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白雪公主说天津话是什么体验,天津话有什么特色
天津话和普通话的区别,最主要是语音调调不同,大部分都是口头语,干净利落,天津人生活节奏快,人们匆匆忙忙,由于生活环境影响所以回复也比较简单干脆,一般一句话就两个字,“干嘛?”“谁呀?”“弄嘛?”‘’各色‘’他们没时间为你重复,所以大多数人说话都是大嗓门,天津话中还有些常用歇后语,十分生动,极具生活气息。小编觉得天津话还是比较得劲的,天津话和普通话在声调读音上有明显区别,很容易被人听出来,普通话偏高调,而天津话则以低调为主。
其实天津口音、土语是由于历史上地区隔绝、封闭而造成的。随着社会经济开放、文化教育的融合、人口流动、广播影视传送,天津话的语音、声调都已在明显地向普通话靠拢。那些准确、生动形象部分则会汇入普通话之中。
⑵ 天津话为何与辽宁(尤其沈阳)话相似
不一样 其实天津人的祖籍都是安徽人 明朝燕王扫北的时候 燕王朱棣所带的8W亲兵 慢慢的形成了现在天津人的原型 沈阳等东北人大部分都是兴安岭迁过来的 怎么会一样呐
因为都生活在北方吗 时间久了各地交通比较方便 当然有些许的同化 相同也是自然的
⑶ 天津话好难听啊
条子不是天津人!这点要搞清楚!不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说天津话只能是个皮毛,例如蔡明在春晚上的小品,天津话说的真不怎么样。不过条子说的天津话算是比较地道的一个。
天津话在语言学家看来很值得研究,被称为天津方言孤岛,他和周边地区的语言都不一样
天津话的发源地应该是在安徽北部和江苏北部交接处 应该和李鸿章的淮军入津 徽商入津 有关
天津是个移民城市,各地移民涌入天津,带来了当地的特色,这些都是促使天津话形成的原因。晋商原来那么兴盛,天津话肯定有不少山西人的贡献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己的方言只有自己最适应!
下面是别人写的一篇文章,你看看吧!你会对天津话有更深的理解的。
这就是天津的style,天津的声音,天津的旋律……
如果你在天津上学,那么你身边一定不乏地道的天津人,他们不一定操着一口浓重味道的口音,但他们的生活习惯大都是天津式的。
曾经有报道说天津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它虽然没有超级大都市的澎湃气势,也没有山水风景,但天津的生活节奏是舒缓的,没有太多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
作为北方的大城市,在北京的光芒笼罩下,直辖市也只成为二线城市。滨海新区的建立,高楼大厦的崛起,让中庸多少年的天津人扬眉吐气。
曲艺界的人如果能在天津走红,那么他是真的红了,因为天津人能说能唱,生活中蕴藏着欢乐的气息,天津人都买他的账了,说明他真的很了不起。
不要稀奇,天津人个个会说相声。他们会把幽默与生活相结合,随时随地找寻乐趣。如果你身边的天津人总和你开玩笑,请别生气,因为他们没有恶意。
天津人说话很随意,说过的闲话也许过会儿就忘得干净,你不要追究他有什么深层含义,因为都是些表面的内容。活着本来就不易,何苦要给自己找气?
