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毛人凤到底是什么军衔
毛人凤(1898~1957),字齐五,浙江江山人。早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后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因病休学。早年从事军中幕僚工作。
1934年,被戴笠聘为助手,成为军统骨干人物。曾于浙江省警官学校,武汉与西安行营第三科、军统局任职。1935年3月,加入国民党特务组织复兴社特务处,在汉口任武昌行营办公厅第二科第一股股长。 1937年抗战爆发后,主持军统首脑部情报作业,掌握核心机密。1938年8月复兴社特务处扩大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毛人凤改任局本部秘书。不久提升军统局代理主任秘书兼甲室主任。
1945年抗战胜利后,升任军统局副局长。后改组为国防部保密局,仍任副局长。1946年7月1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正式宣告结束,改组为国防部保密局,由国防部第二厅厅长郑介民兼任局长,原军统局主任秘书毛人凤为副局长。1946年8月军事委员会改组成国防部,军统局的正式名称亦改为国防部保密局。其公开特务武装部分与军委会军令部二厅合并为国防部第二厅,由郑介民任厅长;秘密核心部分组成国防部保密局,1947年毛人凤为局长.
1949年初,毛人凤跟随蒋介石制定"应变"措施,部署潜伏特务,同时在重庆、成都、昆明、南京、上海等城市大肆搜捕屠杀共产党员及进步人士、青年人士、青年学生。奉令布置特务组织破坏各大城市工厂、水电、桥梁等设施。同年,南京、上海、武汉等地相继解放后,蒋介石企图以西南的川、康、滇、黔等省为根据地抗拒解放。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覆灭。解放大军继续进逼重庆,蒋介石被迫决定由重庆撤退。根据蒋介石的直接命令,国民党特务从9月即开始分批屠杀狱中革命志士。7、8月间,卢汉在云南宣布接收国民党中央在昆明的机构,限令国民党特务离开云南,成为半独立状态。蒋介石得到了这个消息,颇为震惊,亲由台湾经广州到达重庆,解决云南问题。当时,桂系白崇禧主张用武力解决,西南军政长官张群主张用政治解决,蒋于是采取政治与军事兼用,一面增派第八、第八十九军分道压入云南边境,一面进行政治解决。那时,蒋介石认为卢汉的行动是受了龙云的影响,遂秘密指示国防部保密局前局长毛人凤(那时国防部保密局局长由徐志道继任,但毛仍负该局实际责任)在香港暗杀龙云。毛人凤接到蒋介石的指示后,由台湾派保密局办公室副主任兼第二处(行动处)处长叶翔之和六名特务,经广州前往香港。后来改杀杨杰。 1949年9月6日,毛人凤秉蒋介石指令杀害杨虎城将军全家于松林坡。10月28日,陈然、王朴、成善谋等10人被杀害于大坪剧场。11月14日,蒋介石与毛人凤由台湾飞抵重庆,由毛人凤主持会议,执行蒋介石交代的大屠杀、潜伏、游击、破坏四大任务。全国解放前夕,毛人凤赶赴台湾。
1952年10月10日当选国民党第七届中央执委候补委员。1953年3月任"国防部情报局局长"。1955年阴谋加害出席亚非会议的周恩来总理,未能得逞。1957年10月14日病死于台北。 毛人凤中将军衔
⑵ 军统站长什么级别
一般来讲军统的站长是上校军衔,级别比一线作战部队的团长高一些,比旅长低一些。
军统局的省级站按国民党国防部的人数核定分为三种,上海、北平、天津、四川、云南等较大地区为甲种站,在编160人,站长为少将;安徽、贵州等为乙种站,在编110人,站长为上校;丙站在编60人,站长为中校或少校。
