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天津战役双方是怎么部署的 天津战役简介
天津战役为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1月平津战役中,人民 *** 东北野战军对 *** 军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城市攻坚战。遵照中央军委及 *** 平津前线总前委命令,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指挥野战军主力5个纵队22个师和特种兵司令部之炮兵、坦克、工兵等,共34万人夺取天津。同时以1个纵队(2个师)位于军粮城地区监视塘沽,并准备截歼天津突围的 *** 军队。此役,人民 *** 以伤亡2.3万人的代价,取得歼灭 *** 军13万余人与占领天津的胜利,为和平解决北平创造了有利条件。
简介
天津战役是平津战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放战争中最重要的攻坚战,由时任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指挥。 *** 中央军委关于平津战役最初的作战计划是,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在把50多万 *** 军队分割包围在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和塘沽5个孤立点后,先打下塘沽,以阻止 *** 部队海上外逃,迫使平津守敌放下武器,避免平津两大城市遭战火破坏。但是经过侦察发现,塘沽周围不适于构筑工事和展开兵力,平津守敌又企图顽抗,于是中央军委改变原定计划,决定首先攻取天津。天津地形复杂,市内被河流切成若干地区,周围又是沿海洼地,易守难攻,而守敌达13万人,并且绕城构筑了现代化防御工事。根据这种情况,考虑到天津南北长、东西窄的特点,以及市内河流分布情况,制定了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南后北,先割后围,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按照这个方针,东北野战军遂以第 l、第2、第 7、第 8、第 9纵队全部和第 12、第 6纵队各一部共22个师 34万人,配属大口径火炮 538门、坦克 30辆、装甲车 16辆,由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指挥,发起攻城作战。从1949年1月3日至12日,用了10天时间,扫清了天津外围的18个据点,完成了攻城的准备工作。曾先后3次要求守敌放下武器,但都遭到拒绝。于是,中国人民 *** 于1月14日上午10时发起总攻,500多门大炮经40分钟火力急袭,在守军防御体系上打开缺口;工兵在护城河上架设浮桥,随后,各步兵纵队由天津最窄的东西两侧发起对攻,仅一个小时即突入市区,与守军展开巷战,经过29个小时的激战,至当日 15时,战斗结束,歼敌13万多人,活捉 *** 军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胜利占领天津。整个战役中,除中纺七厂因守敌顽抗而被毁外,全市工厂、学校、街道大都保持完好。
蒋傅军部署
总兵力
一九四五年八月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军队即于九月三十日在塘沽登陆,进驻天津、北平、唐山、秦皇岛等地区,接着空运国军第九十四军到天津和唐山一带。一九四六年九月,又海运第六十二军到秦皇岛登陆,接替第九十四军在天津和唐山的驻区。一九四七年春美军撤走后,又于八月调第九十二军接替第六十二军在天津的驻区。以上国军的活动,都是在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的指挥下进行的。到一九四七年年底,华北“剿总”成立以后,即由“剿总”总司令傅作义指挥。
一九四八年十月,辽沈战役开始以后,傅作义将驻在天津的第九十二军一部调到葫芦岛,另一部调到唐山,增援锦西国军,其驻地又由第九十四军接替。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 *** 向平绥线的张家口和新保安进攻,傅作义又将驻天津的九十四军两个师西调平绥线,将第八十六军由秦皇岛调驻天津。当张家口和新保安相继解放,傅作义的嫡系部队被歼后,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迫近平津,傅作义又于十二月十日急将第六十二军的两个师从北平、丰台凋到天津。
从此,天津战役前夕守卫天津的国军计有:第八十六军三个师,第六十二军两个师,第九十四军一个师,河北省两个保安师,天津市警备旅一个旅;临时增编的有第六十二军第三一七师和第九十四军第三0五师(人员武器不全),加上宪兵第四团、汽车兵团、警察等,共约十三万余人。
