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天津劝业场是干什么的
大型综合卖场
⑵ 劝业场的历史沿革
天津劝业场的开幕营业日选定在1928年12月21日,匾额由津门名写家华世奎书写。因为地处旧法租界,劝业场开业前曾拟名“法国商场”,最后改成“劝业商场”,是采纳了股东之一载振的意见。场内挂着“劝吾胞舆”“业精于勤”“商务发达”“场益增新”四个条幅作为办场的宗旨,“劝业商场”四个字便是取了这四句话的首字连缀而成的。 1958年,劝业场与毗邻的天祥商场合并。场内有15个经营商场和储运部,经营品种近3万种,日客流量近20万人次。单凭这三个数字,就足以说明劝业场的魅力。
今天的劝业场仍然是金街上最亮的一颗珍珠,新厦老厦双星耀目,靓丽霓虹交相闪烁,走进那个叫人眼花缭乱的世界,感受劝业场汩汩而出的“场”气,她已经远远超越了柜台与商品的简单组合,而变成了商业与文化完美结合的化身。
劝业场建于1928年,由井陉矿务局津保售煤处总经理、买办高星桥集股兴建,是当时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百货商场。“天津劝业场”匾额为着名书法家华世奎所书,开业时场内高悬“劝吾胞舆,业精于勤,商务发达,场益增新”场标。投资人不直接参加经营,而是采取货位招商的办法,最多时楼内有大小商户和摊位三百多家。场内设有天华景戏院、天宫影院、天乐评戏院等八个娱乐场所,合称“八大天”。劝业场集购物、娱乐、休闲于一体,是中华着名商业老字号。该建筑位于和平区滨江道152号至166号,为特殊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由法商永和营造公司建造,法籍工程师穆乐设计。建筑为框架结构五层楼房(局部八层),石材饰面,窗户形式多样,建筑形式带有折中主义色彩。 1964年自天津二商校分配到劝业场工作的。进场以后,面对宽敞的店堂,盘旋的楼梯,烫金的牌匾和琳琅满目的商品,真是兴奋不已。当年商场的一大特色是柜顶陈列。即在每处柜台顶部都有一组用商品摆成的实物造型,每一组“立体雕塑”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例如香皂柜台的顶部就是用香皂摆成天安门形状。摆放之精巧、寓意之鲜明令人拍案叫绝。
最引人注目的是劝业场外墙的玻璃橱窗。在这里,美工师傅精心设计了许多电动商品陈列,例如:70年代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围绕地球旋转的微缩模型,不停地播放着《东方红》的乐曲。这组橱窗陈列吸引了广大游人驻足观赏,成为滨江道上一处亮丽的文化景观。
在计划经济时期,劝业场是天津民需商品主要的供应基地,经营始终十分红火。当时,每层楼都有各自的营销热点。天祥一楼的自行车、缝纫机、大衣柜;劝业一楼的尼龙袜子、二楼的皮鞋、三楼的9吋小电视机,四楼的梅花牌手表和三五牌座钟,都在不同的时期吊足了顾客的胃口。那时,在每天营业前,劝业场周边所有的大门外,都会聚集百余顾客,开门铃声响后蜂拥而入,争先恐后地开始一场跑楼梯的“短途赛”。
⑶ 天津的劝业场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劝业场的开幕营业日选定在1928年12月12日,匾额由津门名写家华世奎书写。因为地处旧法租界,劝业场开业前曾拟名“法国商场”,最后改成“劝业商场”,是采纳了股东之一戴振的意见。场内挂着“劝吾胞舆”“业精于勤”“商务发达”“场益增新”四个条幅作为办场的宗旨,“劝业商场”四个字便是取了这四句话的首字连缀而成的。
⑷ 劝业场是什么意思
一种销售百货的商场。也叫“劝工场”。
劝业场,是天津市特殊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位于和平区和平路与滨江道相交处,是一座折中主义风格的大型建筑。
