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津资料 » 天津安家祠堂在哪里
扩展阅读

天津安家祠堂在哪里

发布时间: 2022-12-08 04:35:52

‘壹’ 中国李氏祠堂在哪里

1、福建省厦门市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始建于明初的的中国祠堂建筑,属于中国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清代、民国及1985年均曾重修。

清雍正、干隆年代,兑山李氏十四及十五世开始迁入台湾台北芦山等地,繁衍成为台湾着名的芦山李氏。位于福建厦门市集美区兑山村,是厦门涉台文物之一。

宗祠坐西南朝东北,建筑面积200平方米,为两进一天井式结构。宗祠内供奉开基祖李仲文及各位祖先的牌位。宗祠是凝聚中国血缘和感情的纽带,作为中国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2、陕西省澄城县李氏宗祠

陕西的渭北高原不似八百里秦川旷远辽阔,也不似陕南山地高深空灵,它就像是永远攥紧的拳头,有不绝的内力鼓动其中。亿万年前河水冲刷出的地貌,如今是缺水的地方,土干涸凝固成大地的雕塑。

尧头,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沟壑纵横之间是一排排黄土的窑洞,和这片土地一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量。

2006年5月,尧头窑及手工制作工艺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李义仓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3、江西省赣州市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是一处建于明代中期的中国祠堂建筑,属于李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乌桕坝乡境内,与乌桕坝乡政府仅有一墙之隔。宗祠祭典代表着中国祖先信仰的优秀文化形式,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占地面积约有一千五百平方米,外形与结构均为龙南、全南、定南县三县褚祠之冠。整座祠堂分上、中、下三厅,内有两个天井,青砖灰瓦,雕梁画栋,祠堂两侧墙上雕有伸出屋檐的龙头。

4、安徽省青阳县李氏宗祠

在青阳县沙济乡上章村。始建于明,重修于清干隆四十六年(1781年),至嘉庆四年完工,光绪年间作过修缮,1998年5月4日,被安徽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坐北朝南,面阔17.6米,进深50.4米,建筑面积共887平方米。前后共3进:前厅、享堂、寝楼。圆形木柱,粗可合抱;方形石柱,顶梁而立。

前厅宽敞明亮。其后一长方形天井,经两侧抚廊进入享堂(又称叙伦堂)。享堂为李氏族人聚会之所。享堂后又一天井(后天井),自后天井登石级可达寝楼。楼为李氏族议事之地。楼上为“神堂”,有藏谱室橱。

5、山东省章丘市李氏宗祠

位于山东省章丘市绣惠镇茂李村村南,于清咸丰初年(1855年)创建,距今已有140余年历史。根据建筑柱础看,现存的建筑体应为清代。

据民国十二年(1923年)修《李氏族谱》记载:李氏元代由河北枣强迁至章丘茂李村。 整个祠堂院落南北长100米, 东西宽22米,分前后两院。

前院主要建筑为大门和过厅。硬山顶,上施灰瓦,砖、石、木结构,门上悬“李氏先祠”匾1块。过厅居前后院中间,5间, 面阔12.4米,斗拱系五铺座单下昂,硬山顶,灰土瓦,砖、石结构,是原来李家用作集会的地方。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福建省厦门市李氏宗祠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陕西省澄城县李氏宗祠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江西省赣州市李氏宗祠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安徽省青阳县李氏宗祠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山东省章丘市李氏宗祠

