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津资料 » 目前天津有多少人单身
扩展阅读
福州马尾哪里有配音室 2025-07-23 22:54:29
深圳25周年的公司有哪些 2025-07-23 22:47:10

目前天津有多少人单身

发布时间: 2022-10-10 18:35:18

⑴ 天津常住人口2021总人数口是多少

2021年的人口数据没有统计,只有2020年的数据,2020年天津市的常住人口为13866009人。2020年天津市的常住人口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2938224人相比,十年共增加927785人,增长7.17%,年平均增长率为0.69%,天津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867116户,集体户597504户,家庭户人口为11668540人,集体户人口为2197469人。

天津的人口民族构成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天津是一个多民族散居、杂居的沿海城市。天津的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3422528人,占96.80%,各少数民族人口为443481人,占3.20%,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815252人,增长6.47%。

⑵ 天津人口普查2021年总人数口是多少

天津人口普查2021年总人数口是1386.6万人。

天津,简称“津”,别称津沽、津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亚太区域海洋仪器检测评价中心,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截至2018年,全市下辖16个区,总面积11966.45平方千米。

天津的地理特点有:

1、天津有山地、丘陵和平原三种地形,平原约占93%。除北部与燕山南侧接壤之处多为山地外,其余均属冲积平原,蓟县北部山地为海拔千米以下的低山丘陵。靠近山地是由洪积冲积扇组成的倾斜平原,呈扇状分布。倾斜平原往南是冲积平原,东南是滨海平原。

2、天津地区地热资源属于非火山沉积盆地中、低温热水型地热。水温多为30℃至90℃,具有埋藏浅、水质好的特点,已发现的10个具有勘探和开发利用价值的地热异常区,面积2434平方千米,热水总储藏量达1103.6亿立方米,是中国迄今最大的中低温地热田。

⑶ 68.2%受访未婚青年经历过被催婚

68.2%受访未婚青年经历过被催婚

68.2%受访未婚青年经历过被催婚,虎年春节刚过,不少未婚青年都在春节期间被催婚催恋,可谓“每逢佳节被催婚”,这已经是个老话题了。68.2%受访未婚青年经历过被催婚。

68.2%受访未婚青年经历过被催婚1

虎年春节刚过,不少未婚青年都在春节期间被催婚催恋。有网友感慨“每逢佳节被催婚”。年轻人会如何应对催婚催恋?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2021名未婚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8.2%的受访未婚青年都经历过“催婚催恋”。80.6%的受访未婚青年坦言被“催”增加了春节走亲访友的压力。面对催婚催恋,59.2%的受访未婚青年会转移话题和注意力,53.0%的受访未婚青年会无论对方说啥都表示赞同。

受访未婚青年中,00后占17.7%,95后占39.8%,90后占32.0%,85后占10.4%。男性占40.6%,女性占59.4%。

68.2%受访未婚青年都经历过“催婚催恋”

22岁的陈可(化名)是天津某高校研究生,现在是单身。新年聚餐期间,总是被亲戚们催恋,“大家边吃边聊天,吃着吃着一定会问起我来,‘小可有男朋友了吗’‘今年都多大了,该找男朋友啦’……”陈可坦言,这是和亲朋们聊天永远绕不开的话题。

24岁的单身青年余齐(化名)介绍,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也经历了几次被“催”,“我爸妈、七大姑八大姨,无一不提及。大家直奔主题,告诉我‘年龄不小了,要考虑婚恋问题了’”。

68.2%的受访未婚青年都经历过“催婚催恋”。交互分析发现,受访90后未婚青年被“催”比例最高,为81.3%,其次是95后(74.8%)。男性(73.6%)被“催”比例高于女性(64.6%)。

社调中心2017年做过的相关调查显示,被长辈催过婚的适龄未婚青年占比为85.1%。如今这一比例(68.2%)有了明显的下降。

天津社会科学院原首席专家、天津婚姻家庭研究会会长潘允康表示,如今在婚育问题上,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年轻人不着急,父母着急、不断催。“这个现象体现出两代人的观念差异。都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在很多中国父母心中,抚养儿女有一套程序,生育、养育、教育、成家立业。只有当儿女成家立业了,才会放下心来。也担心儿女错过时机”。

