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津资料 » 天津西青养殖水产有什么病毒
扩展阅读
杭州哪里有羊肉粉卖 2025-07-23 18:00:22
厦门康桥红橡树怎么收费 2025-07-23 17:38:14
上海炸鱼哪里有正宗的 2025-07-23 17:28:59

天津西青养殖水产有什么病毒

发布时间: 2022-10-10 13:15:11

⑴ 水产养殖病害发生的因素有哪些水产养殖的常见疾病有哪些

(1)造成水产养殖病害发生的因素

①外界因素。基本上可以概括为生物、环境和人为三大因素。

a.生物因素。主要有细菌、病毒、真菌、藻类、原生动物、蠕虫、甲壳动物等病原体和敌害生物等。

b.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底质和淤泥、光照、水温、溶解氧、酸碱度、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

c.人为因素。养殖设施设计不科学、操作不细致鱼体受伤、放养密度不恰当、混养比例不恰当、放养患病养殖动物、饲养管理不善、饲料质量差或投喂不当、饲养管理不当等。

②内在因素。水产养殖动物的免疫力下降,是引发疾病的内在原因。疾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原因和条件,内因是关键。养殖动物对病原的敏感性强弱与其自身的遗传性质和免疫力有关,而生理状态、营养条件、生活环境等也都能影响养殖动物对病原的敏感性。天然免疫力的消退和获得性免疫力的减弱均能引起水产动物的免疫力下降,引发养殖动物患病。

(2)水产养殖的常见疾病

水产养殖病害种类比较多,依病原体和发病原因的不同,可将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分为以下几类:

①病毒病。如对虾白斑病、病毒性出血病等。

②细菌病。如细菌性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腐皮病、弧菌病、爱德华氏病等。

③真菌病。如水霉病、鳃霉病等。

④藻类引起的疾病。如卵甲藻病、小三毛金藻病、微囊藻水体中毒等。

⑤原生动物引起的疾病。如车轮虫病、斜管虫病、隐鞭虫病、口丝虫病、小瓜虫病、纤毛虫病等。

⑥蠕虫引起的疾病。如指环虫病、三代虫病、复口吸虫病、线虫病等。

⑦甲壳动物引起的疾病。如中华蚤病、锚头蚤病、鱼虱病等。

⑧孢子虫引起的疾病。如黏孢子虫病、尾孢子虫病等。

⑨不良环境引起的疾病。如气泡病、泛池、氨中毒症、亚硝酸盐中毒症、冻伤病、应激反应等。

⑩饲料不足或营养不适宜引起的疾病。如跑马病、弯体病、瘦背病、氨基酸缺乏症、矿物质缺乏症、维生素缺乏症、代谢不良症等。

?敌害生物。如青泥苔、水网藻、剑水蚤等大型浮游动物、水生昆虫、凶猛性鱼类、蛙类、水蛇等。

⑵ 水产常见病有哪些如何防治

一、水产常见病:

1.细菌性败血症。也称为细菌性出血病、出血病、出血性腹水病、腹水病等。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河弧菌、鲁克氏耶尔森氏菌等,有些病鱼体表和鳃部同时有原生动物寄生。可感染除草鱼、青鱼外的大部分养殖鲤科鱼类,具有病程较急、死亡率高等特点。该病可通过病鱼、病菌污染饵料、用具以及水源等途径传播,全国各淡水养鱼地区均需重点防控。早期症状表现为病鱼的口腔、颌部、鳃盖、眼眶、鳍及鱼体两侧轻度充血症状,肠道尚见有少量食物。随着病情发展,充血现象加剧,鳃丝充血,呈浅紫色,肿胀,肌肉呈出血症状;眼眶周围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红肿。腹腔内有腹水,肝、脾、肾肿大,肠壁充血、充气,有的病鱼肛门红肿并伴有肠液溢出。病鱼周身病变,在水中行动迟缓或阵阵狂游。

