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津资料 » 天津的皇帝有哪些
扩展阅读
厦门有个什么晋物流 2025-07-19 04:55:24
杭州到香港飞机多少时间 2025-07-19 04:26:36

天津的皇帝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3-01-04 00:29:21

㈠ 天津古代叫什么名字

天津在古代被叫做海津镇,直沽寨和天津卫。

天津现在的位置是古代由黄河改道前由泥沙冲积形成的冲积平原,古黄河曾三次改道在天津附近入海,3000年前在宁河县附近入海,西汉时期在黄骅附近入海,北宋时在天津南郊入海。金朝时黄河改道南移,天津海岸线固定。最迟至战国时期,此处已有先民劳作生息。

西汉时期汉武帝在武清设置盐官。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使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会处“三岔河口”成为天津最早的发祥地。

唐朝时期在芦台开辟了盐场,在宝坻设置盐仓。唐朝中叶以后,天津成为南方粮绸等物资北运的水陆码头。海河曾是宋辽的界河,南北为宋、辽分治。

宋朝在海河以南设立许多军事据点,如南河、沙涡、独流等,以防辽军南下。金朝在三岔口设立军事重镇“直沽寨”,当时天后宫附近已形成街道。

元代海漕开通,直沽成为漕运枢纽,为此在大直沽专设了接运厅和临清万户府并修建粮仓,兴建天后宫。1316年,在直沽设海津镇,是当时的军事重镇和漕运中心。

(1)天津的皇帝有哪些扩展阅读:

从远古走来的天津,曾是一片退海之地。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黄河,历史上三次经天津入海,以惊人的造陆能力淤积成天津平原。

至今,在天津的上古林等地还残存着一些贝壳堤,考古学家说,这是古海岸线的遗迹。天津的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经历了无数的历史开合与时代变迁。

天津一名由来,始于中国的明代。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后,将他的儿子们分封为王,驻守在全国各地。

其四子朱棣被封为燕王,驻守于北平,也就是现在的北京。朱元璋去世后,传位给他的长孙朱允炆。朱棣为与朱允炆争夺皇位,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的靖难之役。

㈡ 天津的历史有哪些

古代
四千多年前,天津所在的地方慢慢露出海底,形成冲积平原。现在天津处于的位置原来是海洋,黄河改道前由泥沙冲积形成,古黄河曾三次改道,在天津附近入海,3000年前在宁河县附近入海,西汉时期在黄骅县附近入海,北宋时在天津南郊入海。金朝时黄河南移,夺淮入海,天津海岸线固定。汉武帝在武清设置盐官。
隋朝
隋朝修建京杭运河后,在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会处(今金刚桥三岔河口),史称三会海口,是天津最早的发祥地。
唐朝
在芦台开辟了盐场,在宝坻设置盐仓。
北宋
归辽国管辖,在武清设立了“榷盐院”,管理盐务。
南宋
金国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口设直沽寨,在今天后宫附近已形成街道。是为天津最早的名称。
元朝
元朝改直沽寨为海津镇,这里成为漕粮运输的转运中心。设立大直沽盐运使司,管理盐的产销。
明朝
明建文二年(1400年),镇守北京的藩王朱棣为了同他的侄子明惠帝争夺皇位,在此渡过大运河南下。后来朱棣作了永乐皇帝,为了纪念由此起兵“靖难之役”,在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公历1404年12月23日,将此地改名为天津,即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作为军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带,天津开始筑城设卫,称天津卫,揭开了天津城市发展新的一页。卫是军事建制,而不属于地方行政区划。后又增设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
清朝
清朝顺治九年(1652年),天津卫、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三卫合并为天津卫,设立民政、盐运和税收、军事等建置。
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津卫为天津州。
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为天津府,辖六县一州,分别是天津县、静海县、青县、南皮县、盐山县、庆云县、沧州。
晚清时,天津作为直隶总督的驻地,也成为李鸿章和袁世凯兴办洋务和发展北洋势力的主要基地。
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天津被迫开放,列强先后在天津设立租界。
1900年07月,八国联军攻打天津,天津沦陷。
1901年,由八国联军组成的天津都统衙门下令拆除城墙。
北洋政府
(1912年至1928年)
民国初年,天津在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数以百计的下野官僚政客以及清朝遗老进入天津租界避难,并图谋复辟。其中包括民国总统黎元洪和前清废帝溥仪。
南京国民政府
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占领天津,南京国民政府设立“天津特别市”。
1930年
6月,天津特别市改为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直辖的天津市。
11月,因河北省省会由北平迁至天津,天津直辖市改为省辖市。
1935年6月,河北省省会迁往保定,天津又改为直辖市。
日本侵略军占领时期(1937年至1945年)

