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津资料 » 天津李家祠堂有什么
扩展阅读
天津特色职业有哪些 2025-07-18 17:23:05
万州到深圳机票多少 2025-07-18 17:15:11

天津李家祠堂有什么

发布时间: 2022-11-03 03:29:54

‘壹’ 十大着名的祠堂

如下:

1、洪洞大槐树·百家姓祠堂: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民祭圣地,六百多年来,一直被当作“家”、称作“祖”、看作“根”,被誉为“根祖圣地,华人老家”。祭祖堂是整个祭祖园的核心,为洪洞大槐树景区的一个祠堂,总共供奉着向南迁徙的1230个姓氏牌位,是全国最大的姓氏祠堂,也是中国最大的百家姓祠堂,素有“天下华人民祭第一堂”美誉。

‘贰’ 李纯祠堂之谜

南开区白堤路西侧,有一处天津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占地两万多平方米,这就是“李纯祠堂”。每天过往的行人也许不会想到,这一“祠堂”的“前身”竟是一座王府,它是当年由北京清庄王府原样不动“移居”天津的,操作者就是当年赫赫有名的李纯李督军……

读冠军背后的故事 走入香港梦想之都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盛夏靓丽风景线

沧桑庄王府 天津重再生

李纯祠堂的名字有些陌生,不过,提起天津的那个“旧书市场”,却是大名鼎鼎。每到周六、日,这里人来人往,前来淘宝寻书的人络绎不绝。前些天,旧书市场从这里消失了,里面恢复了往日的宁静。此时踏进这一深宅大院,不难体会王府建筑的宏伟气派。

从白堤路边的高台阶走上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宽大的院落。南北相对的大殿居中而建,两侧较小的东西配房规模略小,曲折蜿蜒的回廊伸入后院深处。地面的方砖还是那么完整,有些地方由于经常被人踏过而有些发亮,四角墙边,绿油油的青苔不知何时爬上墙基。抬头观望,大殿上的绿琉璃瓦整齐地排列在屋脊之上,屋脊两端的大吻与垂兽、跑兽,安详地守卫在它们永久不变的位置上,它们忠于职守的“信念”似乎并没有随着年代的久远而略有改变。

天津市文物专家魏克晶告诉记者,眼前的李纯祠堂是王府式的建筑,绝非祠堂家庙的格局。1914年,江苏督军李纯在北京西直门外以20万元购得前清庄亲王府(原为明朝大宦官刘瑾旧宅),拆建后改为居民住宅出租,拆下的建筑部件、材料(如琉璃瓦、雕梁画栋、墙砖、石雕等)则拆运抵津,并于1923年在此建成仿古建筑,其建筑结构与当年的王府建筑一模一样,故有天津“王府”之称。

布局颠倒建 花园在前面

按照魏克晶的考察,这座李纯祠堂是按照坐北朝南意图设计的,所以正门应该从宅院南边的照壁开始。“很多人以为坐落在白堤路上东南角入口是正门,那是不对的。”

“虽然说李纯祠堂的建筑都是王府的建筑,但当年重建时,把原先的王府建筑布局颠倒了过来。原来庄王府的布局与其他王府应该一样,先是住宅,后是花园。但李纯祠堂正好相反,把花园建在了大门口,而把其他四进院子(原为四进院落,现最后一道院已经被建为新式楼房)建在花园以后,这也是有人误以为前面的那个门是此宅正门的一个原因。”李纯祠堂历时10年建成,占地2.56万平方米,为矩形建筑布局,由花园、照壁、石牌坊、石拱桥、大门、前殿、中殿、后殿、配殿和回廊组成。整座建筑色彩绚丽,碧瓦朱栏,宏伟壮观。

整座建筑的照壁虽然还在,但已经被一些后来兴建的平房遮挡住,看不清本来的面目,只有把守大门的两尊石狮依然蹲在那里。摸着光滑的石狮,魏克晶告诉记者:“这两个石狮是明朝留下的,想必是庄王府承袭刘瑾的住宅时一并收纳了。没想到几百年后又到了天津。”魏克晶先生说,第一代庄亲王是努尔哈赤的亲兄弟,清军入关后,庄亲王的王府就是明朝大太监刘瑾生前的住宅。

过了一进门的牌坊,后面便是驮碑的赑屃,偌大的汉白玉石碑竟然没有一个字刻在上面,俨然一块无字碑。驮碑的动物叫“赑屃”,传说龙生九子,它是其中的一个,因其寿命长而且擅于负重,所以古人在建筑中大多用它来驮石碑。现在还流行着“摸摸头,什么也不愁;摸摸背,一辈子不受累;摸摸牙,想啥就来啥;摸摸尾,一辈子不后悔”的说法。

建宅颇大胆 门前金水桥

走过花园,横在眼前是一座不太起眼的小桥,略呈拱形的石桥下还保留着窄窄的护庄河。走过小桥,就是李纯祠堂的正门了。本想随意地从桥上跨过,没想到魏克晶却止住了脚步。“你觉得这小桥有什么特殊吗?”魏克晶先生问道。“没有呀!”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小桥还是很简单。“北京天安门前的金水桥大家都看到过吧,李纯祠堂前的这座桥就是那样的设计,实际上就是一个缩小了的‘金水桥’。过去只有皇宫的门前才能有这样的小桥,其他住宅要有这样的建筑都是违禁的。”

幸亏李纯祠堂是在民国以后建的,不然就要被杀头了。当年李纯在此处建宅,张扬的场面恐怕政府的高官有所耳闻,据说袁世凯还过问过此事。也可能是因为袁世凯的压力,李纯才把它对外称为是李家的祠堂,没敢说是自己居住的住宅。

落魄王爷家

缺钱卖王府

当年魏克晶在考察李纯祠堂时,李家后人曾依稀记得这座宅院是1914年开始兴建的。这一年,刚好是清皇室退位三年以后。虽然八旗子弟、王公大臣的日子大不如以前,但再怎么说也不至于沦落到卖住宅的窘境。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何况王爷家呢?

