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给故人烧七七有什么讲究
一般都是女眷先夹着装有烧纸的包袱到坟头哭拜,男眷到后拉起女眷,开始烧纸鸣鞭及磕头活动。
一七,又叫烧头七。民间说法,头七的时候世者尚能认人,谁参加了烧七祭祀,他心里清清楚楚,以后每个七都会盼望他来。所以,如果子女有离得远的,怕以后万一哪个七不能参加的,头七最好不烧,免得逝者以后每个七都盼望他来烧七。我清楚地记得,父亲去世是1991年的冬月十五,那时代交通不便,我在县城离家五六十华里,在冬天雪大的时候不敢保证每个七都能如期参加。所以,尽管头七那天我在家,母亲也坚决不让我参加,所以我记得非常清楚,别人去坟上烧七,我陪着母亲在家里流泪。
二七,谐其音为儿七,一般只有儿子们参加祭祀活动,本家亲邻和女儿都不参加。
三七,是五七之个比较大的一个七,一般子女都要参加,本村近邻和主要亲戚也可参加,因参加的人较多,烧完七后主家要待客。
四七没有什么讲究,一般只是自己子女参加。
五七是最大的一个七,要扎纸所扎马,远亲近邻,能到的都要到,子女要摆祭,即以生猪头、活鸡和活鲤鱼摆三牲祭。上坟的人要在把头的主持下,一个一个轮着磕头,仪式是比较隆重的。五七的祭品必有饽饽,但必须是光头的,类似圆馒头的那种。祭祀活动后要大宴宾客。
六七,谐其音为留七,即所有的亲戚朋友在内,不能每一个七都参加,要留一个七,如果前面的七都参加了,这个七就不要参加了。
七七又称遍七或断七,是烧七祭祀的最后一个,但这个七不大,只是子女或本家近邻参加。
在烧七的日子里,如果逢到农历初七、十七、二十七,这叫天七,说明死者罪过比较大,要好好为其超度,免得其到阴间受罪,所以这天要按着逝者的年龄,往坟头上插三角形的小白旗,以未为逝者赎罪。
‘贰’ 给故人烧七七有什么讲究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1-07
‘叁’ 烧七纸有什么讲究
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也叫:做七)。目前往往将做七改变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坟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现在只烧单数,烧大七)。
按丧事习俗,烧一七、七七、以死者儿子为主,称做:有头,有尾;三七、以死者儿媳为主;五七、以死者女儿为主。(烧五盆纸花)。
1、烧七计时是从去世当天,就算第一天开始计算,这个概念大家一定要周知明确,因为错烧先人七日,会阻碍先人在阴司里过关通行。
2、烧七日是不让烧全的,也就是七个七日祭,不可都进行祭祀。虽然逝者为大,但毕竟已经死去,给后人留福积福更大一分,故一旦祭祀全,即为福尽。
3、七个七日祭中以头七、三七、五七和七七最宜祭祀,由于头七和三天圆坟相差很近,所以北方一代基本不上坟祭祀,反倒是南方更注重头七回魂祭祀,五七最为隆重。
4、头七祭时,一般都要准备一桌回魂供进行祭祀,注:供品中是不可以有牛肉和马肉的,因为先人头七回魂是由牛头马面等鬼差护送回家,一旦出现,属大忌。
5、头七祭祀是寓意先人亡魂最后一次还阳回家看望,看望完所有的亲人之后就正式踏上黄泉路,想回都回不来了,黄泉路的第一站就是望乡台,先人远望家乡回不来。
头七的风俗
“头七”日不可与家人争吵产生口角
“头七”回魂夜是逝者唯一一次返阳看望自己亲人机会,此时还不可以被称之为“鬼”。因此,逝者家属在当天一定要缅怀故人,千万不可因为一点点小事就争吵不断,如果被逝者知道他便会伤心不已,留恋于红尘,久久不能放下。
‘肆’ 烧七七有什么讲究
七七一般指做七。
做七,亦称“斋七”、“理七”、“烧七”、“作七”、“做一日”、“七七”等。旧时汉族丧葬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即人死后(或出殡后),于“头七”起即设立灵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设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灵止。
"做七"期间的具体礼仪繁多,各地有各地的做法。在广州一带,旧丧俗中的第五个七天,必须由外嫁女回来,这一天的费用完全由外嫁女负担,如果死者没有外嫁女,就由外嫁的侄女或侄孙女来做。人死后的第一个七天、第三个七天和第七个七天,叫做"大七"。在这一天祭奠中有"走七"的习俗,就是说在这一天的祭奠中,外嫁女儿和媳妇们,每人各自提一只灯笼,在规定的仪式中飞也似地赛跑,争取第一个跑回家,俗称"争英雄",认为这样死者灵魂能庇佑降福。因为人们认为人虽然死了,但灵魂仍然和活人一样有情感。