天津日本侵略军占领时期,百姓苦不堪言。日本对天津基本上实行的是武力统治。日本军人对天津肆意烧杀抢掠,加上当时天津水灾,使天津成为名副其实的人间地狱。被抓走的“劳工”达5万人。
由于天津曾于清朝大量开辟租界,所以日本侵略军占领初期,租界内还算比较安全。但是后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强行占领其他国家租借地之后,天津再无宁日。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至1949年)
1948年11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及地方武装一部在北平(今北京)、天津、张家口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了战略性决战,即“平津战役”。1949年1月15日凌晨5时,人民解放军东西突击集团在金汤桥上胜利会师。1月17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塘沽,天津全境解放。

㈢ 天津五大道住过哪位皇帝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

㈣ 中国哪个朝代的皇帝或皇宫里的人在天津有修建住所请简述

天津静园。1925年溥仪来到天津张园,2年后来到同街乾园居住。溥仪随后把乾园改名为静园,取“静以养吾浩然之气”之 意。他在此“静观变化、静待时机”,继续他荒唐的皇帝生涯,蛰伏待机,图谋复辟满清帝国。

㈤ 清朝最后一个皇帝在天津呆的地方

“张园”原名“露香园”,是清末湖北提督,湖北第八镇统制张彪在天津的私宅。1924年11月5日由于冯玉祥逼宫,小朝廷霎时灰飞烟灭,1925年2月23日清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被迫离开北京。在日本人的保护下,溥仪乘车逃往天津,由日本人驾车迎往日租界。清朝的忠臣遗老张彪,得知溥仪到了天津,将溥仪全家连同宫女、太监、遗老遗少,接进“张园”。一楼为大客厅及餐厅,后面为文绣卧室;二楼为溥仪卧室及小客厅,东边为婉容卧室及饭厅。溥仪也以皇帝之尊感激这位前清老将,将这新迁居的地方赐名“张园”。 随来的皇亲国戚,住满“张园”。随后,两江总督张人俊、户部尚书孙铁良、工部、兵部、外交部李海寰,社会名流华世奎、刘嘉琛、朱益蕃等人也纷纷来“张园”拜谒问候。广东水师提督李准,送来细木家具。旧臣罗振玉,郑孝胥、朱汝珍,贝勒载涛等每日来园恭候。皇室仍然保留了【内务府】组织,挂上了【清室住津处】的大牌匾。虽清册减政,仍然排场宏大。溥仪住进“张园”,张彪表示关切。为报答过去皇恩浩瀚,张彪对园内诸事倍加关照,嘱子学骞增岗,保护安全,子学骥陪同游览侍奉有加,并把旧家具全部换成英国惠罗公司的欧式家具。为增加园内活动游乐场所,将三层“平远楼”加盖成四层,增加了健身、球室、琴、棋、书、画、歌舞等活动场所。园中又加盖一行平房小院,为来往候差之随从和旧臣进出“张园”歇脚之处。除其政务开支由内务府照办之外,园内另案支付全由张彪无偿供应。1928年9月13日,民国十六年八月十八日,张彪因病逝世于“张园”,享年68岁。 溥仪在“张园”住了五年半,又转到对面“静园”居住(静园是五四时期任制币局总裁的陆宗兴的私宅)。其实这里面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张园”坐落在旧日本租界,早为日军垂涎,看中这个花园和地点,想强行收买,作为军部使用。日本人为想把溥仪迁走,服从他们的挟持,日方派特务川岛芳子(女,中国名:金壁辉。),前往同张彪的儿子商洽。张家八兄弟并非一母所生,无法同居一处,所以想将“张园”出售,各得一份财产,分道扬镳。故提出向溥仪要房租。当时溥仪并未迁出。后日方将“张园”的水、电停止供应,溥仪在1929年则不得不搬到“静园”。1935年日本间谍川岛芳子借势强买“张园”后,则大动土木,改建大楼,将“张园”面貌大改其观,日本屯军作为军部。现在的“张园”经改建和地震等破坏,以非原貌。

㈥ 清朝十三位皇帝名字分别叫什么

清朝皇帝简介 (这是我过来的啦)

天命汗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1626年),女真族,后金政权创立者。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年号天命。在位11年。努尔哈赤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完成了统一女真各部大业,对后来满族共同体的形成,对加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辽东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皇太极

天聪汗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1643年),努尔哈赤第八子,满族。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继后金汗位,以次年为天聪元年。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改年号为崇德,并以是年为崇德元年。前后在位17年。在位期间,注意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作战,确定满族族名,建立清国,为清王朝的确立和后来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顺治皇帝

