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津资料 » 天津时调指的是什么
扩展阅读
福州长乐朝阳中学在哪里 2025-07-23 00:51:34
杭州二手手表在哪里买 2025-07-23 00:37:53

天津时调指的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2-10-15 10:25:55

① 什么是天津时调

天津时调以前是天津的俚曲,是天津曲艺中最有代表性的曲种之一,天津时调用天津地方语的字音演唱,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天津乡土气息。清末民初以来流传于天津(主要在船夫、搬运工人、手工业者、人力车夫中传唱)。它渊源于明、清以来的时调小曲,又和很多地区的民间小调有密切关系。其伴奏乐器有大三弦、四胡、琵琶、笙、扬琴等;腔调有“靠山调”、“老鸳鸯调”、“新鸳鸯调”、“喇哈调”等;唱词句式有以七字句为主的,有长短句相间的。其传统曲目有欢快的《踢毽儿》、《放风筝》;也有悲凉的《光棍哭妻》、《后娘打孩子》、《秦楼悲秋》等。

② 天津时调是什么

中国曲艺曲种。由流行于天津的民间小单调发展而成。其主要曲调[靠山调],据说是当地制鞋作坊中绱鞋工人休息时靠在“山墙”上歌唱的曲调。唱腔由慢板和数板构成。慢板四句式,歌唱性强,唱词每宇都有拖腔。数板是上下句反复体,半说半唱,长于叙事。1900年前后开始出现专业艺人,演唱内容以四时景色和男女爱情为主。初期为单曲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有多种曲牌和唱腔的联唱,并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表演形式为一人站唱。伴奏乐器有三弦、四胡、扬琴、笙等。常用曲调还有[鸳鸯调]、[拉哈调]、[大数子调]等。传统曲目有《七月七》、《喜荣归》、《拷红》、《采茶》等。新曲目有《红岩颂》、《翻江倒海》《糊花灯》等。

③ 天津人的饮食文化和习惯

天津人饮食文化:

津地饮食丰富,民众爱吃会吃,尤喜食海鲜,素有“当当吃海货,不算不会过”之俗语。民谚“天津卫三宗宝,银鱼、紫蟹、大红袄”中之银鱼、紫蟹皆为天津特有的名贵海鲜食品。

民间小吃风味独特,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桂发祥大麻花不仅是旧时朝廷指定的御膳,而且也是享誉世界的美食佳品。特色早点有煎饼果子、锅巴菜、老豆腐、果子、烫面炸糕、卷圈、荷包蛋、糖果子、果篦儿。

天津人民俗习惯:

天津是诸多曲艺形式发源、兴盛和发展的地方。其中,天津时调、天津快板、京东大鼓、京韵大鼓、铁片大鼓、快板书等曲艺形式是在天津形成;而京剧、河北梆子、相声、评剧、评书、单弦、梅花大鼓、西河大鼓等是在天津兴盛和发展的。相声和京剧更是天津曲艺的重要代表。

(3)天津时调指的是什么扩展阅读

名人故居

天津是我国着名历史文化名城,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依河而带海,为京畿门户,会南北舟车,因此集八方商贾,得风气之先,逐渐从一个小小的军事据点逐渐演变成一个有千万人口的大城市。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在以后的40多年的时间里,先后设置了英、法、美、德、日、俄、意、奥、比九国租界,租界的面积是天津老城的八倍,这在全国十几个设有租界的城市里,甚至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天津