‘贰’ 王氏宗祠的宗祠缘由

王氏宗祠始建于北宋嘉佑六年(1061),元代遭兵风焚,明永乐十二年,(1414)于旧址重建。清雍正二年(1724)维修。经干隆、嘉庆、光绪年间多次扩建而成。始祖王万庄,宋代进士,曾任宝庆邵阳令。晚年携家眷云游,卜于长坪。此地山环水绕,当时祠前有一口阔约百亩的大水塘,塘中小山俨若一方官印。有好事者去挖,越挖越长。有个风水先生怕毁了这风水宝地,杀了只狗,将狗血淋到印山上,从此印山再不往上长了。万庄公这才买田安家,在水塘边建了小祠堂,名叫崇本堂。后来祠堂被烧毁,万庄公十四代孙王大礼上书衡州知府史中,史中批示同意建祠。这时王氏族中出了个工部尚书王诏,由他主持修祠,20年后建成。史中亲自将“楚南第一家”改为“衡阳第一家”。从此,“衡阳第一家”声名大振。

‘叁’ 天津第三文化宫在哪里

三宫就是南开文化宫,在南开区白堤路,现在已经重修完对外开放了可以从中山门坐905路到南丰路站下车,前走几步左拐白堤路,再简直走5分钟就能到3宫了,无需倒车 天津905路 市区线路 东姜井06:00--22:00 → 中山门东里06:00--22:00 ; 票价2.00元(空调车),无人售票,城市卡有效,月票无效回程:中山门东里 - 广宁路 - 中山门南里 - 中山门 - 二宫 - 大桥道 - 河东体育场 - 东风地道 - 东风立交桥 - 天津工业大学 - 华北医院 - 南横街 - 天津站(B站台) - 北安桥 - 百货大楼 - 荣业大街 - 南门外大街 - 南开二马路 - 南开二纬路 - 长江道 - 南开三马路 - 南丰路 - 凯立家园 - 公交三公司 - 长江公寓 - 咸阳南路 - 嘉陵南里 - 雅安西里 - 资阳路 - 川南里 - 川府新村 - 莲安里 - 田川里 - 昔阳里 - 密云一支路 - 景园里 - 东姜井(兴宁路) - 国福龙凤食品公司 (38站)

‘肆’ 李纯祠堂之谜

南开区白堤路西侧,有一处天津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占地两万多平方米,这就是“李纯祠堂”。每天过往的行人也许不会想到,这一“祠堂”的“前身”竟是一座王府,它是当年由北京清庄王府原样不动“移居”天津的,操作者就是当年赫赫有名的李纯李督军……

读冠军背后的故事 走入香港梦想之都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盛夏靓丽风景线

沧桑庄王府 天津重再生

李纯祠堂的名字有些陌生,不过,提起天津的那个“旧书市场”,却是大名鼎鼎。每到周六、日,这里人来人往,前来淘宝寻书的人络绎不绝。前些天,旧书市场从这里消失了,里面恢复了往日的宁静。此时踏进这一深宅大院,不难体会王府建筑的宏伟气派。

从白堤路边的高台阶走上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宽大的院落。南北相对的大殿居中而建,两侧较小的东西配房规模略小,曲折蜿蜒的回廊伸入后院深处。地面的方砖还是那么完整,有些地方由于经常被人踏过而有些发亮,四角墙边,绿油油的青苔不知何时爬上墙基。抬头观望,大殿上的绿琉璃瓦整齐地排列在屋脊之上,屋脊两端的大吻与垂兽、跑兽,安详地守卫在它们永久不变的位置上,它们忠于职守的“信念”似乎并没有随着年代的久远而略有改变。

天津市文物专家魏克晶告诉记者,眼前的李纯祠堂是王府式的建筑,绝非祠堂家庙的格局。1914年,江苏督军李纯在北京西直门外以20万元购得前清庄亲王府(原为明朝大宦官刘瑾旧宅),拆建后改为居民住宅出租,拆下的建筑部件、材料(如琉璃瓦、雕梁画栋、墙砖、石雕等)则拆运抵津,并于1923年在此建成仿古建筑,其建筑结构与当年的王府建筑一模一样,故有天津“王府”之称。

布局颠倒建 花园在前面

按照魏克晶的考察,这座李纯祠堂是按照坐北朝南意图设计的,所以正门应该从宅院南边的照壁开始。“很多人以为坐落在白堤路上东南角入口是正门,那是不对的。”

