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津资料 » 天津冀县是清朝什么陵
扩展阅读
上海飞慢切斯特多久 2025-07-10 15:37:52
华玺厦门哪里的 2025-07-10 15:34:33

天津冀县是清朝什么陵

发布时间: 2023-01-19 14:05:07

A. 冀州的历史

冀州的概念,不仅有其地理上的含义,也有行政区划上的含义,两者都随着时代的更迭而有所变化 。
公元前770年,我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周王朝分天下为十二州,把冀州分为幽、并两州。冀县之地属并州地区鲜虞国辖区。鲜虞国姬姓为狄族,因爱穿白衣服,又称白狄。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成王戏封他的弟弟叔虞唐侯于并州的鲜虞国,后改国号为晋。周敬王三十一年(公元前489年)鲜虞国为晋所灭。冀县辖境又属晋国的东阳地区(今太行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公元前475年,进入历史上的战国时期。鲜虞人于公元前414年又建立中山国,势力很强,中山国在我冀县境始设扶柳邑。公元前296年,即周赧王二十年,赵王文偃以燕齐之师灭中山国后,冀县之地又属赵国管辖(国都在今邯郸)。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废封建、置郡县,划天下为三十六郡。冀州属巨鹿郡(辖冀、邢、恒、贝四州,治所在今平乡县)。并于今邢台置信都县。信都之名,据史料载起源于赵成侯,赵成侯据邢,颇具雄心,为了表示他“言必信,行必果,布信于天下”的决心和信心,改邢为“信都” 。
西汉全国各郡辖治范围基本上是沿袭秦制。但刘邦为了屏卫王室也曾将少量的同姓子侄等分封各地,西汉初析秦巨鹿郡为信都、常山、清河三郡。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始置信都县。(因张耳为常山王,王赵地,将都城邢台改称襄国,信都之名遂从此移于冀县。)县境西部置扶柳县。信都、扶柳皆属信都郡,隶冀州,郡外领县十六,即辟阳、扶柳、下博、桃、昌城、观津、东乡、蓚、历、高堤、平堤、武邑、广川、南宫、东昌、西梁,郡治信都。汉高后吕雉六年(公元前182年)封赵王张耳之孙(刘邦长女鲁元公主之子)张侈为信都侯,改信都郡为信都国。后张侈因受诸吕之乱,有罪,国除。公元前155年(汉景帝二年),封他的八太子彭祖于冀,为广川王,改信都国为广川国。前元二年(公元前153年),又改为信都郡。中元元年(公元前149年),封刘越为广川王,复为广川国 。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鉴于秦代中央直辖四十郡,多有不便。于是在“郡”上又加了一级行政机构,除都城附近的司隶部外,分天下为十三个刺史部。因以《禹贡》《周礼》所载之州为名,故又称十三州。其中冀州辖四郡六国,冀县属广川国。冀州刺史部包括今河北省邯郸、邢台、石家庄三个地区的全部,衡水地区的大部,保定地区的西南部,沧州地区的一小部,河南省北端三、四个县,山东省西端三、四个县。刺史部设刺史一人,“传车周流,非有定镇”。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封刘齐为广川王,汉宣帝本始四年(公元前70年)还为信都郡,隶冀州刺史部。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复封广川国。甘露四年(公元前50年)复为信都郡。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封三太子刘兴为信都王,遂改广川国为信都国。汉成帝阳朔二年(公元前23年)复为信都郡。汉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又封刘景为信都王,复信都国。前汉在郡(国)之上又加刺史部一级行政单位。冀州刺史部领郡(国)十一、县一百五十五,刺史部巡行无常治。西汉时的冀州无论从所辖范围、州的治所都与今天的冀县无关 。
王莽新朝时(9年),改信都县为新博亭,信都国为新博 。
