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天津滨海新区有哪些好医院
泰达心血管医院(开发区第三大街)
天津第五中心医院(河滨公园附近)
港口医院(新港)
口腔医院(外滩附近)
⑵ 北京·天津比较有名的医院有哪些
北大医院、301医院、协和医院、309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泰达心脑血管一院、天津第一中心医院、长征医院、天津儿童医院、天津传染病医院等等。
⑶ 天津有哪些大医院求全
和平区中医医院
天津市
天津市辖区
和平区成都道
电话:022-23399085
邮编:300000
天津市口腔医院
天津市
天津市辖区
和平区大沽北路75号
电话:022-27126506
邮编:300000
天津市眼科医院
天津市
天津市辖区
和平区四平东道15号
电话:022-23120936
邮编:300000
天津医院
天津市
天津市辖区
河西区解放南路406号
电话:022-28332917
邮编:300211
天津市公安医院
天津市
天津市辖区
和平区南京路78号
电话:022-23022411
邮编:300000
天津市血液病医院
天津市
天津市辖区
和平区南京路288号
电话:022-27317276
邮编:300000
天津市骨科医院
天津市
天津市辖区
河西区大沽南路365号
电话:022-23316071
邮编:300000
天津市儿童医院
天津市
天津市辖区
河西区马场道225号
电话:022-23519459
邮编:300000
天津市人民医院
天津市
天津市辖区
红桥区芥园道
电话:022-87729595
邮编:300000
⑷ 天津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实施方案里,关于智慧医院是怎么提的
《天津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实施方案》在建设“三位一体”智慧医院中,明确如下内容:
(1)加快推进智慧服务。将信息化作为天津市医院基本建设的优先领域,建设“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信息系统。鼓励天津市有条件的公立医院加快应用智能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和治疗系统等智慧服务软硬件,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化、规范化水平,落实国家和行业信息化标准。全市二三级公立医院智慧服务平均级别力争达到2级和3级。
(2)明确加快医院电子病历建设。将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纳入天津市三级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将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达到3级和4级,分别纳入天津市二级和三级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前置条款。三级公立医院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应达到三级及水平。到2025年,三级公立医院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应达到四级及以上水平。
(3)加快实施智慧管理。全市二三级公立医院智慧管理平均级别力争达到1级和2级,能够支撑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疗服务新模式。
在实施医疗质量提升行动中,明确进一步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推进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病案首页、医学名词、疾病诊断编码、手术操作编码实现“四统一”,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加快公立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建设,鼓励医院利用信息化技术扩大处方审核和点评的范围,合理诊疗和合理用药指标不断改善。
在实施患者体验提升行动中,明确持续加强院前医疗救治能力建设,保持院前医疗救治的领先地位,强化院前院内信息联通,确保无缝衔接。以信息化为支撑,不断增强医疗服务连续性,将患者安全管理融入医院管理各个环节,实现持续改进。
在实施医院管理提升行动中,明确探索医院后勤“一站式”服务。建设后勤智能综合管理平台,全面提升后勤管理的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降低万元收入能耗支出等。
⑸ 请问天津有哪些好的医院啊
天津有很多大的不错的综合医院,象是总医院、一中心、二中心、三中心、中研院、中医一附属、二附属、公安医院、武警医院、环湖医院。。。
还有很多知名的专科医院,象中心妇产、儿童医院、胸科医院、肿瘤医院。。。。
⑹ 天津中研院附属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这两个医院的皮肤科,哪个好啊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院区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院区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始建于1954年,是天津市开设最早、建设规模最大的中医医疗机构,全国省级示范中医院,全国百佳医院,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天津市三级甲等医院,天津市十佳医院,天津市中医医学中心,全国中医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和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
医院分为南北两个院区,建筑面积总和26万平方米,装备3.0T MRI、宝石能谱CT等高端医疗仪器千余台(架),设35个临床和技术科室,103个专病门诊,开放床位2600张,在职员工2340人。医院日均门诊量8000余人次,年门诊量连续6年超200万人次,2014年实现291.5万人次,位居天津市各医院门诊量前列。