天津的治安出名的好,天津人与人为善、胆小怕事,但你如果有意得罪他,他绝不轻饶了你。天津人分不清东南西北,只有上下左右。
天津的夜晚闲暇惬意,家里养狗、遛晚儿的人数不胜数。
天津人不怎么喜欢奋斗拼搏,因为他们的人生真谛是幸福快乐,金钱地位固然重要,但淡然的宁静更让人心动。
朋友,你在天津上学吗?你喜欢你身边的天津人吗?我不知道这样的天津人能不能让各地的朋友接纳。可你是在天津的土地上啊!你去过天津五大道风情街吗?一排排小洋楼会让你忘记了时间的流淌。你去过天津鼓楼古文化街吗?悠久岁月的洗礼让你重温昔日的情怀。你来到过天津的海河边吗?像一条长长的绸带跨越了城市,倒映万家灯火。
天津,我的家乡天津,能不能让再多些人认可你?能不能让再多些人接纳你的儿女?有些人也许在这里生活了10年8年,但为什么永远也不会明白:这就是天津的style,天津的声音,天津的旋律。
⑷ 东北话和天津话你觉得哪个更逗
东北话搞笑,也不搞笑,我觉得主要还是看从哪方面来说,如果你只是善意觉得,东北话比较有意思,那作为东北人,我们也会笑一笑说,确实挺逗的。而如果说你本身就是带着有色眼镜,觉得东北人说话搞笑的很垮,带着讽刺的意味,那么我们并不觉得东北话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毕竟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东北话算不上多特殊,况且东北话是比较贴近普通话的一种,而有的地方方言根本让人听不懂的也有很多。
再者,大多数开始了解东北话,而没有来过东北的人,基本都是通过东北小品,东北二人转来认识东北话的,然而这些作品,大多数都是比较夸张的,带着很多搞笑元素,因为要在舞台上表演,所以要有吸引人的包袱,让观众觉得很搞笑,带着很多刻意的成分,我们东北人自己看那些小品二人转的时候也会觉得很搞笑,因为那是一种表演,而东北人日常生活中,说话并没有那样,那么夸张,大多数人普通话很好,当然不能否定有部分人东北话口音确实也比较重,所以当东北话作为一种表演的形式,呈现在舞台上的,不可否认,确实是搞笑的,因为他们就是为了搞笑而表演的,但日常生活中,并不觉得东北话搞笑,因为这是我们东北的方言,每个地区都有一种方式的语言而已。
⑸ 张九龄说天津话被占便宜,天津话为何只要一张嘴就像相声
天津话有腔调,自带一股特别的气息,这也跟相声是天津的重大发源地有关,天津出了很多相声界有名的艺人们,他们的代表腔调,让观众熟悉了天津话。
⑹ 天津话的特点是什么
天津语言,海纳百川,不说官话,不打官腔,只求通俗易懂,语境准确,干净利落,要的就是咯嘣脆。天津话为什么干净利落?人忙,潮起潮落,规定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人走在街上头也不抬,永远匆匆忙忙。自古以来,马路上有天津人看打架,却很少见天津人站在马路边儿上扯闲篇。相声大师侯宝林,概括天津话的特点,一句话,绝对两个字:“谁呀?”“是我。”“干嘛?”“尿尿(sui)”。这里的人说话高嗓门,为什么?怕你听不清,没时间为你重复。天津人评论是非,一个字:“哏”,既是奖,也是褒,既是赞,也是贬。公理人心皆在一个“哏”字之中。
天津话能从全国众多方言之中脱颖而出,成为“知名品牌”,跟天津这些年出了不少相声演员恐怕不无关系。尤其当年冯巩主演的电影《没事偷着乐》,一经上映,天津话一时风靡大江南北,广受追捧,涌现出无数“业余爱好者”。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人能煞有介事地来上两句:“说你是佐罗吧,你又没带枪……”
天津话另一广为人知的特点,就是把陌生女子统称为“姐姐”。用《实话实说》现任主持人阿忆的话说,就叫“到了天津,就没有妹妹”。六岁那年,母亲领我去商店,柜台后面的阿姨指着我叫:“这小姐姐……”
父母是西北人,早年因工作调动来津。他们所在的单位地处郊区,由于规模庞大,基本自成体系,与外界少有联系。厂区内的职工来自天南海北,普通话才是那里的通用语言。父辈们或许是出于对故土某种变相的怀念,对天津话大都持保留态度,在他们看来,天津话太粗,不好听。
我也直到后来上学去了市里才慢慢改变了这种观念。日常接触的,除了老师同学,什么便利店老板、理发店师傅、卖水果的、摊煎饼的……差不多都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操一口地道的天津口音。
