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天津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文化天津 历史名城
从1404年设卫建城以来,凭借着河海联运的优势地位,天津迅速崛起为商业重镇,在经济逐步走向繁华的同时,天津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明清的天津城,天津画家成为光绪的御用代笔者,天津书法界有华孟严赵四大书家,天津的昆曲、评书、相声、时调、评剧令世人关注,北方着名的曲艺之乡在近代就已形成。近代的中西文化合璧更是让天津城的文化具有主流文化与市民文化并举的特点。其实,从天津文化发展的脉络上看,天津文化具有明显的海洋文化的吸纳与包容的特点,所以,天津也成为全国少有的几个展示近代文明的橱窗和传播近代文明的基地;所以,天津人对舶来的交谊舞等西方近代文明接纳很快。
新中国成立后,天津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图书、档案事业成绩斐然。目前,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5个,文化馆、科技馆19个,博物馆16个,公共图书馆31个。而天津博物馆等一批文化设施的相继建成,进一步提高了城市文化品位。从1949年成立第一份地方党报《天津日报》,到现在津报集团的成立两周年,旗下的十报两刊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阅读需求。全市现有广播节目7套,综合人口覆盖率为100%,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近200万户。近年来,天津成功地举办了“中国民族戏曲优秀剧目大汇演”,老年文化艺术节、家庭文化艺术节、滨海艺术节等大型文化频频出手,而“海河之春”等大型文化活动更是充分地展现了天津文化艺术工作者良好的精神面貌。
新中国成立后,天津民间文化活动备受关注,从天津的普通工人中产生了一批歌唱家、作家、曲艺家等文艺工作领域的专家。建国后先后建立的第一工人文化宫、第二工人文化宫、第三工人文化宫等场馆设施让群体活动得以充分施展。社区内居民自发的“消夏纳凉晚会”、“飞雪迎春文化演出”等活动,让民间文化活动有了固定的展示阵地。
天津的民间文化得以发扬,在曲艺方面更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戏曲领域包括话剧、京剧、评剧、河北梆子、昆曲,另外包括越剧、北方越剧、豫剧、曲艺剧其他剧种在天津也有发展的空间。这些不同曲艺种类让市民们能够尽情领略天津文化的风采。近年来,天津更是推出了京剧《华子良》、芭蕾舞剧《精卫》、话剧《为你喝彩》等一批艺术精品,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天津文化的深厚内涵。而连续多年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也让全国认识到天津近年来文化建设上的辉煌成就。一批天津民间文化的传统项目如泥人张、风筝魏、杨柳青年画等都较过去有了长足进展。前不久,刚刚结束的妈祖文化旅游节更是把全世界受到妈祖文化熏陶的华人目光聚集在了天津。
作为中国较早的历史文化名城,借海河大开发的东风,正在打造的海河文化带更是向世人展示天津文化的历史底蕴。“古文化街”重建,更是吸引了不少中外来客前来参观,领略天津特有的民俗文化风情。一批名人故居的修复或重建,让人们对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有了全新的认识。
⑵ 天津方言特点是什么
一般带着浓重的地方口音,很有地方特色。
哎(ai二声):天津人常用的发语词,尤多见于争吵,有京剧叫板的功效,如:哎你介人恁么不讲理呢?
