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津资料 » 天津年味有什么习俗
扩展阅读
厦门西站在哪里 2025-07-05 15:58:00
北京到佳木斯卧铺多少钱 2025-07-05 14:58:01

天津年味有什么习俗

发布时间: 2022-09-10 14:01:13

Ⅰ 天津的年文化民俗

春节说是从大年三十开始,其实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准备了,二十三过小年,有个顺口溜具体是什么忘了 只记得腊月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倒有 大概就是说的从23开始准备过年的 过年春节守岁 出一邻居拜年 初二回娘家 初五剁小人,天津都有腊月二十九贴吊钱儿的习惯 对联 福字 家里还要贴年画 三十晚上包饺子 十二点时放炮迎新年 腊月有一天祭灶要吃糖瓜 意味粘灶王嘴。太多了 一两句话说不清楚

Ⅱ 天津人过年有什么讲究

从50年代到前几年,天津人在春节时对亲戚朋友大都送点心(糕点)。大年初二,姑爷送媳妇娘家,那时因无“的”可打,几乎人人的自行车后衣架上,都是点心盒子。这才发生“点心盒子大旅行”现象,亲友间以致发生“礼品还家”的趣闻。这两年变成了西点,但仍不出糕点的范围。可是,从前天津人送年礼却不只集中于点心、鲜货。

天津人送礼一贯讲究应时到节,新鲜可心。既是新春到来,就要有春天气息,因此就有送鲜花的举动。那年头儿,不重西洋礼节,没有送折枝(剪枝)鲜花的,而是送整盆的腊梅、迎春海棠。每盆都要捆扎成“型”,迎春用自身枝条编成扁圆的娇黄花盘,似有蜜蜂徘徊飞翔;腊梅、海棠则扎成大圆球形,团团似火,春意盎然。这种礼品高雅且有人情味儿,送盆花,没有买的,大都是租的,花匠到落花时来取老根儿。

这年时寒风凛冽,天津冬季“三珍”正当其时,因此,送银鱼、紫蟹、铁雀做礼品也成风气。花钱不多,却是时鲜,显出送礼人的拳拳之心。再有,是送暖窖的韭黄(应该叫做黄韭菜)。彼时,冬天除去大白菜外,能吃到这种鲜嫩细菜,也会令受礼人动情。此外,也可送茶叶 (天津人讲究喝茉莉花茶)

一想到瑞雪丰年,外面是灰黑的天空,家家户户贴满猩红的春联、吊钱,屋内鲜花怒放,时鲜清香,这种年味儿真令人神往。

腊八儿:天津人称腊月初八为“腊八儿”,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许多天津人还在这天用醋泡大蒜,名“腊八醋”。“腊八醋”不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坏。

逛娘娘宫:腊月十五开始,各式各样的年货全都上市,以娘娘宫为轴心的宫南宫北大街更是热闹非凡。男孩子到娘娘宫头一个目标就是风葫芦,成年男人到这里,忘不了买灯笼,女人们来这里多是“洗娃娃”的。从娘娘宫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这是节前妇女必须做完的事情。娘娘宫在天津人的文化生活中有重要的意义。以前几乎所有天津人在新婚时会朝拜娘娘,观念中将妈祖和送子娘娘混淆了,希望娘娘能保佑早生贵子,求取一个泥娃娃作为自己的孩子。如果一年之中没有生育,会将泥娃娃抱到娘娘宫“洗澡”,也就是换一个更大的泥娃娃,使泥娃娃“长”一岁。如果生育了孩子,会尊泥娃娃为“大哥”,自己行二。因此以前天津人互相尊称“二爷”,没有叫“大爷”的,因为大爷一般都是泥娃娃大哥。(和北京人的风俗不同,北京人认为“二爷”都是管家或门房,互相都尊称“大爷”)。

糖瓜祭灶: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家家要买糖瓜儿,等到夜里12点祭灶王爷。待香燃尽后,请下灶王像,点火烧了,大年三十再买新的灶王像,又叫“灶王码子”换上,年复一年,都是这样。