上学的时候懒,经常睡到很晚起来,披头散发,睡眼惺忪地跑去买早点,一边等着小卖部的两个阿姨给热牛奶或是煎鸡蛋,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跟她们闲聊。两个阿姨都健谈,尤其喜欢问问你的家世出身,或者有无男友,总是喜眉笑眼。偶尔有来打电话的女孩,跟男朋友吵架哭鼻子,她们就拉到一旁掰开揉碎地劝,劲头很像居委会大娘给小两口劝架。我听惯了她们拖着长音儿的“哎,我说”、“你呀”,凡此种种,久而久之也听出一种别样的温柔。虽然不似江南女子那般柔声细气,倒也格外透着一股难得的亲切热络。
然而同样一种语言,从男人嘴里说出来,则全然换成另一种滋味。天津的老少爷们儿,似乎个个生就的高门亮嗓,声若洪钟。天津梨园界花脸行也自来是人才辈出,威震海内。就连路旁摆摊儿的,吆喝起来都别具特色。干这一行的也是男子居多,不论卖什么,大大咧咧往地上一堆,叉腰站在一旁亮开嗓子一声吆喝,四坊八街的,就都凑拢过来。天津人买东西爱论堆儿,似乎心理上总觉得这样才便宜实惠。不信,您拉一车苹果去天津,精精细细码放整齐,前面放块小黑板写上“1元1斤”,绝对不如胡乱往地上一堆,找个天津小伙子铆足了精神替您喊几声“5块钱4斤”卖得更快。有时赶巧了几个摊儿连在一起,大家摽了膀子一块儿来,那听起来绝对是很有气势的。
一次我在公车站问路,一个大爷跟我比划了半天,我走出去仍旧一头雾水。隔了两条马路,就听见他在后面气急败坏地大喊,训自家孩子一般,声音大得方圆几里之内的人都扭过来看。我红着脸,按他说的转身掉头,心里老大的委屈。走出去几步,想想又笑:算了,算了,换作是我,就未必肯为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着这样大的急,上这样大的火。
转眼来北京工作已经几年,我自己都练就了一口标准的京片子,关于天津话的若干记忆早在心底尘封、上锁,似乎真的将一切全部忘却。前一阵放假,忽然心血来潮想逛天津劝业场。坐火车过去,一脚踏出天津站,迎面就撞上来一个的哥,劈头一句“姐姐,要车吗”,硬邦邦砖头一样砸将过来,砸得我好一阵头晕目眩,半天缓过神,心底的闸门霎时打开,无限往事喷薄而出。我忍不住大乐:“要!师傅,您领我转转,往热闹地儿去!我就是想再听听这天津味儿……”
有一个相声段子,说的是各地的方言,这里面在说到天津话的时候,相声演员说天津话的特点,就是两个字一句。譬如一个人夜里起来,要到院里去小解,惊动了他哥哥,于是他哥哥就向外面问道:“谁呀?”这时,弟弟就回答说:“是我。”哥哥又问:“干嘛?”弟弟就答:“尿尿”(niàosuī),说得大家哈哈大笑。
当然,不是所有的天津人都是这样说话,也不是所有的天津话都只有两个字,如果是那样,那也就太滑稽了。但语言简练是天津话的一大特点,有一些本来不是两个字的话,天津人也能把它简练成两个字。譬如,天津最有名的劝业场,天津人就说成是“劝———场”,那个“业”字,就不发声了。
天津人说话齿音重,譬如把“事情”说成是“四情”,把“说”说成是“梭”。有一个笑话,天津人说话,原来是说一个面团“一揉揉短了,一抻抻长了。”经天津人一说,就成了“一优优短了,一参(cēn)参(cēn)长了。”这就是因为天津人把声母r,读成了声母y,把声母ch,读成为是声母c,这就是天津人说话齿音重的原因。
正因为天津人说话语言简练、齿音重,再加上天津人说话大嗓门,所以人们都认为天津人说话粗野。确确实实,无论是在火车上,还是在轮船上,人们说话时,只有天津人说话最剌耳,更加上有的天津人说话爱指手画脚,这一下,就更显得天津人爱咋呼了。最近以来,一些天津年轻人,外出不说天津话,这倒也实在是显得斯文多了。只是有的天津人齿音重得已经不好改正了,如此,以重齿音说普通话,那就还不如不说普通话了。
天津话和普通话,除了语音上面的区别之外,更重要的是,天津话还有许多天津方言,这些方言,外地人就更不好理解了。说一段地道的天津方言,看大家能够理解多少:“夜格雀蒙眼的时候,老爷儿早就下去了,打洼里上来一个老爷们儿,一见面就闹炸猫子,说了归齐也没嘛过不去的来,就是他这人各色,总跟人犯矫情,早晚我拿大鞋底子掴他。”你说说这是一句什么话吧?这句话是说,“昨天晚上天快黑的时候,太阳早就下去了,这时候从乡下来了一个人,见了面就闹个没完,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就是他这人和别人不一样,总和别人吵架,迟早我用鞋底子打他一顿。”
