,其组织章程(含招考研究生)经教育部核准,1935年初,开始招收研究生,首届研究生于1937年“七·七”事变前毕业,并被授予硕士学位。
三工连理
薪火相承(抗战时期)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7月30日,天津沦陷。9月10日,教育部下令“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3月,西安临时大学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7月教育部指令西北联大改组为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师范学院和西北医学院。
国立西北工学院由北洋工学院与北平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和私立焦作工学院合组而成,学院设在陕西固县古路坝,初设土木、电机、化工、纺织、机械、矿冶、水利、航空八个系,后又增设工业管理系。
1941年10月,中国工程师学会及各专门工程学会在贵阳举办联合年会。借此相聚之机,各届北洋校友就复校事宜进行了磋商,会谈决定在呼吁恢复国立北洋工学院的同时,筹设私立北洋工学院,由全国北洋校友共同筹办。在此压力下,国民政府行政院于1942年12月将原浙江省立英士大学升格为国立英士大学,将其工学院划出,独立为国立北洋工学院,任陈荩民为代理院长,因工学院地处浙江泰顺百丈口镇,故史称“泰顺北洋工学院”。与之相呼应,李书田于1944年春在西安筹建了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下设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两系,并以北洋治学精神主持西京分院,分院学生刻苦攻读,奋发读书蔚然成风。
百川归海 西沽重兴(理工结合时期)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天津收复。北洋广大师生和各地校友提出了恢复国立北洋大学的强烈要求。1946年初,教育部正式下令恢复国立北洋大学,着力在天津西沽北洋大学原址复校。此后,泰顺北洋工学院、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西北工学院和北平部(理学院院长陈荩民接受“北平临大第五分班”,建立北洋大学北平部)四校师生先后返津参加复校。
1946年10月22日北洋大学正式复校开学。复校后的国立北洋大学,在原来工学院的基础上,增设了理学院,从此北洋大学进入理工结合时期。工学院初下设土木、水利、采矿、冶金、电机、航空、机械、化学工程学系八系,后增设建筑工程学系和纺织工程学系;理学院设置与工学院关系密切的物理、化学、数学、地质学四个基础学科系。复校后,北洋大学以“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为宗旨,制定了“决不忽视穷究学理,同时注重科学应用,使理工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方针,并积极付诸实施;同时,成立土木、水利、采矿、冶金和化学工程等五个工程研究所,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科学研究,并着手招收研究生,以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和研究人员,被各界誉为“科学建国的堡垒”。
校史沿革
——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大事年表——
天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北洋大学,学校座落在天津的高校园区南开区七里台,校园占地面积14657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
肇基学府 洋洋大风(初创时期)
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始创于中日甲午海战之后。当时天津海关道盛宣怀通过直隶总督王文绍,禀奏清光绪皇帝设立新式学堂。光绪二十一年八月十四日(1895年10月2日),光绪皇帝御笔钦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并由盛宣怀任首任督办,校址在天津北运河畔大营门博文书院旧址。从此,诞生了中国近代的第一所大学。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北洋西学学堂正式更名为北洋大学堂。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津京,学堂校舍为敌兵所霸占,设备、文档案卷遭毁坏,学校被迫停办。以后不容学堂复课,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4月学堂方在西沽正式复课。1912年1月,北洋大学堂改名为北洋大学校,直属教育部,1913年又改称国立北洋大学,此后一直沿用此校名至1928年更名为国立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止。
天津北洋西学学堂一开创就是名符其实的大学,并以高水平的新式大学出现。创办之始就援照美国模式办学,在功课设置、教学内容、教科书、教学方法上,全面引进西方教育模式。学堂设立头等学堂(大学本科)、二等学堂(预科),学制各为四年,经过八年,培养出专门人才。同时,资送头等学堂毕业生出国留学也是学堂创办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办之时,头等学堂设专门学(即科系)四门:工程学、矿务学、机器学、律例学,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学堂增设铁路专科,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又设铁路学堂,上述学门皆为当时中国社会所急需,体现了北洋大学“兴学救国”的创办宗旨。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北洋大学堂开学复课时,分设法律、土木工程、采矿冶金三个学门,后应外交需要附设法文班、俄文班,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开办师范科,至此北洋大学已成为包括文、法、工、师范教育诸科,初具综合性的新式大学。