医院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中国国医大师2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4名,享受政府特殊贡献津贴专家12名,天津市政府授衔专家5名,博士生导师24名,天津市名中医23名;有国家级重点学科(专科)30个,包括针灸推拿学和中医内科学教育部重点学科2个,儿科、肿瘤科等国家卫生计生委重点专科4个,中医心病学、中医肾病学、中医疮疡病学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0个,血液科、风湿免疫科、内分泌科、骨伤科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基地1个;“针刺治疗脑病研究”和“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研究”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
近五年来,医院共获各级立项科研课题205项,取得科技成果鉴定93项,获各级科技奖励42项,其中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医院先后与日本、韩国、德国、法国、瑞士、美国、俄罗斯、阿曼等40余个国家建立医疗合作关系,每年接待海外患者愈千人,名扬海内外,并连续两年获得“天津城市民生贡献奖”,成为了天津市一道靓丽的城市名片。
多年来,医院以“中风病”、“冠心病”两大“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为核心竞争力,逐渐形成多学科齐头并进、中西医结合共同发展的良好势头。医院始终坚持“发展事业,服务社会,维护健康,造福人类”的宗旨,坚持“发挥中医优势,突出针灸特色,坚持‘五专’模式,借助西医优势学科,建设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现代化中医医院”的发展战略,提出了“三个转变”(由追求数量型医院向提高质量型医院转变,由医疗型医院向研究型医院转变,由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着力打造一个中心(中国针灸中心)、两个基地(中风病和冠心病两个研究基地)、四个专科诊疗中心(中西医结合肿瘤、中西医结合肾病、中西医结合儿科、中西医结合骨伤4个专科诊疗中心),不断增强医疗特色和优势,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努力建设成为人民群众满意的、中医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中医医院。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建院六十载巡礼(1954-2014)
坚实的脚步,光辉的岁月
这所建于1954年的“津门第一家”,是新中国成立后天津市历史上最悠久的中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发展史可以说就是天津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缩影。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始建于1954年,是天津市开设最早、建设规模最大的中医医疗机构,全国省级示范中医院,全国百佳医院,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天津市三级甲等医院,天津市十佳医院,天津市中医医学中心,全国中医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和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
医院分为南北两个院区,建筑面积总和26万平方米,是天津市单体面积最大的医院。该院装备3.0T MRI、宝石能谱CT等高端医疗仪器千余台(架),设54个临床技术科室,103个专病门诊,开放床位2600张,日均门诊量8000余人次,年门诊量连续5年超200万人次,2013年达267万余人次,2014年达到291万余人次,门诊量连续27年位居天津市各医院门诊量首位。
渤海之滨,独领风骚六十年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在中医药脉搏微弱的时刻,京、津、冀一批知名的中医专家,胸怀“弘扬中医,报效祖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坚定信念,聚集在渤海之滨的津城,扛起了振兴天津中医的鸿鹄使命,在一条以“建设路”、“多伦道”为名的路上建成了天津历史上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医院。
1954年10月18日天津市中医联合门诊部在和平区建设路41号成立,1955年12月18日由郭沫若先生题写牌匾的天津市立中医院在和平区多伦道93号成立,1958年更名为天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1978年更名为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6年更名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天津中医一附院)用一个甲子的时光铸就了一座祖国医学发展史的丰碑,同时谱写了天津中医一附院几代人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辉煌篇章。
上世纪50年代医院外景
整整60年了!从那时,到现在。天津中医一附院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门诊部现已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技术门类最全的大型综合性中医医院之一,是全国百佳医院、全国省级示范中医院、三级甲等医院、百姓放心医院和“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天津市中医医学中心”,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60载流金岁月,天津中医一附院已经由当年的1800多平方米的小医院发展成为目前拥有两个院区(南开区鞍山西道为北院区,西青区李七庄街王兰庄为南院区)总建筑面积为26万平方米的全国单体规模最大、服务患者数量最多、拥有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最多的中医医院。这里有一串数字验证了它今天在全国以及本市同行中的位置:医院拥有两个院区,现有54个临床、技术科室,设有103个专病门诊,门诊量连续27年位居全市医院首位,日均门诊量近万人次;设有ICU、外宾病房和24个住院病区,年住院患者超过4万人次;医院拥有国家临床重点学科(专科)30个……其他反映教学能力、科研水平、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指标均走在全国前列。