天津社科院罗澍伟教授揭开了王爷府落败之谜。“第十代庄亲王载勋,约出生于1856年前后,1879年袭庄亲王爵。义和团运动兴起后,他力主借助义和团排外,慈禧太后对外宣战,经载漪奏请,命载勋与刚毅为统率京津义和团的团练王大臣。载勋借机在府中建坛。各地义和团到北京后,先在庄亲王府挂号编伍,载勋自己也是头裹红巾,身着短衣。团首有自称关羽的,载勋竟然跪迎,不敢仰视;不久又被任命为京师步军统领,就是九门提督,悬赏捕杀洋人。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对抗洋人的指挥所———庄王府遭到破坏,大半部分被毁,只有后院得以保存,所以李纯购得的庄王府也并非全部。”

载勋更倒霉的日子在后面,及至“和议”开始,载勋被各国指为“祸首”。先是被革去官职,就近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府派员管束,拟随后交宗人府发往盛京圈禁。但各国对这一处理方案并不满意,慈禧太后不得不于光绪二十六年二月二十五日(1901年2月13日)发布上谕:“已革庄亲王载勋,纵容拳匪,围攻教堂,擅出违约告示,又轻信匪言,枉杀多命,实属愚暴冥顽。着赐令自尽……”翌年正月初三(1901年2月21日)葛宝华蒲州,先悬白帛于载勋所居行台后的古庙内,然后宣旨。载勋告别亲眷,缠帛于颈而死。

因为庄王载勋是有罪之人,其家属的各项待遇也变得十分有限,民国以后,日子更加举步维艰,李纯兄弟出20万元购买这个王府,当然能够成交了。罗澍伟教授告诉记者,此前有说法认为,1916年,李氏兄弟听说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购买北京东单三条的清豫亲王府,在修建协和医学院和附属医院时,从地下挖出了大批的银子,兄弟二人怦然心动,于是开价20万元现大洋买下了庄王府,并用庄王府的材料筹建住宅。

显贵李督军

夸富建私宅

李纯,字秀山,天津河东人,1874年出生在水梯子大街东兴里,一家数口以卖鱼糊口。为生计所迫,李纯15岁即入营当差,17岁被保送天津武备学堂。因其为人精明干练,毕业时以精于德国操法而留堂任教。中日甲午战争后,袁世凯在小站操练新军,李纯任教练处提调,备受青睐。不久即出任北洋陆军第六镇第十一协协统(旅长)和随营学堂监督,从此成为袁世凯的亲信。辛亥革命后,李纯在江西助袁世凯平“二次革命”,遂被委任为江西都督兼民政长。袁世凯称帝失败,李纯又被任命为江苏都督兼浦口商务督办。

李纯一生两任南方省都督,生财有道,据说他的财产有1000万元之多。李纯有生之年拿这些钱干了两件有据可查的事。

一件是资助学校。他所以热心教育,曾在天津的河北、河东捐建了三所“秀山小学”,日常开销也全部由他负担;同时应教育家严修、张伯苓之请,捐助南开学校基金50万元,在八里台南开大学建了“秀山堂”。

另一件便是在京津两地广置房地产,天津有东兴里经租处,北京有平安里经租处,均由其弟李馨负责。现在的这座李纯祠堂,就是当年开价20万现大洋,买下了坐落在北京西城的庄亲王府,然后将保存完好的后半部分全部拆除,梁柱砖瓦运到天津南开区,施工数年建成,为掩人耳目,称为李家祠堂;同时庄王府原址另建为平安里、志兴里等处房产700余间,由平安里经租处负责出租。

专家考证 李纯祠堂是家宅

罗澍伟教授认为,李纯祠堂的建筑格局,基本保持了庄王府的原貌,如戏台上的蟠龙藻井等等,均系王府旧物。由北京拆迁到津,虽是李纯兄弟的个人行为,却涉及了那个时代的两段历史。北京的王府能够完好保存至今的已不多,而能够比较完整地保存在外地的,在全国来说也是仅此一座。

能够证明李纯祠堂的建筑取自王府的,还有许多证据。魏克晶指着二道院大殿屋脊上绿琉璃瓦说,过去皇帝居住的房屋可以用黄色的琉璃瓦,王爷的住宅只能用绿色琉璃瓦,低于王爷级别的大臣住宅用其他的颜色。这一点足可说明李纯祠堂取自过去王府的建筑。另外,大殿的台阶上有一块御路石通到大门口,如果不是王府,谁敢有这样的台阶?

李纯祠堂院内,尽管各个建筑的威武气势还在,但漆皮剥落的建筑外观让人感到一丝惆怅。经过多年的风雨侵蚀,许多木质结构已经开裂,露出深深的木纹。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殿外部彩绘已经风化严重,很多地方都已经痕迹全无。建筑在主要木质结构上都采用榫卯结构,不用钉子。也正是这样,才有了组装重建的可能。

魏克晶告诉记者,庄王府如果从第一代甚至更早几十年算起,恐怕至少有300年以上的历史,即使当年李纯迁建庄王府时,肯定也花费了不少工夫。由于所有的建筑为木结构,当年迁建的难度肯定不小。只不过,过去的工匠都掌握这些木结构建筑的拆装技巧,将大件、整件的木料经过编号运到天津,然后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组装,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当年他在考察李纯祠堂时发现,所有的斗拱、立柱以及其他小木料的材质均为同一年代,所以当时肯定是原拆原建,与原来的王府房屋一致。

李纯为了避人耳目,对外称修建祠堂,那么这里的布局是否真的是祠堂的布局呢?魏克晶认为,从各道院两边的回廊来看,这里应该是住人的住宅,因为家庭住宅才有建回廊的必要,而祠堂却不必要。另外,从考察发现来看,现在李纯祠堂旁边的一片土地,当年也是被李纯所购买,那片地在如今“李纯祠堂”的西面,按照中国传统建筑的讲究,祠堂要建在住宅的西边。所以说,现在称为“李纯祠堂”的建筑,应该是李纯的住宅。

1920年10月12日夜,李纯突然在江西都督府里暴卒,引起了社会广泛猜测。据他的参谋长齐燮元说,李纯是因“忧国忧民”而自杀的。另一说法则是,其妾与李纯的马弁有染,为李发现,李被该马弁枪杀。只是由于李纯莫名其妙地早亡,“李纯祠堂”的功用才没有被证实。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使在李纯死后,也没有证据表明李家曾经将列祖列宗的牌位摆放到“祠堂”中。

‘叁’ 《深宅大院的故事》最新txt全集下载

深宅大院的故事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第二节(1)

话说王家福在李家大显身手,他使尽浑身解数,大办商业,使得李家家业越闹越大,几年间便将商业做到了省外。
这使*寿非常高兴,他见李家从一个小财主变成了名贯三晋的大家,也就产生了光宗耀祖的想法。
那是在武昌首义之后,满清政府风雨飘摇,宣统皇被逼无耐,在无法之下只好正式退位,恋恋不舍地离开北京的皇宫,带着一些清廷残余,逃到了天津。孙中山在南方成立了临时革命政府,改元民国元年。整个国家都变了,山西也革命了,太原起义成功,阎锡山当上了山西省都督府大都督,山西军政府也成立起来。
*寿心想,他父亲白手起家,从二亩地开始闹腾,辛辛苦苦四十来年置下了这些家业,很不容易,他从光绪二十九年去世,到明年正好十周年。现在家业大了,在这个变革的时期,何不为父亲搞个隆重的纪念仪式呢?堡则镇的李家祠堂原来规模不大,又年久失修,很不体面。现在他已经家资宏厚,何不将李家祠堂进行返修,并扩大规模?特别是他想乘此机会,……
需要别的再问