“虽然说李纯祠堂的建筑都是王府的建筑,但当年重建时,把原先的王府建筑布局颠倒了过来。原来庄王府的布局与其他王府应该一样,先是住宅,后是花园。但李纯祠堂正好相反,把花园建在了大门口,而把其他四进院子(原为四进院落,现最后一道院已经被建为新式楼房)建在花园以后,这也是有人误以为前面的那个门是此宅正门的一个原因。”李纯祠堂历时10年建成,占地2.56万平方米,为矩形建筑布局,由花园、照壁、石牌坊、石拱桥、大门、前殿、中殿、后殿、配殿和回廊组成。整座建筑色彩绚丽,碧瓦朱栏,宏伟壮观。

整座建筑的照壁虽然还在,但已经被一些后来兴建的平房遮挡住,看不清本来的面目,只有把守大门的两尊石狮依然蹲在那里。摸着光滑的石狮,魏克晶告诉记者:“这两个石狮是明朝留下的,想必是庄王府承袭刘瑾的住宅时一并收纳了。没想到几百年后又到了天津。”魏克晶先生说,第一代庄亲王是努尔哈赤的亲兄弟,清军入关后,庄亲王的王府就是明朝大太监刘瑾生前的住宅。

过了一进门的牌坊,后面便是驮碑的赑屃,偌大的汉白玉石碑竟然没有一个字刻在上面,俨然一块无字碑。驮碑的动物叫“赑屃”,传说龙生九子,它是其中的一个,因其寿命长而且擅于负重,所以古人在建筑中大多用它来驮石碑。现在还流行着“摸摸头,什么也不愁;摸摸背,一辈子不受累;摸摸牙,想啥就来啥;摸摸尾,一辈子不后悔”的说法。

建宅颇大胆 门前金水桥

走过花园,横在眼前是一座不太起眼的小桥,略呈拱形的石桥下还保留着窄窄的护庄河。走过小桥,就是李纯祠堂的正门了。本想随意地从桥上跨过,没想到魏克晶却止住了脚步。“你觉得这小桥有什么特殊吗?”魏克晶先生问道。“没有呀!”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小桥还是很简单。“北京天安门前的金水桥大家都看到过吧,李纯祠堂前的这座桥就是那样的设计,实际上就是一个缩小了的‘金水桥’。过去只有皇宫的门前才能有这样的小桥,其他住宅要有这样的建筑都是违禁的。”

幸亏李纯祠堂是在民国以后建的,不然就要被杀头了。当年李纯在此处建宅,张扬的场面恐怕政府的高官有所耳闻,据说袁世凯还过问过此事。也可能是因为袁世凯的压力,李纯才把它对外称为是李家的祠堂,没敢说是自己居住的住宅。

落魄王爷家

缺钱卖王府

当年魏克晶在考察李纯祠堂时,李家后人曾依稀记得这座宅院是1914年开始兴建的。这一年,刚好是清皇室退位三年以后。虽然八旗子弟、王公大臣的日子大不如以前,但再怎么说也不至于沦落到卖住宅的窘境。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何况王爷家呢?

天津社科院罗澍伟教授揭开了王爷府落败之谜。“第十代庄亲王载勋,约出生于1856年前后,1879年袭庄亲王爵。义和团运动兴起后,他力主借助义和团排外,慈禧太后对外宣战,经载漪奏请,命载勋与刚毅为统率京津义和团的团练王大臣。载勋借机在府中建坛。各地义和团到北京后,先在庄亲王府挂号编伍,载勋自己也是头裹红巾,身着短衣。团首有自称关羽的,载勋竟然跪迎,不敢仰视;不久又被任命为京师步军统领,就是九门提督,悬赏捕杀洋人。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对抗洋人的指挥所———庄王府遭到破坏,大半部分被毁,只有后院得以保存,所以李纯购得的庄王府也并非全部。”