2.烂鳃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鱼病,传播快,病程长,一经发病便难控制其蔓延。烂鳃病主要有两种:寄生虫性烂鳃病和细菌性烂鳃病。该病在水温15℃以上易发生和流行。危害品种主要有草鱼、青鱼、鳊鱼、白鲢,除此之外,鲤、鲫、鲂、鳙鱼也会有发生。症状表现为鱼体发黑,软骨外露,常离群独游,行动变得缓慢,鳃丝呈粉红或苍白,继而组织破坏,黏液增多并带有污泥,严重时鳃盖骨的内表皮充血,中间部分的表皮亦被腐蚀成一个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最终因呼吸受阻,窒息而死,死亡率较高。

3.赤皮病。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鱼、团头鲂等多种淡水鱼类,在我国一些养殖区域,一年四季都有流行,特别是当捕捞、运输、放养使鱼体受到机械性损伤,或冻伤,以及鱼体表被寄生虫寄生而受损时,由荧光极毛杆菌所引起,具有一定的传染性,这类病原体具有繁殖快、患病率高、危害性大等特征;若未能及时防控或治理,很有可能会波及整个鱼塘,出现鱼类大范围死亡现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患赤皮病的鱼周身鳞片相继脱落,露出红色且附有多处出血点的皮肤

4.细菌性肠炎病。由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感染而引起的肠壁充血发炎—细菌性肠炎。病原存在于天然水体及水底淤泥之中,当水质恶化、溶氧低、饲料变质等引起鱼类免疫力低下时,常暴发此病。鱼种到成鱼均可患病,严重影响鱼类的生长发育,而且常与细菌性烂鳃、败血症、赤皮病等并发。主要症状:游动缓慢、不吃食、肛门红肿外突,肠壁发红充血、出血、壁糜烂、弹性差等。可感染草鱼、青鱼、鲤鱼等多种淡水鱼,常与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等并发,是养殖鱼类中危害较为普遍的疾病之一。

5.鳃霉病。病原为鳃霉,因处理不当继发感染造成的。病鱼鳃部呈苍白色,有时有点状充血或出血现象,有时呈现花鳃,严重时由于贫血,整个鳃呈青灰色。此病常使鱼暴发性地死亡,镜检会发现鳃霉菌丝。

6.指环虫病。主要危害草鱼、鲢、鳙、鲤、鳗鲡等鱼类,尤以鱼种更易感染。病症是大量寄生指环虫时,病鱼鳃丝粘液增多,鳃丝全部或部分成苍白色,妨碍鱼的呼吸,有时可见大量虫体挤出鳃外。鳃部显着浮肿,鳃盖张开,病鱼游动缓慢,直至死亡。多数种类的指环虫在水温20℃~25℃繁殖迅速,易造成该病暴发,各淡水鱼主养区均需严加防控。

7.车轮虫病。寄生在鱼的表皮、鳃和口腔,鼻腔等处,引起鱼鳃及皮肤组织发炎,粘液分泌增多。感染车轮虫的病鱼,体色发黑,摄食不良,体质瘦弱, 离群独游,游动缓慢,有的又成群围绕池边狂游,呈“跑马”状或“白头白嘴”,主要危害多种鱼类的鱼苗、鱼种,当水温在20℃~28℃易发病并流行。

8.纤毛虫病。由钟形虫、聚缩虫、单缩虫和累枝虫等寄生引起的,虾蟹养殖全年都有可能发生纤毛虫病,正常7~11月是发病高峰期,一般是养殖中后期要特别注意,当纤毛虫不多的时候,虾蟹可能通过及时蜕壳就可以摆脱纤毛虫;不过感染纤毛虫的虾蟹往往体质较差,反应比较迟钝,不摄食,当纤毛虫增多,感染的虾蟹会不蜕壳或者蜕壳不遂,生长停滞。更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导致虾蟹缺氧窒息死亡。

9.锚头鳋。由多种锚头鳋寄生而引发的疾病。全国各地都可发病,以南方养殖区较为严重。该病在鱼种和成鱼阶段均可感染,当水温12℃~33℃时更易发病并可在短时间内引起鱼种的大量死亡。