军统是不能直接指挥其它宪兵等部队的,它在进行大的行动时,一般通过警备司令部协调军警宪特各部门,但是军统站长一般有公开的身份以方便任务,比如警备司令部稽查处(二处)处长基本都由当地军统头兼任。
但是军统发展过程中,也做了很多上不得台面的事情,到抗战末期,军统已经发展到了五万人之多,而且权力极大。蒋介石虽然很信任军统和戴笠,但是为了限制和控制军统,对军统的人员一致采用的是低职高配的使用方法,赋予的权力很大,但是真正的职级不高。
(2)军统局天津站和北平站哪个厉害扩展阅读:
军统局的组织形式是局-区-站-组-队,有的地方设有相当区、站的办事处。组是军统局特工组织的基本单位。由于任务不同,组又分普通组、潜伏组、行动组、策反组、随军组、防谍组等。每组通常由十人左右组成。
此外,军统局还设有电讯组织、武装组织、训练机构以及在军、政、警、宪等机关中的控制运用组织和“特种”组织。如中共一大代表张国焘主持的特种政治问题研究所。
⑶ 军统天津站的杰出贡献
1933年5月7日晨,地处北平城中心的东交民巷内的六国饭店仍沉浸在春夜的酣畅中。突然,几声清脆的枪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几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夺门而出,迅速钻进一辆候在那里的汽车,飞驰而逝。不一会儿,接到报警的警察蜂拥而来,见到的是一具躺在血泊中的男尸:长方脸,鼻端高翘,两腮瘦削,留着浓黑的两撮小胡子,下巴底下还有一撮长毛。这不是曾任过湖南督军、大名鼎鼎的北洋军阀悍将的张敬尧吗?奇怪,张敬尧怎么会悄悄住进六国饭店?又怎么会突然遇刺身亡? 张敬尧是北洋军阀中的一个干将,后投靠日本,被戴笠和郑介民密谋,派杀手暗杀于六国饭店。张敬尧,安徽霍邱人,生于1880年9月,是北洋军阀中的一个干将,袁世凯死后,成为皖系中的大将。在1917年到1919年任湖南督军治湘两年中纵兵殃民,出卖湖南地矿权利给外国,罪恶累累,民众骂他叫张毒。1920年张敬尧兵败被逐出湖南,1925年投靠张宗昌。北洋军阀瓦解后,他避匿大连日租界,勾搭上了日本人,1932年到长春投靠刚成立的伪满洲国。1933年初日军进攻长城各口,进逼平津,张敬尧被日本人任命为平津第二集团军总司令,携700万元经费,潜入北平,化名常石谷,住进了六国饭店,收集旧部,勾结流氓土匪,策动驻军,准备配合日军在北平城内暴动。 张敬尧和日特勾结,对国民党政府构成了威胁,南京国民政府军委会特务处报告了蒋介石。蒋介石正为华北局势头疼,得此消息后,立即指示特务处处长戴笠制裁张敬尧。 戴笠领命后,立即电令特务处的副处长兼华北特区区长郑介民从北平速赴南京总部商量刺张事宜。郑介民与戴笠进行了几天策划,决定由会讲广东官话和马来亚土话的郑介民化装成南洋华侨巨商,回国做人参生意,也住进北平六国饭店,先侦悉张敬尧的行动规律,再指挥特务实施暗杀。 1933年4月底的一天,郑介民打扮得西装笔挺,满身洋气,随携着10多只大皮箱,气宇轩昂地住进了六国饭店。郑介民住进饭店后,神态随和,出手大方,很快就与茶房混熟,了解到张敬尧住的房间号数与位置。郑介民又以散步与工作为由,多次到张敬尧的房间附近侦查,发现张敬尧与其副官以及参谋长赵庭贵三个人分住三楼三个房间,夜间睡觉经常变换房间。如果暗杀定在白天,人多不易下手,而且刺客难以走脱;若在夜间暗杀,又不知张敬尧当夜住哪个房间,且张的武功枪法都很厉害,弄不好就会赔了夫人又折兵。 郑介民在为难之际,召来华北特区北平站的大特务王天木、陈恭澍等人计议,决定多邀集几个特务轮番上楼,伺机待动。 郑介民侦察到张敬尧每天起身很早,洗脸、修面花的时间很长。这时,客人们多未起身,人少便于行动,而且张敬尧此刻疏于防备,故乃是实施暗杀的大好时机。郑介民通知王天木行动,且指定北平站行动员、年轻力壮的白式维为暗杀的主要执行人,并研究了进入饭店的方法与动手后的逃走路线。