‘肆’ 我家老辈是天津盐商李家后人,叫李耀慈,字叔扬,出生在1900左右。但不知道是哪一家的

前面所说天津老辈的李家人,可能涉及多个李姓望族,或尽管是一家,会有先后辈的情况。据知“茶叶李”的后人有一辈人是“普”字辈,下面一辈人是“建”字辈,这个从同是天津望族的韩家后人回忆家事中得到了求证。“普”字辈的上一辈人可能是“舫”字辈,上两辈人可能是“荫”字辈,这两辈人的排字也在后人回忆家事中有所提及,是否准确不得而知。天津多个李氏旧族涉及的领域很多,包括:盐业、茶业、教育、矿产和房地产,所以仅仅从行业无法准确知道到底谈及的是哪个李氏家族。从姓名上也是有名和字的区别,更是有名和字哪个使用更广泛,更出名的问题,所以更是很难从名字中准确说清是哪个李氏家族的哪一辈人。

‘伍’ 长治辖境都有哪些值得一逛的元代古建

长治,古称上党、潞州、潞安府等。其境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达66处,数量居全省第二。其中:古建筑60处、旧址2处、石窟寺及石刻2处、古墓葬1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处。长治还是我国木结构古建筑的密集地,素有“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之称,

1、潞安府城隍庙

位于长治市大北街庙道巷

规模宏大,布局奇特,是国内现存府级城隍庙中较完好的一座。碑文记载,该庙始建于元朝初期,距今已有近800年的 历史 ,明清两代曾多次扩建重修,成为一座具有重要 历史 价值的完整的古代建筑群。

2、观音堂

位于长治市大辛庄镇梁家庄村

因悬塑而闻名,观音殿内的三面墙壁及屋顶梁架之上、门窗顶部,皆是描金彩绘的泥胎彩塑、悬塑。小小的三间殿堂之内,现存约五百尊塑像,彩塑、悬塑相间,儒、释、道三教共融,或坐坛上、或依山墙、或悬椽望,他们有的雄健威武,气势逼人;有的雍容典雅,富丽华贵;有的安静慈祥,泰然自若;有的神情俊逸,仪态万千,可谓明代彩塑中的精品。

3、潞安府衙(上党门)

位于长治市西大街北端的高岗上

潞安府衙,是一处地方衙署中富有民族风格的门庭式古建筑。潞安府衙坐北朝南,现存大门、钟鼓二楼、府二堂、办公院、西花园等建筑。大门与钟鼓二楼平行排列,台基高峙,主从有别,错落有致。

4、马厂崇教寺

位于长治市郊区马厂镇故驿村

寺内遗存的金、明两座殿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突出的风格特点,表现出两个时代的建筑风格,代表了不同时代的建筑艺术。是古代建筑美学、建筑艺术发展变迁的实物例证;是建筑史学和古代建筑科学研究的实物史料;是传统建筑科学研究的重要实例;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具有 社会 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

5、关村炎帝庙

位于长治市郊区老顶山镇关村

正殿为元代遗构,其它附属建筑为清代建筑。

6、洪济院

位于武乡县东良候村

东良洪济院正殿

洪济院千佛塔

洪济院千佛塔,也称千佛造像碑,为北朝时期遗存。千佛塔为平面方形,座落洪济院正殿西侧,高约二米,碑身上保有顶盖,每边宽零点八米,各面浮雕坐佛一千余尊。此千佛塔形制特殊,只是风化严重,局部剥落。与洪济院古建共同列为第五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7、武乡县大云寺

位于武乡县城西25公里故城镇故城村

大云寺原为东汉涅氏县治所,后为岩静寺,北宋治平元年改称大云寺。寺院坐北朝南,占地7900平方米,现存建筑有观音殿、大雄宝殿及东西配殿,其中大雄宝殿为金代原构,余为明清所建。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

8、会仙观

位于武乡县城东25公里的监漳村西

因南宋昔羽道士贾志韬会仙于此而得名。此地峰峦叠嶂,涧水潺潺,林木映衬,山明水秀,风景十分优美。创建于南宋绍定二年,明正德七年重修,至明嘉靖七年(1528)竣工。

9、武乡真如寺

位于武乡县城东40公里的韩北乡士河村中

真如寺不仅保存了元、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而且还是一处革命旧居。1939年7月15日至1940年11月4日,八路军总部野战卫生部、总部医院、总部卫生学校曾驻扎在武乡东部山区的土河坪村。总部卫生部、医院和卫生学校驻扎在真如寺内及附近群众家中。

10、平顺金灯寺石窟

坐落在平顺县玉峡关乡背泉村东

金灯寺石窟中的佛、菩萨、金刚、天王、罗汉以及佛教故事中的人物造像,形体秀美,装饰富丽,承唐、宋圆润风格之遗风,独具明代俊俏娴静的特色,具有极高的文物艺术价值。金灯寺石窟群,规模宏大,雕造精美,是中国石窟造像尾声中的巅峰之作。

11、平顺天台庵

位于县城东北三十余公里的王曲村

天台庵始建于唐末天佑四年(907年),庵院的规模并不大,由于它是目前仅存的四座唐代木结构的古建筑之一,因而也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平顺龙门寺

位于平顺县城西北65公里的石城乡源头村北二里许的龙门山腰

俯瞰龙门寺

五代建筑西配殿

龙门寺寺史久远,规模宏大。在中国现存的古代建筑中是仅存的集五代、宋、金、元、明、清建筑于一寺的建筑群,具有很高的 历史 、科学、艺术价值。寺内西配殿悬山式木构建筑中国仅此一处,堪称“中华之最”。

13、平顺佛头寺

位于平顺县城东北50公里的阳高乡车当村中

佛头寺大殿

佛头寺壁画

佛头寺,因后靠山形似佛头而得名。创建时代不详,原有两座院落,现只存一座,为一佛殿,从斗拱,梁架等特征来看,宋建筑明显。

14、平顺夏禹神祠

位于平顺县阳高乡侯壁村

为晋东南地区比较典型的山区小庙,规模较小,只一进院落:山门后有倒座戏台、正殿及东、西配殿。正殿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因为历代修葺,所以结构混杂,但部分木作和构架仍保留了元代的风格。

15、平顺回龙寺

位于平顺县阳高乡侯壁村

回龙寺建筑有许多独特乃至孤例的做法,充分反映了宋、金时期地方建筑的多样性和民间工匠的创造性。现仅存金代风格佛殿一座。

16、平顺北社三嵕庙

位于平顺县北社乡北社村

创建年代无考,现存大殿为元代遗构,余皆清代建筑。

17、平顺北社大禹庙

位于北社乡北社村西北

具有元、明、清三代建筑物的北社大禹庙,创建年代不详,明、清皆有修茸。现存一进院,中轴线上自南依次有山门(上为倒坐戏台)、献殿、大殿,两侧有夹楼、廊房、配殿、耳殿。