10.鳖溃烂病。由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假单胞杆菌和无色杆菌等多种细菌感染引发的疾病,水温在20℃时以上时,易发病并流行。该病发病率高,持续期长,危害较严重。

二、防控措施:无论是是细菌、真菌、霉菌、病毒还是寄生虫等引起的水产疾病,首先要做的就是消毒、改底、净水、溶氧,然后合理利用天然植物提取物中的挥发油、多糖、生物碱、黄酮、皂甙等生物活性物质,调节机体免疫机能,促进机体免疫器官发育,增强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与水平,提高水产动物疫苗保护率和抗病力,改善和修复各种因素(抗生素、黄曲霉毒素等)导致的免疫抑制,是可以起到预防和治疗效果。

1.彻底清塘,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从而减少淤泥消耗大量的氧气。可使用200mg/L的生石灰或20mg/L的漂白粉进行池底消毒,改良池塘底质和水质,培养出“肥、爽、活”的水体。

2.投喂优质饲料,可适当拌饵投喂天然植物提取物华萌乐舒/华萌四黄粉/华萌肝胆康等,提高鱼体抗病力、抗应激、保护肝胆、增加诱食、提高成活率,减少水产肠炎烂腮败血赤皮的疾病的发生。

3.避免高密度养殖造成的挤压碰撞掉鳞,在捕捞、运输过程中尽可能避免鱼体受伤。水温低于15℃时,尽量减少人为操作,防止鱼出现应激反应,导致擦伤或冻伤。

4.做到定期驱虫、防虫:如指环虫、三代虫、车轮虫、斜管虫、小瓜虫、孢子虫、中华蚤、锚头蚤等,减少寄生虫和病菌的滋生,内服华萌香榧驱:木香、榧子、苦楝皮、贯众、使君子、槟榔、雷丸。

文章由山东华萌中医药研究有限公司搜集整理,欢迎您留言!

⑶ 水产养殖,对虾养殖,常见会有哪些疫病发生如何做好预防

现在比较常见的疾病:肠炎、肝胰脏红肿、肝胰脏白化、硬化、黑鳃黄鳃水肿、断须断脚、白浊病、红尾红身、脱壳不隧,等(前二年来说红体病、白斑病是养对虾中危害最大的疾病,但近年肠炎病,空肠空胃伴随着有肝胰脏红肿、白化、硬化、萎缩是目前最大的一个难题)
所以预防主要是:底质(前期的清塘工作一定要到位,中后期定时改底)、水质(前期水质不用太浓,因为伴随着投料量水会慢慢浓起来,这样也对水质易管理,定期培菌,做到藻菌平衡)弧菌(放苗前一天或放菌后的二天泼商品名噬菌皇或是同类产品,提高虾苗成活率,预防发病的关口。定期使用消毒剂或生物消毒)、营养补充。。。这是我一些见解,合适你操作的,可以追问

⑷ {急}水产养殖鱼类中重要的病毒性病原

1.传染性胰脏坏死病

病原 病原体为传染性胰脏坏死病病毒。

传播途径 垂直传播:带病毒亲鱼的卵,精液;水平传播:病鱼的粪便、尿、分泌物将病毒带入水中,感染途径为鳃和口。

症状 体重5克以上幼鱼多为慢性,死亡速度较慢,外观腹部膨胀,体色变黑,眼球突出,鳍基部和腹部充血发红,肛门大多拖线状粪便,游动缓慢,摄食不良。体重5克以下鱼苗多为急性,死亡速度快,病鱼活动迟缓,侧游或缓慢旋转游动后沉底,腹部膨胀,体色变黑。

流行及危害 该病主要危害鲑科鱼类的鱼苗及幼鱼。开食2月龄的苗种常引起急性批量死亡,一般开食后7周开始出现死亡,较大鱼苗首先发病,20周龄以上幼鱼一般不再发病。发病水温为10℃~15℃,水温在10℃~12℃时死亡率可达80%~100%,该病潜伏期与鱼大小及水温有关,鱼越大潜伏期越长,水温越高潜伏期越短。

