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天津财神庙对外开放吗
暂不开放。
天津财神庙于2021年10月31日起停止对外开放,恢复开放时间等待另行通知,可以关注天津本地宝公众号以便第一时间获取开庙时间。
财神庙在宝成博物苑景区内,这里供奉的文财神和武财神,其中,文财神是比干,武财神是关羽。
财神庙作为十八庙之一,十八庙指的是天津葛沽镇的十八座庙宇,分别是灶离庙、东白衣庵、玉皇庙、关帝庙、太虚宫、三官庙、长寿寺、文昌庙、地藏庵、西白衣庵、娘娘庙、海神庙、财神庙、马神庙、东土地庙、西土地庙、药王庙、慈云阁。
‘贰’ 请问天津的寺庙
挂角寺,又名云封寺。位于江西大余与广东南雄交界的梅岭上。梅岭上有划分江西跟广东边界的梅关,原寺在关楼南坡,今六祖庙东对面的一空地上,寺内有张九龄、张弼塑像,故又叫张公祠,或称“二张”祠,以纪念他俩开岭、修驿道的功绩。祠在“文革”中被毁,仅留下一块涂湘过岭的诗碑。云封寺有联云:驿使暂停花下骑 寺门深掩岭头云
今日云封寺已移于岭北山麓下、古驿道旁(山佛家信徒捐建)。挂角寺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传说话古代禅宗派有个叫正一的和尚,想在大余丫山创寺弘法。于是他云游到广东翁源一个财主家化缘,想施讨些银钱,不料那个财主很悭吝,不但未施舍银钱,还出了一个使人气恼的难题。他说:“房子这里已新建有100间,和尚若能连基搬去,就算我奉献佛祖。”正一无奈,只好返回江西,途中碰见八仙之一的吕洞宾,见正一垂头丧气而来,本来仙与佛是不搭界的,这次吕洞宾却主动问正一:“为何愁眉不展?”正一如实奉告。吕仙听后便拉着正一,再回财主家施讨。那财主见了他们二人,大笑着说:“不是我不肯施舍,只要你们能连基搬去,就算我的施舍。”吕仙此时迫问:“不是戏言吧?”财主哪里知道神仙的功力,立即回答:“决不悔言。”于是吕仙便作法,把这100间房屋,用根木棍挑起,腾空而飞。将飞越梅岭关口时,恰好又窜出另一个和尚,向吕仙讨房子说:“你也留一间给我在这里修行吧!”因此吕仙便敲下一间放在南坡空坪上,成了挂角寺。其余99间就放在丫山,成为灵岩寺。挂角寺有联日:
挂角何时,偶为岭上主人,犹想象千秋风度;
举头欲问,可许山中置我,试管领万树梅花。
山中藏古寺,门外尽劳人* 大庾岭上云封寺(挂角寺)寺门联。
驿使暂停花下骑,寺门深掩岭头云* 大庾岭上云封寺(挂角寺)寺门联。
‘叁’ 天津 道教,有道观吗,像大悲院那种有人祭拜的,吕祖堂变成文物了吧
天津地区几乎没有道观,这是早成定局的。有吕祖堂,天后宫,玉皇阁三处。其中天后宫,玉皇阁为正一道,吕祖堂为全真道。解放后成立道协。文革时受到打击,道协被迫解散。这三处地方也荒废了。这几年正一道在天津设了联络处而已。
天津道教史简介
一、 历史沿革
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天津市境内道教的出现至迟不晚于唐代。在今蓟县上仓乡高家套村,唐代就已建有道教真武庙。宝坻区城内在金大定年间建有三清观,观内存有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三月元命真人所刻碑文一处。元初邱长春真人曾于1223年6月和1226年两次接受其徒王志谨的邀请到蓟县盘山传道。
在今天津市区境内,据天津史志记载,出现道教宫观的最早时间为元代。如河东大直沽天妃灵慈宫,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年间,现存的天后宫始建于元泰定三年。元代史建的还有西门外三皇庙、与小稍口福寿宫。明初天津设卫以后,道教空前发展,有籍可查者,明代始建、重建的道教宫观有32座。据统计,元代以来。在天津境内仅天后宫就曾有过16座,分别于大直沽、东门外、陈家沟、丁字沽、咸水沽、贺家口、葛沽、泥沽、东沽、芦北口等处。其中以大直沽天后宫(又称东庙、天妃灵慈宫)和小直沽天后宫(又称西庙)。清初,虽有一些道教宫观的修建、重建或始建,但其数量和规模已远不如明代。