载勋更倒霉的日子在后面,及至“和议”开始,载勋被各国指为“祸首”。先是被革去官职,就近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府派员管束,拟随后交宗人府发往盛京圈禁。但各国对这一处理方案并不满意,慈禧太后不得不于光绪二十六年二月二十五日(1901年2月13日)发布上谕:“已革庄亲王载勋,纵容拳匪,围攻教堂,擅出违约告示,又轻信匪言,枉杀多命,实属愚暴冥顽。着赐令自尽……”翌年正月初三(1901年2月21日)葛宝华蒲州,先悬白帛于载勋所居行台后的古庙内,然后宣旨。载勋告别亲眷,缠帛于颈而死。

因为庄王载勋是有罪之人,其家属的各项待遇也变得十分有限,民国以后,日子更加举步维艰,李纯兄弟出20万元购买这个王府,当然能够成交了。罗澍伟教授告诉记者,此前有说法认为,1916年,李氏兄弟听说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购买北京东单三条的清豫亲王府,在修建协和医学院和附属医院时,从地下挖出了大批的银子,兄弟二人怦然心动,于是开价20万元现大洋买下了庄王府,并用庄王府的材料筹建住宅。

显贵李督军

夸富建私宅

李纯,字秀山,天津河东人,1874年出生在水梯子大街东兴里,一家数口以卖鱼糊口。为生计所迫,李纯15岁即入营当差,17岁被保送天津武备学堂。因其为人精明干练,毕业时以精于德国操法而留堂任教。中日甲午战争后,袁世凯在小站操练新军,李纯任教练处提调,备受青睐。不久即出任北洋陆军第六镇第十一协协统(旅长)和随营学堂监督,从此成为袁世凯的亲信。辛亥革命后,李纯在江西助袁世凯平“二次革命”,遂被委任为江西都督兼民政长。袁世凯称帝失败,李纯又被任命为江苏都督兼浦口商务督办。

李纯一生两任南方省都督,生财有道,据说他的财产有1000万元之多。李纯有生之年拿这些钱干了两件有据可查的事。

一件是资助学校。他所以热心教育,曾在天津的河北、河东捐建了三所“秀山小学”,日常开销也全部由他负担;同时应教育家严修、张伯苓之请,捐助南开学校基金50万元,在八里台南开大学建了“秀山堂”。

另一件便是在京津两地广置房地产,天津有东兴里经租处,北京有平安里经租处,均由其弟李馨负责。现在的这座李纯祠堂,就是当年开价20万现大洋,买下了坐落在北京西城的庄亲王府,然后将保存完好的后半部分全部拆除,梁柱砖瓦运到天津南开区,施工数年建成,为掩人耳目,称为李家祠堂;同时庄王府原址另建为平安里、志兴里等处房产700余间,由平安里经租处负责出租。

专家考证 李纯祠堂是家宅

罗澍伟教授认为,李纯祠堂的建筑格局,基本保持了庄王府的原貌,如戏台上的蟠龙藻井等等,均系王府旧物。由北京拆迁到津,虽是李纯兄弟的个人行为,却涉及了那个时代的两段历史。北京的王府能够完好保存至今的已不多,而能够比较完整地保存在外地的,在全国来说也是仅此一座。

能够证明李纯祠堂的建筑取自王府的,还有许多证据。魏克晶指着二道院大殿屋脊上绿琉璃瓦说,过去皇帝居住的房屋可以用黄色的琉璃瓦,王爷的住宅只能用绿色琉璃瓦,低于王爷级别的大臣住宅用其他的颜色。这一点足可说明李纯祠堂取自过去王府的建筑。另外,大殿的台阶上有一块御路石通到大门口,如果不是王府,谁敢有这样的台阶?