④ 通常所说的曲艺,除了相声,评书,快板之外,还有哪些

“曲艺”概念

“大曲艺”指当今的百戏,“小曲艺”指说唱故事的艺术。

全部曲种

相声 | 小品 | 评书 | 山东快书 | 快板 | 二人转 | 鼓曲 | 天津时调 | 梅花大鼓 | 铁片大鼓 | 西河大鼓 | 京韵大鼓 | 单弦 | 北京琴书 | 山东琴书 | 四川清音 | 福州评话 | 南昌清音 | 苏州评弹 | 扬州评话 | 蒙古族好来宝 | 白族大本曲 | 姚安莲花落 | 侗族琵琶歌 | 花灯说唱 | 陕西独角戏 | 陕北说书 | 壮族末伦 | 独脚戏 | 双簧 | 上海说唱 | 金钱板 | 贵州琴书 | 潞安大鼓 | 乐亭大鼓 | 兰州鼓子 | 长沙弹词 | 常德丝弦 | 四川谐剧 | 四川扬琴 | 湖北评书 | 西藏折嘎 | 青海平弦 | 九江文曲 | 粤曲 | 三弦书 | 大调曲子 | 河南坠子 | 尺唱 | 锦歌 | 徐州琴书 | 温州鼓词 | 苏州评话 | 绍兴莲花落 | 桂林零零落 | 安徽琴书 | 凤阳花鼓 | 福建南音 | 苏州弹词 | 壮族蜂鼓说唱 | 京族弹唱 | 天琴弹唱 | 尼呐哩 | 瑶族铃鼓 | 打溜子 | 宁夏坐唱 | 湖南瓦乡歌话 | 鸡毛竹 | 神农架龙凤鼓 | 土家围鼓 | 竹柝曲 | 来帕尔 | 嘣嘣妥 | 伊若乐 | 天津岔曲 | 平鼓弹唱 | 内蒙古陶力 | 龙头琴弹唱 | 扎年弹唱 | 乌力格尔图道 | 溜子说唱 | 湖北土家小曲表演唱 | 口弦琴 | 玛克塔拉 | 岱日查 | 乌力格尔 | 笑呵亚热 | 花腰傣铓鼓说唱 | 玛克塔拉 | 吉林才谈 | 嘛哈哩 | 古尔鲁 | 恩施三才板 | 彝汉双语相声 | 吉林独角戏 | 青海白嘎尔 | 哈调弹唱 | 藏语说唱表演 | 吉林鼓打令(唱谈) | 都它尔弹唱 | 广东小曲表演唱 | 西藏相声 | 瓦乡歌话 | 酋水土鼓 | 格萨尔说唱 | 上海滑稽戏 | 京东大鼓 | 太平歌词 | 梨花大鼓 | 子弟书 | 西城板 | 滑稽大鼓 | 八角鼓 | 太平鼓 | 山东大鼓 | 花钹大鼓 | 北京曲剧 | 十不闲莲花落 | 联珠快书 | 岔曲 | 马头调 | 槐书 | 锣鼓曲 |