明初,应妙真人李德晟(道号天希)来天津小直沽天后宫担任住持,为天津道教清微正乙派的开山祖师,是天津市区境内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道士。明正统十年,礼部行文给此庙道士邵振祖,令他领道藏一部,此后这部道藏一直珍藏在小直沽天后宫藏经阁内,凡五百余年,于1957年旧历重九前运京,送给白云观中国道教协会收藏。
民国初年的着名道士、中央道教总会会长陈至彬曾在天津道院修道,后入北京白云观任方丈。陈大师对清末民初天津道教的发展曾产生过一定影响。
清末民初,兴废庙办学之风,天津城乡许多道教宫观改为学堂,其间,也有一些道教宫观改作其他公共事业处所,道士和道教信徒人数日益减少,道教活动的规模大大缩小。
二、 道教派别
天津境内道教早期派别较多,近代以来主要有三个宗派:
清微正乙派,又称天师派。属正一教派的一个分支宗派。此派留半发,可娶妻生子继承父业,所以亦称“伙居道士”,在天津势力最大,居统治地位。天后宫、玉皇阁、帝君庙、玉皇庙等均属此派庙宇。近代主要道士有张修华、张修培、陈省铭、胡承勋、胡清泉、张清信等。
龙门派,龙门派属全真派的七个分支宗派中流传人数最多的一派。此派开坛放戒,不婚,素食,蓄全发,师徒相承。福寿宫、水月庵、净业庵等均属此派庙宇。近代主要道士有刘教寿、方理清、曲理和、冯宗岳、张宗义、徐宗录等。
华山派,属全真派之一,吕祖堂、城隍庙均属此派庙宇。近代主要道士有李智远、李智深、李信普(毓麟)、李信常等。
三、 庙宇与道士
建国初期(1950年),市区(郊县宫观数据尚未统计)共有道教宫观16座,计大直沽天后宫(东庙)、天后宫(西庙)、龙王庙、三清观、玉皇庙、吕祖堂、玉皇阁、城隍庙、圆通观、帝君庙、净业庵、水月庵等。。1956年市区内道教宫观减至12座。至1966年只剩天后宫(西庙)、吕祖堂和玉皇阁3座。
建国后,多数道士陆续转业还俗,剩下的大多年老体弱,道士人数逐年减少。1950年统计,天津市区有道士60人,到1958年,市区仅有道士24人;1976年,减至8人。到2005年只有两位健在。
四、组织与管理
天津道教的管理机构,明清时代在中央设道录司,在天津府设道纪司,在天津州设道正司,在天津县设道会司,这些均为中央或地方政府机构,负责管理道教事务。天津道纪司、道正司、道会司的官职,一直由天津道教清微正乙派小直沽天后宫的住持担任。李惟彬、薄惟诚、孙希敏、郭希山、郭最正、刘希彭等人曾任天津县道会司;郭惟源曾任天津府道纪司都纪。
1913年9月北京白云观方丈陈至彬在京成立全国性道教团体“中央道教会”,同年12月7日,直隶道教总会在天后宫举行成立会,30余名会员到会。宗旨标榜“表彰道脉,力挽颓风,增人群道德,永享共和幸福”。事务所设在天后宫,福寿宫住持刘教寿任会长。1934年天津道教会改名为天津特别市道教会,陈省铭、张修华分别任正、副会长,会址设在玉皇阁内。1942年在日伪政权操纵下,成立华北道教总会天津分会,董政国(曾任吴佩孚部师长)任会长。1946年3月天津“华北道教总会天津市分会整理委员会”成立。7月改选董事会,理事长陈省铭,常务理事张修华,张永年。同年9月改名为“天津市道教会”。1948年4月天津市道教会重新改选,选举张修华为理事长,张永年、吕永翔为常务理事,此外还选出理事12人,监事2人。以迄新中国建立。
解放后,道教界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组织道士进行政治学习。1958年在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组织道士参加生产劳动,成立了“道教生产社”。道士们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坚持走爱国爱教的道路。
1956年11月,中国道教协会发起人会议在北京召开,天津市道教会理事长张修华作为发起人之一代表天津道教界应邀出席。会后,于1956年12月14日至15日,天津市道教会召集全市(指今中心市区)道士(中心市区共26人,其中25人出席)在玉皇阁召开了“中国道教协会发起人会议”传达报告大会。会上改组了天津市道教会,选举张修华为理事长,李智深为副理事长,冯宗岳为秘书长,胡承勋等为常务理事。1957年4月,中国道教协会成立,“天津道教会”亦改名为“中国道教协会天津分会”。会址最初设在玉皇阁,后迁至天后宫(西庙)。文化大革命期间,道教界人士遭到迫害,中国道教协会天津分会被迫停止活动。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未恢复。