该建筑建成于1928年,由买办高星桥创办,大楼由法籍工程师慕乐设计,建筑面积共2.1万平方米,主体五层,转角局部七层,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天津劝业场的开幕营业日选定在1928年12月21日,匾额由津门名写家华世奎书写。因为地处旧法租界,劝业场开业前曾拟名“法国商场”,最后改成“劝业商场”,是采纳了股东之一载振的意见。场内挂着“劝吾胞舆”“业精于勤”“商务发达”“场益增新”四个条幅作为办场的宗旨,“劝业商场”四个字便是取了这四句话的首字连缀而成的。
⑸ 为什么好多地方都有劝业场
劝业场是大城市中的综合商业大楼。最着名的有:天津劝业场、 北京劝业场、 成都劝业场、济南劝业场和武汉劝业场。 天津劝业场坐落在和平区和平路与滨江道相交处,是一座折中主义风格的大型建筑,建成于1928年。最早由买办高星桥创办,大楼由法籍工程师慕乐设计,建筑面积共2.1万平方米,主体五层,转角局部七层,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劝业场的开幕营业日选定在1928年12月21日,匾额由津门名写家华世奎书写。因为地处旧法租界,劝业场开业前曾拟名“法国商场”,最后改成“劝业商场”,是采纳了股东之一戴振的意见。场内挂着“劝吾胞舆”“业精于勤”“商务发达”“场益增新”四个条幅作为办场的宗旨,“劝业商场”四个字便是取了这四句话的首字连缀而成的。 解放前,劝业场的一、二两层楼及三楼的一部分租给铺户或货摊,经营日用百货、布匹、器皿、钟表、首饰、文房四宝、旧书、古玩、工艺品等;四、五、六层是剧院、影院、茶社等游艺场,设有天宫剧院、天华景戏院、天乐戏院、天纬球社、天露茶社、天升戏院、大观园以及夏天开放的屋顶夜花园“天外天”,时称“八大天”。 1958年,劝业场与毗邻的天祥商场合并。场内有15个经营商场和储运部,经营品种近3万种,日客流量近20万人次。单凭这三个数字,就足以说明劝业场的魅力。 今天的劝业场仍然是金街上最亮的一颗珍珠,新厦老厦双星耀目,靓丽霓虹交相闪烁,走进那个叫人眼花缭乱的世界,感受劝业场汩汩而出的“场”气,她已经远远超越了柜台与商品的简单组合,而变成了商业与文化完美结合的化身。 七十年代的劝业场 1964年自天津二商校分配到劝业场工作的。进场以后,面对宽敞的店堂,盘旋的楼梯,烫金的牌匾和琳琅满目的商品,真是兴奋不已。当年商场的一大特色是柜顶陈列。即在每处柜台顶部都有一组用商品摆成的实物造型,每一组“立体雕塑”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例如香皂柜台的顶部就是用香皂摆成天安门形状。摆放之精巧、寓意之鲜明令人拍案叫绝。 最引人注目的是劝业场外墙的玻璃橱窗。在这里,美工师傅精心设计了许多电动商品陈列,例如:70年代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围绕地球旋转的微缩模型,不停地播放着《东方红》的乐曲。这组橱窗陈列吸引了广大游人驻足观赏,成为滨江道上一处亮丽的文化景观。 在计划经济时期,劝业场是天津民需商品主要的供应基地,经营始终十分红火。当时,每层楼都有各自的营销热点。天祥一楼的自行车、缝纫机、大衣柜;劝业一楼的尼龙袜子、二楼的皮鞋、三楼的9吋小电视机,四楼的梅花牌手表和三五牌座钟,都在不同的时期吊足了顾客的胃口。那时,在每天营业前,劝业场周边所有的大门外,都会聚集百余顾客,开门铃声响后蜂拥而入,争先恐后地开始一场跑楼梯的“短途赛”。 劝业场的服务是有其优良传统的。早在建场之初,德华馨等名店就有严格的店规:明码标价、童叟无欺。解放后领导一直教育职工要视顾客为亲人,与顾客广交朋友。劝业场的售货员不仅仅真心诚意地为津门父老服好务,对外地顾客也一视同仁。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把最普通的人们当作最知心的朋友。坚持在这块寸土寸金的经营宝地上,“一分钱的买卖也要做”。销售商品大至金银珠宝,小至针头线脑都要有货,不仅销售“高、精、尖”,也要做到“小、专、全”。在这里,一分钱可以买两根针、一绺线,或三个扣钉、五个曲别针;三分钱可以零灌一小瓶鸵鸟墨水,6角钱可以买一卷简装的120胶卷,6角5分钱可以买半斤相纸,回家后可以洗上百张精美的照片……商场坚持商品拆零销售,坚持钢笔修理业务,坚持一百多项便民服务措施。