http://www.cnquyi.com/class_more.php

⑤ 天津时调的相关信息

名角多出老四区各有绝活惊四座
时调是天津土生土长的曲调,用天津地方语言演唱,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当时天津人非常喜爱。据着名时调表演艺术家王毓宝介绍,传说在清朝末期,时调已在天津的四个地区盛行,并且出了不少民间艺人。这四个地区是宜兴端口,丁字沽一带,河东的沈庄子,郭庄子一带,西头的西城根、西北角一带,城里。
其中以城里最为兴盛,持久不衰。最有代表性的艺人,城里杨开泰,他自弹自唱,有行腔柔和细腻的特点,唱起来婉转动听,所唱的段子也比较文雅。在河东地区,有位温老先生,他以吐字清晰,嘴皮子利索而见长,并敢于标新立异。他在唱拿手段子《拴娃娃》的时候,不仅备有道具长命锁,而且还带一扎总角小娃站在身边,作为不出声的配角,老先生边唱边表演,动作有些滑稽,演唱效果很火爆。此外,河西三义庄卖蒸饼的蒸饼王,一位鞋匠也曾唱得名噪一时。
前脸铺纲说荤话旧年时调陋习多
作为一位已经78岁高龄的老艺人,王毓宝经历了天津时调由旧转新的全过程,而且在她的努力下,许多旧时的陋习才得以改变。
在回忆起当初的那段日子时,老人告诉记者,最初时调并没有专业演员,多是搬运、手工业工人和车夫,轿夫,瓦木油漆工匠以及绱鞋、剃头等行业的劳动人民,在业余时演唱。后来随着城市商业的发展,逐渐有了专业或半专业的艺人,出现了老一辈的时调演员,如大宝翠,秦翠红,高五姑等。“在旧社会里,唱大鼓、说相声、说书、演杂技等,统称‘什样杂耍’。在天津的街头巷尾,随处可以听到‘看什样杂耍去’这句话。天津人对什样杂耍极为喜爱,但从业的艺人却是处于社会底层,统称为吃开口饭的下九流,其中时调更受到歧视。”
据她介绍,当时走票唱《靠山调》并没有一套陈规。一般票友出场,弹弦就唱,没有什么“伺候一段”的“铺纲”(一种戏前铺垫),后来,时调登上曲艺舞台,演唱者按传统,还是上台就唱,一曲唱罢,鞠躬下场,答谢听众。她正式登台的时候,就依循着时调演出的老样子,上台后一言不发,起弦就唱,鞠躬而止。但是演唱时调,虽然没有“铺纲”,但也有它的陋规。“这种陋规可能起于时凋走上舞台的初期。那时演唱由男女合演,男艺人光说不唱,叫做‘时调前脸’,在女艺人的演唱中,前脸随意插科打诨,有时言语下流不堪入耳。这种时调前脸的陋规直到上世纪30年代仍未根绝,特别是在三不管,三角地等地的—些简陋小时调场,更以此迎合某些听众的低级趣味。当我们家庭生活极为困窘的时候,有人劝我父亲放我下海,并许诺‘打钱’、‘分份’养家,被我父亲坚决拒绝。后来,鸟市‘玉茗春’答应取消前脸和铺纲,我便在那里开始了正式的从艺生涯。”
1953年天津市广播曲艺团建成之后,邀集了时调演员与曲艺界的老前辈,对时调进行了初步研究,根据其历史源流及艺术特色,才将这个曲种定名为“天津时调”。并对时调进行改革,重点放在净化上。首先对传统唱段、唱词,作—番必不可少的筛选,以净化内容,其次是净化舞台,除了伴奏者之外,搬走了没有用处又妨碍演员的长方桌。在唱腔设计上,根据需要,改变了一些死板的传统唱法,又试加了扬琴、笙等吹打乐器,改变伴奏方法。此外,根据演唱内容的分段、间隙,增加了间奏。这些改革、拓新,一直沿用至今。