五、主要宗教节日和宗教活动
道教为多神教,其宗教节日和宗教活动很多。农历正月初九玉皇诞辰,农历二月二十五日太上老君诞辰,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辰,农历九月初九九皇圣会(北斗会),这些都是天津道教的主要节日。在天津市区的道教宫观中,清微正乙派的宗教活动影响最大,历来参加的人数也是最多,其活动主要集中在天后宫和玉皇阁。天后宫在每年的农历正月、三月、五月有三次庙会,八月和九月还有两天宗教活动。玉皇阁在每年的正月初八日祭星、九月初九攒斗,道士作北斗会。历代天津民众每逢丰年佳节、太平盛世均汇集于天后宫、玉皇阁举行盛大的庙会。农历三月二十三天后圣诞庙会,原称“娘娘会”,清代干隆皇帝南巡时路过天津,曾亲临过一次庙会,从而改称“皇会”。龙门派的宗教活动主要集中在福寿宫,每年农历三月三日西王母诞辰,都要在福寿宫举行蟠桃盛会。华山派的主要活动集中在吕祖堂和城隍庙,每年农历四月十四日吕祖诞辰,都要在吕祖堂举行斋醮活,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还要在城隍庙举行“鬼会”。
【天津道教主要场所】
【天妃灵慈宫】
天妃灵慈宫,天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称“大直沽天后宫”,俗称“东庙”。坐落于河东区大直沽中路,始建于元代延佑年间(公元1314—1320年),是中国北方最早的妈祖庙,也是天津发现的最早的寺庙,被史学界称为“天津第一庙”,与福建湄州的妈祖庙、台湾北港朝天宫齐名。该庙是遵《地藏》和堪舆之说,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式地形营造的道观。庙门向南朝海河而立,海漕入海河后,舟人于漕船上即可朝拜。该庙为砖木结构,宋代风格,气势恢宏,巍峨壮观。在元泰定元年,一场火灾焚毁了原有的灵慈宫。两年后,在三岔河口又建了一座新的天妃宫(后升为天后宫),成为后来的中国三大妈祖庙之一。而焚毁的灵慈宫也于元至正年间得以重修,与三岔口的那座(西庙)形成了历史上祭祀妈祖的东、西庙。在明代天妃宫仍有重修,直至清代一直香火兴盛不衰。清人蒋诗《沽河杂吟》有“刘家巷里如云舶,部祷灵慈天后宫”的诗句,描写了江海船工祭祀天后的热闹情景。清末八国联军时,天后宫毁于入侵的俄军手中。1902年,虽有当地居民集资重修了三间大殿,但终未能逃脱湮灭于历史尘埃之下的命运。
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天妃宫遗址进行发掘,现已建成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目前,天妃灵慈宫重建工作正在筹备当中,年内将完成重建。
【天津天后宫】
天后宫(天妃宫西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津现存的着名道教宫观,坐落在天津市区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的三岔河口西岸,俗称“西庙”、“娘娘宫"。现与福建莆田湄州妈祖庙、台湾北港朝天宫并称中国三大妈祖庙。初为船工祭祀海神天妃、举行酬神演出及聚会娱乐的场所。始建于元泰定三年(1326),为火灾焚毁了原有的灵慈宫后,在三岔河口又建的一座新的天妃宫(后升为天后宫)。明以后曾多次扩建修葺。建筑物有戏楼、幡竿、山门、牌坊、钟鼓楼、前殿、正殿、后殿,是市区现存年代最早的古建筑。清人崔旭《津门百吟》有首诗对祀奉天后的情形带有总结性:“飞翻海上着朱衣,天后加封古所稀。六百年来垂庙飨,海津元代祀天妃。”这首诗算是概括了600多年来从朝廷到民间敬奉天后的历史。