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25年)改信都郡为长安国,治信都。明帝永平15年(72年)封他的六太子刘党为乐成王,改长安国为乐成国。安帝延光元年(122年)封章帝之孙刘得为安平王。改乐成国为安平国兼置冀州治此,领县十三(信都、阜城、扶柳、南宫、经、武邑、观津、堂阳、武遂、下博、饶阳、安平、深泽)。城内有汉冀州从事安平赵征碑。灵帝中平元年(184年),国除,改为安平郡,郡治信都。这时巨鹿人张角的黄巾起义军攻破冀州城。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董卓举韩馥为冀州牧。按“旧志”载,谢介庵说(引《汉书》),袁绍值汉乱,起兵,逐韩馥,自领冀州牧。时为初平二年(191年),据有青、幽、并、冀四州之地。与其子袁尚,二世皆镇邺(今临漳县邺镇一带,现临漳西有故邺城,袁绍墓即在此)。冀州刺史部领有安平、常山、中山、河间、清河、赵国、巨鹿、渤海、魏九个郡,约百余个侯国(县),州的治所在鄗(今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东汉时冀州刺史部比西汉时更为广大,增加了今沧州、廊坊地区,天津市地区一小部分 。
到了魏晋,取消两汉时“部”而设置“州”的建制,成为州、郡、县三级行政单位。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打败袁绍的儿子袁谭、袁尚,占领冀州,自领冀州牧。建安十八年(213年)封曹操为魏公,领有冀州,河东等十郡。据《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载,220年10月东汉献帝退位,曹丕称帝,年号由延康改黄初,因曹操封魏公,国号魏。从这一年起,我国进入三国时期。三国时魏冀州所辖范围与东汉时大体相同。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因为邺城为五都之一(长安、谯、许昌、邺、洛阳),冀州州治移至信都,安平郡亦治信都。信都为三级治所,从此冀州与冀县开始联系起来。
西晋武帝司马炎泰始元年(265年),封司马孚为安平王,安平郡改为安平国,仍以汉制,州治信都。冀州领安平、巨鹿、赵国、平原、乐陵、渤海、章武、河间、高阳、博陵、清河、常山、中山十三个郡国。安平国领信都、扶柳、下博、广宗、经、观津、武邑、武遂八县。阜城县并入信都(据《大清县一统志》)。“范志”载,晋武帝太康五年(284年),立原安平王孚之曾孙祜为长乐王,遂改安平国为长乐国。怀帝永嘉三年(309年)夏,羯族首领后赵石勒攻陷冀州,杀信都刺史王斌,将都城自冀州信都徙理襄国,下设三个州,冀州治信都 。
317—420年,进入东晋十六国时期。活动于冀州地区的先后有后赵、前燕、前秦、后燕,行政区划基本沿袭西晋。至季龙,冀州治长乐郡。前燕,鲜卑族慕容儁平冉闵。冀州又徙理信都。前秦氐族苻坚克慕容暐,州徙于邺。后燕慕容垂自称燕帝,据中山(今河北完县),复移冀州于信都。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改为北朝,与南朝形成对峙局面,史称“南北朝”。北魏拓跋圭皇始元年(396年),置冀州,治信都,辖长乐、武邑、勃海三郡;长乐郡领信都、扶柳、堂阳、枣强、索卢、广川、南宫、下博八县。515年,北魏宣武帝延昌四年六月,道人法庆聚众造反于冀州。531年,高欢率众至信都,并自此起兵,平定河北。高欢专权东魏朝政十六年,死后被尊为齐神武皇帝。到了北齐(560年),扶柳并入信都,郡治信都,州治邺。于是,冀县辖域此时主要是信都县地(《河北省各县沿革治略》《晋书》《畿辅通志》) 。
隋文帝灭陈之后,中国又由割据转为统一。由于幅员的广阔,改州为郡,行郡、县两级制。当时全国共有郡190个,县1255个。自隋以后,冀州做为一级行政区之名消失于史籍。隋一级行政区是郡。冀州辖境愈后愈狭,两汉时冀州辖境为河北省中南部,隋唐辖境相当于汉时一个郡,文帝开皇三年(583年),罢郡为冀州,州治信都。六年分信都县,置长乐县;十六年分长乐县,置泽城县(扶柳县故治)。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将信都改名长乐县,同年废州,复为信都郡,领长乐、堂阳、衡水、枣强、武邑、蓚、南宫、武强、鹿城、下博、阜城十一个县。十二年复名信都县(见《冀县志》《冀州志》《隋书》) 。