⑶ 天津话的特点是什么
天津语言,海纳百川,不说官话,不打官腔,只求通俗易懂,语境准确,干净利落,要的就是咯嘣脆。天津话为什么干净利落?人忙,潮起潮落,规定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人走在街上头也不抬,永远匆匆忙忙。自古以来,马路上有天津人看打架,却很少见天津人站在马路边儿上扯闲篇。相声大师侯宝林,概括天津话的特点,一句话,绝对两个字:“谁呀?”“是我。”“干嘛?”“尿尿(sui)”。这里的人说话高嗓门,为什么?怕你听不清,没时间为你重复。天津人评论是非,一个字:“哏”,既是奖,也是褒,既是赞,也是贬。公理人心皆在一个“哏”字之中。
天津话能从全国众多方言之中脱颖而出,成为“知名品牌”,跟天津这些年出了不少相声演员恐怕不无关系。尤其当年冯巩主演的电影《没事偷着乐》,一经上映,天津话一时风靡大江南北,广受追捧,涌现出无数“业余爱好者”。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人能煞有介事地来上两句:“说你是佐罗吧,你又没带枪……”
天津话另一广为人知的特点,就是把陌生女子统称为“姐姐”。用《实话实说》现任主持人阿忆的话说,就叫“到了天津,就没有妹妹”。六岁那年,母亲领我去商店,柜台后面的阿姨指着我叫:“这小姐姐……”
父母是西北人,早年因工作调动来津。他们所在的单位地处郊区,由于规模庞大,基本自成体系,与外界少有联系。厂区内的职工来自天南海北,普通话才是那里的通用语言。父辈们或许是出于对故土某种变相的怀念,对天津话大都持保留态度,在他们看来,天津话太粗,不好听。
我也直到后来上学去了市里才慢慢改变了这种观念。日常接触的,除了老师同学,什么便利店老板、理发店师傅、卖水果的、摊煎饼的……差不多都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操一口地道的天津口音。
上学的时候懒,经常睡到很晚起来,披头散发,睡眼惺忪地跑去买早点,一边等着小卖部的两个阿姨给热牛奶或是煎鸡蛋,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跟她们闲聊。两个阿姨都健谈,尤其喜欢问问你的家世出身,或者有无男友,总是喜眉笑眼。偶尔有来打电话的女孩,跟男朋友吵架哭鼻子,她们就拉到一旁掰开揉碎地劝,劲头很像居委会大娘给小两口劝架。我听惯了她们拖着长音儿的“哎,我说”、“你呀”,凡此种种,久而久之也听出一种别样的温柔。虽然不似江南女子那般柔声细气,倒也格外透着一股难得的亲切热络。
然而同样一种语言,从男人嘴里说出来,则全然换成另一种滋味。天津的老少爷们儿,似乎个个生就的高门亮嗓,声若洪钟。天津梨园界花脸行也自来是人才辈出,威震海内。就连路旁摆摊儿的,吆喝起来都别具特色。干这一行的也是男子居多,不论卖什么,大大咧咧往地上一堆,叉腰站在一旁亮开嗓子一声吆喝,四坊八街的,就都凑拢过来。天津人买东西爱论堆儿,似乎心理上总觉得这样才便宜实惠。不信,您拉一车苹果去天津,精精细细码放整齐,前面放块小黑板写上“1元1斤”,绝对不如胡乱往地上一堆,找个天津小伙子铆足了精神替您喊几声“5块钱4斤”卖得更快。有时赶巧了几个摊儿连在一起,大家摽了膀子一块儿来,那听起来绝对是很有气势的。
一次我在公车站问路,一个大爷跟我比划了半天,我走出去仍旧一头雾水。隔了两条马路,就听见他在后面气急败坏地大喊,训自家孩子一般,声音大得方圆几里之内的人都扭过来看。我红着脸,按他说的转身掉头,心里老大的委屈。走出去几步,想想又笑:算了,算了,换作是我,就未必肯为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着这样大的急,上这样大的火。
转眼来北京工作已经几年,我自己都练就了一口标准的京片子,关于天津话的若干记忆早在心底尘封、上锁,似乎真的将一切全部忘却。前一阵放假,忽然心血来潮想逛天津劝业场。坐火车过去,一脚踏出天津站,迎面就撞上来一个的哥,劈头一句“姐姐,要车吗”,硬邦邦砖头一样砸将过来,砸得我好一阵头晕目眩,半天缓过神,心底的闸门霎时打开,无限往事喷薄而出。我忍不住大乐:“要!师傅,您领我转转,往热闹地儿去!我就是想再听听这天津味儿……”