现如今,医院拥有职工233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224人,卫生技术人员2075人,博士学历125人,硕士学历539人,正高级职称196人,副高级职称276人,中级职称659人,初级职称1091人;在高精尖人才方面,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中国国医大师2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4人,享受政府特殊贡献津贴专家12人,天津市政府授衔专家5人,天津市政府命名的名中医23人;针灸学科、心血管学科2008年被国家发改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2011年至2012年,两个学科又入选了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
六十载沧桑,杏林暖津城
建院初期
从1954年建院后的20余年,天津中医一附院聚集了众多知名的中医名家,陆观虎、哈荔田、赵寄凡、董晓初、顾小痴、王文锦、沈金山、胡秀璋、叶希贤、陈芝圃、李少川……,作为一代名医,他们不仅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培养了后继人才,而且也为中医一附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医院由日门诊量300人次增至500人次;由新医科第一个病房成立,到病床增至251张,医院发展初见雏形。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的春风使天津中医一附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0年至2000年,建筑面积近8万平米的两幢气势磅礴的大厦挺拔而立,医院病床数从251张到701张再到1300张,最高日门诊量逾1.5万余人次。医院秉承“发展事业,服务社会,维护健康,造福人类”的办院宗旨,高举“院兴科技,科技兴院”旗帜,坚持“五专”发展模式,使古老的中医插上了现代科技的翅膀,一跃成为杏林中的佼佼者!
跨越发展
天津中医一附院从1954年建院到今天,这期间经历了整整60年。在这60年的光辉岁月中,天津中医一附院历经几代人的艰苦创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医院事业实现了三次跨越腾飞:
1983年,石学敏教授担任了院长,他乘改革开放之春风,勇于改革,科技兴院,以针灸学科的发展带动全院的发展。1991年,医院迁入鞍山西道新院址,病床由251张达到701张,成为科室门类齐全、专科特色突出、集医教研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实现了医院事业的第一次腾飞。
北院(鞍山西道)院区
进入2000年,经过10年的蓄势发展,由医院自筹资金建成的国际医疗康复大厦投入使用,医院病床总数达到了1300张,最高开放床位达1902张。2001年我院被天津市政府确立为天津市中医医学中心,实现了医院事业的第二次腾飞。
名医荟萃,扬名海内外
作为天津市中医医学中心,该院汇聚了天津最强大的名老中医阵容,学术影响力名扬海内外。医院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中国国医大师2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4名,享受政府特殊贡献津贴专家12名,天津市政府授衔专家5名,博士生导师24名,天津市名中医23名。多年来,该院还先后与德国、法国、瑞士、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越南、阿曼等40余个国家建立医疗、学术合作关系,每年接待海外患者愈千人,学习进修生数千人,中医特色名扬海内外。
第二届“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
石学敏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誉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届“国医大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二、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政府授衔中医针灸学专家,天津市名中医,天津市针灸学会会长。他带领的“针刺治疗脑病”学术团队获得2011年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称号。
他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取得显着疗效,该针法还用于脑外伤、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周围神经疾病、抑郁症、焦虑症、疼痛病症以及各种疑难杂症。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的研究于199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年获天津市科技兴市突出贡献奖,并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十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2009年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年被列入“财政部、科技部科技惠民计划推广成果库”。他率先提出针刺手法量学理论,使传统针刺手法向规范化、剂量化、标准化发展;他提出治疗中风病的“石氏中风单元疗法”,开发研制了丹芪偏瘫胶囊治疗中风病,对中风病的治疗形成系列,提高了临床疗效。他创立的“通关利窍”针法治疗吞咽障碍、“活血散风,调和肝脾”治疗高血压、“调神益智”治疗血管性痴呆、“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等特色针法为患者解除了痛苦,在针刺治疗中风病、高血压病、针灸标准化研究等方面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