自然,如今这类很土很土的天津话,就是你在天津也已经是听不到了,但是其中的个别词汇,你还可能会听到,什么“各色”呀、“归齐”呀,直到现在天津人也还在用着。曹禺先生在话剧《日出》中,用了许多天津话,什么“大果人”呀,就是大花生,“你这孩子也‘各色’”等等等等,听来就颇有些天津情趣。
推广普通话,天津人说是“甩京腔”。随着生活进步,天津人的普通话已经是越说越地道了,如今,你到小学校,孩子们说普通话,你已经听不出他们的天津口音了,如今的天津人说话,齿音也不那么重了,天津独具特色的话只在上年纪人的口中才能听到。
⑺ 白雪公主说天津话是什么体验,疑似有相声的味道
最近,配音演员春老师用天津方言扮演白雪公主,很受欢迎。看完之后,网民们表示忘记了原来的版本。春老师说他从事全职配音已经三年了,主要是普通话,天津方言只是一个爱好。在他的作品中,他独自完成写作、编辑和配音。
天津有十几家具有一定规模的相声茶馆天津有100多名从事专业相声的演员,他们每天在不同的相声茶馆给观众带来乐趣。天津相声远近闻名。
用天津话讲《白雪公主》,难道就因为天津相声而认为讲的故事有相声的味道,天津要是没有相声,白雪公主说天津话还带有相声的味道吗?
⑻ 一说话就能知道他是不是地道的天津人,他们的方言有哪些特点
⑼ 为什么天津话和安徽话如此相似
确实,真正的天津口音和周边地区的北京,河北,山西,山东方言不搭界,所以以前还有说法把天津方言叫:孤岛方言。但是偏偏天津话和安徽话又有点相似。这里有三段故事。
一段叫“燕王扫北’,说的是明太祖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曾经带兵到天津,北京一带守卫过边疆,他带去士兵有一部分人是安徽人,这些人最终都留在了天津,当时,天津只算是一个卫所,所以以前有天津卫的说法,而天津卫里面的士兵,多是安徽和苏州一带的。这个是 历史 上可以查的,燕王确实从安徽固镇一带招募了很多士兵,带着家属开赴北方。这是一次。
到了清朝时候,这个时候天津已经叫天津府了。为了抗击太平军,李鸿章带领大批淮军来到天津,天津成为淮军的大本营。同样道理,这次又强化了江淮方言的主体地位。
到了近代,皖系军阀头子段祺瑞也曾长期将天津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甚至一度在天津成立了政府。 这些都加深了天津与安徽的联系,两地思想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相互渗透,方言上的趋同也就在所难免。
不过,一种方言的形成其实是很复杂的,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所以两地的方言也仅仅是相似而已,真用来交流怕是还是有困难的。
当然,现全国推行普通话,普通话渗入方言,以后差别会越来越小,毕竟,中华民族都是一家嘛。
我是天津人!虽然是郊区的!所以回答一下!
因为我老是全国跑,所以经常遇到语言不好交流的情况!
天津人说话很有特色!在全国各地都能被听出来,可以说是辨析度很高的一种方言!
天津人和全国各地的人在语言交流时,确实是会出现一些尴尬的情况!基本都是说:您说慢点我听不清!这样的事我也是经常遇到!
但是有一个地方的方言,我和他们的交流是基本无障碍的!
那就是安徽!
这个情况不难解释!
最主要的原因是:天津的由来造成了这一现象!
1、天津在公元1404年建卫,燕王朱棣在此渡过大运河南下争夺皇位。朱棣成为皇帝后,为纪念由此起兵“靖难之役”,在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将此地改名为天津,即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在天津卫之前,唐朝叫“直沽寨”,元朝叫“嗨津镇”!
2、“燕王扫北”时朱棣带领军队平定北方,他带领的军队主要是南方人组成的军队。在天津建卫后,驻守天津的军队是来以自安徽的士兵,其中由以安庆人为主(安庆当时是安徽的省府)!