有一个相声段子,说的是各地的方言,这里面在说到天津话的时候,相声演员说天津话的特点,就是两个字一句。譬如一个人夜里起来,要到院里去小解,惊动了他哥哥,于是他哥哥就向外面问道:“谁呀?”这时,弟弟就回答说:“是我。”哥哥又问:“干嘛?”弟弟就答:“尿尿”(niàosuī),说得大家哈哈大笑。
当然,不是所有的天津人都是这样说话,也不是所有的天津话都只有两个字,如果是那样,那也就太滑稽了。但语言简练是天津话的一大特点,有一些本来不是两个字的话,天津人也能把它简练成两个字。譬如,天津最有名的劝业场,天津人就说成是“劝———场”,那个“业”字,就不发声了。
天津人说话齿音重,譬如把“事情”说成是“四情”,把“说”说成是“梭”。有一个笑话,天津人说话,原来是说一个面团“一揉揉短了,一抻抻长了。”经天津人一说,就成了“一优优短了,一参(cēn)参(cēn)长了。”这就是因为天津人把声母r,读成了声母y,把声母ch,读成为是声母c,这就是天津人说话齿音重的原因。
正因为天津人说话语言简练、齿音重,再加上天津人说话大嗓门,所以人们都认为天津人说话粗野。确确实实,无论是在火车上,还是在轮船上,人们说话时,只有天津人说话最剌耳,更加上有的天津人说话爱指手画脚,这一下,就更显得天津人爱咋呼了。最近以来,一些天津年轻人,外出不说天津话,这倒也实在是显得斯文多了。只是有的天津人齿音重得已经不好改正了,如此,以重齿音说普通话,那就还不如不说普通话了。
天津话和普通话,除了语音上面的区别之外,更重要的是,天津话还有许多天津方言,这些方言,外地人就更不好理解了。说一段地道的天津方言,看大家能够理解多少:“夜格雀蒙眼的时候,老爷儿早就下去了,打洼里上来一个老爷们儿,一见面就闹炸猫子,说了归齐也没嘛过不去的来,就是他这人各色,总跟人犯矫情,早晚我拿大鞋底子掴他。”你说说这是一句什么话吧?这句话是说,“昨天晚上天快黑的时候,太阳早就下去了,这时候从乡下来了一个人,见了面就闹个没完,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就是他这人和别人不一样,总和别人吵架,迟早我用鞋底子打他一顿。”
自然,如今这类很土很土的天津话,就是你在天津也已经是听不到了,但是其中的个别词汇,你还可能会听到,什么“各色”呀、“归齐”呀,直到现在天津人也还在用着。曹禺先生在话剧《日出》中,用了许多天津话,什么“大果人”呀,就是大花生,“你这孩子也‘各色’”等等等等,听来就颇有些天津情趣。
推广普通话,天津人说是“甩京腔”。随着生活进步,天津人的普通话已经是越说越地道了,如今,你到小学校,孩子们说普通话,你已经听不出他们的天津口音了,如今的天津人说话,齿音也不那么重了,天津独具特色的话只在上年纪人的口中才能听到。
⑷ 你们谁是天津人总结一下天津的语言特点.
我不是天津人,我是安徽宿州人,呵呵
天津话同周围的河北话有较明显的差异,据说,明初时以安徽籍人为主的朝廷军队大批驻扎在天津并在此繁衍生息,故此也可以说天津是一个在河北方言区内的一个较大的安徽方言岛,也可以说天津话是安徽话(宿州一带的话)与河北话的合成作品。
看过没事偷着乐,里面话80%和宿州话发音一样,多拍点天津话的片子,我们也能跟着思乡,呵呵
出处见网页
⑸ 最能代表天津特点的的文化有哪些
一·天津方言
天津话是中国北方方言中的一种,流行于天津及其周边地区。天津地区各处方言仍有些许区别。天津话以南开区的语音最为纯正,南开区相当于旧城里地区(也就是天津仅有的四条正南正北马路:东马路,南马路西马路和北马路所围起来的地区)以及附近的南市地区和娘娘宫。中国人类学家李世瑜,在比较了天津话与周边方言的特点后,认为天津话是一个孤立的方言岛,提出了“天津方言岛”学说。即天津话不是由周边的方言演变而成,而是被周边相似方言包围的,像一个孤岛一样的独立的方言区。他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天津话与以宿州为中心的江淮平原地区的方言最为接近,并认为,天津话脱胎于此。 蚌端口、凤阳一带方言只与天津话的阴平(一声)都读低平调,其他的音调都与天津话有差距,特别天津话是没有入声字,而蚌端口、凤阳的方言都保存了许多入声字。而宿州地区的方言则与天津话非常接近,李世瑜用天津话与当地人对话中,当地人甚至没能认出李世瑜是外地人,可见其接近程度。
二·文物名胜