据“范志”《唐书》载:唐高祖武德初年,改郡为州,由州刺史代替了郡太守。四年(621年),改信都郡为冀州,领信都、堂阳、南宫、枣强、武邑、衡水、阜城、蓚、武强九县,治信都,是年十二月刘黑闼陷冀州。西晋以后,冀州所辖范围缩小,到唐时只包括这九个县。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以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设道、州(郡、府)、县地方三级。冀州属河北道(辖州二十九个)。当时“信都为望,盖上县也”(《元和郡县志》)。“冀为上州”(《唐书》)。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改冀州为魏州。咸亨三年(672年),复名冀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罢州为信都郡,领县九。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罢郡复为冀州,属河北道,领县六:信都(户16023,人口72673人)、南宫、堂阳、枣强、武邑、衡水。唐哀帝天祜二年(905年),改信都为尧都县(望),隶冀州。据《新选汉和辞典》昭和56年版《避讳一览表》称,五代梁太祖朱晃因讳其祖名信,改信都为尧都。天平四年取冀州 。
五代十国时期,仍依唐制,为尧都县,不久复为信都县,隶属冀州,州治信都(据《河北通志》) 。
960年宋王朝建国后,宋太宗赵光义于至道二年(997年),以“路”代替了唐代的“道”,分天下为十五路,冀州属河北东路。河北东路治大名,领三个府、十一个州。熙宁元年(1068年)枣强省入信都县为镇。十年复析置,信都县仍属冀州,州治信都。冀州领信都、南宫、枣强、武邑、蓚、衡水、阜城七个县。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升团练为安武军节度。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冀州归属金国,金太宗天会七年(1129年),仍为冀州,治信都,置安武军节度,属河间府,隶河北东路。金章宗泰和六年(1206年),蒙古军攻陷冀州。金宣宗兴定三年(1219年),蒙古张柔率兵南下,元太祖八年取冀州(见《冀县志》《宋书》) 。
元灭宋后,于1271年建立元帝国,把全国行政区划改为路、府、州、县四级。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省信都县并入冀州。冀州属真定路,隶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司,辖冀、深、晋、蠡四州。冀州领信都、南宫、枣强、武邑、新河五县,州治信都。二年复治信都县(见《冀县志》《元史》)。元顺帝平正二十七年,明朝攻取冀州 。
1368年,朱元璋建国后,于明初废道设府,行府、州、县制。真定府领冀、定、晋、赵、深五州。冀州领南宫、新河、枣强、武邑四县。洪武二年(1369年),州治信都,废信都县,归冀州直辖,属真定府。这一年开始,从山西洪洞、榆次和山东等地开始向我区移民。据“旧志”载,自明以来,冀州由于陪辅京都,成为“畿内巨州。冀州城池是京师附近相当大的一个城池,被誉为“冀九州第一雄都”“古所称一大都会也” 。
清初,仍沿明制。雍正元年(1723年)改真定府为正定府,冀州属正定府。雍正二年六月冀州改为直隶州,归布政司直辖。信都仍归冀州直辖,废县。外领南宫、新河、枣强、武邑、衡水五县,州治信都。这是历史上冀州辖区最小的时期 。
中华民国三年(1914年),内务部规定全国地方行政区划为省、道、县三级。废府州制,始改冀州为冀县,属大名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冀县属河北省(见《冀县志》《冀州志》《河北通志》) 。
冀州行政区划范围随着历史朝代的兴废更替,经历了一个由大到小的发展演变过程。两汉时,河北的中南部为冀州。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短命的王朝,没来得及在政治上进行重大的变革,只是改州为郡,仍依汉制。唐朝时冀州属河北道,其管辖区约等于两汉时的一个郡。宋朝时,冀州属河北东路。唐宋两代的“道”和“路”性质一致,只是名目不同。其下唐为郡,宋为州。州郡之名互易的事屡见于史书。其辖县之多少,亦略有不同而已。元、明、清三代,河北地区直隶中央政府管辖,是京畿重地。清朝,冀州是直隶省辖下的直隶州。1913年,降州为县,“冀州”一词便被冀县所代替。从此,它再也没有做为行政区划而使用了 。

