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津资料 » 天津人有什么习俗吗
扩展阅读
广州有名外国公司有哪些 2025-07-13 18:05:12

天津人有什么习俗吗

发布时间: 2022-12-06 04:22:30

㈠ 天津人过年都有什么风俗

天津人过年都的风俗是第一顿饭就是吃饺子,拜年是春节里一项重要活动,首先从家里开始,晚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而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天津春节习俗又称“天津年俗”,是指天津市在中国农历春节期间的社会风俗习惯。由于天津卫自明代设立以来逐渐形成一个“人杂五方”的移民城市,因此天津的春节习俗融合了中国南北方的新春习俗特点,并在融合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

㈡ 天津的各种特色习俗

天津的各种特色民俗节庆活动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这一天亦称作“灯节”。早晨要将前一天蒸出的“刺猬老鼠”供于神像前、窗台、门墩上,上午头向外,下午转向里,意为驮宝还家。晚饭时即食汤元,并把汤元供奉在神佛祖先的像前。大街上则处处张灯结彩,燃放烟火,热闹非凡。

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
民间称此日为龙抬头,意为这一天龙要出来活动了。家家户户均食烙饼、煎焖子、炒鸡蛋、炒绿豆菜(又称“龙须菜”)。这一天还忌做针线,恐伤龙目。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
这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是用各种米豆、小料煮成的粥,在自己食用之外还要供奉于佛像前。有的人家还在这天把大蒜浸入醋里,称为“腊八醋”,春节吃饺子时食用。

天后宫皇会农历三月二十三日
为纪念天后娘娘诞辰而举行的活动,由来以久,后因清康熙帝亲临天津欣赏天后宫花会,并钦赐了会旗,此后遂改名为“皇会”。
由于天津地处海边,世代多有靠海吃饭的人家,而航海又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所以在命运叵测的海上,人们只得祈求神灵的保佑。天后娘娘即南方所称的“妈祖”,是海神,在天津香火很盛,并多有祭祀的花会活动。每到传说中的天后娘娘诞辰日,在以天后宫为中心的这些地方到处都有法鼓、狮子、中幡、花鼓等各种表演,有时会通宵达旦。

太平花鼓会
相传最早出现于清咸丰年间,由凤阳人传到西沽,所以沾了“凤阳花鼓”的名儿。
行会时由8名十三四岁的少年依据水浒故事表演,台上4人为一班,轮流托唱,调子以凤阳花鼓调或昆曲为主,有时也唱新编的曲词,词意新奇有趣。台后是伴奏的二锣、三锣、笛师和保护少年会众的武会众。行会时的四对乐器分别为霸王鞭、小太平鼓、小锣和花鼓。

法鼓会
原为佛教音乐,乐器由鼓、钹、铙、铬子、铛子组成。演奏时,鼓在中央,两旁是钹和铙,铬子、铛子都在鼓后,开始时,先击鼓数声,继之头钹连敲四声,之后各乐器按谱齐奏。法鼓曲牌大约有十几套,常用的有《老西河》、《摇通鼓》等。
天津市较着名的法鼓会还有龙亭的井音法鼓、芥园的花音法鼓、侯家的永音法鼓等。

五虎杠箱会
剧情、人物装扮都以京剧“巴家五虎”为样本,五虎为护杠箱,与前来劫杠箱者捉对厮杀。
行会时表现最精彩的是前头的抬箱者,在艰难的行进过程中,他既要作出翻滚跳跃等高难度动作,又要顾及到肩头的杠箱竹竿,在每一次落地时,竹竿都必须落在肩头,而且须保证箱上的灯、旗原封不动,难度之高,不啻为一场武技表演。

重阁老会
相传创于清道光年间,又名“节节高”。形式类似于叠罗汉,只不过没有叠得那么高,只有两层而已。表演时,一个成年男性角色站在下面,上而立着一个男童扮成的旦角,如此二人一组,共有八组,共同表演一出戏曲内容。
难得的是,在表演中,上下二人须边走边舞,配合一致,不能稍有差池,所以表演者不仅要能舞会唱,还得掌握一定的杂技技能。