全市共有1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盘山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天津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蓟县(1991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独乐寺
义和团吕祖堂坛口遗址
大沽口炮台
望海楼教堂
天津利顺德饭店旧址
南开学校旧址
天津广东会馆
天津劝业场大楼
天津市中国大剧院
西北角清真大寺
三·曲艺文化
1.相声
相声是北方曲艺曲种。以语言为主要表演手段的喜剧性艺术。在相声形成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其艺术特色,以“说、学、逗、唱”为艺术手段。语言明快幽默,模仿维妙维肖,讽刺犀利辛辣。相声一般由“垫话儿”、“瓢把儿”、“活”、“底”等部分组成,表演形式有单口、对口、群口三种。单口由一位演员表演,讲述笑话。对口由两位演员出台,一问一答。群口又称“群活”,由三人以上演员表演。
天津是培养相声名家的摇篮。最早相声演出在清末。20年代,天津相声进入繁荣发展阶段,津京两地相声演员频繁往来,许多相声演员在天津演红后,又赴全国各地。光绪初年,北京艺人玉二福来津长期演出。清末民初,在北京扬名的相声演员有“八德”:裕德龙、马德禄、李德锡、焦德海、刘德志、张德泉、周德山、李德祥。他们都曾来津演出。天津的着名相声演员有李德锡(艺名万人迷,有“滑稽大王”之称)、张寿臣(有“幽默大师”之称)、马三立、侯宝林、常宝堃(艺名小蘑菇)、郭荣起、常宝霆、苏文茂、刘文享、高英培、马志明、李伯祥、魏文亮等。相声传统曲目有300余段。
2.评书
曲艺曲种。形成于清初,第一代艺人为王鸿兴,所传弟子为“三臣”、“五亮”。“三臣”指安良臣、邓光臣、何良臣。“五亮”不详。评书只说不唱,表演者一人,以醒木作道具,渲染气氛。评书艺术以结构严谨取胜,一部长篇包括几个“柁子”(段落),一个柁子可分为几个“梁子”(故事),一个梁子又分为若干“和子”(悬念)。
说书技巧主要有四种:一是“开脸儿”,表现生动具体的人物形象;二是“摆砌末”,描述人物活动环境;三是“赋赞”,赞美人物或景物;四是“垛句”,也称“串口”,夸张地描绘人物、景物及事件。这些技巧,是用以烘托气氛,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说书时,以说书人口气叙述的,叫“表”,摹拟书中人物音容笑貌的,叫“白”,评说书中人物作为的,叫“评”。天津评书艺人有王致久、张杰鑫、常杰淼、陈士和、姜存瑞等.
3.单弦
清干隆年间起源于北京,因演唱时用八角鼓击节,又名八角鼓。流行北京、天津和东北各地。单弦为联曲体,早期常在岔曲头和岔曲尾之间夹以数唱和若干曲牌,现通常结构为岔曲头和若干曲牌。早期单弦演员来自北京。建国前,三大流派的创始人荣剑尘、常澍田、谢芮芝常年活跃在天津的曲艺舞台上。40年代,天津单弦演员石慧儒集前人之大成,形成了自己具有独特风格的演唱艺术。
4.天津快板
本世纪50年代形成,是天津业余演员改革、发展天津时调大数子的结果:去掉了大数子的前两句靠山调慢板,丰富了伴奏音乐。演出时,演员手持节子板数叙,唱调几言皆可,上、下句子要求对仗,对尾字的要求押韵即可,全篇既可一辙到底,也可用花辙。自由活泼,颇富韵律。伴奏乐器为大三弦和扬琴等。曲目多为反映现实生活的短篇。
5.西河大鼓
前身为清代中叶流行于河北省中部的弦子书和木板大鼓。后经河北省高阳县艺人马三峰创新使这一曲种日趋成熟。20年代初,在津被正式定名为西河大鼓。西河大鼓为一人站演,说唱并重,演员自击鼓板,唱词为七字句和十字句,层板腔体,有三种板式。说唱语言保有冀中方言俗语,唱腔朴实,曲调明快。20-30年代西河大鼓的几个主要流派为朱(化麟)派、王(振元)派、李(德全)派、赵(玉峰)派、马(增芬)派。
天津还有两个西河大鼓艺术世家:郝家(郝英吉、郝庆轩、郝艳霞、郝秀洁等)、田家(田士杰、田起山、田荫亭等)。着名演员还有王艳芬、艳桂荣、陈凤云等。
⑹ 天津人为啥都会说相声
一帮朋友出去吃饭,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天津人在场,那其他人可能只有听的份了。毕竟,谁也没有天津人说话有意思,免费相声,有谁不爱听?