80.6%受访未婚青年坦言被“催”增加了春节走亲访友的压力

陈可表示,每次和亲戚聊天,都会重复一遍相同的话题,“我被‘催’成了大家的重点谈资,现在自己都有些麻木了。但次数多了,心情多少会受到一些影响”。

余齐则表示,他已经对被“催”感到“无所谓”了,“我觉得现在年龄还小,一点也不着急。如果再长几岁,压力感和焦虑感应该会增加不少”。

在北京工作的29岁的楚婕(化名)目前有交往对象,还没有结婚的打算。但每次见到亲戚,都要被催婚,令她感到烦闷。“我始终觉得婚恋是自己的事情,也比较享受当下的生活状态。大家的催促只是提供建议,说明他们关心我。但频繁被催婚,导致我有时会动摇自己的决定,引发了一些思考,也感到心烦”。

80.6%的受访未婚青年坦言被“催”增加了春节走亲访友的压力。交互分析结果显示,受访90后未婚群体(85.0%)普遍感到压力大,其次是95后(84.0%)。

在本次调查中,谈到阻碍交友结婚的因素,32.8%的受访未婚青年指出,是对长辈催促的反感。

河北唐山退休居民张阿姨的女儿今年32岁了,一直没有对象。相比以前,这两年张阿姨的心态平和淡定了许多。“原来是真着急,逢年过节就和女儿念叨,我们娘俩经常因此闹不愉快,孩子回家也不开心。后来我想通了,儿孙自有儿孙福,做长辈的也要体谅儿女,得顺其自然”。

“现在的年轻人有独立的价值观、世界观,生活中追求自我和自立。父母要理解子女,强势地干预甚至决定子女的婚姻,就会产生一些矛盾。”潘允康认为,父母关心子女婚姻没有错,但要把握度,否则可能起到反作用。“要意识到,自己代替不了子女,适当提醒一下就可以。现在有些家庭催婚催得厉害,子女都不敢回家了”。

面对催婚催恋 59.2%受访未婚青年会转移话题和注意力

面对催恋,陈可的办法就是打“马虎眼”,通过别的事情来转移大家的关注点。“我感觉这招挺好用。比如我会把话题带到我的学习或即将面临的求职上去。说一说自己的学习计划、未来的工作打算,大家的注意力很快就被转移了”。

余齐对记者说,当他被催恋,他的办法就是会应和几句,搪塞一下,“比如,‘你们说得都对,但是我还小,还没有稳定的工作’,百试百灵”。

潘允康建议,父母应该顺其自然,不要把儿女的婚恋问题、生育问题等,当作相聚的首要话题,不然容易产生反效果。“作为子女,也应该理解父母。而且父母的阅历更丰富,很大程度上要比年轻人更有经验,听听也没有坏处”。

你的“防催指南”有哪些?调查显示,59.2%的受访未婚青年会转移话题和注意力,53.0%的受访未婚青年会无论对方说啥都表示赞同,44.8%的受访未婚青年会把自己变得很忙,42.6%的受访未婚青年会先发制人,关心询问对方。

68.2%受访未婚青年经历过被催婚2

虎年春节刚过,不少未婚青年都在春节期间被催婚催恋,可谓“每逢佳节被催婚”。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近日对2021名未婚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8.2%的受访未婚青年都经历过“催婚催恋”。80.6%的受访未婚青年坦言被“催”增加了春节走亲访友的压力。(2月10日《中国青年报》)

“每逢佳节被催婚”是个老话题,尤其是春节期间,年轻人被上一辈人催婚催恋的现象更加突出。催婚催恋,使本来和谐的节日氛围大打折扣,有的因此导致言语失控甚至不欢而散。

催婚的上一辈人,不只是年轻人的父母,还有七大姑八大姨。有时候,婚恋问题成为饭桌上的主要话题,令年轻人倍感压力与尴尬。作为老一辈人来说,他们笃信“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信条,对于年龄大了还不恋爱结婚的年轻人很是不解,尤其是父母,他们认为抚养儿女有一套程序:生育、养育、教育、成家立业,只有儿女成家立业了,他们才会放下心来。所以,儿女不结婚,他们心中总缠着一个疙瘩,寝食难安。

包括父母在内的老一辈人,关心年轻人的婚恋状况不能说是坏事,可是倘若多次催逼,却未必是好事。一者,现在的年轻人有独立的价值观、世界观,生活中追求自我和自立,很多年轻人将婚恋状况视为个人隐私,倘若上一辈人强势干预子女的婚姻,势必会产生抵触情绪。二者,一些年轻人会有逆反心理,上辈人越是催逼,年轻人越是不放在心上,并且催逼久了,还会产生麻木心理,将催逼的话语当作耳旁风。三者,“每逢佳节被催婚”,会增加年轻人的心理压力,导致年轻人春节期间不愿回老家,不愿走亲戚,不愿与老辈人同桌同席。不同的婚恋观,成为横亘在两辈人之间的一堵厚厚的墙。