他致力于国内外针灸学术交流和技术推广,先后赴世界100余个国家及地区讲学,为中医针灸走向世界做出了杰出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教授
张伯礼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学术管理委员会主任,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学术带头人,冠心病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负责人,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第十届国家药典委员会执委兼中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政府授衔中医诊断学专家,天津市名中医。他带领的“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研究团队”获得了2012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称号。
他创立脑脊液药理学方法,揭示了中药对神经细胞保护的作用机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主持开展了全国第一个中医药对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循证研究,建立了中医药循证评价系列方法和关键技术,为客观评价中医药疗效奠定了方法学基础,促进了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的整体提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积极推进中药现代化研究,提出了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理念,主持改造中成药30余个,提升了中成药科技含量,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
第二届“国医大师”阮士怡教授
阮士怡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医内科学学术带头人,第二届“国医大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天津市名中医,并荣获天津市卫生系统“伯乐奖”。从医70余年,曾任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理事、天津市中医学会理事、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及老年医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他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事业近70年,是我国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开拓者,他推动了天津中医、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分化与发展,创建了天津中西医结合学科心血管学科、老年病学科。他倡导并组织了中医药科学研究,提出了“心-脾-肾三脏一体”防治心血管病及老年内科病的学术思想,创造性地提出“益肾健脾、软坚散结”法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设想,并开展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多次获得省部级科学进步奖。阮士怡老先生从医70余年,如今已98岁高龄的他仍然工作在临床和教学一线,潜心研究,笔耕不辍。
保持特色,引领津门杏林
作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该院多年来始终将专科专病建设列为医疗工作的重中之重。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五专(专科、专病、专家、专技、专药)”的办院特色,并逐步形成优势。病种包括中风病、冠心病、心肌炎、慢性肾炎、尿毒症、糖尿病、血液病、风湿病、多脏衰竭、颈腰椎病、糖尿病足坏疽等内外妇儿各科疾病,在国内外均有广泛的影响,专科门诊量和专家门诊量已占到全院门诊量的80%以上。
针灸学科学术影响和特色疗效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全国针灸专科医疗中心”,并在全国建立了48个针灸临床分中心。心血管科学科实力规模名列全国前茅,是国家级心血管临床研究基地,是国内最大的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专科之一。儿科是全国中医儿科专科诊疗中心,学术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形成了以小儿脑系疾病、肺系疾病、心系疾病为特色的诊疗体系。肾病科是全国知名的中医肾脏病研究中心之一,学术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肿瘤科以“扶正抗癌,解毒祛瘀”为特色,是天津市最大中医肿瘤医、教、研临床研究基地。骨伤科以创伤骨病手术治疗、微创骨科治疗,骨质疏松专科治疗及传统手法治疗等中西医治疗为主要特色。推拿科是国内临床规模最大的推拿专科,在推拿治疗脊柱源性疾病和功能性胃肠病领域居国内领先地位。
大医精诚,服务社会
多年来,该院秉承“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的价值观念,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温馨的健康服务。