不光民间,专业圈子也是如此。别看这些年德云社带动了不少外地人学说相声,但如果非得评选一个地区获得“相声界半壁江山”的称号,那只可能是天津,没有第二个选项。
而打有相声那天起,成名成腕的相声艺人里,天津籍的更是数不胜数。
老一代的,有马三立、杨少华、苏文茂、刘文亨、高英培、范振玉、王文玉、王凤山、黄铁良、尹笑声、魏文亮、黄族民……中间一代的,除了挑头的郭德纲,还有赵伟洲、冯巩、刘伟、刘亚津、高峰……
再者,这几年参加相声选秀节目的年轻一代更能说明问题,比如着名的《相声有新人》,天津稳坐选手籍贯排名的第一位置,甚至连张国立、郭德纲两个导师都是天津人。天津之所以有这么多成功的相声演员,没别的,就是因为天津人对相声的热情实在太高了。
自建国以来,天津经济快速发展,相声也不再仅仅糊口的手段,更成为了天津人由内心认同的一种健康的业余爱好。加之天津作为曲艺之乡,又特别重视文化建设,氛围好,学相声的人也就更多了。现在回头看,你一定明白了,“天津人为什么擅长说相声”这个问题。
方言是外在基础,文化是内在性格,历史是祖辈传统,经济是促成原因。
除此之外,可能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天津人的乐观。
就是因为相声的乐观属性,契合了每一个天津的性格,不管你高低贵贱。
对于天津人而言,与其说他们都“会”说相声,倒不如说相声这门艺术,是老天专门为天津人定制的礼物。
⑺ 天津方言口头禅是什么
介叫嘛似儿呢,尬嘛呀,神神叨叨,甭来介套,真哏啊,德性。
天津话,属冀鲁官话保唐片天津小片,与中原官话信蚌片亦有关联,特指以天津老城为中心的一个尖朝南,底朝北的三角形方言岛内人们所说的方言,即天津话。
语言介绍
天津话作为天津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天津话干净利落,活泼俏皮,充分体现了天津人率真豪爽、亲切包容、幽默诙谐的性格特征。
与普通话比较,天津话最主要的是语音和声调的不同:从声母上看,天津话一般是将普通话的舌尖后音zh、ch、sh,分别读为舌尖前音z、c、s,如“中”读为“宗”、“山”读为“三”,“吃”这个音比较特殊,仍然读“chi1”,等;i和r混用,如:“人”读“银”,“肉”读“又”;如果是开口韵母自成音阶时。
就要在前加声母“n”,如“爱”读“耐”,“鹅”读“né”等。天津方言的另一个特点是使用一些特殊的语词,如用途很广的“嘛”即什么、“哏儿”即有趣、“打擦”是指开玩笑等等。
最能体现天津话特点的是声调:天津话与普通话都有四个声调,但在每个声调的实际读音上却有明显的差别,特别是在阴平声调上,普通话读为高音、高平调,天津话则读为低音、低平调。
⑻ 天津市传统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天津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厚丰富的内涵和突出的特色。表现在建城设卫、生产、商贸、文化、饮食、服饰、家族、民居、交通运输、人生礼仪、岁时节日、信仰及民间艺术与游艺竞技诸方面。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文继位为帝,其子朱棣以“靖难”为名,向其亲侄子朱允文发动了争夺王位的战争。建文二年(1401年)九月,朱棣率军由通州“循河而南,渡直沽,昼夜兼行”,破沧州,打通了南进之路。赐直沽以“天津”名,意为“天子济渡之地”。天津老城北门外的渡口处,曾建有“龙飞渡跸”的牌坊以示纪念。
朱棣称帝后,认为“直沽海运商泊往来之冲,宜设军卫”。于是,在明永乐二年至四年(1404年至1406年)先后设天津卫、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于直沽,并令工部尚书黄福、平江伯陈瑄等筑城浚池,建天津卫城。
天津卫城垣有“赛淮安”之美誉。其长9里13步,高2丈5尺。设4门,门上建有城楼。城垣东距海河220步,北距卫河(南运河)200步。由于初为土筑故至弘治初年已颓圮不堪。弘治四年(1491年)天津兵备副使刘福积累帑项,于弘治六年(1493年)委都指挥使陈达用了2年的时间用砖包砌,在4门之上重建城楼并为4门题镇东、定南、安西、拱北之名。
明代天津的城市生活,具有典型的封建性。在城市上层中,“日以戈矛弓矢为事,……争相骄侈为高。”
清顺治九年(1652年),天津三卫合一,统称“天津卫”,这一名称也成为天津城市的代表。
天津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天津农、林、牧、副、渔、盐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其中作为经济支柱之一的渔、盐及手工业生产习俗颇具特色。特别是随着元代漕运的发展,为之服务的手工业发展更为迅速,各类作坊相继应运而生。尤其是开端口以后,帝国主义的经济入侵又从客观上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以三条石机械工业区为代表的民族工业形成规模。到了清朝末年,天津已成为华北地区民族工业的重要基地。