18、平顺北甘泉圣母庙

平顺县苗庄镇北甘泉村

北甘泉圣母庙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一进院,占地1115平方米,中轴线依次为山门(上为倒座戏台)、献殿、正殿,东西两侧为夹楼、配殿、耳殿。正殿保留元代风格,其余皆为清代建筑。

19、平顺西青北大禹庙

位于平顺县北社乡西青北村村

西青北大禹庙是一座庙,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重修,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占地面积561平方米。

20、平顺淳化寺

位于平顺县城东北50公里的阳高乡阳高村中

四翼起翘,飞檐凌空,宋式风格显着,专家测绘分析,定为金代建筑。 殿左侧方丈院内竖立石幢两座。高约3米。

21、明惠大师塔

位于平顺县城东北35公里的虹梯关乡虹霓村

明惠大师塔,全由石质雕造。总体造型仿照木构建筑,均采用柱枋椽飞等构件和破直棱窗的做法,与长子法兴寺燃灯塔一样,是研究我国唐代建筑技术和雕刻艺术及为珍贵的实物遗存。其造型优美,精巧华丽,形制典雅。高宽比例适度,雕刻内容丰富,细部装饰雅致,雕刻技艺纯熟,虽非巨构,但艺术价值极高,被视为唐代石塔建筑中的珍品和独特范例。

22、九天圣母庙

位于平顺县城西10公里处的北社乡东河村西

看点:一是宋、元、明、清四朝建筑集于一庙。二是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重修碑中记载,在宋代重修圣母殿的同时就创建了舞楼。这说明在宋代戏剧艺术和舞蹈艺术就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并且与宗教文化的发展结合在一起,互为依存,共同发展。记载戏剧舞台的碑刻,在我省及国内极为少见。目前所知除沁县城内关帝庙宋代建起戏台的记载外,就数平顺九天圣母庙了。三是献亭作庑殿顶形制的也尚属少见,这是超规模的设计与安排。

23、平顺大云院

位于平顺县城西北23公里龙耳山中

现存山门,天王殿,后殿及两庑,均是清代建筑。殿内保存有五代壁画21平方米,东壁绘维摩变相佛教故事,紫殿红楼,流云环绕,富有传奇色彩。八个伎乐人,或伴奏管弦,或舒腰起舞,表现出神姿仙态。扇面墙正面绘观音,势至二菩萨。飞天乘云遨游长空,姿态飘逸。拱眼壁和阑额上保存有五代彩画11平方米。殿内保存有五代石雕香炉,大佛殿前有北宋乾德四年(963年),北宋咸平二年(994年)石经幢以及石雕罗汉一尊。寺内历代碑刻甚多。

24、长子县法兴寺

位于长子县东南15公里的慈林山

寺中有三绝,第一是唐代舍利塔。第二是唐代的燃灯塔。第三是圆觉殿。

25、长子县崇庆寺

位于长子县城东南22.5公里处的紫云山山麓

崇庆寺的普贤菩萨泥塑

整个寺院,彩塑华贵而庄重,建筑古雅而幽静,院内正殿阶前甬道两旁,各有一丛千年牡丹花。如果四月到此游览,还会欣赏到鲜艳盛开、芳香四溢的宋代牡丹。

26、长子县义合三教堂

位于长子县城南13公里义合村中

现存一金一元两座大殿

27、下霍护国灵贶王庙

位于长子县丹朱镇下霍村下辖的八里洼自然村

下霍护国灵贶王庙坐北朝南,东西长12米,南北宽24米,占地面积约288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详,据庙内存碑载:清康熙四十一年(1720)重修,现存正殿为金代遗构,其余建筑为清代建筑。

28、长子县天王寺

位于长子县城内南大街

长子天王寺始建于唐永徽年间(公元650年——655年),迄今已有1350多年的 历史 。天王寺建筑群规模宏大,设计讲究,廊庑森严,是长子县城唯一的一座佛教文化活动场所。

29、韩坊尧王庙大殿

位于长子县大堡头镇韩坊村

庙院内现仅存戏台、正殿,正殿为金代遗构,戏台为清代遗构。

30、长子崔府君庙大殿

位于长子县城东大街长子一中校内

坐北朝南。据《潞安府志》和现存各版长子县志以及庙内现存题铭记载,崔府君庙修建年代不晚于北宋大观二年(公元1108),此后历代屡有重修。原有山门、舞楼、献亭、大殿、寝宫等建筑,现仅存大殿,解放后为长子中学使用至今。

31、小张碧云寺大殿

位于长子县城北9公里小张村

小张碧云寺大殿为宋代建筑,是“三普”中新发现的珍贵文物,被国务院直接列为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宇坐北向南,现存大殿、东西配殿和厢房等殿堂15间,其他建筑已无存。

32、前万户汤王庙

位于长子县丹朱镇万户村

前万户汤王庙正殿是元代风格建筑,三间六椽悬山顶,枓栱非常精彩,四朵柱头铺作用了两种形式的斜栱,不仅前檐,内槽同样用斜栱。

33、布村玉皇庙

位于长子县东南约十五公里的慈林镇布村

布村玉皇庙没有发现任何可以准确断代的碑刻题记,所有建筑只能根据建筑形式推断其建造年代,其中后殿为金代,后殿的东朵殿是元代建筑,献殿、舞楼及两厢等都是清和民国以后的。全庙以前殿最古,2012年“爱塔传奇”推断前殿为唐代建筑,其建造年代很可能是在唐中期或更早。

34、大中汉三嵕庙

位于长子县城西8公里大中汉村

正殿元代,戏台、配殿等清代

35、中漳伏羲庙

位于长子县城以东十公里的中漳村

现存正殿、朵殿、献殿及两厢等建筑,其中正殿三间四椽元代风格,其他建筑都是清代补建。

36、长治县正觉寺

位于长治县城北10公里司马乡看寺村

始建于唐大和年间(827 835年),金代重建,元、明时期均予重葺。现存建筑后殿为金代遗构,东西配殿为元代重建,过殿为明代建筑。

37、长治玉皇观

位于长治县城南17千米南宋乡南宋村

长治玉皇观,是一座规模较大的道教建筑。创建年代不详,元、明、清均有修葺。现存建筑观前为东台,侧有东西厢,门庑为五凤楼,左右为钟鼓二楼,东西配殿,享亭,左右斋舍,玉皇殿,二垛殿等,布局灵活,体形富于变化。