自2010年天津市卫生行业开展人民满意的“好医生、好护士、好医院”评选活动以来,该院已连续三届蝉联大满贯,医院和医务人员的口碑度广受津城百姓赞许。近年来,该院紧紧围绕“建成人民群众满意的医院”这一宗旨,在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上,优化就诊流程,加强服务管理,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相继推出了一系列便民举措:优化就诊流程,推出挂号、诊疗、检查化验、取药、缴费、住院等就诊流程一站式分布;率先在全市推出了多种预约就诊模式,极大地缓解了患者挂号难、等候时间长的大难题;实行无假日专家门诊,每周六日均安排专家应诊,每天晚上安排晚间门诊,形成了“5+2”、“白加黑”的服务模式,解决了群众公休日看病难找不到专家的问题;成立了疑难病会诊中心,对多次就诊仍无明确诊断的患者由高年资的全国知名专家进行联合会诊,为疑难病患者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采用自动化的快速出药系统,减少患者候药时间,同时推出中药代煎送药到家服务,患者看完病后只需办理委托代送手续即可安心回家等药上门。该院所采取的一系列惠民便民服务措施,以及广大医务人员的良好医德、精湛医术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许。为此,该院2011年荣获了天津市“天津城市民生贡献奖”, 2012年荣获了天津市“践行天津精神贡献奖”,2014年又荣获了天津市“发展贡献奖”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从头迈步越新天,努力建成人民群众满意的医院
迈进新世纪,医院事业不仅实现了第二次腾飞,而且在医、护、技、药及科研、教学等方面的建设进一步发展壮大,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医疗业务、人才培养、医院管理等均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兴旺发展时期。
2005年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医院内科学术管理委员会主任张伯礼教授,继石学敏院士之后又光荣当选了中国工程院院士,2011年1月张伯礼院士又兼任了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至此我院已拥有了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2008年12月,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医院终于被国家发改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全国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成为重点研究中风病、冠心病基地,实现了医院学科建设上的跨越发展。2014年6月,石学敏院士、阮士怡教授光荣当选了中国“第二届国医大师”,为天津的中医药事业争得了荣誉。2014年12月,一座建筑面积18万平米的新院区已全部投入使用。至此,医院两个院区建筑面积总合达到了26万平米,固定床位2600张,开启了医院事业发展上的第三次腾飞。
南院区外景
南院区外景
南院区门诊共享大厅
面对迎来第三次腾飞的大好时机,医院现任领导班子及时提出了加快实施“三个转变”(从单纯的追求病人数量向追求高水平的医疗质量转变;从以医疗工作为主的医疗机构向研究型医院转变;从粗放式、经验型管理向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转变。)的发展思路,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保障。与此同时,医院领导班子又及时制定了新的奋斗目标,争取在较短时期内,把医院建设成“国内一流、北方最大的以针灸为特色的现代化中医医学中心”。
天津中医一附院走过了60个春秋,它与中国中医药界共同经历了一个甲子。60年前的今天,它还是襁褓中的婴儿,如今它已成长为杏林中的巨人。天津中医一附院的发展与祖国的强盛紧密相连,同天津中医药事业的开拓者、建设者同呼吸,共命运。在60年的流金岁月中,天津中医一附院所实现的三次事业腾飞,得益于国家的改革开放和党的中医药政策,得益于正确的办院方向,得益于天津市委、市政府及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得益于天津中医一附院几代人六十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和心中的梦想!
以思想而勤探究,博大精深;以智慧而启未来,志行高远。天津中医一附院在党的十八大精神引领下,正积极探索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现代化中医院发展
⑺ 天津哪家医院最好
天津总医院、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天津第一中心医院、天津胸科医院、天津人民医院
⑻ 天津哪家医院比较好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始建于1949年,原名为中纺医院,后与邮电、天和、恩光等医院合并,更名为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医院分为本部、东院、滨海医院三部分,医院总占地面积6.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1万平方米。医院本部主楼23层,呈“Y”字型结构。
该院是一所以器官移植、急救医学、耳鼻喉科学为特色,融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天津市三大医学中心之一。医院现有1100张病床,35个临床专业科室,6个硕士研究生授权点,6个研究所,即:天津市器官移植研究所、天津市急救医学研究所、天津市耳鼻喉研究所、天津市影像医学研究所、天津市血栓与止血研究所、天津市医院系统工程研究所,1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即:危重病急救医学重点实验室。2006年被国家人事部正式批准为临床医学博士后工作站。天津市医学影像、护理、病案三个质量控制中心也设在该院。
⑼ 天津着名医院在建新院区,规划床位350张,何时可以建成呢
天津这座城市相信大家都是非常的熟悉,作为我国的直辖市之一,天津的经济发展在以往还是非常的出色,如同北上广深一般是很多人向往的发展之地,不过近些年来,天津发展的脚步放缓了很多,与其余的几个直辖市相比较差距渐渐地被拉大了,当然在国内众多的城市当中天津的综合实力还是比较的强悍,近几年天津也在努力地发展,对于境内的交通、教育等方面的建设也非常的重视。
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滨海院区的建设将进一步完善并提升该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可以更好地为人们服务,大家对于该医院的建设是不是很期待呢?