吊钱儿:过年时从天津人家门口路过,你会被家家户户门窗上的红色吸引住。这是一种叫“吊钱儿”的东西。吊钱儿是用红纸剪刻成的图案,贴在门窗的玻璃和横棱上,作为春节喜庆气氛的点缀。贴上的吊钱儿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损坏,否则就意味着一年不吉利。吊钱儿一般分为两类,一种是实物形,如口叨着元宝,身驮着聚宝盆憨厚可爱的“肥猪拱门”等。一种是图案类,长方型红色,花卉中加着吉祥话,下缀椭圆形的散穗。因为各种图案都要上方刻有铜钱的图案,俗称吊钱儿。吊钱儿年三十贴上,到正月初五才能损坏,否则就意味着一年不吉利。所以,女人们结结实实地贴好吊钱后,无不絮絮叨叨地嘱咐孩子,别弄坏了门窗上的吊钱儿。 红色在天津人眼里不仅艳美,更是驱邪避灾、保佑平安的吉祥色。他们崇拜红色,比如过年时,要给“本命年”属相的亲人买红腰带、贴身穿的红色衣物,从新年开始穿上,以保平安。 吊钱儿是用彩纸剪刻成的图案,贴在门窗的玻璃和横棱上,作为春节喜庆气氛的点缀。贴上的吊钱儿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损坏,否则就意味着一年不吉利。为什么天津民间崇尚红色的习俗这么浓厚?主要缘由是对从天后宫里供奉的海神天后娘娘的崇拜扩展而来。因为据史传记载,天后娘娘林默生前酷爱红色,“尝衣朱衣,飞翔海上”“乘席渡海”,救助危船,她死后屡显神灵。传说遇险船户向天后呼救时,天后娘娘便化为神灯示佑于船桅顶端,或化为一条小红船,或一根红缆绳,或一片红云,引导人们脱险。老渔民传说这红缆是天后娘娘从红衣上撕下的。所以,在天津市对红色崇尚的缘由来源于沿海。 当然,现代天津人对红色避邪的迷信心理已经淡薄,妇女穿戴红色衣物,多是出于爱好。

“破五”:天津人称正月初五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吃饺子,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顺心的事归结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顺顺当当,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灾的意味。

"闹元宵":在天津人的心目中,"闹元宵"也是过年,因此,要闹得轰轰烈烈,要闹出"年味"来。从正月十三到十七的每天晚上,城内繁华的街道,游人如织,灯火辉煌,锣鼓喧天,非常热闹。十五这天,平时分家单过或外出工作的,都要集中在家长的住处吃晚饭,因为正月十五是第一个月圆的日子,月圆家圆,象征着家庭和睦、美满幸福。 而元宵节过后,年味儿这才渐渐散去......