1985年天后宫进行了大修,市政府将此辟为民俗博物馆,展示天津历史发展、民间风俗等。现为目前天津保存最为完整的道观。天后宫附近还是天津早期商业和民俗活动繁华之处,现已辟建为富有中国味、天津味、古典味、文化味的"古文化街",古朴典雅,热闹异常。
【天津吕祖堂】
天津吕祖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天津市红桥区如意庵大街何家胡同18号。是供奉八仙之一吕洞宾的道观。始建于明朝宣德八年(1433年),当时为永丰屯屯中祠堂。清朝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修葺后,改为吕祖庙观,定名为“吕祖堂”。后于干隆六十年(1795年),道光十九年(1839年)和民国九年(1920年)三次修葺。主要建筑有山门,前殿,后殿和五仙堂,占地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前殿主要供奉吕洞宾,后殿供奉北斗元君,两侧有药王和药圣。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天津兴起,"乾"字团首领曹福田率静海一带义和团来津,在此设总坛口,领导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侵略。为中国惟一保存较完整的义和团总坛口遗址。新中国成立以后,义和团吕祖庙坛口遗址受到各级人民政府的保护。1962年被列为天津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76年地震中遭到严重破坏。1985年修复后辟为天津义和团纪念馆,对外接待观众。目前,是国内唯一的反映义和团运动的纪念馆。
【天津玉皇阁(清虚阁)】
玉皇阁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天津市南开区玉皇阁大街。建于明宣德二年(1427),万历年间重修。玉皇阁原为道教建筑群,建筑包括牌坊、山门、钟鼓楼、配殿、六角亭、大殿和清虚阁,原是天津市区规模最大的道观。现在仅存观内主体建筑清虚阁,是市区现存年代最早的木结构高层建筑,坐西朝东,面对海河。上层内供玉皇铜像,周围有回廊栏杆,可登临远眺。旧时每逢“九九”重阳节,男女老少都会佩戴茱萸,登高赏菊,而玉皇阁高大雄伟,便是极目远眺、欣赏风景的绝佳之处。清代天津诗人周自邰曾有诗篇《九日登清虚阁》 “此日无风雨,清虚阁上游。天寒欺短发,地阔豁双眸。万井鱼鳞屋,千帆鹢彩舟。登临情未已,不负菊花秋。”诗人通过登高远眺,描绘出海河秋色的动人景色。
【宁河天尊阁】
天尊阁是天津历史上道教三大阁之一,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天津城东北宁河县丰台镇。该阁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有唐初始建和明代始建等多种说法。据《丰润县志》等文献和幸存至今的碑文记载,清康熙年间重修天尊阁,咸丰八年(1858)曾进行油漆、彩塑。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平方米。三檐歇山式木结构楼阁建筑,上下三层,通高17.4米,巍峨挺拔、气势恢宏。由山门、配殿和该阁组成,曾为供奉元始天尊、西天王母和紫微大帝等神祇的道教场所,又名太乙观。下层称三清殿,面阔5间,进深4间前出廊;中层为王母殿,面阔5间,进深4间;上层名天尊阁,面阔5间,进深2间前出廊。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附近建筑全部倒塌,惟天尊阁巍然屹立,为震中地区仅存的古代高层建筑。
日前,有关部门按照国家文物保护法“修旧如旧恢复原状”的古建筑修缮原则,对天尊阁的主建筑、部分支柱、木地板等进行了维修和更换,并实施绿化。目前,修缮工作已经全部结束,使天尊阁重现远古风貌。
【天津福寿宫】