38、北和炎帝庙

长治县城2.5千米的北呈乡北和村西隅

该庙创建年代不详。相传始建于唐代,元代重建。

39、沁县大云院

位于沁县城西13公里郭村

现存一进院落,山门是清代建筑,正殿为宋代遗构。其东100米小学内有元代建筑清和观。

40、普照寺大殿

位于沁县城西7.4公里的开村

现仅存大雄宝殿,为金代建筑。

41、南涅水洪教院

位于沁县城北30千米的南涅水乡南涅水村北隅

在洪教院西北200米处,保存着一座观音阁,俗称水阁凉亭。

该院坐北向南,现存三进院落,占地面积1522平方米,中轴线上由山门、前殿、戏台、大雄宝殿组成,左右配以韦驮殿、观音堂、厢房、耳殿等。

42、南涅水石刻

位于沁县县城南二郎山上

南涅水石刻造像在沁县城北30公里的南涅水村(即旧汉县治)。1959年在一处古寺遗址中出土,共计1100余块,为稀有之物。

43、襄垣县灵泽王庙

位于县城以西十五公里的太平村中

是一座保存完整,集金、明、清各代建筑为一体的建筑群。

44、昭泽王庙

位于襄垣县城南街

正殿为元代遗构,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斗栱五铺作双下昂,梁架结构为前乳栿对后四椽栿通檐用三柱。

45、襄垣永惠桥

位于襄垣县城北门与北廓门之间

永惠桥俗称北关桥。据清干隆县志载:永惠桥始建于金天会九年(1131年)。历经明成化年间,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清道光十九年(1838年)多次维修。现存永惠桥及附属文物五龙庙山门、正殿、乐楼。

46、襄垣文庙

位于襄垣县城新建街第二中学内

现存大成殿为元代建筑

47、襄垣五龙庙

位于襄垣县城北门外西侧

永惠桥北岸是襄垣五龙庙,只存一座大殿,元明风格。

48、黎城县长宁大庙

位于黎城县东阳关镇长宁村

长宁大庙是一处综合元、明、清风格于一体,保存完整的古建筑。正殿保留了大量的元代建筑构件,选材考究,用材宏大。献殿和戏楼式山门有明代风格,厢房又是清代特色,整体布局严谨,传统规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营造手法

49、辛村天齐王庙

位于黎城县东阳关镇辛村东部

辛村天齐王庙坐北朝南,一进院,东西32米,南北42米,分布面积1344平方米。据庙内存碑载:创建元至正元年(1341),明清屡有修葺,现存正殿为元代遗构,戏楼为明代遗构,其余为清代建筑。

50、西周黎侯墓群

位于黎城县黎侯镇西关村塔坡水库.黎城城隍庙西1.1公里

经对铭文解读和专家论证,黎城在西周时期为黎侯国,这个墓地就是当时的黎国墓地。后经国家文物局认定并公布,该考古发掘被列为2007年中国考古重大发现之一。

51、黎城城隍庙

座落在黎城县城河下街

庙内前有山门、后有正殿,东西厢房左右配置,殿宇巍峨,飞檐凌空,红墙绿瓦,庄重古朴。历为黎邑一大胜景。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艺。

52、潞城市原起寺

位于潞城市东北22公里的凤凰山下

据记载寺内大雄宝殿和青龙宝塔都是宋构,寺庙周边环境不错。

53、潞城余庄昭泽王庙

位于潞城东北的余庄村

余庄昭泽王庙的正殿元代风格,戏台和东西配楼都是清代建筑,十分精彩。

54、东邑龙王庙

位于潞城市东邑乡东邑村

现存主要殿宇属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

55、李庄文庙

位于潞城市黄牛蹄乡李庄村西

整座建筑除大成殿保有金元风格外,其余殿堂均为清代遗构。

56、李庄武庙

位于潞城市黄牛蹄乡李庄村中

现存正殿为元代遗构,其余为清代遗构。

57、屯留县石室蓬莱宫

位于屯留县城东北方向的路村乡石室村

蓬莱宫为一进院布局,院内存明、清石碑4通。戏楼梁架有清咸丰九年(1859年)重修题记。正殿为元、明遗构,圣母殿与祖师殿为明代建筑,其余为清代建筑。

58、屯留县宝峰寺

位于屯留县路村乡姬村

宝峰寺创建年代不详,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建筑面积588平方米,坐北朝南,依中轴线分布有水陆殿、五方佛殿、厢房,其中五方佛殿为元代早期遗构。相传,本村一位姬姓宰相的母亲想到皇宫看看,姬宰相为满足母亲的要求,就模仿皇宫样式在村中建了一个建筑群,后被人告发,将此建筑群改为庙宇才幸免于难。

59、先师和尚舍利塔

位于屯留县城西北25公里的三嵕山(老爷山)北峰顶金禅寺内

此塔风格具备唐代早期密檐式砖塔的特点,与宋塔的风格完全不同,塔的修建应在唐代。

60、壶关县庄头天仙庙

位于壶关县晋庄镇庄头村

现存建筑主要有山门、钟鼓楼、过亭、香亭、正殿等。正殿为元代遗构,余皆明清建筑。

61、真泽二仙宫

位于壶关县城东南45公里的树掌镇神郊村

真泽二仙宫俗称二仙庙、奶奶庙,坐北向南、五进院落,占地9600平方米。始建于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宋、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至清干隆三十年(1765年)形成五进院建筑格局。中轴线上有牌坊、山门戏楼。当央殿、子孙殿、后宫殿、两侧有望河楼。

62、壶关三嵕庙

位于壶关县黄山乡南阳护村中

创建年代不详,现存正殿为金代遗构,香亭与钟、鼓楼为明代遗构,余皆清代遗构。

63、灵空山圣寿寺

位于沁源西北部五龙川乡,距县城约40公里

圣寿寺的现存殿宇已经不是唐代架构了,主要建筑均为明清风格。但其规模之大,建造之巧,荣登“国保”之列当之无愧。

64、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

位于长治市沁源县关镇阎寨村

旧址由三孔院落平行布列组成,通面宽60米,通进深22米。建筑依山开凿窑洞10孔,主体8孔,坐北朝南。窑洞总占地面积215平方米。

65、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

位于武乡县东部的王家峪和砖壁村

砖壁村距武乡县城45公里,处于太行山腰,四周群山环绕,地势险要。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总部就设在村东玉皇庙内及周围的李家祠堂、佛爷庙、奶奶庙等一组建筑群中。王家峪村位于砖壁村西南10公里、洪水河南岸的一条峡谷中,八路军总部曾设在村北三座相连的民宅中。

66、黄崖洞兵工厂旧址

位于黎城县黄崖洞镇上赤峪村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兵工部将原先设立在榆社县韩庄村的兵工厂总部修建所转移到黄崖洞,并且扩建为当时华北敌后我八路军最大的兵工厂,这就是着名的黄崖洞兵工厂。

位于山西省南部、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长治市不仅当代经济比较发达在古代更是是繁荣之地。到目前为止,长治发现的古建筑有3580座,其中66座纳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木结构古建筑全国有440处,山西占350处,长治拥有191处,全国第一。位于市中心的潞安府城隍庙,是长治游必去的景点之一,也是传统的庙会日。