对于这些,广大津门父老至今记忆犹新。 清末民初的时代记忆 八十华诞劝业场,在其建成之初,便凝结了两个时代的记忆。此话怎讲?且听简略道来。 天津劝业场的初创,离不开两个大股东。高星桥招股筹建劝业场,每股10万元,他自认6股;另一合作伙伴,居津逊清庆亲王载振3股。这90万元投资,将商场建到了第三层,高星桥又向银行借贷50万元,盖成了六层大楼。别人动摇,退股,载振不为所动。1928年,这座法租界第一大商场落成,租界当局希望就叫它“法国商场”。自家开的商场,干嘛为“法国”忙活?一旦国人再倡抵洋排外,还得跟着吃挂落儿。高星桥觉得此称不妥。载振提议,冠名“劝业场”。这一命名,对于天津劝业场的文化积淀,实在是个大贡献,是高起点的发端。 有记载讲,载振想到用这个字号,因为北京有个劝业场,载振是股东。如此看待天津劝业场的命名,难说不是一叶障目,只见小缘由,忽略大背景。不妨设问,北京怎么就有了一个劝业场,载振为何对“劝业场”情有独钟? 载振是清朝庆亲王奕劻的长子。庚子之后,苦撑苦挨的清廷,奕劻是活跃的实权派。奕劻任外务部总理大臣,又任军机大臣,还受命“总理财政处、练兵处”,大权独揽,聚敛也多。其子载振跟着显贵,封了爵,人称“振贝子”。1902年,载振被派为英皇加冕典礼专使,出访英法美日四国,他接触到各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情况,有所感触,记录于《英轺日记》一书中。归国后,他愈加得到慈禧太后的信任,成为御前大臣。《清史稿》有这样一笔:“载振赴日本大阪观展览会,归请振兴商务,设商部,即以载振为尚书。”还未到而立之年,就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商务部长,这无疑是载振人生最具光彩的经历;而这一经历,于国于民的意义,恰恰在于“劝业”。 “劝业”一词,本出自《史记·货殖列传》“各劝其业,乐其事”,汉代人讲“百姓劝业”,“劝”的意思是努力从事,与汉语“劝学”“劝农”之“劝”不尽相同,后者为鼓励,“劝农”即鼓励农耕。近代日本,维新强国,政府设劝业寮,金融有劝业银行,展销有劝业博览会——他们创造性地运用“劝业”一词,将汉语“劝业”和“劝农”及“劝工”等词义相融合。 当年,落后挨打的中国,学西方也学东洋,含着新意的“劝业”,便带着时代气息,从日本折返华夏。天津档案馆藏有《津海关道唐绍仪为日本大阪市开设第五次劝业博览会等事札当海关税务司好博逊》,讲的就是1903年大阪劝业博览会。这次劝业博览会吸引许多中国人渡海往观,载振也去了大阪。 载振乘兴而归,回国后建议振兴商务。多年从事洋务经营的盛宣怀,前一年提过建议,被搁置,这回有了着落。商部设立了,载振任尚书。1906年清朝改革官制,“改商部为农工商部,仍以载振为尚书”。此时,这位农工商部部长,也才年仅三十。农工商部更是旨在“劝业”的部门——后来,清政府决定在各省任命劝业道,掌管各省的农工商事务。当然,这已与载振没什么关系。他因歌妓杨翠喜丑闻,做农工商部尚书仅一年,便辞官去职。 与载振有关的,是清政府于1905年在北京设立劝工陈列所,附设劝业场。此前,1902年张之洞在武汉创办两湖劝业场;此后,1907年,袁世凯在津建成劝业会场,地址是今中山公园。它们都属于会展形式的商场。可以讲,那是一个大江南北呼唤“劝业”的年代。这以后出现的劝业场,更接近一般意义上的商场,如1909年成都劝业场,1917年上海劝业场,1927年济南劝业场。 清末民初,延续两个时代的中国的劝业运动,1928年在天津做了一个总结。“劝业场”,不仅仅是庆王载振的人生追忆。 “天津劝业场”,华世奎书匾。这位前朝遗老书法家,辛亥年时在奕劻内阁任要职,曾书写宣统皇帝退位诏书。与载振,是父子两辈的交情;对于晚清“劝业”新政,也应该是个见证者。
希望采纳
⑹ 劝业场怎么得名