福寿宫是明清天津卫着名道观之一。位于西青区西营门街小稍直口村。始建于元泰定年间,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再次重修,原有大殿三座,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建筑恢弘,风格古朴。殿内主要供奉王母娘娘、送子娘娘、眼光娘娘、慈航真人、吕祖、关公、柳二太爷等神祇。每年农历三月三日西王母诞辰,福寿宫都要举行蟠桃盛会,一时商贾云集,朝客万千,香火极为兴盛。民国初年着名道士、中央道教总会会长陈至彬曾在福寿宫修道,后入北京白云观任方丈。1949年解放天津时福寿宫被国民党先遣军烧毁,解放后遗址被改为了校舍。现福寿宫仅存青石台阶,抱鼓石、石牌坊基础,幡杆夹杆石和古槐一株。夹杆石雕成精美的石狮,高1米。
‘肆’ 天津在市内离火车东站很近的一个寺庙叫什么名字
应该大悲寺吧
‘伍’ 天津孔庙的具体地址
天津孔庙就是天津文庙。
文庙在天津旧城东门里,又名孔庙,因与武庙相对,俗称文庙。是天津市区保存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建筑群。大殿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后经明天顺、万历,清康熙、干隆等各代重修、扩建。清雍正年间,天津府、县同设治所于城内,因而庙东侧为府庙,西侧为县庙,均有照壁、拌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和配殿等。府庙主体建筑的殿顶均用金黄色琉璃瓦覆盖,雕梁画栋,装饰精美。庙外有二柱三楼式牌坊两座,明代建造,万历、清康熙年间重修,是天津市内仅存的过街牌楼。
天津文庙
地址:天津市南开区东马路东门里
位置图
http://map..com/#word=%CE%C4%C3%ED&ct=40&bs=022&sid=MAPPXMYPTPZMYATPTMYBT&st=1&
‘陆’ 天津大一点的寺院
天津有哪些寺庙?寺院是一个培福修慧的地方,烧香拜佛的意思在于可以表达对佛陀的敬意、感激和怀念,可以达到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的境界。本文盘点了天津十大着名寺庙,快来看看在天津拜佛去哪里最灵吧!
天津十大着名寺庙
1、大悲禅院
大悲禅院又名大悲院,位于天津市河北区天纬路,占地面积为4.2万平方米。大悲禅院始建于清朝顺治年间,几经修葺扩建,包括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玄奘法师经念堂、弘一法师纪念堂等建筑。其中大雄宝殿内珍藏有从魏晋到明清各代的佛、菩萨造像几百尊。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寻生救苦,此“大悲禅院”之命名也。曾供奉过唐代名僧玄奘法师的灵骨。现任方丈为智如法师。
2、独乐寺
独乐寺,又称大佛寺,位于中国天津市蓟州区,是中国仅存的三大辽代寺院之一,也是中国现存着名的古代建筑之一。寺内现存最古老的两座建筑物山门和观音阁,皆辽圣宗统和二年重建。民国十九年,独乐寺因相继被日本学者关野贞以及中国学者梁思成调查并公布而闻名海内外。独乐寺虽为千年名刹,而寺史则殊渺茫,其缘始无可考,寺庙历史最早可追至贞观十年。
3、挂甲禅寺
挂甲寺位于天津市河西区中环线邻近海河的地方。原名叫庆国寺,改称挂甲寺的原由,说起来,要上溯到一千多 年前的唐朝了。挂甲寺在天津的历史上可谓年代久远,已经找不到具体的修建年代,可以肯定的是在明朝时该寺已经存在,如果按照民间传说,挂甲寺可能修建于唐朝以前,果真如此,挂甲寺将是天津最古老的寺院。可惜,即使在史书中,也只是记载据传说修建于距今1300多年以前的隋唐时期。
4、荐福观音寺
荐福观音寺位于天津市河东区大直沽,津塘公路与大直沽中路交口处,占地面积8400平方米。大直沽是天津的发祥地,历史上有30多座寺院庵堂,又称“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荐福观音寺是位于大直沽的药王庙遗址上修建的,是由佛教荐福庵异地重建的新道场。位于小孙庄的荐福庵是民国时期修建的,河东区文物保护单位,现常住尼僧20人。
5、药王古寺