明代筑城后,漕运发展,商业繁荣,财聚四海,“民喜为商贾”。凭借海河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汇南北舟车,集八方商贾,迎海运漕粮,纳吴越百货,成为华北地区商业中心。清代漕运、盐业、粮业更渐发达,经济空前繁荣,“轮蹄辐辏,舳舻扬帆,往来交错,尽昼夜而无休止”。东门内、北门内及东门外宫南宫北大街,商号林立,钱庄、银号栉比,商贸发达,各业俱兴。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城厢惨遭烧杀抢掠,商民损失额巨,元气大伤,商业萧条。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城墙拆除后,改为东、西、南、北四条马路,店铺贾摊沿街而立。继而北马路的北洋第一商场、国货售品所以及商业总会、天津工商研究总会等私商机构相伴而起,形成以东北角为中心,向北马路、东马路延伸的商业区。从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商业中心逐渐南移到租界地。劝业场、小白楼等街区日渐繁华,周边形成规模商业区。商业资本大量投入,旅店、饭店、商店、影剧院、歌舞厅栉比鳞次而立,尤入夜灯火通明,觥筹交错,轻歌曼舞,是闻名全国的享乐之乡,并有“东方小巴黎”之称,成为天津重要的商业、娱乐、休闲中心。
天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在20世纪以后出现的“银行热”,尤以民国十六年(1927年)以后进入繁盛时期。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银号,发展更为活跃。由于天津金融业可以一直辐射到华北、西北腹地,因而形成北方地区的金融中心。就金融业的总体规模而言,天津仅逊于上海而跃居全国第二位。
随着天津城市经济和商业的发展,商人阶层尤其是盐商阶层的迅速崛起,使城市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清代着名学者纪昀在清代中叶到天津后曾写道:“天津擅煮海之利,故繁华颇近于淮扬。……文士往来于斯,不过寻园林之乐,作歌舞之欢,以诗酒为佳兴云耳。”“豪于家财而风度彬雅”的大盐商们无不广交、延揽南北名士,附庸风雅,形成一个十分特殊的文化圈。驰名中外的由查氏盐商修建的私家园林——水西庄就曾经是当时全国各地文人墨客聚集结社的着名场所。商人的倡导和世俗化的倾向以及城市社会商人与官僚身份的结合成为清代以来城市文化的最显着特点。
带有商业色彩的地域文化,影响着城市居民的风格习尚。特别是自清代咸丰十年(1860年)以后,天津开为商端口,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之典型城市,西方文化的侵入,加之天津人杂五方,使天津的民俗风情丰富多彩,形成了以老城为中心的民间传统文化、以9国租界区为中心的租界文化和以海河三岔河口为中心的漕运(码头)文化相互交融又各具风采的民俗文化风貌,具有都市民俗所特有的个性和魅力。成为浓缩中国近代历史的宝库。
津地饮食丰富,民众爱吃会吃,尤喜食海鲜,素有“当当吃海货,不算不会过”之俗语。民谚“天津卫三宗宝,银鱼、紫蟹、大红袄”中之银鱼、紫蟹皆为天津特有的名贵海鲜食品。由于市内曾有许多清朝遗老遗少、文人、政客、军阀等寓居津门,加之商人之间的交易和达官显贵的宴饮,影响并形成了津人好“下馆子”之风尚。每遇熟人在饭庄相遇,还讲究“添菜”之礼。津人擅长烹饪,口味既有“南甜”,又有“北咸”,且酸、辣、香、麻一应齐备。津菜菜系以扒、烹、烧、炒、煎、烙、烤、煮、炝、凉拌、腌、酱等为主要烹调方式。并以“八大碗”配置宴席菜肴。
民间小吃风味独特,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桂发祥大麻花不仅是旧时朝廷指定的御膳,而且也是今天享誉世界的美食佳品。
天津服饰颇具特色。富足者衣饰追求华丽气派,面料考究,做工精细,款式新颖,极尽豪华奢侈,且不同场合穿用不同服饰。女服更讲镶滚沿边,色彩艳丽,雍容华贵。无论贫富,皆崇尚红色,尤以新妇为甚。而贫困游民,其指身为业,日挣日吃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其服饰具有典型的职业特点,夏着“短打儿”,冬着“二大棉袄”、“空堂”棉裤,脚腕扎腿带子。妇人则多着“一裹穷”。贫富差异相当明显。
天津旧时曾出现许多显赫一时的大家族,其存在和发展的共同特点是必须有较强的经济基础。同时家族的维系还必须靠家族成员间共同经营一种产业来做依托,实行家长制的管理手段。但天津市区的家族观念相对郊县农村不甚强烈,特别是清代干隆、嘉庆以来,城市商业经济不断增长,社会控制松动,家族的外部职能受到更多的重视,“家族主义”淡化,大家族减少,并逐渐由复合家族向单一家族过渡。