㈢ 天津当地有什么风俗习惯

天津的过年风俗 腊八儿:天津人称腊月初八为"腊八儿",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许多天津人还在这天用醋泡大蒜,名"腊八醋"。"腊八醋"不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坏。 逛娘娘宫:腊月十五开始,各式各样的年货全都上市,以娘娘宫为轴心的宫南宫北大街更是热闹非凡。男孩子到娘娘宫头一个目标就是风葫芦,成年男人到这里,忘不了买灯笼,女人们来这里多是"洗娃娃"的。从娘娘宫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这是节前妇女必须做完的事情。 糖瓜祭灶: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家家要买糖瓜儿,等到夜里12点祭灶王爷。待香燃尽后,请下灶王像,点火烧了,大年三十再买新的灶王像,又叫"灶王码子"换上,年复一年,都是这样。 吊钱儿:吊钱儿是用彩纸剪刻成的图案,贴在门窗的玻璃和横棱上,作为春节喜庆气氛的点缀。贴上的吊钱儿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损坏,否则就意味着一年不吉利。 "破五":天津人称正月初五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吃饺子,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顺心的事归结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顺顺当当,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灾的意味。

参考http://..com/question/402211898.html

㈣ 天津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天津的民俗文化有:杨柳青,木版年画 ,泥人张彩塑, 天津皇会, 葛沽宝辇会 ,杨柳青民间佛道乐, 林亭口高腿子高跷 ,北仓“虫八蜡庙小车会

杨柳青

杨柳青年画为中国着名的民间木版年画。它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在中国版画史上,杨柳青年画与南方着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高跷

天津海下文武高跷老会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在漕运文化、码头文化、盐业文化等影响下,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下文武高跷老会。京津一带高跷分为京、卫、海三大流派,“海下”高跷,即指天津卫“海下(旧指从天津卫有一条向东南方向的海大道直达大沽海口)”一带民间花会中的高跷(亦指津南区咸水沽和葛沽一带)。天津海下文武高跷在木腿子上有长短之分,武高跷要比文高跷矮一些。该会的表演器具有:腿子、行头、道具、头棒、腰鼓、铙钹等。

天津快板

天津快板是50年代出现的一个新曲种,是由群众自发创造并发展起来的。这种快板完全以天津方言来表演,在形式上采用了数来宝的数唱方式及快板书所用的节子板,同时配以天津时调中"数子"的曲调,用三弦伴奏,别具一格。天津快板风格粗犷、爽朗、明快、幽默,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风味。

㈤ 天津当地人结婚习俗是什么

天津当地人结婚习俗是什么有些仍保留的传统习俗 新婚前一晚新郎家,一般会找来亲戚家的男童,到新房里住一晚,老例儿讲究叫“童男压床”.新人卧室的床上四角再放四个苹果图个吉利平安(石榴、桂圆、栗子、花生、红枣、米也是必用的). 新婚前新娘家,母亲在大喜日子里,新娘做头发的第一步要由新娘母亲象征性的盘起.化妆前,要由母亲给新娘象征性的清洁面容.

㈥ 天津风俗习惯

大年三十 天津各家各户往往摆上供品供奉神佛,当天夜里,把家中所有灯火点明,父系家庭的一家欢聚一堂吃团圆饭,之后的一夜不能睡觉,灯火亮到天明,天津人称之为“守岁”。天津年俗里,这一夜禁止扫地、倒水、用剪刀,说不吉利的话语。

大年初一 在这一天天津人习惯第一顿饭就是吃饺子。春节饺子即象征新年与旧年在”子时“交替,而且在天津三十的饺子必定是肉馅,初一早晨的为素馅,代表一年素素净净没有灾厄之事。拜年是春节里一项重要活动,首先从家里开始,晚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而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大年初二 大年初二的这一天,天津人有“回娘家”的传统。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回家时要携带礼品,名为”代手“。当然,大年初二回娘家的习俗,也是为了提供了一个聚会的机会,让许久未见的姊妹们,得以叙叙旧、话话家常。

大年初三 “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饸子往家转,初四的大饼炒鸡蛋。”这样的天津俗语中也体现了天津在欢度春节的大喜日子里,对生活美好的憧憬。而在春节期间包合子吃,其主题当取“和合”之意,子还有一层更积极的含义,那就是和衷共济、同心合力。