[ 回页首... ]
筚路蓝缕 穷理振工(专办工科时期)
1919年原采矿冶金学门又分为采矿学门、冶金学门。1917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对北洋大学与北京大学进行科系调整,北洋大学改为专办工科,法科移并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工科移并北洋大学。从此,北洋大学进入专办工科时代。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在教育上试行大学区制,北洋大学改称“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不久大学区制废止,北洋大学暂称“国立北洋工学院”。
从1920年6月起,北洋大学专办工科,设有土木、采矿、冶金三学门;后学门改称系,至1935年北洋工学院设有矿冶、土木、机械、电机共四个系(内分七个工程组);为了提高学术及技术水平,北洋工学院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开始成立研究所,1934年,其组织章程(含招考研究生)经教育部核准,1935年初,开始招收研究生,首届研究生于1937年“七·七”事变前毕业,并被授予硕士学位。
[ 回页首... ]
三工连理
薪火相承(抗战时期)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7月30日,天津沦陷。9月10日,教育部下令“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3月,西安临时大学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7月教育部指令西北联大改组为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师范学院和西北医学院。
国立西北工学院由北洋工学院与北平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和私立焦作工学院合组而成,学院设在陕西固县古路坝,初设土木、电机、化工、纺织、机械、矿冶、水利、航空八个系,后又增设工业管理系。
1941年10月,中国工程师学会及各专门工程学会在贵阳举办联合年会。借此相聚之机,各届北洋校友就复校事宜进行了磋商,会谈决定在呼吁恢复国立北洋工学院的同时,筹设私立北洋工学院,由全国北洋校友共同筹办。在此压力下,国民政府行政院于1942年12月将原浙江省立英士大学升格为国立英士大学,将其工学院划出,独立为国立北洋工学院,任陈荩民为代理院长,因工学院地处浙江泰顺百丈口镇,故史称“泰顺北洋工学院”。与之相呼应,李书田于1944年春在西安筹建了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下设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两系,并以北洋治学精神主持西京分院,分院学生刻苦攻读,奋发读书蔚然成风。
[ 回页首... ]
百川归海 西沽重兴(理工结合时期)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天津收复。北洋广大师生和各地校友提出了恢复国立北洋大学的强烈要求。1946年初,教育部正式下令恢复国立北洋大学,着力在天津西沽北洋大学原址复校。此后,泰顺北洋工学院、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西北工学院和北平部(理学院院长陈荩民接受“北平临大第五分班”,建立北洋大学北平部)四校师生先后返津参加复校。
1946年10月22日北洋大学正式复校开学。复校后的国立北洋大学,在原来工学院的基础上,增设了理学院,从此北洋大学进入理工结合时期。工学院初下设土木、水利、采矿、冶金、电机、航空、机械、化学工程学系八系,后增设建筑工程学系和纺织工程学系;理学院设置与工学院关系密切的物理、化学、数学、地质学四个基础学科系。复校后,北洋大学以“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为宗旨,制定了“决不忽视穷究学理,同时注重科学应用,使理工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方针,并积极付诸实施;同时,成立土木、水利、采矿、冶金和化学工程等五个工程研究所,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科学研究,并着手招收研究生,以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和研究人员,被各界誉为“科学建国的堡垒”。
[ 回页首... ]
改天换地 北洋新生(建设多科性工业大学时期)
1949年1月,天津解放,4月,北洋大学在原校址正式开学复课。
1949年11月起,北洋大学隶属中央教育部直接领导。此后,北洋大学师生积极配合新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造,进行了增强教师阵容、课程改革、管理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初步完成了学校的新民主主义改造。改造后的北洋大学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学校设立理学院、工学院,共设有物理、数学、冶金、土木、水利、采矿、机械、化工、航空、纺织、建筑工程、地质工程等12个学系,学系下设水利实验室等14个实验室,还设有机械实习工厂与纺织实习工厂。同时,北洋大学的科学研究和培养研究生工作,在改造后也取得了充足的发展,设有冶金、土木、采矿、水利、化工等5个工程研究所,成为当时我国培养研究生的重要基地。