天津劝业场坐落在和平区和平路与滨江道相交处,是一座折中主义风格的大型建筑,建成于1928年。最早由买办高星桥创办,大楼由法籍工程师慕乐设计,建筑面积共2.1万平方米,主体五层,转角局部七层,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劝业场的开幕营业日选定在1928年12月12日,匾额由津门名写家华世奎书写。因为地处旧法租界,劝业场开业前曾拟名“法国商场”,最后改成“劝业商场”,是采纳了股东之一戴振的意见。场内挂着“劝吾胞舆”“业精于勤”“商务发达”“场益增新”四个条幅作为办场的宗旨,“劝业商场”四个字便是取了这四句话的首字连缀而成的。
解放前,劝业场的一、二两层楼及三楼的一部分租给铺户或货摊,经营日用百货、布匹、器皿、钟表、首饰、文房四宝、旧书、古玩、工艺品等;四、五、六层是剧院、影院、茶社等游艺场,设有天宫剧院、天华景戏院、天乐戏院、天纬球社、天露茶社、天升戏院、大观园以及夏天开放的屋顶夜花园“天外天”,时称“八大天。
1958年,劝业场与毗邻的天祥商场合并。场内有15个经营商场和储运部,经营品种近3万种,日客流量近20万人次。单凭这三个数字,就足以说明劝业场的魅力。
今天的劝业场仍然是金街上最亮的一颗珍珠,新厦老厦双星耀目,靓丽霓虹交相闪烁,走进那个叫人眼花缭乱的世界,感受劝业场汩汩而出的“场”气,她已经远远超越了柜台与商品的简单组合,而变成了商业与文化完美结合的化身。
⑺ 天津租界的各国租界地
英租界工部局(市政厅)戈登堂,1976年震损,拆除后改建为天津市人民政府大楼。
天津英租界始设于1860年,是外国在天津设立最早的租界。界址为:东临海河右岸(西岸),南至博目哩道(今彰德道),西至海大道(今大沽路),北至宝士徒道(今营口道)。这就是所谓的“原订租界”。
此后,英租界又经过三次扩张:中日甲午战争后,英国擅自将租界自海大道扩张至墙子河(今南京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将原美租界并入英租界;不久,又继续将租界扩张至墙子河外。至此,英租界东临海河,南沿马场道至佟楼,西至海光寺大道(今西康路),北沿宝士徒道与法租界毗邻,共占地六千余亩,是各国租界中最大的一个。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天津英租界由中国政府正式收回。 租界成立
天津法租界始设于1860年英租界设立之后。界址为:东、北临海河右岸(南、西岸),西南至海大道(今大沽路),东南与英租界毗邻。不过,天津初期的对外贸易并不兴盛,来到这里的少数外商主要居住在天津城东门外三岔河口的宫北大街,仅有天津英租界内建造了少数房屋;天津法租界内甚至没有任何法国机构,只有1个供英美侨民使用的宗教建筑合众会堂,法国在天津的主要活动就是位于三岔河口的望海楼天主堂,连法国领事馆都设在临近的宫北大街。
两次扩张1870年6月发生了天津教案,外国侨民纷纷移居租界,天津英租界首先得到开发经营。由于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国力不振,天津法租界一段时间内仍不见起色。直到1880年代才开始着手进行市政建设。
法租界划定后,即不断向西南方向扩张,先是扩张至墙子河(今南京路),此后又越过墙子河扩张至老西开,并在老西开建立起天主堂、主教府、医院和学校。1916年竟出动警察强行将老西开占领。此事激起了天津人民和全国人民大规模的反法斗争,是为着名的“老西开事件”,终使老西开未能正式并入法租界。经过不断扩张,法租界共占地两千八百余亩。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天津法租界由中国政府正式收回。
租界繁盛1900年以后,由于海河航道得到疏浚,同时挖出的泥沙又填平了各国租界中的大片沼泽,使得天津的投资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天津法租界的商务活动也趋于繁盛,民国初年,天津法租界内兴建了众多精美的欧式建筑。 1912年(民国元年),壬子兵变,华界的北门外大街、宫南大街、宫北大街遭到士兵抢劫、毁坏,华人商业大批转移到法、日租界,在法租界内主要集中在杜总领事路(梨栈大街,今和平路)。在中国北方传教的天主教会各大修会的账房—首善堂(遣使会,设在承德道21号)、崇德堂(耶稣会,在河北东南部献县等地传教,设在营口道20号)、普爱堂(比利时圣母圣心会,在内蒙古传教)以及立兴洋行(法国)、先农公司(英国)、仪品公司(比利时)等各国企业纷纷在这一带进行房地产投资,买地盖房出租。
