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天津的特产是什么
天津的特产比较多 比如小吃和纪念品 这些东西在古文化街都可以买到 不过最出名的天津三绝 有狗不理包子、桂顺斋的十八街麻花、耳朵儿眼炸糕 另外桂顺斋主要是做糕点 十八街麻花是最出名的 而且走亲访友携带方便 耳朵眼炸糕另外单买豆馅 还有其它的小吃 在食品街 比如果仁张、崩豆张这类的小吃,还有风闻小吃煎饼果子、糖堆(冰糖葫芦)等 古文化街有 泥人张、风筝魏、刻砖李
❷ 天津食品街有卖糖堆吗
现在在天津的食品街上面是有卖糖堆儿的。由于现在情况比较特殊,所以在大街上面露天吃糖都是不卫生的,最好是把糖堆拿到家里再吃。
❸ 天津的好吃的小吃有什么
天津的历史悠久,美食小吃很多,特色小吃首推就是天津三绝。
1.排在第一位的。当然是天津三绝之首狗不理包子。狗不理包子历史悠久。是中华老字号之一。狗不理包子主要是鲜肉包,汤汁很浓。美味可口。在天津本地又被称作水馅包子。但是现在的狗不理包子太商业化了。外地人普遍反应又贵又难吃。
2.天津大麻花。天津大麻花一18街桂发祥麻花最为出名。天津大麻花。酥脆香甜。选料精细。在外地也很有名气。
3.猫耳朵眼炸糕。猫耳朵眼炸糕。是由大米面儿,糯米面,裹上红豆沙馅,炸制而成。口感软软糯糯。香甜可口。
4.煎饼果子。煎饼果子可以说是天津小吃的名片。已经走出天津走向全国。是天津人必备的,早点。是由绿豆面在奥子上摊薄。然后在上面摊上鸡蛋,加上果子,抹上葱花面酱卷好。一套美味诱人的煎饼果子就算是做好了。
其他着名的天津小吃还有嘎巴菜,崩豆张,糖堆(糖葫芦),猫不闻饺子等等
❹ 天津的冰糖葫芦与北京的冰糖葫芦,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在线等 跪求~~~~~~~~~~
专业的说是糖堆不同,天津的一般都是大糖堆,北京的糖板比较薄,口感差不多。
❺ 津门四绝是哪四绝
自古至今吃在中国形成文化,单一原料变化万千,特色口味纵横四方。人们云游各地常常有个习惯,无论是出差旅游还是走亲访友,特色小吃地方风味不可不尝,口福乃为天。此次天津一行,我走街穿巷追吃四绝,终于满足了吃的新奇感,偶尔想起嘴巴还得意地微笑着呢。 这次到天津公差是忙碌的,一日三餐定点在企业食堂进行,虽然温饱却少了游逛的机会,某日睡前与同寝室的天津女孩闲聊,从企业现状发展到市容市貌,从浏览景点到商场购物,话题越来越小越来越实际,最后话题停滞口福上不再转移。 天津传统风味中的狗不理包子、桂发祥麻花、耳朵眼炸糕被誉为津门食品三绝,这早不足为奇名声飞扬了。尤其是狗不理包子,不管它口味是否正宗,全国各地大城市的饮食业均有它的一席之地。我所在的城市居住的楼房旁便有一家“天津正宗狗不理包子”的店铺,仿古的门脸我曾进进出出多次,近十种口味也尝个遍,不是对天津的包子有什么特别的感情,只是图个就餐便利而已。 