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的发展历史
大沽口炮台是“外接深洋,内系海口”的“海门古塞”。大沽口是京津门户,海河要隘。是入京咽喉,津门之屏障。自古即为海防重镇,素有“南有虎门,北有大沽”之说。在中国近代史中,大沽口炮台更是成为我国重要的海防屏障。明朝嘉靖年间,为了抵御倭寇 ,加强大沽口海防战备,开始构筑堡垒,正式驻军设防 。1816年(清嘉庆二十一年),清政府在大沽口南北两岸各建一座圆型炮台。炮台内用木料,外用青砖砌成,白灰灌浆非常坚固。高度约为一丈五尺,宽九尺,进深六尺。这是大沽口最早的炮台。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对炮台进行增修加固。至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已建成大炮台五座 、土炮台12座 、土垒13座 ,组成了大沽炮台群,形成较为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1858年(清咸丰八年),僧格林沁作为钦差大臣镇守大沽口,对炮台进行全面整修 ,共建炮台6座,其中3座在南岸,2座在北岸,分别以“威”、“震”、“海”、“门”、“高”五字命名,寓意炮台威风凛凛镇守在大海门户的高处。
从1840年至1900年整整六十年间,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外国列强为夺取在华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特权,于1858年、1859年、1860年、1900年先后四次对大沽口发动侵略战争。他们依仗“船坚炮利”把大沽地区置于其铁蹄蹂躏之下,甚至进逼京畿,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侵略者枪炮威逼下,清政府签订了一个个不平等条约。
1901年根据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清政府被迫将大沽口炮台拆毁。后保存较好的是“威”字南炮台和“海”字老炮台两座遗址,其他炮台已荡然无存。
1988年,大沽口炮台遗址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又以“津门古塞”之誉被评为“津门十景”之一,并确定为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❷ 大沽炮台在哪儿
大沽口炮台位于塘沽区东沽,海河入海口处,素有海门古塞之称,即津门海防要隘之意。自古以来即为海防重地,素有“南有虎门,北有大沽”一说。大沽炮台始建明朝嘉靖年间,为抗击倭寇开始驻军修堡垒。在中国近代史中,大沽炮台更是成为我国重要的海防屏障。现保存较好的是“威”字南炮台和“海”字老炮台两座遗址,其他炮台已荡然无存。台内用木料,外用青砖砌成,白灰灌浆非常坚固。这是大沽口最早的炮台。后不断增修加固。至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已建成大炮台五座、土炮台12座、土垒13座,组成了大沽炮台群,形成较为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清咸丰八年(1858年),僧格林沁作为钦差大臣镇守大沽口,对炮台进行全面整修,共建炮台6座,其中3座在南岸,2座在北岸,分别以“威”、“震”、“海”、“门”、“高”五字命名,寓意炮台威风凛凛镇守在大海门户的高处。近百年来,大沽口炮台饱经沧桑,几经兴废,它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铁证,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抗击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历史见证。1988年,大沽口炮台遗址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又以“津门古塞”之誉被评为“津门十景”之一,并确定为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❸ 天津市区有哪些历史古迹
1、‘海 河’
(1)海河起自天津市西部的金钢桥,东至大沽口入海,全长70多公里,横贯天津市区。流域面积26.5万平方公里,是子牙河、大清河、南运河、北运河、永定河5大水系的入海通道,兼有排涝、蓄水、供水、航运、旅游和环境保护等综合功能。
7、‘蓟县风光’
蓟县居津京唐承四市的腹心,古称渔阳,是天津的历史文化古城,境内山青水秀、峰峦叠翠、名胜古迹遍布全县。有闻名遐迩的盘山、黄崖关长城、翠屏湖、石趣园、辽代白塔、唐代独乐寺;还有以“八仙”在此野餐小憩的神话故事命名的八仙山、号称“天津第一高峰”的九山顶、有观赏与科研价值的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水伴石生的大峡谷。
8、‘七里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七里海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位于宁河县西北部,是海退后形成的古泻湖潮洼地。潮白河南北贯穿,将湿地分为东、西七里海,总面积约为9500公顷。七里海生物物种多样,是许多珍稀和濒危野生动物迁徙、栖息、繁殖的基地。
(2)水生植物涉及12群落,植物200多种,国家保护三类植物3种,主要植物为芦苇;动物有100多种,其中国家保护一类动物11种,二类动物14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达10多种。
❹ 天津津门津塔在哪
位于兴安路北侧,东西长约233米,南北宽最大约为160米,最小为65米。地块设计包括二栋高层建筑。其中最高的建筑是一栋336.9米高的标志性大楼——津塔,该建筑位于大沽路上,功能以写字楼为主。第二栋是105米高沿兴安路的高层建筑——津门,津门建筑将建设成为一座超六星级的酒店。项目还将建设商业、石材广场、公寓以及地下地上停车场等设施。
售 楼 处: 和平区兴安路北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