⑥ 时调小曲的天津时调

天津时调是我国北方较有代表性的时调小曲类曲种。其表演形式为一人或二
人执节子板站唱,另有人操大三弦和四胡等伴奏。天津时调源于明清小曲,清末民初形成并流行于天津城区。其曲调非常丰富,包含许多天津地方民歌小调和外地流入天津的曲调,如天津本地流行的《靠山调》、《鸳鸯调》、《大数子》和一些外地流入但天津化了的民歌小曲如“拉哈调”、“秦楼悲秋”、“怯五更”、“后娘打孩子”、“叉杆解狱”、“对花”、“十杯酒”等,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天津时调是清朝末年在天津出现的一种曲艺,起源于各地的民歌。它渊源于明、清以来的时调小曲,又和很多地区的民间小调有密切关系。由于天津当时是水陆码头,五方杂处,各地人都有,主要在船夫、搬运工人、手工业者、人力车夫中传唱天津时调吸收了各种民歌曲调。后来逐渐发展成型,由女演员演唱,先是在妓院中流行,最后开始登台演出。天津时调包括慢板和数板,慢板是主要唱腔,字少,唱腔婉转曲折,激越豪放,适合抒情。数板半说半唱,主要用于叙事和交代故事情节。一般开始用慢板唱,然后插入数板,再接唱慢板。音域较宽,伴奏乐器用三弦和四胡,后来增加了笙和琵琶等。唱腔为天津口音,现代演出逐渐向普通话过度。天津时调除《要婆婆》等少数二人对唱节目外,大多是一人独唱,伴奏乐器是大三弦以及四胡、节子板。它的腔调有“靠山调”、“老鸳鸯调”、“新鸳鸯调”、“喇哈调”、“落尺时调”、“落五时调”等。另有外地传来的“探清水河”、“怯五更”、“下盘棋”等小调。天津时调唱词句式有以七字句为主的,有长短句相间的;板式有慢板、中板、二六板和近于数唱的“垛子板”,如“靠山调”中的“大数子”等。它的语音声调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天津时调的传统曲目反映了天津人民的生活风貌。其中有欢快的《踢毽儿》、《放风筝》;也有悲凉的《光棍哭妻》、《后娘打孩子》,还有相当多的反映妓女悲惨遭遇的《秦楼悲秋》等。它最初只是人们劳动之余的演唱活动,20世纪20年代以来有了职业歌手,有的在地摊、茶棚中演唱,常唱一些反映时事的曲目,如《民国六年闹大水》、《直奉战》等。最早登台演唱时调的是兼演京韵大鼓的女演员赵宝翠,其后有高五姑、秦翠红、赵小福、姜二顺等着名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津演员王毓宝与弦师祁凤鸣等人一起对“靠山调”,进行了艺术革新,丰富了唱腔旋律,增添了笙、扬琴等伴奏乐器,并将其定名为天津时调。建国后,着名演员王毓宝与弦师及词曲作者通力合作,坚持改 革,把天津时调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天津时调伴奏乐器原为一大三弦,后增四胡、笛、扬琴、低胡、大阮等。曲目皆为短段。
在时调改革中,成绩最突出、贡献最大的演员是王毓宝。解放初,她出演于小梨园、大众曲艺社(玉壶春)、燕乐等园,与白云鹏、小彩舞、花五宝、郭荣启等着名演员同台。1950年加入红枫曲艺社,1952年参加群声曲艺社。在演唱传统曲目的同时,努力学习积极排演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曲目如《雨后花》、《改邪归正》、《大红旗》等,1953年天津广播曲艺团成立,她成为该团第一位时调演员,并于当年参加了时调的改革创新工作,在有关人员的协助下,成功地演唱了革新曲目《摔西瓜》,成为时调改革创新的第一个舞台实践者。此后,她不断上演新曲目,以精湛的演唱技艺为新唱腔润色增辉。三十多年中,她先后上演了《摔西瓜》、《想心事》、《知心话》、《提意见》、《制寒衣》、《翻江倒海》、《毛主席来到咱农庄》、《为女民兵题照》、《看焰火》、《心连心》、《糊花灯》、《红岩颂》、《换岗哨》、《卖椰子的老大娘》、《大寨步步高》、《军民鱼水情》、《毛主席送我上讲台》、《清华参军》、《重上井冈山》、《鸟儿问答》、《心中赞歌向阳飞》、《拷红》、《刘主席来到花明楼》、《梦回神州》等新曲目。其中不少成为她优秀代表曲目,如《军民鱼水情》、《心中赞歌向阳飞》、《毛主席来到咱农庄》、《梦回神州》等。

⑦ 天津四大文化是什么

1、天津快板

天津快板是50年代出现的一个新曲种,是由群众自发创造并发展起来的。这种快板完全以天津方言来表演,在形式上采用了数来宝的数唱方式及快板书所用的节子板,同时配以天津时调中"数子"的曲调,用三弦伴奏,别具一格。天津快板风格粗犷、爽朗、明快、幽默,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风味。

天津文学

天津文学是“津味文学”和“卫派文学”的集合,在某一历史阶段曾间断性地呈现出天津地域文化特色,如“津味小说”的出现,但置放到一个更为长远的历史视域来看,“天津文学”的地域性和传承性都不那么明显。

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天津文坛是由解放区来的作家、诗人、戏剧家主导的,他们自身也成为天津文坛的主体,如孙犁的《风云初记》和《津门小集》等,都在这时期诞生。天津作家冯骥才是天津文学的代表人物,他创作的小说、散文众多,《挑山工》《珍珠鸟》等多篇文章入选教科书。