做七一般由女婿主持。在浙江一带,主持"做七"各有不同,杭州地区女婿来操办"五七"而在临安和宁波等地方,则由女婿做"六七"。 在"五七"的前一夜,很多地方都流行搭"望乡台"。传说,死者只到那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就会在阴间里登上"望乡台"眺望阳间的家室,会见亲友。杭州人习惯在台上放置一件死者的衣衫,上面罩把伞。而苏州一带的地方,在这一天的五更时分,子女们打开大门向西连续大喊三声:"某某回来吧!"然后向灵前痛哭,同时端上事先准备好的酒菜,设奠祭祀,叫做"五更夜饭",这个仪式就是"喊五更"。天亮之后,丧家就请店事先用花纸扎一座住宅,门窗、厅堂、庭栏、井灶等十分齐全,给人观赏之后,用火烧尽,据说这样可以使死者在阴间有房可住,这叫做"化库"。现在则把纸糊的家电焚化给死人,好让死者在阴间也过上"现代化"的生活。到了四十九天,便要做"断七"。断七过后就出了孝期,丧家都很看重。亲朋好友参加"断七"礼仪活动。"断七"这一天,请道士和尚来做道场,美其名曰"保太平"。因为这一次则是为活人祈祷。念经拜忏之后子女们便脱下丧服,换上常服。
在中国南方一些民族中,"做七"期间还有一种"娱尸"的习俗。土家族在留置灵柩期间,每十二天举行一次隆重的守灵仪式,本村和外村的青年男女聚集在丧家的房屋后,吹拉弹唱,跳丧舞,借以谈情说爱,选择对象。跳丧舞,又叫做"散忧祸"、"打丧鼓",它是土家族祖先巴人早在两千多年多年以前发明的一种民族舞蹈,后来土家族的子女们就一代一代地把跳丧舞传承了下来,流传至今。人死以后,尤其是长辈百年归天以后的第一个晚上,丧家就开始了这种跳丧舞的活动。被请的歌师傅一人击鼓领唱,还有两人帮和,边歌边舞,围着棺材一跳就是几个通宵。跳丧舞是要给死者家属减轻悲痛,解除忧闷,以达到哀而不悲,伤而不痛的目的。 ..
‘伍’ 请问老人去世在天津\“五七”每七都有什么什么习俗
从人死后算起,每七天必祭奠一次,称为\“做七”或\“过七”。其中一七‘称\“头七”、三七又称\“散七”、五七、七七又称\“满七”、\“断七”或\“尽七”,较为重要。\“一七”,丧家设灵座,供牌位,举行隆重仪式,受唁开吊。\“三七”,死者的子女要拿着香火,到三叉路口呼唤死者,或上坟焚香接引亡灵回家。\“五七”,民间认为这一天死者亡灵回家\“ 省亲” ,丧家除举行祭奠,还要延请僧道诵经,亲友均来吊唁。天津一带,面蒸供品中,男亡多蒸一份\“莲花”,女亡多蒸一份\“如意”,并按亡者岁数扎制纸花、剪纸旗。\“七七”,丧家举行隆重祭奠,亲友都来烧纸,或到坟前祭拜。人死后或安葬 100天后,即\“百日”,也是一个隆重的祭供日,又称\“百日祭”。到这天,容重孝服的要改穿常孝服,一般人多除去孝服。天津等地,纸扎要糊\“斗”,俗话称为\“五七升,百日斗……”
‘陆’ 烧七七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烧七七一般都是女眷先夹着装有烧纸的包袱到坟头哭拜,男眷到后拉起女眷,开始烧纸、鸣鞭及磕头行动。
烧七七是死者去世后的第49天,是民间死者子女祭拜死者的一个节日。
七七四十九天,是佛教中超升的一个轮回。过去,人死后,要请僧人设坛念经的,叫做“打醮”。每七天一个段落,逢单数(比如七、三七、五七、七七)要做大功课,子女们也得随着悼念和哭祭。后世,这种悼念和祭奠形式被流传下来。在农村,一般三天到五天,需发丧入土,所以烧七日纸,只能到坟上。七七纸烧完,再烧百日,接下来是第二年的“忌日”纸。
‘柒’ 人去世后为何要烧七个七,各个七到底有何讲究
头七是说逝者尚且还能认人,谁参加了这个烧七祭祀,他都能记得,而且在以后的每个七里都会盼着他来;二七是只有儿子能够参加的祭祀活动;三七是一般子女们都有参与的,街坊邻里和主要的亲戚也都可以参加,因为参与的人较多,烧七之后主家需要待客;四七一般只有子女参加;五七属最大的一个,需要很多人参加的,能到的基本都要到,子女需要摆祭,这个需要大宴宾客;六叫留七,即参加了之前的七这个就不能参加的意思;七七又称断七,只有子女或本家与近邻能够参加的。
人死后烧七的意义就是用来祭送死者,这是千百年以来的一种传统。究其原因,有人说来自于佛教中的生缘一说。佛教认为人的一生有六道轮回,一个人在生与死之间的时间里,在阴间寻找生缘,以七天为一个周期;如果在七天内未能找到,则可以续加七天,直到第七个周期为止,必定在一处找到生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