Ⅲ 天津春节习俗的风俗特点

天津的年俗最主要的价值取向就是“阖家欢乐”,其社会意义是保证宗法社会下父系家庭的团圆。农历腊月初八的腊八节在天津称为“腊八儿”,许多天津人在这天喝腊八粥并用醋泡大蒜,从而为正月准备腊八蒜和腊八醋。从腊月十五开始,天津的年货摊贩要“上全街”,就是各商店把年货全部上齐,把所有吃喝玩乐的商品都摆上贩卖。天津的年货市场主要集中在在天津天后宫为中心的宫南、宫北大街,也就是今天的古文化街一带。
“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倒有”的天津俗语也体现了年前天津人民准备过年的特点。现在意义是从二十三开始,天津人正式拉开春节准备工作的序幕。 腊月二十三
在天津民俗里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家家户户要买糖瓜儿并等到夜里十二点祭祀灶王爷,待香燃尽后请下灶王像,点火烧了,到了大年三十再买新的灶王像,又叫换“灶王码子”。
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五
扫房子就是至举行过祭灶后,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意义就是表达人们除陈、除旧的意愿。扫房子是“内功”,糊窗户可是“外面”。老年间,糊窗户可讲究了,不仅要糊窗户,还要裱顶棚,全家上下无不是焕然一新。糊完窗户还要再贴上各式各样的窗花。
腊月二十六~腊月二十八
“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起,吃的主题就该登场了,一直到腊月二十八,是人们准备年饭、年菜的时间。
腊月二十九
“二十九,贴倒酉”,在一般的天津民居,人们往往贴好红春联、“倒有”和“倒福”、红剪纸“挂千”、贴“吊钱儿”等等。其中,吊钱儿是一种用彩纸或者红纸剪刻成的图案,天津人民将其贴在门窗的玻璃或者横棱上,一般正月二十五才会揭下,这一天为填仓日。 大年三十
天津各家各户往往摆上供品供奉神佛,当天夜里,把家中所有灯火点明,父系家庭的一家欢聚一堂吃团圆饭,之后的一夜不能睡觉,灯火亮到天明,天津人称之为“守岁”。天津年俗里,这一夜禁止扫地、倒水、用剪刀,说不吉利的话语。
大年初一
十二点过后就是新一年的第一天了。在这一天天津人习惯第一顿饭就是吃饺子。春节饺子即象征新年与旧年在”子时“交替,而且在天津三十的饺子必定是肉馅,初一早晨的为素馅,代表一年素素净净没有灾厄之事。拜年是春节里一项重要活动,首先从家里开始,晚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而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初一一早出门走亲访友,俗称拜年,在送年礼方面,天津人讲究送整盆不剪枝的腊梅、海棠和迎春花。现在一般为酒(久)和糕点(高)。而且在这天还禁止洒水、扫地、倒垃圾等行为,因为天津人往往将水、土视为“财气”,将垃圾、粪便看做“肥水”,洒水、扫地、倒垃圾会把“财气”扫走。
大年初二
大年初二的这一天,天津人有“回娘家”的传统。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回家时要携带礼品,名为”代手“。当然,大年初二回娘家的习俗,也是为了提供了一个聚会的机会,让许久未见的姊妹们,得以叙叙旧、话话家常。
大年初三
“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饸子往家转,初四的大饼炒鸡蛋。”这样的天津俗语中也体现了天津在欢度春节的大喜日子里,对生活美好的憧憬。而在春节期间包合子吃,其主题当取“和合”之意,子还有一层更积极的含义,那就是和衷共济、同心合力。从微观上说,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从宏观上说,人和百业兴,和谐春节年味浓,民俗饮食溢乡情。
大年初五
正月初五天津人称为“破五”。这一天不能到别人家拜年,不然会被认为是小人。这天家家都包饺子,剁小人,捏小人嘴。在切菜的时候,菜板要剁得叮咚响,暗示剁“小人”。饺子也代表元宝,主迎财神之意,部分商户也会选择这天迎财神开张。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上元节,天津人称其为“灯节”,这一天每家每户除了吃元宵外,还要供奉给神仙和佛祖面制的刺猬和老鼠,灯节前后,天津城内各商铺从正月十三日至正月十七日张灯五日(旧)。
正月十六
在这一天,天津人习惯出去走一走,俗称”溜百病“。
正月二十五
正月二十四晚上,天津农村的各家各户还要在自家的院内或屋内的地上用白粉画出小囤和小梯子,称为打囤,在他们上面放粮食和铜钱,寓意来年物丰粮丰。市区一般正月二十五就会取下吊钱,用报纸裹好,有的还会放些小米等物置于床下,待来年春节扔去
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之所以称为龙抬头节。天津人在这一天会吃焖子,会在这一天理发。天津人正月里是不可以剪头发的,否则有死舅舅的说法,所谓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可能旧原词为思旧,后民间讹传)
除此之外,鞭炮和烟花贯穿与天津人过年期间。
天津人还讲究正月里不能理发、看病、吃药、打孩子。

Ⅳ 过年习俗有什么

春节习俗-祭灶

灶神是民间家家灶房供奉的菩萨,被尊称为“灶君司命”。早在夏代,他就是民间尊奉的一位大神。据占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或说钻木取火的“燧人氏”,神农氏(炎帝)的“火官”,黄帝作灶的“苏吉利”为灶神,是五皇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间的所作所为,上告天帝,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尊敬。灶王龛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的神像,或将神像贴在墙上,上书“东主”、“人间监察神”等文字,两旁的对联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保佑一家老小的安全。

春节习俗-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即在春节来临之际,家家户产都要清洗家具,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新春。这一习俗,由来已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春节习俗有哪些 春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春节习俗