B. 为什么清西陵没有清东陵的名气大

清东陵始建于顺直,历时18年,一直延续到光绪三十四年,一六六一年,直至一九○八年。清西陵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八月。清西陵是雍正陵、嘉庆陵、道光陵和光绪陵,他们一生勤俭节约,与清东陵相比埋葬得不够好。从陵墓的大小和埋葬的皇帝的影响来看,清东陵的名字显然比清西陵的名字要大。

还有皇后陵、淮阳陵、公主陵、阿格林陵和叶王陵3座,共14座。自从陵墓建立以来,清朝在永宁山下,沿着沂水河,在陵墓内外种植了成千上万棵松树。现在有15000棵古松和20多万棵幼柏,隐藏在松林中的14座陵墓,看起来像一幅华丽的山水画。

C. 清东陵和清西陵在哪里

清东陵:河北省唐山市遵化西北30公里处 。

清东陵,西距北京市区125公里,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世界文化遗产。

D. 清皇陵都在什么地方

清朝皇陵分别在河北遵化市和河北省保定市易县。
由于两个陵园各距北京市区东、西一百里,故称“清东陵”和“清西陵”。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以西23公里的昌瑞山,距北京125公里。占地面积2500平方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庞大,建筑完美的帝王陵墓群之一。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离北京120多公里。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