另外派人在楼梯口、饭店门口掩护刺客撤退,还安排了一辆小轿车来接应。 1933年5月7日凌晨,张敬尧像往常一样早早起身。正当他洗脸时,白式维出现在洗脸间的门口。张敬尧发觉动静,猛扭转头,白式维看清了此人即张敬尧,飞速地抬手连开三枪,子弹准确地射进了张的脑袋,张立即倒地毙命。当饭店的茶房与客人们惊醒时,王天木与白式维等人已狂奔出饭店,钻进小轿车逃走了。汽车开到王府井大街东安市场,白式维下车,混入人群,步行去了八面漕的清华园。 郑介民这个南洋巨商不告而别消失了。当天晚上,他从北平军分会得到准确消息:张敬尧已死,立即电报南京。第二天北平各报上刊登了巨商常石谷,在东交民巷六国饭店中遭刺殒命。而不久后,国民党北平机关报证实常石谷即张敬尧,并说张敬尧是汉奸,潜入北平阴谋策动叛乱,被锄奸救国团击毙。
⑷ 军统天津站的天津站
1945年12月初,戴笠亲自到天津裁撤了原有各潜伏组织,建立军统局天津站(1946年7月1日后改称国防部保密局天津站)作为当地特务最高指挥机构,以老牌军统特务陈仙洲担任站长并兼任天津警备司令部稽查处处长和天津财产清查委员会行动组长。1947年4月,陈仙洲调往沈阳,按照保密局公开机关和秘密单位分离、秘密单位指挥公开机关的原则,保密局派吴景中任天津站站长,白世维任警备司令部稽查处处长。这位吴景中即电视剧中保密局天津站站长吴敬中的原型,湖北黄陂人,早年曾加入中共,毕业于莫斯科中山大学,后加入军统,历任军统临澧训练班第一大队第二中队指导员、中苏合作所科长、军统西北区区长、第八战区长官部调查室主任、军统东北区区长兼北满站站长、国防部保密局天津站站长等职,1949年去台。
天津站是保密局系统中一个比较大的单位,据沈醉在《国防部保密局内幕》中透露:“保密局外勤各省站的编制,按国防部核定的人数分为三种:如上海、南京、天津、北平、四川、云南等大一点的地区称为甲种站,为160人;安徽、贵州、新疆等称为乙种站,110人;更小一点的地方称为丙种站,只有60人。”天津站就是编制比较大的甲种站,其在天津的主要活动是会同中统天津区、宪兵第20团、天津市警察局、天津警备司令部稽查处、三青团天津支团等军警宪特机关镇压天津市的学生和工人运动,并且指挥全市范围内的大逮捕、大搜查。1948年秋,保密局又把派驻天津的各公开机关的特务分子分别编成若干情报组,归天津站统一领导。
1948年天津解放前夕,保密局驻天津人员纷纷自寻门路逃命,吴景中趁机借故南逃。后在南京被毛人凤关押,次年去台湾,1950年经蒋经国保释出狱。吴景中离职后,孤城天津已岌岌可危。李俊才挑选了一些未曾暴露过身份且有一定社会关系和职业作掩护的特务分子,分成4个情报组潜伏下来。天津解放后,李俊才被我军俘虏,1966年4月16日被人民政府特赦,后曾任陕西省西安市人民政府参事。
⑸ 军统天津站的组长
1934年是天津站的灾年。先是老站长王天木入狱,半年不到,新站长王子襄又意外身亡。结果,天津站的站长,空缺了好久,军统也没有派出适当的人前来接任。平津的特情工作,由北平站站长陈恭澍指挥监督,其人事经费亦由北平站承转。除了天津站属下的情报组与两名直属员也拨归北平站暂行联系外,其余人员均由南京局本部直接领导。等到吴赓恕任职天津站长,已经是1935年到1936年的事情了。
天津站的日常工作由情报组组长吕一民和军情组组长郑恩普共同负责。而吕一民的侄子吕问友则是天津站直属通信员,驻在塘沽。另一位联络员是杨玉珊,是天津站所属情报组的联络员。后来她嫁给了郑恩普,成就了一桩特工姻缘。此时的陈恭澍往来于平津,负责整个华北区的日常情治事务。实际上,陈恭澍身兼着北平站与天津站站长的双重角色。正当陈恭澍意气风发,准备大干一场时,却又出了意外。他在老虎桥陆军监狱被关了半年。到1936年,陈恭澍才出狱复职,担任天津站站长。也就是说,陈恭澍既是吴赓恕的后任,也是他的前任。
⑹ 《潜伏》中吴站长会是剧中最大的共产党派到军统天津站的潜伏者吗