身处天津谈论狗不理包子感觉有些异样,似以往没有体会到的飘香而至。女孩告诉我大麻花在口感和外观上也翻新了好多花样,炸糕是因为一条叫耳朵眼的街巷而得胜名,近来又创发第四绝----猫不闻饺子。像条件反射一样,我按耐不住新奇感打开地图开始搜寻,暗暗制定追吃计划。 记得一次去塘沽外滩参观时,车子在某一条街口的转弯处,我发现了狗不理包子的塘沽分店,就以它为第一追吧!我住在天津塘沽的保税区,要想去商业中心不是很方便的,但是为了能够品到真正的正宗,也不枉此行。保税区的环境幽雅而整洁,边感受新鲜的晨露与微风边欣赏各异的厂房与建筑,不知不觉步行二十分钟到达公交汽车站,又四处浏览二十分钟等来了大巴,汽车穿越了翠绿的广阔草坪林立的欧式建筑,大约行程四十分钟到达商业中心。 我从连锁超市乐购开始沿街游逛,街街巷巷徒步寻找记忆中的那个狗不理包子店,走在铺有彩色地砖的步行街上不会觉得疲劳,更何况有美味吸引呢。转眼中午时刻了,肚子“咕咕”提意见啦,于是集中最后精力----哇!终于发现“天津狗不理包子塘沽分店”的牌匾。振奋情绪悠闲地踱步进去,落座点菜,一盘小菜一屉小笼,明明心里急呢,还要镇定幽雅地吃,一咬一股鲜汤顺嘴角流下来,正宗的一个字----香! 这边品着天津狗不理包子,那边手却碰碰刚刚逛超市买到的桂发祥麻花,第二追也将成为今晚夜宵,想着想着竟然为自己贪吃的怪样子逗笑了,我悄悄四下里张望,没有人注意,又静下心来设计追吃第三绝。 我乘坐的火车离开天津还有半天时间,正好可以逛逛有名气的商业街----金街。好长的一条街,远远望过去繁华而动感,人来人往很是热闹。我一店跃进一店穿出,忽而喜欢上一双粉色的休闲鞋子,蹬在脚丫上感觉好舒服,于是买下来轻松地继续逛。看我那身打扮啊真是有点耀眼了:金黄色的衬衫,兰色的牛仔裤,粉色的休闲鞋子,还有紫红色的背包。时而有人瞥看,是否当我是怪物不可而知。管他呢,我要在名街上追吃! “请问,猫耳朵炸糕店怎么走?”为了不过站我开始打听方向。看着小姐疑惑的表情,我有点不知所措,这么有名望的小吃她竟不知?!“我想去猫耳朵炸糕店。”刚刚说完我就反映过来,只见小姐耸耸眉毛也听懂了,我们相视而大笑,哪里是什么猫耳朵明明是耳朵眼嘛!顺小姐手指的方向望过去,不远处一小店,各色小点心琳琅满目,终于又是一绝饱了口福! 唉!世事无完美啊!总有遗憾的,那第四绝这次没有如愿以尝,因为猫不闻饺子是种速冻便食,我只能站在超市的冷藏柜前,观望想象它的味道了。我暗自下决心,再有机会来天津一定客坐哪家,细细地品味拥有新奇名字的饺子。 晚归的时间已到,火车将载着我去另外的城市,乘的士赶往火车站,的士里我还兴致勃勃地谈论着天津饮食的绝妙美名。我不经意抬头“哇”的一声惊叫,吓的司机连忙问为何,我指向写着“鸭不睬”的饭店牌匾,随即又大笑:“绝!真是绝!” 天津的狗不理、猫不闻、耳朵眼、鸭不睬…哈哈,绝吧!天下吃有几绝?!