3、当时的天津地区乃至于华北地区的人口比较少,所以朱棣下令从人口密度相对稠密的山西搬迁大量民众,来到华北地区,进行人口发展和耕种!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就是当时的集体出发集合点!现在天津人都以那里为祖宗发源地!
(天津人好多的地域特殊方言都是在民众迁徙途中产生的!例如:上厕所叫“解手”,还分“解大手”、“解小手”的区分!那就是因为当时百姓故土难离,士兵将百姓的手都绑住串成一排行路,在有人要方便时就和士兵提出解开手要上茅房的要求,后来干脆就直接简化为“解手”,为了快速行进所以就要求男人在撒尿时只能解开一只手,也就有了“解小手”的来源!)
4、迁徙到天津的百姓在安定后,开始了天津早期的城市建设。在天津卫驻守的安徽兵没有返回家乡,所以就和当地的百姓进行通婚了!时间长了繁衍的子孙逐渐多了,原来安徽兵的家乡话和山西移民的家乡话逐渐的混合,产生了现在的天津方言的基础,加之天津地区的地下水含碱量高(我家这叫“咸水沽”),形成了很有鲜明特色的一种着名方言!
综上所述,天津人和安徽人之间的语言交流是障碍不大的!彼此都能听懂!
我们今晚报的记者曾经走访了安徽省东北部的宿州,为找到天津与皖北地区在方言、民俗、 历史 文化等方面的相通之处,确实有了很大的感触。
此外,宿州在结婚、出殡等民俗方面的习俗,也存在着许多与天津民俗相同之处。例如,结婚的时间和流程非常相似;殡葬的“摔老盆”习俗,还有殡葬的时间等,都与天津的民俗非常接近。
其实对于天津话的起源,一直以来就有众多说法,其中学术界就分成了三类。
学术界的三种说法其一,天津话是当地的土着方言,是由最早的静海话演变而来。
其二,传说天津第一批居民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村,查询资料也确实发现早期的很多天津人籍贯都是山西。
其三,天津人是“燕王扫北”时从安徽、江苏迁移来的,因此天津话源于皖、苏。
看了这些,您觉得天津话的起源是哪里呢?
个人觉得题目本身有点绝对化,其实天津话只是与安徽的皖北地区,特别是宿州地区的方言相同。而安徽的宿州地区距离天津有着七八百公里,两地说话竟然一模一样,就连天津人和宿州人自己都分辨不出,这是啥原因呢?
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追溯到 历史 上的明朝,当时明成祖朱棣在登基之前被封为燕王,被明太祖朱元璋派往北京、天津一带戍边。同时他也带去了安徽皖北地区的不少家乡父老,到天津一带戍边屯垦。
明建文二年,燕王朱棣从天津渡过大运河,南下争夺皇位,当朱棣成为皇帝后,为纪念由此起兵“靖难之役”,在永乐二年将他戍边屯垦的地方改名为天津,当时从安徽及苏北来的军人是最大的群体,因此他们的家眷、亲属等也随他们迁入天津。
再加上天津所在地,在 历史 曾是海洋,是在黄河泥沙作用下慢慢形成的冲积平原,因此当地的老百姓很少。这样,朱棣带去的人,占据了当地的上层地位,他们使用的江淮方言也就成为强势语言。而天津地区的人较少,所以才造成天津话与安徽的皖北地区的方言特别相似。
应该说天津话和皖北话相似,尤其是宿州,明朝时燕王朱棣扫北,囤军天津卫,带来的都是家乡凤阳周围的兵,尤以固镇居多,此后不断有军人移民,成为天津卫主要群体,皖北话也成为天津卫主要语言。清朝时,李鸿章的淮军又在此驻军,加上民国段祺瑞的皖系还在天津成立政府。最终强化了皖北话在天津的主体地位。
大家说的天津话只是市里人说的话,郊区人民和市里人说话一点也不一样,请大家不要以为天津人说话都一个味,像武清说话偏北京,宝坻、蓟县就唐山味儿,毕竟北边的一些郊区原来属于河北省
传说是因为晚清时期李鸿章的淮军大量长期都驻守在天津卫,淮军顾名思义大部分是安徽人组成的军队,还有就是那时候的天津本来人口就不多,所以一下住进这么多外地人,口音被带跑偏很正常。(个人见解)
其实准确的说,没有一种话叫安徽话,皖北阜阳亳州属于中原官话,与河南鲁西北苏北说话很像。皖中属于江淮官话,与南京镇江说话很像。皖南本地方言属于吴语,现在皖南被同化的地方很多,吴语区被吞噬了挺多。天津话与安徽话很像,准确的说是和江淮一带的话像,这是有 历史 原因的。主要一是明初燕王朱棣带领凤阳一带的老乡扫北。二是李鸿章率领的淮军驻扎天津。三是皖系段祺瑞在天津的多年耕耘。上天好像有意为之,这些去往天津的几次人口迁移都来自安徽的江淮一带,所以经过多年繁衍,口音大都同化的和安徽江淮一带方言很类似了
天津话和安徽话相似?不可能啊,我就是安徽人,不过是安徽安庆人。安庆出名的就是黄梅戏,没来过安庆应该有可能听过黄梅戏吧,那戏里对话的安庆方言,跟天津话没丝毫相似的地方啊。听安庆人说话就像听黄梅戏里的人对话,听天津人说话有一种说相声的感觉。所以,题主是问的天津话和安徽某个地方的话如此相似吧?