是的可能性不大,,记得剧中他把北平叛变的那个共党要了过来他手上升了天,如果他要解决那个叛徒。他何必冒这么大的风险,还要亲自要过来,那在北平站长手里升天,那不是要高明的多,要过来也没有透露给余则成, 余则成,不 应该说是深海,深海在我党的身份都是高度保密的,如果吴敬中是共党的话,他只可能和一人单线联系,那就是周恩来。以他那种高级官员,能得到的情报。应该要比深海得到的情报保密系数高的多。在剧中吴敬中 为得到利益,总拿上面的人来顶 总提到一个地方,《国防部2厅》想必他和郑介民,白崇禧的关系应该不一般,显然在复兴社时期残害了我党的大批同志,要不然不会得到如此的信任 ,他一直保护余则成的理由,第一余则成爱家庭可以委任 ,第二对余则成绝对的忠诚,他能得到好处,第三,余则成是他的学生,别人不敢轻易调查余则成,他要余则成来天津,的目的是因为,戴笠曾经出卖过情报给日本人,而余则成是他们中间的报务员,余则成守口如瓶 想必也可以对自己做的事情守口如瓶 。吴站长他也想抓戴笠的尾巴,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必要的时候,他可以把戴笠所做的桶到《国防部》,以及《侍从室》。好多人都想整倒戴笠,那戴笠就倒了,事实是戴笠真的也倒了。显然不是老吴同志做的。这故事好就好在,他让人们去想,可想的结果,都是潜伏。
⑺ 国民党军统上海站下面是设处还是设科
军统北平站、天津站、和上海站在抗战时期都是在站下设处的!您可以参照一下,沈醉先生的回忆录《我的军统生涯》
⑻ 军统“四大金刚”是哪四个人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军统)“四大金刚”分别是陈恭澎、赵理君、沈醉、王天木。
陈恭澎曾任军统局天津站站长、华北及上海区区长、军统局本部处长等职,也是军统重要骨干和行动专家,参与策划、领导和亲自指挥过军统局的数次重大暗杀活动,如暗杀张敬尧、吉鸿昌、石友三、王克敏等,几乎都获得成功,后陈恭澎担任河内刺汪行动组组长。晚年写着作《英雄无名》。
赵理君,上海滩流氓出身,是军统特务头子戴笠的四大杀手之一,江湖人称“追命太岁”。全国抗战后以抗日为幌子,实际上与日本人勾结,从事毒品走私,赵理君实际为汉奸,是日本人的走狗。1941年底,赵理君的督导团公然用枪枝与日本鬼子换鸦片,并且数量有几船之多,被河南第十二(豫东)行政督察专员韦孝儒的军队查获扣押,1942 年3 月15 日,韦孝儒来洛阳出席河南省政府召集的省政会议,第二天却离奇失踪, 国民党第一占区司令长官蒋鼎文得到河南省府的呈报,急忙召集军统河南站负责人兼河南省政府调查统计室主任岳烛远,限令十天内弄个水落石出。岳烛远经过两天调查,此案告破,兇手竟是赵理君。 这时在重庆的陈果夫,一再上书蒋介石,要求缉拿兇手,以平民愤。蒋介石接到蒋鼎文呈报,要求立即将赵理君拘捕审讯。赵理君在人证物证俱在的情况下无法抵赖,供认了作案意图和经过。并根据中统提供的确凿证据,赵理君为日本蓝衣社特务,是一个早已投降日寇的汉奸。
王天木,东北人,他和军统头子戴笠是儿女亲家(王的女儿许配给戴的儿子)。据说当初戴、王两家的配亲,出自戴笠的主动,主要由于王天木与戴笠长相惟妙惟肖,像对孪生兄弟,戴与他结成亲家,传说戴是要在某种场合下,叫王天木来做他的代替品的。 抗战初期,王天木是军统华北区的副区长,1939年给日本人逮捕了,他是通过日本人的关系参加汪伪组织的。初任76号的高级顾问,也出席了汪伪召开的所谓“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被指定为中央委员。1939年10月,任特务委员会委员兼特工总部第一厅长。迨肃清委员会成立,调任该会委员,兼所属“和平救国军”副总指挥(总指挥为唐蟒),后又升为总指挥。