1951年9月22日,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定名为天津大学。
在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北洋大学为祖国培养了数千名高级专门人才,成为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各界的栋梁,为我国采矿、冶金、石油工业的创建,为机械、水利、土木工程的开拓,为纺织、化工、航空、电机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着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外交家王正廷、数学家秦汾、矿冶学家王宠佑、法学家王宠惠、诗人徐志摩等杰出人才都曾就读于北洋大学。革命先驱、广州起义总指挥张太雷烈士也是北洋大学早期毕业生,着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法学家赵天麟、教育家张含英等曾任北洋大学校长。机械专家石志仁、化工专家侯德榜等曾在校任教,在大批校友中,有50余名专家、学者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之前,天津大学设土木、水利、采矿、纺织、冶金、机械、电机、化工、地质、数学、物理共11个系。
院系调整中,南开大学工学院,津沽大学工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的化学工程系,北京铁道学院的建筑工程系等院系并入天津大学;天津大学数学系、物理系并入南开大学。此后,从天津大学调出的科系还有:抽调地质组组建北京地质学院(今中国地质大学);抽调冶金系、采矿系金属矿组组建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抽调采矿系采石油组并入清华大学;抽调采矿系采煤组至中国矿业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抽调电信系至北京邮电学院(今北京邮电大学);抽调水利系农田水利及土壤改良专业至武汉水利学院(现已并入武汉大学);抽调土木工程系测量专业至武汉测绘学院(现已并入武汉大学);矿冶工程系调唐山成立河北矿冶学院;纺织工程系调出成立河北纺织工学院(今天津工业大学);化学工程系造纸专业调往天津轻工业学院(今天津科技大学)。1958年又从天津大学抽调力量重新组建河北工学院(今河北工业大学)。
经过全国规模的院系大调整,一方面,天津大学集中了并入院系的优势,成为全国重点工科大学;另一方面,从天津大学调出的科系历史悠久、优势突出,把北洋大学的优良传统带到了祖国各地,为新中国工业体制的建立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调整后,天津大学迁入南开区七里台新校址,下设机械工程系、电力工程系、电信工程系、土木建筑工程系、化学工程系、纺织工程系、水利工程系7个工科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另设化工研究所和石油工业学校。此后,经过几年的调整、发展,天津大学已逐步形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格局,并在此基础上阔步前进,将学校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多科性工业大学之一;1955年天津大学重新招收研究生,着力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形成了完整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成为我国重要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1958年8月13日,毛泽东主席视察了天津大学,并就学校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高等学校应抓住三个东西:一是党委领导,二是群众路线,三是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1958年末在北京举行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展览会”上,天津大学展出的项目居全国高校之首,受到各方面的重视。1959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高等学校中指定一批重点学校的决定》,天津大学被定为首批16所重点大学之一。在此前后,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周恩来、邓小平等也先后来校视察工作,对天津大学的工作和已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和赞扬。
1966年,天津大学设有无线电电子工程、光学与精密仪器、水利工程、机械制造工程、动力与自动化工程、土木建筑工程、化学工程等7个系、38个专业。在随后的十年“文革”期间,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影响了学校事业的正常发展。1977年全国恢复统一高考后,天津大学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科研秩序,教育质量日益提高,并于1978年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1978年2月,天津大学第一批恢复了文革前直属教育部领导的重点高校地位。
校史沿革
——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大事年表——