1920年代,在法租界内的杜总领事路与福煦将军路(今滨江道的大沽北路至南京路段)十字路口陆续建成天津劝业场、天祥商场、泰康商场等商业设施,以及国民、惠中、交通三大旅馆,渤海大楼、浙江兴业银行等众多整齐美观的西式建筑,形成天津最繁盛的商业中心。当时,天津的中外上流社会人士主要聚居在天津英租界今五大道区域,而劝业场一带则成为他们进行消费、娱乐的区域。
法租界东至海河,南沿宝土徒道(2013年的营口道)与英租界相邻,西至小埝(2013年的新兴路),北沿秋山道(2013年的锦州道)和日租界毗邻。 原美国兵营(今天津医科大学东院)
天津美租界约设于1862年。界址为:东临海河右岸(西岸),南至开滦胡同(今开封道),西至海大道(今大沽路),北至博目哩道(今彰德道)与英租界毗邻。共占地一百三十余亩。
美租界划定后,恰值国内南北战争进行,无暇对租界进行开发;美国政府遂于1880年声明放弃在天津的租界,但清政府并未接收。直至1902年,美、英两国政府私相授受,将美租界并入英租界,但美国要求对原租界保留一定的权利。这样,天津美租界便成为英租界的南扩充界。 天津德租界在天津存在的时间是1895年-1917年。1895年,德国驻华公使绅柯向清廷总理衙门提出照会,借口德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迫日还辽”有“功”,向清政府索取租界,要求享受与英法等国同等特殊待遇。清政府饬令天津海关道同驻津德国领事商谈划定租界事宜。同年九月十三日(10月30日),天津海关道盛宣怀、天津道李岷琛与德国领事司艮德签订《天津条约港租界协定》,允许德国在天津永久设立租界。天津德租界东临海河,北接原来的美租界,西至大沽路东,南界小刘庄,面积为1034亩。
自1900年起,德租界不断向西南方向扩张,先后占领了北洋西学学堂(今海河中学)、三义庄、桃园村一带,以及东楼、西楼附近,共占地四千二百余亩。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政府宣布将天津德租界接收。1921年德国政府声明,承担《凡尔赛和约》中有关在华租界条款,中国政府正式将天津德租界收回。 天津日租界始设于1898年。最初,日本仅在法租界以北、天津城厢东南,划定了租界与预备租界的范围;另在德租界以南的小刘庄划出停船码头。
自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后,日本先将预备租界及最初未能划入日租界的天津城厢东南闸口繁华区列为扩张租界;同时与法国暗中商定,将部分法租界的扩张界划给日租界,并强迫清政府予以承认,条件是将小刘庄停船码头交还中国。经过扩张,日租界东北临海河右岸(西南岸),东南与法租界毗邻(锦州道),南至墙子河(今南京路),北起闸口至福岛街(今多伦道),再向西南至南门外大街和海光寺共占地两千八百余亩。
天津日租界设立后,一直是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中国华北地区的基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府随同收复沦陷区,将天津日租界收回。 天津俄租界始设于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俄国军队占领了天津火车站及海河左岸(东、北岸)的大片土地。由于这一区域阻隔了自紫竹林法租界和英租界至火车站的通道,引起两国不满。经德国从中调停,俄国同意改划原订租界范围,将火车站地区交还中国,俄租界遂分为东、西两区。