中间一度因在兆丰总会枪杀何、陈事件上有重大嫌疑,为76号拘押,1941年释放后任汪伪特工总部华北工作团副团长兼天津站站长,1943年任江苏省镇江地区行政督察专员。 王天木是戴笠手下的一员大将,是当时军统所谓的四大金刚之一,也是一贯搞地下工作的。抗战初期,也曾是抗日锄奸的中坚力量,还曾经和军统的人试图在上海刺杀汪精卫。王天木任军统局天津站站长时,曾和一众爱国学生结拜为十兄弟,并成立抗日锄奸团,专门对付日军和汉奸。暗杀天津商会会长王竹林、伪华北联合储备银行天津分行经理兼伪津海关监督程锡庚等众汉奸,都是锄奸团的手笔。 1933年,探得曾任湖南督军的张敬尧受日本人坂垣、土肥原的指使潜入北平,妄图策动驻军叛变,制造暴乱。王天木同北平站站长陈恭澍以及北平站的白世维,将张敬尧刺杀于北平东交民巷六国饭店。而他的锄奸活动,最为大快人心的,是他1939年任上海站站长的时候,策划的暗杀“维新政府”的外交部长陈箓。 当时为了挫败日本与汪伪在中国达成所谓“部分和平”的企图,军统展开了系列的暗杀活动,目标便是那些投敌卖国的汉奸。尤其是汪精卫出走河内,叛国之心昭然若揭,更需要找几个大汉奸来杀一儆百。于是“汉奸陈箓夜登鬼录,飞快将军从天而降”,消息一出,人人称快。 而正是陈箓被刺事件,使日本人感到建立相应特务机构的必要,“76号”由此脱胎。而76号首先要对付的,便是王天木等人了。李士群将王天木劫去,关了几个星期,又放了出来。但是不久,王天木差点丧命于军统同僚之手,更有人言之凿凿的告诉他,就是老板戴笠的意思。于是,在李士群的利诱下,王天木一怒投敌。
沈醉,字叔逸,湖南湘潭人。国民党陆军中将,长期服务于国民党军统局,深得军统特务头子戴笠的信任。在军统局素以年纪小、资格老而着称。 18岁就参加了军统的前身——复兴社特务处。 先后担任少校行动组长、稽查处上校处长、军统局总务处少将处长(28岁)、国防部保密局云南站站长、国防部少将专员、云南专员公署主任、中将游击司令。 1949年12月9日被卢汉(原国民党云南省主席)扣押,参加云南起义,后协助卢汉逮捕了在昆明的大多数特务。 1960年11月28日被人民政府特赦(第二批特赦人员),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专员。 1980年,有关方面经过调查证实,沈醉在卢汉起义通电上签了字,发表了起义广播,并亲笔颁布命令,要下属特务组织上交特务器材并到指定地点报到。根据党的政策,沈醉的身份由战犯改为起义将领,享受副部级待遇,并连续被选为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⑼ 军统第一杀手回忆录的目录序言
自序
第一章?“军统局”和“力行社”的真相
民国二十一年(1932)三月间,“三民主义力行社”成立,其重要部门“特务处”由戴笠负责。同年九月,国府军事委员会设立“调查统计局”,任命戴笠为“第二处”处长。论其性质,“力行社”之下的“特务处”,是政治性的秘密组织,“军统局”所属的“第二处”,则是正式的政府机关。表面上虽是各有隶属关系的两个单位,但在实际上却系领导特务工作的一体两面。
第一节?学友小聚初识戴雨农
第二节?吸收入“军会”与征召受“特训”
第三节?负有秘密任务的领班人
第四节?“国际大间谍”范行
第五节?情报活动中的政治运用
第二章?北平六国饭店刺杀张敬尧
民国二十二年(1933)五月四日,“军统局北平特派员”郑介民先生,连夜传达北平最高军政当局所下的紧急制裁令,并限期一周复命。三日后,由“军统局”所属的“北平站”、“天津站”通力合作,将利欲熏心,泯没民族意识,甘为日寇爪牙的前湖南督军、过气军阀张敬尧,诛杀于北平“东交民巷”六国饭店中。
第一节?一道突如其来的紧急制裁令
第二节?竭尽所能展开侦察部署
第三节?果然应验了天网恢恢那句老话
第四节?自诩是一件完美无缺的佳构
第三章?天津法租界枪击吉鸿昌