山药王古寺坐落在大寺镇王村,西临津淄公路,始建于唐代永淳二年(公元683年),经过历史变革,1997年再次重修,附属有药王湖公园和珍禽观赏园,现为3A级旅游景区和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庙由山门、前殿、中殿、后殿、东西配殿及钟楼、鼓楼几部分组成。虽历经沧桑,祭祀活动却从未中断,每逢庙会(农历四月二十至二十八),华北地区及东南亚侨胞常来朝拜。
6、天津潮音寺
潮音寺,原名南海大寺,又名双山寺。作为海河下游最为着名的寺庙——潮音寺,始建于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和天津建卫同年,也有六百年历史,它朝向大沽海口,是全国少有的座西朝东的庙宇,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沽街道境内,是大沽街道对外开放的文物古迹。潮音寺是由当地居民集资兴建的庙宇,明嘉靖皇重修,御笔更名题匾“潮音寺”。
7、天津莲宗寺
莲宗寺位于天津市和平区保安大街,是1949年后天津仅存的一座尼僧寺院。创建者际然法师在开山时所发的愿言“来僧不赶,去僧不留,自己不亲度徒众”的愿言,使此寺十方丛林的清严道风名闻遐迩。此道风被际然尼师的接班人圣慧法师继承至今,并将作为莲宗寺的传院家风而保留。
8、天津万佛寺
万佛寺原名“石佛殿”,位于盘山南坡、石趣园西门。由照壁、天王殿、铁钟、大雄宝殿等四大部分组成。盘山万佛寺万佛殿,殿内供奉有中国最大的三圣佛石雕,塑有10960尊佛像。1993年,韩振带领玉石庄人依托丰厚的文化底蕴,将石佛殿重建于原址西1公里处,并更名为“万佛寺”。它背依陡峰,下临危崖,是京东、津北惟一的佛、法、僧三士俱全的佛门圣地,数十里外即清晰可见。
9、天津天成寺
天成寺,位于盘山下盘区,旧名天成福善寺,又称“天成法界”,以“奥穴”独特景观享誉京东。其始建于唐,辽、明、清数代均曾扩建重修。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江山一览阁、古佛舍利塔、卧云楼等。江山一览阁,原为干隆皇帝替身僧云海法师所建;卧云楼因“彩云穿窗”而得名。古佛舍利塔,辽天庆年间建,据碑中记载,塔内藏神龙亲奉舍利三万余颗。两棵近千年的银杏树见证了盘山的风雨沧桑。
10、天津万松寺
万松寺位于天津市蓟县盘山风景名胜区,旧称“李靖庵”,唐初名将李靖曾在此居住,故名。清初诗人宋荦认为前贤不宜直呼其名,改称“卫公庵”。清康熙年间又改称“万松寺”,沿用至今。明万历、崇祯和清康熙时扩建重修,抗日战争时期,冀东军分区十三团团部驻此,1942年被日军梵毁,但所有佛殿石基和《重修李靖庵碑》保存尚好。1985年修复,大殿、耳房等焕然一新。
‘柒’ 天津市最大的观音庙在哪
天津市最大的观音庙是荐福观音寺,荐福观音寺位于天津市河东区大直沽,津塘公路与大直沽中路交口处,占地面积8400平方米。
荐福观音寺开放时间是上午8:30至下午4:30。荐福观音寺具体地址:天津市河东区大直沽中路27号,附近公交:大直沽后台-公交车站。途经公交车:92路,608路,642路,668路,673路,678路,860路。
荐福观音寺寺内圆通宝殿前有一株六百余年之古槐树(寺院三宝之一)。沧桑流逝,古槐犹在,它是直沽寨悠深历史的佐证。人们都赞誉为“神树”,确是直沽人的祖辈。六百年树王菩萨将供奉在古槐树前,护卫着宝刹。圆通宝殿供奉四面千手观世音菩萨(寺院三宝之一),通高8.6米,为香樟木、日本按金庄严,殿内还将悬奉九龙匾等32块大匾抱柱,殿内塑画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化身壁画,独具特色,殿内可容纳450人同时课诵。圆通宝殿前天井将耸立高10米9层的千佛宝塔,塔上雕刻有1028尊释迦牟尼佛像。高大巍峨、无比庄严。为直沽古刹又添一景。