至于亲族关系则重视母亲家族,“娘亲舅大”,舅舅的权威性可决定外甥的婚姻、分家等诸多事宜。另对结拜兄弟、姐妹及拜认干娘等干亲比较讲究。
传统民居以四合院为主,并有三合院、筒子院、独门独院和门脸房等,尤其推崇大四合套院落,以横向连接的两侧跨院多为富,以纵向连接的进深院落层次多为荣。并讲究装饰砖雕、木雕。城厢内民居多坐北朝南
随着前清遗老、军阀、政客等寓居津门,在租界区内相继营造了不少风格各异的花园别墅、洋楼。这些带有异国风情的豪华宅邸多由外国人设计,像梁启超、袁世凯、徐世昌、张学良以及庆王府的宅邸均为上乘。还有的采用中西合璧,将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欧建筑风格有机结合,清雅别致。
郊区运输,除河船外,多系单套或双套的两轮木制马车;市内运输,则多为人力双轮或独轮车;一般小贩和短途运输则为肩挑。
城市上层人物代步的交通工具为轿和马,轿又分四人官轿及两人轿。官员乘轿要求走得平稳,而商人乘轿却要轿夫“飞轿”,跑步行进,以示有“派儿”;两人轿,多为妇女乘坐。乘马者多为武官,间有英武少年骑马游猎于近郊。20世纪初,租界地外侨和中国官僚、军阀均拥有私人汽车。有轨电车也以环老城4条马路和日、法、德租界区域绕行。人力车、四轮马车和自行车得到广泛使用。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为中国北方“泽国水乡”水路交通运输主要靠摆渡浮桥和陆续建的可开启的钢桥。中国革命着名战役之一的平津战役就是在金汤桥会师的。
人生礼仪纷繁复杂,多姿多彩。虽为工商大都会,但思想仍有较浓厚的封建小农经济意识,崇尚封建孝道和伦理,追求多子多福,家大业大,子孙满堂,以养育5男2女为理想生育模式。求子育子诸礼莫不以祈求福寿安康为目的。婚姻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彩礼重聘。无论娶媳聘女皆大操大办,讲排场,比阔气,奢靡至极在所不惜。丧葬之礼更为奢华,缛节俗例儿比比皆是,推崇大出殡,重棺椁,重寿衣,事死如事生。旧时,祝寿讲究宴请宾朋,请戏班唱堂会,并有男不过10(逢10),女不过9(逢9)之风俗,尤对66岁生日格外重视,有“六十六不死掉块肉”之俗谚。
津人为公好义,受元代漕运及居民多为明代屯兵后裔人口杂处五方影响,码头习气、行武之遗风尚存,民众多聚义互助,热心公益,不仅有水会、杠子房、小大院等社会公益职能组织,还因其商贸发达,成立了许多相对具有约束力的民间职业社团组织及客商寓居津门所建的会馆、乡祠。普通居民喜出入相招,守望相助的邻里之情,但攀比之风颇重,好散财“买脸”。
长期漂泊无定的生活,培育了津民喜团聚、好热闹,钟情年节时令的庆贺活动。尤其对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民俗节日倾注了大量心血,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以火爆、喜庆,尽力渲染和营造年节气氛,并形成诸如“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赚”的春节期间特定的传统食俗惯例。
民间信仰广泛庞杂,清中叶以前,共有各类庙宇500余座,儒、释、道及民间或地方崇拜诸神无所不有,庙宇之多,全国罕见。自然物崇拜、动植物崇拜、祖先崇拜、民间杂神崇拜以及跳大神、算命、看风水等活动极为盛行,特别是对神灵的信仰目的性极强,多只祈求保佑现世生人,功利色彩较重。
在诸多民间信仰中尤以对海神天后崇拜顶礼至极,并将其与天津本土文化紧密结合,成为护佑三津的福主和城市保护神。津门历史也多与天后文化紧密相连,不仅有“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的历史佳话,而且对天津经济、文化、风俗习尚等诸多方面均产生重大的影响。
天津民间工艺美术种类繁多,受宫廷美术、文人美术及世俗欣赏需求影响,地域特色浓郁。泥人张彩塑、风筝魏风筝、刻砖刘刻砖、面塑、木雕、石雕、根雕、杨柳青年画、塘沽版画、剪纸、彩灯、地毯等民间工艺美术作品被称为民间艺术之绝品,名扬海内外。
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相声、时调、大鼓、快板等大众化戏剧和曲艺在津十分兴盛,这些戏曲虽大都起源于他乡农村或城市社会下层,但最终有的在天津形成正式的艺术流派,有的在天津成熟或“走红”,从而使天津成为中国主要戏曲艺术产生的摇篮。特别是名角儿的演唱,不在天津唱红叫响就难以走向全国,过“天津关”是演员能否成名的标准,因而天津也是培养戏曲名家的摇篮。戏曲的繁荣也使茶园、戏园业大兴,成为旧时民众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