春节习俗-贴门神,贴春联

春节是辞旧迎新的节日,古时由于科学不发达,人们很迷信,认为人体的病痛顽疾,都是鬼在作祟,所以在除夕之夜要驱鬼。于是,就在门上刻画神茶、郁垒二神的形象,并于门上悬挂苇索,供二神缚鬼喂虎之用。到了宋代,门神逐渐演化成了年画,多画历史人物,或以五谷丰登、春牛、儿童、风景、花鸟等为内容。明末清初,出现了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山东潍县的着名年画。

春节习俗-放鞭炮

除夕之夜,无论城市与乡村,华街与陋巷,处处是爆竹的声音,此起彼落,竞相欢唱。放爆竹始于汉代,那时是用烧烤竹节,发出巨响,本意是驱鬼。为了祝福明天,驱除瘟神疫鬼,新年之际燃放爆竹,已成为人们代代送旧迎新的一桩盛事。

Ⅳ 正月初二习俗天津姑爷送面条吗

正月初二凌晨,鞭炮响了,因为这一天是家家“接财神”的日子,商家尤其重视。这一天,按照旧俗举家吃打卤捞面,民谚说:“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的合子往家转。”天津现在的俗令是大年初二称为“姑爷节”,这是女婿陪女儿回娘家拜望岳父岳母的日子。
天津大年初二“姑爷节”——这在国内,可能是绝无仅有的节日。近二十年来,大年初二回娘家已成为天津卫风吹不倒、雷打不动的新俗。为什么选择初二回娘家,这倒没有什么更深的讲头,主要源于天津人爱凑热闹的性格。人多红火,年味足,老人孩子都高兴。
初二吃捞面,在机器压制面条出现以前,天津的主妇还是自己擀面条。天津人每逢喜寿大事就爱吃捞面,特别是大年初二迎接姑爷款待女婿时,按照天津“老例儿”,一定要摆上一桌配四碟菜的打卤面,这独特的“四碟捞面”在其他地区难得一见。“四碟”指的是一碟海鲜菜、一碟酸甜口的菜、一碟炒鸡蛋和一碟菜码。

Ⅵ 天津风俗习惯

大年三十 天津各家各户往往摆上供品供奉神佛,当天夜里,把家中所有灯火点明,父系家庭的一家欢聚一堂吃团圆饭,之后的一夜不能睡觉,灯火亮到天明,天津人称之为“守岁”。天津年俗里,这一夜禁止扫地、倒水、用剪刀,说不吉利的话语。

大年初一 在这一天天津人习惯第一顿饭就是吃饺子。春节饺子即象征新年与旧年在”子时“交替,而且在天津三十的饺子必定是肉馅,初一早晨的为素馅,代表一年素素净净没有灾厄之事。拜年是春节里一项重要活动,首先从家里开始,晚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而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大年初二 大年初二的这一天,天津人有“回娘家”的传统。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回家时要携带礼品,名为”代手“。当然,大年初二回娘家的习俗,也是为了提供了一个聚会的机会,让许久未见的姊妹们,得以叙叙旧、话话家常。

大年初三 “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饸子往家转,初四的大饼炒鸡蛋。”这样的天津俗语中也体现了天津在欢度春节的大喜日子里,对生活美好的憧憬。而在春节期间包合子吃,其主题当取“和合”之意,子还有一层更积极的含义,那就是和衷共济、同心合力。

大年初五 正月初五天津人称为“破五”。这一天不能到别人家拜年,不然会被认为是小人。这天家家都包饺子,剁小人,捏小人嘴。在切菜的时候,菜板要剁得叮咚响,暗示剁“小人”。饺子也代表元宝,主迎财神之意,部分商户也会选择这天迎财神开张。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上元节,天津人称其为“灯节”,这一天每家每户除了吃元宵外,还要供奉给神仙和佛祖面制的刺猬和老鼠,灯节前后,天津城内各商铺从正月十三日至正月十七日张灯五日(旧)。

正月十六 在这一天,天津人习惯出去走一走,俗称”溜百病“。

正月二十五 正月二十四晚上,天津农村的各家各户还要在自家的院内或屋内的地上用白粉画出小囤和小梯子,称为打囤,在他们上面放粮食和铜钱,寓意来年物丰粮丰。市区一般正月二十五就会取下吊钱,用报纸裹好,有的还会放些小米等物置于床下,待来年春节扔去