荐福观音寺中轴线由宋代牌楼、山门殿、天冠弥勒殿、圆通宝殿组成。两侧建有东方三圣殿、西方三圣殿、护法殿、地藏殿、药王殿、树王菩萨殿、藏经阁、五观堂、念佛堂(同时容纳300人)、讲经堂(即电教馆、同时容纳400人)、佛教宾馆(即上客堂)、电脑室、僧寮、库房和大型会议室。圆通宝殿地室将修建国内独一无二的“报恩堂”在主殿的地室里供养三世如来和地藏王菩萨,并可以同时供往生长期牌位10000尊,每逢初一、十五本寺僧众为亡灵超度回向,离苦得乐、早生净土。寺院钟楼、鼓楼将对外开放,内悬5吨铜钟(寺院三宝之一)和直径两米的雷音鼓,钟鼓楼上方还建有宋代风格的四座凉亭,是静坐禅修的好去处。荐福观音寺的修建以古朴、典雅、别致、凝聚、雄伟、装观为基调,既体现历史面貌,又显示现代风格,与近在咫尺的元明清天妃宫交相辉映。必将成为独具特色的佛教活动场所、北方较大的比丘尼丛林和旅游观光胜地。
‘捌’ 天津有几个文庙
两座文庙。
天津文庙博物馆位于天津市南开区东门里大街。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天津卫指挥使朱胜将住居一所施为学宫,首建堂斋、公廨。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大成殿落成,始称卫学,为天津地方教育官学和尊孔的庙宇。后清雍正三年(1725年),天津卫改天津州,清雍正九年(1731年)升州为府,另置天津县。卫学亦改为州学。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府学两侧增建县学,形成府、县学宫并列的格局,后在府学东侧扩建明伦堂,占地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文庙是天津地区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建筑群。
文庙又称孔庙,是尊崇和纪念孔子的庙宇,因与祭祀历代名将的武庙相对,故称文庙。文庙也是天津的学宫所在。明、清两代曾多次对文庙进行修缮、增建,其中规模较大的修建有明朝天顺、万历,清朝康熙、干隆等几次,逐渐形成现在的规模。
文庙的平面布局,承袭了我国传统的四合宫殿体系,由南至北分别由万仞宫墙(照壁)、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和东、西两侧配殿等组成。其中有些建筑名称是文庙所特有的,如泮池,是座架着石桥的半圆形的水池子,来源于《周礼》的“辟雍”,原意是周天子设置的四面环水的大学堂,人们踏上泮池,就好象进入了最高学府。在清代,对考取秀才的称“入泮”。棂星门是一座巍然挺立着四根冲天大柱的牌坊。传说棂星是天上主管文教的神灵,通过棂星门,就可以得到神灵的保佑。
大成殿是天津市文庙博物馆的主体建筑,位于全庙的中心,是祭孔正殿,落成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殿内供奉着孔子及孟轲、颜回等四配十二哲人的牌位,显示出孔子之学后继有人,学子济济一堂。旧时每年的祭孔活动都要在此举行,它是整个祭孔活动的中心。在天津按照旧时的规定,对于孔子,每年农历春秋各举行一次祭典。农历八月二十七是孔子的生日,这时所有的学校都要放假,要集体向孔子行礼,还要吃一顿捞面,聊表纪念“孔诞”之意。另外,东、西两侧配殿供奉孔子的七十二贤人及历代的名宦、乡贤等。
崇圣祠就是后殿,为供奉孔子父母和五世祖先的地方。东门内的两座过街牌楼也是文庙整体建筑的一部分,此牌楼为二柱三楼式,木结构,造型奇特。横额上有鎏金雕龙华板,精巧的斗拱支撑三座“五脊六兽”的四阿瓦顶,加之华士奎书写的“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墨宝点缀,使牌楼既气势雄伟,又玲珑秀丽。这也是对孔子的颂扬之词。
文庙作为天津的名胜已保存500余年。在津门,孔子作为圣人也被祭祀已数百年。
1954年,天津市政府公布文庙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又拨巨款多次进行复原保养维修。1985年市政府拨款90万元修茸并重建县庙影壁、泮池和棂星门。1987年成立了文庙博物馆并与同年十月对外开放。馆内陈列有《府庙大成殿复原陈列》和《孔子生平展》,馆内现藏文物主要是祭孔礼、乐器。比较重要的有编磬、古琴、古瑟、建鼓、应鼓、搏鼓以及铜爵、竹篚、竹笾等等,这些藏品表现了中华两千年的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馆内还不定期举办“祭孔古乐演奏”。