民间音乐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演出团体多以老会、圣会呼之。法鼓、大乐、十番、杠箱、高跷、秧歌等传统乐舞十分普及,各会所在社区居民均以公益事业视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平日自娱自乐,为茶余饭后消遣乐事。逢年过节或重大庙会活动出会表演,为本社区争光添彩。闻名于世的天津皇会,在举办期间,曾是民间各道乐舞老会、圣会大显身手,争妍斗艳之大好机会,故每逢皇会举办之时,全民热情参与,最多时有110多道会的表演,近5000余位演员。《天津天后宫皇会行会图》中就有于此的详细记载。这一调动全民情结,达到万人空巷的民间盛会终成为当时“全国各省唯一的神话盛事”。这些民间音乐舞蹈已被今各道民间花会所继承。
民间游艺竞技项目十分丰富,民喜运动,除放风筝、抖闷葫芦、踢毽等全民性普及竞技游艺项目外,部分群体以玩鸟、玩鹰、斗蛐蛐等为乐事,少年儿童尤其是男童的游艺竞技项目则多室外追逐内容
租界社区侨民则多以舞会、音乐会、赛马会、击剑、草地网球、水上快艇、板球、马球、回力球等为消闲方式,这些项目也影响了近代天津的城市生活。
⑼ 天津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天津市的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从对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和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天津市文化产业具有五大特点:
1、吸纳从业人员效果良好。2004年底,天津市文化产业共有从业人员13.63万人,占全市社会从业人员的2.6%,这一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1.7%)高出0.9个百分点。其中从业人员在万人以上的行业有4个,依次是: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行业6.55万人,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行业2.29万人,文化休闲娱乐服务行业1.57万人,其他文化服务行业1.08万人。
2、人均产出水平远高于全国。天津市文化产业人均创造增加值4.91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2.81万元/人)高出74.7%。其中相关层人均创造增加值6.02万元/人,产出效益最好,核心层为4.51元/人,水平居中,而外围层仅为2.49元/人,效益欠佳。
3、发展潜力巨大。从总量看,2004年天津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66.91亿元,北京2002年实现163.50亿元,上海2003年实现368.44亿元;从比重看,天津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2.3%,北京为5.1%,上海为5.9%。这表明目前天津市文化产业的总体规模偏小,今后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4、相关文化产业较为发达。天津市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行业是全市文化产业的主体,其从业人员占到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53.2%,比全国水平(49.4%)高出3.8个百分点,实现的增加值占到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65.3%,比全国水平(52.0%)高出13.3个百分点。
5、新兴文化产业有待发展。天津市文化产业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主导部分所占比重偏低,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三者的增加值之比为24.6∶10.1∶65.3,全国平均水平为24.7∶23.3∶52.0,从中可以看出,天津市文化产业的主导部分――核心层与外围层构成的“文化服务”仅占34.7%,而全国水平为48.0%。其中,核心层比重与全国水平相当,而外围层比重比全国水平低13.2个百分点,直接影响了全市文化产业的规模,因此我们还需进一步采取措施,推动诸如网络文化服务、旅游文化服务、文化艺术商务代理服务以及广告和会展文化服务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
⑽ 为什么天津话的声音特别像说相声的
天津人说话特别的幽默有趣,一般人都是比较喜欢挺天津人说话的,觉得听起起来特别的有意思,就像是在听说相声的感觉是一样的,和他们在一起说话的时候你也会觉得特别的愉快,因为他们天津人说话很幽默,不自然的就想让人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