儿孙自有儿孙福,做长辈的要体谅儿女,顺其自然。可以适当提醒,但是不能反复唠叨,更不能不分场合奚落挖苦,令年轻人难堪。作为年轻人来讲,要明白上辈人催婚催恋,是关心自己的表现,要用适当的语言进行化解,不可言辞过激,更不能拂袖而去。现实中,对于老一辈催婚催恋,有的年轻人会通过转移话题和注意力,或者无论对方说啥都表示赞同等方式加以化解,效果就很好。实际上,在婚恋问题上,上一辈人阅历更丰富一些,也更有经验,年轻人听听也没有什么坏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宽容度也在增加,对于年轻人的婚恋观,人们不再苛求,更不再横加干涉。社调中心2017年做过的相关调查显示,被长辈催过婚的适龄未婚青年占比为85.1%,如今这一比例(68.2%)有了明显下降。可见,上辈人对于年轻人的婚恋状况的关注度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强烈。这是一种进步。而随着社会宽容度的不断增加,这一比例还会下降。在此基础上,上辈人与年轻人倘若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那么,“每逢佳节被催婚”引发的焦虑,会逐步得到缓解直至消失。

68.2%受访未婚青年经历过被催婚3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21名未婚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8.2%的受访未婚青年都经历过“催婚催恋”。80.6%的受访未婚青年坦言被“催”增加了春节走亲访友的压力。面对催婚催恋,59.2%的受访未婚青年会转移话题和注意力,53.0%的受访未婚青年会无论对方说啥都表示赞同。(2月10日《中国青年报》)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年轻人越来越倾向“晚婚晚恋”。与之相对应,未婚青年常常面临父母以及七大姑八大姨的“催婚催恋”。

那些被“催婚催恋”的未婚青年通常认为自己年龄并不大,并且觉得婚恋是个人私事。其实,凡是被“催婚催恋”的青年,不论年龄大小,都是亲友心中的“大龄青年”。而且,在一些亲友眼里,适龄青年未婚未恋,从来就不是青年个人的私事,而是一个或几个家庭甚至是整个家族的大事。

在中国人传统的婚姻观念里,不论男女,该结婚的时候就要结婚。至于什么时候该结婚,就是在年龄达到法定婚龄以后,条件成熟之时。一般认为,男性应该在三十岁前、女性应该在二十八岁前完成结婚大事。

事实上,这种婚姻观念正面临挑战。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在该结婚的时候结婚”,而亲友却希望他们能尽早结婚生子、成家立业。一方不愿意结婚,一方急切地盼望着,矛盾和冲突在所难免。未婚青年不着急自己的婚事,亲友却不会坐视不管,“催婚催恋”也就在所难免。

年轻人没有另一半,原因无外乎这几个:平时工作太忙,没时间处对象;平时交往的圈子太小,没地方交朋友;没有遇到投缘的人,好不容易遇到一个有缘人却有缘无分。其实,工作忙、圈子小、没缘分都是借口。一个人如果真心想结婚,找个对象还是很容易的——即使在男多女少的现实情况下,一个男性只要踏实肯干、为人可靠就能找到合适的女性结婚,至于女性更是剩不下来。

年轻人有晚婚的自由,但迟迟不结婚,让亲友牵肠挂肚,也是不孝顺的表现。其实,有很大一部分年轻人迟迟不结婚,不是因为缘分未到,而是存在恐婚心理。恐婚的本质是逃避责任,因为不论男女,一旦结婚就要担负很大的、很多的责任,迟一天结婚就可以迟一天担负这些责任。

百善孝为先。晚清名臣曾国藩家训里有句“事亲以得欢心为本”,说出了孝顺的真谛。子女要做到事事让父母高兴,难度很大,但在婚姻大事上得父母欢心,早日找到适合的对象结婚,早日免除父母的担忧,这并不难。对于成年人而言,该承担责任时就应该承担责任——该学习时就好好学习,该工作时就好好工作,该结婚时就结婚,该生孩子时就生孩子。只有做到这些,才能让长辈少操心,感到安心、舒心。当然,长辈也应该明白,催婚不仅会给孩子带来压力,仓促而就的婚姻也会带来风险。

亲友步步紧逼“催婚催恋”确实不妥,但是年轻人也别恐婚,不要逃避责任,而应将孝顺记心间,做个有担当的人。

天津多少人口2022

天津的常住人口为1386、6万。
一直以来天津也都是我国超大城市,在第七次人口普查中,天津的常住人口为1386、6万,其中,城区常住人口为1093万,我国七大超大城市之一。
天津,简称“津”,别称津沽、津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⑸ 人口流动大洗牌:北京、天津人口出现负增长,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造成人口流动大洗牌,而且出现人口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1、大城市竞争压力大,很多年轻人会选择新一线城市