李纯祠堂院内,尽管各个建筑的威武气势还在,但漆皮剥落的建筑外观让人感到一丝惆怅。经过多年的风雨侵蚀,许多木质结构已经开裂,露出深深的木纹。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殿外部彩绘已经风化严重,很多地方都已经痕迹全无。建筑在主要木质结构上都采用榫卯结构,不用钉子。也正是这样,才有了组装重建的可能。

魏克晶告诉记者,庄王府如果从第一代甚至更早几十年算起,恐怕至少有300年以上的历史,即使当年李纯迁建庄王府时,肯定也花费了不少工夫。由于所有的建筑为木结构,当年迁建的难度肯定不小。只不过,过去的工匠都掌握这些木结构建筑的拆装技巧,将大件、整件的木料经过编号运到天津,然后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组装,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当年他在考察李纯祠堂时发现,所有的斗拱、立柱以及其他小木料的材质均为同一年代,所以当时肯定是原拆原建,与原来的王府房屋一致。

李纯为了避人耳目,对外称修建祠堂,那么这里的布局是否真的是祠堂的布局呢?魏克晶认为,从各道院两边的回廊来看,这里应该是住人的住宅,因为家庭住宅才有建回廊的必要,而祠堂却不必要。另外,从考察发现来看,现在李纯祠堂旁边的一片土地,当年也是被李纯所购买,那片地在如今“李纯祠堂”的西面,按照中国传统建筑的讲究,祠堂要建在住宅的西边。所以说,现在称为“李纯祠堂”的建筑,应该是李纯的住宅。

1920年10月12日夜,李纯突然在江西都督府里暴卒,引起了社会广泛猜测。据他的参谋长齐燮元说,李纯是因“忧国忧民”而自杀的。另一说法则是,其妾与李纯的马弁有染,为李发现,李被该马弁枪杀。只是由于李纯莫名其妙地早亡,“李纯祠堂”的功用才没有被证实。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使在李纯死后,也没有证据表明李家曾经将列祖列宗的牌位摆放到“祠堂”中。

‘伍’ 天津中北祥云地块以前是祠堂吗

你好,津南区,河东区,宝坻区,蓟州区,河北区,和平区,红桥区,宁河区,武清区,东丽区,天津中北祥云地块以前是祠堂哟。

‘陆’ 天津李纯祠堂为啥不开放

疫情的原因。根据查询天津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的消息显示:截止到2022年11月15日,天津疫情现有确诊51例,就导致天津李纯祠堂并没有开放。疫情期间,请大家出行注意安全,戴好口罩,做好个人防护。

‘柒’ 天津中北镇以前哪了是祠堂

现在的天津东北这拿着还是有很多祠堂里的,现在的食堂已经非常的少见了。

‘捌’ 天津社会山南苑后面的祠堂,谁知道社会山楼盘后面的那个祠堂是干啥用的,是放骨灰的吗

心态,缘分,觉悟,修为,境界,境界,传承与理解决定对自己影响的大小……

‘玖’ 天津梅江香水园原来是祠堂地吗

洞庭路以南,三十年以前,基本都是农田,也有一些窑厂与坟地,属于黑牛城大队管辖,至于是否是祠堂地,现在与原先变化太大,已经无法对应地理位置了,梅江那一带坟地是有的,那里属于河北省,是郊区。

‘拾’ 合阳南大门――安家堡村

我村位于路井镇东南八公里处,地处沟沿沿,又在县边边,是合阳的南大门。东邻金水沟,与黑池镇彭城村隔沟相望;西靠卓里村;南边与大荔县两宜镇的东白池、北白池村连畔种地;北与党定村相连。全村1000余人,下设四个村民小组,占地面职4平方公里,土地面积3400亩。

村上以安、白两姓居多,其次有:屈、聂、雷、张、吕等姓氏。据村上老人说,我村因水患先后迁址三次:第一次在现村东“城里头”;第二次迁到本村“新城里”以北;后迁到现址。村里以安姓居多,故名安家堡。据考证,新池宋家庄村的“安姓”及范家洼村的“安家”都是从安家堡村迁出去的。