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之所以称为龙抬头节。天津人在这一天会吃焖子,会在这一天理发。天津人正月里是不可以剪头发的,否则有死舅舅的说法,所谓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

除此之外,鞭炮和烟花贯穿于天津人过年期间。天津人还讲究正月里不能理发、看病、吃药、打孩子。天津人称农历腊月初八为“腊八儿”,并有喝腊八粥、吃腊八蒜和腌制腊八醋的习俗

(6)天津年味有什么习俗扩展阅读

天津饮食习俗

大年三十这一天的夜里要做传统的天津风味素馅儿饺子,饺子馅包括香干,油条,豆芽菜,白菜等,最重要的是要有红色的粉皮,和馅使用酱豆腐(腐乳),麻酱等,风味别具一格。饺子做成后用黄纸盖上,等到午夜二十四点来吃。

在包饺子之前有的天津家庭按“南礼儿”还有一顿年夜饭,年夜饭中要有鸡和鱼,取自谐音“吉庆有余”,年夜饭的米饭下通常藏有一个荸荠,寓意元宝。年菜以辣白菜、烩蚕豆瓣、辣豆等为主。在大年三十当天要剩下留在正月吃。

谚语:“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体现了在初一和初三这三天中天津家庭中的饮食习惯。农历正月初四一些天津家庭通常食用烙饼卷鸡蛋。正月初五,天津年俗中又有“破五吃饺子,捏小人嘴”的习惯,以喻示新一年的吉祥顺利。

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天津家庭和全国各地风俗普遍相同以吃元宵为主。正月二十五在天津为填仓节,谚语:“填仓填仓,干饭鱼汤。”体现了这一天天津人民吃米饭熬鱼的习俗。

资料来源 网络天津风俗

Ⅶ 天津过年走亲戚习俗

正月初一至初四,都在走亲戚。正月初五一般不串亲戚。
初一串的,一般是同宗同族的长辈,一大早起床,放完鞭炮就到长辈家拜年。
正月初二,媳妇回娘家,孩子去姥姥家。这一天,嫁出去的闺女要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民间有种说法,认为嫁出去的闺女大年初一回娘家不吉利,会让娘家变穷,因此,成了人家媳妇的女人们,必须得在婆家过大年初一,等到大年初二才能回娘家。回娘家带什么?起码得备上四样礼:一块礼肉,一般是五花肉,分量要足,至少得5公斤,上不封顶,越多越好;一瓶好酒,最好是陈年佳酿;一包糖果,一盒点心,都得挑爹娘喜欢吃的。当然,这四样礼品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若爹娘的喜好特殊,“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 某某金”那就得适当变通一下,换个花样。但是,不管送什么礼,皆以四种为宜,名曰“四色礼”。
大年初三、初四,依然是串亲戚的好时机。可以是礼节性的拜访,可以是感谢性的拜访,就借着拜年之机,买些礼物送过去,聊表谢意。串亲戚的闲暇,那些没结婚的大姑娘、小伙子们,会到街头站一站,眉目传情,顺便展示一下自己的新衣裳。有那毛躁的小子,见哪个闺女长得好看,就会点燃两个大红炮,扔到姑娘的脚边,好叫那脆生生的炮声,引起意中人的注意。是以,过年这些天,一街两行,鞭炮不断,串亲戚的人走得急,也走得小心,生怕鞭炮崩到新衣裳。
正月初五,又叫破五。这一天,人们会端出一盆脏水泼掉,寓意把一年的晦气都泼掉,名曰“泼污”,后来可能被念转了音,成了“破五”。这天,一要“送穷”,二要放炮。这“穷”,指的是“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五穷鬼是也。老百姓先用扫帚扫,再用鞭炮炸,手起刀落,毫不留情,务必把“穷”赶尽杀绝!送穷”送到哪里去?送到门外去,送到路口去。
由于初五送穷,所以不走亲戚,防止别人认为自己把穷带到亲戚家。

Ⅷ 天津的年味还有么都有什么习俗

小年吃糖瓜,扫房,蒸馒头,吃饺子,贴吊钱,放鞭炮,拜年。。。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