⑽ 天津那里有好中医
其实上各地都有些会的中医生,但往往好的医生更专注于专业领域而无暇宣传。首先本人就是超过10年的中医,对医疗体系,对社会十分了解。
医生来源:
医院也有不错的医生,但一般2甲,3甲医院概率比较大,诊金超过500的,徒有名声的占了大多数。民间好的医生,多是十年如一日,中等的收费30-200诊金,可能你会说有的不要诊金,那么这里药价折算就是了。比如同仁堂深圳的诊金是20元,但一次看病少的1700,平均3500,多的天价,7-15天。
医生也是人,会生病,会需要生活。中国人傻的地方,会觉得这个医生好,名医,去给他看,十天半个月排号。实际情况是医生一天顶多全幅精神保持6小时,特别是中医这种高度需要逻辑运算的职业,如果有药房配药,可以免去抓药时间,看诊时每个病人花费20分钟,一天峰值是18个病人。这是在初诊,或难度高,细心处理的角度。所以你再看回去医生一天接几十个病人能治成什么样呢?
真正会的医生,这里讲中医多些,大多数时间用于研究,这里分两方面,一方面是病理医理的研究,第二部分集中在药物药理配方的研究。这些研究一天保持6小时以上就算少的了。所以这里有个平衡问题,是想多接诊多赚钱,还是多研究多精通。比如讲我制药的时候,发明的一味‘上清散’的药,一开始需要各种药材都制好,其中需要酒炒,这里就算一次百斤制也需要几个小时,然后是研磨,再调制,再测试性能。整个下来百斤药需要花费整整3天。当然一段时间下来变成了常用药逐渐改良制造方式下节约了时间,但目前百斤药还是需要1天时间完成。
说这些是想提示医生也是有一周工作时长跟很多其他的事情需要时间完成,好的医源是十分紧张的资源。负责的医生才会花20分钟去看好一个病患。
药物与专长:
医生界认同的观点,第一顺位的是家族家传,末位是医学院学习。因为往往家族特有的治疗方法,是前人留下的发明创造,又是不传外人的秘法。而学校的东西,又过于中西结合,并且没有独特的技法。特别是在中医界,比如脉法,你要这么理解对,那么理解也对。那么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这是一个开放的学术思维,而中国的中医院,会结合西医观点,说现代医学这个那个特征,所以这个脉象,所以是中医的什么什么病。中医当定性了之后,就变味了。特别是脉都不会的人教学生什么是脉,还给那么多限制的现代医学定性。有一次我在乡村医生群分享自己的一个重危病例,唯一还懂点的一个副院长问为什么用花粉,解答过后是佩服,但说到脉象上,每个人都否定,因为我讲的他们没见过,一些脉理他们说不存在。而我是见过绝脉,见过医书上并未记载的逆循环绝脉的。
医生有不同的专长领域,比如有的喜欢治小孩,有的治腰痛腿痛无力(当然这位8成肾亏的啊)。
最好就是医生比较专一方面,祖传技术或是已经有发明的疗法药物。这样的医生治这样的病治愈率是有保证的。
医患关系:
许多病人是真有病。那病名为素质。好的医生通过最少十年的日夜努力,肩负生命安危给病人治疗疾病。赚到的也是对比付出极少的收益。而病人往往想过度占用医生的时间,漠视其他重危病友。无限骚扰医生个人时间。带着0的医学知识质疑上千上万知识指数医生的方案用药。自以为是的随意添加减少修改处方。当然骗医骗药也是存在的现象。在这里如果有医生们看到,请规划好你的工作时间,请坚定好你的收费标准(对应你技能熟练度效果的,不侮辱能力的收费),请对病人乱象勇敢说不。正常病人看到这里,相信已经懂得如何选择医生。有素质疾病病人看到这里,要么修正下BUG,要么好医生也没必要帮你治疗。特别是懂不懂就改剂量改药这种。我是无数次听到诚实的病人说想一天把3天的药喝下去会好得快。‘快个毛线,下次不要找我治。’