动机
1948年夏,经过易县、涞水战役的失败后,时任 *** 华北“剿总”总司令的傅作义鉴于 *** 的野战威力,采取了集结部队于平绥、北宁铁道线区的措施;将张垣、北平、天津作为三个基点,连同平津张铁路线上的重要城镇,预行工事设施,以为依据,实现所谓“灵活机动、集中优势”的“依城决战”方略。
然而9月下旬济南解放,十月初东北完全解放,华北的 *** 军更为孤立暴露。无论华东、中原 *** 的北进或东北 *** 的入关,联合起华北 *** ,都要形成为绝对优势。(当时傅所指挥的连杂编的护路旅、保安团以及后勤部队,不逾五十万。)对此形势再不容排成一线,必须集结一头,策定根本动向。计有三条路线:
(一)傅内部属于察绥系,倾向西去,保察绥基地,但不能带动蒋嫡系中央军,尤其不能和马鸿逵合作,没有后路;
(二)蒋介石以徐(州)海(州)在危急中,想放弃平津,免蹈辽沈复辙,给傅以华东全责,依青岛为后路,以图挽救淮海危局;
(三)美国以司徒雷登通过胡适等人的呼喊,要以军火直接给傅,就须东靠,死踞津、沽海口,扰乱华北。
十月后,蒋介石与傅作义不断讨论,最终傅倾向于“依托美援保持津沽”的向东靠,以观望形势。其认为有能力保住平津,支撑华北(防止东野直驱徐蚌),得到了蒋介石的支持。
依照此意图,陈长捷在天津构筑的大量工事,进行固守。
战略
天津市的碉堡工事始于日本侵占天津的时期。日军曾在天津市郊的主要交通要道构筑红砖碉堡,有的高及一丈多,有的低及数尺,大大小小总共有几十个,并在碉堡周围架设一层铁丝网。在一九四五年间,美军接替日军,加筑一些铁丝网。国军接替美军后,更积极修筑碉堡工事。一九四六年间,第九十四军在高碉堡驻有部队,又加筑一些鹿砦的障碍物。而后于1947年,进一步完善了天津环城碉堡工事线。此时,天津城防工事长达八十四华里。有一道宽五米、深三米的护城河。内墙顶到河底高达七米,墙内每隔三十米有一座碉堡。环城围绕一道铁丝网和电网,沿着护城河有大型碉堡三百八十多个,连同市内纵深的碉堡先后完成共约一千多个。环绕天津市护城河放进运河河水和海河潮水,经常水深保持两三米左右。沿着环城碉堡工事线只留了八个门为出入交通,其余都围绕了铁丝网。每个大型碉堡部安装了电话,足够一班兵力的驻用。而且在护城河内墙各大型碉堡之间还构筑散兵坑掩蔽部和交通壕及马路,连贯一起,便于使用汽车运送人员、弹药、粮食的补给。原来天津市周围是广阔平坦的水网地带,可以四通八达的,自从构筑环市碉堡工事线以后,形成了天津城防形势。在战事尚未迫近天津市郊的时期,只有在八个门来往交通,每个门都驻有警察和宪兵,检查行人和车辆,入夜闭门。其余地段筑有铁丝网和护城河,不易通行。
但 *** 方面对解放战争的发展情势判断不足,认为将来主力作战会在天津外围一百里或几十里的地区,天津市为后方而不是前线,以一个师或两个师必要时一个军防守天津就足够了,故而当时环城碉堡工事过于靠近天津市区。1948年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再向天津市商民筹款几十亿元法币,加筑水泥钢筋碉堡几十个,分布在天津市郊的主要地区在战前又仓促修建了一些以红砖墙构成的工事。其将外围防御阵地前1000米以内的树林、房屋清除以利于射击视野,并布了4万颗地雷。同时还在市内各主要马路、胡同巷口等地筑了380多座大碉堡,此外,还将运河水引入护城河,使护城河的水深达3米。国军在天津连年构筑碉堡工事,是企图凭借坚强工事而作顽强抵抗。
部署
十二月十一日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在平津交通被切断、北平形成孤立据点的情况下,依据北平、天津和塘沽的现存残余部队,最后对华北地区作出“防守”计划,将天津和塘沽为一个防守区,以第十七兵团司令官侯镜如兼任司令,陈长捷兼任副司令,陈长捷兼任天津警备司令、天津防守司令,第六十二军军长林伟涛和第九十四军军长郑挺锋兼任副司令。
在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一日,陈长捷根据傅作义对平、津、塘的整个部署,认为应固守天津,将强城防,又判断敌人主攻方向为天津北面宜兴端口、丁宁沽方向而来,那里没有河流,容易使用大兵团接近。其将天津市分为三个防守区,他并指定西北区以第六十二军担任,由林伟涛指挥;东北区以第八十六军担任,由刘云瀚指挥;南地区以第九十四军第四十三师担任,由陈长捷兼任指挥;其余部队为总预备队在耀华中学附近。
共军部署
总兵力
东北野战军集中第三十八军(一纵)、第三十九军(二纵)、第四十四军(七纵)、第四十五军(八纵)、第四十六军(九纵)五个陆军军、第四十三军(六纵)第一二八师(十七师)、第四十九军(十二纵)第一四五师(三十四师)共二十二个步兵师及东北野战军特种兵司令部大部(野炮四个营、十榴四个营、重炮五个营、重迫击炮三个营、高射炮五个连、坦克二十九辆、装甲车三十辆、工兵四个营)约三十四万人组成东西两个突击集团对天津 *** 守军发起总攻。西突击集团由第三十八军(一纵)、第三十九军(二纵)组成,自和平门南北两侧突破,向市区金钢桥、金汤桥及其以南地区(今解放桥以北)挺进;东突击集团由第四十四军(七纵)、第四十五军(八纵)组成,自民族门、民权门突破,也向市区金钢桥、金汤桥、胜利桥(今北安桥)及其以南地区(今解放桥以北)挺进;南集团由第四十六军(九纵)和第四十九军(十二纵)第一四五师(三十四师)组成,在前后尖山、黑牛城、纪家庄和灰堆地段进行辅助攻击。第四十三军(六纵)第一二八师(十七师)为总预备队。