始建于唐大和年间的正觉寺位于长治县城城北,规模宏大,建筑雄伟,也是当去之处。


始建于唐末天佑四年的天台庵,位于平顺县城北,是目前仅存的唐代四大木结构古建筑之一,也是国的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平顺县城北的龙门寺 历史 久远、规模宏达,是集五代、宋、元、明清于一寺的古建筑群。

‘陆’ 山西李家大院的导游词

作为一名导游,有必要进行细致的导游词准备工作,导游词可以帮助旅游者欣赏景观,以达到游览的最佳效果。怎样写导游词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山西李家大院的导游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山西李家大院的导游词1

李家大院奢华的乔家,气派的渠家,壮观的曹家,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去感受色彩最为浓重的的李家大院。推开李家大院这扇厚重的大门,近720xx年历史的晋商文化长卷便展现在我们面前,中国民居建筑的典范,家族文化的表率,吉祥文化的标本,这里是中国耕读传家与官商经济的契合,封建文化与传统礼制的全释。中国北方浑厚的黄土高原上,奇骏而悲情的绵山脚下,这片苍劲古卓的建筑群落负载着千百年华夏文明的映迹,深深的凝结在锦绣三晋的表里山河之中。

于是李家大院就有了许多称谓,中国民间故宫,山西紫禁城,华夏民宅第一宅,还有蜚声遐迩的口碑“王家归来不看院”,所以有人说,王是一个姓,姓是半个国,家是一个院,院是半座城。李家大院地处晋中盆地的灵石县静升镇静升村,王家是太原王氏的后裔,南宋时迁至这里,清朝中期上升为名门望族,于是大兴土木,几近豪奢,修成了占地15万平方米以上的古建筑群落。李家大院建在背阴抱阳的山坡上,窑洞式设计使之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风水人气俱佳。这里的建筑群落,将砖木石雕陈于一院,绘画诗文书法熔于一炉,人物禽兽花木汇成一体,姿态分成,各具特色,既表现了大户人家的风范,又充分显示出自己身高位权的身份,达到了建筑必有图,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境界。

李家大院被天然冲沟分为东西两片。各自建有城墙,修有城门,砰然两座森严壁垒的大城堡,靠石拱桥连接,跨度之大,令人惊叹。两片大院共有院落54座,大小不一,东边的大院是东堡院,也称高家崖,为17世纪王汝聪,王汝城兄弟兴建于嘉庆十年,也就是20xx年的建筑群落。占地面积11728平方米,共26个院落,212间房屋,建筑特点是背阴抱阳,背山而水,阴山构筑,依山重叠,层楼叠院,错落有致,建筑凭借山的高低,使平面空间结构立体化,山则因建筑的韵律而生气势。走进王汝聪的住宅大门,可以体味到极高的文化品味,使我们能联想到王家的身份,走过联系与分割前后院的夹道,穿过垂花门,主人生活的区域便趁现在我们面前。上房是长辈居住的地方,楼上则是为小姐特设的绣楼,这种布局在封建社会宗法礼教制度上,使长幼有序上下男女有别,充分显示了大院建筑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山西李家大院的导游词2

晋南独一无二的巨商豪宅李家大院,位于运城市以北38公里处的万荣县阎景村。西临209国道,东靠桃花谷,北依奇峰突兀的孤峰山,南眺百里盐湖,堪称风水宝地。

李家大院景区占地面积1000余亩,建筑面积10万多平方米,由古建区、仿古区、新建区、服务区、农业生态园、笑话博览园六大部分组成,是一个集吃、住、游、娱乐、购物、健身为一体的多功能文化旅游胜地。

李家大院创建于清道光年间,距今近200年。原有院落20组,现存院落11组,另有祠堂、花园等。整个建筑为竖井式聚财型四合院,同时又吸纳了徽式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南北两大建筑特色。古院落群布列有序,层次分明;体量宏阔,用材肥硕;结构严谨,坚固耐用;通风透光,守备森严;装饰考究,古朴典雅。

传统四合院藏风聚气,精致大宅门接地通天。李家大院建筑的砖雕、石雕、木雕及铁艺等饰品,处处显示着晋南民间多子多福、三星高照、五福临门、松鹤延年、耕读传家、富贵平安等吉祥含义,形象生动地体现了晋南的民俗、民风和文化特点。另因西院院主李道行留学英国,娶英国女子麦克蒂伦为妻,部分院落为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从而又呈现出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艺术特点,是全国众多富有地方特色民居中的一朵奇葩。

李家以土布起家,以义制利,利义相济。世代富而不骄,富而不奢,富而行仁,其善行善举使顽贪之人思廉,懦弱之人思立,困顿之人思变,乖戾之人思善。李家的经商史及其数代人遵古“忠恕”的家规家风至今还有参照的意义,他们历世乐善好施的义举更让人肃然起敬。走进李家大院,尤如投进吉祥的怀抱,那错落有致、古香古色的传统民居;青砖高墙、棹楔鸱吻的巷陌老街;各式各样、精妙绝伦的砖木石雕;千姿百态、无所不备的字画、碑帖;展室里的创业、经商、善举史等等,既让人大饱眼福,又令人回味无穷。李家大院正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向中外游客展示其永恒的魅力

山西李家大院的导游词3

李家大院位于山西省万荣县阎景村,是晋南富商李子用的私人宅院。它创建于清道光年间,原有院落20组,现存院落11组,另有祠堂、花园等。

整个建筑为竖井式聚财型四合院,同时又吸纳了徽式建筑风格。其建筑的砖雕、石雕、木雕及铁艺等饰品,形象生动地体现了晋南的民俗和文化特点,又因李子用留学英国,娶英国女子麦克蒂伦为妻,部分院落为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从而又呈现出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艺术特点,是全国众多富有地方特色民居中的一朵奇葩。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并称为“晋商三蒂莲”,素有“乔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之说。

李家以土布起家,以义制利,利义相济。世代富而不骄,富而不奢,富而行仁,其善行善举使顽贪之人思廉,懦弱之人思立,困顿之人思变,乖戾之人思善。李家的经商史及其数代人遵古“忠恕”的家规家风至今还有参照的意义,他们历世乐善好施的义举更让人肃然起敬。

李家先祖在明朝永乐年间因灾荒从陕西省韩城县(今韩城市)逃荒至山西省万泉县(今万荣县),辛勤劳作,耕读传家,后由农入商,创办企业,成为当地巨富。李氏家族以农为本,以商贾兴,以诚信立,以慈善而名扬天下,演绎了一个白手起家、诚信经商、富甲一方、善行天下的传奇。李氏家族的发展史是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一个缩影,其以传统农业聚集资本,进而转入商业领域。又由封建商人积极进取,成功进入近代工业领域,转化为民族资本家。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家族经济发展的三个跨越,这在同一时期并不多见。李家大院正是这一历史阶段的实物见证,弥足珍贵。