大年初五 正月初五天津人称为“破五”。这一天不能到别人家拜年,不然会被认为是小人。这天家家都包饺子,剁小人,捏小人嘴。在切菜的时候,菜板要剁得叮咚响,暗示剁“小人”。饺子也代表元宝,主迎财神之意,部分商户也会选择这天迎财神开张。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上元节,天津人称其为“灯节”,这一天每家每户除了吃元宵外,还要供奉给神仙和佛祖面制的刺猬和老鼠,灯节前后,天津城内各商铺从正月十三日至正月十七日张灯五日(旧)。

正月十六 在这一天,天津人习惯出去走一走,俗称”溜百病“。

正月二十五 正月二十四晚上,天津农村的各家各户还要在自家的院内或屋内的地上用白粉画出小囤和小梯子,称为打囤,在他们上面放粮食和铜钱,寓意来年物丰粮丰。市区一般正月二十五就会取下吊钱,用报纸裹好,有的还会放些小米等物置于床下,待来年春节扔去

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之所以称为龙抬头节。天津人在这一天会吃焖子,会在这一天理发。天津人正月里是不可以剪头发的,否则有死舅舅的说法,所谓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

除此之外,鞭炮和烟花贯穿于天津人过年期间。天津人还讲究正月里不能理发、看病、吃药、打孩子。天津人称农历腊月初八为“腊八儿”,并有喝腊八粥、吃腊八蒜和腌制腊八醋的习俗

(6)天津人有什么习俗吗扩展阅读

天津饮食习俗

大年三十这一天的夜里要做传统的天津风味素馅儿饺子,饺子馅包括香干,油条,豆芽菜,白菜等,最重要的是要有红色的粉皮,和馅使用酱豆腐(腐乳),麻酱等,风味别具一格。饺子做成后用黄纸盖上,等到午夜二十四点来吃。

在包饺子之前有的天津家庭按“南礼儿”还有一顿年夜饭,年夜饭中要有鸡和鱼,取自谐音“吉庆有余”,年夜饭的米饭下通常藏有一个荸荠,寓意元宝。年菜以辣白菜、烩蚕豆瓣、辣豆等为主。在大年三十当天要剩下留在正月吃。

谚语:“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体现了在初一和初三这三天中天津家庭中的饮食习惯。农历正月初四一些天津家庭通常食用烙饼卷鸡蛋。正月初五,天津年俗中又有“破五吃饺子,捏小人嘴”的习惯,以喻示新一年的吉祥顺利。

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天津家庭和全国各地风俗普遍相同以吃元宵为主。正月二十五在天津为填仓节,谚语:“填仓填仓,干饭鱼汤。”体现了这一天天津人民吃米饭熬鱼的习俗。

资料来源 网络天津风俗

㈦ 天津的风俗有哪些

天津的风俗有:

一、大年初一,这一天天津人习惯第一顿饭就是吃饺子,早出门走亲访友,俗称拜年,在送年礼方面,天津人讲究送整盆不剪枝的腊梅,海棠和迎春花。

二、大年初二,这一天,天津人有回娘家的传统,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回家时要携带礼品,名为代手。

三、大年初三,包合子吃,其主题取,和合之意,还有一层更积极的含义,那就是和衷共济,同心合力。

四、大年初五,天津人称为破五,这一天不能到别人家拜年,这天家家都包饺子,剁小人,捏小人嘴,在切菜的时候,菜板要剁得叮咚响,暗示剁小人。

五、农历腊月初八的腊八节在天津称为腊八儿,许多天津人在这天喝腊八粥并用醋泡大蒜,从而为正月准备腊八蒜和腊八醋。

㈧ 天津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天津春节的风俗有如下:

1、扫尘:天津春节,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 。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民间称做“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 每家每户都要打扫干净自己家里,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2、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贴上对联,庆祝新年的到来。

3、办年货:天津春节备年货,置办年货,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贴的(年红)、送的(拜年)礼物等等,统名曰之“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

4、祭祖:天津春节新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祭祖,也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由于每个地方存在文化上面的差别,每个地方祭祖的形式也不同,有的是去野外扫墓,有的是祠堂叩拜,不管形式如何,这都是纪念祖先。

5、游神:又称营神、游老爷,即是将神像从庙里请出来在社区里巡视,具有净土驱邪、保境平安、祈求丰登的民俗意义。每年春节期间,按时间顺序,各村镇轮流举行民间游神活动,场面热闹非凡,祈祷来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压邪攘灾,万事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