这世上本没有天津话,外来的移民多了,就有了天津话。
根本就没有所谓“安徽话”这种说法,安徽之内别说皖北人听不懂皖南方言,就算是皖南,徽州地区相邻两个镇的人说话,经常都听得云里雾里一脸茫然。
要说天津话与安徽的方言相似,仅局限于皖北的宿州一带,与安徽其他地区的方言根本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而造成天津话与宿州话极其类似的原因,要追溯到明朝时期,从大量皖北居民被迁移至天津之地定居开始说起。
汉语方言,主要分成十三个语种,即官话、吴语、湘语、徽语、赣语、晋语、粤语、客家语、闽北语、闽南语、闽中语、闽东语、莆仙语。
整体来说,北方大多数地方方言都属于官话,虽然属于官话不同支,但大致意思没什么明显差别,晋语区是北方唯一的方言区。
然而南方截然相反,由于南方水网密布山区众多,在数千年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大量千奇百怪的方言,汉语几乎复杂难懂的方言几乎全都位于南方地区。
说真的,南方很多地区,不同地市甚至不同村镇出身的人,要不用普通话交流,要不就是大眼瞪小眼互相听不懂。
天津话在北方是个很特别的存在,因为天津话与旁边的河北话、北京话等都有显着区别,天津话倒是与上千公里之外的皖北宿州一带的方言极其相似。
这是方言之中的“飞地现象”,就算一个地区的方言与周围方言存在明显不同,反而与相隔很远的地方语言酷似,一般这种现象,都是移民造成的。
天津话与皖北宿州话酷似,也的确与移民有关,在 历史 上,安徽与天津之间曾经有过两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这造成了如今的天津话酷似宿州话现象。
地处海河入口处的天津,从唐朝开始就因为漕运而崛起,逐渐成为北方的水陆交通要冲。
明建文二年,燕王朱棣在此渡过大运河南下,发动靖难之变,朱棣登基后为纪念功勋,于永乐二年正式在此建城,定名“天津”,意为天子渡口。
天津也成为中国古代唯一有确切建城时间记载的城市。
朱元璋出身凤阳府,所以早期明朝的将领与士兵大多也都是从两淮地区招募的,朱棣受封燕王以后带走了大量淮西子弟。
朱棣夺位之后不久就将都城北迁,随着朱棣北迁的大量旧臣、淮西出身的士兵与他们的大量家眷,也都一起北上,其中很多都被安置在天津驻防,构成了天津早期居民。
因为明朝的建立者出身安徽,所以有这样一层渊源,当时大量的皖北出身者被带到了北方地区定居,他们带去了家乡的文化,构成了最初天津的强势方言。
明朝时期,天津主要作为京师东部的门户存在,人口不是太多,而当地淮西出身者大多地位比较显赫,方言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这样的延续,一直到了晚清时期,而清朝末期的大移民也与军有关。
作为晚清重臣之一的李鸿章同样是安徽人,出身庐州府合肥县,他一手创立的淮军大本营就在天津地区,那时的李鸿章长期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常驻天津办公。
数万来自两淮的淮军将士,还有更多他们的亲眷都居住在天津城。
晚清时期,也有很多河北等地移民,在闯关东的过程中留在了天津,不过他们的整体人数不是很多而且比较弱势,因此河北方言没能完全影响天津话。
倒是在清朝没了之后,原本的淮军后代们,纷纷脱去了戎装,也就在天津定居了下来,如此一来天津城内来自于安徽的口音比例再次不断上升。
无论是明初时期的移民,还是清朝晚期的移民,都带有浓厚的军镇色彩,两次大规模移民都以皖北人为主,他们构成了天津城当时最强势的早期居民。