❻ 糖堆的发祥地是哪有人知道吗
我认为糖堆的发祥地应该是在天津,或者说北方一些地带是有可能的,或者说东北那些地方然后东北人是东北人,天津人比较偏甜一些这种口味的偏甜口的。
❼ 糖堆的介绍
过去的天津街头,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小贩手挎竹篮,或肩扛草把子,上面堆满或插满一串串火红娇艳、晶莹透亮的冰糖葫芦,吆喝着沿街兜售,而大名鼎鼎的丁伯钰的糖堆儿更是使天津小吃增光添彩。提起丁伯钰的糖堆儿,天津的老人们至今还记忆犹新。
❽ 冬天的记忆,怎能少了“消食开胃”大糖堆儿
差不多是小雪节气之后,小区门口那个推车卖糖堆儿的小伙子就来了。他几乎每年的这个时候都要来,一直卖到过年。这小伙子不大会吆喝,总是把收音机开到很大声,以引人注目。
总觉得,没有叫卖声的糖堆儿,总少了些诱人购买的说服力。
天津人把山楂叫红果儿,把冰糖葫芦叫糖堆儿。念起来“糖”轻“堆儿”重,瓷实而传神。
天津糖堆儿的吆喝,直白明了,一句“消食开胃——大糖堆儿——”,虽然简断直接,却能一语道出药食同源的本质,饭前吃“开胃”,饭后吃“消食”,真是给贪嘴的馋猫们造了一个不得不买的好声势。叫卖声前半句起势洪亮辽远,后半句点题敦实可爱,简单好记易理解,即使是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也是句不折不扣的优质slogan。
商品的展示从来都是大学问,越是此等小食,越要在首先视觉上牵动起你的食欲。大凡街面上常见的,多是用一根碗口粗的圆木轴作主干,轴身钻孔,将制好的糖堆儿引签尾插入孔中,一时间便长出了一树的火红灯笼串子,像平地炸出的一簇烟花。但随着轴上的糖堆儿越卖越少,越发像是一根半秃缺齿的狼牙棒,失了气象。
一支糖堆儿,由顶至尾,逐个缩小,秩序森然。顶上头大的一般能有乒乓球大小,而煞尾的老幺最多也就是巨峰葡萄珠儿相仿。自上而下一路吃下来,真是从红果儿爷爷、红果儿爹爹,直吃到红果儿孙子、红果儿重孙、红果儿玄孙,一大家子都一勺烩掉了。
单看山楂果儿,通身火红,散布着星星点点的土色雀斑,且皮肤常常粗糙涩手,麻麻渣渣,活像冬日里被西北风吹皴了的小脸蛋儿,一副乡下娃的本色,是十足的山货。但裹了糖衣,便似挂了一层清漆,立马油润生动挺拔起来,润滚滚的红果儿撑出了门面,像映着烛火的红灯笼。土色星点在糖衣的点化下即刻泛起金光,红底金点的配色也顿时高级了起来。薄薄一层糖衣便有这点土成金的造化。
偏偏糖堆儿又是冬日的吃食,入了冬孩子们便日日的盼着过年,这红底金点的糖堆儿,望着望着,恍惚竟化成了门框上的一副红底金字的春联,活泛热闹。
其实山楂果儿本是秋收的,但蘸了糖衣制成糖堆儿,非要在寒冷冬日方能维持,不然气温略高起来,糖衣便化得汤汤水水的,不成体统。
小时候冬天多风少霾,从露天买来的糖堆儿也并不觉得不卫生。只是糖衣被寒风冻得脆硬,越发显得滢滢的。甫咬下去,糖衣顷刻碎裂,咯咯嘣嘣的铿锵有声;牙齿行至果肉中,一阵凉意直从齿尖打倒齿根,天津话叫“砸牙”。索性一口咬到底,将果儿含在口中裹一会儿,再细细嚼起来。红果儿果肉质地绵软,细嚼起来,时而沙沙,时而糯糯。糖衣酥粘,果肉连绵,甜甜酸酸的混杂起来,撞击着味蕾,勾扯的津液盈口,欲罢不能。糖浆若是熬得火候合适,会略带一股糊焦焦的烟火气,吃的人心里暖滋滋的。
小时候吃糖堆儿,总有一个想不明白。红果儿圆滚滚串成一串,外裹糖衣,但总有一面要贴上一扇糖片,顶头还要高高大大的灿出来,像美人头上平平高高的髻,又像戏台上武生背后插的靠旗。一时红红火火威威武武。至后来看到了糖堆儿的制法,才明白那是红果儿串儿蘸了糖浆后,向饱水的砧板上一贴,再顺势一拖,便拖出了这一片“糖扇”。有的商家为了突出视觉效果,故意将“糖扇”拖得又长又展,孩子们看到这等情景,真是腹中的大馋虫都要逗出来了。小孩子嗜甜如命,每每拿到糖堆儿,第一件事就是上下翻飞的先把这片“糖扇”嗑掉,才算过瘾。