文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故又称孔庙。蓟县文庙,位于县城西北隅城关小学院内,现存主体建筑大成殿、东、西庑、戟门、泮池、登瀛桥、棂星门、名宦祠和乡贤祠等建筑,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蓟县的文庙始建于隋,证据有三。其一隋朝曾下诏“令州县立庙”,蓟县是当时三十六郡之一的渔阳郡,自然应有此设;其二,开科取仕制度自隋唐开始,蓟县作为北方重镇,文人显达多得益于儒学;其三,儒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其思想居于统治地位,因此,修文庙也被视为培风脉、纪地灵、壮人文、正风俗的义举。蓟县作为北方重镇,自然要“衙署齐备,庙堂俱全”;兴建文庙,亦属必然。
金天会年间公元1123—1135年,知州高遽重建大成殿三间和东、西庑。金正隆元年(1156年)渔阳知县史享吉对文庙进行了修缮;现存当时的《重修宣圣庙碑记》。明朝时,文庙有大成殿、东、西庑、棂星门、戟门、宰牲房、神厨、神库等建筑及设施。明洪武九年重修,明成化十年(1474年),知州汪溥,守备马宣,重建大成殿九间,新塑圣贤遗像。明嘉靖元年(1522年)知州王遂建棂星门。明末文庙毁于兵火。(《康熙蓟州志》有载)到了清朝,历任知州于际清、胡国佐、董廷恩、余时进、张朝琮、赵锡蒲等屡次重修和增建。重修了大成殿、戟门、棂星门和东、西庑,增建了照壁、泮池、登瀛桥、名宦祠、乡贤祠、启圣祠、节孝祠、尊经阁等建筑。民国期间,又整修大成殿、东、西庑和棂星门。棂星门外东、西各有“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牌坊两座,跨越庙前通道(今文安街)。
在民国以前,蓟县文庙每年春秋二季,都有祭祀孔子的大型活动,各种礼仪在清道光《蓟州志》和民国《蓟县志》中均有详细记载。
蓟县文庙现存主体建筑大成殿,面阔五间,前后出廊,用七檩。顶部为硬山筒瓦,台基为条石垒砌。殿前有月台,是祭祀孔子的场所。台前石阶、甬路与戟门相接。戟门面阔三间,用五檩;顶部硬山筒瓦;台基石料均为大青石。东、西庑台基与月台平,各五间,硬山合瓦。大成殿、东、西庑与戟门构成四合院。院内有五棵古松,虽院落不大,却给人以宽敞精致、堂堂正正之感。戟门东侧有名宦祠,面阔三间,墙壁上镶有赵孟书《醉翁亭记》碑。东侧为乡贤祠,戟门前有泮池,池上有并排石拱桥三座,称登瀛桥,建于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泮池前有棂星门、石质、四柱三门。
蓟县山川灵秀,人文天成,科甲鼎盛,代多名达,擅美京东。相传上古之广成子修炼于城北崆峒山,黄帝曾两次问道于此。汉初韩信的谋士蒯彻,三国时隐士田畴均出自蓟县。隋唐以来开科取仕,蓟县更是人文荟萃,荣耀一时;有五代时“教五子,名俱扬”的窦燕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宋代第一宰相赵普。在明、清《蓟州志》中,列入进士、举人、贡生、监生名录的人数达785人。至今,在蓟县城中的魁星楼、文昌宫、学宫、书院、考棚、进士牌楼等旧名遗迹及文物建筑,无不反映了古代蓟县人民尊儒奉孔之风尚。
‘玖’ 武清有和尚的寺庙在最近的什么地方
有个云海寺
天津云海寺原址老爷庙,老爷庙始建于清顺治年间,由山西省固城县关云祥同乡后裔所建。
寺院分前后两殿,耳房相称,前殿供养关老爷和左右护法,后殿供养观世音菩萨,庙门前古槐参天,庙东有古道直通口外。
武清区,隶属天津市。位于天津市西北部,海河水系中下游。北与北京市通州区、河北省香河县为邻,南与天津市北辰区、西青区和河北省霸州市相连,东与天津市宝坻区、宁河区搭界,西与廊坊市安次区接壤,总面积1574平方千米。
2020年,武清区户籍人口107.72万人。截至2021年10月,武清区共辖6个街道、24个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