在过去那些年,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等一线国际大都市,这几座城市发展机遇大,包容性强,非常受到年轻人的喜欢,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北漂生活,竞争压力也相对较大。据相关统计,在北京工作的平均月薪大概是在8000到1万元左右,虽然相较于其他城市工资比较高,但由于北京本身的消费水平比较高,因此一年下来攒不到什么钱。

所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选择去往新一线城市,例如杭州,西安,苏州等,这些城市既有丰富的资源,竞争压力也不是很大。

除了以上两个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现在年轻人的思想与晚辈比起来有很大的不同,在晚辈看来,一个人到一定的年龄就应该结婚生孩子,然后过完这一生。而年轻人生活在新时代,思想更加的开放,认为结婚不是人生必修的课题之一,或者在结婚之前想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身的发展上,只有自身发展好了才有实力去结婚去生孩子。

⑹ 天津人口2021总人数口是多少

2021年的人口数据没有统计,只有2020年的数据,2020年天津市的总人口为13866009人。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2938224人相比,十年共增加927785人,增长7.17%,年平均增长率为0.69%。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867116户,集体户597504户,家庭户人口为11668540人,集体户人口为2197469人。

天津往年的人口数据:

截至201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561.8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23万人。其中,外来人口499.01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32.0%。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1303.82万人,城镇化率为83.48%。常住人口出生率6.73‰,死亡率5.30‰,自然增长率1.43‰。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108.18万人。

⑺ 天津人口2021总人数口是多少

天津市的常住人口为13866009人。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2938224人相比,十年共增加927785人,增长7.17%,年平均增长率为0.69%。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867116户,集体户597504户,家庭户人口为11668540人,集体户人口为2197469人。

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1744440人,占84.70%;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121569人,占15.30%。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增加1466547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5.26个百分点。

天津市的经济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1年,天津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5695.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6%,比2019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3.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25.41亿元,同比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854.27亿元,同比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为9615.37亿元,同比增长6.7%。

⑻ 天津市人口2021总人数是多少

天津市人口2021总人数是1373万人。2021年末天津市常住人口总量1373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165万人,乡村常住人口208万人。

城镇化率为84.88%,比上年末提高0.18个百分点,2021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637.64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537.38万人。

2021年天津市人口情况

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765.14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171.96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4.7%和1.3%。

参加城镇职工工伤保险人数408.41万人,增长0.7%,参加城镇职工失业保险人数372.30万人,增长6.6%,参加城镇职工生育保险人数366.05万人,增长3.5%。

2021年末全市老人家食堂达到1701个,养老机构396家。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1357个,床位数1.4万张。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拥有床位6.17万张。

全市低保对象12.76万人,特困供养人员1.21万人,各类福利机构年末收养人员2.6万人,开展全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完成培训4229人,全年新增残疾人就业5581人。

⑼ 天津有多少人口

截至2021年末天津人口1373万人。

截至2021年末,天津市常住人口总量1373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165万人,乡村常住人口208万人。城镇化率为84.88%,比2020年末提高0.18个百分点。

天津是自古因漕运而兴起,唐朝中叶以后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金朝在直沽设“直沽寨”;元朝设“海津镇”,是军事重镇和漕粮转运中心;明永乐二年(1404年)正式筑城,是中国古代唯一有确切建城时间记录的城市。

天津特产:

1、狗不理包子

狗不理包子由面粉、猪肉等材料制作而成,为“天津三绝”之首,是中华老字号之一。狗不理包子的面、馅选料精细,制作工艺严格,外形美观,每个包子都不少于15个褶。狗不理包子以鲜肉包为主,兼有三鲜包、海鲜包、酱肉包、素包子等6大类、98个品种。

2、天津大麻花

天津大麻花,是天津传统的名吃有着很多年的历史,个头非常大都是纯天然的食材非常酥脆又有着芝麻的香气,十分好吃。在天津,你可以看到满大街的麻花店。店里的麻花各式各样,最大的有三四斤,最小的就指头一样大。

3、耳朵眼炸糕

这个名字听起来也是非常奇怪,这个特色小吃是由大米糯米加上一些豆沙馅料炸制而成,软软糯糯的很香而且里面有豆沙馅料有点发甜对于比较喜欢吃甜食的人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刚出锅的更好吃外酥里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