小时候住平房,每年刚入冬,天地尚未冷透的时候,爷爷还是要在午后,坐着马扎儿在胡同口晒一会儿晌午的太阳,我也就在房前屋后胡乱玩玩。
有段时间,每到下午日头略偏西,便会有一个卖糖堆儿的老爷爷从街口一路卖过来,缓缓的推着一辆自行车,高一句低一声的唤着叫卖。老爷爷约摸六十多岁,早已失了中气,叫卖只简简单单的念出“糖堆儿——”便罢。
老爷爷推自行车,糖堆儿的摆放不同于常见的格式,而是车后架上置一个扇形的无盖木制食盒,不及一掌深。食盒上沿儿蒙一层铁丝网,经纬纵横格出无数半公分见方的网格,糖堆儿就一支一格的分插其中,密密匝匝又相敬如宾,各有各的安处。体态均一的红果儿们一串串的铺展开,井然的生成一副三维红果儿矩阵来。我总觉得这赤海金波的食盒要比那些狼牙棒多些气势,远看像是红绸糊的大折扇,近观则是一场火里锻金的千里江山。
由于果儿体偏小,所以老爷爷卖的也便宜。市场均价5毛一支,而他只卖3毛一支。每他推车到了近前,我也早都围在他食盒边暗自垂涎。我爷爷便双手撑膝的站起来,一边从裤兜中摸出一个退了色的塑料钱包,一边跟老爷爷说“5毛钱来两支吧”。那爷爷只管笑眯眯的接过钱,任由我自己挑两支果儿大的。一支递给我爷爷,他掐尖儿咬去一个果儿,在口中滚来滚去的慢慢磨。剩下的再递还给我,我便兀自大快朵颐起来,三下五除二消灭的一干二净。最后还要把裹再竹签子上的残糖舔净。心满意足。
两个爷爷都看着我眯起眼睛笑。我也笑。
那段时间,几乎天天如是。冬日午后的阳光里,老人和孩子,彼此笑着。
还记得,由此我妈还向我爸吐槽爷爷吝啬,何必再讨人家一毛钱的便宜。想起来,那情景也和如今我调侃我妈,为了便宜几毛钱的鸡蛋,要货比好几家超市,如出一辙。
后来,那个卖糖堆儿的爷爷便不来了;
再后来,我爷爷也不在了。
日子长了,对自己的身体越发的不珍重,肠胃也常常闹起不舒服。偶尔吃一次糖堆儿,半夜里就会酸水上噎,辗转反侧不能昧;再者各色美食吃的杂乱,口味越吃越重,酸酸甜甜的糖堆儿也就渐渐的从食谱中一笔勾销了。
如今的糖堆儿,越发的花哨,连草莓,葡萄,橘子瓣儿也都穿了串儿,裹上糖衣,玲玲珑珑的。但吃起来或味道过于甜腻,或口感过于软烂,或品相不伦不类,都不及传统糖堆儿,两种食材彼此呼应得相得益彰,恰到好处。
时代进步,衣食丰足,有些感觉却似乎再难体会了。
大糖堆儿消食开胃,但何以消相思,何为慰乡愁啊。
❾ 糖堆儿和糖葫芦的区别
糖堆儿和糖葫芦没有区别,糖堆儿一般指冰糖葫芦。
冰糖葫芦又叫糖葫芦,在天津又称糖墩儿,在安徽凤阳叫作糖球。冰糖葫芦是中国传统小吃,起源于南宋,它是将野果用竹签串成串后蘸上麦芽糖稀,糖稀遇风迅速变硬。北方冬天常见的小吃,一般用山楂串成,糖稀冻硬,吃起来又酸又甜,还很冰。
食用禁忌
糖葫芦虽好,但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长期食用的。首先因其含冰糖,故糖尿病患者要慎用。另外《本草备要》载:“(山楂)多食令人嘈烦易饥,反伐脾胃生发之气。”故脾胃虚弱、泛酸烧心之人,不宜过多食用山楂糖葫芦。而山药养阴能助涩,故湿盛或中满及有积滞者不宜长期食用。山药和山楂搭配起来,一个消食,一个健脾,副作用可减少。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糖堆儿
❿ 糖堆儿是什么意思