关于我:
去年底租约到期,也累了,结束了诊所,目前研究自己的医学课题
本人擅长于疑难杂症的治疗。特技为中国药典(医学院标准)3分之1剂量用药,获得3倍疗效,处方视病情2-18味不等。目前有研究成功的重要项目为痛风病的康复疗法,青光眼疗法。若你素质没事,到处很久找不到或治不好,可以找我试试。支持远程
备注:带上难的病。这样我开心;癌症患者接晚期与终末期,带增强CT报告,活检报告。必须面诊。
-------------------------------我是一条默默无闻的分割线,上面的是年初写的。
我非常无奈!因为今天需要讲到‘阶级’、价值、定价。对于经历经验丰富缺时间又文笔烂的人。经常只能是谈话中某些话是智慧结晶与贴合现实。
聊天中prove能治痛风,是实证科学,有化验作证。聊到价值,说世界不知道‘小村庄’,本来价值几万美元的治疗,几个月下来不到1万RMB。
A说:怎么他觉得贵
想到了国民人均收入的社会真实性,说贫下中农固定月收入4.5K,工人阶级6K,商业1万,小康3.5万。富士康普工随便攒3个月可以买最新的苹果手机。7500
A:比贫下中农还低的有吗?
我:4线小县城除以2。之所以划出一条线,是说没达到还需努力。
我的诊金定价,对于贫下中农阶级略微难承受。但以目前社会医疗水平收费。治得快费用却是三甲医院的五份之一。所以即使小县城也是省着点花,腾出来的医疗就能把病治完。已经是照顾到所有人了。
至于小康阶级的病人。我的收费几乎称之为太便宜跟“医生不要钱”
--------------------------------------我也是一条分割线,上面是2017-8-29 PM3:00某人的对话
医生不透露病人的隐私。哪怕能证明多么应该得到世界认可的数据报告。医学与我而言如同信仰。所以不要用个人的认识随意去觉得他人应该怎么样。
-------------------------------------------------------上面是他面对胡搅蛮缠,被欺负后无奈的心情
未来几年的计划是在上海开设一家综合门诊。希望汇聚最优秀的医生。改良管理模式。尽量做到疗效=医生收益。然而在天朝,相信我。做这样一件事非常的难。若能开始运作。我希望大多数时间拿去挖掘好的医生,而不会去坐诊;好的医生(无论中西医),需要的不止是可操作性与操作环境。还需要有人文环境与学术发展环境与价值。医生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者。给予一个人良好的心态。就必须先给予良好的环境。所以我想做的是所有人都能赢的事业(病人、医生、投资方)。
第二件,未来10-20年带100个学生。100个能真正入门,有良好操作准则的中医。因为我不确定能找到多少有资格持才傲物的牛人。最差的结果。100个入门→60个执业→30个良医→10个精准如神。起码,一个先进理念与规则的种子有机会发芽。
--------------------------------------------------------------------------------我是一条极其淡定的分割线,上面那家伙又在异想天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