李家白手起家,以农聚财、以商致富、以工兴盛,而尤为难得的是富不忘本,广做善事,历世相继,在当地广为流传,在当地被称为“李善人”。

李家经过10余代努力,逐渐成为晋南首富。为富不仁者不在少数,李家偏偏为富行善。万荣是个多灾多难之地,突出表现在干旱,旱起来就是赤地千里,庄稼绝收,无数人被饿死。在此紧要关头,李家站出来大行善举,拿出钱来买粮食,广设粥棚,接济穷人。而且李家的粥棚有标准,就是筷子插到粥里不许倒。李家第十二代“廷”字辈里的李廷槐、第十三代“文”字辈里的李文阶、李文蔚,第十四代“敬”字辈的李敬修,都做过这样的好事,救活无数灾民性命。光绪三年,万荣县(那时叫万泉县)大旱,许多灾民是在李家的周济下活过来的。光绪二十年,孤峰山上发大水,阎景村房倒屋塌,粮食遭淹,李家伸手相助,帮灾民度难关,不让一人受饥饿。1928年和1929年,山西接连大旱,死人无数,李家“道”字辈再设粥场,灾民一日三餐不限量,吃饱为止。

李家大院有一面“百善墙”,用不同字体书写着365个“善”字,这是李家要求自己及后代人天天行善,日日行善,永远行善。

山西李家大院的导游词4

李家大院景区位于山西运城市区以北38公里处的万荣县闫景村。走进李家大院,错落有致、古香古色的汉族传统民居,青砖高墙、棹楔鸱吻的巷陌老街,砖木石雕、字画、碑帖等遍布景区。

景区布局

李家大院创建于清道光年间,距今二百年,原有院落20组,现存院落11组,另有祠堂、花园等。景区占地面积近1000余亩,建筑面积10万多平方米,由古建区、仿古区、新建区、服务区、农业生态园五大部分组成。

整体构造

主体建筑为竖井式聚财型四合院,同时又吸纳了徽式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南北两大建筑特色。古院落群布列有序,层次分明;体量宏阔,用材肥硕;结构严谨,通风透光。

院落特色

传统的四合院藏风聚气,精致的大宅门接地通天。李家大院建筑的砖雕、石雕、木雕及铁艺等饰品有晋南地区汉族民间多子多福、三星高照、五福临门、松鹤延年、耕读传家等吉祥含义,体现出晋南的汉族民俗、民风和文化特点。因西院院主李道行(李子用)曾留学英国,并娶英国女子麦克蒂伦为妻,部分院落为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从而又呈现出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艺术特点,为汉族地方特色民居中的独例。

山西李家大院的导游词5

山西“大院”比较多,到运城后才听说此地有一“李家大院”,说明他的名气不够大,也说明宣传的力度不够。譬如“乔家大院”的名头,就得予以张艺谋先生导演的电影“场景”,加之后来的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更是家喻户晓。

山西的大院――乔家、王家、常家。各家大院都有不同,各有特点和风格,又有各自的故事。虽说各家大院相似的东西很多,但是却不能说“大同小异”,如果真是这样认为的,可以毫不客气的说没有看到他们的“实情”或者说不识大院的“庐山真面目”。借助网络把我拍摄的李家大院的照片贴出来,一同与大家分享。

李家大院位于山西万荣县,占地近千亩,建于清末民初,是以“慈善世家”名扬天下的晋南富商李子用私人宅院;步入大院,宛如走进晋商文化、慈善文化和中西文化融合的时光隧道,胜赏其间,可以触摸到院落里钟灵毓秀的品格和含而不露的文化底蕴。有句流传遐迩的名言:乔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

万荣李家在清代以贩布为主业,足迹遍布豫晋陕甘与京津等地,光绪初年,李家商业发展至鼎盛。为缅怀先祖恩惠,昭示后辈孝行,遂由李家第十四代“敬”字辈李敬仁、李敬修、李敬伦、李敬信兄弟等人主持,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始修建李家祠堂。

山西李家大院的导游词6

中国国粹之一的传统书法,在李家大院体现的更是淋漓尽致,匾额、对联,内容丰富,字体工整,洋洋大观,是书法爱好者的学习宝库,近年来受新体书风的影响,真正静下心来写字的人越来越少,写工整字的人更是如此,传统文化的丢失已经很严重了,年轻人大多数都不会写汉字,不用说繁体字,简化字都不会写了,完全依赖电脑。

李家大院私塾有如下一副对联:“知道诗人赋绸缪,止丘黄鸟叶绵蛮”。这是一幅与教育有关的联,上联“知道诗人”是指通晓大道的诗人,这当然是指学识博深的老师,下联的“止丘黄鸟”指幼小学生,“绸缪”二字《词典》是“紧密缠缚貌”,指老师在身传严教,“绵蛮”二字《词典》是“小鸟貌”,指学生朗朗书声。

以上解释可以讲的通,但是作者的原意并不只如此,因为“绸缪”和“绵蛮”两词出自《诗经》、《唐风》和《小雅》作者引用了两篇的篇名,“绸缪”篇写的是有情男女在夜间相遇,男主人十分兴奋,遇到了容貌漂亮的'心上人,在思索着如何对待这么美丽的佳人。这里私塾联的上联指老师对自己可爱的学生感到满意,特别喜欢,在想如何善待自己的学生。“绵蛮”写一个行役的年轻人,疲劳不堪,路上遇到一位贵族,这位贵族给他饮食,教导他并让他乘上自己的车,全诗以唱的形式写出,这里的贵族当然指老师。老师在赞美自己的学子,学生也在爱戴自己的老师,老师“赋”意吟诵诗篇,学生“叶”意即读唱。师生之间和睦相处,穆雍相待,互动交融和李家大院的和谐气氛很合拍,是师生之间的一首赞歌。如果没读过《诗经》的人就不会体会到如此深层次的内含,此联挂在李家大院私塾,美哉、妙哉。

李家大院的书法是传统的汉字,很见功力,是我们学习传统书法很好的临摹标准,所有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准确,修辞精妙,简直是文学艺术博物馆。

另外李家大院的负责人讲现在正在编写《李家大院》电视连续剧,我们期待继《乔家大院》、《走西口》反映晋文化优秀的电视剧之后再一次拍出轰动全国的《李家大院》经典之作。

山西李家大院的导游词7

王家大院奢华的乔家,气派的渠家,壮观的曹家,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去感受色彩最为浓重的的王家大院。推开王家大院这扇厚重的大门,近700年历史的晋商文化长卷便展现在我们面前,中国民居建筑的典范,家族文化的表率,吉祥文化的标本,这里是中国耕读传家与官商经济的契合,封建文化与传统礼制的全释。中国北方浑厚的黄土高原上,奇骏而悲情的绵山脚下,这片苍劲古卓的建筑群落负载着千百年华夏文明的映迹,深深的凝结在锦绣三晋的表里山河之中。