过去的天津街头,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小贩手挎竹篮,或肩扛草把子,上面堆满或插满一串串火红娇艳、晶莹透亮的冰糖葫芦,吆喝着沿街兜售,而大名鼎鼎的丁伯钰的糖堆儿更是使天津小吃增光添彩。提起丁伯钰的糖堆儿,天津的老人们至今还记忆犹新。
◆爱玩贪吃蘸糖堆儿
丁伯钰祖上承担天津北大关税房工作,专门收取过往客商的税款,财源广进,时称“大关户”,而丁家则称为“大关丁”。丁伯钰继承大关差使时,年仅16岁,他自己除了吃喝玩乐什么也不会。丁伯钰当时特别爱吃北京的糖葫芦,北京当时有一位曾在御膳房当差的王老五,他制作的糖葫芦全北京闻名。为了吃到他做的糖葫芦,在秋冬季节,丁伯钰从北京将他高薪请来,在丁家当场制作,一边欣赏王老五的技术,一边品尝这一绝顶小吃。虽然不务正业,但丁伯钰特别聪明,悟性极高,王老五现场制作时,丁伯钰将他的技术全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王师傅对于这位大少爷根本没存戒心,反而痛快地将一些诀窍传授给他。如此一来,丁大少的糖堆儿技术突飞猛进。而这时,丁伯钰根本没想到有朝一日会靠它养家糊口。
世事难料,1900年八国联军攻进天津、北京,丁家被联军抢掠一空。为了战后的赔款,天津的税关被裁,丁大少成了失业人员。面对失业的窘境,为了养活这一家老小,丁伯钰不得不开始以制售糖堆儿为生。
◆皮上不沾毛地里不沾土
丁大少的糖堆儿比别人的贵,但大家都抢着买,原因就是丁伯钰做糖堆儿讲究真材实料,味美绝伦。对于熬糖的用糖,丁伯钰坚持使用荷兰冰花糖、日本糖和台湾糖,在熬糖时还要加上少许糖稀。蘸糖堆儿用的红果,丁伯钰选用河北冀县、涿州和天津蓟县的大红果,小的、有虫的、坏的都不用,然后除去核儿。丁伯钰串糖堆儿不用竹签,而是采用苇子杆,将苇子杆剪成同样长短,剥去外皮,将其中一头剪尖,便于穿红果、熏枣和海棠果。一支糖堆儿四个红果,最后的两个还要夹上豆馅,豆馅上点缀核桃仁、瓜条、京糕和一片橘饼,能够帮助消化和开胃。
丁伯钰熬糖时从不允许别人打扰,更不许别人在旁边乱说话,总是全神贯注、目不转睛地看着糖锅,直到最后。当时有人做过实验,冬天里将丁伯钰的糖堆儿放在皮袄上,糖堆儿上绝对沾不下皮毛。还有人说,曾经将丁伯钰的糖堆儿扔到土里,拿起来吹了吹,上面的浮土竟然全部都没了,可想这糖堆儿做的多地道了。
◆上街卖糖堆儿担子雇人扛
丁大少虽然屈尊做了街头小贩,但架子依然端着。上街时,总要雇个人替自己扛着担子。每天上午,丁大少在家将糖堆儿蘸好,下午出门贩卖,上街前将上百支糖堆儿堆放在一个大提盒和一个圆形带盖儿的大竹篮中,伙计在前面挑着担子,丁伯钰一声不响的跟在后面,从不像别的小贩那样随便吆喝,每当进胡同口时,才大声吆喝一声“糖堆儿”,声音洪亮可以传过几道院落。买主闻声出来,他打开提盒,任由买主挑选。丁伯钰的糖堆儿声名远扬,不用走几条街,所有的糖堆儿就卖光了,回到家天都没有黑。
◆年节送礼送糖堆儿
天津有句老话“五更吃个山里红,到老一家不受穷”,指的就是除夕夜晚要吃糖堆儿;而天津的习俗,过年时要给姑奶奶送礼,糖堆儿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春节前后,是丁伯钰最忙的时候,这时他与全家忙于给大户人家订做糖堆儿,就不再上街零卖。在年节时,丁伯钰要蘸些“老虎头”的糖堆儿,将红果切开,在切面上抹上豆馅,配上瓜条、京糕、核桃仁等,摆成老虎的鼻子和脸,用葡萄做眼睛,做成虎头,过节送礼特别受欢迎,但平时丁大少是不肯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