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皇太极第九子,清入关后第一位皇帝。6岁即帝位,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摄政,14岁亲政。清初满汉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极为激烈,而至顺治朝结束时,清廷击败了各种抗清势力,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康熙皇帝

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他平定了三藩叛乱,收复了台湾,驱逐了沙俄势力,又平息蒙藏地区动乱,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在经济和文化建设上,康熙也创下对后世产生积极影响的重大业绩,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雍正皇帝

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在位13年。他对有碍于皇权的反对势力大加挞伐,有效地改善了吏治,增加了国库收入,为干隆朝社会的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干隆皇帝

清高宗干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关后第四位皇帝。他在将清朝的康乾盛世推向顶峰的同时,也亲手将它带向低谷,他是影响中国18世纪以后历史进程的重要皇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嘉庆皇帝

清仁宗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 (1760—1820年),清朝入关后第五位皇帝,干隆皇帝第十五子。干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公开立为皇太子,次年元旦,受弘历内禅即位,以是年为嘉庆元年,时年36岁。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弘历死,始亲政。在位25年。颙琰亲政后,立即铲除贪赃枉法蠹国肥私的权臣和珅,使人心大快,复多方采取措施,力图保持康乾之盛世,但内忧外患重重,积重难返。由于腐败势力甚强,又缺乏新生机制,终难摆脱江河日下的命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道光皇帝

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1782—1850年),清朝入关后第六位皇帝,嘉庆皇帝第二子。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即位,以次年为道光元年,时年29岁。在位30年。在位期间,由于国力开始衰落,故极力提倡节俭,改革盐政,部分弛禁开矿,并整顿吏治。但由于腐败成风,阻力过大,奏效甚微。对鸦片之害,他最初力主抵抗,但因他本人对时势无知,主要大臣懦弱无能,战略动摇无定,反而迫害禁烟主力,不能抵抗列强的侵略,酿成百年遗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咸丰皇帝

清文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1831—1861年),清朝入关后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即位,以次年为咸丰元年,时年20岁。在位11年。在位期间,正逢清朝乱世,国库空虚,危机四伏。即位不到一年,太平天国即在金田起义,且三年左右就危及北京,咸丰帝屡派兵将镇压太平天国及各地农民起义。战火未息,英法联合侵略军又迅速攻占天津、北京,奕詝从圆明园逃往避暑山庄。只命奕欣留北京与英法讲和。侵略军竟野蛮地焚掠了圆明等园。不得已奕詝与英法等国签订了数宗不平等条约。奕詝纵有重整江山之心,已无回天之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治皇帝

清穆宗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1856—1874年),清朝入关后第八位皇帝。5岁即帝位,终身成为其生母慈禧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傀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光绪皇帝

清德宗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1871—1908年),清朝入关后第九位皇帝。醇亲王奕譞之子,因其冲龄践祚,导致慈禧太后第二次垂帘听政。在其亲政期间,甲午之战中他力主反击,大力支持维新变法,但因变法失败而遭幽禁,直至去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宣统皇帝
清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年),清朝末代皇帝。醇亲王载沣之子,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即皇帝位。1911年2月12日,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退位。此后,以逊帝身份居住在皇宫。1924年11月5日,被冯玉祥驱逐出宫。

㈦ 天津在秦始皇那个年代叫什么

天津地区在商周时期即有人类居住,但作为城市则形成较晚。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使位于运河北部、兼有河海运输之便的天津地位日渐重要,运河与“五河尾闾”(今海河)在市区三岔河口交汇,天津便以“三会海口”名于史册。唐朝中叶以后,天津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
汉武帝,在武清设置盐官。
隋朝,修建京杭大运河后,在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会处(今金刚桥三岔河口),史称三会海口,是天津最早的发祥地。
唐朝,在芦台开辟了盐场,在宝坻设置盐仓。
辽朝,在武清设立了“榷盐院”,管理盐务。
金朝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口设直沽寨,直沽是天津城市发展中有史料记载的最早名称。
共10张
天津
元延祐三年(1316年),“改直沽为海津镇”,这里成为漕粮运输的转运中心。设立大直沽盐运使司,管理盐的产销。
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在此渡过大运河南下争夺皇位。朱棣成为皇帝后,为纪念由此起兵“靖难之役”,在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将此地改名为天津,即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作为军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带,天津开始筑城设卫,称天津卫,揭开了天津城市发展新的一页。后又增设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
清顺治九年(1652年),天津卫、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三卫合并为天津卫,设立民政、盐运和税收、军事等建置。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津卫为天津州。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为天津府,辖六县一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