部署
天津战役前,中央军委最初部署先歼塘沽之敌,控制出海口,从而防止傅作义逃跑。但刘亚楼通过观察地图发现先攻塘沽有诸多不利:塘沽以东、以北地形开阔,盐田连绵,冬季不结冰,不能构筑工事,不便大部队运动与迎敌,更不能对敌形成四面包围;敌17兵团司令部及防守司令部均设在军舰上,很容易逃脱……为了进一步确认自己的想法,刘亚楼进行了实地勘查,并听取各纵队的意见,最终决定不打塘沽转而夺取天津。中央军委同意改打天津的决定,并任命刘亚楼担任天津前线司令员。
1949年1月2日, *** 天津前线指挥部根据天津地形特点和敌军布防情况,拟定了天津战役作战方针,即:“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南后北,先分割后围歼,先吃肉后啃骨头。”1月6日至8日, *** 中央政治局在西柏坡召开会议,决定首先打下天津,尽早促成北平和平解放。
目标
在天津战役前,东北野战军总部在战役的部署中,东北野战军天津前线指挥部将主要攻击方向定在天津中部。
具体部署是:西线,由一纵、二纵配属特种兵纵队三分之二炮兵组成西集团,为第一主攻方向。从西向东攻击,由天津西南和平门(小西营门)南北地段突破,即从和平门两侧(在和平门、西营门、胜利门间),以金汤桥为第一目标,迅速与东集团会合,然后会同南集团,歼灭南半城之敌,尔后视情况向北半城发展。
东线,由七纵、八纵配属特种兵纵队三分之一炮兵,组成东集团,为第二主攻方向。从东向西攻击,由天津城东之王串场(民权门)、民族门地段,从民权门(在民权门、民族门、中正门间)两侧由东向西实施主要突击,第一步到达金汤桥与西集团会合,然后七纵向南半城发展,以八纵向北半城攻击。
❷ 天津市什么时候成立的
天津的形成始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设“天津卫”。同年12月又设天津左卫并筑城,至此,天津城初具规模。19世纪中叶被辟为通商口岸,逐步发展成为当时中国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贸中心,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天津市地处华北平原的东北部,海河流域下游,东临渤海,北依燕山,西靠首都北京,是海河五大支流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北运河的汇合处和入海口,素有“九河下梢”、“河海要冲”之称。
“天津”这个名字出现于永乐初年,为朱棣所赐,意为天子渡河的地方。永乐二年(1404年),天津正式设卫(卫所是明朝的军事建置),有“天津卫”之称。天津的集市和商业区正式出现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物资丰富、贸易活跃的天津是当时中国北方的商品集散地。公元1644年清兵入关后,随着清王朝统治地位的稳固和经济的发展,天津卫作为京师门户的地位日益重要。18世纪初,由于端口际商业的发展,天津出现了办理汇兑业务的钱庄,商业、金融业的发展使天津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北方的商贸中心。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天津作为拱卫京师的军事重地,其作用更加突出。1948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了平津战役,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
❸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天津的战役是三大战役中的哪场战役
解放天津的战役属于平津战役的一部分。平津战役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64天。
1月14日,解放军以强大兵力发起对天津的总攻,东北野战军集中5个纵队22个师34万人和1260门大炮在刘亚楼指挥下,经过29个小时激战,攻克了这座坚固设防和重兵守备的大城市,天津国民党守军10个师13万人全部被歼,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被俘,天津解放。
❹ 使天津解放的战役
1948年11月~1949年1月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合力进行平津战役,平是北平,津是天津,平津战役使天津获得解放.
故选C.
❺ 请详细的介绍一下平津战役中的解放天津 谢谢
淮海:海南一带
平津:上海、天津一带