E. 古代冀州是哪个城市

冀州,是汉籍《禹贡》所描述的汉地九州之一[1]。《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分天下为九州,其中即有冀州,位列九州之首,包括现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北部、及辽宁省与内蒙部分地区。
冀州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一书。
中文名 冀州
地位 汉地九州之首
起源 汉籍《尚书·禹贡》
位置 今日之山西省、河北西北豫北等地
包括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及辽宁省与内蒙部分地区
快速
导航
地域范围九州之首行政区划史文化
地区介绍
冀州是汉地九州之一,在绵长的历史中,曾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2]。传说远在四千年之前,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轩辕氏黄帝在征服蚩尤、炎帝两个部落之后,定居晋南[3],依山川大势,“割地布九州”。在唐尧时,洪水为害,淹没九州。大禹又“随山浚川”“疆理天下,奠九州而正五服”。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取了部落联盟首领的职务。据《左传》记载,夏启即位以后,将夏的统治地区划为“九州”,并铸九鼎“象征九州”。设置九州是为了管理居民;铸造九鼎是为了记载夏王朝的功德,象征夏王为九州之主。关于九州的说法,在流传下来的古籍记载中有几种说法:[4]
《禹贡》称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尚书》“禹贡九州图”
《尔雅》按殷制,称九州为冀、幽、兖、营、徐、扬、荆、豫、雍,分冀为冀、幽两州;
《周礼》按周制,称九州为冀、幽、并、兖、青、扬、荆、豫、雍,分冀为冀、幽、并三州。按《尚书·尧典》的说法,虞舜在禹治水之后,又就禹指九州,分治幽、并、营三州,合为十二州。
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
——《尚书·禹贡》
昔虞夏之盛,远方皆至,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东汉-冀州
——《史记·楚世家》
冀州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一书。关于它为什么取名叫“冀”,按历史发展的次序,有以下多种解释:
(1)按《释名·释州国》云:“冀州亦取地以为名也。”王炎《禹贡辨》云:“晋地有冀,秦地有雍,则是冀、雍以地名州。”据史料考证,古冀州境内的晋国西南部有一个叫“冀”的国家,它的国都在河东皮氏县东北的冀亭(今山西河津县)。《水经·汾水注》曰:“汾水过冀亭南……京相璠曰:‘今河东皮氏县有冀亭,古之冀国所都也。”因而取这个国家冀的名称做为州的命名。后来冀国在春秋中期为晋国灭亡。据《左传·僖卅三年》云:“冀已为晋邑。”因此,晋国辖域又称为冀州。《吕氏春秋·有始览》云:“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尔雅·释地篇》云:“两河间曰冀;冀,近也。”所谓两河之间,指的是大河(黄河)和清河(古济河)之间的地带[4]。
(2)按《周礼·职方》云:“河内曰冀州。”所指的河内是指黄河以东、以北的地区。冀州的地域囊括到晋国以北的地方。因此,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北部》中说:“冀,北方州也,从北异声。”“北方名冀,而因其以名其州也。”在《异声玉篇》中也说:“冀,北方州也,故从北。”这时冀州所指地境已经是现山西及其以北的较大地域。
地域范围
先秦
根据《尚书·禹贡》中记载的内容,禹分的九州分别是:徐州、冀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5]。
《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曰:“何谓九州?...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说明秦、汉以前的冀州地区一般是指今日之山西及河北全省地区,即赵、魏、韩三国的范围。另有蔡沈《书集传》中说:“冀州,帝都之地。三面距河,兖河之西,雍河之东,豫河之北。
以现代的地理概念来解释,这些地方的位置是在:冀州,起自黄河壶口,涉及今山西全境、河北、河南等省部分地区,地为白壤。冀州三面距河,西与南及东南部大致以黄河为界,东北以辽河为界,北以戈壁沙漠为界。今辽宁的西境,河北北境,河南北境,山西全省及内蒙古自治区皆冀州之境,面积约一百四十余万平方公里。[5]
汉代的冀州范围
西汉有十三州及司隶,十三州分别是并州、冀州、幽州、青州、兖州、豫州、徐州、扬州、交州、荆州、益州、朔方及凉州;幽州与并州是由冀州分割出来[6];而司隶分别属于冀州、雍州、豫州三州[7]。
冀州∶河东郡、河内郡[7]及魏郡、巨鹿郡、常山郡、清河郡、赵国、广平国、真定国、中山国、信都国、河间国[8]及涿郡、勃海郡、代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广阳国[9][10]及太原郡、上党郡、云中郡、定襄郡、鴈门郡[11]
东汉末的冀州,其范围至少相当于今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山西、陕西六个省市全部地区及内蒙一部份地区[12]。
晋代
晋代的冀州范围
按《晋书·地理志上》[13],冀州州域如下:
冀州∶冀州、平州、幽州、并州
北魏
北魏的冀州范围
按《魏书·地形志》[14],冀州州域如:
冀州∶司州、定州、并州、瀛州、沦州、肆州、幽州、晋州、怀州、建州、汾州、东雍州、安州、义州、南汾州、南营州、东燕州、营州、平州、恒州、朔州、云州、显州、武州、西夏州、宁州、灵州[14]
隋代
隋代的冀州范围
按《隋书·地理中》[15],冀州州域如下:
冀州∶信都郡、清河郡、魏郡、汲郡、河内郡、长平郡、上党郡、河东郡、绛郡、文城郡、临汾郡、龙泉郡、西河郡、离石郡、雁门郡、马邑郡、定襄郡、楼烦郡、太原郡、襄国郡、武安郡、赵郡、恒山郡、博陵郡、涿郡、上谷郡、渔阳郡、北平郡、安乐郡、辽西郡
明代
明代的冀州范围
根据《大明一统志》,明朝属于冀州州域内分野的府县如下:
冀州∶顺天府、保定府、河间府、真定府、顺德府、广平府、大名府部分[16]、永平府、延庆府、保安州、万全都指挥使司(万全都司)、太原府、平阳府、大同府、潞州(明嘉靖八年升潞安府)、汾州(明万历二十三年升汾州府)、泽州(清雍正六年升泽州府)、辽州、沁州、彰德府、卫辉府、怀庆府、广宁(广宁卫)以西之地[17]

F. 清朝皇帝的皇陵分别是哪些分别在哪里

我们知道皇帝死后是要被安葬在皇陵的,清朝存在将近300年,一共经历了10位皇帝,除了宣统溥仪,事后未入皇陵,其余的九个皇帝分别葬在东西两处皇陵,而清朝入关前他们的皇室死后则被安葬在关外三陵,即昭陵,福陵,永陵,位于河北省,而入关后安葬皇室的陵墓清东陵和清西陵则位于河北。

小编认为这三处皇陵都非常的雄伟壮阔,我们可以在去之前了解好历史知识,寓教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