于是王家大院就有了许多称谓,中国民间故宫,山西紫禁城,华夏民宅第一宅,还有蜚声遐迩的口碑“王家归来不看院”,所以有人说,王是一个姓,姓是半个国,家是一个院,院是半座城。王家大院地处晋中盆地的灵石县静升镇静升村,王家是太原王氏的后裔,南宋时迁至这里,清朝中期上升为名门望族,于是大兴土木,几近豪奢,修成了占地15万平方米以上的古建筑群落。王家大院建在背阴抱阳的山坡上,窑洞式设计使之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风水人气俱佳。这里的建筑群落,将砖木石雕陈于一院,绘画诗文书法熔于一炉,人物禽兽花木汇成一体,姿态分成,各具特色,既表现了大户人家的风范,又充分显示出自己身高位权的身份,达到了建筑必有图,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境界。

王家大院被天然冲沟分为东西两片。各自建有城墙,修有城门,砰然两座森严壁垒的大城堡,靠石拱桥连接,跨度之大,令人惊叹。两片大院共有院落54座,大小不一,东边的大院是东堡院,也称高家崖,为17世纪王汝聪,王汝城兄弟兴建于嘉庆十年,也就是1805年的建筑群落。占地面积11728平方米,共26个院落,212间房屋,建筑特点是背阴抱阳,背山而水,阴山构筑,依山重叠,层楼叠院,错落有致,建筑凭借山的高低,使平面空间结构立体化,山则因建筑的韵律而生气势。走进王汝聪的住宅大门,可以体味到极高的文化品味,使我们能联想到王家的身份,走过联系与分割前后院的夹道,穿过垂花门,主人生活的区域便趁现在我们面前。上房是长辈居住的地方,楼上则是为小姐特设的绣楼,这种布局在封建社会宗法礼教制度上,使长幼有序上下男女有别,充分显示了大院建筑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位于大院西边的桂星书院、花园院虽然不大,却也十分幽静,奇花异草使人心旷神怡,即使在封闭的院内,仍可登高俯瞰欣赏大自然的景色,是主任修生养性,吟诗作对的好地方。还有夹院是上学的私孰,可见主人对下一代教育的重视,的确王家有不少子孙从此走上仕途。东部是厨房院,前中后三个院落,里外共七道门,不同身份的人走不通的门,进不同的餐厅,由此可见,连吃饭庄户人家都是有讲究的。过了石桥,便是西堡院,此建筑群早于东堡院100年,是建于清干隆年间,19800平方米,俯视西大院,其平面呈十分规则的矩形,东西宽105米,南北长180米,因只有一个堡门,正对着城堡的主街,雄伟的堡门为两进两层,一方刻有恒真堡的青石牌匾,一方镶嵌在堡门正中央,因堡门为红色,所以称之为红门堡。

堡内南北向有一条用大块鹅卵石铺成的龙鲮街,长133米,宽3.6米,主街将西大街分为东西两大区,东西方向有三条横巷,一条纵街和三条横街相交,正好组成一个很大的王字,院院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呼应,互相联系,是一条无形的纽带。自1997年王家大院以中国民居艺术馆的名义正式开放以来,这个久藏深闺的室内桃源,以其花不知名分外娇的魅力,渐为人们关注与赏识,这个在中国大地,独处一隅乡间的闺院,确实令人反复吟哦

‘柒’ 砖壁村的历史事件

砖壁村地势三面临崖,一面靠山,东靠境内的小松山,并与安乐庄村接壤(新华社旧址),南邻韩北乡土河坪村(总部卫生院旧址),北接本镇烟里村(总部政治部旧址),村北为通往镇里和县城的唯一县乡公路。村内山大沟深,土地贫瘠,无任何自然资源,耕地多在狭窄的台塬山坡上自然条件较差,无霜期只有131天。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至1942年),八路军总司令部曾三次在此驻扎。据说,因为该村被三条大沟所阻断,背靠大山,这种易守难攻的独特地形,才被选定作为八路军总部。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在村东北一组由玉皇庙、佛爷庙、娘娘庙、李家祠堂组合的建筑群中,坐北向南,占地一万平方米,具有北方传统建筑风格。
抗日战争时期,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和左权副总参谋长等八路军领导人曾在这里生活、战斗,进行过伟大的革命实践,为华北各解放区的指挥中心。1940年7月,彭副总司令、左权副总参谋长、罗瑞卿主任和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聂荣臻、吕正操等八路军领导人,在此部署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打破了日军“囚笼政策”,牵制了敌人大量兵力,拖住了日军进攻我大后方的后腿,遏止了当时妥协投降的暗流。一九六一年三月四日,砖壁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捌’ 李家是什么堂

李家祠堂。。。。

‘玖’ 李家祠堂在那里

南开区白堤路西侧,有一处天津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占地两万多平方米,这就是“李纯祠堂”。

‘拾’ 天津市李纯祠堂(南开人民文化宫)怎么样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李纯,民国初年曾任江西都督、江苏督军,利用搜刮的民财,将北京西直门外原明代大宦官刘瑾的府邸买下,拆卸后运津重建。因整座建筑与紫禁城中路相似,为掩人耳目,称为李家祠堂。李纯祠堂,也称“津门庄王府”,坐落在天津市南开区白堤路南丰路附近。现辟作南开人民文化宫。是天津市规模最大的仿古建筑。从白堤路边的高台阶走上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宽大的院落。南北相对的大殿居中而建,两侧较小的东西配房规模略小,曲折蜿蜒的回廊伸入后院深处。过了一进门的牌坊,后面便是驮碑的赑屃,偌大的汉白玉石碑竟然没有一个字刻在上面,俨然一块无字碑。驮碑的动物叫“赑屃”。走过花园,横在眼前是一座不太起眼的小桥,略呈拱形的石桥下还保留着窄窄的护庄河。走过小桥,就是李纯祠堂的正门了。李纯祠堂正门两侧,雄踞石狮一对,面对正门有照壁、横障,两侧原有的“翁仲”(即石人、石马、石碑)已不复存,但几株翠柏仍肃立于门前。进入正门,玉石牌坊首当其冲,牌坊后东西矗立“华表”一对,前行有玉带河,跨河有玉石桥,石雕精细,实际上就是一个缩小了的“金水桥”。往北,院分三进:头道院的迎面为前殿,东西有配殿相称,规格略小。院内是祠堂的 花园,园的东北角和西北角各有角门和二道院相通,二道院是祠堂建筑的主体,中殿左右有配殿陪衬,东西有厢殿相对。南面是戏台,戏台顶部有“玉龙戏珠”的大 浮雕。第三道院的布局与二道院相同。两道院的四周,皆有游廊环绕,两道院之间,有夹道通连。庭、堂、殿宇皆为古典形式的砖木结构。殿顶覆以彩色琉璃瓦,重檐斗拱,五嵴六兽,顶板描金,方砖铺地,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飞猪上还可以查看更多有关于李纯祠堂(南开人民文化宫)的介绍和玩法还有周边的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