天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北洋大学,学校座落在天津的高校园区南开区七里台,校园占地面积14657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
肇基学府 洋洋大风(初创时期)
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始创于中日甲午海战之后。当时天津海关道盛宣怀通过直隶总督王文绍,禀奏清光绪皇帝设立新式学堂。光绪二十一年八月十四日(1895年10月2日),光绪皇帝御笔钦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并由盛宣怀任首任督办,校址在天津北运河畔大营门博文书院旧址。从此,诞生了中国近代的第一所大学。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北洋西学学堂正式更名为北洋大学堂。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津京,学堂校舍为敌兵所霸占,设备、文档案卷遭毁坏,学校被迫停办。以后不容学堂复课,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4月学堂方在西沽正式复课。1912年1月,北洋大学堂改名为北洋大学校,直属教育部,1913年又改称国立北洋大学,此后一直沿用此校名至1928年更名为国立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止。
天津北洋西学学堂一开创就是名符其实的大学,并以高水平的新式大学出现。创办之始就援照美国模式办学,在功课设置、教学内容、教科书、教学方法上,全面引进西方教育模式。学堂设立头等学堂(大学本科)、二等学堂(预科),学制各为四年,经过八年,培养出专门人才。同时,资送头等学堂毕业生出国留学也是学堂创办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办之时,头等学堂设专门学(即科系)四门:工程学、矿务学、机器学、律例学,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学堂增设铁路专科,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又设铁路学堂,上述学门皆为当时中国社会所急需,体现了北洋大学“兴学救国”的创办宗旨。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北洋大学堂开学复课时,分设法律、土木工程、采矿冶金三个学门,后应外交需要附设法文班、俄文班,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开办师范科,至此北洋大学已成为包括文、法、工、师范教育诸科,初具综合性的新式大学。
[ 回页首... ]
筚路蓝缕 穷理振工(专办工科时期)
1919年原采矿冶金学门又分为采矿学门、冶金学门。1917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对北洋大学与北京大学进行科系调整,北洋大学改为专办工科,法科移并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工科移并北洋大学。从此,北洋大学进入专办工科时代。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在教育上试行大学区制,北洋大学改称“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不久大学区制废止,北洋大学暂称“国立北洋工学院”。
从1920年6月起,北洋大学专办工科,设有土木、采矿、冶金三学门;后学门改称系,至1935年北洋工学院设有矿冶、土木、机械、电机共四个系(内分七个工程组);为了提高学术及技术水平,北洋工学院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开始成立研究所,1934年,其组织章程(含招考研究生)经教育部核准,1935年初,开始招收研究生,首届研究生于1937年“七·七”事变前毕业,并被授予硕士学位。
[ 回页首... ]
三工连理
薪火相承(抗战时期)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7月30日,天津沦陷。9月10日,教育部下令“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3月,西安临时大学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7月教育部指令西北联大改组为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师范学院和西北医学院。
国立西北工学院由北洋工学院与北平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和私立焦作工学院合组而成,学院设在陕西固县古路坝,初设土木、电机、化工、纺织、机械、矿冶、水利、航空八个系,后又增设工业管理系。
1941年10月,中国工程师学会及各专门工程学会在贵阳举办联合年会。借此相聚之机,各届北洋校友就复校事宜进行了磋商,会谈决定在呼吁恢复国立北洋工学院的同时,筹设私立北洋工学院,由全国北洋校友共同筹办。在此压力下,国民政府行政院于1942年12月将原浙江省立英士大学升格为国立英士大学,将其工学院划出,独立为国立北洋工学院,任陈荩民为代理院长,因工学院地处浙江泰顺百丈口镇,故史称“泰顺北洋工学院”。与之相呼应,李书田于1944年春在西安筹建了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下设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两系,并以北洋治学精神主持西京分院,分院学生刻苦攻读,奋发读书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