⑧ 天津民俗

天津快板、相声、天津时调、天津快书、话剧、跨鼓中幡、高跷、耍狮子等。
天津快板
天津快板是50年代出现的一个新曲种,是由群众自发创造并发展起来的。这种快板完全以天津方言来表演,在形式上采用了数来宝的数唱方式及快板书所用的节子板,同时配以天津时调中"数子"的曲调,用三弦伴奏,别具一格。天津快板风格粗犷、爽朗、明快、幽默,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风味。
相声
相声是一种历史较久、流传较广、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曲艺表演形式。尽管相声艺人供奉的祖师是汉代的东方朔,但这个曲种的真正形成和发展起来却是在清同光年间。早年北京有穷不怕(朱少文)、万人迷、李德锡等人在天桥鬻艺,为相声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天津时调
天津时调是天津独有的曲种,它产生于清末明初,1900年时已有专业艺人演唱。这个曲种唱腔包括靠山调、鸳鸯调、胶皮调等民间小调。专业艺人出现后,对这些民间小调进行了加工改造和创新,使之成为反映时代风貌、社会生活,并深受人们喜爱的一个曲种,定名为天津时调。

⑨ 时调的天津时调

天津曲种。清末民初以来流传于天津(主要在船夫、搬运工人、手工业者、人力车夫中传唱)。它渊源于明、清以来的时调小曲,又和很多地区的民间小调有密切关系。天津时调除《要婆婆》等少数二人对唱节目外,大多是一人独唱,伴奏乐器是大三弦以及四胡、节子板。它的腔调有“靠山调”、“老鸳鸯调”、“新鸳鸯调”、“喇哈调”、“落尺时调”、“落五时调”等。另有外地传来的“探清水河”、“怯五更”、“下盘棋”等小调。天津时调唱词句式有以七字句为主的,有长短句相间的;板式有慢板、中板、二六板和近于数唱的“垛子板”,如“靠山调”中的“大数子”等。它的语音声调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天津时调的传统曲目反映了天津人民的生活风貌。
其中有欢快的《踢毽儿》、《放风筝》;也有悲凉的《光棍哭妻》、《后娘打孩子》;还有相当多的反映妓女悲惨遭遇的《秦楼悲秋》等。 它最初只是人们劳动之余的演唱活动,20世纪20年代以来有了职业歌手,有的在地摊、茶棚中演唱,常唱一些反映时事的曲目,如《民国六年闹大水》、《直奉战》等。最早登台演唱时调的是兼演京韵大鼓的女演员赵宝翠,其后有高五姑、秦翠红、赵小福、姜二顺等着名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津演员王毓宝与弦师祁凤鸣等人一起对“靠山调”进行了艺术革新,丰富了唱腔旋律,增添了签、扬琴等伴奏乐器,创作和改编了《摔西瓜》、《红岩颂》、《春来了》等新曲目。
这个曲种唱腔包括靠山调、鸳鸯调、胶皮调等民间小调。靠山调据传原系修鞋匠人休息时,背靠山墙自娱自乐唱的小调;鸳鸯调是男女相恋的情歌;胶皮调则是人力车夫(天津称人力车为“胶皮”)等座时唱的小调。这些来自民间的小调充满乡土气息,腔调高亢,词句通俗,韵味醇厚,很适合天津人的口味,因此旧时街头巷尾、工余饭后,经常能听到人们自弹自唱这些小调。专业艺人出现后,对这些民间小调进行了加工、改造和创新,使之成为反映时代风貌、社会生活,并深受人们喜爱的一个曲种,定名为天津时调。天津时调着名艺人有赵宝翠、周翠芝、谭俊英等人,其中佼佼者有秦翠红(绰号“棒子面”)、高五姑、赵小福等。50年代以来,有王毓宝异军突起,演唱反映新时代的新曲目,其嗓音洪亮、高亢,无有能望其项背者。以后又有后起之秀,使这一曲种得以继续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