民国二十三年(1934)十一月九日,发生在天津法租界国民大饭店内的枪击吉鸿昌案,是“军统局”领导下的工作单位在华北地区与共产党的初度短兵相接。这当然不是一件普通命案,也不是一次单纯的暗杀工作,实质上,这是一场旗帜鲜明的政治斗争。
第一节?“天津站”突生变故卷入“箱尸案”
第二节?“天津站”新任站长又意外亡故
第三节?搜寻吉鸿昌的踪迹总算有了着落
第四节?事情有变不得不重新部署
第五节?失之毫厘,刘绍勷做了替死羔羊
第六节?吉鸿昌之死
第四章?毒杀石友三失利被迫流亡
民国二十三年(1934)冬天,在天津日本租界,我奉命制裁反复无常、朝秦暮楚的过气小军阀石友三。本案的进行,因求功心切,操之过急而遭败绩。其结果:行动目标石友三安然无恙,而实地执行者先鸿霞、老褚二人,却当场失事。
第一节?争取到对方的亲信作为内应
第二节?枪击与毒杀两者之间的取舍
第三节?操之过急所造成的惨痛后果
第四节?处置失当、步调失常与进退失据
第五节?不敢面对现实作了一次边塞流亡
第六节?像石友三这种人自然不会有好下场
第五章?双管齐下制裁殷汝耕
制裁殷汝耕一事,上级曾三令五申“北平区”、“北平区直属行动组”及“天津站”各所属单位寻求线索,分头进行,并指定“北平区”联系协调,以免彼此间重复或抵触。几方联手,几经周折,本已成功了十之八九,可惜活捉到手的殷汝耕又被他兔脱了!
第一节?潜入通州一睹冀东伪政权真貌
第二节?虎口脱险的奇女子
第三节?秣马厉兵,准备再次行动
第四节?可惜我们没有女性行动员
第五节?活捉到手的殷汝耕又被他跑掉了
第六章?枪林弹雨狙击王克敏
民国二十七年(1938),我以“天津站”站长身份,奉命秘密潜入北平,相机制裁华北伪政权第一号头目王克敏。最紧张的时刻,适值天色灰暗,狂风怒吼,当两部汽车逶迤而来到达预期地段的那一霎间,顿时枪声大作,砂石飞扬,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斗,就此展开。
第一节?全凭一股不畏难险的冲劲
第二节?摸索中接触到一条路线
第三节?情势所迫决意拼个你死我活
第四节?掩蔽在天罗地网的缝隙中
第五节?功败垂成,怅然回津 这本书不是人物传记,也不是纪实文学。
这本书是我的工作记录。我早就想写、早就该写了,但由于环境及个人的懒散,一直到民国六十六年(1977)才开始动笔。前后拖拖拉拉地写了好几年,写了又改,改了再写,自己也不记得校勘了多少遍,而且,还多方请教斧正过。于今虽已完稿,仍然觉得不满意,自知笔拙,不善修辞,内容平铺直叙,更无写作技巧之可言,好在本书只求记事信实,至于文字的工拙,也就无须自我苛求了。
完稿前后,我曾就教于几位权威编者,有的认为内容不够紧凑,影响到情节发展,我承认有些部分的确如此,但并非全般皆然。有的认为写得太真实了,反而显得特工人员过于平凡,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大本事。这可难为了我,如果歪曲事实,夸大其词,或是添枝加叶、无中生有,把我们的工作同志都描绘成“007”型的神奇人物,漫说我笔下不能生花,纵然勉力而为,也有违我写这部书的本意了。也有人提议:不如请教高明,将原文改写成小说,在报纸上连载,或许更能吸引读者。主意倒是不错,可是谁肯这么做?我想还是等到出版之后再说吧。
此外,另有一种见解,是顾虑到在本书中的五件行动案,全都弥漫着杀伐之声,血腥气味太重,似有宣扬“暴力”之嫌。这可要说明白: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反暴力者”,早在几十年前就懂得崇尚法治了。代表政府执行法律,这与党同伐异,使用暴力,乃截然不同的两件事,泾渭分明,切不可混为一谈。
再说这本书的性质。近些年,在台湾出版了很多有关戴雨农先生的大着,珠玉之论,各有春秋。那都是属于高阶层的、全面性的评述。倒不是自谦,拙着只能触及“二级作为”,仅仅写出戴先生领导下的地区工作实况而已。所以在内容方面并不一样。