解放初期,我村仅有两条大巷,即现在的南巷和北巷。南巷西头路南边,有一个小巷,住着两户人家,名曰“小道巷”;南巷中间路南还有一个小巷,住着七八户人家,也称小巷;北巷东头路北也有一个“挑帮巷”,北巷西头偏北处住着十几户人家,是新建的巷,所以叫“新城里”。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村上扩建了几条新巷,规划布局更趋合理,村容村貌今非昔比,发生了巨变。

村民世世代代精耕细作,夏粮以小麦为主,秋粮有糜子、谷子、黑豆、黄豆、绿豆、扁豆、红薯等;经济作物有西瓜、脆瓜、棉花等。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村民大都种植苹果、李子、葡萄、桃核、油桃、桃、梨等经济作物,农作物有改良的玉米、油葵等。因村上土地平坦,抽黄灌溉履盖面积达85%以上,经营农作物是村民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

我村的地理位置和地貌标志称谓很有趣,是先祖根据其地形、地物的特点而称呼的,一直延袭至今。村南有洼背后、下埝、南埝上、猴子沟、一杆旗、沟南、寨子背后;村西有塔宝坻、尖角、砖塔;村北有双碑、上埝、龙缝、卓里斜;村东有西畛、河坡、庙河。东沟叫金水沟,也叫“水泉沟”因沟下有一股常年四季汨汨而流的泉水而得名。上世纪七十年代,干旱少雨,当时的社员在金水沟往返八里陡坡路担水浇地,抗旱保苗。1974年第四小组在金水沟打了一眼机井,引水上源,解决了村民饮用水问题。后来机井因管理不善被废弃了,实在可惜!

别小看我村住在金水沟沿岸,金水沟给村民带来许多实惠呢!沟里到处都是枣树,结出的枣皮薄、肉厚、质地较密、味甜汁多、色泽鲜亮、含糖量高、格外甘甜;沟里还生长着道地的防风、远志、北柴胡、麻黄、地骨皮、野酸枣仁、青蒿、杜仲、车前等十多种名贵优质野生中药材;也生长着白蒿芽、地软、荠菜、牛角花等十多种绿色无污染野菜;还生长着几十种叫不上名的野青草,是牲畜、山羊的优质饲料;还有,村上老人去世后都安葬在金水沟畔,背风向阳穴位好,又不占用耕地,真乃一举两得。

我村里曾经有三眼古水井。南巷、北巷各一眼,村东头南北路白家、安家祠堂中间有一眼。井深都在五十八丈左右(约180米),水质甘甜,是地地道道深水井,也是村民祖祖辈辈饮用水的唯一水资源。到井上绞水需要四个精壮劳力配合完成:有抻绳的、完挑的、搭挑的、辕里的。由于井深人多,要担回一担水得几个小时,所以绞水是男劳的重体力活计。村里曾经有两个涝池:南涝池在南巷东头南边,占地约450平方米;北涝池在村东北边,占地约600平方米。在那十年九旱,靠天吃饭,严重缺水的年代,两个涝池功不可没!主要用于夏季农作物抗旱保苗、饲养员饮牲口、妇女洗衣服、社员家庭修盖建筑等,改革开放以后,水井和涝池逐渐完成了它们的使命。