预防 不使用带病原的亲鱼繁殖幼体;不从发病区运输鱼及卵;采用独立水体进行产卵、鱼苗孵化、培养;鱼苗、鱼种应放置于渔场最上游,以防止水平传播;防止水源污染;病鱼及死鱼应及时销毁;养殖设施及工具用高浓度氯制剂彻底消毒;鱼卵用聚乙烯吡咯烷酮碘50毫克/升消毒15分钟。

治疗 发病池一般通过提高水温的方法来控制病情发展。

2.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

病原 病原为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毒。

传播途径 垂直传播:带病毒亲鱼的卵和精液,由卵传播几率更大;水平传播:水源受污染等。病毒主要经鳃和消化道入侵鱼体。

症状 该病往往在鱼苗及幼鱼期引起突发性批量死亡,一般感染后7天~14天发病。病鱼游动迟钝,旋转活动,有时沉底,体色变黑,腹部膨大,鳍基充血,肛门悬挂不透明、粘液状粪便,体侧肌肉呈“V”形出血。慢性病鱼眼球往往突出。

流行及危害 主要危害鲑科鱼类如虹鳟、大麻哈鱼、河鳟等鱼苗及当年鱼种,发病水温4℃~13℃,8℃~10℃时发病率最高,15℃以上停止发病,2月龄以下鱼苗在水温10℃时死亡率达100%,2月~6月龄鱼种死亡率大于50%,大于7月龄鱼种死亡率约为10%左右,近年发现7克~100克虹鳟也有发病案例。

预防 养殖设施及工具严格消毒;鱼卵用聚乙烯吡咯烷酮碘(含1%有效碘)50毫克/升浸洗15分钟,但当pH显碱性时可将浓度提高至60毫克/升,因为在碱性条件下聚乙烯吡咯烷酮碘效用降低;病鱼彻底销毁;鱼苗池设在孵化场最上游。

治疗 将病鱼池水温提高至17℃~20℃可控制病情严重恶化。另外患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病鱼肛门所拖粪便较传染性胰脏坏死病病鱼所拖粪便更粗、更长。

3.病毒性出血败血病

病原 病原体为弹状病毒科中的艾格特维德病毒。

传播途径 水为传播媒介,通过亲鱼垂直传播,另外池底淤泥及无脊椎动物为其水平传播途径。

症状 分为急性、慢性和神经型三种。一般由急性转为慢性,最后转为神经型。但三种表现型不易明确区分,主要表现为突发性大量死亡,皮肤出血。急性期鱼体表现为体色发黑,死亡量大,鳃苍白有出血点,眼周可见出血点,体内脂肪组织、生殖腺、肌肉、肠系膜有出血点,肝脏色淡,肾脏变薄充血。转为慢性后,死亡下降,体色更黑,眼球严重外突,贫血更加严重,尤其是鳃及肝脏显示严重贫血,鳔及肾脏肿大,腹腔充满积液,使病鱼外观呈腹腔膨胀样。转为神经型后,病鱼作旋转运动,有时急剧挣扎后沉底。内脏严重贫血,体表出血症状不明显。

流行及危害 主要危害鱼种及5龄以上幼鱼,一般鱼体大于9厘米才发病。流行于冬末春初,水温6℃~12℃发病多,14℃~15℃发病少,累计死亡率可达80%,当水温变化或移动鱼体后易发生。

预防 禁止从发病区运出鱼与卵,一旦发病,将全场鱼销毁,池塘消毒3个月后,再重新放养健康鱼。目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⑸ 水产养殖过程中有哪些有毒有害物质如何解决危害