还有一层,也要交代明白:有关当局现存的档案,应列为“公文书”类,自有其法定的地位,数据之引证,当然以此为据。不过,据我了解,其中也间有遗漏与缺失之处。因为戴先生亲自处理过的很多工作,除了他本人和少数有关同志外,根本就没有记录。其次是在抗战之前,军统局尚未完全制度化,所以也有许多事件登记得不完整,再加年代久远,多次迁移,以及旧有档案按期销毁等,乃至造成此一事实。因此之故,其根据档案资料所编撰的文集,和我亲身经历所写的这本书,必然不尽相同。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
本书共分六章,虽各成单元,但仍不失其脉络的连贯和个中的因果关系。各节中,除记述全部案情之外,还兼容了情报搜集、情报处理、情报运用等各种作业,如果再加以充实编整,或将成为一部“情报工作的理论与实际”的毛坯。
为了调剂行文,也是我的一项喜爱,文中还穿插了一些民间习俗和地方掌故,别看都是些鸡零狗碎,但如今不是早已面目全非,即已绝迹绝响,自有价值。
友人曾经提醒我:出版这本书时,不要忘记向“案中人”的家族及其后裔打一声招呼。对!我就此敬请有关者予以谅解为祷。其实,这也是公事公办,实话实说,其中绝无私人恩怨之存在。我想当不致因此而结仇。
再就是书中所提到的和涉及的人也不少,未能一一趋前征询,统此敬祈原恕是幸!
最后,我谨以万分的真诚,感谢刘原深先生。我们是多年的同志、同事,私底下更是莫逆。为了这部书,他所付出的精力、智力与劳力,绝不逊于我。原深先生所给予我的助力,不只是文字上的修删润色和意见上的沟通,最可贵的还在于无间地砥砺与不断地鼓励。
⑽ 以前国民党在大陆时,保密局共有哪些站
保密局的外勤站,先后设立的有北平站、河北站(设在保定)、天津站(分为两站:一站搞一般情报,二站搞外事情报)、山西站、山东站、青岛站、河南站、陕西站、甘肃站、新疆站、拉萨站、云南站、贵州站、川西站(蓉站)、重庆站、康定站、湖北站、鄂北站、湖南站、江西站、安徽站、南京站、上海站、苏南站、苏北站、浙江站、福建站、台湾站、广东站、广西站、承德站、沈阳站、长春站、察哈尔站、绥远站、河西站、宁波站、琼州站、香港站、南朝鲜站、西贡站、新加坡站、曼谷站、开罗站、卡拉奇站、菲律宾站等等。
国防部保密局的前身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1946年6月,军统的公开武装特务部分划归国防部第二厅,秘密核心部分改组为国防部保密局,是中国国民党设立的特务组织。1938年8月成立。前身是军事委员会密查组(1927年建)、复兴社特务处(1932年4月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二处(1937年建)。主要负责人为戴笠。特工人员最多时近5万名,分布到国民党的军队、警察、行政机关、交通运输机构,乃至驻外使领馆,专门以监视、绑架、逮捕和暗杀等手段进行活动。军统局在许多地方设有集中营、秘密监狱和看守所,囚禁和迫害共产党人、进步人士和革命学生。1943年军统和美国海军参谋部情报署合作,共同组成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抗日战争期间,军统也从事一些搜集敌方情报并对敌施行恐怖活动,因此,对打击日本侵略者及汉奸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46年军统局进行改组,其公开特务武装部分与军委会军令部第二厅合并为国防部第二厅,由郑介民任厅长;秘密核心部分组成国防部保密局,毛人凤为局长。1949年,军统主要机构撤至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