在我十来岁的时候,每逢夏季的夜晚,厦房里蚊虫叮咬,闷热难忍,劳作了一天的村民便坐在门前的大槐树下,摇着蒲扇、抽着水烟、端壶浓茶,有声有色地谝村上过去的人文故事、当下的家长理短。我则静坐在父母身旁,仰望星月,竖耳倾听大人们谈古论今。当时对大家谝的“三闲”一知半解,蒙蒙拢拢。参加工作后,我每逢节假日,也不忘向老年人咨询村上的典故。据安治科老人说:“咱村里人文典故多着哩,几天几夜都摆不完……”安老先生回忆:到民国末期,村上有大小庙宇十九座,遍布村上各个角落。有影响力的庙宇有:利市庙、马王庙、三义庙、地母庙、文昌阁、中义庙、华王庙、无量庙、岳王庙、墩台庙、大寨子、小寨子……现存的古迹有“大寨子”。位于村东南角,占地60多亩,三面环沟,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始建于1895年,距今已有一百二十多年历史。寨子是为防守抵御外来侵略而建的。大寨子已被县文化局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墩台庙”位于村东南角,占地约150平方米,据传说:是白氏曾先祖们套着牲口拉了500大车土夯垒起来的。现存遗址的土夯基高八米,以前用青砖砌成四周,原来供奉着文昌爷的神像。庙宇在民国末期被毁坏。“油坊窑”内有土窑两孔,解放前村民在这里轧油,解放战争时期“乳罗山”战役打响,村民们躲在窑洞里避难。

我村的名人也出了许多,最具影响力的是安俨。据合阳县志记载:安俨,字子荣,安家堡村人。宋太宗淳化时进士,历任理寺议事、太子右赞善大夫、右司谏、郎州知府等职。淳化共五年(990――994),宋太宗赵匡胤、丙申年干隆41年(1776年)弘历,立碑居今242年。相传在清朝入关后,顺康时代为了安民、表彰历代忠臣孝子,在北京午门外有安俨的功绩碑,同时在石档内有埋葬安俨的坟位,该坟位原在铁链山麓,地下存有神道碑。清康熙年拨专款将该碑移至风水大师勘察的路井镇乳阳村西头。该碑现安放在我村东北角安俨纪念广场内。

村上的近代人物安益铃,在辛亥革命时期曾担任长安警察巡官;安省三,毕业于陕西第一师范大学,民国时期担任县教育督学等职;安建民曾担任过安徽省录事,相当于现在的省委秘书长;白西元曾担任过西安市公安局长等职;村里还出了近代名人安文质、安文迟、安保福;还哺育了白增尧、安学均、安武济、安丁卯、(抗美援朝);安存学(西藏平叛);白三印、安振乾、安民学(民间老艺人);安乙丁(少将军衔)……据村里细心人统计,我村仅县团级以上就有18名之多。

我村过去的文化遗产积淀深厚。村里在民国二十二年建有两座戏楼。具有关中地区古戏楼标准的建造风格,是能工巧匠尽展聪明才智的精湛建构。用两个字表述就是“气派”,两座戏楼距离不到200米,均面朝北,对面都有庙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的宣传队每逢农闲时节或传统节日,都要点上气灯唱大戏,给文化生活匮乏的农村带来了不尽的欢乐!在文革期间,因“破四旧立四新”,戏楼连同部分庙宇、祠堂被村上拆除,在村西头修建了村完全小学校。学校大院内修建了构造新颖的舞台,舞台北边是露天广场,供村民夏季观看戏曲使用;舞台南边建有“七间厅”,供村民冬季看戏使用。因村上有方圆几十里唯一的戏台子,县上的线戏、山西的蒲剧、甚至大荔、澄县的秦腔大戏每年都要来村里演出几天几晚上,每逢村里唱戏,周边三县四乡八村的群众都前来观看,把戏台内外挤得严严实实,十分热闹,村民也以村上有大戏台而为之自豪和骄傲……

我村的文化遗产在十里八乡乃至县上都小有名气。最具代表性的有:狮子滚绣球、狮子上杆、跑马马、打秋千等,有的项目曾赴省、市、县参加过表演或比赛,还得过大奖哩!

村里的沟沟岔岔,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是村民的宝贵财富。我是吃着安家堡的红薯、小米稀饭、喝着古井的甜水长大成人的。父母亲生养了我,村里那肥沃的黄土地哺育了我,父老乡亲培养了我,我爱我的家乡――安家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