除此之外,清朝时期两淮地区的盐商非常强势富有,而当时皖北与苏北之地,常年因为淮水泛滥而被迫远走他乡。
顺着大运河,大量皖北与苏北的劳工被盐商带到了北方,位于大运河北端的天津成为了很多人最终的落脚定居之地。
皖北与苏北大多都属于江淮官话的方言区范围,大致上没有太多的区别,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众多劳工在当地逐渐也融入了当地的方言环境。
天津 历史 上前两次大规模的移民,主要还是因为朝廷的干预,而后来的自发性移民,则是因为受到当时的环境影响。
正因为这段过去,皖北尤其是宿州等地的方言,成为了天津话的母方言。
由于 历史 上大批来自江淮皖北之地的移民,构成了天津早期的强势居民,他们的方言最终奠定了天津话的基础,后来的其他移民数量上不占优势,因而被同化。
在地缘上,天津方言成为了北方的一个“方言岛”,显得非常独特,与周围的河北等地方言迥然不同,倒是跟千里之外的宿州相似。
当然,现实中的天津话与宿州话乃至于皖北、苏北一带的方言口音都极其相似,却多多少少有些不同,仔细听还是能够分辨的。
按照目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天津方言的母语言,位于安徽皖北地区的固镇、蒙城与宿州包围起来的这个三角区域之内。
大致上,也就是江苏徐州的南部、安徽淮南的北部,涡阳县之东、五河县与泗县灵璧县以西的这一片区域之内。
当年,还是因为长期研究天津方言岛现象的学者李世瑜先生,在一次观看凤阳杂技团表演的时候偶然发现演员们的口音酷似天津话,之后前往凤阳考察,最终才发现这些渊源。
虽然 历史 上其他地区的移民口音,并没能占据天津的主流,但是多多少少还是影响到了天津方言的一些日常用语,这造成了天津话与皖北方言的差别。
天津人将鲤鱼称作“拐子”,皖北称作“鲤鱼拐子”,天津人油条叫做“果子”,皖北称作“油果子”,大多数用语都是一样的,但稍有区别。
至于“安徽话”,并没有这种说法,就好像外地人说的“安徽板面”,在安徽根本就没有,因为安徽只有“太和板面”。
安徽是个非常特别的地方,在明朝之前,地理位置比较特殊的安徽地区,南北向来都不属于同一区划,甚至分属不同王朝管辖。
历史 上,安徽长期都是南北王权对峙的前沿,皖南与皖北之间的文化差异极其明显,而这样的差异即便在皖南皖北成为一家子之后也并没有消失。
在安徽,皖北尚且还好,各地之间的方言差异不是很大,但巢湖以南就开始变得复杂,尤其是在长江以南,特别是在古徽州地区。
皖南多属于吴语和徽语重叠之地,方言本身就晦涩难懂,加上当地山区众多,很多地方都十里不同音,别说皖北人,就算是皖南沿江地区也未必听得懂徽州人说话 。
天津话,只是因为 历史 的原因,与皖北宿州一带的方言酷似,属于江淮官话的“信蚌片”,而与安徽其他地区的方言,都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
⑽ 北京人如何才能学会天津话并在京津口音之间自由切换
我之前在火车站遇到一个老太太,听他的口音,我知道她是天津的那的,老太太她笑的很慈祥,我感觉她素质很高,很有礼貌,他是跟我问路的。他是我接触的第一个天津人,让我感觉天津人性格很好,很大气。天津人学北京话容易,学会了可以切换自如,互不影响。(身边例子很多)北京人学天津话难,学会了以后,会对北京话完成影响,切换就更不容易了。(至今未发现一个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