辽沈:辽宁一带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辽沈战役从9月12日发起,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到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东北野战军预先设置在塔山的两个纵队顽强阻击,鏖战6昼夜,打垮国民党军的数十次冲击,成功地阻止了它的东进。其“西进兵团”出动后,也遭到解放军3个纵队的阻击,进至彰武、新立屯一带后,未敢继续南进。10月9日起,东北野战军发起对锦州的攻击。经过激战,于15日攻克该城,全歼守敌10万余人。随后,被长期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第六十军于10月17日起义,新编第七军也放下武器投诚。21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10月26日至28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区全歼廖耀湘兵团10万人。11月2日,直下沈阳、营口。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放。在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2万余人。
淮海战役是第二个战役,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淮海战役于11月6日发起,到22日为战役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华东野战军在碾庄圩地区歼灭黄百韬兵团10万人。中原野战军也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11月23日到12月15日,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中原野战军及华东野战军一部,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并歼灭黄维兵团11万人。华东野战军主力在杜聿明指挥的徐州国民党军3个兵团25万人向西突围时,将这股敌人合围于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并歼灭其中的孙元良兵团约4万人。12月15日到1949年1月10日,为淮海战役第三阶段。1949年1月,华东野战军发起对杜聿明部的总攻,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10个军约20万人,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经过66天紧张艰苦的战斗,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
平津战役是最后一个战役。平津战役在11月29日发起。从12月22日起,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原则,首先攻克西线的新保安、张家口,在东线,1949年1月15日,全歼天津国民党守军13万余人,解放天津。经过解放军和中共北平地下党的耐心工作,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平津战役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以3.9万人的伤亡为代价,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使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获得解放。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
❻ 天津是什么时候解放的
1949年1月14日在金汤桥会师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 天津政府成立
❼ 历史 解放战争时 哪一场战役解放了天津
平津战役(中国大陆称作平津战役,台湾称作平津会战)是国共内战“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63天。
❽ 天津什么时候解放的
1949年l月14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天津发起总攻,经29小时激战,全歼天津守敌13万多人,活捉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六十二军军长林伟传,六十六军军长刘云瀚和天津市市长杜建时等,
于l月15日解放了天津。