据乾界生物研究发现:水产养殖过程中有毒有害物质主要是氨氮、亚硝的升高、溶解氧的下降、残饵粪便、动物残骸等有机物质的沉底积累,尤其在养殖关键的高温期,水中、塘底有害物质急剧增加,造成蓝藻等有害藻类、各类寄生虫、细菌病、病毒病大量爆发,给养殖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水体的改良包括水质、底质的改良,水质的改良主要针对水体中藻类、菌类、溶解氧、各类营养物质的循环转化,要明白有害的物质只是没有充分利用的营养 ,以前的养殖总是通过化学药品去强行氧化、分解这些物质,但是毕竟化学药品是死物,效果有时间、区域的局限性,乾界生物提醒:如果使用菌种优秀、配方合理的微生物制剂,就相当于为池塘找了一个好医生,24h为池塘改良水质,效果持续时间长,减少调水成本,现在国家对水产药品的管理也越来越规范,因此,尽快改变养殖思路,使用好的微生物菌剂比如乾界生物的复合乳酸菌、水质净化菌,光合菌、乳酸菌等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池塘本身就是不稳定的生态系统,很多化学药剂诸如氯、溴制剂,各类抗生素,直接将水体微生物不分好坏杀得一干二净,短期起到了杀菌防病的效果,长远看将池塘物质循环最关键的一环:微生物菌完全破坏;在现今普遍增氧力度不足的情况下,缺少了有益菌的竞争,有害菌反而更易滋生;同时水中残饵粪便等有机物质,没有微生物将其转化为藻类可以吸收的无机营养盐,在塘底发热、发臭,败坏水质,接着进入化学药品强制氧化的恶性循环,药品越用越多,而养殖效益每况愈下。
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微生物这一环补齐,充分提高池塘溶氧,让池塘的循环自己动起来,定期补菌、改善微生物生存环境,发挥其分解者的功用,这样才能提高养殖成功率

⑹ 池塘养殖有哪些常见的病毒病

鱼类病毒病的主要病原种类 鱼类病毒病潜伏期长短不一、临床症状复杂多变、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严重危害水产养殖业,能够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迄今已报道可引起鱼类病毒病的病原有上百种,常见的也有20余种,大多数属于弹状病毒科、虹彩病毒科和疱疹病毒科,少数属于呼肠孤病毒科、双节段RNA病毒科、腺病毒科、反转录病毒科、野田病毒科和正黏病毒科等。弹状病毒科主要包括鲤春病毒血症病毒、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鳜鱼弹状病毒、胭脂鱼弹状病毒和白斑狗鱼幼鱼弹状病毒等;虹彩病毒科主要包括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症病毒、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淋巴囊肿病毒、日本鳗鲡虹彩病毒、鲈鱼虹彩病毒、真鲷虹彩病毒和白鲟虹彩病毒等;疱疹病毒科主要包括锦鲤疱疹病毒、鲤鱼痘疮病毒、斑点叉尾𫚔病毒、鲑鱼疱疹病毒和马苏大马哈鱼病毒等;呼肠孤病毒科常见的有草鱼呼肠孤病毒;双节段RNA病毒科常见的有传染性胰腺坏死症病毒;腺病毒科常见的有鳕鱼腺病毒;反转录病毒科常见的有鲑鱼鳔肉瘤病毒;野田病毒科常见的有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正黏病毒科常见的有传染性鲑鱼贫血症病毒

⑺ 水产养殖疾病有哪些

引起水产养殖疾病的外界因素很多,基本上可以概括为生物、理化和人为三大因素。生物因素:主要有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病原体和敌害生物等;理化因素:水温、溶解氧、酸碱度等化学成分和有毒有害物质;人为因素包括:放养密度不恰当、混养比例不恰当、饲养管理不善、技术操作不细致等。内在因素:疾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原因和条件,内因是关键。水生动物对病原的敏感性强弱与其自身的遗传性质和免疫力有关,而生理状态、营养条件、生活环境等也都能影响水生动物对病原的敏感性。

水产养殖疾病主要有:细菌性败血症、烂鳃病、肠炎病最为典型,覆盖面广;另外,寄生虫病(主要种类为车轮虫、指环虫、三代虫、锚头鳋等)危害也日趋严重。损失最为严重的草鱼,以草鱼出血病、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等4种疾病造成的病害损失最大。海水养殖鱼类主要有大黄鱼、美国红鱼、石斑鱼、大菱鲆、牙鲆和鲷鱼,病害主要为孤菌病、纤毛虫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