俄租界西区位于海河北岸,东至火车站西侧拉普切夫路(原二经路,今天津站西侧),西南至波格拉尼路(今五经路),北至京山铁路。俄租界东区,自海河转弯处向南,迄大直沽(今十五经路),东至京山铁路,西临海河,与英、法、美、德租界隔河相望,共占地近六千亩。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宣布放弃帝俄时代在华的一切特权,包括租界。后经双方谈判,天津俄租界于1924年正式由中国政府收回。 天津意租界始设于1902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意大利军队乘机占领了海河左岸(东北岸)、俄军占领区以西的地段,并宣布为意租界。界址为:东北自意中交界路(今兴隆街)沿京山铁路至俄租界,南沿波格拉尼路(今五经路)与俄租界毗邻,西南临海河,西北沿意奥交界路(今北安道)至兴隆街,占地近八百亩。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天津意租界由中国政府收回。 天津奥租界始设于1902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奥匈帝国军队乘机占领了与天津城厢隔河相望的海河左岸(东岸)地区,遂据为租界。界址为:东临京山铁路,南临意奥交界路(今北安道),西临海河,北至金钟河(今狮子林大街),占地一千余亩。
天津奥租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1919年,由中国政府收回。 天津比租界始设于1902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比利时并未出兵,但也乘机在俄军占领区以南的海河左岸(东岸)强划了比租界。界址为:东穿大直沽村,南迄小孙庄,西临海河,北临科斯特罗马路(今十五经路)与俄租界毗邻,占地七百余亩;此外,自大直沽村西至京山铁路,比利时还划定预备租界一块。
天津比租界自划定后,并未进行开发。后经中、比双方谈判,中国政府于1931年将天津比租界收回。
⑻ 天津劝业场的由来
劝业场是天津商业的标志性代表,座落在和平路和滨江道的交界处,始建于1928年,“劝业场”当时被人誉为:城中之城,市中之市,可以说天津形成现代格局的繁华是从“劝业场”开始的。而说到劝业场,还得从一个人和一块匾说起。 这个人是高星桥,劝业场的创始人。
高星桥1881年随祖父来到天津,自幼随父在天津打铁,后来在老城里上过九年义学,又随其兄在铁路上当过司炉和煤矿上的司磅员。
由于高星桥人聪明机灵,在煤矿期间好学的他学会了德语,受到主管德国人汉纳根的器重,将他调入帐房,又来由于工作出色高星桥被提升为煤矿售配处的经理,从此高星桥步步高升,逐渐成为煤业买办,并与汉纳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18年,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煤矿主管汉纳根要回德国,他便把自己在中国的产业全部赠送给了高星桥,高星桥代理了德华银行、“起士林”餐厅等许多德国商人的在华产业。
借此机会,他积极投资房地产,先后盖起了“交通旅馆”“威尔逊大楼”,继而又与他人合股兴办大型商场“劝业场”,成为当时靠洋人发迹的买办典型代表。
优良传统
劝业场的服务是有其优良传统的。早在建场之初,德华馨等名店就有严格的店规:明码标价、童叟无欺。解放后领导一直教育职工要视顾客为亲人,与顾客广交朋友。劝业场的售货员不仅仅真心诚意地为津门父老服好务,对外地顾客也一视同仁。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把最普通的人们当作最知心的朋友。坚持在这块寸土寸金的经营宝地上,“一分钱的买卖也要做”。销售商品大至金银珠宝,小至针头线脑都要有货,不仅销售“高、精、尖”,也要做到“小、专、全”。
在这里,一分钱可以买两根针、一绺线,或三个扣钉、五个曲别针;三分钱可以零灌一小瓶鸵鸟墨水,6角钱可以买一卷简装的120胶卷,6角5分钱可以买半斤相纸,回家后可以洗上百张精美的照片。商场坚持商品拆零销售,坚持钢笔修理业务,坚持一百多项便民服务措施。对于这些,广大津门父老至今记忆犹新。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劝业场、网络-天津劝业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